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連(味連
、雞爪連)、三角葉黃連(雅連)
、云南黃連(云連)或峨嵋野連(鳳尾連、巖黃連)的根莖
。味連主產(chǎn)于重慶萬州市
、涪陵地區(qū),湖北西部及鄖陽地區(qū)
;雅連主產(chǎn)于四川樂山、貴州畢節(jié)地區(qū)
;云連主產(chǎn)于云南德欽
、碧江等地
。黃連在仲景書中
,《傷寒論》入12方次
、《金匱要略》入7方次
。
黃連別名:川連、姜連
、川黃連
、姜黃連
、姜川連
、姜制黃連
、萸連
、萸黃連
、炒黃連
、吳萸黃連
、酒連、酒黃連
、酒飲連
、豬膽汁炒黃連
、鹽炒黃連
、黃連炭
、姜汁炒川連、尾連等。
【藥性特點】黃連苦
,寒。入心
、肝、胃
、大腸經(jīng)。功效與作用:清熱燥濕
,瀉火解毒
。主治太陽病
,少陰病
,厥陰病,狐惑病
,吐衄血病
,嘔吐下利病,蛔蟲病
,婦人產(chǎn)后病等
。
【黃連的臨床應用】
(一)治太陽病變證
1.熱證,
葛根黃芩黃連湯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葛根條)
。
黃連在葛根黃芩黃連湯中
,合黃芩苦寒清熱
,厚腸胃
,堅陰止利
。
2.上熱下寒證
黃連湯證
證見:欲嘔吐
,腹中冷痛(173)。證質(zhì)為上熱下寒
,升降失調(diào)
。治用黃連湯
。方中黃連苦寒
,清在上之熱,干姜辛熱
,溫在下之寒
,二藥相伍辛開苦降為主藥;桂枝辛溫散寒
,宣通上下之陽氣
;炙甘草
、人參
、大棗甘溫益氣和中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謴椭薪股抵?半夏降逆和胃止嘔
。
3.結(jié)胸證
小陷胸湯證
證見:心下痞硬,按之則痛
,胸悶喘滿
,咳吐黃痰
,苔黃膩,脈浮滑(138)
,證質(zhì)為痰熱互結(jié)于心下。治用小陷胸湯
。方中黃連苦寒,清泄心下之熱結(jié)
;半夏辛溫
,化痰滌飲,消痞散結(jié);瓜萎實甘寒滑潤
,既能助黃連清熱瀉火,又能助半夏化痰開結(jié)
,同時還有潤便導下的作用
。三藥合用
,具有辛開苦降
,清熱滌痰開結(jié)的功效。共同形成痰熱下趨之勢
。
4.痞證
(1)大黃黃連瀉心湯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大黃條)。
黃連在大黃黃連瀉心湯中,方中大黃瀉熱和胃
;黃連瀉心胃之火
,黃芩瀉中焦實火,三藥合用
,邪熱得清
,氣機流暢
,則痞悶自消
。
(2)附子瀉心湯證
證見:心下痞
,按之濡
,心煩口渴
,惡寒汗出,舌紅苔黃,脈微數(shù)(155)
,證質(zhì)為胃熱氣滯
,衛(wèi)陽不固
。治用附子瀉心湯
。方用大黃、黃連
、黃芩之苦寒,清瀉上部之邪熱
,附子之辛熱以溫經(jīng)復陽固表
。四藥合用
,寒溫并用
,補瀉兼施
,瀉熱消痞
,扶陽固表。
(3)半夏瀉心湯證
證見
、證質(zhì)、證治
、證方(見半夏條)。
黃連在半夏瀉心湯中
,合黃芩苦寒泄降
,淸熱和胃
,泄其滿
。
半夏瀉心湯證,亦見于《金匱要略》嘔利病寒熱錯雜證
,即異病同治例
。
(4)生姜瀉心湯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生姜條)
黃連在生姜瀉心湯中
,合黃芩與半夏、生姜為伍
,辛開苦降
,以開泄寒熱痞塞之結(jié)滯
。
(5)甘草瀉心湯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甘草條)
黃連在甘草瀉心湯中
,合黃芩苦寒清熱
,燥濕和胃消痞。
甘草瀉心湯證
,尚見于《金匱要略》狐惑病濕熱蟲毒證,亦異病同治之例
。
(二)治少陰病
少陰病熱化證
黃連阿膠湯證
證見:心中煩
,不得臥,口干咽燥
,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303)
,證質(zhì)為陰虛火旺,心腎不交
。治用黃連阿膠湯
。方中重用黃連、黃芩瀉心火
,芍藥、阿膠
、雞子黃滋腎陰。方中雞子黃為血肉有情之品
,擅長于養(yǎng)心滋心腎,需生用
。全方合用,共奏瀉心火
,滋腎水,交通心腎之效
。
(三)治厥陰病
1.厥陰病寒熱錯雜證
(1)烏梅丸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
、證方(見烏梅條)。
黃連在烏梅丸中
,與黃柏以清上熱。
(2)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黃芩條)
。
黃連在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中,合黃芩苦寒以清胃熱
。
2.厥陰病熱證
白頭翁湯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白頭翁條)。
黃連在白頭翁湯中
,合黃柏清熱燥濕
,堅陰厚腸
。
(四)治吐衄病
熱盛吐衄證
瀉心湯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大黃條)
。
黃連在瀉心湯中,合黃芩大苦大寒
,清泄心胃實火
。
(五)婦人產(chǎn)后病
熱利傷陰證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白頭翁條)
。
黃連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中
,配黃柏清熱燥濕,堅陰厚腸
。
黃連的配伍應用
1、黃連治心腎不交
,怔忡無寐: 生川連五錢,肉桂心五分
。研細
,白蜜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招牡}湯下
。(《四科簡效方》交泰丸)
2、黃連治心經(jīng)實熱:黃連七錢
,水一盞半,煎一盞,食遠溫服
。小兒減之。(《局方》瀉心湯)
3
、黃連治臟毒: 鷹爪黃連末,用獨頭蒜一顆
,煨香爛熟,研和入臼
,治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
、四十丸
,陳米飲下
。(《本事方釋義》蒜連丸)
4
、黃連治大熱盛
,煩嘔
,呻吟
,錯語,不得臥:黃連三兩
,黃芩、黃柏各二兩
,梔子十四枚(擘)。上四味
,切,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分二服
。忌豬肉
、冷水
。(《外臺秘要方》黃連解毒湯)
5
、黃連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
,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三兩
,甘草三兩(炙)
,干姜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去滓
。溫服
,晝?nèi)苟?《傷寒論》黃連湯)
6
、黃連治大冷洞痢腸滑
,下赤白如魚腦
,日夜無節(jié)度
,腹痛不可堪忍者: 黃連六兩,干姜二兩
,當歸
、阿膠各三兩。上四味
,末之,以大醋八合烊膠和之
,并手丸加大豆許
,干之
。大人飲服三十丸
,小兒百日以還三丸,期年者五丸
,余以意加減,日三服
。(《千金方》駐車丸)
7、治眼赤痛
,除熱: 黃連半兩,大棗一枚(切)
。上二陳,以水五合
,煎取一合,去滓
,展錦取如麻子注目
,日十夜再
。(《seng深集方》黃連煎)
8、治脾受濕氣
,泄利不止,米谷退化
,臍腹刺痛
,小兒有疳氣下痢
,亦能治之:
9
、黃連治嘔吐酸水,脈弦遲者: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
、炙甘草
、黃連
,水煎服
。(《癥因脈治》連理湯)
10、治肝火: 黃連六兩
,吳茱萸一兩或半兩
。上為末,水丸或蒸餅丸
。 白湯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一名回令丸)
11
、治諸痢脾泄,臟毒下血: 雅州黃連半斤
,去毛
,切
,裝肥豬大腸內(nèi)
,扎定,入砂鍋中
,以水酒煮爛
,取連焙
,研末
,搗腸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
,米湯下。(《仁齋直指方》)
12
、黃連治下痢: 宣黃連
、青木香,同搗篩
,白蜜丸,如梧子
。空腹飲下二
、三十丸
, 日再
。其久冷人
, 即用煨熟大蒜作丸。嬰孺用之亦效
。 (《兵部手集方》香連丸)
13、黃連治心煩懊憹反復
,心亂
,怔忡
,上熱
,胸中氣亂,心下痞悶
,食入反出:朱砂四錢,黃連五錢
,生甘草二錢半
。為細末
,湯浸蒸餅,丸如黍米大
。每服一十丸
,食后時時津唾咽下
。 (《仁齋直指方》黃連安神丸)
14
、治少陰病
,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
,不得臥: 黃連四兩,黃芩二兩
,芍藥二兩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兩(一云三挺)
。上五味
,以水六升
,先煮三物,取二升
,去滓,納膠烊盡
,小冷
,納雞子黃,攪令相得
。溫服七臺
,日三服
。(《傷寒論》黃連阿膠湯)
黃連(去須)
、吳茱萸(去梗,炒)、白芍藥各五兩:上為細末
,面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濃煎米飲下,空心日三服
。(《局方》戊己丸)
15
、黃連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
,亦治霍亂: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頓服之。(《金匱要略》瀉心湯)
16
、黃連治小兒胃熱吐乳: 黃連二錢
,消半夏二錢。共為細末
,分100等分,日服三次
,每次一分。(遼寧《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18
、黃連治小兒口疳: 黃連
、蘆薈等分,為末
。每蜜湯服五分
。定馬牙疳,入蟾灰等分
,青黛減半
,麝香少許。(《簡便單方》)
19
、治癰疽腫毒
,已潰未潰皆可用: 黃連
、檳榔等分
,為末,以雞子清調(diào)搽之
。 (《簡易方論》)
20
、治消渴能飲水
,小便甜
,有如脂麩片,日夜六
、七十起:冬瓜一枚
,黃連十兩
。上截冬瓜頭去穰
,入黃連末,火中煨之
,侯黃連熟,布絞取汁
。一服一大盞,日再服
,但服兩三枚瓜,以差為度
。 (《近效方》)
21、黃連治婦人熱勞羸瘦: 黃連三兩(去須)
,人參一兩(去蘆頭),赤茯苓一兩
,黃芪一兩(銼)
,木雷半兩
,鱉甲一兩半(涂醋
,炙令黃,去裙讕)
,柴胡一兩(去苗),地骨皮半兩
,桃仁一兩半(湯浸去皮
、尖
、雙仁
,麩炒微黃)。上藥
,搗細羅為散,用好嫩豬肚一枚
,將前藥末安豬肚內(nèi)
,以線子縫合
,蒸令爛熟,砂盆內(nèi)研令如膏
,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
,以粥飲下三十丸。(《圣惠方》黃連豬肚丸)
22
、黃連治心下痞
,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者: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陳
,以麻沸湯二升漬之
,須臾絞去滓
。分溫再服
。(《傷寒論》大黃黃連瀉心湯)
23
、治小結(jié)胸病,正在心下
,按之則痛,脈浮滑者: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橋樓實大者一枚
。上三味
,以水六升
,先煮栝樓,取三升
,去滓
,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
,去滓。分溫三服
。(《傷寒論》小陷胸湯)
24、黃連治膿皰瘡
,急性濕疹: 黃連、松香
、海螵蛸各三錢
。共研細末
,加黃蠟二錢
,放入適量熟胡麻油內(nèi)溶化,調(diào)成軟膏
。涂于患處,每日三次
。涂藥前用熱毛巾濕敷患處
,使瘡痂脫落
。(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25
、治妊娠子煩,口干不得臥:黃連末
,每服一錢
,粥飲下
,或酒蒸黃連丸,亦妙
。(《婦人良方》)
26、黃連治藥中巴豆
,下痢不止: 末干姜、黃連
,服方寸匕
。(《補缺肘后方》)用藥禁忌胃虛嘔惡,脾虛泄瀉
,五更腎瀉,均應慎服
。
27、治口舌生瘡: 黃連煎酒
,時含呷之
。 (《肘后方》)
28、黃連治醇酒厚味
,唇齒作痛,或齒齦潰爛
,或連頭面頸項作痛:黃連(炒)一錢五分,生地黃
、牡丹皮、當歸各一錢
,升麻二錢。上水煎服
,實熱便秘加大黃。(《婦人良方》清胃散)
【黃連的用量用法】
1.用量 常用量
,3—12克。
最小量1兩(3克)
,如半夏瀉心湯。
最大量
,4兩(12克)
,如黃連阿膠湯。
2.用法 湯劑
,丸藥,散劑
。
按:黃連大苦大寒,大寒能清
,味苦性燥,具有瀉火燥濕之功
。尤長于瀉心火
,清胃腸濕熱,而為清心
、除煩、消痞
、止利,治濕火郁結(jié)之主藥。故凡心火亢盛的煩熱神昏
,或心煩失眠,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
;以及腸胃濕熱的痞滿嘔吐,瀉利腹痛等證
,皆為要藥
。本品既長于瀉心火,又善于解毒熱
,所以亦為外科疔毒癰腫、口舌赤爛等證的常用之品
,不論內(nèi)服外用,效果均良好
。
此外,黃連若過量服用
,則苦寒敗胃,使消化不良
。同時,本品性燥
,多用則傷胃津,如火盛傷津者
,應與養(yǎng)陰藥同用
。炒制后,雖可減輕苦寒之性
,然究屬傷胃之品,故脾胃虛寒非有實火者則不宜用
。清熱瀉火宜生用
,清上焦火宜酒炒
,止嘔吐宜姜汁拌炒。
【黃連的文獻摘要】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熱氣目痛
,眥傷淚出
,明目,腸澼腹痛下痢
,婦人陰中腫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本草綱目》引《名醫(yī)別錄》:“止消渴……調(diào)胃厚腸……療口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珍珠囊》:“其用有六:瀉心臟火
,一也
;去中焦?jié)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二也;諸瘡必用
,三也;去風濕
,四也
;治赤眼暴發(fā)
,五也
;止中部見血,六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本草綱目》:“五臟六腑皆有火,平心治
,動作病……黃連為治火之主藥
。”
【黃連的藥理作用】
1.據(jù)化學分析 黃連的根狀莖含多種生物堿
,主要為小檗堿(黃連素),其次為黃連堿
、甲基黃連堿,掌葉防己堿
、藥根堿、非洲防己堿;此外
,還含有青熒光酸等
。
2.據(jù)藥理研究
a
、小檗堿有加強白細胞吞噬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功能
。
b、小檗堿可增加膽汁形成
,使膽汁變稀,故有很好的利膽作用
,對膽囊炎甚為合適
。
c
、小檗堿能擴張末梢血管,有降壓作用
。
d、小檗堿對子宮
、膀胱、支氣管和腸胃道平滑肌都有興奮作用
。
e
、小劑量黃連素能增強乙酰膽堿的作用
,抗箭毒作用和抗腎上腺素作用
。
f、小檗堿有緩和的解熱作用
。
3.據(jù)抗菌試驗 本品抗菌譜較廣,對痢疾桿菌作用最強
,優(yōu)于磺胺,對金黃色葡萄球菌
、肺炎雙球菌
、腦膜炎球菌、白喉桿菌
、鏈球菌和結(jié)核桿菌也有較顯著的抑制作用。此外
,體外試驗黃連素和黃連煎劑
,對鉤端螺旋體也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另外
,還有抗多種流感病毒、阿米巴原蟲和真菌的作用
。
4.據(jù)現(xiàn)代臨床 主治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
,內(nèi)分泌失調(diào)
,更年期綜合征,乙型腦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
,急性胰腺炎
,膽道蛔蟲癥
,急性、慢性膽囊炎
,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慢性結(jié)腸炎,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癥
,急性中耳炎
,急性眼結(jié)膜炎,急性扁挑體炎等
。
黃連的副作用與禁忌
黃連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