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干燥根莖。主產(chǎn)于四川、貴州等地,廣東
、廣西、湖北和福建也產(chǎn)。均為栽培。干姜在仲景書中,《傷寒論》入24方次,《金匱要略》入32方次。【藥性特點(diǎn)】干姜辛
,熱。入脾、胃姜有生姜、干姜
(一)太陽(yáng)病
1.太陽(yáng)病本證
傷寒表實(shí)證
小青龍湯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麻黃條)。干姜在小青龍湯中,大辛大熱
小青龍湯證亦見于《金匱要略》中的痰飲病之溢飲證等
,屬異病同治之例。2.太陽(yáng)病變證
(1)熱擾胸膈兼中焦有寒證
梔子干姜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證方(見梔子條)。干姜在梔子干姜湯中
,性味辛熱,溫脾散寒,以祛在中之寒。(2)脾虛證
桂枝人參湯證
見證
、證質(zhì)干姜在桂枝人參湯證,溫中散寒
(3)腎陽(yáng)虛證
①干姜附子湯證
見證、證質(zhì)
干姜在干姜附子湯中,與附子同用
②茯苓四逆湯證
見證
干姜在茯苓四逆湯中
,溫中散寒,與附子、甘草相合,回陽(yáng)救逆(4)陰陽(yáng)兩虛證
甘草干姜湯證
見證、證質(zhì)
干姜在甘草干姜湯中,溫復(fù)中陽(yáng)
(5)上熱下寒證
黃連湯證
見證
干姜在黃連湯中
(6)寒熱錯(cuò)雜痞證
①半夏瀉心湯證
見證、證質(zhì)
干姜在半夏瀉心湯中,合半夏
半夏瀉心湯證
②生姜瀉心湯證
見證
干姜在生姜瀉心湯中
生姜瀉心湯證
③甘草瀉心湯證
見證、證質(zhì)
干姜在甘草瀉心湯中,合半夏辛溫宣開
甘草瀉心湯證
(二)治少陽(yáng)病
1.少陽(yáng)病本證
小柴胡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證方(見柴胡條)在小柴胡湯方后云:“若咳者,去人參
2.少陽(yáng)病兼變證
柴胡桂枝干姜湯證
見證
干姜在柴胡桂枝干姜湯中
柴胡桂枝干姜湯證,亦見于《金匱要略》中的瘧病之寒瘧證
,屬異病同治例。(三)治少陰病
1.少陰病本證
少陰病寒化證
(1)四逆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證方(見附子條)。干姜在四逆湯中
,溫中散寒,與附子合用,增強(qiáng)回陽(yáng)之力。再合炙甘草,三藥相須為用,為回陽(yáng)救逆的代表方劑。四逆湯證
(2)通脈四逆湯證
見證
干姜在通脈四逆湯中
,合附子,以大辛大熱之藥,急驅(qū)內(nèi)寒,破陰回陽(yáng),通達(dá)內(nèi)外。通脈四逆湯證
,亦見于《金匱要略》中的下利病之陰盛格陽(yáng)證,屬異病同治例。(3)白通湯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蔥白條)。干姜在白通湯中,配附子
,破陰回陽(yáng)。(4)白通加豬膽汁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證方(見蔥白條)。干姜在白通加豬膽汁湯中
,配附子,破陰回陽(yáng)(5)真武湯證
見證、證質(zhì)、證治
在真武湯方后云:“若咳者
(6)桃花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證方(見赤石脂)。干姜在桃花湯中
桃花湯證又見于《金匱要略》中的下利病之滑脫不禁證
2.少陰病疑似證
四逆散證
見證
在四逆散方后云:“咳者
(四)治厥陰病
厥陰病本證
厥陰上熱下寒證
1.烏梅丸證
見證
干姜在烏梅丸中
烏梅丸證亦見于《金匱要略》中的蛔蟲病之蛔厥證
2.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證
見證
干姜在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中
3.麻黃升麻湯證
見證
干姜在麻黃升麻湯中
(五)治霍亂病
1.中焦陽(yáng)虛證
理中丸證
見證、證質(zhì)
干姜在理中丸中
2.陽(yáng)亡陰竭證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干姜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中,配附子
3.亡陽(yáng)脫液證
四逆加人參湯證
見證
干姜在四逆加人參湯中,性味大辛大熱
,溫脾以回陽(yáng)。(六)治瘧病
瘧母證
鱉甲煎丸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鱉甲條)。干姜在鱉甲煎丸中
,合桂枝溫陽(yáng)散寒。(七)治中風(fēng)病
1.風(fēng)痱證
《古今錄驗(yàn)》續(xù)命湯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當(dāng)歸條)。干姜在《古今錄驗(yàn)》續(xù)命湯中
,和中溫脾。2.大風(fēng)證
侯氏黑散證
見證
、證質(zhì)干姜在侯氏黑散中
,合茯苓、白術(shù)、人參補(bǔ)脾益氣。3.熱癱癇證
風(fēng)引湯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大黃條)。干姜在風(fēng)引湯中
,配桂枝之溫,以制諸石之寒。(八)治虛勞病
風(fēng)氣百疾證
薯蕷丸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證方(見薯蕷條)。干姜在薯蕷丸中
,溫中暖胃。(九)治肺痿病
上焦陽(yáng)虛證
甘草干姜湯證
見證、證質(zhì)、證治
干姜在甘草干姜湯中
(十)治咳瞅上氣病
飲熱迫肺證
1.厚樸麻黃湯證
見證
干姜在厚樸麻黃湯中
,合半夏溫化水飲,降逆氣。2.小青龍加石膏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證方(見麻黃條)。干姜在小青龍加石膏湯中,合半夏、細(xì)辛溫肺化飲
(十一)治胸痹病
氣滯虛證
人參湯證
見證、證質(zhì)
干姜在人參湯中,溫中助陽(yáng)
(十二)治心痛病
1.陰寒阻滯證
烏頭赤石脂丸證
見證、證質(zhì)
干姜在烏頭赤石脂丸中合烏頭
2.陰寒阻結(jié)證
九痛丸證
見證
干姜在九痛丸中,合附子祛寒散結(jié)
(十三)治腹?jié)M病
陽(yáng)衰寒盛證
大建中湯證
見證
{十四)治五臟風(fēng)寒病
腎著證
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證
證見:腰中冷如坐水中
(十五)治痰飲病
支飲病案舉例
1.外寒內(nèi)飲壅肺證
小青龍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證方(見麻黃條)。干姜在小青龍湯中,合細(xì)辛散寒溫肺
2.沖緩寒飲復(fù)動(dòng)證
苓甘五味姜辛湯證
見證、證質(zhì)、證治
干姜在苓甘五味姜辛湯中
3.支飲嘔冒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茯苓條)。干姜在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中,合細(xì)辛
、半夏溫肺散寒化飲,降逆止嘔。4.支飲形腫證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證
干姜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中
,合半夏、細(xì)辛溫陽(yáng)化-248-飲,和脾胃。5.支飲兼胃熱證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仁大黃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證方(見茯苓條)干姜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仁大黃湯中
(十六)治吐血病
虛寒吐血證
柏葉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證方(見柏葉條)。干姜在柏葉湯中
,與柏葉配伍,振奮陽(yáng)氣而攝血。(十七)治嘔吐病
中寒飲盛證
半夏干姜散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半夏條)干姜在半夏干姜散中,溫中散寒
(十八)治下利病
上熱下寒證
《外臺(tái)秘要》黃芩湯證
見證
干姜在《外臺(tái)秘要》黃芩湯中,溫陽(yáng)散寒
(十九)治金瘡病
留滯成瘀證
王不留行散證
見證
干姜在王不留行散中,合川椒祛風(fēng)散寒
,溫通氣血。(二十)治婦人妊娠病
胃虛寒飲證
干姜人參半夏丸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干姜在干姜人參半夏丸中
1、干姜與附子的鑒別:二者皆為辛熱之品
2
3、干姜治脾寒瘧疾:一干姜
、高良姜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服。二干姜炒黑為末,臨發(fā)時(shí)以溫酒服三錢匕。(《外臺(tái)》)?4
、干姜治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海米飲服六、七枚,日三夜一5、干姜治吐血不止:干姜為末
6、干姜治吐
7
、干姜治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易傷難化,無(wú)力、肌瘦:干姜(頻研)四兩,以白餳切塊,水浴過(guò),入鐵銚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三十丸8
9、干姜治暴赤眼:白姜末
10、干姜治癰疽初起:干姜一兩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