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根(《本草經(jīng)集注》)
【異名】苦椿菜(《大同府志》)。
【來源】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或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根及根莖。植物形態(tài)詳"麻黃"條。
【采集】立秋后采挖,去凈須根及莖苗,曬干。
【藥材】干燥根彎曲不整,長約20厘米,粗約2厘米,表面紅棕色,有明顯的縱溝,根莖有突起的節(jié)。質(zhì)堅硬,縱劈之,內(nèi)部有眾多之縱行纖維;橫斷面木質(zhì)部有很多空隙,從中心向外放射,色淡黃。
主產(chǎn)內(nèi)蒙古、遼寧、江西、河北、陜西、甘肅等地。
【炮制】揀去雜質(zhì),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后切片,曬干。
【性味】①《綱目》:"甘,平,無毒。"
②《本草正》:"味甘微苦、微澀,乎。"
【功用主治】治體虛自汗、盜汗。
①陶弘景:"止汗,夏月雜粉用之。"
②《滇南本草》:"止汗,實表氣,固虛,消肺氣、梅核氣。"
③《四川中藥志》:"斂汗固表。治陽虛自汗,陰虛盜汗。"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細作撲粉。
【宜忌】有表邪者忌服。
【選方】①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夜臥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驚惕,短氣煩倦:黃芪(去苗、土)、麻黃根(洗)、牡蠣(米泔浸,刷去土,火燒通赤)各一兩。上三味,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小麥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日二服,不拘時候。(《局方》牡蠣散)
②治虛汗無度:麻黃根、黃芪等分。為末,飛面糊,作丸梧子大。每用浮麥湯下百丸,以止為度。(《談野翁試驗方》)
③治產(chǎn)后虛汗不止:㈠當歸一兩(銼,微妙),麻黃根二兩,黃芪一兩(銼)。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圣惠方》麻黃根散)㈡牡蠣粉三分,麻黃根二兩。搗細羅為散,用撲身上。(《圣惠方》麻黃根散)
④治腎勞熱,陰囊生瘡:麻黃根、石硫黃各三兩,米粉五合。上三味治下篩,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瘡上,粉濕,更搭之。(《千金方》麻黃根粉)
【名家論述】①《綱目》:"麻黃發(fā)汗之氣,駛不能御,而根節(jié)止汗,效如影響。自汗有風濕、傷風、風溫、氣虛、血虛、脾虛、陰虛、胃熱、痰飲、中暑、亡陽、柔痙諸癥,皆可隨證加而用之。當歸六黃湯加麻黃根治盜汗尤捷,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諸藥外至衛(wèi)分而固腠理也?!侗静荨返獡渲ǎ恢D之功尤良也。"
②《本草經(jīng)讀》:"麻黃根節(jié),古云止汗,是引止汗之藥,以達于表而速效,非麻黃根節(jié)自能止汗,舊解多誤。"
③《本草正義》:"麻黃發(fā)汗,而其根專于止汗,昔人每謂為物理之奇異。不知麻黃輕揚,故表而發(fā)汗,其根則深入土中,自不能同其升發(fā)之性。況苗則輕揚,根則重墜,一升一降,理有固然。然正惟其同是一本,則輕揚走表之性猶在,所以能從表分而收其散越,斂其輕浮,以還歸于里。是固根悄收束之本性,則不特不能發(fā)汗,而并能使外發(fā)之汗斂而不出,此則麻黃根所以有止汗之功力,投之輒效者也。凡止汗如糯稻根、桃干、小麥、棗仁之類,皆取其堅凝定靜之意,以收散失之氣,其旨皆同,夫豈麻黃與根同出一本,而其性顧乃背道相馳耶?防風發(fā)汗,其根止汗,亦是此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920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檀香油能治什么病
下一篇: 香附能治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