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礬 《中國藥典》
【拼音名】 Bai Fan
【英文名】 ALUMEN
【別名】明礬、礬石
【來源】本品為硫酸鹽類礦物明礬石經(jīng)加工提煉制成。
【性狀】本品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或粒狀。無色或淡黃白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細密縱棱,有玻璃樣光澤。質(zhì)硬而脆。氣微,味酸、微甘而極澀。
【化學成份】主含含水硫酸鋁鉀〔KAl(SO4)2·12H2O〕。
【鑒別】本品水溶液顯鋁鹽(附錄Ⅳ)、鉀鹽(附錄Ⅳ)與硫酸鹽(附錄Ⅳ)的鑒別反應(yīng)。
【炮制】
白礬:除去雜質(zhì)。用時搗碎。
枯礬:取凈白礬,照明鍛法(附錄Ⅱ D)鍛至松脆。
【性味】酸、澀,寒。
【歸經(jīng)】歸肺、脾、肝、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
外用解毒殺蟲,燥濕止癢;內(nèi)服止血止瀉,祛除風痰。外治用于濕疹,疥癬,聤耳流膿;內(nèi)服用于久瀉不止,便血,崩漏,癲癇發(fā)狂。
枯礬收濕斂瘡,止血化腐。用于濕疹濕瘡,聤耳流膿,陰癢帶下,鼻衄齒衄,鼻瘜肉。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敷或化水洗患處;內(nèi)服0.6~1.5g。
【摘錄】《中國藥典》
白礬 《*辭典》
【出處】《雷公炮炙論》
【拼音名】 Bai Fan
【別名】石涅(《山海經(jīng)》),礬石、羽涅(《本經(jīng)》),羽澤(《吳普本草》),涅石(《山海經(jīng)》郭璞注),礬石(《本草經(jīng)集注》),理石(《藥性論》),白君、明礬、雪礬、云母礬、生礬(《綱目》)。
【來源】為礦物明礬石,經(jīng)加工提煉而成的結(jié)晶。
【原形態(tài)】明礬石(《石雅》) 三方晶系。晶形呈細小的菱面體或板狀,通常為致密塊狀、細粒狀、土狀等。顏色為無色、白色,常帶淡黃及淡紅等色。條痕白色。光澤玻璃狀,解理面上有時微帶珍珠光,塊狀者光澤暗淡或微帶蠟狀光澤。透明至半透明。解理平行不完全。斷口晶體者呈貝狀;塊體者呈多片狀、參差狀,有時土狀。硬度3.5~4。比重2.6~2.8。性脆。常為堿性長石受低溫硫酸鹽溶液的作用變質(zhì)而成,多產(chǎn)于火山巖中。
【制法】采得后,打碎,用水溶解,收集溶液,蒸發(fā)濃縮,放冷后即析出結(jié)晶。
【性狀】為不規(guī)則的結(jié)晶體,大小不一。無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細密縱棱,有玻璃樣光澤。質(zhì)硬而脆,易砸碎。氣微,味微甜而澀。以色白、透明、質(zhì)硬而脆、無雜質(zhì)者為佳。易溶于水或甘油,不溶于酒精。水溶液顯鋁鹽、鉀鹽與硫酸鹽的各種反應(yīng)。產(chǎn)甘肅、安徽、山西、湖北、浙江等地。
【炮制】
白礬:揀凈雜質(zhì),用時搗碎。
鍛白礬(又名枯礬):取揀凈的白礬,置砂鍋內(nèi)加熱溶化并鍛至枯乾,取出,剁塊。
《雷公炮炙論》:"凡使白礬,須以磁瓶盛于火中鍛,令內(nèi)外通亦,用鉗揭起蓋,旋安石蜂窠于赤瓶之中燒,蜂窠盡為度,將鉗夾出放冷,敲碎,入缽中研如粉后,于屋下掘一坑,可深五寸,卻以紙裹,留坑中一宿,取出,再研。每修事十兩,用石蜂窠六兩燒盡為度。"
【性味】
酸澀,寒。有毒。
1《本經(jīng)》:"味酸,寒。"
2《吳普本草》:"扁鵲:咸。雷公:酸,無毒。"
3《藥性論》:"澀,涼,有小毒。"
【歸經(jīng)】
入肺、脾、胃、大腸經(jīng)。
1《雷公炮制藥性解》:"肺、肝二經(jīng)。"
2《長沙藥解》:"入足太陰脾、足太陽膀胱經(jīng)。"
3《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jīng)。"
【功能主治】
消痰,燥濕,止瀉,止血,解毒,殺蟲。治癲癇,喉痹,疚涎壅甚,肝炎,黃疸,黃腫,胃、十二指腸潰瘍,子宮脫垂,白帶,瀉痢,衄血,口舌生瘡,瘡痔疥癬,水、火、蟲傷。
1《本經(jīng)》:"主寒熱泄痢,白沃,陰蝕惡瘡,目痛,堅骨齒。"
2《別錄》:"除固熱在骨髓,去鼻中息肉。"
3《藥性論》:"治鼠漏,瘰疬,療鼻衄,治齆鼻,生含咽津,治急喉痹。"
4《日華子本草》:"除風去勞,消痰止渴,暖水藏。治中風失音,疥癬。和桃人、蔥湯浴,可出汗。"
5《本草衍義》:"火枯為粉,貼嵌甲,牙縫中血出如衄者,貼之亦愈。"
6《本草蒙筌》:"禁便瀉,塞齒疼,洗脫肛澀腸。敷膿瘡收水。"
7《醫(yī)學入門》:"治耳卒腫出膿,目赤,目翳,胬肉,口舌生瘡,牙齒腫痛出血,歷久碎壞欲盡,急喉風痹,心肺煩熱,風涎壅盛,作渴泄痢。兼治蛇蝎、惡犬、壁鏡、驢涎,馬汗毒傷。"
8《綱目》:"吐下痰涎飲磷,燥濕解毒,追涎,止血定痛,蝕惡肉,生好肉,治癰疽疔腫,惡瘡,癲癇,疸疾,通大小便,口齒眼目諸病,虎犬蛇蝎百蟲傷。"
9《醫(yī)林纂要》:"生用解毒,鍛用生肌卻水。"
【用法用量】內(nèi)服:入丸、散,0.2~1錢。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注意】
陰虛胃弱,無濕熱者忌服。
1《吳普本草》:"歧伯:久服傷人骨。"
2《本草經(jīng)集注》:"甘草為之使。惡牡蠣。"
3《藥性論》:"畏麻黃。"
4《本草衍義》:"不可多服,損心肺,卻水故也。"
5《本草經(jīng)疏》:"凡陰虛內(nèi)熱,火熾水涸,發(fā)為咽喉痛者,不宜含此。目痛由陰虛血熱者,亦不宜用。"
6《本草匯言》:"泄痢日久,由于脾胃氣虛;婦人白沃,由于中氣下陷;營血不足以致寒熱者,不宜用。"
【附方】
1治癲狂因憂郁而得,痰涎阻塞包絡(luò)心竅者:白礬三兩,川郁金七兩。二藥共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溫湯下。(《本事方》白金丸)
2治風痰癇?。荷椎\一兩,細茶五錢,為未,煉蜜丸如梧子大。一歲十丸,茶湯下。大人五十九,久服痰自大便中出。(《衛(wèi)生雜興》化痰丸)
3治中風痰厥,四肢不收,氣閉膈塞者:白礬一兩,牙皂角五錢。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diào)下,吐痰為度。(《綱目》)
4治初中風失音不語,昏冒不知人,先宜吐風痰,令省覺:白礬二兩(生用),生姜一兩(連皮擦碎,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上二味,先細研白礬為末,入濃煎生姜湯研濾。分三服,旋旋灌,須臾吐出痰毒,眼開風退,方可救治。若氣衰力弱,不宜用猛性藥吐之,設(shè)吐得痰毒,別增疾。(《圣濟總錄》白礬散)
5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明礬九份,淀粉一份。用冷水做丸,如黃豆粒大小。每日服三次,每次二至三錢。(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6治肺壅熱,止喘嗽,化痰涎,利胸膈,定煩渴:白礬(枯)、熟干地黃(焙)、玄參,知母(焙)、貝母(炒)、訶黎勒皮各一兩。上六味,搗羅為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煎生姜、棗湯下,食后臨臥時服。(《圣濟總錄》白礬丸)
7治喉痹、乳蛾、喉風:明礬二兩,膽礬五錢。上研為極細,吹患處。(《普濟方》吹喉散)
8治急喉閉:白礬三錢,巴豆三個(去殼,作六瓣)。上將礬于銚內(nèi),慢火熬化為水,置巴豆其內(nèi),候干去巴豆,取礬研為末,每用少許,吹入喉中。(《玉機微義》白礬散)
9治黃腫水腫:明礬二兩,青礬一兩,白面半斤。三味同炒令赤色,醋煮米糊丸,棗湯下三十丸。(《急救仙方》推車丸)
十治婦人經(jīng)水閉不利,藏堅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礬石三分(燒),杏仁一分。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棗核大,內(nèi)藏中,劇者再內(nèi)之。(《金匱要略》礬石丸)
⑾治婦人遺尿不知:礬石(熬)、牡蠣(熬)各三兩,上二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亦治丈夫。(《千金翼方》)
⑿治腸炎:明礬研末,裝入膠囊。每天服二次,每次兩個膠囊,溫開水送下。(遼寧《中草藥新醫(yī)療法濟科選編》)
⒀治嬰孩小兒伏暑泄瀉:礬(凈瓦盆合定,用火鍛過)八兩,為極細末,煮醋面和丸,如黍米大,用木瓜煎湯,食后服。(《補要袖珍小兒方論》玉華丹)
⒁治老人久瀉不止:訶黎勒三分(煨,用皮),白礬一兩(燒灰)。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圣惠方》訶黎勒散)
⒂治休息痢久不止,日漸黃瘦:白礬四兩(燒令汁盡),硫黃二兩,消石一兩。上藥同研,于銚子內(nèi),火上溶成汁,侯冷,研令極細,用軟飯和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前,以粥飲下十丸。(《圣惠方》白礬丸)
⒃治蛔蟲病、蟯蟲?。喊椎\五分,紅蔥三寸,花椒二十一粒。每日一劑,煎服二次。(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⒄治心氣疼痛:醋一盞,加生白礬一小塊,如皂子大,同煎至七分,溫服。(《儒門事親》)
⒅治反胃嘔吐:枯白礬三兩,蒸餅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服十五丸。(《普濟方》)
⒆治衄血不止:枯礬末吹之。(《圣濟總錄》)
⒇治齒齦間津液、血出不止:礬石一兩(燒),水三升,煮取一升,先拭血,乃含之。已后不用,朽人牙根。(《千金方》)
(21)治小兒重舌舌強:白礬半兩,桂心一分。上藥,搗羅為末。每用少許,干敷舌下,日三上。(《圣惠方》)
(22)治小兒鵝口并噤:白礬-分(燒灰),朱砂末一分。上藥,和研極細。敷兒舌上,日三上,以亂發(fā)洗舌上垢,頻令凈,(《圣惠方》白礬散)
(23)治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枯礬二錢,冰片四分,五倍子五分。共研細末。將外耳道膿性分泌物用棉棒擦干后,吹入上藥,一日三次。(《全展選編·五官科》)
(24)治目翳及胬肉:礬石上上白者,納如黍米大于翳上及胬肉上,即令淚出,以綿拭之,令得惡汁盡,日一,其疾逐惡汁盡,日日漸自薄。好上上礬石,無過絳礬色明凈者,慎如療眼常法。(《千金翼方》礬石散)
(25)治赤目風腫:甘草水磨明礬敷眼胞上效,或用枯礬頻擦眉心。(《瀕湖集簡方》)
(2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勚兴幙莸\的功效與作用,以及枯礬的功效與作用點用對應(yīng)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錄一覽:1、枯礬的功效是什么?2、枯礬的功效與作用?3、枯礬有什么作用?4、枯礬的功效與作用枯礬的功效是什么?枯礬又名煅白礬,取揀凈的白礬,置砂鍋內(nèi)加熱溶化并煅至枯干取出,為不規(guī)則的結(jié)晶體,大小不一,無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細密縱棱,有玻璃樣光澤。
質(zhì)硬而脆,易砸碎,氣微,味微甜而澀,以色白、透明、質(zhì)硬而脆、無雜質(zhì)者為佳。
具有止血、解毒、殺蟲、燥濕斂瘡的功效。
1.止血
枯礬味酸澀、性寒,有毒,歸肺、脾、胃、大腸經(jīng),酸味收斂固澀,具有止血的功效。
2.解毒
枯礬性寒,寒涼藥多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涼血的作用,因而枯礬具有解毒的功效。
3.殺蟲
枯礬有毒,其毒性具有殺蟲的作用。
4.燥濕斂瘡
由于枯礬的酸寒之性,具有收澀斂瘡、生肌、止血化腐的作用,用于治療濕疹、濕瘡、耳流濃、陰癢帶下、久瀉、便血、崩漏、鼻衄、齒衄、鼻息肉等。
枯礬做成散劑,可以治療糜性皮膚病、諸瘡發(fā)癢等。
營養(yǎng)價值
白礬為礦物明礬石經(jīng)加工提煉而成的結(jié)晶,主要化學成分為十二水合硫酸鋁鉀,該品呈不規(guī)則結(jié)晶形塊狀,無色或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玻璃樣光澤,并附有白色細粉。
枯礬中所含有的鋁并不是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還會影響到人體對必需元素鐵、鈣等成分的吸收,且具有毒性,其毒副作用主要體現(xiàn)為腦細胞可以被枯礬殺死,使人出現(xiàn)腦萎縮等癥狀。
枯礬的功效與作用?枯礬又名煅白礬,無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細密縱棱,有玻璃樣光澤,是消痰止瀉的常用藥物,枯礬的功效與作用繁多,下面就簡單的概括下。
枯礬的功效與作用
枯礬的功效:
枯礬的功效有消痰、燥濕、止瀉、止血、解毒、殺蟲,枯礬的作用是治癲癇、十二指腸潰瘍、子宮脫垂等,枯礬的別名有石涅、礬石、羽涅、羽澤、涅石、礬石、理石、白君、明礬、雪礬、云母礬、生礬,枯礬的用藥禁忌有陰虛胃弱,無濕熱者忌服枯礬。
別名:石涅、礬石、羽涅、羽澤、涅石、礬石、理石、白君、明礬、雪礬、云母礬、生礬。
性味:酸澀、寒、有毒。
歸經(jīng):入肺、脾、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消痰,燥濕,止瀉,止血,解毒,殺蟲。
主治:癲癇,喉痹,疚涎壅甚,肝炎,黃疸,黃腫,胃、十二指腸潰瘍,子宮脫垂,白帶,瀉痢,衄血,口舌生瘡,瘡痔疥癬,水、火、蟲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入丸、散,1~5克。
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枯礬的功效與作用
醫(yī)學典籍對于枯礬的作用記載:
1、枯礬治中風痰厥,四肢不收,氣閉膈塞者:白礬一兩,牙皂角五錢。
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diào)下,吐痰為度。
(《綱目》)
2、枯礬治初中風失音不語,昏冒不知人,先宜吐風痰,令省覺:白礬二兩(生用),生姜一兩(連皮擦碎,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
上二味,先細研白礬為末,入濃煎生姜湯研濾。
分三服,旋旋灌,須臾吐出痰毒,眼開風退,方可救治。
若氣衰力弱,不宜用猛性藥吐之,設(shè)吐得痰毒,別增疾。
(《圣濟總錄》白礬散)
3、枯礬治癲狂因憂郁而得,痰涎阻塞包絡(luò)心竅者:白礬三兩,川郁金七兩。
二藥共為末,糊丸梧桐子大。
每服五、六十丸,溫湯下。
(《本事方》白金丸)
4、枯礬治風痰癇?。荷椎\一兩,細茶五錢,為未,煉蜜丸如梧子大。
一歲十丸,茶湯下。
大人五十九,久服痰自大便中出。
(《衛(wèi)生雜興》化痰丸)
5、枯礬治喉痹、乳蛾、喉風:明礬二兩,膽礬五錢。
上研為極細,吹患處。
(《普濟方》吹喉散)
6、枯礬治急喉閉:白礬三錢,巴豆三個(去殼,作六瓣)。
上將礬于銚內(nèi),慢火熬化為水,置巴豆其內(nèi),候干去巴豆,取礬研為末,每用少許,吹入喉中。
(《玉機微義》白礬散)
7、枯礬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明礬九份,淀粉一份。
用冷水做丸,如黃豆粒大小。
每日服三次,每次二至三錢。
(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8、枯礬治肺壅熱,止喘嗽,化痰涎,利胸膈,定煩渴:白礬(枯)、熟干地黃(焙)、玄參,知母(焙)、貝母(炒)、訶黎勒皮各一兩。
上六味,搗羅為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煎生姜、棗湯下,食后臨臥時服。
(《圣濟總錄》白礬丸)
9、枯礬治婦人遺尿不知:礬石(熬)、牡蠣(熬)各三兩,上二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
亦治丈夫。
(《千金翼方》)
10、枯礬治腸炎:明礬研末,裝入膠囊。
每天服二次,每次兩個膠囊,溫開水送下。
(遼寧《中草藥新醫(yī)療法濟科選編》)
11、枯礬治黃腫水腫:明礬二兩,青礬一兩,白面半斤。
三味同炒令赤色,醋煮米糊丸,棗湯下三十丸。
(《急救仙方》推車丸)
12、枯礬治婦人經(jīng)水閉不利,藏堅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礬石三分(燒),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棗核大,內(nèi)藏中,劇者再內(nèi)之。
(《金匱要略》礬石丸)
13、枯礬治休息痢久不止,日漸黃瘦:白礬四兩(燒令汁盡),硫黃二兩,消石一兩。
上藥同研,于銚子內(nèi),火上溶成汁,侯冷,研令極細,用軟飯和丸如小豆大。
每于食前,以粥飲下十丸。
(《圣惠方》白礬丸)
14、枯礬治蛔蟲病、蟯蟲?。喊椎\五分,紅蔥三寸,花椒二十一粒。
每日一劑,煎服二次。
(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15、枯礬治嬰孩小兒伏暑泄瀉:礬(凈瓦盆合定,用火煅過)八兩,為極細末,煮醋面和丸,如黍米大,用木瓜煎湯,食后服。
(《補要袖珍小兒方論》玉華丹)
枯礬有什么作用?枯礬有收斂,消炎,防腐,止血,殺蟲止癢作用,枯礬功效,酸寒之性降低,涌吐作用減弱,,用于濕疹濕瘡,耳亭耳流濃,陰癢帶下,久瀉,便血,崩漏,鼻衄齒衄,鼻息肉。
枯礬做成散劑,治療糜性性皮膚病,諸瘡發(fā)癢增強了收澀斂瘡、生肌、止血化腐作用,在治療皮膚病、婦科病方面效果最顯著。
枯礬,又叫煅白礬,晶體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細密縱棱,有玻璃樣光澤,質(zhì)硬而脆,易砸碎。
雖然枯礬有著治療胃炎等胃部疾病的功效,但是如果患者本身脾胃比較虛弱的話是不宜服用的,因為枯礬本身就難以消化,特別是陰虛的患者。
枯礬本身有著祛濕和驅(qū)邪的功效,能夠增強人的免疫力。
如果體內(nèi)沒有過多濕氣或者根本沒有濕氣,反而容易上火的話,那么就更加不適宜用枯礬來治療了。
還有長期服用的話會讓患者出現(xiàn)頭暈?zāi)垦5壬窠?jīng)方面的癥狀,所以除了枯礬的禁忌事項,對于它的用量,我們大家也要嚴格控制。
擴展資料:
枯礬簡介:
1.又名煅白礬,取揀凈的白礬,置砂鍋內(nèi)加熱溶化并煅至枯干,取出,為不規(guī)則的結(jié)晶體,大小不一,無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細密縱棱,有玻璃樣光澤。
2.質(zhì)硬而脆,易砸碎,氣微,味微甜而澀,以色白、透明、質(zhì)硬而脆、無雜質(zhì)者為佳,易溶于水或甘油,不溶于酒精,水溶液顯鋁鹽、鉀鹽與硫酸鹽的各種反應(yīng),產(chǎn)甘肅、安徽、山西、湖北、浙江等地。
3.枯礬的作用有:消痰、燥濕、止瀉、止血、解毒、殺蟲、治癲癇、喉痹、疚涎壅甚、肝炎、黃疸、黃胃、十二指腸潰瘍、子宮脫垂、白帶、瀉痢、衄血、口舌生瘡、瘡痔疥癬、水、火、蟲傷。
4.陰虛胃弱,無濕熱者忌服。
《吳普本草》:"歧伯:久服傷人骨。
"《本草經(jīng)集注》:"甘草為之使。
惡牡蠣。
"《藥性論》:"畏麻黃。
"《本草衍義》:"不可多服,損心肺,卻水故也。
"
5.《本草經(jīng)疏》:"凡陰虛內(nèi)熱,火熾水涸,發(fā)為咽喉痛者,不宜含此。
目痛由陰虛血熱者,亦不宜用。
"《本草匯言》:"泄痢日久,由于脾胃氣虛;婦人白沃,由于中氣下陷;營血不足以致寒熱者,不宜用。
"
6.枯礬的主要成分是十二水合硫酸鋁鉀,進入人體后基本不能排出體外,它將永遠沉積在人體內(nèi)。
枯礬中的鋁不是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會影響人體對鐵、鈣等成分的吸收,從而導致貧血和骨質(zhì)疏松,毒副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枯礬可以殺死腦細胞,使人提前出現(xiàn)腦萎縮、癡呆等癥狀。
7.中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曾禁止枯礬作為食品添加劑和長期接觸,2003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將枯礬列為有害物品加以禁用。
8.據(jù)報道,用本方治療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30例,大部分治愈,療程較短,未愈者,也有好轉(zhuǎn)。
另外,新生兒出生兩、三天后,每天洗完澡,用枯礬粉輕輕涂抹、揉擦其頸、腋、臂部及皮膚皺褶處,乃至全身皮膚,然后再用松花粉輕撲全身皮膚。
9.其中枯礬粉一般用10-20天,松花粉則可長期使用。
如果新生兒不用枯礬粉揉擦皮膚,只要孩子稍一出汗,身體的頸部、腋部、會陰部(特別是女孩)就會發(fā)生皮膚糜爛,而用枯礬粉揉擦過的孩子就不會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
參考資料:枯礬
枯礬的功效與作用枯礬的功效與作用
枯礬的功效與作用,生活中,很多中草藥對于人們的身體有很好的保健效果,枯礬就是其中一種,它既可以用來制備化學藥品,同時也是一種中藥。
下面來看看枯礬的功效與作用。
枯礬的功效與作用1
1、枯礬具有消痰、燥濕、止瀉、止血、解毒、殺蟲的功效,可以治療癲癇,喉痹,疚涎壅甚,肝炎,黃疸,黃腫,胃、十二指腸潰瘍,子宮脫垂等癥狀,有效控制疾病。
2、還有能夠治療初中風失音不語,昏睡,痰多等癥狀。
如用白礬二兩(生用),生姜一兩。
上二味,先細研白礬為末,入濃煎生姜湯研濾。
分三服,旋旋灌,須臾吐出痰毒,眼開風退,方可救治。
若氣衰力弱,不宜用猛性藥吐之,設(shè)吐得痰毒,別增疾。
3、枯礬還可以治療風痰癇病,用生白礬一兩,細茶五錢,為未,煉蜜丸如梧子大。
一歲十丸,茶湯下。
大人五十九,久服痰自大便中出。
4、枯礬可以治療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其方法是用枯礬二錢,冰片四分,五倍子五分。
共研細末。
將外耳道膿性分泌物用棉棒擦干后,吹入上藥,一日三次。
枯礬的食用禁忌
1.脾胃虛弱者不宜服用
雖然枯礬有著治療胃炎等胃部疾病的功效,但是如果患者本身脾胃比較虛弱的話是不宜服用的,因為枯礬本身就難以消化,特別是陰虛的患者。
這一點是枯礬的禁忌事項中很重要的。
如果有專業(yè)只是上面不是很清楚的,建議去問一下相關(guān)的`醫(yī)生和專家,相信可以得到更加專業(yè)的解答。
2.體內(nèi)無濕熱者和
枯礬本身有著祛濕和驅(qū)邪的功效,能夠增強人的免疫力。
但是如果體內(nèi)沒有過多濕氣或者根本沒有濕氣,反而容易上火的話,那么就更加不適宜用枯礬來治療了。
還有長期服用的話會讓患者出現(xiàn)頭暈?zāi)垦5壬窠?jīng)方面的癥狀,所以除了枯礬的禁忌事項,對于它的用量,我們大家也要嚴格控制。
枯礬的功效與作用2
消痰,燥濕,止瀉,止血,解毒,殺蟲。
治癲癇,喉痹,疚涎壅甚,肝炎,黃疸,黃腫,胃、十二指腸潰瘍,子宮脫垂,白帶,瀉痢,衄血,口舌生瘡,瘡痔疥癬,水、火、蟲傷。
①《本經(jīng)》:"主寒熱泄痢,白沃,陰蝕惡瘡,目痛,堅骨齒。
"
②《別錄》:"除固熱在骨髓,去鼻中息肉。
"
③《藥性論》:"治鼠漏,瘰疬,療鼻衄,治_鼻,生含咽津,治急喉痹。
"
④《日華子本草》:"除風去勞,消痰止渴,暖水藏。
治中風失音,疥癬。
和桃人、蔥湯浴,可出汗。
"
⑤《本草衍義》:"火枯為粉,貼嵌甲,牙縫中血出如衄者,貼之亦愈。
"
⑥《本草蒙筌》:"禁便瀉,塞齒疼,洗脫肛澀腸。
敷膿瘡收水。
"
⑦《醫(yī)學入門》:"治耳卒腫出膿,目赤,目翳,胬肉,口舌生瘡,牙齒腫痛出血,歷久碎壞欲盡,急喉風痹,心肺煩熱,風涎壅盛,作渴泄痢。
兼治蛇蝎、惡犬、壁鏡、驢涎,馬汗毒傷。
"
⑧《綱目》:"吐下痰涎飲磷,燥濕解毒,追涎,止血定痛,蝕惡肉,生好肉,治癰疽疔腫,惡瘡,癲癇,疸疾,通大小便,口齒眼目諸病,虎犬蛇蝎百蟲傷。
"
⑨《醫(yī)林纂要》:"生用解毒,煅用生肌卻水。
"
枯礬的功效與作用3
醫(yī)學典籍對于枯礬的作用記載:
1、枯礬治中風痰厥,四肢不收,氣閉膈塞者:白礬一兩,牙皂角五錢。
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diào)下,吐痰為度。
(《綱目》)
2、枯礬治初中風失音不語,昏冒不知人,先宜吐風痰,令省覺:白礬二兩(生用),生姜一兩(連皮擦碎,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
上二味,先細研白礬為末,入濃煎生姜湯研濾。
分三服,旋旋灌,須臾吐出痰毒,眼開風退,方可救治。
若氣衰力弱,不宜用猛性藥吐之,設(shè)吐得痰毒,別增疾。
(《圣濟總錄》白礬散)
3、枯礬治癲狂因憂郁而得,痰涎阻塞包絡(luò)心竅者:白礬三兩,川郁金七兩。
二藥共為末,糊丸梧桐子大。
每服五、六十丸,溫湯下。
(《本事方》白金丸)
4、枯礬治風痰癇病:生白礬一兩,細茶五錢,為未,煉蜜丸如梧子大。
一歲十丸,茶湯下。
大人五十九,久服痰自大便中出。
(《衛(wèi)生雜興》化痰丸)
5、枯礬治喉痹、乳蛾、喉風:明礬二兩,膽礬五錢。
上研為極細,吹患處。
(《普濟方》吹喉散)
6、枯礬治急喉閉:白礬三錢,巴豆三個(去殼,作六瓣)。
上將礬于銚內(nèi),慢火熬化為水,置巴豆其內(nèi),候干去巴豆,取礬研為末,每用少許,吹入喉中。
(《玉機微義》白礬散)
7、枯礬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明礬九份,淀粉一份。
用冷水做丸,如黃豆粒大小。
每日服三次,每次二至三錢。
(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8、枯礬治肺壅熱,止喘嗽,化痰涎,利胸膈,定煩渴:白礬(枯)、熟干地黃(焙)、玄參,知母(焙)、貝母(炒)、訶黎勒皮各一兩。
上六味,搗羅為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煎生姜、棗湯下,食后臨臥時服。
(《圣濟總錄》白礬丸)
9、枯礬治婦人遺尿不知:礬石(熬)、牡蠣(熬)各三兩,上二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
亦治丈夫。
(《千金翼方》)
10、枯礬治腸炎:明礬研末,裝入膠囊。
每天服二次,每次兩個膠囊,溫開水送下。
(遼寧《中草藥新醫(yī)療法濟科選編》)
11、枯礬治黃腫水腫:明礬二兩,青礬一兩,白面半斤。
三味同炒令赤色,醋煮米糊丸,棗湯下三十丸。
(《急救仙方》推車丸)
12、枯礬治婦人經(jīng)水閉不利,藏堅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礬石三分(燒),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棗核大,內(nèi)藏中,劇者再內(nèi)之。
(《金匱要略》礬石丸)
13、枯礬治休息痢久不止,日漸黃瘦:白礬四兩(燒令汁盡),硫黃二兩,消石一兩。
上藥同研,于銚子內(nèi),火上溶成汁,侯冷,研令極細,用軟飯和丸如小豆大。
每于食前,以粥飲下十丸。
(《圣惠方》白礬丸)
14、枯礬治蛔蟲病、蟯蟲?。喊椎\五分,紅蔥三寸,花椒二十一粒。
每日一劑,煎服二次。
(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15、枯礬治嬰孩小兒伏暑泄瀉:礬(凈瓦盆合定,用火煅過)八兩,為極細末,煮醋面和丸,如黍米大,用木瓜煎湯,食后服。
(《補要袖珍小兒方論》玉華丹)
16、枯礬治老人久瀉不止:訶黎勒三分(煨,用皮),白礬一兩(燒灰)。
上藥,搗細羅為散。
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
(《圣惠方》訶黎勒散)
17、枯礬治齒_間津液、血出不止:礬石一兩(燒),水三升,煮取一升,先拭血,乃含之。
已后不用,朽人牙根。
(《千金方》)
18、枯礬治小兒重舌舌強:白礬半兩,桂心一分。
上藥,搗羅為末。
每用少許,干敷舌下,日三上。
(《圣惠方》)
19、枯礬治心氣疼痛:醋一盞,加生白礬一小塊,如皂子大,同煎至七分,溫服。
(《儒門事親》)
20、枯礬治反胃嘔吐:枯白礬三兩,蒸餅丸梧子大。
每空心米飲服十五丸。
(《普濟方》)
21、枯礬治目翳及胬肉:礬石上上白者,納如黍米大于翳上及胬肉上,即令淚出,以綿拭之,令得惡汁盡,日一,其疾逐惡汁盡,日日漸自薄。
好上上礬石,無過絳礬色明凈者,慎如療眼常法。
(《千金翼方》礬石散)
22、枯礬治赤目風腫:甘草水磨明礬敷眼胞上效,或用枯礬頻擦眉心。
(《瀕湖集簡方》)
23、枯礬治爛弦風眼:白礬(煅)一兩,銅青三錢,研末,湯泡澄清,點洗。
(《永類鈐方》)
24、枯礬治小兒鵝口并噤:白礬-分(燒灰),朱砂末一分。
上藥,和研極細。
敷兒舌上,日三上,以亂發(fā)洗舌上垢,頻令凈,(《圣惠方》白礬散)
25、枯礬治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枯礬二錢,冰片四分,五倍子五分。
共研細末。
將外耳道膿性分泌物用棉棒擦干后,吹入上藥,一日三次。
(《全展選編·五官科》)
26、枯礬治瘰疬已取下:五倍子一兩,礬石半兩。
上二味,為末。
每用二錢匕,沸湯一碗,調(diào)勻令洗,湯溫即止,每淋洗了,用軟帛裹干,用生肌藥摻于瘡口上。
(《圣濟總錄》)
27、枯礬治刀斧金瘡:白礬,黃丹等分。
為末敷之。
(《急救仙方》)
28、枯礬治小兒臍中汁出不止兼赤腫:白礬燒灰,細研敷之。
(《圣惠方》)
29、枯礬治一切瘡癰惡毒(先服此丸護膜托里,使毒不攻心),或為毒蟲蛇犬所傷:黃蠟二兩,白礬一兩。
先將蠟溶化,侯少冷,入礬和勻,為丸。
酒下,每服十丸、二十丸,漸加至百丸則有力。
瘡愈后服之亦佳。
加雄黃名雄礬丸,治蛇、犬、蟲咬毒。
(《醫(yī)方集解》蠟礬丸·一名黃礬丸)
30、枯礬治疔腫惡瘡:白礬(生用)、黃丹各等分。
上各另研,臨用時各抄少許和勻,三棱針刺瘡見血,待血盡上藥,膏藥蓋之。
(《衛(wèi)生寶鑒》二仙散)
31、枯礬治黃水瘡:枯白礬、熟松香、黃丹。
三味等分,研極細末,真芝麻油調(diào)涂患處。
(《本草原始》)
32、枯礬治疥:白礬(燒灰)一兩,硫黃一兩(細研),胡粉一兩,黃連一兩,雌黃一兩(細研),蛇床子三分。
上藥,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勻,以豬膏和如稀面糊,每以鹽漿水洗,拭干涂之。
(《圣惠方》白礬散)
33、枯礬治腋下胡臭:礬石絹袋盛之,常粉腋下。
(《綱目》)
34、枯礬治婦人陰癢脫:礬石,熬,末之。
每日空腹酒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千金翼方》)
35、枯礬治燒傷:明礬、五倍子等量,芝麻油適量。
將明礬、五倍子研成細末,麻油調(diào)成糊狀。
涂患處。
(《新疆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36、枯礬治鼻中患肉,不聞香臭:燒礬石末,以面脂和,綿裹著鼻中,數(shù)日息肉隨藥消落。
(《千金方》)
37、枯礬治鼻痔臭不可近,痛不可搖:白礬(煅枯)二錢,硇砂五分。
共為細末,每用少許點上。
(《醫(yī)學心悟》白礬散)
38、枯礬《綱目》:礬石之用有四:吐利風熱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諸血痛,脫肛,陰挺,瘡瘍,取其酸澀而收也;治痰飲,泄痢,崩、帶,風眼,取其收而燥濕也;治喉痹癰疽,蛇蟲傷螫,取其解毒也。
關(guān)于中藥枯礬的功效與作用和枯礬的功效與作用點用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收藏本站。
白礬的作用有哪些?
礬為礦物質(zhì)中藥,白礬外用能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白礬內(nèi)用止血,止瀉,化痰。
白礬主治:中風;癲癇;喉痹;疥癬濕瘡;癰疽腫毒;水火燙傷;口舌生瘡;爛弦風眼;?耳流膿;鼻中息肉;瘡痔疼痛;崩漏;衄血;損傷出血;久瀉玖?。粠玛幇W;脫肛;子宮下垂等。白礬性味酸澀,寒,有毒。
故有抗菌作用、收斂作用等,可用做中藥。明礬還可用于制備鋁鹽、發(fā)酵粉、油漆、鞣料、澄清劑、媒染劑、造紙、防水劑等。
1、白礬治癲狂因憂郁而得,痰涎阻塞包絡(luò)心竅者:白礬三兩,川郁金七兩。二藥共為末,糊丸梧桐子大。
每服五、六十丸,溫湯下。(《本事方》白金丸) 2、白礬治婦人陰癢脫:礬石,熬,末之。
每日空腹酒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翼方》) 3、白礬治風痰癇?。荷椎\一兩,細茶五錢,為未,煉蜜丸如梧子大。
一歲十丸,茶湯下。大人五十九,久服痰自大便中出。
(《衛(wèi)生雜興》化痰丸) 4、白礬治鼻痔臭不可近,痛不可搖:白礬(煅枯)二錢,硇砂五分。 共為細末,每用少許點上。
(《醫(yī)學心悟》白礬散) 5、白礬治中風痰厥,四肢不收,氣閉膈塞者:白礬一兩,牙皂角五錢。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diào)下,吐痰為度。
(《綱目》) 6、白礬治腋下胡臭:礬石絹袋盛之,常粉腋下。(《綱目》) 7、白礬治初中風失音不語,昏冒不知人,先宜吐風痰,令省覺:白礬二兩(生用),生姜一兩(連皮擦碎,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
上二味,先細研白礬為末,入濃煎生姜湯研濾。分三服,旋旋灌,須臾吐出痰毒,眼開風退,方可救治。
若氣衰力弱,不宜用猛性藥吐之,設(shè)吐得痰毒,別增疾。(《圣濟總錄》白礬散) 8、白礬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明礬九份,淀粉一份。
用冷水做丸,如黃豆粒大小。 每日服三次,每次二至三錢。
(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9、白礬治肺壅熱,止喘嗽,化痰涎,利胸膈,定煩渴:白礬(枯)、熟干地黃(焙)、玄參,知母(焙)、貝母(炒)、訶黎勒皮各一兩。上六味,搗羅為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煎生姜、棗湯下,食后臨臥時服。 (《圣濟總錄》白礬丸) 10、白礬治鼻中患肉,不聞香臭:燒礬石末,以面脂和,綿裹著鼻中,數(shù)日息肉隨藥消落。
(《千金方》) 11、白礬治喉痹、乳蛾、喉風:明礬二兩,膽礬五錢。上研為極細,吹患處。
(《普濟方》吹喉散) 12、白礬治燒傷:明礬、五倍子等量,芝麻油適量。 將明礬、五倍子研成細末,麻油調(diào)成糊狀。
涂患處。(《新疆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13、白礬治急喉閉:白礬三錢,巴豆三個(去殼,作六瓣)。
上將礬于銚內(nèi),慢火熬化為水,置巴豆其內(nèi),候干去巴豆,取礬研為末,每用少許,吹入喉中。(《玉機微義》白礬散) 14、白礬治疥:白礬(燒灰)一兩,硫黃一兩(細研),胡粉一兩,黃連一兩,雌黃一兩(細研),蛇床子三分。
上藥,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勻,以豬膏和如稀面糊,每以鹽漿水洗,拭干涂之。(《圣惠方》白礬散) 15、白礬治黃腫水腫:明礬二兩,青礬一兩,白面半斤。
三味同炒令赤色,醋煮米糊丸,棗湯下三十丸。(《急救仙方》推車丸) 16、白礬治黃水瘡:枯白礬、熟松香、黃丹。
三味等分,研極細末,真芝麻油調(diào)涂患處。(《本草原始》) 17、白礬治婦人經(jīng)水閉不利,藏堅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礬石三分(燒),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棗核大,內(nèi)藏中,劇者再內(nèi)之。(《金匱要略》礬石丸) 18、白礬治小兒臍中汁出不止兼赤腫:白礬燒灰,細研敷之。
(《圣惠方》) 19、白礬治婦人遺尿不知:礬石(熬)、牡蠣(熬)各三兩,上二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亦治丈夫。
(《千金翼方》) 20、白礬治刀斧金瘡:白礬,黃丹等分。為末敷之。
(《急救仙方》) 21、白礬治腸炎:明礬研末,裝入膠囊。每天服二次,每次兩個膠囊,溫開水送下。
(遼寧《中草藥新醫(yī)療法濟科選編》) 22、白礬治瘰疬已取下:五倍子一兩,礬石半兩。上二味,為末。
每用二錢匕,沸湯一碗,調(diào)勻令洗,湯溫即止,每淋洗了,用軟帛裹干,用生肌藥摻于瘡口上。(《圣濟總錄》) 23、白礬治嬰孩小兒伏暑泄瀉:礬(凈瓦盆合定,用火煅過)八兩,為極細末,煮醋面和丸,如黍米大,用木瓜煎湯,食后服。
(《補要袖珍小兒方論》玉華丹) 24、白礬治疔腫惡瘡:白礬(生用)、黃丹各等分。上各另研,臨用時各抄少許和勻,三棱針刺瘡見血,待血盡上藥,膏藥蓋之。
(《衛(wèi)生寶鑒》二仙散) 25、白礬治老人久瀉不止:訶黎勒三分(煨,用皮),白礬一兩(燒灰)。 上藥,搗細羅為散。
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圣惠方》訶黎勒散) 26、白礬治一切瘡癰惡毒(先服此丸護膜托里,使毒不攻心),或為毒蟲蛇犬所傷:黃蠟二兩,白礬一兩。
先將蠟溶化,侯少冷,入礬和勻,為丸。酒下,每服十丸、二十丸,漸加至百丸則有力。
瘡愈后服之亦佳。加雄黃名雄礬丸,治蛇、犬、蟲咬毒。
(《醫(yī)方集解》蠟礬丸?一名黃礬丸) 27、白礬治休息痢久不止,日漸黃瘦:白礬四兩(燒令汁盡),硫黃二兩,消石一兩。上藥同研,于銚子內(nèi),火上溶成汁,侯冷,研。
白礬的妙用有哪些?有何醫(yī)用價值?
白礬 Baifan [來源] 本品為硫酸鹽類礦物明礬經(jīng)加工提煉制成。
主含含水硫酸鋁鉀 [KAl(S04)2,12H20]。 [飲片品種] 白礬,枯礬。
[性狀] 白礬 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或粒狀。 無色或淡黃白色,透明或半透明。
表面 有玻璃樣光澤。質(zhì)硬而脆。
氣微,味酸、微甘而極澀。 枯礬 呈不透明、白色、蜂窩狀或海綿狀,固體塊狀物或細粉。
體輕質(zhì)松,手捻易 碎,味酸澀。 [鑒別] 本品水溶液顯鋁鹽、鉀鹽、硫酸鹽的鑒別反應(yīng)。
[性味與歸經(jīng)] 酸、澀,寒。歸肺,脾,肝,大腸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白礬 外用解毒殺蟲,燥濕止癢;內(nèi)服止血止瀉,祛風除濕。外 治用于濕疹,疥癬,聹耳流膿;內(nèi)服用于久瀉不止,便血,崩漏,癲癇發(fā)狂。
枯礬 收濕斂瘡,止血化腐。 用于濕疹濕瘡,聹耳流膿,陰癢帶下,鼻衄齒衄鼻痣肉。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0.6~1.5g;外用適量,研末敷或化水洗患處。 [貯藏] 置干燥處。
[附注] 白礬內(nèi)服過量能 *** 胃粘膜而引起反射性嘔吐。 。
白礬的功效是什么?
白礬的功效 白礬又叫明礬、雪礬、石涅、礬石、羽涅、羽澤、涅石、礬石、理石、白君、云母礬、生礬,白礬的功效是祛痰燥濕、解毒殺蟲、止瀉止血,白礬的作用是中風、癲癇、喉痹、疥癬濕瘡、癰疽腫毒、水火燙傷、口舌生瘡等,白礬用藥禁忌是陰虛胃弱,無濕熱者忌服白礬。
別名:石涅、礬石、羽涅、羽澤、涅石、礬石、理石、白君、明礬、雪礬、云母礬、生礬。 性味:酸澀;寒;有毒 歸經(jīng):肺;脾;肝;大腸;膀胱經(jīng) 功效:祛痰燥濕;解毒殺蟲;止瀉止血。
主治:中風;癲癇;喉痹;疥癬濕瘡;癰疽腫毒;水火燙傷;口舌生瘡;爛弦風眼;?耳流膿;鼻中息肉;瘡痔疼痛;崩漏;衄血;損傷出血;久瀉玖?。粠玛幇W;脫肛;子宮下垂。 來源:白礬為礦物明礬石,經(jīng)加工提煉而成的結(jié)晶。
用法用量:內(nèi)服:入丸、散,0.2-1錢。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909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