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本文詳細介紹了荊芥的功效與作用,荊芥的藥理作用
,荊芥的食用方法
,荊芥的炮制方法和使用禁忌
。
藥名:荊芥
功效分類:解表藥
;祛風藥
。
科屬分類:唇形科
。
別名:假蘇
、鼠蓂、姜芥
。
性味:味辛
;微苦;性微濕
。
歸經(jīng):歸肺經(jīng)
;肝經(jīng)。
功效:祛風
;解表
;透疹;止血
。
主治:感冒發(fā)熱
;頭痛;目癢
;咳嗽
;咽喉腫痛;麻疹
;癰腫
;瘡疥;衄血
;吐血
;便血;崩漏
;產(chǎn)后血暈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10g;或臨丸
、散
。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搗敷
;或研末調散。
藥材基源:荊芥為唇科植物裂葉荊芥和多裂葉荊芥的莖葉和花穗
。
荊芥的功效與作用
1
、荊芥治腳椏濕爛:荊芥葉搗敷之。(《簡便單方》)
2
、荊芥治大便下血:荊芥
,炒,為末
。每米飲服二錢
,婦人用酒下
。亦可拌面作餛飩食之
。(《經(jīng)驗方》)
3、荊芥治風毒寡疬
、赤腫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
,荊芥穗四兩。搗粗羅為散
。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
,去滓
,入竹瀝半合,攪勻服之
,日三服
。(《圣惠方》)
4、荊芥治癃閉不通
,小腹急痛
,肛門腫疼,無問新久:大黃(小便不通減半)
、荊芥穗(大便不通減半)
,等分。各別為末
。每服一
、二錢
,溫水調下,臨時加減服
。(《宜明論方》倒換散)
5
、荊芥治小便尿血:荊芥、縮砂
,等分
。為末。糯米飲下三錢日三服
。(《瀕湖集簡方》)
6
、荊芥有發(fā)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風功效:荊芥主要治療感冒風寒
,發(fā)熱惡寒
、無汗、頭痛
、身痛等癥
,常與防風相需為用。但也可配辛涼解表藥或清熱解毒藥治療感冒風熱
、發(fā)熱惡寒
、目赤咽痛等癥,如薄荷
、菊花
、桑葉、銀花等
。荊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發(fā)
,常與薄荷、蟬衣
、牛蒡子等配合應用
。荊芥又常用于瘡瘍初起有表癥者,可配伍防風
、銀花
、連翹、赤芍等同用
,既退寒熱
,又消癰腫。荊芥炒炭應用
,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
,可用于便血、崩漏等癥
,在臨床上常配合其它止血藥同用
。
7
、荊芥散風熱,清頭目
,利咽喉
,消瘡腫。治項強
,目中黑花
,及生瘡,陰頹
,吐血
,衄血,下血
,血痢
,崩中,痔漏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毒V目》
8、荊芥助脾胃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妒朝煴静荨?/p>
9、荊芥一藥
,生用有祛風解表的功效
,炒炭則用于止血
。荊芥配防風
、羌活,治風寒表癥
;荊芥配銀花
、連翹、薄荷
,治風熱表癥
;荊芥配生石膏,治風熱頭痛
;配牛蒡子
、桔梗、生甘草
,治咽喉腫痛
;荊芥配槐花炭,治便血
;荊芥配白茅根
,治鼻衄
。荊芥與紫蘇均能發(fā)汗解表,但紫蘇散寒力強
,偏入氣分
,又能理氣寬中;而荊芥祛風力勝
,偏入血分
,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氣方中常用紫蘇
,而在理血劑當中多用荊芥
。
10、荊芥主血勞風氣壅滿
,背脊疼痛
,虛汗,理丈夫腳氣
,筋骨煩痛及陰陽毒
,傷寒頭痛,頭旋目眩
,手足筋急
。《食性本草》
11
、荊芥治惡風賊風
,口面喎邪,遍身頑痹
,心虛忘事
,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氣
,除勞
,治丁腫;取一握切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冷分二服
,主通利血脈
,傳送五臟不足氣,能發(fā)汗
,除冷風
;又搗末和醋封毒腫。《藥性論》
12
、荊芥治頭風
,虛勞,瘡疥
,婦人血風
。《本草圖經(jīng)》
13
、荊芥治痔漏腫痛:荊芥煮湯
,日日洗之。(《簡便單方》)
14
、荊芥治頭目諸疾
,血勞,風氣頭痛
,頭旋目眩:荊芥穗為末
。每酒服三錢。(《眼科龍木論》)
15
、荊芥治產(chǎn)后中風身強直
,研末酒服。(孟詵)
16
、荊芥治跌打損傷
,并敷毒瘡。治吐血
。荊芥穗
,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
,明目
,解肺、肝
、咽喉熱痛
,消腫,除諸毒
,發(fā)散瘡癰。治便血
,止女子暴崩
,消風熱,通肺氣鼻竅塞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兜崮媳静荨?/p>
17、荊芥治大便下血:荊芥二兩,槐花一兩
。炒紫為末
。每服三錢,清茶送下
。(《簡便單方》)
18
、荊芥治風熱肺壅,咽喉腫痛
,語聲不出
,或如有物哽:荊芥穗半兩,桔梗二兩
,甘草(炙)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
,水一盞
,姜三片,煎六分
,去渣
,食后溫服。(《局方》荊芥湯)
19
、荊芥治產(chǎn)后血暈
,筑心,眼倒
,風縮欲死者:干荊芥穗
,搗篩。每用末二錢匕
,童子小便一酒盞
,調熱服,口噤者挑齒
,閉者灌鼻中
。(《本草圖經(jīng)》)
20、荊芥利五臟
,消食下氣
,醒酒。作菜生熟食并煎茶
,治頭風并汗出
;豉汁煎治暴傷寒?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度杖A子本草》
21
、荊芥治一切風
,口眼偏斜:青荊芥一斤,青薄荷一斤
。一處砂盆內研
,生絹絞汁于磁器內,煎成膏
;余滓三分
,去一分,將二分滓日干為末
,以膏和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早至暮可三服
。忌動風物。(《經(jīng)驗后方》)
22
、荊芥治一切瘡疥:荊芥
、金銀花、土茯苓
,等分
。為末,熟地黃熬膏為丸
,梧子大
。每旦、晚各服百丸
,茶酒任下
。(《本草匯言》)
23、荊芥主寒熱
,鼠疫
,瘰疬生瘡,破結聚氣
,下瘀血
,除濕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侗窘?jīng)》
24
、荊芥治風熱頭痛:荊芥穗、石膏等分
。為末
。每服二錢,茶調下
。(《永類鈐方》)
荊芥的藥理作用
解熱發(fā)熱
兔口服水煎劑有弱的解熱降溫作用。
抗炎、鎮(zhèn)痛
水煎劑腹腔注射
,能明顯抑制炎癥小鼠耳廓腫脹;明顯抑制炎癥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
。其消炎功效與荊芥所含的苯丙呋喃類有關,呋喃類衍生物對3一α羥類固醇脫氫酶具有很強的抑制作用
,可促使生成更多的皮質類固醇
,而起到抗炎的作用。水煎劑腹腔注射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
。
抗過敏
所含的橙皮苷等黃酮類成分
,對脂氧酶有抑制作用。脂氧酶為一種能引起變態(tài)反應的物質(SRS-A)
,因此荊芥有抗過敏
、抗哮喘的治療效果。
止血
荊芥炭有明顯的縮短出血
、凝血時間而止血的作用
,臨床使用以散劑吞服為宜。
減少氧自由基
所含的橙皮苷成分
,有抑制過氧化酶的作用
,使生物膜脂質過氧化產(chǎn)生的氧自由基減少,因而能抗衰老
,防治心血管
、腫瘤等老年常見病。
其他
尚有一定的抗菌
、抗癌作用
,在試管內能抑制結核桿菌的生長;煎劑有明顯的抑制腸肌收縮的作用。
荊芥的食用方法
白芷荊芥茶
配方:香白芷30克.荊芥穗
、臘茶或茶葉各3克
。
用法:將香白芷、荊芥穗共為細末
。服用時
,用臘茶煎湯或用沸水沖茶葉,取茶湯送服
,每日2次
,每次6克
功效:祛風散寒,解表止痛
。適用于風寒感冒初起
,惡寒發(fā)熱,鼻塞流清涕
,頭痛
,齒痛等癥
。
按語:此方來源于《百一選方》,其中白芷異名:薛
、芷(《楚辭》)
,芳香(《本經(jīng)》),苻蘺
、澤芬(《吳普本草》)
,白茝(《別錄》),香白芷(《夷堅志》)
;性味辛
,溫;歸肺
、胃經(jīng)
;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
,消腫排膿
,燥濕止帶的功用。荊芥有發(fā)汗解表作用
,且有祛風功效
;主要治療感冒風寒,發(fā)熱惡寒
、無汗
、頭痛、身痛等癥
。二者合用共為細末
,服用時,用臘茶煎湯或用沸水沖茶葉
,取茶湯送服
,具有祛風散寒,解表止痛
。適用于風寒感冒初起
,惡寒發(fā)熱,鼻塞流清涕
,頭痛
,齒痛等癥。
來源:《百一選方》
荊芥姜棗茶
組成:荊芥25克
,生姜3片
,紅棗5枚。
制法:將紅棗劈開
,三藥放入熱水瓶中
,沖入沸水大半瓶
,蓋悶10多分鐘。頻頻飲用
,1日內飲盡
,并食紅棗肉
。
功效:發(fā)散風寒
。
主治:感受風寒,頭痛鼻塞
,輕度惡寒
,全身酸楚不適,即輕型感冒之癥
。
宜忌:非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
,一般不宜飲用。
按語:此方簡便易行
,便于制作
,飲后頭痛、惡寒
、全身不適等癥狀消失后即應停用
。方中荊芥發(fā)散解毒,“散風熱
,清頭目
,利咽喉,消瘡腫”(《本草綱目》)
。配伍辛溫散寒的生姜與甘溫調營衛(wèi)
、解藥毒的紅棗,發(fā)散風寒而不傷正氣
;且由于紅棗調補脾胃
,可緩荊芥、生姜辛溫發(fā)散對胃的刺激之弊
。
出處:《中醫(yī)良藥良方》
荊芥僵蠶茶
組成:荊芥10克
,黃芩9克,炙僵蠶15克
,生甘草4克
。
制法:上藥研為細末,置熱水瓶中
,沖入適量沸水
,蓋悶15——20分鐘。不拘次數(shù)
,1日內頻頻飲服
。
功效:祛風透疹
,清熱燥濕。
宜忌:陰虛血熱或氣血兩虧所致者非本方所宜
。
按語:本方劑芥辛溫
,有祛風解表、升散透疹之功
,為治皮膚瘙癢及出疹性疾病的要藥
。僵蠶性味咸、辛
、平
,亦有疏散風熱、治療風疹瘙癢的良好功效
。生甘草既能解毒
,又佐荊芥、僵蠶辛甘發(fā)散
。黃芩苦寒
,為瀉火解毒,清熱燥濕之良品
。實驗研究表明
,黃芩含黃芩甙元、黃芩甙
、漢黃芩素
、漢黃芩甙等,其中黃芩甙對動物有抗炎
、抗變態(tài)反應
、阻止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并提高免疫能力作用
,能降低毛細血管通秀性
。《藥品化義》說:“黃芩中枯者名枯芩
,條細者名條芩
,一品宜分兩用。蓋枯芩體輕主浮
,當瀉肺胃上焦之火
,發(fā)斑發(fā)黃,皰疹皰毒
,以其大能涼膈也
。”綜合分析本方,一方面能散風熱而透疹
,一方面清熱毒而燥濕
,故用于風熱夾濕熱之癮疹最為適宜。
出處:《中醫(yī)良藥良方》
荊芥銀花湯
組成:荊芥1錢
,紅花1錢
,茜草1錢,丹皮1錢
,金銀花1錢
,赤芍1錢,香附3分
,烏藥5分
,白蒺藜(去刺,搗末)8分
。
用法:上用水2鐘,煎至7分
,微溫服
。
主治:痧有因于血滯者。
來源:《痧脹玉衡》卷下
。
荊芥魷魚須
1.買回的荊芥
,將靠近根部的老桿直接掐掉,只取嫩葉和靠近頂端的側枝和嫩桿
,洗凈后晾干
。
2.魷魚頭去掉,從開口處取出肚子里的內臟
,用清水沖洗干凈
。中醫(yī)認為,魷魚有滋陰養(yǎng)胃
、補虛潤膚的功能
。另外準備鮮檸檬半個。
3.然后把水燒開
,放一些黃酒
,蔥姜之類,把魷魚須放入
,下鍋煮熟撈出備用
,一定要熟透后再食,否則容易拉肚子哦!
4.將所有材料都放在一個大碗里
。
5.另取一小碗
,少許鹽、香油
、醋
、醬油
、糖、紅油辣子
、芝麻
、蒜泥可以多下來點兒,殺菌又提味
,調成調料汁
,澆到上述材料上,拌勻即可食用
。
荊芥煎餅
1.荊芥切碎
,加雞蛋、面粉(綠豆面更好)
、鹽
、雞精、水和成面糊
。
2.舀一勺糊倒在餅鐺中
,攤勻。
3.兩面煎黃
。ok
荊芥牛肉餅
1.牛肉餡兒加雞蛋
,老抽,鹽
,味精
,料酒,胡椒粉拌勻
。
2.再放入茭白末
,荊芥,香油拌勻
。
3.放入面皮
,做成餅。
4.放平底鍋中
,用小火煎制
。
5.煎至兩面金黃。
涼拌荊芥黃瓜
1.荊芥去根及莖
,留下嫩葉用淡鹽水泡五分鐘
,洗凈備用;(淡鹽水有助于去除葉子上的臟東西或者小蟲)
2.黃瓜拍碎,青辣椒切絲
,大蒜剁成末狀
。
3.鹽,味精,白糖
,醋及麻油調汁
,倒入盆中拌勻即可。
荊芥撈面
1.面粉加入清水和食鹽
,和成稍硬面團備用
。
2.餳十分鐘后,放在面板上搟成面皮
。
3.搟面的時候
,撒的面撲用淀粉,這樣制作出的面條光滑不易粘連
。稍微搟厚一些
,口感更好。
4.切成面條備用
。
5.荊芥一把
,洗凈。
6.只留取嫩莖及葉子
。
7.將擇洗干凈的荊芥裝入大碗中
,加入十三香、食鹽
、雞精和芝麻油備用。
8.鍋中添水燒開
。
9.一個雞蛋打散備用
。
10.將打散的雞蛋倒入開水鍋里。
11.將煮好的雞蛋連同開水一起澆入盛荊芥的大碗中
,將荊芥燙熟用做撈面的澆頭
。
12.用余下的水煮面。
13.黃瓜切細絲
。
14.將過冷水后的涼面盛入碗中
,可澆蒜汁調味。
15.澆上荊芥雞蛋湯
,將黃瓜絲蓋在面上
,一碗適合夏季食用的撈面即成。
荊芥的炮制方法
1
、荊芥:揀凈雜質
,用水略泡,撈出切段
,曬干
。
2、荊芥炭:取切段的荊芥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黑色
,存性
,少噴清水,取出曬干(荊芥穗炭方法同)
。
3
、炒荊芥:取切段的荊芥置鍋內,文火微炒
,取出放涼(炒荊芥穗方法同)
。
荊芥的使用禁忌
1、表虛自汗
、陰虛頭痛忌服荊芥
。
2、荊芥久服動渴疾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端幮哉摗?/p>
3、凡服荊芥風藥
,忌食魚
。《葦航紀談》
4
、荊芥反驢肉
、無鱗魚?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毒V目》
5
、病人表虛有汗者忌荊芥;血虛寒熱而不因于風濕風寒者勿用荊芥
;陰虛火炎面赤
,因而頭痛者,慎匆誤入荊芥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侗静萁?jīng)疏》
荊芥的用法與功效 ?
【別稱】假蘇
、鼠實、姜芥
、穩(wěn)齒菜
、四棱桿蒿。
【形態(tài)特征】一年生草本植物
,高60~90厘米
。莖直立
,四棱形,基部稍帶紫色
,上部多分枝
,全株被短柔毛。葉對生
;羽狀深裂
,莖基部的葉裂片5;中部及上部的葉裂片3~5
,線形或披針形
,全緣,兩面均被柔毛
,下面具凹陷腺點
。穗狀輪傘花序,多密集于枝端
;苞片葉狀
,線形,綠色
,無柄
;花萼鐘形,具縱脈5條
,被毛
,先端5齒裂;花冠淡紫色
,小堅果4
,卵形或橢圓形,長約1毫米
,棕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诹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果期七~九月。秋冬采根
,秋采莖葉
,鮮用或曬干備用。
【生長環(huán)境】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