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龍草
(《湖南藥物志》)
【異名】秤桿蛇藥、冷水草。
【來源】為苦苣苔科植物降龍草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降龍草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糠兀许毟?。莖四棱形,近光滑或微有細毛,有棕黑色斑點。葉對生,長橢圓形,長10~20厘米,寬6~10厘米,先端尖,基部漸狹,下延至柄的基部呈狹翼狀,全緣,上面散生白色短毛;葉柄長2~3.5厘米?;?~5朵集成近頭狀;花梗頂生或上端腋生,長2~3厘米,呈2歧分枝;苞片圓形;花萼6裂,裂片披針形,長約1匣米;花冠廣筒形,長3~4厘米,稍近2唇狀,淡紫紅色;雄蕊2;子房上位。蒴果線形,長2~4厘米?;ㄆ?~9月。
生于巖石陰濕處。分布江蘇、浙江、貴州、四川、湖南、湖北、陜西等地。
【采集】秋季采。
【性味】甘,寒,無毒。(一說有毒)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止咳,生津。治傷暑,蛇咬,瘡癤。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爛敷。
【選方】①治熱性腹痛;降龍草水煎服。
②治外傷腫毒:降龍草苗搗爛,敷患處。
降龍草
(《湖南藥物志》)
【異名】秤桿蛇藥、冷水草。
【來源】為苦苣苔科植物降龍草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降龍草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糠?,有須根。莖四棱形,近光滑或微有細毛,有棕黑色斑點。葉對生,長橢圓形,長10~20厘米,寬6~10厘米,先端尖,基部漸狹,下延至柄的基部呈狹翼狀,全緣,上面散生白色短毛;葉柄長2~3.5厘米?;?~5朵集成近頭狀;花梗頂生或上端腋生,長2~3厘米,呈2歧分枝;苞片圓形;花萼6裂,裂片披針形,長約1匣米;花冠廣筒形,長3~4厘米,稍近2唇狀,淡紫紅色;雄蕊2;子房上位。蒴果線形,長2~4厘米?;ㄆ?~9月。
生于巖石陰濕處。分布江蘇、浙江、貴州、四川、湖南、湖北、陜西等地。
【采集】秋季采。
【性味】甘,寒,無毒。(一說有毒)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止咳,生津。治傷暑,蛇咬,瘡癤。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爛敷。
【選方】①治熱性腹痛;降龍草水煎服。
②治外傷腫毒:降龍草苗搗爛,敷患處。
提醒您:降龍草 此中草藥來源于網(wǎng)絡,使用前請遵醫(yī)囑。
香龍草又名牛至,根莖斜生,木質(zhì)。莖高可達60厘米,四稜形,近基部常無葉。葉具柄,背面近圓形,被柔毛,葉片卵圓形或長圓狀卵圓形,先端鈍或稍鈍,上面亮綠色,常帶紫暈;
下面淡綠色,苞葉大多無柄,花序呈傘房狀圓錐花序,多花密集,小穗狀花序組成;苞片銳尖,綠色或帶紫暈,花萼鐘狀,花冠紫紅、淡紅至白色,管狀鐘形;
兩性花冠,冠檐明顯二唇形,花絲絲狀,扁平,無毛,花藥卵圓形,花柱略超出雄蕊,裂片鉆形。小堅果卵圓形,7-9月開花,10-12月結(jié)果。
分布于中國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貴州,四川,云南,陜西,甘肅,新疆及西藏;生于路旁、山坡、林下及草地,海拔500-3600米。
擴展資料: 繁殖方法
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性較強。以向陽、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為宜。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一般土壤都可以栽培,但堿土、沙土不宜栽培。
直播法于春季3月播種,將種子與細沙混合后,按行株距25×20厘米開穴播種。條播按行株距25厘米開條溝,將種子均勻播入。
【出處】
出自《萬病回春》:扛板歸,四、五月生,至九月見霜即無。葉尖青,如犁頭尖樣,籐有小刺。有子圓黑如睛。治蛇咬傷,又宜扛板歸,不拘多少。
1.《物理小識》:犁頭刺籐,其葉三角如犁頭,多在籬邊生。
2.《生草藥性備要》:老虎利,芽梗俱有勒,子藍色,可食。
3.《綱目拾遺》:雷公籐,生山陰腳下。立夏時發(fā)苗,獨莖蔓生,莖穿葉心,莖上又發(fā)葉,葉下圓上尖如犁耙,又類三角楓,枝梗有刺。又出江西者力
【拼音名】Kanɡ Bǎn Guī
【別名】 犁頭刺籐、老虎利、雷公籐、霹靂木、方勝板、倒金鉤、烙鐵草、倒掛紫金鉤、河白草、犁尖草、括耙草、龍仙草、魚尾花、刺犁頭、蛇不過、急改索、退血草、虎舌草、有竻犁頭草、利酸漿、攔蛇風、有刺糞箕篤、犁頭籐、三角籐、蛇倒退、有竻火炭籐、大猛腳、五毒草、火輪箭、貓爪刺、蛇牙草、南蛇風、老虎刺、貓公刺、白大老鴉酸、杠板歸、豆干草、酸籐、降龍草、蛇見退、水馬鈴、芽葉蓼、有刺犁頭籐、蛇咬草、蛇王籐、串心草
【來源】
藥材基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perfoliatum L.
采收和儲藏:在夏、秋間采收。割取地上部分,鮮用或晾 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蔓生草本,長1-2m。全株無毛;莖有棱,棱上有倒鉤刺。葉互生;葉柄盾狀著生,凡與葉片等長;托葉鞘葉狀,圓形或卵形,抱莖,直徑2-3cm;葉片近三角形,長、寬均為2-5cm,淡綠色,下面葉脈疏生鉤刺,有時葉緣也散生鉤刺。短穗狀花序項生或生于上部葉腋,兩性花;花小,多數(shù),具苞,苞片圓形,花被白色或淡紅色,5裂,裂片卵形,果時增大,肉質(zhì),變?yōu)樯钏{色;雄蕊8;花柱3叉狀。瘦果球形,暗褐色,有光澤。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荒蕪的溝岸、河邊及村莊附近。
資源分布:全國均有分布。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向陽環(huán)境,土壤以較肥沃的夾沙土為好。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9~10月采收成熟果實,堆放10d左右,在水里搓去果肉,晾干后貯藏備用。春季3~4月播種。耕翻土地,開1.3m寬的畦,按行窩距各33~40cm挖淺窩,每窩播種子5~6粒,1hm2用種子15kg,播后,每窩施拌有人畜糞水的火灰一把,再蓋細土約1cm厚。田間管理 苗高15~17cm時進行勻苗、補苗,每窩留苗2~3株。勻苗后,中耕除草、追肥1次,在植株封畦前進行第2次,肥料以人畜糞水為主,也可適當施用氮素化肥,并在畦上稀疏插立竹丫或小樹枝,以供攀緣。
【性狀】
性狀鑒別 莖細長,略呈方柱形,直徑1-5mm;表面紅棕色、棕黃色或黃綠色,生有倒生鉤狀刺;節(jié)略膨大,具托葉鞘脫落后的環(huán)狀痕,節(jié)間長0.6-6cm;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有髓部或中空。葉互生;葉片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近等邊三角形,淡棕色或灰綠色,葉綠、葉肯主脈及葉柄疏生倒鉤狀刺。短穗狀花序頂生,或生于上部葉腋,苞片圓形,花小,多萎縮或脫落。氣微,味微酸。
以葉多、色綠者為佳。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為一列厚壁細胞,內(nèi)含紅棕色物質(zhì)。皮層薄,3-5列細胞。中柱鞘纖維束連續(xù)成環(huán)(嫩莖),或被射線割斷成斷續(xù)環(huán)層(老莖),細胞壁厚,木化。韌皮部老莖具韌皮纖維,壁厚木化,形成層明顯。木質(zhì)部導管大,單個或3-5個成群。髓部細胞大,有的中空;老莖在皮層、韌皮部、射線及髓部可見多數(shù)草酸鈣簇晶,嫩莖則少見或無。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不規(guī)則多角形,垂周壁近平直或微彎曲;其下有類圓形的分泌細胞,直徑約65μm;腺毛少數(shù),頭部2-8細胞,柄短。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氣孔平軸式或不等式,腺毛稍多;非腺毛多為單細胞。主脈和葉緣疏生由多列斜方形或長方形細胞組成的鉤狀刺。葉肉細胞含草酸鈣簇晶,直徑17-62μm。
理化鑒別(1)取本品粗粉1g加甲醇10ml,熱浸,濾過,濾液作以下試驗:1取濾液1ml,加3-5滴濃鹽酸及少量鎂粉,加熱,顯淡紅色。(檢查黃酮)2取濾液1ml,加1%三氯化鐵乙醇液2-3滴,顯暗藍紫色。(檢查酚性物質(zhì)和鞣質(zhì))(2)取本品粗粉1g,加10%硫酸10ml,于沸水浴上加熱,冷后,置分液漏斗中,加乙醚5ml,振搖,取乙醚層,加10%氨水2ml,振搖后放置,醚層退為無色,堿液顯橙紅色。(檢查蒽釀)
【化學成份】扛板歸全草含山來酚(kaemPferol),咖啡酸甲酯(caffeic acid methyl ester),傾皮素(quercetin),咖啡酸(caffeic 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槲皮素-3-β-D-葡萄糖醛酸甲酯(quercetln-3-β-D-glucronide methyl ester),對香豆酸(P-coumar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白樺脂酸(betulic acid),白律脂醇(betulin),還含有甾醇脂肪酸酯,植物甾醇β-D-葡萄糖甙(phytosteryl-β-D-gluco-side),3,3』, 4, 4′-四甲基并沒食子酸(3,3′,4,4′-tetramethylellagic acid),3,3』-二甲基并沒食子酸(3,3』-dimethylellagic acid),內(nèi)消旋酒石酸二甲酯(di-methyl mesotartrate)及長鏈脂肪酸酯[1]。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本品煎劑對志賀、斯密茨、福氏和宋內(nèi)痢疾桿菌的抗菌效價分別為1: 512:1:128,1:64:1:15[1]。此外,本品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枯草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及流感嗜血桿菌等也有較強抗菌作用。[2-5]。
2.抗病毒作用 本品煎劑雞胚外抗病毒試驗,對亞洲甲型流感病毒和副流感Ⅰ型病毒的抗病毒效價分別為1:160:和1:64;雞胚內(nèi)試驗則效果不明顯[5]。
3.其他作用 本品的95%乙醇提取物對腎性高血壓大鼠有抗高血壓作用。有效成分3,3′-二甲基并沒食子酸給予清醒的腎性高血壓大鼠,對心收縮力和血壓有顯著影響[6].Ames試驗,本品水提取物有一定抗誘變作用,誘變抑制率在10%以上[7]。此外,本品對實驗動物腫瘤有抑制作用[8],扛板歸明膠纖維素有止血作用[4]。
【性味】酸;苦;性平
【歸經(jīng)】肺;小腸經(jīng)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散瘀止血。主疔瘡癰腫;丹毒;癱腮;乳腺炎;聤耳;喉蛾;感冒發(fā)熱;肺熱咳嗽;百日咳;瘰疬;痔疾;魚口便毒;瀉痢;黃疸;臌脹;水腫;淋濁;帶下;瘧疾;風火赤眼;跌打腫痛;吐血;便血;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鮮品20~45g。外用:適量,搗量,或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體質(zhì)虛弱者慎服。
【附方】1.治水腫脹方(《救生苦?!?。2.治急性扁桃體炎方(福建《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3.治纏腰火丹方(《江西民間草藥》)。4.治瘰疬方(《江西民間草藥》)。5.治癰腫方(《福建中草藥》)。6.治乳癰痛結(jié)方(《閩東本草》)。7.治坐板瘡方(《王秋泉家秘》)。8.治濕疹、天皰瘡、膿皰瘡方(《福建中草藥》)。9.治慢性濕疹方(《單方驗方調(diào)查資料選編》)。10.治黃水瘡方(《貴陽民間藥草》)。11.治下肢關節(jié)腫痛方(《福建中草藥》)。12.治痔漏主(《江西民間草藥》)。13.治附骨疽方(《江西民間草藥》)。14.治蛇咬傷方(《萬病固春》)。
【各家論述】
1.《物理小識》:治瘰疬,亦可截瘧。
2.《生草藥性備要》:止瀉,浸疳、疔、痔瘡,能散毒。
3.王安卿《采藥志》:治翻胃噎膈,瘧疾,吐血,便血,喉痹,食積心疼,虛飽腹脹,陰囊腫大,跌打內(nèi)肭,發(fā)背疔瘡,乳癰,產(chǎn)后遍身浮腫。
4.《綱目拾遺》:治膨脹、水腫,痞積,黃白疸,瘧疾久不愈,魚口便毒,疬CUAN,跌打,一切毒蛇傷。
5.《植物名實圖考》:行血氣、治淋濁。
6.《貴州民間方藥集》:外用治黃水瘡。
7.《南寧市藥物志》:收斂清毒。治痢疾,金瘡,濕疹;外用治疥癬。
8.《四川中藥志》:化管生肌。治氣虛頭昏,哮喘,眼生云翳,水腫。
9.《閩東本草》:治齲齒。
10.《上海常用中草藥》:治腎炎水腫,風火赤眼,帶下,蜂刺。
【摘錄】《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934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豇豆根能治什么病
下一篇: 降真香能治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