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葉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蘇的葉(或帶嫩枝)。主產于江蘇、浙江、河北、河南,多為野生,或有栽培品種。蘇葉在仲景書中,《金匱要略》入1方次。
【蘇葉的藥性特點】蘇葉辛,溫。入肺、脾經。功效與作用:發(fā)汗解表,行氣寬中。主治婦人雜病。
治婦人雜病
梅核氣證
半夏厚樸湯證
見證、證質、證治、證方(見半夏條)。
蘇葉在半夏厚樸湯中,辛香行氣,理肺疏肝。
1、蘇葉60克,煎濃汁當茶飲,或加姜汁十滴調服,可解食魚、鱉中毒。
2、蘇葉治療尋常疣:鮮紫蘇葉外擦患處,每日1次,每次10~15分鐘,一般3~5次可愈。
3、蘇葉15克,水煎加紅糖6克沖服,治寒瀉。
4、蘇葉治療子宮出血:將紫蘇制成每ml相當于原生藥2g之水提取液,分裝成5ml安瓿。使用時以無菌棉球、紗布或擦鏡頭紙浸潤紫蘇液貼敷于出血處。
5、紫蘇葉60克,煎湯熏洗,對子宮下垂有療效。
6、蘇葉用於急性胃腸炎:紫蘇葉 10 克,藿香 10 克,陳皮 6 克,生姜 3 片,水煎服。
7、蘇葉用於胸膈痞悶、呃逆:紫蘇梗 15 克,陳皮 6 克,生姜 3 片,水煎服。
8、蘇葉用於感冒:紫蘇葉 10 克,蔥白 5 根,生姜 3 片,水煎溫服。
9、蘇葉用於外感風寒頭痛:紫蘇葉 10 克,桂皮 6 克,蔥白 5 根,水煎服。
10、蘇葉用於孕婦胎動不安。麻根 30 克,紫蘇梗 10 克,水煎服。
11、蘇葉用於食蟹中毒:紫蘇葉 30 克,生姜 3 片,煎湯頻飲。
12、蘇葉用於陰囊濕疹:紫蘇莖葉適量,水煎泡洗患處。
13、蘇葉用於妊振嘔吐:紫蘇莖葉 15 克,黃連 3 克,水煎服。
14、蘇葉用於水腫:紫蘇梗 20 克,蒜頭連皮 1 個,老姜皮 15 克,冬瓜皮 15 克,水煎服。
1.用量 常用量3—9克。
仲景用量2兩(6克),如半夏厚樸湯。
2.用法 湯劑。
按:蘇葉辛溫芳香,入肺脾二經,不但能散風寒,且行氣寬中,所以既可用外感風寒,惡寒發(fā)熱,無汗之表實證;又用于脾肺氣滯之咳嗽痰多,胸悶嘔惡。故對風寒表證兼見胸悶嘔惡等癥,使用本品最為適宜。本品發(fā)汗作用不及麻桂,故外感風寒之輕證常用。至于安胎之功,全在行氣,氣機通暢則胎自和。然辛散之品,氣虛或表虛者忌用。
本品莖葉、種子分別入藥。蘇葉長于發(fā)散風寒,蘇梗善能理氣安胎,蘇子主以降氣消痰。故外感風寒多用蘇葉;胸悶嘔惡、氣滯、胎動不安多用蘇梗;痰多喘咳多用蘇子。
【文獻摘要】
《本草綱目》引《名醫(yī)別錄》:“下氣,除寒中?!?/p>
《本草綱目》:“解肌發(fā)表,散風寒,行氣寬中,消痰利肺?!?/p>
1.據化學分析 蘇葉全草含揮發(fā)油,油中主要為紫蘇醛,為蘇葉的香氣成分。
2.藥理研究
(1)蘇葉能擴張皮膚血管,刺激汗腺神經,故有發(fā)汗作用。
(2)能減少支氣管分泌,緩解支氣管痙攣,因此,可止咳祛痰。
(3)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增強胃腸蠕動。
(4)所含揮發(fā)油有較強的防腐作用。
3.據抗菌試驗 本品對葡萄球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亦有抑制作用。
4.據現代臨床 主治咽神經官能癥,食管神經官能癥,焦慮性神經官能癥,慢性咽炎,慢性胃炎,慢性氣管炎,妊娠惡阻,老年性精神病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898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蔥白有什么功效和作用,蔥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