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石蠶
(《本草會編》)
【異名】地蠶(《日用本草》),甘露子、滴露(《飲騰正要》),甘露兒(《救荒本草》),土蛹(《余冬錄》),寶塔菜(《中國植物圖鑒》),蝸兒菜(《江蘇植藥志》),土蟲草(《陸川本草》),地牯牛草、地紐(《貴州草藥》)。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草石蠶的塊莖或全草。
【植物形態(tài)】草石蠶
多年生草本,直立,基部有匍匐枝,枝端有螺絲形的塊莖。莖高30~60厘米,方形,四棱,上有倒生的長刺毛。葉對生;葉片卵形或長橢圓形,長約3~10厘米,寬1.5~6厘米,先端尖銳或長尖,基部心臟形或近圓形,邊緣有圓鋸齒,兩面有長柔毛;葉柄長1~5厘米。苞片披針形,兩面有長柔毛。花2~6輪,每輪有花3~6朵,集成間斷的穗形總狀花序,頂生于枝梢;小花柄基部有1對脫落性的剛毛狀小苞片;花萼鐘狀,外被腺狀柔毛,5齒,齒端有針狀尖;花冠淡紅紫色,露出部分有腺狀毛,冠筒內(nèi)有毛圈,上唇直立而略反折,下唇平展,有3裂片;雄蕊4,2強(qiáng),伸出于冠簡外而蓋于上唇之下;花柱頂端2裂。小堅果黑色?;ㄆ?~6月。果期6~7月。
生于濕潤地或近水邊。分布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四川,浙江等地。
【采集】春、秋采收。挖取塊莖,洗凈,曬干。
【化學(xué)成分】全草含水蘇堿、膽堿、水蘇糖。
【藥理作用】草石蠶所含之水蘇堿略有甜味,無甚藥理作用,口服后原形自小便排出。它能減慢蛙心的收縮頻率。
蘇聯(lián)產(chǎn)同屬植物S.hetonicaeflora能增強(qiáng)妊娠后期及分娩后第1天的子宮收縮力,可用于婦產(chǎn)科。另一種S.rectaL.則有利膽作用。S.sylvaticaL.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鎮(zhèn)靜作用,并輕度降低血壓,顯著增強(qiáng)心臟收縮力,興奮子宮。
【性味】①《飲膳正要》:"甘,平,無毒。"
②《貴州草藥》:"性平,味甘微辛。"
【功用主治】治風(fēng)熱感冒,虛勞咳嗽,小兒疳積。
①《欽膳正要》:"利五臟,下氣,清神。"
②《江蘇植藥志》:"治心痛。"
③《陸川本草》:"滋養(yǎng)強(qiáng)壯,清補(bǔ)肺金,功類冬蟲草。治身體羸瘦,虛勞咳嗽,小兒疳積。"
④《貴州草藥》:"清肺解表。全草:治風(fēng)熱感冒;根:治肺癆。"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全草0.5~1兩,根1~2兩;浸酒或焙干研末。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選方】①治風(fēng)熱感冒:草石蠶全草二兩。煎水服。(《貴州草藥》)
②治肺癆:草石蠶根四兩。燉豬肺常吃。(《貴州草藥》)
草石蠶
(《本草拾遺》)
【異名】石蠶(《本草圖經(jīng)》),石奇蛇(《生草藥性備要》),石祁蛇(《嶺南采藥錄》),白伸筋、石伸筋(《江西民間草藥》),白毛巖蠶、巖蠶(《浙江民間草藥》),老鼠尾(《泉州本草》),土知母、墻蛇、石蚯蚓、飛線蜈蚣(《閩東本草》),上核樹、骨蛇藥、馬騮尾、筋碎補(bǔ)(《廣西藥植名錄》),白毛蛇(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白毛骨碎補(bǔ)(《福建中草藥》),石巖蠶、白花石蠶、毛石蠶(《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骨碎補(bǔ)科植物圓蓋陰石蕨的根莖或全草。
【植物形態(tài)】圓蓋陰石蕨,又名:陰石蕨。
多年生草本,高13~23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密被白棕色狹鱗片。葉遠(yuǎn)生;葉柄長5~7.5厘米,基部有關(guān)節(jié);葉片三角形,長8~15厘米,寬7~10厘米,3~4次羽狀分裂;基部羽片最大,披針狀三角形,長5~8厘米,寬5~7厘米,其基部下向的2次小羽片最大,卵圓披針形,長2~5厘米,寬1~1.5厘米,其余各對2次小羽片矩圓形,基部楔形,羽狀深裂,裂片鈍頭;葉亞革質(zhì),無毛。孢子囊群在葉緣之里;囊群蓋圓形,僅基部附著。孢子期5~11月。
生于溪邊巖石上或樹上。分布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采后除去葉及須根,曬干?;蝓r用。
【藥材】根莖呈長條狀,扭曲,有時分枝,長5~25厘米不等,直徑約3~9毫米。表面密被膜質(zhì)鱗片,灰白色至灰褐色,散生深棕色須狀根,并具少數(shù)除去葉柄及須根后的痕跡。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棕色或綠色,可見點狀維管束,排列成一環(huán)。氣微,味淡。
產(chǎn)浙江、江蘇、廣東、江西等地。
【化學(xué)成分】全草含黃酮甙、有機(jī)酸、氨基酸、酚類、糖類。
【性味】甘淡,涼。
①《浙江民間草藥》:"根莖:性涼,味酸辛。"
②《泉州本草》:"根莖:味淡,性平,有小毒。"
③《閩東本草》:"根莖:性涼,味甘淡,無毒。"
【功用主治】祛風(fēng)除濕,清熱解毒。治風(fēng)濕痹痛,濕熱黃疸,咳嗽,哮喘,肺癰,乳癰,牙齦腫痛,白喉,淋病,帶下,蛇傷。
①《本草拾遺》:"根:浸酒除風(fēng)破血;主溪毒,煮食之。"
②《本草圖經(jīng)》:"根:主走注風(fēng),散血止痛,其節(jié)亦堪單用,搗篩取末,酒溫服之。"
③《生草藥性備要》:"根莖:祛風(fēng)去濕。浸酒捽筋骨。"
④《嶺南采藥錄》:"根:煅灰,沸水沖服。治哮喘,氣痛,肚痛;為末治蛇瘡。"
⑤《江西民間草藥》:"根莖:治婦人黃白帶,濕熱黃疸,手腳拘攣骨節(jié)痛。"
⑥《浙江民間草藥》:"根莖:善治風(fēng)痹,止吐血。"
⑦《泉州本草》:"全草:驅(qū)風(fēng)鎮(zhèn)痙,退風(fēng)濕熱,止痛解毒。治中風(fēng)口眼歪斜,癱瘓,風(fēng)濕性疼痛。"
⑧《閩東本草》:"根莖:治喉蛾,白喉腫痛,牙齦腫痛,心煩,淋?。煌夥笫肿忝摼?。"
⑨《廣西藥植名錄》:"根莖:治跌打,咳嗽,黃病,小兒疳積。"
⑩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全草:祛風(fēng)散濕,涼血利尿。治破傷風(fēng),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慢性腰腿痛,腰肌勞損,血尿。"
⑾《福建中草藥》:"根莖:清熱涼血,除濕通淋。治肺癰,乳癰,淋濁,便血,帶狀皰疹。"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研末或浸酒。外用:搗敷。
【宜忌】①《泉州本草》:"因虛勞引致癱瘓者不可用。"
②《閩東本草》:"臟寒者忌用;多服令人瀉。"
【選方】①治中風(fēng)口眼歪斜、癱瘓及氣血虛弱、頭痛頭眩:陰石蕨干全草為末。每次一錢,泡酒服。(《泉州本草》)
②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酸痛或腰背風(fēng)濕痛:陰石蕨干全草四兩。浸酒一斤,頻服。(《泉州本草》)
③治腰肌勞損,關(guān)節(jié)酸痛:陰石蕨根莖三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④治扭傷:陰石蕨鮮根莖去毛,搗爛,敷傷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⑤治肺癰:鮮陰石蕨根莖一至二兩。水煎,調(diào)冰糖服。
⑥治乳癰:鮮陰石蕨根莖適量,搗爛外敷。
⑦治帶狀皰疹:鮮陰石蕨根莖,搗爛絞汁,調(diào)雄黃末少許,搽抹患處。(⑤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⑧治風(fēng)火牙痛,扁桃腺炎:陰石蕨根三至五錢。水煎服。(《實用中草藥》)
⑨治牙齦腫痛:陰石蕨根莖三至五錢(鮮者倍用)。煎湯去渣,同雞蛋煮服。(《閩東本草》)
⑩治橫痃:鮮陰石蕨根莖同白糟或醋糟共杵爛,敷患處。(《閩東本草》)
⑾治咯血,蕁麻疹:陰石蕨根莖三兩。水煎,加白糖適量,早晚空腹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提醒您:草石蠶1 此中草藥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使用前請遵醫(yī)囑。
石蠶的功效與作用
1、滋陰潤肺
石蠶是一種能滋陰潤肺的中藥材,它能入肺經(jīng)可提高人類肺部呼吸功能,而且能滋陰潤燥,能防止肺氣管中炎癥滋生,它對人類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氣管炎肺炎以及咳嗽痰多等癥都有明顯緩解作用。
2、清熱解毒
石蠶是一種性質(zhì)含量的中藥材,水喝以后能清理身體內(nèi)的熱毒,并能預(yù)防多種上火癥狀出現(xiàn),它特別適合那些熱性體質(zhì)的人群服用,另外人們出現(xiàn)口舌生瘡,咽喉腫痛以及目赤腫痛等不良癥狀是及時用它煮水喝,也能讓癥狀很快好轉(zhuǎn)。
3、營養(yǎng)神經(jīng)
石蠶雖然是一種中藥材,但它營養(yǎng)價值也特別高,人們在服用它以后能吸收豐富的生物堿和天然多糖,還能吸收一些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這些物質(zhì)被人體吸收后,能直接作用于人類的中樞神經(jīng),可提高神經(jīng)功能,對人類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記憶力減退和神經(jīng)衰弱等癥有一定預(yù)防作用。
草石蠶
為唇形科草本植物草石蠶的塊莖。又稱地蠶、甘露子、甘露兒、土蛹、寶塔菜、土蟲草。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四川、浙江等地,野生或栽培。春、夏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用。
【出處】《本草會編》
【別名】地蠶(《日用本草》),甘露子、滴露(《飲騰正要》),甘露兒(《救荒本草》),土蛹(《余冬錄》),寶塔菜(《中國植物圖鑒》),蝸兒菜(《江蘇植藥志》),土蟲草(《陸川本草》),地牯牛草、地紐(《貴州草藥》)。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草石蠶的塊莖或全草。春、秋采收。挖取塊莖,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直立,基部有匍匐枝,枝端有螺絲形的塊莖。莖高30~60厘米,方形,四棱,上有倒生的長刺毛。葉對生;葉片卵形或長橢圓形,長約3~10厘米,寬1.5~6厘米,先端尖銳或長尖,基部心臟形或近圓形,邊緣有圓鋸齒,兩面有長柔毛;葉柄長1~5厘米。苞片披針形,兩面有長柔毛?;?~6輪,每輪有花3~6朵,集成間斷的穗形總狀花序,頂生于枝梢;小花柄基部有1對脫落性的剛毛狀小苞片;花萼鐘狀,外被腺狀柔毛,5齒,齒端有針狀尖;花冠淡紅紫色,露出部分有腺狀毛,冠筒內(nèi)有毛圈,上唇直立而略反折,下唇平展,有3裂片;雄蕊4,2強(qiáng),伸出于冠簡外而蓋于上唇之下;花柱頂端2裂。小堅果黑色?;ㄆ?~6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于濕潤地或近水邊。分布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四川,浙江等地。
【化學(xué)成份】全草含水蘇堿、膽堿、水蘇糖。
【藥理作用】
草石蠶所含之水蘇堿略有甜味,無甚藥理作用,口服后原形自小便排出。它能減慢蛙心的收縮頻率。
蘇聯(lián)產(chǎn)同屬植物S.hetonicaeflora能增強(qiáng)妊娠后期及分娩后第1天的子宮收縮力,可用于婦產(chǎn)科。另一種S.recta L.則有利膽作用。S.sylvatica L.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鎮(zhèn)靜作用,并輕度降低血壓,顯著增強(qiáng)心臟收縮力,興奮子宮。
【性味】
①《飲膳正要》:甘,平,無毒。
②《貴州草藥》:性平,味甘微辛。
【功能主治】治風(fēng)熱感冒,虛勞咳嗽,小兒疳積。
①《欽膳正要》:利五臟,下氣,清神。
②《江蘇植藥志》:治心痛。
③《陸川本草》:滋養(yǎng)強(qiáng)壯,清補(bǔ)肺金,功類冬蟲草。治身體羸瘦,虛勞咳嗽,小兒疳積。
④《貴州草藥》:清肺解表。全草:治風(fēng)熱感冒;根:治肺癆。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全草0.5~1兩,根1~2兩;浸酒或焙干研末。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附方】
①治風(fēng)熱感冒:草石蠶全草二兩。煎水服。(《貴州草藥》)
②治肺癆:草石蠶根四兩。燉豬肺常吃。(《貴州草藥》)
釋名:
草石蠶又叫土蛹,也叫甘露子。草石蠶花結(jié)的籽很像荊芥子。草石蠶的地下莖就像珠子相連在一起,形狀很像老蠶。
采集加工:
五月,掘它的莖來蒸吃煮吃,味道像百合?;蛘哂锰}卜鹵和鹽菹水處理、收藏,使它的地下莖不至變黑。也可用醬汁浸泡或摻人蜜后收藏。既可做菜,又可充當(dāng)果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941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草果藥能治什么病
下一篇: 橙皮能治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