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狀莖,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被列為上品,為常用的中藥。每年春、秋兩季皆可采收,采挖后,除去莖基、枝杈、須根等,截成適當長短的段,曬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曬至全干即可。
甘草按產(chǎn)地分為西草和東草兩類:西草主產(chǎn)于內蒙古西部及陜西、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為優(yōu)質草;產(chǎn)于內蒙古東部及東北三省、河北、山西等地,稱為東草。同科植物脹果甘草和光果甘草也為藥典品種入藥。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生用能治咽喉腫痛、消化性潰瘍、癰疽瘡瘍、解藥毒和食物中毒;炙用可治療脾胃虛弱、食少、腹痛便唐、勞倦發(fā)熱、肺痿咳嗽、心悸、驚癇等癥,在中藥調劑配方中,差不多每方中都有甘草這味藥。市場上有以同屬豆科植物刺果甘草冒充正品甘草出售,在使用時應注意鑒別真?zhèn)巍?/p>
真品甘草
外形為圓柱形,不分枝,多截成30~120厘米的段,直徑0.6~3.3厘米,帶皮的甘草,外皮松緊不等,表面呈紅棕色、棕色或灰綠色,具有顯著的縱皺紋、溝紋及稀疏的細根痕,皮孔橫生,微突起,呈暗黃色;兩端切面平齊,切面中央稍下陷;質堅實而重,斷面顯纖維性,黃白色,粉性足,有一明顯的環(huán)紋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聞之微具特異的香氣,用口嘗之味甜而特殊。
偽品刺果甘草
外觀雖也呈圓柱形,但頂端有多數(shù)莖殘基,表面灰棕色,有縱橫紋但不太明顯,皮孔橫生;橫斷面灰白色,木部淺黃色,中央有小型的髓,不具備環(huán)紋和菊花心這一特征;聞之氣微,口嘗味苦澀。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甘草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對消化性潰瘍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所含的甘草甜素有降壓、降低血清膽甾醇的作用;口服甘草能覆蓋發(fā)炎的咽部黏膜,減少對它的刺激,從而發(fā)揮鎮(zhèn)咳作用,而偽品刺果甘草雖與甘草為同科植物,但不具備甘草的上述功效,故不可代替甘草藥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891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宰相與馬齒莧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