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荊子能治什么病|蔓荊子有什么作用|蔓荊子什么樣真假辨別
蔓荊子
(《本草經(jīng)集注》)
【異名】蔓荊實(《本經(jīng)》)
,荊子(《本草經(jīng)集注》)
,萬荊子(《浙江中藥手冊》),蔓青子(《中藥材手冊》)
。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或蔓荊的果實
。
【植物形態(tài)】①單葉蔓荊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高約3米
,有香氣。幼枝4方形
,密生細柔毛
,者枝漸變圓,毛漸脫落
。單葉
,葉柄長5~18毫米;葉片卵形或倒卵形
,長2.5~5厘米
,寬1.5~3厘米,先端短尖
,基部楔形至圓形
,全緣,上面綠色
,疏生短柔毛和腺點
,下面白色,密生短柔毛和腺點
,側(cè)脈約8對
。圓錐花序頂生,長2~12厘米
;花萼鐘形
,先端具5短刺,外面密生白色短柔毛
,萼筒長約4毫米
;花冠淡紫色
,5裂,中間1裂片最大
,下半有毛:雄蕊4
,伸出花冠管外,花藥個字形分叉
;子房球形
,密生腺點,花柱無毛
,柱頭2裂
。漿果球形,直徑5~7毫米
,大部為增大的宿存花萼所包圍
。花期7月
。果期9月
。
生長海濱、沙灘
、湖畔等處
。分布遼寧、河北
、河南
、山東、安徽
、江蘇
、浙江、福建
、臺灣
、江西、湖南
、湖北
、云南、廣東等地
。
②蔓荊(《本經(jīng)》)
,又名:白背木耳(《嶺南采藥錄》),小刀豆藤
、白背風
、白背草。
形態(tài)與單葉蔓荊相似
,所異者葉通常為3小葉的復葉
,在同一枝條的上部或下部有時為單葉
;小葉無柄;小葉片倒卵形或倒披針形
,中間小葉通常比側(cè)生的長約1/3
,葉柄長1~3厘米,密被細絨毛
。聚傘花序多數(shù)
,相對排列成頂生圓錐花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月
。果期11月。
生長于平原草地
、河灘和荒地上
。分布我國沿海各省及云南、廣西等地
。
以上兩種植物的葉或枝葉(蔓荊子葉)亦供藥用
,另詳專條。
【采集】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
。曬干
,去凈雜質(zhì)
,貯干燥處
,防止潮濕霉爛。
【藥材】干燥果實圓球形
,直徑4~6毫米
。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
,有4條縱溝
;用放大鏡觀察,密布淡黃色小點
。底部有薄膜狀宿萼及小果柄
,宿萼包被果實的1/3~2/3,邊緣5齒裂
,常深裂成兩瓣
,灰白色,密生細柔毛
。體輕
,質(zhì)堅韌,不易破碎
,橫斷面果皮灰黃色
,有棕褐色油點
,內(nèi)分四室,每室有種子1枚
,種仁白色
,有油性。氣特異而芳香
,味淡微辛
。以粒大、飽滿
、氣芳香
、無雜質(zhì)者為佳。
主產(chǎn)山東
、浙江
、江西、福建
。此外
,河南、江蘇
、安徽
、湖南、湖北
、廣東
、廣西、云南等地亦產(chǎn)
。
【化學成分】單葉蔓荊果實和葉含揮發(fā)油
,主要成分為莰烯和蒎烯,并含有微量生物堿和維生素A
;果實中尚含牡荊子黃酮
,即紫花牡荊素。
蔓荊果實含少量(0.01%)蔓荊子堿
。
【炮制】炒蔓荊子:篩凈灰屑
,除去殘存萼片,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焦黃色
,略噴清水
,放涼。
《雷公炮炙論》:"凡使蔓荊子
,去蒂子下白膜一重
,用酒浸一伏時后蒸,從巳至未
,出
,曬干用
。"
【性味】苦辛,涼
。
①《本經(jīng)》:"味苦
,微寒。"
②《珍珠囊》:"苦
,辛
。"
【歸經(jīng)】入肝、胃
、膀胱經(jīng)
。
①《湯液本草》:"太陽經(jīng)藥。"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肝經(jīng)
。"
③《本草經(jīng)疏》:"入足太陽
、厥陰,兼入足陽明經(jīng)
。"
【功用主治】疏散風熱
,清利頭目。治風熱感冒
,正
、偏頭痛,齒痛
,赤眼
,目睛內(nèi)痛,昏暗多淚
,濕痹拘攣
。"
①《本經(jīng)》:"主筋骨間寒熱
,濕痹拘攣
,明目,堅齒
,利九竅
,去白蟲。"
②《本草經(jīng)集注》:"主發(fā)禿落
。"
③《別錄》:"去長蟲
,主風頭痛,腦鳴
,目淚出
;益氣,令人光澤脂致
。"
④《藥性論》:"治賊風
,能長髭發(fā)
。"
⑤《日華子本草》:"利關(guān)節(jié),治赤眼
,癇疾
。"
⑥《珍珠囊》:"涼諸經(jīng)血,止頭痛
,主目睛內(nèi)痛
。"
⑦王好古:"搜肝風。"
⑧《醫(yī)林纂要》:"散熱
,祛風
,兼能燥濕。"
⑨《廣西中藥志》:"治胃痛
。"
⑩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疏風散熱
,平肝止痛。治感冒發(fā)熱
,眼痛眩暈
,風濕筋骨痛,消化不良
,腸炎腹瀉
,跌打腫痛。"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
,2~3錢
;浸酒或入丸、散
。外用:搗敷
。
【宜忌】血虛有火之頭痛目眩及胃虛者慎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惡烏頭
、石膏
。"
②《醫(yī)學啟源》:"胃虛人不可服,恐生痰
。"
③《本草經(jīng)疏》:"頭目痛不因風邪
,而由于血虛有火者忌之。"
④《本草匯言》:"痿痹拘攣不由風濕之邪
,而由于陽虛血涸筋衰者勿用也
;寒疝腳氣不由陰濕外感,而由于肝脾羸敗者亦勿用也
。"
【選方】①治頭風:蔓荊子二升(末)
,酒一斗。絹袋盛.浸七宿,溫服三合
,日三
。(《千金方》)
②治風寒侵目,腫痛出淚
,澀脹羞明:蔓荊子三錢
,荊芥、白蒺藜各二錢
,柴胡
、防風各一錢,甘草五分
。水煎服
。(《本草匯言》)
③治勞役飲食不節(jié),內(nèi)障眼?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狐S芪
、人參各一兩,炙甘草八錢
,蔓荊子二錢半
,黃柏三錢(酒拌炒四遍),白芍藥三錢
。上嚼咀
,每服三、五錢
,水煎
。(《蘭室秘藏》蔓荊子湯)
【名家論述】①《綱目》:"蔓荊實,氣輕味辛
,體輕而浮
,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頭面風虛之癥
。"
②《本草經(jīng)巰》:"蔓荊實
,"
神農(nóng)"味苦,微寒
,無毒
;《別錄》加辛平溫。察其功用
,應(yīng)是苦溫辛散之性,而寒則甚少也
。氣清味薄
,浮而升,陽也。其主筋骨間寒熱
,濕痹拘攣
,風頭痛、腦鳴
、目淚出者
,蓋以六淫之邪,風則傷筋
,寒則傷骨
,而為寒熱,甚則或成濕痹
,或為拘攣
;又足太陽之脈,夾脊循項而絡(luò)于腦
,目為厥陰開竅之位
,邪傷二經(jīng),則頭痛
、腦鳴
、目淚出。此藥味辛氣溫
,入二臟而散風寒之邪
,則諸證悉除矣。邪去則九竅自通
,痹散則光澤脂致
。其主堅齒者,齒雖屬腎
,而床屬陽明
,陽明客風熱,則上攻牙齒
,為動搖腫痛
,散陽明之風熱,則齒自堅矣
。去白蟲
、長蟲者
,假其苦辛之味耳
。"
③《本草匯言》:"蔓荊子,主頭面諸風疾之藥也
。前古主通利九竅.活利關(guā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