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荊葉能治什么病|黃荊葉有什么作用|黃荊葉什么樣真假辨別
黃荊葉
(《綱目拾遺》)
【異名】蚊枝葉(《生草藥性備要》)
,白背葉(《嶺南采藥錄》)
,姜荊葉(《湖南藥物志》),埔姜葉(《廣東中藥》),姜子葉(《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
。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黃荊的葉片,植物形態(tài)詳"黃荊子"條。
【采集】夏初未開花時(shí)采集凈葉,堆疊踏實(shí)
,使其發(fā)汗,倒出曬至半干
,再堆疊踏實(shí)
,待綠色變黑潤,再曬至足干
。
【藥材】干燥葉片皺縮
,灰黑色或綠褐色,背面色較暗淡
,被短毛;為掌狀復(fù)葉
,小葉5枚
,間或3枚,長卵圓形至披針形
,先端長尖
,基部楔形;葉柄方形被毛
。葉脆易碎
,有香氣。
主產(chǎn)廣東
、廣西等地
。
同屬植物灰毛牡荊的葉在西藏地區(qū)與本品同等入藥。
【化學(xué)成分】含紫花牡荊素
、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
、四羥基-甲氧基黃酮α-D-葡萄糖甙、5-羥基-3
,6
,7,3",4"-五甲氧基黃酮
、對羥基苯甲酸
、5-羥基異苯二酸、3
,4-二羥基苯甲酸等
。還含牡荊定堿及維生素C等。
【藥理作用】對大鼠甲醛性關(guān)節(jié)炎有抗炎作用
。
【性味】甘苦
,平。
①《草木便方》:"寒
。"
②《嶺南采藥錄》:"甘苦
,平。"
③《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苦
,寒
。"
【功用主治】解表清熱,利濕解毒
。治感冒
,中暑,吐瀉
,痢疾
,瘧疾,黃疸
,風(fēng)濕
,跌打腫痛,瘡癰疥癬
。
①《救生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罚?治九竅出血,搗汁
,酒和
,服二合。"
②《本草求原》:"洗癬疥惡毒
。"
③《嶺南采藥錄》:"治小兒五疳
。煎湯浴身,散熱
,消瘡腫痛
。和米炒淬水飲之,止吐瀉
。"
④《廣州植物志》:"治久痢
,霍亂轉(zhuǎn)筋
,腳氣腫滿。"
⑤《貴州民間方藥集》:"治痢疾
,血淋
;利水,治浮腫
,黃疽
。"
⑥《南寧市藥物志》:"搗爛酒炒外敷,治跌打
,風(fēng)濕
。"
⑦《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解表發(fā)汗,消暑止渴
。"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
,鮮者0.5~2兩。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
【選方】①治感冒:黃荊葉一兩
,路邊荊一兩,蔥
,姜各二錢
。水煎服。(《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
②治中暑嘔吐
、腹痛
、腹泄:黃荊葉二兩,紅辣蓼二兩
,生半夏二兩
。焙干研細(xì)末,煉蜜為丸
,黃豆大。日服二次
,每次二錢
。(《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
③治痧氣腹痛:新鮮黃荊枝頭嫩葉、新鮮辣蓼枝頭嫩葉各一兩(切碎)
,吳茱萸三錢(研細(xì))
。同搗極爛,做成條狀錠子
,曬干
。用時(shí)取藥錠一錢,涼開水磨服
。(《江西民間草藥驗(yàn)方》)
④治瘧疾:黃荊葉六兩
,煎水取濃汁一碗半服(發(fā)作前四小時(shí)服一半
,二小時(shí)服一半。寒瘧或體弱不適用)
。(《廣東中藥》)
⑤治腳蛀(腳癬):黃荊葉
,搗爛罨上。(《綱目拾遺》)
⑥治毒蛇咬傷
,滿身紅腫發(fā)泡:黃荊嫩頭
,搗汁涂泡上,渣敝咬處
。(《談野翁試驗(yàn)方》)
⑦治外傷
、犬及蜈蚣咬傷:黃荊葉二至四兩,搗爛
,擦
、敷患處。(《農(nóng)村常用草藥手冊》)
【臨床應(yīng)用】①治療急性細(xì)菌性痢疾
取鮮黃荊葉半斤洗凈
,加水800毫升
,煎煮1.5小時(shí)后過濾,再濃縮志100~120毫升
。成人每次30~40毫升
,日服3次。治療急性菌痢54例
,均在服藥后第二天全身癥狀減輕
,大便次數(shù)減少,體溫降至正常
;腹痛
、里急后重、膿血粘液便分別在2~7天內(nèi)消失
。平均5.1天治愈
。治愈50天后隨訪18例,未見復(fù)發(fā)
。對慢性細(xì)菌性痢疾或作為預(yù)防服藥
,也有一定效果。
②治療急性腸炎
取鮮布荊(黃荊)嫩葉5塊煎服
,每日1劑
;或用布荊梗、葉1斤
,煎成7500毫升
,日服150毫升。治療40余例
,一般服藥第2天即基本控制
。夏季用開水沖泡代茶
,有預(yù)防腸炎作用。
中藥大全
中草藥:貫眾的功效與作用
貫眾
(《本經(jīng)》)
【異名】扁苻
、濼(《爾雅》)
,貫節(jié)、貫渠
、百頭
、虎卷、扁符(《本經(jīng)》)
,貫中
、貫鐘、貫來
、渠母
、伯芹、藥渠
、黃鐘(《吳普本草》)
,伯萍、樂藻(《別錄》)
,草鴟頭(陶弘景)
,伯藥、藥藻(《經(jīng)典釋文》)
,鳳尾草(《本草圖經(jīng)》)
,蕨薇菜根(《滇南本草》),黑狗脊
、貫仲
、管仲(《綱目》)。
【來源】主要為鱗毛蕨科植物粗莖鱗毛蕨
,蹄蓋蕨科植物蛾眉蕨
,球子蕨科植物莢果蕨,紫萁科植物紫萁
,烏毛蕨科植物烏毛蕨
、蘇鐵蕨、狗脊蕨等的根莖
。
【植物形態(tài)】①粗莖鱗毛蕨,又名:綿馬鱗毛蕨
、雞膀鱗毛蕨
,野雞膀子、綿馬羊齒
、東綿馬
、日本綿馬
、牛毛黃。
多年生草本
,高50~100厘米
。地下根莖斜生,粗大塊狀
,堅(jiān)硬
,有許多葉柄殘基及須根,并密生銹色或深褐色的大形鱗片
,鱗片長披針形至線形
,長1~2.5厘米。葉簇生于根莖頂端
;葉柄長10~25厘米
,自基部直達(dá)葉軸均密生棕色條形至鉆形狹鱗片;葉片草質(zhì)
,廣倒披針形
,長60~100厘米,中部稍上方最寬處約25厘米
,二回羽狀全裂或深裂:中部羽片長10~15厘米
,寬2~3厘米;小裂片密接
,長圓形
,圓頭,幾全緣或先端有鈍鋸齒
,兩面多少被銹色鱗片
,下面淡綠色;側(cè)脈羽狀分叉
。孢子囊群分布于葉片中部以上的羽片上
,生于小脈中部以下,每裂片2~4對
;囊群蓋腎圓形
,直徑約1毫米,棕色
。
生于林下沼地
。分布黑龍江、吉林
、遼寧
、河北等地。
②蛾眉蕨
,又名:亞美蹄蓋蕨
。
多年生草本
,高30~90厘米。根狀莖粗短
,直立或斜生
,有較多堅(jiān)硬的葉柄殘基,先端有闊披針形鱗片
。葉簇生
;葉柄長15~20厘米,禾稈色
;葉片草質(zhì)
,長約60厘米,寬約20厘米
,先端漸尖
,沿葉軸、羽軸和主脈有棕色短毛
,2回羽狀全裂和深裂
,中部羽片長12~15厘米,寬1~2厘米
,羽裂幾達(dá)羽軸
;裂片橢圓形,先端鈍或 ***
,寬3~4毫米
,邊緣有淺圓齒,有單一的側(cè)脈5~7對
。孢子囊群狹長圓形
,囊群蓋新月形,全緣
,質(zhì)厚
。
生于山谷林下或灌叢中。分布東北及河北
、河南
、陜西、四川
、云南西北部
。
③莢果蕨,又名:小葉貫眾
。
多年生草本
,高50~90厘米。根狀莖直立,連同葉柄基部密生披針形鱗片
。葉簇生,2型
,有柄
;不育葉片圓倒披針形,長45~90厘米
,寬14~25厘米
,2回深羽裂,中部羽片寬1~2厘米
;裂片邊緣淺波狀或頂端具圓齒
;側(cè)脈單一;下部羽片向下逐漸縮短成耳狀
。能育葉較短小
,挺立,具粗硬的長柄
,一回羽狀
,紙質(zhì),羽片向下反卷成有節(jié)的莢果狀
,包被囊群
。孢子囊群圓形,生于側(cè)脈分支的中部
,成熟時(shí)匯合成條形
;囊群蓋白色膜質(zhì),熟后破裂消失
。
生于高山林下
。分布東北、華北以及四川
、西藏
、陜西等地。
④紫萁
,又名:高腳貫眾
、老虎牙、水骨菜
。
多年生草本
,高50~80厘米。根狀莖粗壯
,橫生或斜升
。葉2型,幼時(shí)密被絨毛;不育葉片三角狀闊卵形
,長30~50厘米
,寬25~40厘米,頂部以下2回羽狀
,小羽片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
,先端鈍或尖,基部圓形或?qū)捫ㄐ?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邊緣有勻密的微鈍鋸齒
。能育葉強(qiáng)度收縮,小羽片條形
,長1.5~2厘米
,沿主脈兩側(cè)密生孢子囊,成熟后枯萎
。
生于林下或溪邊的酸性土壤上
。分布河南、山東
、安徽
、江蘇、浙江
、福建
、臺灣、廣東
、廣西
、江西、湖北
、四川
、貴州、云南
、陜西等地
。
⑤烏毛蕨,又名:龍船蕨
、赤蕨頭
。形態(tài)參見"東方烏毛蕨葉"條。
⑥蘇鐵蕨
常綠粗大多年生草本
,高約1.2米
。根狀莖木質(zhì),粗短
,直立
;有圓柱狀主軸
,連同根莖密生紅棕色長鉆形鱗片。葉多數(shù)
,簇生主軸頂部
;葉柄長6~20厘米,黃棕色
;葉片革質(zhì)
,光滑,長圓披針形
,長60~100厘米,寬10~30厘米
,1回羽狀
,羽片條狀披針形,長10~15厘米
,寬1~1.5厘米
,先端漸尖,基部斜心形
,邊緣有細(xì)密鈍鋸齒
,常向下反卷;葉脈下凹
,主脈兩側(cè)各有一行斜上的三角形網(wǎng)眼
,網(wǎng)眼外的小脈分離。孢子囊最初沿網(wǎng)脈生長
,以后向外布滿葉脈全部
,無囊群蓋。
生于山地干旱荒坡上
。分布廣東
、廣西、臺灣和云南
、貴州等地
。
⑦狗脊蕨,又名:大葉貫眾
。
多年生草本
,高50~90厘米。根狀莖租短
,傾斜
,密生棕色披針形大鱗片。葉簇生
;葉柄長30~50厘米
,黃棕色,被多數(shù)鱗片;葉片厚紙質(zhì)
,長圓形
,長30~80厘米,寬20~40厘米
,2回羽裂
,僅羽軸下部有小鱗片;下部羽片長15厘米左右
,寬2~3厘米
,羽裂1/2或略深;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狀長圓形
,先端尖
,具微鋸齒;葉脈網(wǎng)狀
,有網(wǎng)眼1~2行
,網(wǎng)眼外的小脈分離,無內(nèi)藏小脈
。孢子囊群長形
,生于主脈兩側(cè)相對的網(wǎng)脈上;囊群蓋長腎形
,褐色
,革質(zhì),以外側(cè)邊著生網(wǎng)脈上
,開向主脈
。
生于山坡疏林下陰濕處。分布西南
、華南
、華東及長江流域各地。
【采集】春
、秋采挖
,削去葉柄、須根
,除凈泥土
,曬干。
【藥材】①東北貫眾
為植物粗莖鱗毛蕨的干燥根莖
。呈長圓錐形
,上端鈍圓或截形,下端較尖
,略彎曲
;長10~20厘米
,直徑5~8厘米。表面黃棕色至黑棕色
,密被排列整齊的葉柄殘基及鱗葉
,并有彎曲線狀的細(xì)根。葉柄殘基呈扁圓柱形
,稍彎曲
,質(zhì)硬,折斷面略平坦
;棕色
,維管束5~7個(gè),呈黃白色點(diǎn)狀
,排列成圓環(huán)
,河面一對稍大,每一葉柄基部外側(cè)常生出3條須根
。剝?nèi)ト~柄殘基,可見根莖
,直徑1~2厘米
,質(zhì)堅(jiān)硬而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
,呈深綠色至棕色
。氣特殊;味初淡而微帶澀
,漸苦而辛
。
主產(chǎn)東北地區(qū)。
②蛾眉蕨貫眾
為植物蛾眉蕨的干燥根莖
。呈長卵圓形
,上端鈍圓,下端較尖
;長10~16厘米
,直徑6~10厘米;黑褐色
。葉柄殘基上部較寬而扁
,向下漸細(xì),兩側(cè)邊緣具有明顯的刺狀突起
,基部較窄常呈菱方形
;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
,斷面平坦
,維管束2條
,呈"八"字形排列;維管束中間
,常有-個(gè)暗色點(diǎn)或已成空洞
。葉柄基部外側(cè)生有1或3條須根,常扁壓
,有分支
。氣微而特異,味澀或苦辛
。
產(chǎn)北京
、河南、甘肅等地
。
③莢果蕨貫眾
為植物莢果蕨的根莖
。呈倒卵形或長卵圃形,上部鈍圓
,下部稍尖
,稍彎曲,常有呈尖嘴狀突出的根莖
;全體長10~16厘米
,直徑4~7厘米;棕褐色
;周圍密被葉柄殘基及須根和少量鱗片
。葉柄殘基上部扁平,向下漸窄
,背部隆起
,中央有-條明顯的縱棱脊,近上端可見呈"V"或"M"形的突起皺紋
;質(zhì)硬而脆
,易折斷,斷面略平坦
,有維管束2條
,呈"八"字形排列。葉柄基部生出1~3條彎曲的須根
,多分支
,有時(shí)具棕色絨毛。氣微而特異
,味澀
產(chǎn)吉林
、河北、河南
、北京
、陜西等地
。
④紫萁貫眾,又名:薇貫眾
。為植物紫萁的干燥根莖
。呈圓錐狀或三角圓錐狀,稍彎曲
,頂端有時(shí)分支
;長10~20厘米,直徑4~8厘米
;表面棕褐色
,密被斜生的葉柄殘基及須根,無鱗片
。葉柄殘基呈扁圓柱形
,邊緣鈍圓,具耳狀托葉翅
,但翅易剝落
,多已不存或呈撕裂狀;質(zhì)硬
,折斷面呈新月形或扁圓形
,多中空,可見"U"形維管束
,托葉翅的厚壁組織連成-片
,斷面呈一條黑線
。葉柄基部生出彎曲的須根
,常扁壓,多分支
。氣微弱而特異
,味淡微澀。
產(chǎn)華中
、華東等地
。
⑤烏毛蕨貫眾
為植物烏毛蕨的干燥根莖。呈圓柱狀或棱柱形
,上端稍大
;長10~20厘米,直徑5~6厘米
;呈棕褐色或黑褐色
。根莖直立,粗壯
,密被有空洞的葉柄殘基及須根和鱗片
。葉柄殘基扁圓柱形
,表面被黑褐色伏生的鱗片,脫落處呈小突起
,粗糙
;質(zhì)堅(jiān)硬,橫斷面中央多呈空洞狀
,皮部薄
,有十?dāng)?shù)個(gè)點(diǎn)狀維管束,排成環(huán)狀
,內(nèi)面的兩個(gè)稍大
。葉柄基部較粗,外側(cè)有一瘤狀突起
,簇生十余條須根
。氣微弱而特異,味微澀
。
產(chǎn)湖南
、廣東、廣西等地
。
⑥蘇鐵蕨貫眾
為植物蘇鐵蕨的干燥根莖
。呈圓柱形,有時(shí)稍彎曲
,多已縱切成兩半或橫切
、斜切成厚片。根莖粗壯
,直徑3~5厘米
,密被極短的葉柄殘基及須根和少量鱗片,或葉柄殘基全被削除
;質(zhì)堅(jiān)硬
,橫切面圓形,灰棕色至紅棕色
,密布黑色小點(diǎn)
;邊緣呈不規(guī)則圓齒形,外皮黑褐色
,皮層散布多數(shù)黃色點(diǎn)狀維管束
,中柱維管束十?dāng)?shù)個(gè),多呈"U"
、"V"字形或短線形
,排成一圓圈,形成花紋。葉柄基部切面近圓形
,直徑5~8毫米
,密布小黑點(diǎn),維管束6~10個(gè)
,排列成環(huán)
,鱗片呈棕黃色毛茸狀,松軟
。氣微弱
,味澀。
產(chǎn)廣東
、廣西
。
⑦狗脊蕨貫眾
為植物狗脊蕨的干燥根莖。呈長圓柱形或削成四方柱形
,挺直或稍彎曲
,下端較尖;長6~26厘米
,直徑2~7厘米
;紅棕色至黑褐色。粗壯的根莖密被粗短的葉柄殘基及須根和鱗片
。葉柄殘基半圓柱形
,鐮刀狀彎曲,質(zhì)堅(jiān)硬
,折斷面可見維管束2~4個(gè)
,內(nèi)面的一對大,成"八"字形或"ε3"形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