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yè)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中醫(yī)健康

      干姜有什么功效和作用,干姜和生姜的區(qū)別,中藥干姜

      中藥大全 2023-09-20 18:46:39

      干姜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干燥根莖。主產(chǎn)于四川、貴州等地,廣東

      、廣西、湖北和福建也產(chǎn)
      。均為栽培
      。干姜在仲景書中,《傷寒論》入24方次
      ,《金匱要略》入32方次

      【藥性特點(diǎn)】干姜辛

      ,熱
      。入脾、胃
      、心、肺經(jīng)
      。功能溫中散寒
      ,回陽(yáng)通脈,溫肺化飲
      。主治太陽(yáng)病
      ,少陽(yáng)病
      ,少陰病
      ,厥陰病,霍亂病,狐惑病
      ,瘧病,中風(fēng)病,虛勞病
      ,肺痿病
      ,咳嗽上氣病,胸痹病
      ,心痛病
      ,腹?jié)M病
      ,五臟風(fēng)寒病
      ,痰飲病
      ,吐血病
      ,嘔吐病
      ,下利病
      ,蛔蟲病
      ,金瘡病,婦人妊娠病等

      姜有生姜、干姜

      、炮姜之分。生姜辛溫
      ,長(zhǎng)于發(fā)散
      ,又能溫中止嘔
      ,為外感風(fēng)寒及胃寒以嘔吐之常用藥;干姜性熱
      ,辛烈之性較強(qiáng)
      ,而長(zhǎng)于溫中回陽(yáng),兼能溫肺化飲,偏治里寒之證;炮姜經(jīng)炒黑
      ,性變苦溫,辛散作用大減
      ,故以溫經(jīng)止血及溫中止瀉見長(zhǎng)
      ,為治中焦虛寒
      ,脾不統(tǒng)血之要藥。因此
      ,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
      ,炮姜守而不走”的說(shuō)法
      ,這是三者的主要區(qū)別
      。然生
      、干
      、炮三姜總屬溫?zé)崴?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故陰虛火旺者
      ,慎用?/p>

      【干姜的臨床應(yīng)用】

      (一)太陽(yáng)病

      1.太陽(yáng)病本證

      傷寒表實(shí)證

      小青龍湯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麻黃條)

      干姜在小青龍湯中,大辛大熱

      ,合細(xì)辛性溫,散寒溫肺
      ,化痰滌飲

      小青龍湯證亦見于《金匱要略》中的痰飲病之溢飲證等

      ,屬異病同治之例

      2.太陽(yáng)病變證

      (1)熱擾胸膈兼中焦有寒證

      梔子干姜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
      、證方(見梔子條)

      干姜在梔子干姜湯中

      ,性味辛熱
      ,溫脾散寒
      ,以祛在中之寒。

      (2)脾虛證

      桂枝人參湯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人參條)

      干姜在桂枝人參湯證,溫中散寒

      (3)腎陽(yáng)虛證

      ①干姜附子湯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附子條)

      干姜在干姜附子湯中,與附子同用

      ,以急救回陽(yáng),俾陽(yáng)長(zhǎng)陰消
      ,陽(yáng)氣歸根,則陰氣自斂
      ,寒邪自消。

      ②茯苓四逆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
      、證方(見附子條)

      干姜在茯苓四逆湯中

      ,溫中散寒,與附子
      、甘草相合,回陽(yáng)救逆

      (4)陰陽(yáng)兩虛證

      甘草干姜湯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甘草條)

      干姜在甘草干姜湯中,溫復(fù)中陽(yáng)

      (5)上熱下寒證

      黃連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
      、證方(見黃連條)

      干姜在黃連湯中

      ,性味辛熱,溫在下之寒

      (6)寒熱錯(cuò)雜痞證

      ①半夏瀉心湯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半夏條)

      干姜在半夏瀉心湯中,合半夏

      ,溫中散寒
      ,消痞結(jié)

      半夏瀉心湯證

      ,亦見于《金匱要略》中的嘔吐病之寒熱錯(cuò)雜證等
      ,屬異病同治之例。

      ②生姜瀉心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
      、證方(見生姜條)。

      干姜在生姜瀉心湯中

      ,溫在下之寒;與生姜同用和胃降逆,宣散水飲。

      生姜瀉心湯證

      ,亦見于《金匱要略》中的嘔吐病之飲結(jié)氣郁證,屬異病同治例

      ③甘草瀉心湯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甘草湯)

      干姜在甘草瀉心湯中,合半夏辛溫宣開

      ,溫中焦之寒。

      甘草瀉心湯證

      ,亦見于《金匱要略》中的狐惑病之蟲毒腐蝕證,屬異病同治例

      (二)治少陽(yáng)病

      1.少陽(yáng)病本證

      小柴胡湯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柴胡條)

      在小柴胡湯方后云:“若咳者,去人參

      、大棗、生姜
      ,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意指如咳
      ,屬寒飲犯肺,去人參
      、大棗甘溫壅氣及生姜辛散之品,加干姜溫中化飲
      ,加五味子斂肺止咳。

      2.少陽(yáng)病兼變證

      柴胡桂枝干姜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
      、證方(見柴胡條)

      干姜在柴胡桂枝干姜湯中

      ,合桂枝通陽(yáng)散寒
      ,溫化水飲。

      柴胡桂枝干姜湯證,亦見于《金匱要略》中的瘧病之寒瘧證

      ,屬異病同治例。

      (三)治少陰病

      1.少陰病本證

      少陰病寒化證

      (1)四逆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
      、證方(見附子條)

      干姜在四逆湯中

      ,溫中散寒
      ,與附子合用,增強(qiáng)回陽(yáng)之力
      。再合炙甘草,三藥相須為用
      ,為回陽(yáng)救逆的代表方劑。

      四逆湯證

      ,還見于《金匱要略》中的嘔吐病之陽(yáng)衰陰盛證;下利病之虛寒兼表證等,屬異病同治例

      (2)通脈四逆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
      、證方(見附子條)。

      干姜在通脈四逆湯中

      ,合附子,以大辛大熱之藥
      ,急驅(qū)內(nèi)寒,破陰回陽(yáng)
      ,通達(dá)內(nèi)外

      通脈四逆湯證

      ,亦見于《金匱要略》中的下利病之陰盛格陽(yáng)證,屬異病同治例

      (3)白通湯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蔥白條)

      干姜在白通湯中,配附子

      ,破陰回陽(yáng)。

      (4)白通加豬膽汁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
      、證方(見蔥白條)。

      干姜在白通加豬膽汁湯中

      ,配附子,破陰回陽(yáng)

      (5)真武湯證

      見證、證質(zhì)、證治

      、證方(見附子條)。

      在真武湯方后云:“若咳者

      ,加五味子半升、細(xì)辛一兩
      、干姜一兩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币庵溉缈龋痈山?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細(xì)辛溫散水寒
      ,五味子斂肺止咳。

      (6)桃花湯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赤石脂)。

      干姜在桃花湯中

      ,溫中散寒
      ,佐以粳米補(bǔ)益脾胃。

      桃花湯證又見于《金匱要略》中的下利病之滑脫不禁證

      ,屬異病同治例

      2.少陰病疑似證

      四逆散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柴胡條)

      在四逆散方后云:“咳者

      ,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
      ,并主下利
      ,意指若咳
      ,加干姜、五味子溫肺斂氣

      (四)治厥陰病

      厥陰病本證

      厥陰上熱下寒證

      1.烏梅丸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烏梅條)

      干姜在烏梅丸中

      ,合細(xì)辛
      、附子
      、蜀椒、桂枝
      ,取其氣辛以伏蛔,溫以祛下寒

      烏梅丸證亦見于《金匱要略》中的蛔蟲病之蛔厥證

      ,屬異病同治例

      2.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黃芩條)。

      干姜在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中

      ,辛熱溫脾以散寒

      3.麻黃升麻湯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麻黃條)。

      干姜在麻黃升麻湯中

      ,合桂枝、茯苓
      、白術(shù)
      、甘草,溫中健脾
      ,則泄利等證則止

      (五)治霍亂病

      1.中焦陽(yáng)虛證

      理中丸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人參湯)。

      干姜在理中丸中

      ,溫中散寒

      2.陽(yáng)亡陰竭證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豬膽汁條)

      干姜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中,配附子

      ,以大辛大熱之藥
      ,急驅(qū)內(nèi)寒,破陰回陽(yáng)
      ,通達(dá)內(nèi)外。

      3.亡陽(yáng)脫液證

      四逆加人參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
      、證方(見人參條)

      干姜在四逆加人參湯中,性味大辛大熱

      ,溫脾以回陽(yáng)

      (六)治瘧病

      瘧母證

      鱉甲煎丸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鱉甲條)

      干姜在鱉甲煎丸中

      ,合桂枝溫陽(yáng)散寒

      (七)治中風(fēng)病

      1.風(fēng)痱證

      《古今錄驗(yàn)》續(xù)命湯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當(dāng)歸條)。

      干姜在《古今錄驗(yàn)》續(xù)命湯中

      ,和中溫脾。

      2.大風(fēng)證

      侯氏黑散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菊花條)

      干姜在侯氏黑散中

      ,合茯苓
      、白術(shù)、人參補(bǔ)脾益氣

      3.熱癱癇證

      風(fēng)引湯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大黃條)。

      干姜在風(fēng)引湯中

      ,配桂枝之溫
      ,以制諸石之寒。

      (八)治虛勞病

      風(fēng)氣百疾證

      薯蕷丸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薯蕷條)

      干姜在薯蕷丸中

      ,溫中暖胃

      (九)治肺痿病

      上焦陽(yáng)虛證

      甘草干姜湯證

      見證、證質(zhì)、證治

      、證方(見甘草條)。

      干姜在甘草干姜湯中

      ,溫肺散寒
      ,化飲降逆。

      (十)治咳瞅上氣病

      飲熱迫肺證

      1.厚樸麻黃湯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厚樸條)

      干姜在厚樸麻黃湯中

      ,合半夏溫化水飲,降逆氣

      2.小青龍加石膏湯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麻黃條)

      干姜在小青龍加石膏湯中,合半夏、細(xì)辛溫肺化飲

      ,降逆氣

      (十一)治胸痹病

      氣滯虛證

      人參湯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人參條)。

      干姜在人參湯中,溫中助陽(yáng)

      (十二)治心痛病

      1.陰寒阻滯證

      烏頭赤石脂丸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烏頭條)。

      干姜在烏頭赤石脂丸中合烏頭

      、附子
      、蜀椒四味大辛大熱之品,溫陽(yáng)散寒
      ,峻逐陰邪而止痛

      2.陰寒阻結(jié)證

      九痛丸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附子條)

      干姜在九痛丸中,合附子祛寒散結(jié)

      (十三)治腹?jié)M病

      陽(yáng)衰寒盛證

      大建中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
      、證方(見膠怡條)
      。干姜在大建中湯中,合蜀椒溫中散寒止痛
      ,降逆和胃止嘔

      {十四)治五臟風(fēng)寒病

      腎著證

      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證

      證見:腰中冷如坐水中

      ,腰重如帶五千錢
      ,腰以下寒冷疼痛
      ,身體重形如水狀,口淡不渴
      ,飲食如故
      ,小便自利(十一-16)。證質(zhì)為身勞汗出
      ,衣里冷濕,寒濕留著困滯腰部
      ,陽(yáng)氣痹阻。治用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方中干姜大辛大熱
      ,溫陽(yáng)散寒
      ,茯苓甘平,淡滲利水除濕
      ;白術(shù)苦溫質(zhì)燥
      ,燥濕健脾,甘草益氣健脾
      。四藥相配
      ,共奏溫陽(yáng)散寒除濕之效
      。該方偏重溫中健脾
      ,而脾屬土
      ,主運(yùn)化水濕,故尤在涇說(shuō)本方“不在溫腎以散寒
      ,而在燠土以勝水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十五)治痰飲病

      支飲病案舉例

      1.外寒內(nèi)飲壅肺證

      小青龍湯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麻黃條)

      干姜在小青龍湯中,合細(xì)辛散寒溫肺

      ,化痰滌飲

      2.沖緩寒飲復(fù)動(dòng)證

      苓甘五味姜辛湯證

      見證、證質(zhì)、證治

      、證方(見茯苓條)

      干姜在苓甘五味姜辛湯中

      ,溫補(bǔ)脾肺
      ,化飲止咳

      3.支飲嘔冒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茯苓條)

      干姜在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中,合細(xì)辛

      、半夏溫肺散寒化飲,降逆止嘔

      4.支飲形腫證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證

      干姜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中

      ,合半夏
      、細(xì)辛溫陽(yáng)化-248-飲
      ,和脾胃

      5.支飲兼胃熱證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仁大黃湯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證方(見茯苓條)

      干姜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仁大黃湯中

      ,合半夏
      、細(xì)辛溫化水飲
      ,降逆和胃

      (十六)治吐血病

      虛寒吐血證

      柏葉湯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柏葉條)

      干姜在柏葉湯中

      ,與柏葉配伍
      ,振奮陽(yáng)氣而攝血

      (十七)治嘔吐病

      中寒飲盛證

      半夏干姜散證

      見證、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半夏條)

      干姜在半夏干姜散中,溫中散寒

      ,化飲降逆

      (十八)治下利病

      上熱下寒證

      《外臺(tái)秘要》黃芩湯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
      、證方(見黃芩條)

      干姜在《外臺(tái)秘要》黃芩湯中,溫陽(yáng)散寒

      (十九)治金瘡病

      留滯成瘀證

      王不留行散證

      見證

      、證質(zhì)、證治
      、證方(見王不留行條)。

      干姜在王不留行散中,合川椒祛風(fēng)散寒

      ,溫通氣血

      (二十)治婦人妊娠病

      胃虛寒飲證

      干姜人參半夏丸證

      見證

      、證質(zhì)
      、證治
      、證方(見半夏條)。

      干姜在干姜人參半夏丸中

      ,溫中散寒
      ,降逆止嘔

      干姜的配伍應(yīng)用

      1、干姜與附子的鑒別:二者皆為辛熱之品

      ,均能溫里散寒
      ,回陽(yáng)救逆
      ,同可用治陰寒內(nèi)盛,脾陽(yáng)不振之脘腹冷痛、大便溏瀉
      ,以及亡陽(yáng)證,四肢厥逆
      、脈微欲絕等癥,二者常相須為用
      。不同之處在于: 附子有毒
      ,其溫里散寒
      、回陽(yáng)救逆之力較強(qiáng),為溫里散寒之要藥
      、回陽(yáng)救逆第一品藥,并善于補(bǔ)火助陽(yáng),善治腎陽(yáng)
      、脾陽(yáng)
      、心陽(yáng)虛證;以及寒濕痹痛等證
      ,以治中下二焦之里寒證為主
      。干姜雖溫里散寒、回陽(yáng)救逆之力不如附子
      ,但又能溫肺化飲
      ,以治中上二焦之里寒證為主。?

      2

      、干姜與高良姜的鑒別:二者皆為溫中散寒的主藥,主治脾胃寒證,脘腹冷痛
      ,嘔吐泄瀉等癥,無(wú)論是外寒內(nèi)侵之實(shí)證
      ,或陽(yáng)氣不足之虛證
      ,均可配伍使用。兩者在臨床常常相須為用
      。不同之處在于: 干姜用于暖脾陽(yáng)
      ,偏治脾寒腹痛泄瀉。又能回陽(yáng)通脈,溫肺化飲
      ,用治亡陽(yáng)證,四肢厥逆
      ,脈微欲絕
      ,以及寒飲咳喘
      ,形寒背冷,痰多清稀等癥
      。高良姜?jiǎng)t長(zhǎng)于散胃寒
      ,善治胃寒冷痛
      ,以及寒凝氣滯
      ,噫氣嘔吐等癥。?

      3、干姜治脾寒瘧疾:一干姜

      、高良姜等分
      。為末
      。每服一錢,水一盞
      ,煎至七分服
      。二干姜炒黑為末,臨發(fā)時(shí)以溫酒服三錢匕
      。(《外臺(tái)》)?

      4

      、干姜治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
      ,海米飲服六、七枚
      ,日三夜一
      。(《補(bǔ)缺肘后方》)?

      5、干姜治吐血不止:干姜為末

      ,童子小便調(diào)服一錢
      。(《千金方》)?

      6、干姜治吐

      、下血:當(dāng)歸、阿膠各八分
      ,川芎五分
      ,蒲黃一錢,柏葉一錢五分
      ,炒姜炭七分
      。上水煎
      ,百草霜末點(diǎn)服。(《觀聚方要補(bǔ)》斷紅飲)?

      7

      、干姜治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易傷難化
      ,無(wú)力
      、肌瘦:干姜(頻研)四兩
      ,以白餳切塊
      ,水浴過(guò)
      ,入鐵銚溶化
      ,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三十丸
      。(《十便良方》)?

      8

      、干姜治腎若之病
      ,其人身體重
      ,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
      ,反不渴
      ,小便自利,飲食如故
      ,病屬下焦
      ,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草、白術(shù)各二兩
      ,干姜
      、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金匱要略》干姜苓術(shù)湯)?

      9、干姜治暴赤眼:白姜末

      ,水調(diào)
      ,貼腳心。(《普濟(jì)方》)?

      10、干姜治癰疽初起:干姜一兩

      。炒紫,研末
      ,醋調(diào)敷周圍
      ,留頭。(《諸癥辨疑》)?

      11

      、干姜治卒心痛:干姜末
      ,溫酒服方寸匕,須臾
      ,六
      、七服
      ,瘥。(《補(bǔ)缺肘后方》)?

      12

      、干姜治少陰病
      ,下利清谷
      ,里寒外熱
      ,手足厥逆
      ,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
      ,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
      ,或咽痛
      ,或利止脈不出者: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
      ,破八片)
      ,干姜三兩(強(qiáng)人可四兩)。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溫再服
      ,其脈即出者愈。(《傷寒論》通脈四逆湯)?

      13

      、干姜治中寒水瀉:干姜(炮)研末
      ,飲服二錢
      。(《千金方》)?

      14

      、干姜治頭目旋暈吐逆:川干姜二兩(炮)
      ,甘草一兩(炙赤色)
      。上二味
      ,為粗末。每服四
      、五錢
      ,用水二盞,煎至八分
      ,食前熱服
      。(《傳信適用方》止逆湯)?

      15

      、干姜治妊娠嘔吐不止:干姜
      、人參各一兩
      ,半夏二兩
      。上三味,末之
      ,以生姜汁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
      ,日三服
      。(《金匱要略》干姜人參半夏丸)?

      16、干姜治傷寒下之后

      ,復(fù)發(fā)汗
      ,晝?nèi)諢┰瓴坏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夜而安靜,不嘔不渴
      ,無(wú)表證
      ,脈沉微,身無(wú)太熱者: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
      ,去皮,切八片)
      。二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去滓
      ,頓服。(《傷寒論》干姜附子湯)

      【干姜的用量用法】

      1.用量 常用量3—9克。

      最小量1兩(3克)

      ,如干姜附子湯

      最大量3兩(9克),如小青龍湯

      2.用法 湯劑

      ,丸藥,散劑

      按:干姜辛熱性燥,善祛里寒以溫脾胃之陽(yáng)。凡陰寒內(nèi)盛,陽(yáng)氣衰微

      ,或脾胃虛寒
      ,吐瀉冷痛等證,皆常應(yīng)用
      。本品既能溫脾陽(yáng)以燥濕
      ,又能溫肺以散寒
      ,寒飲化而不致上逆犯肺
      ,則咳喘自止
      。故又常用于寒飲犯肺之咳喘證
      。本品為仲景所喜用
      ,凡虛寒所致之咳喘、痰飲
      、痞證
      、嘔吐
      、虛勞
      、吐血、便血
      、金瘡、瘀血和中風(fēng)等諸多病證
      ,皆常以干姜為主藥
      ,或?yàn)檩o助藥治之
      ,涉及的方劑達(dá)43首
      ,多有上佳療效

      【干姜的文獻(xiàn)摘要】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胸滿咳逆上氣

      ,溫中止血,出汗
      ,逐風(fēng)濕痹
      ,腸澼下利,生者優(yōu)良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本草綱目》引《名醫(yī)別錄》:“治寒冷腹痛

      ,中惡霍亂,脹滿
      ,風(fēng)邪諸毒
      ,皮膚間結(jié)氣,止唾血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珍珠囊》:“干姜其用有四:通心助陽(yáng)

      ,一也
      ;去臟腑沉寒痼冷
      ,二也;發(fā)諸經(jīng)之寒氣
      ,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本草從新》:“炮黑

      ,止吐衄諸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干姜的藥理作用】

      1.據(jù)化學(xué)分析 同生姜

      ,主含揮發(fā)油及辣味素等。

      2.據(jù)藥理研究'

      (1)促進(jìn)血液循環(huán)

      (2)能反射性興奮血管運(yùn)動(dòng)中樞

      ,通過(guò)交感神經(jīng)興奮,使血壓上升
      。辛辣刺激確能使健康人的血壓增髙。

      3.據(jù)現(xiàn)代臨床 本品主治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

      ,肺氣腫
      ,肺源性心臟病
      ,慢性淺表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
      ,病毒性肝炎
      ,慢性膽囊炎,慢性結(jié)腸炎
      ,慢性腎小球腎炎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901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wú)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lái)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lái)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中藥香加皮有哪些功效
      ?禁忌
      ?主治什么
      ?炮制方法?性味歸經(jīng)
      毛葉木通能治什么病
      零余子能治什么病
      零余子能治什么病|零余子有什么作用|零余子什么樣真假辨別零余子(《本草拾遺》)【異名】署預(yù)子(《本草拾遺》),薯蕷果(《江西草藥》)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緛?lái)源】為薯蕷科植物薯蕷葉腋間之珠芽。植物形態(tài)詳"山藥"條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拘晕丁俊侗静菔斑z》:"味甘
      哮喘怎么治療吃什么好?蜂蜜很簡(jiǎn)單能治什么病
      哮喘怎么治療吃什么好?蜂蜜很簡(jiǎn)單能治什么病|哮喘怎么治療吃什么好?蜂蜜很簡(jiǎn)單有什么作用|哮喘怎么治療吃什么好?蜂蜜很簡(jiǎn)單什么樣真假辨別李曉是一位辦公室白領(lǐng)
      地氈草能治什么病
      地氈草能治什么病|地氈草有什么作用|地氈草什么樣真假辨別地氈草(《泉州本草》)【異名】金雀梅
      、金雀花(《泉州青草藥》)
      羊肚能治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