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
(《本草衍義補(bǔ)遺》)
【異名】朹、粱梅(《爾雅》)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楂或野山楂的果實(shí)。
【植物形態(tài)】①山楂
落葉喬木或大灌木
生于河岸的砂土或干燥多砂石的山坡上.栽培于東北南部
、華北以至江蘇一帶。②野山楂
,又名:小葉山楂、山果子。落葉灌木
,高達(dá)1.5米。枝條具刺,嫩枝被白色絨毛。單葉互生;托葉近卵形;葉柄長約3毫米,有時無柄生于荒山坡
、溪邊、路邊疏林及灌叢中。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湖北以上兩種植物的根(山楂根)
【采集】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采摘
【藥材】①北山楂
為植物山楂的果實(shí)
主產(chǎn)山東
②南山楂
為植物野山楂的果實(shí)
主產(chǎn)江蘇,浙江
此外尚有下列同屬植物的果實(shí)在少數(shù)地區(qū)亦作山楂入藥
①山里紅
葉片寬卵形,3~5羽狀深裂
②湖北山楂
葉卵形至矩圓狀卵形,中部以上3~5裂
③遼山楂
葉先端3~5裂
,基部楔形,花藥淡紅色或紫色,果實(shí)鮮紅色。分布東北及山西、內(nèi)蒙古④云南山楂
葉片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
【炮制】山楂:揀凈雜質(zhì)
《綱目》:"九月霜后取山楂實(shí)帶熟者,去核
,曝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化學(xué)成分】 含表兒茶精[(-)-epicatechin]、槲皮素(quercetin)
、金絲桃甙(hyperin)、綠原酸(chlorogenicacid)、山楂酸(crataegolicacid)、檸檬酸(citricacid)、苦杏仁甙(amygdalin)等。【性味】酸甘,微溫
。①《唐本草》:"味酸
,冷,無毒。"②《日用本草》:"味甘酸,無毒
。"③《本草蒙筌》:"味甘辛
,氣平,無毒。"④《綱目》:"酸甘,微溫
。"【歸經(jīng)】入脾、胃
、肝經(jīng)。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經(jīng)。"
②《本草經(jīng)疏》:"入足陽明
、太陰經(jīng)。"③《藥品化義》:"入脾
、肝二經(jīng)。"④《本草經(jīng)解》:"入手太陰肺經(jīng)
,足厥陰肝經(jīng)。"【功用主治】消食積,散瘀血
,驅(qū)絳蟲。治肉積,癥瘕,痰飲,痞滿,吞酸,瀉痢,腸風(fēng)①陶弘景:"煮汁洗漆瘡。"
②《唐本草》:"汁服主利
③《本草圖經(jīng)》:"治痢疾及腰疼
。"④《履巉巖本草》:"能消食。"
⑤《日用本草》:"化食積
,行結(jié)氣,健胃寬膈,消血痞氣塊。"⑥《滇南本草》:"消肉積滯,下氣
;治吞酸⑦《本草蒙筌》:"行結(jié)氣
⑧寧原《食鑒本草》:"化血塊
⑨《綱目》:"化飲食
⑩《本草再新》:"治脾虛濕熱
⑾《本草撮要》:"凍瘡?fù)恐?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2~4錢
【宜忌】脾胃虛弱者慎服。
①《綱目》:"生食多
②《本草經(jīng)疏》:"脾胃虛,兼有積滯者
③《得配本草》:"氣虛便溏
④《隨息居飲食譜》:"多食耗氣
【選方】①治一切食積:山楂四兩
②治食肉不消:山楂肉四兩,水煮食之
③治諸滯腹痛:山楂一味煎湯飲
④治痢疾赤白相兼:山楂肉不拘多少
⑤治腸風(fēng):酸棗并肉核燒灰
⑥治老人腰痛及腿痛:棠梂子、鹿茸(炙)等分
⑦治寒濕氣小腹疼
⑧治產(chǎn)婦惡露不盡
【臨床應(yīng)用】①治療絳蟲病
用鮮山楂2斤(干品半斤,小兒酌減)
②治療急性細(xì)菌性痢疾
用20%山楂煎劑加糖矯味,每服200毫升(小兒酌減)
,每日3次,7~10天為一療程。治療24例,全部有效。又有用山楂2兩煎服,治輕型及中型菌痢30例③用于降低血清膽甾醇
每日用山楂1兩,毛冬青2兩
此外,將山楂的花和葉制成浸劑服用
,有降低血壓的功效。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915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