陰陽失調
陰陽失調,即是陰陽消長失去平衡協(xié)調的簡稱。是指機體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導致機體的陰陽消長失去相對的平衡,從而形成陰陽偏勝、偏衰,或陰不制陽、陽不制陰的病理狀態(tài)。同時,陰陽失調又是臟腑、經絡、氣血、營衛(wèi)等相互關系失調,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氣機失常的概括。由于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等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必須通過機體內部的陰陽失調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陰陽失調又是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內在根據。
陰與陽兩者之間相互制約、相互轉化,既對立又統(tǒng)一,維持著動態(tài)的平衡,這是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因而,在中醫(yī)學的病機理論中,陰陽的消長失去協(xié)調平衡,是對人體各種功能性和器質性病變的高度概括。
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甚為復雜,但其主要表現,不外陰陽的偏勝、陰陽的偏衰、陰陽的互損、陰陽的格拒,以及陰陽的亡失等幾方面。茲分述如下:
本文目錄
1 陰陽偏勝2 陰陽偏衰3 陰陽互損4 陰陽格拒5 陰陽亡失
陰和陽是相互制約的,陽長則陰消,陰長則陽消,陽偏勝必然會制陰,而導致陰偏衰;陰偏勝也必然會制陽,而導致陽偏衰。所以,《素問·朋陽應象大論》又說:“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這是指出了陽偏勝或陰偏勝的必然發(fā)展趨勢。
1. 陽偏勝
陽偏勝,即是陽盛,是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種陽氣偏盛,機能亢奮,熱量過剩的病理狀態(tài)。一般地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陽盛而陰末虛的實熱證。形成陽偏勝的主要原因,多由于感受溫熱陽邪;或雖感受陰邪,但從陽化熱,也可由于情志內傷,五志過極而化火;或因氣滯、血瘀、食積等郁而化熱所致。
由于陽是以熱、動、燥為其特點,陽偏勝,即出現熱象,所以說:“陽勝則熱?!比鐗褵?、面紅、目赤等等,即是陽偏勝的具體表現?!端貑枴ふ{經論》說的“陽盛則外熱”,實際上是指外邪客于體表,則衛(wèi)外之陽氣充盛于肌表與邪氣抗爭,從而引起“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wèi)氣不得泄越”的發(fā)熱癥狀。
“陽勝則陰病”,即陽盛則陰虛。但從病機上必須區(qū)分陰的相對虛和絕對虛兩類。邪客于陽而致陽盛,此時由于陰的相對不足,從而出現實熱證。如果由于陽盛而耗傷機體的陰液,此時陰由相對的不足轉而成為絕對的虛虧,這就從實熱證轉化為虛熱證或實熱兼陰虧證。
2. 陰偏勝
陰偏勝,即是陰盛,是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種陰氣偏盛,機能障礙或減退,產熱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謝產物積聚的病理狀態(tài)。一般地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陰盛而陽未虛的實寒證。陰偏勝多由感受寒濕陰邪,或過食生冷,寒滯中阻,陽不制陰而致陰寒內盛。
陰是以寒、靜、濕為其特點,陰偏勝,就出現寒象,所以說“陰勝則寒”。如形寒、肢冷、舌淡等,即是陰偏勝的具體表現?!端貑枴ふ{經論》在論述“陰盛生內寒”時說:“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闭f明了陰寒內盛的主要病機。
“陰勝則陽病”,即陰盛則陽虛。從病機理論來說,雖然也可區(qū)分為陽的相對不足和絕對的虛損,但是,由于陽主動而易耗散,而且陰寒內盛多因素體陽虛,陽不制陰所致。所以,實際上在陰偏勝時,多同時伴有程度不同的陽氣不足,難以明確區(qū)分陽的相對不足和絕對的損傷。
1. 陽偏衰
陽偏衰,即是陽虛,是指機體陽氣虛損,機能減退或衰弱,熱量不足的病理狀態(tài)。一般地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機體陽氣不足,陽不制陰,陰相對亢盛的虛寒證。形成陽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先稟賦不足,或后天飲食失養(yǎng)和勞倦內傷,或久病損傷陽氣所致。
陽氣不足,一般以脾腎之陽虛為主,其中尤以腎陽為諸陽之本,所以,腎陽虛衰(命門之火不足)在陽偏衰的病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于陽氣的虛衰,陽虛則不能制陰,陽氣的溫煦功能減弱,經絡、臟腑等組織器官的某些功能活動也因之而減退,血和津液的運行遲緩,水液不化而陰寒內盛,這就是陽虛則寒的主要機理。陽虛則寒,雖也可見到面色白、畏寒肢冷、舌淡、脈遲等寒象,但還有喜靜踡臥、小便清長、下利清谷等虛象。所以,陽虛則寒與陰勝則寒。不僅在病機上有區(qū)別,而且在臨床表現方面也有不同:前者是虛而有寒;后者是以寒為主,虛象不明顯。
2. 陰偏衰
陰偏衰,即是陰虛,是指機體精、血、津液等物質虧損,以及陰不制陽,導致陽相對亢盛,機能虛性亢奮的病理狀態(tài)。一般地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陰液不足及滋養(yǎng)、寧靜功能減退,以及陽氣相對偏盛的虛熱證。形成陰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陽邪傷陰,或因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或因久病耗傷陰液所致。
陰液不足,一船以肝腎之陰為主,其中尤以腎陰為諸陰之本,所以,腎陰不足在陰偏衰的病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于陰液不足,不能制約陽氣,從而形成陰虛內熱、陰虛火旺和陰虛陽亢等多種表現。如五心煩熱、骨蒸潮熱、面紅升火、消瘦、盜汗、咽干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等。即是陰虛則熱的表現。陰虛則熱與陽勝則熱的病機不同,其臨床表現也有所區(qū)別:前者是虛而有熱;后者是以熱為主,虛象并不明顯。
1. 陰損及陽
陰損及陽,系指由于陰液虧損,累及陽氣生化不足或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陽虛,形成了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tài)。例如:臨床上常見的肝陽上亢一證,其病機主要為水不涵木的陰虛陽亢,但病情發(fā)展,亦可進一步損耗腎臟精氣,損及腎陽,繼而出現畏寒、肢冷、面色 白,脈沉弱等陽虛癥狀,轉化為陰損及陽的陰陽兩虛證。
2. 陽損及陰
陽損及陰,系指由于陽氣虛損,無陽則陰無以生,累及陰液的生化不足,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形成了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tài)。例如:臨床上常見的水腫一證,其病機主要為陽氣不足,氣化失司,水液代謝障礙,津液停聚而水濕內生,溢于肌膚所致。但其病變發(fā)展,則又可因陰無陽生而日益虧耗,而見日益消瘦,煩躁升火,甚則 等陰虛癥狀,轉化為陽損及陰的陰陽兩虛證。
1. 陰盛格陽
陰盛格陽,又稱格陽,系指陰寒之邪蠻盛于內,逼迫陽氣浮越于外,使陰陽之氣不相順接,相互格拒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陰寒內盛是疾病的本質,但由于格陽于外,在臨床上出現面紅、煩熱、口渴、脈大等假熱之象,故稱其為真寒假熱之證。
2. 陽盛格陰
陽盛格陰,又稱格陰,系指邪熱內盛,深伏于里,陽氣被遏,郁閉于內,不能外達于肢體而格陰于外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陽盛于內是疾病的本質,但由于格陰于外,在臨床上出現四肢厥冷、脈象沉伏等假寒之象,故稱真熱假寒證。如《醫(y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說:“陽氣太盛,不得相榮也。不相榮者,不相入也,既不相人,則格陰于外,故曰陽盛格陰也。”
1. 亡陽
亡陽,是指機體的陽氣發(fā)生突然性脫失,而致全身機能突然嚴重衰竭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一般地說,亡陽多由于邪盛,正不敵邪,陽氣突然脫失所致。也可由于素體陽虛,正氣不足,疲勞過度等多種原因,或過用汗法,汗出過多,陽隨陰泄,陽氣外脫所致。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亡陽,多由于陽氣的嚴重耗散,虛陽外越所致?!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氛f:“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惫赎枤獗┟摱嘁姶蠛沽芾?、肌膚手足逆冷,倦臥,神疲,脈微欲絕等危重證候。
2. 亡陰
亡陰,是指由于機體陰液發(fā)生突然性的大量消耗或丟失,而致全身機能嚴重衰竭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一般地說,亡陰都由于熱邪熾盛,或邪熱久留,大量煎灼陰液所致。也可由于其他因素大量耗損陰液而致亡陰?!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氛f:“陰者,藏精而起亟也。”故亡陰時多見喘咳煩躁,手足雖溫而汗多欲脫的危重證候。
亡陰和亡陽,在病機和臨床征象等方面,雖然有所不同,但由于機體的陰和陽存在著互根互用的關系,陰亡,則陽無所依附而散越;陽亡,則陰無以化生而耗渴。故亡陰可以迅速導致亡陽,亡陽也可繼而出現亡陰,最終導致“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生命活動終止而死亡。
綜上所述,陰陽失調的病機,是以陰陽的屬性,陰和陽之間所存在著的相互制約、相全消長、互根互用和相互轉化關系的理論,來闡釋、分析、綜合機體一切病理現象的機理。因此,在陰陽的偏勝和偏衰之間,亡陰和亡陽之間,都存在著內在的密切聯(lián)系。也就是說,陰陽失調的各種病機,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病情的進退和邪正盛衰等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846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氣血虧虛癥吃什么好呢
下一篇: 胃寒怎么食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