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穴位能祛濕防病
中醫(yī)認為艾灸穴位能幫助我們很好祛濕,艾灸我們都知道是一種非常常用的養(yǎng)生防病治病的手段的,對身體的一些穴位進行艾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還能預防各種的疾病的,效果很棒的。
常見的艾灸方法有很多,具體的艾灸穴位如下:
1、關元穴
這個穴道的位置在我們的肚臍下面大約三寸的位置,是一種具有很好養(yǎng)生以及強健身體功效的穴位。長期對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有效的調理氣血,并且對于補腎固精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2、中脘穴
位于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在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有效的緩解胃部和腸道所出現的各種疾病以及癥狀,例如腹瀉、腹痛、食欲不振、惡心、燒心、噯氣、目眩、耳鳴等等。
3、豐隆穴
位于人體的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八寸,條口穴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此穴主治頭痛、眩暈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飲病證,尤其對于祛痰祛濕療效顯著。
4、曲池穴
這個穴道的位置在屈起肘部的時候出現橫紋的外側段,是大腸經的合穴,也就是說血脈之氣從四肢對位置匯集到這里。對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很好的起到調理氣血以及去除風濕的作用,如果身體容易出現煩悶以及手麻的情況,對這個穴位艾灸能夠很好的改善血液循環(huán),改善不適應的情況。
1.微汗除濕法
中醫(yī)認為水、濕、痰、飲其實是一家人,而肺乃水之上源,肺主皮毛,皮毛的散氣與汗孔的開合與肺的宣發(fā)功能密切相關。所以想要排濕,打開毛孔,濕隨汗排是一個很好的途徑,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祛濕辦法,可以不用非得大汗淋漓,但是需要周身微微汗出為最佳,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出汗后一定不要喝冰凍飲料或者是吹空調,讓汗在皮膚上自然干,這樣汗出才暢,濕氣才能去得快。
除此之外,我們在生活中常常都會看到有些人皮膚上有紅疹,有的人出汗后還會感覺到有點癢癢,這其實就是因為皮膚排汗不暢導致水濕之邪郁阻皮膚,時間長了就會化熱所致。
針對于此類人,照樣可以利用微微發(fā)汗的方法來治療,如用如用麻黃桂枝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麻杏石甘湯、麻杏苡甘湯、何氏感冒方等,讓其周身微微發(fā)汗,皮膚排汗功能暢快了,打通了排出濕邪的“通道”,病自然也就痊愈了。
所以在此建議那些想要依賴藥物來達到祛濕效果的患者,不妨選擇運動出汗作為輔助手段,效果會變得更好。
2.淡滲利濕通小便
中醫(yī)認為濕邪是陰邪,它容易損傷我們的陽氣,而且它的粘滯之性使得它很容易留滯于臟腑經絡,亦常常阻遏氣機,使得氣機升降失常,且濕容易和熱狼狽為奸變成濕熱。但濕終究還是陰邪,因此治療濕熱病時用溫熱的藥要慎重,因此葉天士先生在《外感溫熱篇》指出:“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較之雜癥則有不同也?!?/p>
中醫(yī)學家蒲輔周老先生對此曾精辟地指出:這里有個講究,我把它概括為“淡以通陽”。病屬濕熱,不能用溫藥,只能用藥味淡薄者,如蘆根、茯苓皮、滑石、通草、苡米之類滲利小便,濕去熱孤,陽氣自通。因此祛濕用利小便之法,多用于濕熱內蘊的情況,常用五苓散、四苓湯、八正散等。
祛除濕氣有三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是飲食,第二個方法是運動,第三個方法是運用藥物。具體如下:
第一、飲食可以吃一些清淡的食物,盡量少油、少脂、少糖、少蛋白質,通過清淡飲食可以使?jié)裥泽w質得到去除。
第二、就是運動,每天應該適當進行運動,特別是有氧運動,堅持時間45-120分鐘的有氧運動,比如瑜伽、慢走、慢跑。通過出汗的方式,可以使體內的濕氣得到減輕,而且對減肥也有很多好處。
第三、可以通過藥物去除濕氣,常見的祛濕藥物有參苓白術散、柴胡疏肝散等,這些藥物可以幫助解除脾臟抑制,進而使?jié)駳獾玫饺コ?/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853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肝火旺用什么中藥好
下一篇: 道醫(yī)七診:腳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