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能治什么病|黃柏有什么作用|黃柏什么樣真假辨別
黃柏
(《綱目》)
【異名】檗木(《本經(jīng)》)
,檗皮(《傷寒論》)
,黃檗(《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黃柏或黃皮樹的樹皮。
【植物形態(tài)】①黃柏,又名:黃波羅
、黃伯栗
。
落葉喬木
,高10~25米
;樹皮外層灰色
,有甚厚的木栓層,表面有縱向溝裂
,內(nèi)皮鮮黃色
。小枝通常灰褐色或淡棕色
,罕為紅橙色。葉對生
,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
,小葉5~13片,小葉柄短
,小葉片長圓狀披針形
、卵狀披針形或近卵形,長5~11厘米
,寬2~3.8厘米
,先端長漸尖,基部通常為不等的廣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細(xì)圓鋸齒或近無齒
,常被緣毛
;上面暗綠色,幼時沿脈被柔毛
,老時則光滑無毛
。下面蒼白色,幼時沿脈被柔毛
,老時僅中脈基部被白色長柔毛
。花序圓錐狀
,花軸及花枝幼時被毛
;花單性,雌雄異株
,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换ㄝ?
,卵形
;花瓣5,長圓形
,帶黃綠色
;雄花雄蕊5,伸出花瓣外.花絲基部被毛
;雌花的退化雄蕊呈鱗片狀
,雌蕊1,子房上位
,花柱甚短
,柱頭頭狀,5裂
。漿果狀核果圓球形
,直徑約8~10毫米,成熟時紫黑色
,有5核
。花期5~6月
。果期9~10月
。
生于山地雜木林中或山谷洪流附近。分布東北及華北
。
本植物的果實(shí)(黃波羅果)亦供藥用
,另詳專條。
②黃皮樹,又名:灰皮柏
、華黃柏
。
落葉喬木,高10~12米
。樹皮外層灰褐色
,甚薄,無加厚的木栓層
,內(nèi)層黃色
;小枝通常暗紅褐色或紫棕色,光滑無毛
。葉對生
;單敷羽狀復(fù)葉,小葉7~15片
,有短柄
;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長圓狀卵形,長9~14厘米
,寬3~5厘米
,先端漸尖,基部廣楔形或近圓形
,通常兩側(cè)不等
,上面暗綠色,僅中脈被毛
,下面淡綠色
,被長柔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ㄐ驁A錐狀
,花軸及花枝密被短毛;花單性
,雌雄異株
;萼片5,卵形
;花瓣6
,長圓形;雄花雄蕊6
,超出花瓣之外甚多,花絲甚長
,基部有白色長柔毛
;雌花退化雄蕊短小,雌蕊1,子房上位
,5室
,花柱短;柱頭5裂
。漿果狀核果球形
,直徑1~1.2厘米,密集成團(tuán)
,熟后紫黑色
,通常具5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6月
。果熟期10月。
生于山上溝邊的雜木林中
。分布四川
、湖北、貴州
、云南
、江西、浙江等地
。
黃皮樹的變種禿葉黃皮樹(分布湖北
、四川、貴州
、陜西)
、峨嵋黃皮樹(分布四川)、云南黃皮樹(分布云南)
、鐮刀葉黃皮樹(分布云南)等也同等入藥
。
【采集】3~6月間采收。選十年以上的黃柏
,輪流剝?nèi)〔糠謽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不能一次剝盡,以保持原樹繼續(xù)生長
。剝?nèi)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即自行生長新皮,未割部分可在下年采收
。將剩下的樹皮曬至半干
,壓平,刮凈粗皮(栓皮)
,至顯黃色為度
,不可傷及內(nèi)皮
,刷凈曬干,放置干燥通風(fēng)處
,防霉變色
。
【藥材】①東黃柏
又名:關(guān)柏、關(guān)黃柏
。為植物黃柏的干燥樹皮
。呈稍彎曲的板片狀,邊緣不整齊
,長寬不一
,厚約2~4毫米。栓皮留存或已剝離
,栓皮較厚
,表面灰白色;栓皮剝離者
,表面棕黃色
,平坦或有抽皺及皮孔;內(nèi)表面灰黃色
。質(zhì)較松
,易折斷,斷面纖維性
,淡黃色稍帶綠
。氣微,味苦
。粉末遇水即帶粘性
,并使水染成黃色。以片張厚大
、鮮黃色
、無栓皮者為佳。
主產(chǎn)遼寧
、吉林
、河北。此外
,黑龍江
、內(nèi)蒙古亦產(chǎn)。以遼寧產(chǎn)量最大
。
②川黃柏(《得配本草》)
為植物黃皮樹及其變型變種的干燥樹皮
。呈稍彎曲的板片狀,邊緣不整齊
,長寬不一
,厚約3~5毫米
,栓皮多已剝離。外表面深黃色
,較平坦,有縱棱線及棕色皮孔
;內(nèi)表面灰黃色或黃色
。質(zhì)堅(jiān)硬而輕,易折斷
,折斷面纖維性
,呈片狀分裂,鮮黃色
。氣微
,味苦,嚼之有粘滑性
,能使水染黃色
。以片張厚大、鮮黃色
、無栓皮者為佳
。
主產(chǎn)四川、貴州
、湖北
、云南。此外
,湖南
、甘肅、廣西亦產(chǎn)
。以四川
、貴州產(chǎn)量最大。
【化學(xué)成分】①黃柏
樹皮含小檗堿
、藥根堿
、木蘭花堿、黃柏堿
、N-甲基大麥芽堿
、掌葉防己堿、蝙蝠葛堿等生物堿
;另含黃柏酮
、黃柏內(nèi)酯、白鮮交酯
、黃柏酮酸
、青螢光酸
、7-脫氫豆甾醇、β-谷甾醇
、菜油甾醇
。根皮含小檗堿、藥根堿
、黃柏堿
、N-甲基大麥芽堿。木材也含小檗堿
。新鮮葉含黃柏甙
、脫氫黃柏甙、脫氫異黃柏甙
、異黃柏甙
。干燥葉含金絲桃甙,不含黃柏甙
。
②黃皮樹
樹皮含小檗堿
、木蘭花堿、黃柏堿
、掌葉防己堿等多種生物堿及內(nèi)酯
、甾醇、粘液質(zhì)等
。
③禿葉黃皮樹
樹皮含四氫小檗堿
、四氫掌葉防己堿、四氫藥根堿
、黃柏堿
、木蘭花堿及β-谷甾醇。
【藥理作用】黃柏與黃連同樣含較多的小檗堿
,故其藥理作用亦大體相似
,參見"黃連"條。但含量較黃連低
,并含有其他成分
,作用亦有些差異。
①抗菌作用
黃柏抗菌有效成分為小檗堿
。體外試驗(yàn)對金黃色葡萄球菌
、肺炎球菌、白喉?xiàng)U菌
、草綠色鏈球菌
、痢疾桿菌(宋內(nèi)氏除外)等均有效,對大腸桿菌
、傷寒桿菌幾乎無效
,有報(bào)告對大腸桿菌
、綠膿桿菌有效者。就生藥而言
,黃連抗菌作用較黃柏強(qiáng)1倍
。對H37Rv、鳥型結(jié)核桿菌無直接抑制作用
,但可使菌數(shù)減少
,或很高濃度(1/100)時呈現(xiàn)抑菌作用,但也有報(bào)告獲得良好結(jié)果的
。在用豚鼠接種人型結(jié)核菌作實(shí)驗(yàn)治療時,口服或注射的療效均很差
。對接種牛型結(jié)核菌的豚鼠
,從黃柏提取的鹽酸結(jié)晶物作肌肉注射,有一定療效
。據(jù)稱
,黃柏對結(jié)核病人的臨床癥狀及X線檢查有好轉(zhuǎn),且優(yōu)于黃連
。
在試管中
,黃柏煎劑或浸劑對若干常見的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水煎劑還能殺死鉤端螺旋體(劑量需較黃連大一倍)
。在體外對陰道滴蟲
,也有較弱的作用。
②降壓作用
黃柏對麻醉動物靜脈或腹腔注射
,可產(chǎn)生顯著而持久的降壓作用
,頸動脈注射較靜脈注射的更強(qiáng),因此降壓可能是中樞性的
。對季銨型的黃柏堿加以改變而合成的叔胺型的化合物名昔羅匹林亦可引起迅速
、顯著之降壓;在Ⅰ~Ⅱ頸椎間切斷脊髓則降壓消失
,因而也證明降壓屬中樞性的
。此外,昔羅匹林有較強(qiáng)的抗腎上腺素樣作用
,對壓迫頸動脈
、窒息、電刺激大內(nèi)臟神經(jīng)引起的升壓反應(yīng)及注射腎上腺素或電刺激頸上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引起的瞬膜收縮反應(yīng)均受到抑制
。苯芐胺
、妥拉蘇林、利血平等皆可減弱其降壓反應(yīng)
。
③其他作用
黃柏堿或昔羅匹林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抑制作用
,小鼠的自發(fā)活動
、各種反射均受到抑制;給予未麻醉家兔昔羅匹林
,腦電波可出現(xiàn)高振幅慢波
。黃柏堿有輕度的箭毒樣作用,對蛙腹直肌緊張度無影響
,但能抑制由乙酰膽堿引起的收縮反應(yīng)
。對離體兔腸,黃柏粉可增強(qiáng)其振幅
,黃柏酮可增強(qiáng)其張力及振幅
;黃柏內(nèi)酯則抑制腸管。在帶有胰瘺的家兔身上
,黃柏有促進(jìn)胰腺分泌的作用
。黃柏內(nèi)酯在接近致死量(0.05~0.1克/公斤)時,可降低兔血糖
,黃柏酮無此作用
。據(jù)稱黃柏有保護(hù)血小板的作用,尚待證實(shí)
。另據(jù)報(bào)道
,黃柏對孑孓(10P.P.M.在18小時內(nèi)可殺死62%)、家蠅有殺滅作用
。在小鼠身上
,與萱草根同服,可降低后者之毒性
。
【炮制】黃柏:揀去雜質(zhì)
,用水洗凈,撈出
,潤進(jìn)
,切片成切絲,曬干
。黃柏炭:取黃柏片
,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但須存性),噴淋清水
,取出放涼
,曬干。鹽黃柏:取黃柏片
,用鹽水噴灑
,拌勻,置鍋內(nèi)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
,晾干(每黃柏片100斤用食鹽2斤半
,加適量開水溶化澄清)。酒黃柏:取黃柏片
,用黃酒噴灑拌炒如鹽黃柏法(每黃柏片100斤用黃酒10斤)
。
《雷公炮炙論》:"凡使(黃檗),用刀削上粗皮了
,用生蜜水浸半日
,漉出曬干,用蜜涂
,文武火炙令蜜盡為度
。凡修事五兩,用蜜三兩
。"
【性味】苦
,寒。
①《本經(jīng)》:"味苦
,寒。"
②《別錄》:"無毒
。"
③《藥性論》:"平
。"
④《珍珠囊》:"苦辛。"
【歸經(jīng)】入腎
、膀胱經(jīng)
。
①《湯液本草》:"足大陽經(jīng)引經(jīng)藥,足少陰經(jīng)之劑
。"
②《醫(yī)學(xué)入門》:"足少陰
、手厥陰本藥,足大陽引經(jīng)藥
。"
③《本草經(jīng)解》:"入足少陰腎經(jīng)
、手少陰心經(jīng)。"
【功用主治】清熱
。燥濕
,瀉火,解毒
。治熱痢
,泄瀉,消渴
,黃疸
,痿芴,夢遺,淋濁
,痔瘡
,便血,亦白帶下
,骨蒸勞熱
,目赤腫痛,口舌生瘡
,瘡瘍腫毒
。
①《本經(jīng)》:"主五臟腸胃中結(jié)熱,黃疸
,腸痔
;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
,陰傷蝕瘡
。"
②《別錄》:"療驚氣在皮間,肌膚熱赤起
,目熱赤痛
,口瘡。"
③《藥性論》:"主男子陰痿
。治下血如雞鴨肝片
;及男子莖上瘡,屑末敷之
。"
④《本草拾遺》:"主熱瘡皰起
,蟲瘡,痢
,下血
,殺蛀蟲;煎服
,主消渴
。"
⑤《日華子本草》:"安心除勞,治骨蒸
,洗肝
,明目,多淚
,口干
,心熱,殺疳蟲
,治蛔心痛
,疥癬
,蜜炙治鼻洪,腸風(fēng)
,瀉血
,后分急熱腫痛。"
⑥《珍珠囊》:"治腎水
。膀胱不足
,諸痿厥,腰膝無力
。"
⑦《醫(yī)學(xué)啟源》:"《主治秘訣》云
,瀉膀胱龍火,利結(jié)小便
,下焦?jié)衲[
,痢疾先見血,臍中痛
,補(bǔ)腎水不足
。"
⑧《用藥心法》:"治瘡?fù)床豢扇陶摺?
⑨《蘭室秘藏》:"瀉沖脈之邪。治夏月氣上沖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
。"
⑩《綱目》:"敷小兒頭瘡
。"
⑾《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打撲挫筋等,磨粉調(diào)如泥狀涂貼
。"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
,1.5~3錢;或入丸
、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浸漬
。
【宜忌】脾虛泄瀉
,胃弱食少者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惡干漆
。"
②《本草經(jīng)疏》:"陰陽兩虛之人
,病兼脾胃薄弱,飲食少進(jìn)及食不消
,或兼泄瀉
,或惡冷物及好熱食;腎虛天明作泄
;上熱下寒
,小便不禁;少腹冷痛
,子宮寒
;血虛不孕,陽虛發(fā)熱,瘀血停滯
,產(chǎn)后血虛發(fā)熱
,金瘡發(fā)熱;癰疽潰后發(fā)熱
,傷食發(fā)熱
,陰虛小水不利,痘后脾虛小水不利
,血虛不得眠
,血虛煩躁,脾陰不足作泄等證
,法咸忌之
。"
【選方】①治小兒熱痢下血:黃檗半兩,赤芍藥四錢
。上同為細(xì)末
,飯和丸,麻子大
。每服一
、二十丸,食前米飲下
,大者加丸數(shù)
。(《閻氏小兒方論》)
②治痢疾:黃柏300克,翻白草450克
,秦皮300克
。將翻白草、秦皮全部及黃柏200克
,共水煎兩次
,合并煎液,用文火濃縮成膏狀
,將剩余100克黃柏研細(xì)粉加入膏中
,攪勻,低溫烘干
,研細(xì)粉
。每服一、二克
,日三次
。(遼寧《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③治妊娠及產(chǎn)后寒熱下痢:黃檗一斤
,黃連一升
,梔子二十枚
。上三味,細(xì)切
,以水五升
,漬一宿,煮三拂
,服一升
,一日一夜令盡。嘔者加橘皮一把
,生姜二兩
。(《千金翼方》)
④治小兒熱瀉:黃檗,焙為末
,用米湯和丸粟米大
,每服一、二十丸
,米湯下
。(《十全博救方》)
⑤治消渴尿多能食:黃檗一斤,水一升
,煮三
、五沸,渴即飲之
,恣飲數(shù)日
。(《獨(dú)行方》)
⑥治傷寒身黃,發(fā)熱:肥梔子十五個(擘)
,甘草一兩(炙)
,黃柏二兩。上三味
,以水四升
,煮取一升半,去滓
,分溫再服
。(《傷寒論》梔子柏皮湯)
⑦治筋骨疼痛
,因濕熱者:黃檗(炒)
、蒼術(shù)(米泔浸、炒)
。上二味為末
,沸湯入姜汁調(diào)服。二物皆有雄壯之氣
,表實(shí)氣實(shí)省
,加酒少許佐之
。(《丹溪心法》二妙散)
⑧治熱甚夢泄,怔忪恍忽
,膈壅舌干:黃檗(去粗皮)一兩
。攙羅為末,入龍腦一錢匕
,同研勻
,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至十九丸
,濃煎麥冬湯下
。(《圣濟(jì)總錄》清心丸)
⑨治白淫,夢泄遺精及滑出而不收:黃檗一斤(放新瓦上燒令通赤為度)
,真蛤粉一斤
。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一百丸,空心酒下
。(《素問病機(jī)保命集》珍珠粉丸)
⑩治下陰自汗
,頭暈腰酸:黃柏三錢,蒼術(shù)四錢
,川椒三十粒
,加水2000毫升,煎至600毫升
。每次100毫升
,一日三次,二日服完
。(《中級醫(yī)刊》(3):177
,1966)
⑾降陰火、補(bǔ)腎水:黃檗(炒褐色)
、知毋(灑浸
,炒)各四兩,熱地黃(酒蒸)
、龜板(酥炙)各六兩
。上為末,豬脊髓
、蜜丸
。服七十丸,空心鹽白湯下
。(《丹溪心法》大補(bǔ)丸)
⑿降心火
,益腎水:黃檗三兩
,砂仁一兩半,甘草一兩
。上為細(xì)末
,稀糊為丸,如梧棍子大
。每服五個丸
,用肉蓯蓉半兩,切碎
,用酒一大盞
,浸一宿,次日早空心煎三
、四沸
,去滓,以清酒送下
。(《奇效良方》封髓丹)
⒀治時行赤目:黃檗
,去粗皮,為末
,濕紙包裹
,黃泥固,煨干
。每用一彈子大
,紗帕包之,浸水一盞
,飯上蒸熟
,乘熱熏洗。一丸可用三
、五次
。(《眼科龍木論》五行湯)
⒁治小兒蓐內(nèi)赤眼:黃檗,以乳浸
,點(diǎn)之
。(《小品方》)
⒂治口中及舌上生瘡:搗黃檗含之。(《千金方》)
⒃治小兒重舌:黃檗
,以竹瀝漬取
,細(xì)細(xì)點(diǎn)舌上。(《千金方》)
⒄治口疳臭爛:黃檗五錢
,銅綠三錢
。共為末摻之
,去涎
,愈
。(《小品方》)
⒅治唇瘡?fù)窗W:黃檗末,以野蕾薇根搗汁調(diào)涂
。(《圣濟(jì)總錄》)
⒆治肺壅
,鼻中生瘡,腫痛:黃檗
、檳榔等分
。搗羅為末,以豬脂調(diào)敷之
。(《圣惠方》)
⒇治奶發(fā)
,諸癰疽發(fā)背及妒乳:搗黃檗末,篩
,雞子白和
,厚涂之。干
,復(fù)易
。(《補(bǔ)缺肘后方》)
(21)治癰疽腫毒;黃檗皮(炒)
、川烏頭(炮)等分
。為末調(diào)涂之,留頭
,頻以米泔水潤濕
。(《瀕湖集簡方》)
(22)治男子陰瘡損爛:㈠煮黃檗洗之,又白蜜涂之
。㈡黃連
、黃檗等分,末之
,煮肥豬肉汁
,漬瘡訖,粉之
。(《補(bǔ)缺肘后方》)
(23)治小兒臍瘡不合:黃檗末涂之
。(《子母秘錄》)
(24)治小兒膿瘡,遍身不干:黃檗末
,入枯礬少許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