鴟鵂
(《本草拾遺》)
【異名】怪鴟(《爾雅》),鉤鵅(《本草拾遺》),大頭鷹(《便民食療》),角鴟、轂轆鷹、鵋鶀、呼咵鷹、夜食鷹(《綱目》),貓頭鷹(《本經(jīng)逢原》),鬼鳩(《本草求原》),夜貓子(《中國動物圖譜·鳥類》),橫虎、恨狐、老兔(《吉林中草藥》)。
【來源】為鴟鸮科動物紅角鸮等的肉或骨。
【動物形態(tài)】紅角鸮
體長可達20厘米。嘴暗綠色,下嘴先端近黃。虹膜黃色。上體包括兩翼和尾的表面大多灰褐色,布滿蟲毒狀黑褐色細紋;頭和背部還雜以白色沾棕的斑點;耳羽延長突出,羽基棕色,羽端與頭頂同色;臉盤淡灰褐色,密雜以纖細的黑紋;臉盤周圍繞以不明顯的淡棕色領圈;眼先羽毛基部棕白,端部黑色。外側(cè)肩羽的外翈大多棕白;羽端黑褐;所有飛羽除最內(nèi)側(cè)者以外,其外翈大多黑褐,并綴以棕白或淡灰褐色,仿fo形成橫斑;翼緣白色或稍沾棕。尾上有不完整的棕白色橫斑。頦棕白色;下體余部灰白色,密雜以灰褐色纖細橫斑;胸與兩脅還具黑褐色羽干紋,并綴以棕栗色;腋羽和翼下覆羽幾純棕白色;覆腿羽淡棕色,密布以褐斑:趾肉灰色。
棲息山地,晝伏夜出,主食昆蟲。營巢于樹洞中。分布我國東部,西抵四川。
【性味】①《本經(jīng)逢原》:"酸微咸,小毒。"
②《本草求原》:"酸咸,寒。"
【功用主治】祛風,定驚,解毒。治眩暈,癲癇、瘰疬、瘧疾、噎食。
①《綱目》:"治瘧疾。"
②《本經(jīng)逢原》:"治勞瘵。"
③《吉林中草藥》:"解毒,定驚。治鼠瘡,噎食,羊癇風。"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煮食或燒存性研末,2~3錢;或焙研入丸、散。
【選方】①治風虛眩暈,大頭鷹閉殺去毛,煮食;以骨燒存性,酒服。(《便民食療》)
②治羊癇風:貓頭鷹一只,用泥糊厚,放灶坑內(nèi)煙熏一百天,取出研末。每次三錢,日服二次。
③治淋巴結結核(鼠瘡):貓頭鷹一只。燒吃。
④治噎食:未生毛的小貓頭鷹二只。用黃泥包上,煅存性,研細末。溫酒沖服,每次二錢,日服二次。(②方以下出《吉林中草藥》)
⑤治瘧疾:鴟鵂一只。去毛、腸,油煠食之。(《綱目》)
⑥治勞瘵:鴟鵂酒煮焙干,同大鰻鱺七條,攤薄荷上蒸爛,和薯蕷一斤,搗焙細末為丸,空腹酒下三錢。(《本經(jīng)逢原》)
1. 祭徐曰仁文文言文譯文 哎呀悲痛啊,曰仁!我還說什么呢!你的話在我的耳朵里,你的容貌在我的眼睛里,你的志向在我的心里,我有什么辦法呢!記得你在湘中,回來,曾經(jīng)告訴我自己活不長了,我詢問原因。
你說:“曾經(jīng)游衡山,夢見一個老瞿曇撫摸著曰仁的后背,告訴他說:‘你與顏回有一樣德性。 ’不久又說:‘也與顏回活同樣的歲數(shù)。
’醒了之后感覺懷疑?!蔽艺f:“做夢而已。
你懷疑,太過分了。”曰仁說:“這也怎么辦呢?只是愿意告訴上級自己有病早早地歸隱,希望做先生教育的事情,早晨能有所聞,晚上死也可以了!”哎呀!我以為本來是夢呢,誰知道今天的事情就像夢里說的一樣!原來說的,難道真是夢嗎?今天所傳說的,難道是真的嗎?今天所傳說的,難道是真的嗎?原來說的,是真的瞎說嗎?哎呀悲痛啊。
2. 贊美老師的文言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 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 。
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 ,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shù)。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 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 號物之數(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 人處一焉。
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
是故大知觀于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向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
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
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
'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異便。
此勢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無形者,數(shù)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shù)之所不能窮也。
可以言 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動不為利,不賤門隸;貨財弗爭,不多辭讓;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 ,不賤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異;為在從眾,不賤佞諂;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戮恥不足以為辱;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 。
聞曰:'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無己。'約分之至也。
"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內(nèi),惡至而倪貴賤?惡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 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毫末之為 丘山也,則差數(shù)睹矣。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 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
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 之,則萬物莫不非。
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睹矣。昔者堯、舜讓而帝,之、噲讓而絕;湯、武爭而王,白公爭而滅。
由此觀之, 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梁麗可以沖城而 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貍狌,言殊技也;鴟鵂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
故曰:蓋師是而無非,師 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也。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帝王殊禪,三代殊繼。
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惡知貴賤之門,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則我何為乎?何不為乎?吾辭受趣舍,吾終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無拘而志,與道大蹇 。
何少何多,是謂謝施;無一而行,與道參差。嚴乎若國之有君,其無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無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無窮,其 無所畛域。
兼懷萬物,其孰承翼?是謂無方。萬物一齊,孰短孰長? 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一虛一滿,不位乎其形。年不可舉 ,時不可止。
消息盈虛,終則有始。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
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
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將自化。" 河伯曰:"然則何貴于道邪?"北海若曰:"知道者必達于理,達 于理者必明于權,明于權者不以物害己。
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于禍福,謹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故曰:'天在內(nèi),人在外,德在乎天。 '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躑躅而屈伸,反要而語極"曰: "何謂天?何謂人?"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
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 參考資料:cul。.。
3. 關于尊師重教的文言文, 關于尊師重教的文言文有:《學記》第十四章
原文: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譯文:
大凡國家統(tǒng)治者要進行更新學習的過程,最關鍵的在于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敬教師。只有做到了尊敬教師,才能夠尊重知識。只有尊重知識了,才能夠嚴肅的認真學習。所以,統(tǒng)治者在兩種情況下是不以對待臣子的態(tài)度來對待臣子的:
一是當下屬在祭禮中擔任祭主的時候,那么就不能用對待下屬的態(tài)度來對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祭主的安排;
二是當下屬在自己學習時擔任教師的時候,那么也是不能用對待下屬的態(tài)度來對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教師的教誨。
按照大學的禮節(jié),教師在統(tǒng)治者面前給統(tǒng)治者傳授知識講解經(jīng)典,是不需要施行下屬的禮節(jié)的。統(tǒng)治者在聽講學習時,忘記了自己的君主之尊,而恭敬認真學習,那就是尊敬老師了。
擴展資料
1、沒有教育,就沒有人才;沒有人才,就啥也沒有?!貤?/p>
2、把完善的教育留給,就是最佳的遺產(chǎn)。——英國:司各特
3、師道既尊,學風自善?!涤袨椤墩摷ぴ谡阒菡f》
譯文:大家都遵從師道的話,學風自然就好了。
4、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荀子·大略》
譯文:國家將要興盛,必然要尊師重教,尊師重教,國家的法度就得到了保存。
5、為學莫重于尊師?!T嗣同《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
譯文:學習最主要的是尊重老師。
6、教育是一種艱巨的事業(yè)。優(yōu)秀的教育家們認為,教育不僅是科學事業(yè),而且是藝術事業(yè)。
——前蘇聯(lián):加里寧
7、教育是偉大的事業(yè),人類的命運決定于教育?!疤K聯(lián):別林斯基
4. 祭柳子厚文 古文 譯文 某年、某月、某日,韓愈恭敬地用清酒和多種佳肴作為祭品,祭奠去世的朋友柳子厚的魂靈:
唉,子厚,竟死了!自古以來沒有人不如此,我又悲嘆什么呢?人活在世上,好像一場夢,其中的好壞,又計較什么呢?當人在夢中時,有歡喜有悲傷;等到人醒來以后,哪里值得追思呢?
大凡事物產(chǎn)生,不愿意成材,祭祀用的酒器又加上青黃的文飾,是木材的災禍。你宦途中被斥逐,上天除去你的羈絆,你的文章如同美玉制成的玉佩,晶瑩剔透,閃爍其詞,極力鋪陳。而那些富貴而沒有才能的人,聲名磨滅又有誰知道,可是你的名聲卻越來越高。不擅長砍削的人(砍削的時候)一定會指頭流血,頭上冒汗,而技術高超的工匠只能在一旁觀看,收縮在袖子里面。你的文章不為當世所用,竟讓我們這些無能之輩掌握大權。你一旦被斥逐,再沒有復官,而朝廷里充滿了碌碌之人。
唉,子厚,現(xiàn)在竟去世了。臨終前的聲音,多么清晰呀。全告訴各位朋友,希望托付幼小遺孤??吹闷鹞夷阋舶阉篮笾峦懈队谖?。大凡現(xiàn)在的交游,觀勢厚薄,我怎么能保證能承擔你的托付?不是我了解你,你誠心托付于我;上有鬼神,我那里敢忘記怠慢你的囑托呢?希望你永歸,不再有來期。在棺前設祭,把心中的話說出來。
悲哀呀,請享用祭品吧!
5. 古代祭父母文文言文 注釋:(1)賈人,商人。
(2)炫賣,叫賣。(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禮器。
(4)漸化,逐漸濡染(!)乃去,舍市傍(就,于是)(2)及孟子長(等到)譯文鄒孟軻的母親,被稱為孟母,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diào)皮,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
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
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于是就定居在那里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后,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6. 文言文尊師重道翻譯 【譯文】
大凡國家統(tǒng)治者要進行更新學習的過程,最關鍵的在于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敬教師。只有做到了尊敬教師,才能夠尊重知識。只有尊重知識了,才能夠嚴肅的認真學習。所以,統(tǒng)治者在兩種情況下是不以對待臣子的態(tài)度來對待臣子的:
一是當下屬在祭禮中擔任祭主的時候,那么就不能用對待下屬的態(tài)度來對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祭主的安排;
二是當下屬在自己學習時擔任教師的時候,那么也是不能用對待下屬的態(tài)度來對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教師的教誨。
按照大學的禮節(jié),教師在統(tǒng)治者面前給統(tǒng)治者傳授知識講解經(jīng)典,是不需要施行下屬的禮節(jié)的。統(tǒng)治者在聽講學習時,忘記了自己的君主之尊,而恭敬認真學習,那就是尊敬老師了。
【原文】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解釋】
1.嚴師,以師為尊,尊敬老師。
2.道尊,以道為尊,尊重知識。
3.不臣于其臣者,對于下屬,卻不把他當作下屬看待。
4.尸,祭主,執(zhí)掌祭祀的人。
5.詔,告訴,教授。
6.北面,稱臣,行下屬禮節(jié)。
7. 文言文《祭妹文》的翻譯 乾隆丁亥年的冬天,在上元縣的羊山安葬了三妹素文,寫文章祭奠說:
唉!你生在浙江杭州卻葬在這里,遠離咱們的故鄉(xiāng)七百里,當年那時候即使是奇特的夢幻,難道能夢到這里是你安葬的地方嗎?
你因為有堅守貞節(jié)的想法,遇人不合,導致了婚姻上的孤獨不遇。雖說是命運在作弄,實際上是老天爺?shù)陌才牛蝗欢B累你到這種地步的,不能說不是我的過錯。我從小跟著老師學習儒家的經(jīng)書,你和我并肩而坐,愛聽古人節(jié)義的事;一旦長大成人,就親自去實行。唉!假使你不懂儒家的經(jīng)文,也許不一定象這樣苦守貞節(jié)。
我逮蟋蟀,你在一旁動胳膊助力;冬天蟲子僵死了,(你和我)一同到它的穴邊(憑吊)。今天我收殮營葬你,而往事清清楚楚地浮現(xiàn)在眼前。我九歲的時候,在書房里休息,你梳著兩個???髻,披著細絹單褂進來,溫習《詩經(jīng)·緇衣》那一首詩。恰好老師開門進來,聽見兩個童子清脆響亮的讀書聲,不覺笑了,連聲贊嘆。這是(當年)七月十五日的事,你在墓地,應當清楚地記得吧。我二十歲左右去廣西,你拉著(我的)衣服傷心大哭。過了三年,我中了進士回家,你從東廂房扶著書桌走出來,一家人瞪著眼直笑,記不得話從哪里說起,大概說些長安中進士以后,家信報知的早晚罷了??偟恼f來,這些瑣事雖然是陳跡了,可我一天沒死,就一天忘不了。往事填滿心胸,想起來就悲凄地哭不出聲來,(它們)象形象那樣清楚,可是走近追尋便消逝了?;诤蕻敃r沒有把幼年時期天真爛漫的情態(tài),詳細記錄下來??墒悄阋呀?jīng)不在人世了,那么,即使歲月倒轉(zhuǎn),兒童時代還能再來,也沒有能和我一起證實當年情況的人了。
從你同高家恩斷義絕回娘家以后,老母親依靠著你侍侯,家里動筆墨的事仗著你辦理。(我)曾經(jīng)說過,女人當中最缺少懂得儒家經(jīng)典和明白文章典故的,你嫂子并非不柔順,可在這方面稍有些缺欠。所以從你回娘家以后,雖然為你傷心,可實在為我自己高興。我又比你大四歲,世上歲數(shù)大的人先死,可以把身后(的事)托付給你,可沒想到你比我先離開人世啊!
前年我病了,你整夜地探問,(病)輕點就高興,(?。┲攸c就憂愁。后來雖然病勢稍減,可是還起不了床,沒有什么消愁解悶的。你來到床前,給講述小說演義里面可喜可驚的事,姑且求得一時高興。哎!從今以后我要是再病了,教我從哪里去喊你呢!
你病了,我確信大夫說“不要緊”的話,遠去揚州吊唁(別人)。你又怕我傷心,阻止別人去通知我。等到病情危急,母親問希望哥哥回來嗎?(你)強支撐著答應說“想”。我已在頭一天夢到你來訣別,心里知道不吉利,(就)飛快地坐船過江。果然我在未時回到家,而你在辰時已經(jīng)斷氣了。(你的)四肢還是溫暖的,一只眼還沒閑上,原來還在忍著死痛等待我啊。哎,傷心哪!早知道和你永別,那么我哪里肯遠離出游,即使外出也還有許多心里話講給你聽,和你一起商量呢。現(xiàn)在完了!除了我死以外,是不會有見面的日子了。我又知哪天才死,能夠見到你,況且死后有靈無靈,見著見不著,又終于是搞不清楚的。那么我懷著這無邊的遺憾,天哪,人哪,竟然遺憾到底了!
你的詩,我已經(jīng)付印了;你的女兒,我已經(jīng)替你安排她出嫁了;你的一生事跡,我已經(jīng)作了傳;只有你的墓穴我還沒安排。先祖的墳地在杭州,到杭州去要經(jīng)過長江和運河,看情況難以歸葬,所以按照母親的心意把你安放在這兒,便于祭奠。在它旁邊安葬你的女兒阿印。那下邊的兩個墳,一個是父親的侍妾朱氏的,一個是我的妾陶氏的。羊山地勢寬闊,往南看是一片平原和洼地,往西看是棲霞山,刮風下雨或一早一晚,寄居在外的魂靈有伴侶,應當不至于孤寂。所可嘆的,我從戊寅年讀了你哭侄子的詩以后,到如今還沒有男孩,只有兩個牙牙學語的女孩,生在你死以后,才一周歲。我雖不敢說自己年老,而牙齒已經(jīng)活動,頭也禿了,(我)心里明白,誰知道在人世還能有幾天!阿品遠在河南做官,也沒有子女,九族沒有可以繼承的人了。你死我來安葬,我死的時候誰來埋葬呢?你如果有靈,能夠告訴我嗎?
唉?。悖┗钪鴷r候的事已經(jīng)沒法想象,死后的事又無法知道,哭你既聽不到你的回答,祭祀你又看不見你來吃。紙線的煙灰在飛揚,北風廣漠而猛烈,哥哥我回家去了,還在不時地回頭看你啊。悲痛??!悲痛啊!
8. 古時候?qū)懡o老師的文言文的格式怎么寫 在我國古代的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對教師的稱謂不盡相同。
“夫子”《始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起先孔子的門徒尊稱孔子為夫子,后來夫子成為對教師的尊稱。 “師”泛指老師、教師。
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師傅”老師的通稱。
《谷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 “師?!惫艜r擔任教導貴族子弟的官,有師有保,統(tǒng)稱“師?!薄?/p>
《禮記·文王世子》“師也者,教之以事,而諭諳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歸諸道者也”。 “先生”老師。
《禮記·曲禮上》“從于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鄭玄注“先生,老人教學者”。
韓愈《進學解》“國于先生晨入大學”。 “宗師”掌管宗室子弟訓導的官員。
《漢書·平帝記》“其為宗室自太上皇以來族親,各以世氏、郡國置宗師以糾之,致教訓焉”。 “老師”教授學生的人。
金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幾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明清兩代生員和舉子對主試的座主和學官稱“老師”。
“教習”學官名。明代選進士入翰林學習,稱庶吉士,命學士一人任教,稱為教習。
清末興辦學堂,其教師也沿襲教習。 “教諭”宋代在京師設立的小學和武學中的教官。
元明清縣學皆置教諭,與訓導共同負責縣學的管理與課業(yè),官為正八品,掌文廟祭拜,教育所屬生員。 “教授”宋代除宗學、律學、醫(yī)學、武學等置教授傳授學業(yè)外,各路的州、縣學均置教授,掌學校課試等事。
元代諸路散府及上中州學校和明清的府學亦置教授。清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自以不習吏事,就教職,選授江南府教授”。
從宋元到明清,各府(路)、州、縣均設有各級教育官員,其中最高一級為教授,設于府(路),官為正七品。 “助教”國子監(jiān)教師,西晉咸寧二年(公元276年)立國子學,始設助教,國子監(jiān)協(xié)佐博士理事的官員,負責教導學子的修身養(yǎng)性、崇志廣業(yè)事宜,官位多在從七品上下。
“學博”唐代府郡置經(jīng)學博士一人,以五經(jīng)教授學生,后泛稱教官為“學博”。清代它又成為州縣學官的別稱。
“學正”宋元明清國子監(jiān)所屬學官,協(xié)助博士教學,并負訓導之責。元代路、州、縣及書院也設學正,明清州學設學正,負責教育所屬生員。
官為正八品。 “學錄”宋元明清時國子監(jiān)所屬學官。
掌執(zhí)行學規(guī),協(xié)助博士教學。元代路學設學錄,協(xié)助教授教育所屬生員。
學錄官為助教的協(xié)佐,官為正八品。 “學官”又稱“教官”。
指中國舊時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 “監(jiān)學”清代中等學堂以上設監(jiān)學;掌稽察學生出入。
考察學生功課勤惰等事。 “司業(yè)”隋以后國子監(jiān)設司業(yè)協(xié)助祭酒掌儒學訓導之政,國子監(jiān)的副長官,為正五、六品。
歷代沿置,為學官,至清末廢。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司業(yè)博士為之師”。
“祭酒”漢平帝時始置六經(jīng)祭酒。后置博士祭酒,為博士之首,屬大學中教言(主管官)。
隋唐以后稱國子監(jiān)祭酒,至清末廢。封建王朝專門教育公卿大夫和三品以上官僚子弟的學校稱國子監(jiān)或國學、太學。
國子監(jiān)的最高長官稱祭酒(祭酒原非官名,古代人宴會或祭祀時,推一年高望重的人先舉杯子以祭,稱祭酒。隋唐以后始稱國子監(jiān)的主管官為祭酒),官多為從四品。
“學政”宋代太學的教官?!端问贰ね艚鈧鳌贰拔鯇幋髮W成,分錄學政”。
“講郎”講授經(jīng)書的官員?!逗鬂h書·儒林傳》“又識高才生受《古文尚書》《毛詩》《谷梁》《左氏春秋》,雖不立學官,然皆擢高第為講郎”。
“太保”指太子太保,為輔導太子的官,也稱太師太傅。 “博士”國子監(jiān)的助手,官位多在正七品到正六品。
為培養(yǎng)各類專門實用人才,從東漢到隋末,在當時的京城還建有各類專科學校,依據(jù)其專業(yè),分別設立了律學博士、醫(yī)學博士、武學博士、算學博士、書學博士等學官,其官位在正九品到正七品。 “學監(jiān)”國子監(jiān)協(xié)助祭酒督課業(yè)、監(jiān)內(nèi)務、查勤惰、糾師生過失的官員,官為正七品。
“訓導”明清時,各府、州、縣均設訓導官一人,協(xié)佐教授與學正、教諭的學校管理事務,官為從八品。 “山長”唐宋元時,官立書院中擔任主講并總管院務的學官稱山長。
“少卿”明代為培養(yǎng)本國的通事(今稱翻譯)人員和外國留學生,在京城設有四夷館和四夷館翰林院,其最高長官稱少卿,官為正四品。 “郡文學”漢武帝時敕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稱郡文學,專司所轄地域的教育行政事務。
“衛(wèi)儒學提督”宋明時,在兵員集中的要塞、衛(wèi)所辦有專教武官子弟的學校,授以五經(jīng)四書、英武將軍傳略和騎射步戰(zhàn)之術,其最高官員稱衛(wèi)儒學提督。 “正科、典科、訓科”明代各府、州、縣各設一專司醫(yī)學的官員,府稱正科,官為從九品;州稱典科,縣稱訓科,均有官職無俸祿。
學生的稱呼: 老師面前稱學生,女孩面前稱小生,學長面前稱晚生,同班面前稱同學,同僚之間稱在下。 不知對否? 欲謝夫子借書之恩,不知可否?。
9. 《祭鱷魚文》古文翻譯 翻譯:
這年,潮州刺史韓愈,讓管理軍事的衙門推究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將一只羊和一口豬投入到這被百姓稱為“惡溪”的潭水中,使它們被鱷魚吃掉。(我寫作文章)來告誡鱷魚:以前上天掌管天下的時候,(他)使山川和河流排列,自己提著罔繩和刀刃,來去處危害百姓的蟲蛇惡物。這些蟲蛇惡物被趕到了四海之外。等到后來的君主的德義漸漸平淡,不能夠波及到很遠的地方。至于江漢這種閑散的地方,都被中央拋棄了,以至于波及到了蠻九楚越的所在,又何況潮州這種散迤又離京城有萬里路程的地方呢?(于是)鱷魚就在潮州安家筑巢,并且保持這種狀態(tài)。現(xiàn)今的皇上是大唐天子,神圣慈武。無論四海之外,****之內(nèi)都能安撫并且掌握它。況且大禹的遺跡,就在附近的揚州;刺史縣令所治理的地方難道要在這種地方用貢賦來供奉天地宗廟百神之祀嗎?所以,鱷魚你不能和刺史一起在這兒居住。
刺史接受天子的命令,在這里守衛(wèi)國土,治理百姓。但是鱷魚你不在潭水中安然生活,占據(jù)這里來兇暴地吞食民畜和熊豕鹿獐等來使自己的身體肥大,使自己的子孫繁衍。又經(jīng)常和刺史我對抗,來比較高下。刺史我雖然為人駑弱,但又怎么肯對鱷魚低下頭呢?我低下頭膽小的樣子一定被百姓嘲笑,又怎么能在世上茍且活下去呢?而且我是奉天子的命令來上任的,所以看形式不得不與鱷魚你辯論一下了。
鱷魚你如果懂的話,那就聽我說。大海在潮州的南面。即使想鯨鵬那么大或者象蝦蟹那么細小,沒有什么不能歸容的,它們憑借大海生活。鱷魚你們早上出發(fā),晚上就到了?,F(xiàn)在我與你們約定:三天之內(nèi),你們鱷魚要全部遷徙到海里去,以回避天子命名的大臣。如果三天不行,那就五天,五天不行,那就七天。如果七天還沒有遷徙,那就是你們不想遷徙了,是不懂刺史的話,不是這樣的話,那就是鱷魚你們冥頑不靈,刺史我雖然有言在先,但不能裝作不知道。象你們這些鱷魚不遷徙來回避,就象毒害百姓的惡物,都得殺。那刺史我就挑選善于射箭的民眾,帶上毒箭,一定將你們趕盡殺絕。
1. 章學誠《知難》文言文題答案 章學誠,清代史學家、文學家。
字實齋。漢族,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官國子監(jiān)典籍。曾主講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書院,并為南北方志館主修地方志。
章學誠倡“六經(jīng)皆史”之論,治經(jīng)治史,皆有特色。所著《文史通義》共9卷(內(nèi)篇6卷,外篇3卷),是清中葉著名的學術理論著作。
趙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學家、史學家。字云崧,一字耘崧,號甌北,又號裘萼,晚號三半老人,漢族,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
乾隆二十六年進士。官至貴西兵備道。
旋辭官,主講安定書院。長于史學,考據(jù)精賅。
論詩主“獨創(chuàng)”,反摹擬。五、七言古詩中有些作品,嘲諷理學,隱寓對時政的不滿之情,與袁枚、張問陶并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
所著《廿二史札記》與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合稱三大史學名著。洪邁(1123——1202),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人,字景盧,號容齋,洪皓第三子。
南宋著名文學家。
2. 知之難乎哉是哪篇古文 知難
作者:章學誠
【原文】
為之難乎哉?知之難乎哉?夫人之所以謂知者,非知其姓與名也,亦非知其聲容之與笑貌也。讀其書,知其言,知其所以為言而已矣。知其名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言者,天下寥寥矣,知其所以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知言,我知所以為言矣;此知之難也。
人知《易》為卜筮之書矣,夫子讀之,而知作者有憂患,是圣人之知圣人也。人知《離騷》為辭賦之祖矣,司馬遷讀之,而知悲其志,是賢人之知賢人也。夫不具司馬遷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不具夫子之憂,而欲知文王之憂,則幾乎罔矣。然則古之人有其憂與志者,不得后之人有能憂其憂、志其志,而因以湮沒不彰者,蓋不少矣。
劉彥和曰:“《儲說》始出,《子虛》初成,秦皇漢武,恨不同時;既同時矣,韓囚馬輕?!鄙w悲同時之知音不足恃也。夫李斯之嚴畏韓非,孝武之俳優(yōu)司馬,乃知之深,處之當,而出於勢之不得不然。所謂跡似不知,而心相知也。賈生遠謫長沙,其后召對宣室,文帝至云,久不見生,自謂過之,見之乃知不及。君臣之際,可謂遇矣;然不知其治安之奏,而知其鬼神之對。所謂跡似相知,而心不知也。劉知幾以卓絕之學,見輕時流,及其三為史臣,再入東觀,可謂遇矣;然而語史才則千里降追,議史事則一言不合。所謂跡相知,而心不知也。夫跡相知者,非如賈之知而不用,即如劉之用而不信矣;心相知者,非如馬之狎而見輕,即如韓之讒而遭戮矣。丈夫求知於世,得如韓、馬、賈、劉,亦云窮矣;然而其得如彼,其失如此。若可恃,若不可恃;若可知,若不可知。此遇合之知,所以難言也。
莊子曰:“天下之治方術者,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夫耳目口鼻,皆有所明,而不能相通;而皆以己之所治,為不可加,是不自知之過也。天下鮮自知之人,故相知者少也。世傳蕭穎士能識李華古戰(zhàn)場文,以謂文章有真賞。夫言根於心,其不同也如面。穎士不能一見而知其為華,而漫云華足以及此,是未得謂之真知也。而世之能具穎士之識者,已萬不得一;若夫人之學,固有不止於李華者,於世奚賴焉?凡受成形者,不能無殊致也;凡稟血氣者,不能無爭心也。有殊致,則入主出奴,黨同伐異之弊出矣;有爭心,則挾恐見破,嫉忌詆毀之端開矣?;葑釉唬骸氨颊邧|走,追者亦東走;東走雖同,其東走之心則異?!苯裢瑯I(yè)者眾矣,豈能皆出於同心?若可恃,若不可恃;若可知,若不可知。此同道之知,所以難言也。
歐陽修嘗慨《七略》、《四部》,目存書亡,以謂其人之不幸;蓋傷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自獲麟以來,著作之業(yè),得如馬遷、班固,斯為盛矣。遷則藏之名山,而傳之其人;固則女弟卒業(yè),而馬融伏閣以受其書,於今猶日月也。然讀《史》、《漢》之書而察徐廣、裴駰、服虔、應劭諸家之注釋,其間不得遷、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專門之攻習,猶未達古人之精微,況泛覽所及,愛憎由己耶!夫不得傳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傳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與愛憎不齊之數(shù)。若可恃,若不可恃;若可知,若不可知。此身后之知,所以難言也。
人之所以異於木石者,情也;情之所以可貴者,相悅以解也。賢者不得達而相與行其志,亦將窮而有與樂其道;不得生而隆遇合於當時,亦將沒而俟知己於后世。然而有其理者,不必有其事;接以跡者,不必接以心。若可恃,若不可恃;若可知,若不可知。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此伯牙之所以絕弦不鼓,而卞生之所以抱玉而悲號者也。
夫鶡鵲啁啾,和者多也;茅葦黃白,靡者眾也。鳳高翔於千仞,桐孤生於百尋,知其寡和無偶,而不能曲折以從眾者,亦勢也。是以君子發(fā)憤忘食,闇然自修,不知老之將至,所以求適吾事而已;安能以有涯之生,而逐無涯之毀譽哉?(《文史通義》)
【譯文】
做文章難呢?知道文章難呢?說到人的所謂相知,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也不是知道他的聲音容貌就算啦;讀他的書,知道他的文章,知道他所以做文章才算相知呢。知道他名字的是很多的,知道他的文章的,一千個中便得不到一百個;知道他的文章的已很少了,知道他所以做文章的,一百個人中得不到一個了??墒翘煜碌娜硕颊f我知道文章,我知道所以做文章了:這是“知”的“難”啊。大家都知道《易經(jīng)》是占卜的書,孔子讀了,卻知道文王有憂患而作,這是圣人的知道圣人。
3. 知難文言文翻譯 【譯文】
做文章難呢?知道文章難呢?說到人的所謂相知,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也不是知道他的聲音容貌就算啦;讀他的書,知道他的文章,知道他所以做文章才算相知呢。知道他名字的是很多的,知道他的文章的,一千個中便得不到一百個;知道他的文章的已很少了,知道他所以做文章的,一百個人中得不到一個了??墒翘煜碌娜硕颊f我知道文章,我知道所以做文章了:這是“知”的“難”啊。
大家都知道《易經(jīng)》是占卜的書,孔子讀了,卻知道文王有憂患而作,這是圣人的知道圣人。人家知道《離騷》是辭賦的祖,司馬遷讀了,卻知道悲傷他的志向,這是賢人的知道賢人。至于沒有司馬遷的志向,卻要知道屈原的志向;沒有孑L子的憂患,卻要知道文王的憂患,那末差不多誣妄了。那末古時的人有他的憂患和他的志向的,后來的人不有能夠憂著他的憂患,志著他的志向,卻因此而埋沒不顯的,實在不少啦。
劉彥和說:“韓非子的《內(nèi)外儲》、《說難》等,方才出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方才做成,秦始皇、漢武帝,恨不能同時遇見。既已同時遇到了,韓非卻被囚著,司馬卻被看輕?!蹦鞘潜瘋瑫r的知音靠不住啊。說到李斯的怕韓非子,武帝的看輕司馬相如,是知道得深,處置得確當,而出于勢的不得不這樣。這是所謂形跡好像不相知,心里卻相知的。賈誼很遠的遷降到長沙,后來在宣室召對,文帝甚至于說,好久不看見爺;自己說超過他,看見了才知道不及他。君臣的中間,可以說相知了,可是文帝不知道賈生的治安策,卻只知道他鬼神的回答:這是所謂形跡好像相知,心里卻不相知。劉知幾有了高超的學問,被時人所看輕,等到他三次做史臣,二次進東觀編史,可稱知遇了??墒钦摰绞凡?,卻千里降逐著,議到史事,卻一語不合:這是所謂形跡相知,心里卻不相知的。講到形跡相知的,不是像賈生的相知了不用,就像劉知幾的用了不相信。心里相知的,不是像司馬相如的親近了被看輕,就像韓非的被讒了遭到殺害。大丈夫求知于當世,能得像韓非、司馬相如、賈誼、劉知幾,也算好極了,可是他們得到的像那般,失掉的像這樣。像可靠,像不可靠;像可以相知,像不可以相知:這是遇合的知,所以難說啊。
莊子道:“天下的治方術的,都把他所有的,當做不可增益了。說到耳目口鼻,都有所明,而不能相通?!眳s都把自己所治的,以為不可增益,這是不自知的過失。天下少自知的人,所以相知的很少。世上相傳蕭穎士能夠識李華做的《(-di戰(zhàn)場文》,便說他有真的賞識。講到文詞根據(jù)在心里,它的不同像面孔;穎士不能夠一看見便知道是李華做的,卻含糊說華可以做得到這樣,這不能說是真的相知??墒鞘郎系哪軌蛴蟹f士的見識的,已經(jīng)一萬個中間得不到一個;講到人的學問,原有不止于李華的,在世上哪里去覓知音呢!凡是人不能沒有特別的意趣,也不能沒有爭心。有了特別的意趣,那末挾了門戶之見,入主出奴,黨同伐異的弊端出來了。有了爭心,那末挾著恐懼,被人攻擊,妒忌毀謗的端開了?;菔┑溃骸疤拥娜顺瘱|走,追的人也朝東走;朝東走雖是相同,那朝東走的心理卻不同。”現(xiàn)在同走的很多,也能知道同走的心么?像可靠,像不可靠;像可以相知,像不可以相知:這是同道的知,所以難言啊。
歐陽修曾經(jīng)嘆息《七略》同《四部》,書目有而書已散失,說是那作者的不幸,實在悲傷文章的不足靠??墒菑墨@麟到現(xiàn)在,著作的事業(yè),能得像司馬遷、班固,可說是盛極了;司馬遷那是藏在名山,傳給那人;班固那是他的妹班昭續(xù)成他的《漢書》,而馬融伏閣來受著;這些書,在現(xiàn)在好比日月一般??墒亲x《史記》、《漢書》,而考察徐、裴、服、應諸家的注釋,那中間得不到司馬遷、班固的意思的,常常十分中的四五。那專門攻習《史》、《漢》的人,還沒有認識古人的精微,而況泛泛地看到,愛和恨隨便自己的嗎?講到不傳的文章,有“部目空存”的感慨;那傳的,又有“推求失旨”的弊病,和“愛憎不齊”的命運。像可靠,像不可靠;像可以相知,像不可以相知:這是身后的知,所以難言啊。
人的所以同木石不同的,是情;情的所以可貴,在互相欣悅而諒解。賢人不能顯達而相與行他的志向,也將要窮困而一同樂他的道。不能活著很盛地遇合在當時,也將死了等待后世的知已??墒怯心堑览淼?,不必有那事情;形跡接近的,心思未必接近。像可靠,像不可靠,像可以相知,像不可以相知。將來的看現(xiàn)在,也好比現(xiàn)在的看從前:這正是伯牙的所以絕了弦不彈,而卞和的所以抱了至悲痛號呼的緣由啊。
說到小雀啁啾地叫,和著的很多;茅草蘆葦黃黃自白的,分散的很多。鳳凰高飛在八千尺以上,梧桐孤生在八十丈的地方;知道他和著的少,沒有同伴,卻不能屈折來從眾人的,也是勢啊。所以君子發(fā)憤著述,忘記了吃;隱晦地自修,不知道老的要到,所以求適合我的事罷了。哪里能夠拿有限的生涯,來追逐無窮的毀謗和名譽呢?
4. 章學誡巜知難》的翻譯 知之難乎哉 翻譯:知道文章難呢?說到人的所謂相知,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也不是知道他的聲音容貌就算啦。
《知難》章學誠 節(jié)選: 為之難乎哉?知之難乎哉?夫人之所以謂知者,非知其姓與名也,亦非知其聲容之與笑貌也。讀其書,知其言,知其所以為言而已矣。
知其名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言者,天下寥寥矣,知其所以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知言,我知所以為言矣;此知之難也。
譯文: 做文章難呢?知道文章難呢?說到人的所謂相知,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也不是知道他的聲音容貌就算啦;讀他的書,知道他的文章,知道他所以做文章才算相知呢。知道他名字的是很多的,知道他的文章的,一千個中便得不到一百個;知道他的文章的已很少了,知道他所以做文章的,一百個人中得不到一個了。
可是天下的人都說我知道文章,我知道所以做文章了:這是“知”的“難”啊。大家都知道《易經(jīng)》是占卜的書,孔子讀了,卻知道文王有憂患而作,這是圣人的知道圣人。
章學誠(1738—1801)字實齋,是乾嘉時期的著名學者,主要著作有《文史通義》《校讎通義》。他活動的年代,是乾隆年間至嘉慶初年。
在學術上這是很特殊的年代。 處于這個時代,章學誠堪稱是一位特立獨行者。
他善于獨立思考,認為做學問應有“別識心裁”,不能盲目跟著風氣跑。他看出問題的要害所在,指出考證學風的背后存在嚴重的弊病,只滿足于細小問題的考證,忘記了治學的大方向。
故此,章氏學術在當時不被認可,自稱“頗乖時人好惡”,甚至被視為“怪物”,詫為“異類”。但他毫不氣餒,勇敢地頂著風氣走,并且認為這是自己的使命!在致錢大昕的信中,他說:“載筆士不思救挽,無為貴著述矣。
茍欲有所救挽,則必逆于時趨?!?章學誠的巨大貢獻,還應包括他對中國學術傳統(tǒng)有精湛的論述,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在諸多學術領域?qū)q證法有透徹的運用;推進歷史編纂理論,提出改革歷史編纂的方向,等。
當然章氏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如有的地方尊古太甚,未能免俗;由于他當時所能利用的思想資料有限,致使其哲學探索的命題是具有近代意義的,而其論述卻不得不采用大量“中古”式的概念、語言,這當然影響其闡發(fā)的深邃和嚴密,也影響別人對他思想的理解和評價。
5. “知之難乎哉”全文翻譯的內(nèi)容是什么 全文翻譯如下: 懂得(知道、明白)(一個人)真是難啊!人們說他知道的原因,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也不是知道他的聲容面貌;讀他的書,明白他的話(思想),知道他為什么這么說罷了。
讀他的書的人,天下到處都是;明白他的話的人,一千個人中不到一百個;明白他為什么這么說的人,一百個人中不到一個。然而世人都說:“我能讀他的書,就知道他為什么這么說?!?/p>
這就是“懂得”的難處啊。人們知道《離騷》是辭賦的起源(鼻祖),司馬遷讀《離騷》,就知道感悲它(所表達)的志向,這是賢人懂得賢人啊。
沒有司馬遷那樣(高遠)的志向,而想明白屈原的志向,則幾乎不可能啊。 1.原句出自章學誠的《知難》,原文如下: 為之難乎哉?知之難乎哉?夫人之所以謂知者,非知其姓與名也,亦非知其聲容之與笑貌也。
讀其書,知其言,知其所以為言而已矣。知其名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言者,天下寥寥矣,知其所以為言者,百不得一焉。
然而天下皆曰我知言,我知所以為言矣;此知之難也。 人知《易》為卜筮之書矣,夫子讀之,而知作者有憂患,是圣人之知圣人也。
人知《離騷》為辭賦之祖矣,司馬遷讀之,而知悲其志,是賢人之知賢人也。夫不具司馬遷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不具夫子之憂,而欲知文王之憂,則幾乎罔矣。
然則古之人有其憂與志者,不得后之人有能憂其憂、志其志,而因以湮沒不彰者,蓋不少矣。 劉彥和曰:“《儲說》始出,《子虛》初成,秦皇漢武,恨不同時;既同時矣,韓囚馬輕?!?/p>
蓋悲同時之知音不足恃也。夫李斯之嚴畏韓非,孝武之俳優(yōu)司馬,乃知之深,處之當,而出於勢之不得不然。
所謂跡似不知,而心相知也。賈生遠謫長沙,其后召對宣室,文帝至云,久不見生,自謂過之,見之乃知不及。
君臣之際,可謂遇矣;然不知其治安之奏,而知其鬼神之對。所謂跡似相知,而心不知也。
劉知幾以卓絕之學,見輕時流,及其三為史臣,再入東觀,可謂遇矣;然而語史才則千里降追,議史事則一言不合。所謂跡相知,而心不知也。
夫跡相知者,非如賈之知而不用,即如劉之用而不信矣;心相知者,非如馬之狎而見輕,即如韓之讒而遭戮矣。丈夫求知於世,得如韓、馬、賈、劉,亦云窮矣;然而其得如彼,其失如此。
若可恃,若不可恃;若可知,若不可知。此遇合之知,所以難言也。
莊子曰:“天下之治方術者,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狈蚨靠诒?,皆有所明,而不能相通;而皆以己之所治,為不可加,是不自知之過也。
天下鮮自知之人,故相知者少也。世傳蕭穎士能識李華古戰(zhàn)場文,以謂文章有真賞。
夫言根於心,其不同也如面。穎士不能一見而知其為華,而漫云華足以及此,是未得謂之真知也。
而世之能具穎士之識者,已萬不得一;若夫人之學,固有不止於李華者,於世奚賴焉?凡受成形者,不能無殊致也;凡稟血氣者,不能無爭心也。有殊致,則入主出奴,黨同伐異之弊出矣;有爭心,則挾恐見破,嫉忌詆毀之端開矣。
惠子曰:“奔者東走,追者亦東走;東走雖同,其東走之心則異?!苯裢瑯I(yè)者眾矣,豈能皆出於同心?若可恃,若不可恃;若可知,若不可知。
此同道之知,所以難言也。 歐陽修嘗慨《七略》、《四部》,目存書亡,以謂其人之不幸;蓋傷文章之不足恃也。
然自獲麟以來,著作之業(yè),得如馬遷、班固,斯為盛矣。遷則藏之名山,而傳之其人;固則女弟卒業(yè),而馬融伏閣以受其書,於今猶日月也。
然讀《史》、《漢》之書而察徐廣、裴駰、服虔、應劭諸家之注釋,其間不得遷、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專門之攻習,猶未達古人之精微,況泛覽所及,愛憎由己耶!夫不得傳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傳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與愛憎不齊之數(shù)。
若可恃,若不可恃;若可知,若不可知。此身后之知,所以難言也。
人之所以異於木石者,情也;情之所以可貴者,相悅以解也。賢者不得達而相與行其志,亦將窮而有與樂其道;不得生而隆遇合於當時,亦將沒而俟知己於后世。
然而有其理者,不必有其事;接以跡者,不必接以心。若可恃,若不可恃;若可知,若不可知。
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此伯牙之所以絕弦不鼓,而卞生之所以抱玉而悲號者也。
夫鶡鵲啁啾,和者多也;茅葦黃白,靡者眾也。鳳高翔於千仞,桐孤生於百尋,知其寡和無偶,而不能曲折以從眾者,亦勢也。
是以君子發(fā)憤忘食,闇然自修,不知老之將至,所以求適吾事而已;安能以有涯之生,而逐無涯之毀譽哉?(《文史通義》) 2.作者: 章學誠,清代杰出的史學理論家和方志學家。原名文酕、文鑣,字實齋,號少巖。
浙江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章學誠自小對文史有濃厚興趣,立志追求學問。
26歲肄業(yè)國子監(jiān)。28歲在京師事大學士朱筠,得以盡覽其豐富的藏書,并與往來朱門的名流學者研討學術源流及異同,學業(yè)大進。
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應鄉(xiāng)試中舉,翌年中進士。曾援授國子監(jiān)典籍,主講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歸德文正等書院。
后入湖廣總督畢沅幕府,協(xié)助編纂《續(xù)資治通鑒》等書。自以為“迂流”不合世用,不愿入仕,在保定、定州、歸德等地書院講學。
一生主修、參修各類地方史志十余部。
6. 郁離子.正已篇 本性難易文言文翻譯 本性難移 【原文】 楚太子以梧桐之實養(yǎng)梟,而冀其鳳鳴焉。
春申君曰:“是梟也,生而殊性,不可易也,食何與焉?”朱英聞之,謂春申君曰:“君知梟之不可以食易其性而為鳳矣,而君之門下無非狗偷鼠竊亡賴之人也,而君寵榮之,食之以玉食,薦之以珠履,將望之以國士之報。以臣觀之,亦何異乎以梧桐之實養(yǎng)梟,而冀其鳳鳴也?”春申君不寤,卒為李園所殺,而門下之士,無一人能報者。
(明劉基《郁離子·正己篇·本性難移》) 【注解】1、楚太子:楚考烈王熊完(前290-前238)的太子,即后來的楚幽王熊悍(前268-前228),于前238-228年在位。楚考烈王于前262―前238年在位。
楚考烈王繼位后,以春申君黃歇為令尹,賜其淮北地12縣,遷都壽春。楚、趙結盟,楚考烈王令春申君以八萬大軍,奔赴趙國。
魯頃公二十四年(前256),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妒酚洝氛f考烈王有三子(楚幽王、楚王負芻、楚哀王)。
《戰(zhàn)國策》說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患之,春申君娶趙人李園之妹李氏,李園妹有身孕后,獻于考烈王,生子被立為太子,即楚幽王。2、梧桐之實:梧桐的種子。
相傳梧桐樹為鳳凰所棲,梧桐的種子為鳳凰所食。3、梟:一種與鴟鵂相似的鳥,即今貓頭鷹。
同“鸮”。讀作xiāo。
4、春申君:戰(zhàn)國時楚國貴族,后成為楚國的令尹,把持楚國的朝政,姓黃,名歇。他的門下養(yǎng)有食客三千,與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和趙國的平原君都以善養(yǎng)士聞名于戰(zhàn)國,合稱“戰(zhàn)國四公子”或“戰(zhàn)國四君子”。
5、何與:猶言何干。宋周密《齊東野語·方巨山爭體統(tǒng)》:“此守臣職也,于都吏何與焉?”明李贄《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冤不冤與此人何與,但恐傍觀者丑耳?!?/p>
清李漁《閑情偶記·頤養(yǎng)·行樂》:“人之行樂,何與于我?”6、朱英:戰(zhàn)國時楚國的謀士。是春申君黃歇門下最為著名的食客之一。
7、狗偷鼠竊:即“狗盜鼠竊”,亦類于“雞鳴狗盜”。像鼠狗那樣的盜賊。
后也用來比喻成不了氣候的反叛者。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君之門下,無非狗偷鼠竊、亡賴之人也?!?/p>
明郎瑛《七修類稿·國事二·方國珍始末略》:“今復遣數(shù)舟,狗偷鼠竊?!睗h荀悅《漢紀·惠帝紀》:“今明主在于上,法令具于下,安得有反賊乎?此真狗盜鼠竊耳。”
南朝蕭詧《愍時賦》:“加以狗盜鼠竊,蜂蠆狐貍,群圉隸而為寇,聚臧獲而成師。”宋王安石《讀〈孟嘗君傳〉》:“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8、亡賴:即“無賴”。
本義不務正業(yè)。后亦指不務正業(yè)的人。
《漢書·高帝紀下》:“始大人常以臣亡賴,不能治產(chǎn)業(yè),不如仲力?!薄督鹗贰た讖┲蹅鳌罚骸翱讖┲圩志逎嘀萘謶]人。
亡賴,不事生產(chǎn),避罪之汴,占籍軍中?!薄缎绿茣だ罹V傳》:“后太子寖狎亡賴,猜間朝廷。
綱頻諫不聽,遂乞骸骨?!?、寵榮:猶尊榮。
這里是“使尊榮”的意思?!妒酚洝ざY書》:“德厚者位尊,祿重者寵榮?!?/p>
晉庾亮《讓中書令表》:“夫富貴寵榮,臣所不能忘也;刑罰貧賤,臣所不能甘也?!彼卧枴都臍W陽舍人書》:“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明唐順之《告病疏》:“臣某本樗櫟粗材,過蒙陛下甄錄,使得待罪翰林,此寵榮之至極。”
魯迅《華蓋集續(xù)編·古書與白話》:“或者在白話文之類里找出一點古氣,反過來替古董增加寵榮?!?0、玉食:美食。
《書·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笨讉鳎骸把晕┚脤M#瑸槊朗?。”
孫星衍疏:“玉食,猶言好食?!睍x葛洪《抱樸子·詰鮑》:“崇節(jié)儉之清風,肅玉食之明禁。”
宋陸游《秋夜讀書有感》詩:“太官薦玉食,野人徒美芹?!鼻謇顫O《慎鸞交·情訪》:“你也忒清高,撇下了朱門玉食,到這陋巷覓簟瓢?!?/p>
魯迅《墳·春末閑談》:“要服從作威就須不活,要貢獻玉食就須不死?!?1、薦:進;進獻。
這里指提供裝飾精美的鞋子?!蹲髠飨骞荒辍罚骸叭臬@薦幣修垣而行,君之惠也?!?/p>
《梁書·袁昂傳》:“未遑薦璧?!庇秩纾核]酒;薦璧(進獻璧玉);薦賄(奉獻財物)等。
12、珠履:珠飾之履?!妒酚洝ご荷昃袀鳌罚骸按荷昃腿в嗳?,其上客皆躡珠履?!?/p>
唐儲光羲《同王維偶然作》詩之八:“賓客無多少,出入皆珠履?!饼忩q《九秋詩》:“錦絲臥織雙珠履,赤麟片片生秋水?!?/p>
13、國士:一國中才能最優(yōu)秀的人物?!蹲髠鳌こ晒辍罚骸敖栽唬簢吭?,且厚,不可當也?!?/p>
《戰(zhàn)國策·趙策一》:“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彼吸S庭堅《書幽芳亭》:“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p>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維揚生》:“以張良、韓信之才,不識為國士。”14、寤:通“悟”。
醒悟;明白。15、李園:趙國人,曾作過春申君的舍人。
【譯文】 楚國太子熊悍用梧桐的種子喂養(yǎng)貓頭鷹,并希望它發(fā)出鳳凰那樣高雅的鳴叫聲。春申君說:“這種鳥生性兇猛,與別的鳥類極為不同,不可能改變,與吃的東西有什么關系呢?”朱英聽了這話,就對春申君說:“您知道貓頭鷹是不可能因為食物而改變它的本性而成為鳳凰的,可您的門下所收養(yǎng)的沒有一個不是狗盜鼠竊一樣的無賴之徒,而您。
7. 最新初中文言文助讀第56篇知人不易的翻譯 原文:
孔子窮乎陳蔡之間,黎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爨之,幾熟??鬃油婎伝鼐鹌潢抵卸持?。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裝為不見之??鬃悠鹪唬骸敖裾邏粢娤染?,食潔而后饋?!鳖伝貙υ唬骸安豢?,向者煤炱入甑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飯之?!笨鬃訃@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惫手请y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難也。
翻譯:
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缺糧)受困,飯菜全無,七天沒吃上米飯了。白天睡在那,顏回取討米,討回來后煮飯,快要熟了??鬃涌匆婎伝赜檬肿ュ伬锏娘埑浴R粫?,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抓飯吃的事情)??鬃悠饋淼臅r候說:“剛剛夢見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凈的飯然后才給他們吃?!鳖伝鼗卮鸬溃骸安皇悄菢拥?,剛剛碳灰飄進了鍋里(弄臟了米飯),丟掉又不好,就抓來吃了?!笨鬃訃@息道:“(按說)應該相信看見的,但是并不一定可信;應該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們記住,要了解一個人不容易啊?!彼砸私庹嫦嗪茈y啊,孔子認為要了解一個人更難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941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齒葉草能治什么病
下一篇: 赤?能治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