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白礬
類別:外用藥
拼音:BAI FAN
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em>Alumen
別名:礬石
、理石、白君
、明礬、生礬
、云母礬
藥用部位:明礬石經(jīng)加工提煉制成結(jié)晶
藥材性狀:本品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或粒狀。無色或淡黃白色
,透明或半透明
。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細密縱棱
,有玻璃樣光澤。質(zhì)硬而脆
。氣微
,味酸、微甘而極澀
。
栽培要點:
產(chǎn)地:福建礬山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挖
。將采得的明礬石,打碎加水溶解
,濾過
,濾液加熱濃縮,放冷析出結(jié)晶
。
地道沿革:
性味歸經(jīng):寒;酸
、澀
;歸肺、脾
、肝、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外用解毒殺蟲
,燥濕止癢
;內(nèi)服止血止瀉,祛風(fēng)除痰
。外治用于濕疹
,疥癬
,?耳流膿;內(nèi)服用于久瀉不止
,便血
,崩漏,癲癇發(fā)狂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莸\收濕斂瘡,止血化腐
。用于濕疹濕瘡,?耳流膿
,陰癢帶下
,鼻衄齒衄,鼻肉
。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1~3g
;或入丸
、散。外用:適量
,研末撒
,或吹喉
,或調(diào)敷
,或化水洗漱。
禁忌:本品內(nèi)服過量易致嘔吐
,體虛胃弱者慎服。
白礬的作用
白礬的作用有哪些
?
礬為礦物質(zhì)中藥
,白礬外用能解毒殺蟲,燥濕止癢
;白礬內(nèi)用止血
,止瀉,化痰
。
白礬主治:中風(fēng)
;癲癇;喉痹
;疥癬濕瘡
;癰疽腫毒;水火燙傷
;口舌生瘡;爛弦風(fēng)眼
;
?耳流膿;鼻中息肉
;瘡痔疼痛
;崩漏;衄血
;損傷出血
;久瀉玖痢
;帶下陰癢;脫肛
;子宮下垂等
。白礬性味酸澀,寒
,有毒
。
故有抗菌作用、收斂作用等
,可用做中藥
。明礬還可用于制備鋁鹽、發(fā)酵粉
、油漆、鞣料
、澄清劑
、媒染劑、造紙
、防水劑等
。
1、白礬治癲狂因憂郁而得
,痰涎阻塞包絡(luò)心竅者:白礬三兩,川郁金七兩
。二藥共為末
,糊丸梧桐子大
。
每服五
、六十丸,溫湯下
。(《本事方》白金丸) 2
、白礬治婦人陰癢脫:礬石,熬
,末之。
每日空腹酒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
。(《千金翼方》) 3
、白礬治風(fēng)痰癇?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荷椎\一兩
,細茶五錢
,為未,煉蜜丸如梧子大
。
一歲十丸,茶湯下
。大人五十九
,久服痰自大便中出。
(《衛(wèi)生雜興》化痰丸) 4
、白礬治鼻痔臭不可近
,痛不可搖:白礬(煅枯)二錢,硇砂五分
。 共為細末
,每用少許點上。
(《醫(yī)學(xué)心悟》白礬散) 5
、白礬治中風(fēng)痰厥
,四肢不收
,氣閉膈塞者:白礬一兩
,牙皂角五錢。為末
,每服一錢
,溫水調(diào)下,吐痰為度
。
(《綱目》) 6
、白礬治腋下胡臭:礬石絹袋盛之,常粉腋下
。(《綱目》) 7、白礬治初中風(fēng)失音不語
,昏冒不知人,先宜吐風(fēng)痰
,令省覺:白礬二兩(生用)
,生姜一兩(連皮擦碎,水二升
,煮取一升二合)
。
上二味,先細研白礬為末
,入濃煎生姜湯研濾
。分三服,旋旋灌
,須臾吐出痰毒,眼開風(fēng)退
,方可救治。
若氣衰力弱
,不宜用猛性藥吐之
,設(shè)吐得痰毒,別增疾
。(《圣濟總錄》白礬散) 8
、白礬治慢性胃炎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明礬九份,淀粉一份
。
用冷水做丸
,如黃豆粒大小
。 每日服三次
,每次二至三錢。
(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9
、白礬治肺壅熱
,止喘嗽,化痰涎
,利胸膈
,定煩渴:白礬(枯)、熟干地黃(焙)
、玄參,知母(焙)
、貝母(炒)
、訶黎勒皮各一兩
。上六味,搗羅為末
,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煎生姜
、棗湯下
,食后臨臥時服。 (《圣濟總錄》白礬丸) 10
、白礬治鼻中患肉
,不聞香臭:燒礬石末,以面脂和
,綿裹著鼻中
,數(shù)日息肉隨藥消落。
(《千金方》) 11
、白礬治喉痹
、乳蛾、喉風(fēng):明礬二兩
,膽礬五錢
。上研為極細,吹患處
。
(《普濟方》吹喉散) 12
、白礬治燒傷:明礬、五倍子等量
,芝麻油適量。 將明礬
、五倍子研成細末,麻油調(diào)成糊狀
。
涂患處
。(《新疆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13
、白礬治急喉閉:白礬三錢,巴豆三個(去殼
,作六瓣)。
上將礬于銚內(nèi)
,慢火熬化為水
,置巴豆其內(nèi),候干去巴豆
,取礬研為末
,每用少許
,吹入喉中
。(《玉機微義》白礬散) 14
、白礬治疥:白礬(燒灰)一兩,硫黃一兩(細研)
,胡粉一兩
,黃連一兩,雌黃一兩(細研)
,蛇床子三分
。
上藥,搗細羅為散
,都研令勻
,以豬膏和如稀面糊,每以鹽漿水洗
,拭干涂之
。(《圣惠方》白礬散) 15、白礬治黃腫水腫:明礬二兩
,青礬一兩
,白面半斤。
三味同炒令赤色
,醋煮米糊丸
,棗湯下三十丸。(《急救仙方》推車丸) 16
、白礬治黃水瘡:枯白礬
、熟松香、黃丹
。
三味等分
,研極細末,真芝麻油調(diào)涂患處
。(《本草原始》) 17
、白礬治婦人經(jīng)水閉不利,藏堅癖不止
,中有干血
,下白物:礬石三分(燒)
,杏仁一分。
上二味
,末之
,煉蜜和丸棗核大,內(nèi)藏中
,劇者再內(nèi)之
。(《金匱要略》礬石丸) 18、白礬治小兒臍中汁出不止兼赤腫:白礬燒灰
,細研敷之
。
(《圣惠方》) 19、白礬治婦人遺尿不知:礬石(熬)
、牡蠣(熬)各三兩
,上二味,搗篩為散
,酒服方寸匕
。亦治丈夫。
(《千金翼方》) 20
、白礬治刀斧金瘡:白礬
,黃丹等分。為末敷之
。
(《急救仙方》) 21
、白礬治腸炎:明礬研末,裝入膠囊
。每天服二次
,每次兩個膠囊,溫開水送下
。
(遼寧《中草藥新醫(yī)療法濟科選編》) 22
、白礬治瘰疬已取下:五倍子一兩,礬石半兩
。上二味,為末
。
每用二錢匕
,沸湯一碗,調(diào)勻令洗
,湯溫即止
,每淋洗了,用軟帛裹干
,用生肌藥摻于瘡口上
。(《圣濟總錄》) 23
、白礬治嬰孩小兒伏暑泄瀉:礬(凈瓦盆合定,用火煅過)八兩
,為極細末
,煮醋面和丸,如黍米大
,用木瓜煎湯
,食后服。
(《補要袖珍小兒方論》玉華丹) 24
、白礬治疔腫惡瘡:白礬(生用)
、黃丹各等分。上各另研
,臨用時各抄少許和勻
,三棱針刺瘡見血,待血盡上藥
,膏藥蓋之
。
(《衛(wèi)生寶鑒》二仙散) 25、白礬治老人久瀉不止:訶黎勒三分(煨
,用皮)
,白礬一兩(燒灰)。 上藥
,搗細羅為散
。
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
。(《圣惠方》訶黎勒散) 26
、白礬治一切瘡癰惡毒(先服此丸護膜托里,使毒不攻心)
,或為毒蟲蛇犬所傷:黃蠟二兩
,白礬一兩。
先將蠟溶化
,侯少冷
,入礬和勻,為丸
。酒下
,每服十丸、二十丸
,漸加至百丸則有力
。
瘡愈后服之亦佳。加雄黃名雄礬丸
,治蛇
、犬
、蟲咬毒。
(《醫(yī)方集解》蠟礬丸
?一名黃礬丸) 27
、白礬治休息痢久不止,日漸黃瘦:白礬四兩(燒令汁盡)
,硫黃二兩
,消石一兩。上藥同研
,于銚子內(nèi)
,火上溶成汁,侯冷
,研
。
白礬的妙用有哪些?有何醫(yī)用價值
?
白礬 Baifan [來源] 本品為硫酸鹽類礦物明礬經(jīng)加工提煉制成
。
主含含水硫酸鋁鉀 [KAl(S04)2,12H20]。 [飲片品種] 白礬
,枯礬
。
[性狀] 白礬 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或粒狀。 無色或淡黃白色
,透明或半透明
。
表面 有玻璃樣光澤。質(zhì)硬而脆
。
氣微
,味酸、微甘而極澀
。 枯礬 呈不透明
、白色、蜂窩狀或海綿狀
,固體塊狀物或細粉
。
體輕質(zhì)松,手捻易 碎
,味酸澀
。 [鑒別] 本品水溶液顯鋁鹽、鉀鹽
、硫酸鹽的鑒別反應(yīng)。
[性味與歸經(jīng)] 酸
、澀
,寒
。歸肺,脾
,肝
,大腸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白礬 外用解毒殺蟲
,燥濕止癢
;內(nèi)服止血止瀉,祛風(fēng)除濕
。外 治用于濕疹
,疥癬,聹耳流膿
;內(nèi)服用于久瀉不止
,便血,崩漏
,癲癇發(fā)狂
。
枯礬 收濕斂瘡,止血化腐
。 用于濕疹濕瘡
,聹耳流膿,陰癢帶下
,鼻衄齒衄鼻痣肉
。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0.6~1.5g;外用適量
,研末敷或化水洗患處
。 [貯藏] 置干燥處。
[附注] 白礬內(nèi)服過量能 *** 胃粘膜而引起反射性嘔吐
。
。
白礬的功效是什么?
白礬的功效 白礬又叫明礬
、雪礬
、石涅、礬石
、羽涅
、羽澤、涅石
、礬石
、理石、白君、云母礬
、生礬
,白礬的功效是祛痰燥濕、解毒殺蟲
、止瀉止血
,白礬的作用是中風(fēng)、癲癇
、喉痹
、疥癬濕瘡、癰疽腫毒
、水火燙傷
、口舌生瘡等,白礬用藥禁忌是陰虛胃弱
,無濕熱者忌服白礬
。
別名:石涅、礬石
、羽涅
、羽澤、涅石
、礬石
、理石、白君
、明礬
、雪礬、云母礬
、生礬
。 性味:酸澀;寒
;有毒 歸經(jīng):肺
;脾;肝
;大腸
;膀胱經(jīng) 功效:祛痰燥濕;解毒殺蟲
;止瀉止血
。
主治:中風(fēng);癲癇
;喉痹
;疥癬濕瘡
;癰疽腫毒;水火燙傷
;口舌生瘡
;爛弦風(fēng)眼
;
?耳流膿;鼻中息肉
;瘡痔疼痛
;崩漏;衄血
;損傷出血
;久瀉玖痢
;帶下陰癢
;脫肛;子宮下垂
。 來源:白礬為礦物明礬石
,經(jīng)加工提煉而成的結(jié)晶。
用法用量:內(nèi)服:入丸
、散
,0.2-1錢。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
白礬是什么
白礬是一種含有結(jié)晶水的硫酸鉀和硫酸鋁的復(fù)鹽
,化學(xué)式KAl(SO4)2·12H2O,其水溶液呈酸性
,在水中水解生成氫氧化鋁膠狀沉淀等
。屬于礦物質(zhì)中藥,外用能解毒殺蟲
,燥濕止癢
;內(nèi)用止血,止瀉
,化痰
。主治:中風(fēng);癲癇
;喉痹
;疥癬濕瘡;癰疽腫毒
;水火燙傷
;口舌生瘡;爛弦風(fēng)眼;聤耳流膿
;鼻中息肉
;瘡痔疼痛;崩漏
;衄血
;損傷出血;久瀉玖?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脫肛等。白礬性味酸澀
,寒
,有微毒,可少量食用
。故有抗菌作用
、收斂作用等,可用做中藥
。白礬磨碎泡水
,1:9比率泡腳每周2次,可以治療腳氣
。白礬用火燒化
,碾碎成沫,涂抹在腋下可去除狐臭味(不能治療狐臭)
。
白礬呈不規(guī)則結(jié)晶形塊狀
。無色或白色。透明或半透明
,玻璃樣光澤
。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細密縱棱
,并附有白色細粉
。質(zhì)硬而脆,易砸碎
。氣微
,味微甘而極澀。以塊大
、無色
、透明、無雜質(zhì)者為佳
。
白礬是一種常見的食品添加劑
,其中對人體有害的主要成分是鋁
,鋁進入人體后會破壞腦細胞,引起腦組織損傷
,而鋁又無法排除體外
,所以會累積在人體內(nèi),造成不良影響
;此外鋁可以影響鈣的代謝
,造成骨質(zhì)疏松等問題,因此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主張用白礬來凈水了
。若擔(dān)心平時飲用的自來水內(nèi)含有白礬可以購買桶裝水瓶裝水等來作為日常生活用水
。
白礬是什么東西?有什么作用?
白礬
拼音名:Baifan
英文名:ALUMEN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81
本品為硫酸鹽類礦物明礬石經(jīng)加工提煉制成
。主含含水硫酸鋁鉀〔KAl(SO4)2·12H2O〕。
【性狀】 本品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或粒狀
。無色或淡黃白色
,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
滑或凹凸不平
,具細密縱棱
,有玻璃樣光澤。質(zhì)硬而脆
。氣微
,味酸、微甘而極澀
。
【鑒別】 本品水溶液顯鋁鹽(附錄Ⅳ)
、鉀鹽(附錄Ⅳ)與硫酸鹽(附錄Ⅳ)的鑒
別反應(yīng)。
【檢查】 銨鹽 取本品0.1g
,加無氨蒸餾水 100ml使溶解
,取10ml,置比色管中
,
加無氨水40ml與堿性碘化汞鉀試液2ml,如顯色
,與氯化銨溶液(取氯化銨31.5mg,加無氨
蒸餾水使成1000ml)1ml
、 堿性碘化汞鉀試液 2ml及無氨蒸餾水49ml的混合液比較
,不得
更深。
銅鹽與鋅鹽 取本品1g
,加水 100ml與稍過量的氨試液
,煮沸
,濾過,濾液不得顯藍
色
,濾液中加醋酸使成酸性后
,再加硫化氫試液,不得發(fā)生渾濁
。
鐵鹽 取本品0.35g,加水20ml溶解后
,加硝酸 2滴,煮沸 5分鐘
,滴加氫氧化鈉試液
中和至微顯渾濁
,加稀鹽酸1ml、 亞鐵氰化鉀試液1ml 與水適量使成50ml
,搖勻
,1小時內(nèi)
不得顯藍色。
重金屬 取本品1g
,加稀醋酸2ml 與水適量使溶解成25ml
,依法檢查(附錄Ⅸ E第一
法),含重金屬不得過百萬分之二十
。
【含量測定】 取本品約0.3g
,精密稱定,加水20ml溶解后
,加醋酸-醋酸銨緩沖液
(pH6.0)20ml,精密加乙二胺四醋酸二鈉滴定液(0.05mol/L) 25ml
,煮沸3~5分鐘,放冷
,
加二甲酚橙指示液1ml
,用鋅滴定液(0.05mol/L) 滴定至溶液自黃色轉(zhuǎn)變?yōu)榧t色,并將滴定
的結(jié)果用空白試驗校正
。每1ml 的乙二胺四醋酸二鈉滴定液(0.05mol/L) 相當(dāng)于23.72mg的
含水硫酸鋁鉀〔KAl(SO4)2·12H2O〕
。
本品含含水硫酸鋁鉀〔KAl(SO4)2·12H2O〕不得少于99.0%。
【炮制】 白礬 除去雜質(zhì)
。用時搗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