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核(《本草衍義》)
【異名】荔仁(《廣西中藥志》),枝核(《四川中藥志》),大荔核(《藥材學》)。
【來源】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的種子。植物形態(tài)詳"荔枝"條。
【采集】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凈皮肉,取種子,洗凈曬干。
【藥材】干燥種子呈長橢圓形,略扁,長2~2.5厘米;直徑1~1.7厘米。表面棕紅色或紫棕色,有光澤,一端有黃白色的種臍。質(zhì)堅硬;剖開后有2片肥厚的子葉,灰黃色,質(zhì)亦堅實。氣微,味淡而澀。以干燥,粒大,飽滿者為佳。
主產(chǎn)廣東、廣西。此外臺灣、福建、四川亦產(chǎn)。
【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種子含皂甙1.12%,鞣質(zhì)3.43%。又含α-(亞甲環(huán)丙基)甘氨酸。如將此物給饑餓22小時的小鼠皮下注射(60~400毫克/公斤),可使血糖下降,肝糖元含量亦顯著降低。
【性味】甘澀,溫。
①《綱目》:"甘,溫,澀,無毒。"
②《醫(yī)林纂要》:"甘澀,溫,微咸。"
③《廣西中藥志》:"味甘微苦澀,性平,無毒。"
【歸經(jīng)】入肝、腎經(jīng)。
①《綱目》:"入厥陰。"
②《本草經(jīng)疏》:"入肝、腎。"
③《本草撮要》:"入足太陰、厥陰經(jīng)。"
【功用主治】溫中,理氣,止痛。治胃脘痛,疝氣痛,婦女血氣刺痛。
①《綱目》:"行散滯氣。治頹疝氣痛,婦人血氣刺痛。"
②《本草備要》:"辟寒邪,治胃脘痛。"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宜忌】《本草從新》:"無寒濕滯氣者勿服。"
【選方】①治心腹胃脘久痛,屢觸屢發(fā)者:荔枝核一錢,木香八分。為末。每服一錢,清湯調(diào)服。(《景岳全書》荔香散)
②治心痛及小腸氣:荔枝核一枚。煅存性,酒調(diào)服。(《本草衍義》)
③治腎大如斗:舶上茴香、青皮(全者)、荔枝核等分。銼散,炒,出火毒,為末。酒下二錢,日三服。(《世醫(yī)得效方》荔核散)
④治疝氣頹腫:荔枝核四十九個,陳皮(連白)九錢,硫黃四錢。為末,鹽水打面糊丸綠豆大。遇痛時,空心酒服九丸,良久再服,亦治諸氣痛。(《坦仙皆效方》玉環(huán)來復丹)
⑤治血氣刺痛:荔枝核(燒存性)半兩,香附子一兩。上為末。每服二錢,鹽酒送下。(《婦人良方》蠲痛散)
⑥治肋間神經(jīng)痛:荔枝核燒炭存性搗碎,取6克,加廣木香6克,水煎服。
⑦治疝氣疼痛:㈠荔枝核15克,焙干研末,空腹時用開水送服。㈡炒荔枝核、大茴香各60克,研末,每日早晨用黃酒送服10克,亦治疝氣疼痛。
⑧治癬:荔枝核研末,調(diào)醋搽患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920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金絲杜仲能治什么病
下一篇: 降香能治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