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病冬治”源于中醫(yī)古籍《黃帝內經》?!饵S帝內經》中有“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等觀點,提醒人們要根據四時變化來調整人體的陰陽虛實,非常有指導意義?!跋牟《巍痹从谥嗅t(yī)古籍《黃帝內經》,一起來了解下。
“夏病冬治”源于中醫(yī)古籍《黃帝內經》
“夏病冬治”源于中醫(yī)古籍《黃帝內經》中“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理論,適用于癥狀夏重冬輕的慢性疾病。
春夏時節(jié)正是大自然氣溫上升,陽氣由初生到完全外達極盛的狀態(tài),此時養(yǎng)生側重于養(yǎng)陽,才能順應季節(jié)的變化,預防或少生,甚至不生疾病。具體方法是早睡早起,廣步于庭,以適應春季陽氣初升的特點,天熱要防汗出太多或過食冷飲以防傷陽氣。對于素有陽氣虛弱的人而言,可在春夏季節(jié)服用人參、六君子湯等補氣健脾的藥物。久咳、哮喘、關節(jié)疼痛等陽氣不足、秋冬易發(fā)病的人,則可采用針刺、灸法、中藥敷貼和中藥內服等方法補養(yǎng)陽氣,達到預防冬季疾病復發(fā)的目的。這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冬病夏治。
秋冬陽氣則由外達極盛狀態(tài)轉入收斂封藏,陰氣偏勝,此時應順應秋冬的收藏之氣,注重養(yǎng)陰。如秋冬季節(jié)天干物燥,此時應少吃辛辣食物,不喝白酒,以免燥上加燥;可選擇潤燥滋陰的飲食如百合、木耳、梨、葡萄、芡實、大棗等制成的藥膳。對于陰虛之人,在冬季吃一些養(yǎng)陰之品如枸杞、麥冬、六味地黃丸等,可有效調整人體的陰虛狀態(tài),夏季口干舌燥的癥狀亦會有所緩解,也不容易發(fā)病了,這亦即夏病冬治之理。
“夏病冬治”常用的方法有藥膳食療、穴位敷貼、針灸耳針、中藥湯劑、中藥熏浴、藥酒膏方等,根據每個人不同情況來辨證施治,陰虛的人在冬天應注意養(yǎng)陰,這樣到了夏季,陰陽調和,原有疾病癥狀會減輕,甚至消失。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慢性咽炎、慢性胃炎、急慢性氣管炎、汗證、紅斑狼瘡等,常易在夏季好發(fā)或加重,這類疾病患者如在冬天通過合理中醫(yī)藥調理,便可加強和鞏固治療效果。
哪些“夏病”適宜“冬治”
一些體弱者易患春夏發(fā)作的慢性衰減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經常性感冒、急慢性氣管炎、慢性咳嗽、慢性咽炎、慢性胃炎、結腸炎、頸肩腰腿痛、腸功能紊亂、病毒性肝炎、尿路感染、甲亢、復發(fā)性口腔潰瘍,以及美尼爾氏病、癲癇、汗證、紅斑狼瘡等常在夏季好發(fā)或加重的疾病,統(tǒng)稱為夏病,均適宜在冬天診治。
“夏病”之所以在夏季容易發(fā)作或加劇,除個體差異等因素外,還多因夏季氣候炎熱,易滋生熱毒,致瘀毒內阻;夏多夾濕為患,損傷脾胃氣機,升降失調而血瘀;暑性開泄,傷陰耗津,可致腎精虧少,陰虛火旺,痰火上擾等癥狀。
因為夏季病癥,多兼有暑熱或暑濕,一般只能治標,或清暑熱,或化暑濕;又因夏季患者常飲食減少、舌苔黃膩,不能服食補益藥物,而中醫(yī)治病又非常重視“治病必求其本”,只有扶助正氣,才能外驅邪氣。因此,欲使夏季疾病除其根,最有利的方式就是在冬季滋補。古人“夏病冬治,冬病夏治”,體現了傳統(tǒng)中醫(yī)學“天人相應”與“治未病”的思想。其中,包含兩層意思:其一,凡事要逆向思維,夏病冬治;其二,凡事要未雨綢繆,夏病冬防。
“夏病冬治”常用的方法有藥膳食療、穴位敷貼、針灸耳針、中藥湯劑、中藥熏浴、藥酒膏方等,根據每個人不同情況來辨證施治,陰虛的人在冬天應注意養(yǎng)陰,這樣到了夏季,陰陽調和,原有疾病癥狀會減輕,甚至消失。
如有以上癥狀的可以考慮冬病夏至,但這不是萬能的。是否要用,需要看個人的身體狀況來決定,不能盲目跟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892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神醫(yī)”華佗的故事
下一篇: 中醫(yī)的歷史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