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為寥科
,多年生草本植物掌葉大黃、唐古大黃或藥用大黃根及根莖。別名:將軍
、黃良
、火參
、膚如
、蜀大黃
、錦紋大黃
、牛舌大黃
、錦紋、 生軍
、川軍
。主產(chǎn)于甘肅、青海
、四川
、西藏地區(qū)。野生與栽培均有
。大黃在仲景書中
,《傷寒論》入14方次,《金匱要略》入23方次
。
【藥性特點】大黃苦
,寒。入脾
、胃
、大腸、肝
、心經(jīng)
。功效與作用:瀉下攻積,清熱瀉火
,活血祛瘀
,解毒,止血
。主治太陽病
,陽明病,少陽病
,太陰病
,少陰病
,痙病,瘧病
,中風病
,虛勞病,腹?jié)M病
,痰飲病
,黃疽病,吐衄病
,嘔吐病
,下利病,腸癰病
,婦人產(chǎn)后病
,婦人雜病等。
【大黃的臨床應用】
(一)治太陽病
太陽病變證
1.蓄血證
(1)桃核承氣湯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桃仁條)
。
大黃在桃核承氣湯中
,苦寒清瀉熱邪,去瘀生新
。
(2)抵當湯證
證見:少腹硬滿
,其人如狂,小便自利
,脈沉澀或沉結(jié)
,舌質(zhì)紫或有瘀斑(125),證質(zhì)為太陽表邪不解而化熱
,隨經(jīng)脈入里
,深入下焦血分,與瘀血結(jié)滯在里
,為蓄血的急重證
。治用抵當湯。方中大黃可入血分
,瀉熱逐瘀
,推陳致新;桃仁活血化瘀以滑利。水蛭
、虻蟲為蟲類藥
,其藥性峻猛,善破瘀積惡血。四藥合用
,為破血逐瘀的峻劑
。
抵當湯證亦見于《金匱要略》中的婦人產(chǎn)后病之經(jīng)水不利證,見證稍異
,證質(zhì)相同
,治方不殊
。
(3)抵當丸證
證見:少腹?jié)M
,小便自利,或有發(fā)熱
,舌紫暗
,脈沉澀或沉結(jié)(126),證質(zhì)為瘀熱內(nèi)結(jié)
,病勢較緩
。治用抵當丸。抵當丸的藥物組成與抵當湯完全相同
,但減少了水蛭
、虻蟲的用量,加重了桃仁的用量
,并將湯劑改成丸劑
,其攻逐瘀血的作用較抵當湯緩和。為逐瘀瀉熱的和緩劑
。本方服法為以水煮丸
,取藥汁及藥渣一并服下,意在取其藥力輕緩而綿長
。
2.結(jié)胸證
(1)大陷胸湯證
證見:心下硬滿
,甚則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觸按
,短氣躁煩
,頭汗出,大便秘結(jié)
,日晡小有潮熱
,口渴不多飲,苔黃膩或黃厚而燥
,脈沉緊(134;135;136;137)
,證質(zhì)為邪熱內(nèi)陷與有形之水飲相結(jié)于胸腹。治用大陷胸湯
。方中甘遂辛苦而寒
,是瀉水逐飲的峻藥,長于瀉腹積水;大黃
、芒硝
,瀉熱散結(jié),與甘遂配合
,而成瀉熱逐水的峻劑
。甘遂用量一般以2—3克為宜。大陷胸湯為瀉下之峻劑
,服藥后水熱從大便而出
,應注意中病即止,以免過服傷正
。
(2)大陷胸丸證
見證:胸膈心下硬滿疼痛
,身熱
,頭汗出
,頸項強,短氣
,脈沉緊(131)
,證質(zhì)為水熱互結(jié),病位偏上
。治用大陷胸丸。本丸藥物組成是在大陷胸湯的基礎(chǔ)上
,加入葶藶子
、杏仁、白蜜
。方中大黃
、芒硝、瀉熱破結(jié)
,甘遂攻逐水飲,治與大陷胸湯同
;針對邪結(jié)偏上
,胸肺之氣不利,則取葶藶子
、杏仁瀉肺行水
,通利肺氣;本方藥物作用雖猛
,但取白蜜之甘緩
,又小制其劑,使其攻逐之力緩緩而行,既可針對在上的病邪
,又不至于過猛傷正
,是峻藥緩用,以攻為和
。
本方服法為:將大黃、葶藶子
、芒硝和杏仁4藥研末
,制成丸藥如彈丸大;取甘遂末、白蜜并以水煮丸藥一枚
,將煮取藥汁連渣一并服下
。每日1劑
。用本方力緩
,服藥后并不速下
,故方后云:“一宿乃下”;若未達到瀉下效果
,可再服1劑,直至見效
。
3.痞證
(1)大黃黃連瀉心湯證
證見:心下痞滿
,按之柔軟而不痛不硬,心煩
,口渴,小便黃赤
,舌紅苔黃
,脈數(shù)或關(guān)脈浮(154)
,證質(zhì)為胃熱氣滯
。治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方中大黃瀉熱和胃
,黃連瀉心胃之火,黃芩瀉中焦實火
,三者合用
,邪熱得除,氣機流暢
,則痞悶自消。本方以麻沸湯浸泡少頃,去滓溫服
,以取其氣之輕揚
,薄其味之重濁,使之利于清心下熱結(jié)而消痞
,而不在于瀉下燥結(jié)以蕩實
。
(2)附子瀉心湯證
證見:心下痞,按之濡
,心煩口渴,惡寒汗出
,舌紅苔黃
,脈微數(shù)(155),證質(zhì)為胃熱氣滯
,衛(wèi)陽不固
。治用附子瀉心湯
。方中大黃
、黃連、黃芩之苦寒
,清瀉上部之邪熱
;附子之辛熱以溫經(jīng)復陽固表。本方之“三黃”以開水浸漬少頃取汁
,附子一味另煎取汁,再將兩種藥汁混合
,分2次溫服
。二者寒熱異氣,生熟異性
,藥雖同行
,但各司其職,共奏消痞固表之功
。
(二)治陽明病
1.陽明病實證
(1)調(diào)胃承氣湯證
證見:大便不通,蒸蒸發(fā)熱
,心煩
,腹脹滿(207;248;249),證質(zhì)為燥熱內(nèi)盛
,腑實初結(jié)
,氣滯不甚。治用調(diào)胃承氣湯
。方中大黃苦寒
,攻積導滯,蕩滌腸胃
,推陳致新
,瀉熱去實;芒硝咸寒辛苦,潤燥軟堅
,瀉熱導滯;硝黃合用
,清胃熱
,和胃燥,瀉熱通便
。妙在甘草
,甘緩和中,既可緩硝黃峻下之力
,使之作用于胃
,又可護胃和中,使燥熱邪氣去而不損中州正氣
。
(2)小承氣湯證
證見:大便硬
,潮熱或發(fā)熱微煩,腹大滿
,脈滑而疾(213;214;250),證質(zhì)為熱實內(nèi)結(jié),腑氣不通
。治用小承氣湯
。方中大黃苦寒,瀉熱去實
,推陳致新;厚樸苦辛而溫
,行氣除滿;枳實苦而微寒,理氣消痞。三藥合用
,共成通便導滯之劑。
小承氣湯證
,亦見于《金匱要略》下利病之熱結(jié)旁流證
,見證雖異
,證質(zhì)相同,治方不殊
。
(3)大承氣湯證
證見:潮熱
,譫語
,大便秘結(jié)
,腹脹滿繞臍痛,拒按
,手足漐漐汗出
,脈沉實有力。重者不識人
,循衣摸床
,惕而不安
,微喘而直視者(238;239;215;241:242;212;217;220)
,證質(zhì)為陽明熱實,燥屎內(nèi)結(jié)
。治用大承氣湯
。方中大黃苦寒,攻積導滯
,蕩滌腸胃,推陳致新
,瀉熱去實;芒硝咸寒辛苦
,潤燥軟堅,瀉熱導滯;枳實辛而微寒
,理氣消痞;厚樸苦辛而溫
,利氣消滿。四藥合用
,共奏攻下實熱,蕩滌燥結(jié)之效
。
大承氣湯證
,在《傷寒論》中的治少陰病之熱化證,即急下存陰證
。還在《金匱要略》中治痙病之熱實證;腹?jié)M病之熱實積脹證;宿食病之在腸證;下利病之實積證;婦人產(chǎn)后病之胃實大便難證等
。此皆異病同治法
。
(4)麻子仁丸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麻子仁條)
。
大黃在麻子仁丸中
,見枳實、厚樸泄熱去實
,行氣導滯。
麻子仁丸證亦見于《金匱要略》中的五臟風寒病之脾約證
,屬異病同治之例
。
2.陽明病變證
茵陳蒿湯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茵陳蒿條)
。
大黃在茵陳蒿湯中
,瀉熱行瘀,通腑利膽退黃
。
(三)治少陽病
少陽病兼變證
(1)大柴胡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
、證方(見柴胡條)
。
大黃在大柴胡湯中
,合枳實利氣消痞
。
大柴胡湯證亦見于《金匱要略》腹?jié)M病之熱實兼少陽證。
(2)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
、證方(見柴胡條)
。
大黃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中
,泄熱和胃
。
{四)治太陰病
太陰病兼變證
桂枝加大黃湯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桂枝條)。
大黃在桂枝加大黃湯中
,化瘀通絡導滯
。
(五)治瘧病
瘧母證
鱉甲煎丸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鱉甲條)
大黃在鱉甲煎丸中,合蟅蟲
、蜣螂
、鼠婦
、桃仁
、丹皮、凌霄花
、蜂房等破血化瘀
,散結(jié)消癥。
(六)中風病
1.熱癱癇證
證見:中風偏癱
,或癲癇,頭眩頭痛
,四肢抽搐
,甚者昏不知人,大便閉結(jié)者(五-附)
,證質(zhì)為陽熱亢極而風動痙攣
。治用風引湯。方中有石膏
、寒水石、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紫石英
、牡蠣和龍骨等
,以清熱鎮(zhèn)靜,熄風寧神
,潛陽平肝;大黃瀉下通腑,引火下行
,釜底抽薪;配干姜
、桂枝之溫,以制諸石之寒
。全方具有清熱熄風
,平肝潛陽
,定驚安神之效
。
2.手足拘急證
《備急千金要方》三黃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
、證方(見黃芪條)
。
在《備急千金要方》三黃湯方后云:“心熱,加大黃二分
。”即熱邪內(nèi)結(jié)成實
,發(fā)熱便秘
,則用大黃瀉熱通腑。
(七)治虛勞病
虛勞兼瘀血證
大黃蟅蟲丸證
證見:極度虛弱
,少氣懶言
,形體瘦削,大肉已脫
,腹部脹滿,肚大青筋
,不能飲食
,納差食少,肌膚甲錯
,兩目黯黑(六-18)
,證質(zhì)為五臟勞傷,氣血陰陽皆虛
,經(jīng)絡營衛(wèi)損傷,瘀血久積
。治用大黃蟅蟲丸
。方用大黃、桃仁
、干漆、虻蟲
、水蛭、蠐螬和蟅蟲等破血逐瘀;地黃
、芍藥
、蜂蜜滋陰養(yǎng)血而潤干血
;杏仁宣肺理氣;黃芩清瘀熱
;甘草益氣調(diào)中
,酒可行氣血、助藥力
。方中雖用大量破血逐瘀峻藥,但又配伍地黃
、芍藥
、蜂蜜等扶正等品,且每服小量
。取其攻中寓補
,峻劑丸服,意在緩攻漸消
,從而達到破血逐瘀無傷正之弊,扶正補虛無留瘀之害的目的
。
(八)治虛勞病
1.熱實腹?jié)M證
(1)厚樸七物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
、證方(見厚樸條)
。
大黃在厚樸七物湯中,合厚樸
、枳實瀉熱通下,行氣除積以治
里實
。
(2)厚樸三物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
、證方(見厚樸條)
。
大黃在厚樸三物湯中,瀉熱去積
。
2.寒實內(nèi)結(jié)證
大黃附子湯證
證見:脅下偏痛,一側(cè)脅下
,上腹疼痛
,部位不移,腹部脹滿,大便不通
,畏寒肢冷
,舌淡苔白,脈弦緊(十-15)
,證質(zhì)為陽氣不足,寒實內(nèi)結(jié)
,腑氣不通
,積滯不行。治用大黃附子湯
。方中大黃瀉實通滯
;附子、細辛溫陽散寒而止痛
;大黃雖系苦寒,但與辛熱溫燥之附子
、細辛相配
,則寒性去而攻瀉之功仍存,攻下實積卻無傷陽之礙
。三味相合,共奏溫下寒實之效
。
(九)治痰飲病
1.飲結(jié)腸間證
己椒藶黃丸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防己條)
。
大黃在己椒藶黃丸中
,蕩滌腸胃,瀉熱逐實
。
2.支飲腹?jié)M證
厚樸大黃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
、證方(見厚樸條)。
大黃在厚樸大黃湯中
,通腑泄熱
,蕩滌實邪。
3.支飲兼胃熱證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茯苓條)
。
大黃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中,泄熱下行
。
(十)治黃疸病
1.熱盛里實證
大黃硝石湯證
證見:身目俱黃
,黃色鮮明,腹部脹滿
,大便不通
,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
,伴身熱煩渴,舌紅苔黃
,脈滑數(shù)或弦數(shù)(十五-19)
,證質(zhì)為濕熱蘊結(jié),熱盛里實
,腑氣不通
。治用大黃硝石湯。方中大黃
、硝石通腑泄熱,攻下瘀熱結(jié)滯
;梔子
、黃柏清利濕熱而退黃。諸藥合用
,共奏泄熱通便
,除濕退黃之效。
2.酒疸熱盛證
梔子大黃湯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梔子條)
。
大黃在梔子大黃湯中,合枳實除積瀉熱
。
(十一)治吐衄病
熱盛吐衄證
瀉心湯證
證見:吐血
、衄血,量多色鮮紅
,心中煩熱不安,口臭大便干秘;伴面赤
,口渴
,舌紅苔黃,脈數(shù)(十六-17〉
,證質(zhì)為心火亢盛
,擾亂心神于內(nèi),迫血妄行于上
。治用瀉心湯。方中重用大黃之苦寒沉降
,瀉火通便
,導熱下行;黃連、黃芩大苦大寒
,清泄心胃實火
。三藥同用,苦寒直折
,清心瀉胃,釜底抽薪使熱清火降則血歸于經(jīng)
,吐衄自止
。
(十二)嘔吐病
胃腸實熱證
大黃甘草湯證
證見:食已即吐,吐勢急迫
,吐物酸腐
,腹部滿脹,大便干秘
,心煩口渴,舌紅苔黃(十七-17)
,證質(zhì)為實熱壅滯胃腸
,腑氣不暢,胃失和降
。治用大黃甘草湯
。方中重用大黃苦寒降泄,通腑瀉熱去實;甘草和中緩急
,且防大黃苦寒敗胃
。用之可使腑氣通暢
,實熱下泄
,胃氣和降
,則嘔吐自止。
(十三)治腸癰病
膿未成證
大黃牡丹湯證
證見:少腹腫塊,按之即痛如淋
,即壓痛疼痛放射前陰及臍部
,時時發(fā)熱,自汗出
,復惡寒
,小便自調(diào),脈遲緊有力(十八-4),證質(zhì)為熱毒壅聚
,營血瘀結(jié)于腸中
,膿尚未成。治用大黃牡丹湯
。方中重用大黃苦寒攻下
,蕩熱解毒,逐瘀散結(jié)為君藥
;芒硝咸寒,軟堅散結(jié)
,瀉熱導滯;桃仁苦平
,逐瘀散結(jié),共為臣藥
,以增強大黃攻下逐瘀之力
。牡丹皮辛苦微寒,涼血化瘀
,消腫療癰;冬瓜子甘寒
,清腸利濕
,散結(jié)排膿
,共為佐藥。諸藥合用
,共奏攻下蕩熱
,逐瘀解毒,消腫排膿之效
。
十四
、治婦人產(chǎn)后病
瘀血內(nèi)結(jié)腹痛證
下瘀血湯證
證見:小腹痛如針刺
,固定不移
,腹?jié)M
,按之結(jié)硬,且拒按
,身熱煩悶
,口干,惡露不行
,舌紫暗瘀斑瘀點,脈沉澀(二十一-6)
,證質(zhì)為瘀血凝結(jié)于小腹
,經(jīng)脈阻滯瘀久化熱。治用下瘀血湯
。方用大黃攻下瀉熱逐瘀;桃仁破血逐瘀
,兼潤干血;蟅蟲逐瘀破結(jié)
,祛干血。藥雖三味
,但破血逐瘀之力頗猛;為防止傷正
,故制以蜜丸,以緩和藥性;用酒煎藥
,既引藥入血分
,又增強藥力。
十五
、治婦人雜病
水與血結(jié)于血室證
大黃甘遂湯證
證見:少腹脹滿隆起
,形如鼓狀,小便微難
,口不渴,惡露不下
,腹部疼痛
,若產(chǎn)后日久,見閉經(jīng)不行(二十二-13)
,證質(zhì)為婦人產(chǎn)后水血并結(jié)在血室
。治用大黃甘遂湯。方中以大黃逐瘀瀉實
,甘遂攻逐水飲;因兩藥力峻性猛
,且病發(fā)于產(chǎn)后
,故佐以阿膠養(yǎng)血扶正
,使破血逐水而不傷正。因水血結(jié)聚較重
,所以要求水煎頓服
,以速下其瘀血水飲。
大黃配伍應用
1
、大黃用于火熱亢盛、迫血上溢
,以及目赤暴痛
,熱毒瘡癤等癥。?
大黃瀉下泄熱
,有瀉血分實熱的功效,故又能用治血熱妄行而上溢
,如吐血、衄血
;對目赤腫痛、熱毒瘡癤等癥屬于血分實熱壅滯的癥候
,可配黃連
、黃芩、丹皮
、赤芍等同用
。?
2、大黃用于大便燥結(jié)
,積滯瀉痢,以及熱結(jié)便秘
、壯熱苔黃等癥
。?
大黃瀉下通便、清除積滯
,故可用于大便不通及積滯瀉痢
、里急后重、溏而不爽等癥
;又因它能苦寒泄熱,蕩滌腸胃積滯
,對于熱結(jié)便秘
、高熱神昏等屬于實熱壅滯的癥候
,用之可以起到清熱瀉火的作用。在臨床應用時
,本品常與芒硝
、厚樸、枳實等配伍
。?
3、大黃是一味瀉火
、破積
、行瘀的要藥,使用少量
,又有健胃作用
,可隨配伍的不同而發(fā)揮它的特長。如配以芒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