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能治什么病|人參有什么作用|人參什么樣真假辨別
人參
(《本經(jīng)》)
【別名】人銜、鬼蓋(《本經(jīng)》)
,土精、神草
、黃參、血參(《吳普本草》)
,地精(《廣雅》)
,百尺杵(《本草圖經(jīng)》),海腴
、金井玉闌
,孩兒參(《綱目》),棒棰(《遼寧主要藥材》)
。
【來源】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根
。
【植物形態(tài)】人參
多年生草本,高達60厘米
。主根肥大
,肉質(zhì),圓柱狀
,常分歧
,由根上部二分歧者習稱"靈體"或"橫體"
;幾不分歧或在下部分歧者習稱"笨體"或"顧體";須根長
,有多數(shù)小疣狀物
;根莖上有莖痕
,有時生效條不定根
。莖直立,綠色
,細圓柱形
,光滑無毛。葉輪生于莖端
,數(shù)目依生長年限而不同
,初生時為1枚3出復葉,二年生者為1枚5出掌狀復葉
,三年生者為2枚5出掌狀復葉
,四年生者為3枚,以后逐年增多
,最后增至6枚
;葉具長柄;小葉卵形或倒卵形
,復葉基部的小葉較小
,長2~3厘米,寬1~1.5厘米
;上部的小葉長4~15厘米
,寬2.2~4厘米;先端漸尖
,基部楔形
,下延,邊緣具細鋸齒
,上面沿葉脈有直立剛毛
,下面無毛;小葉柄長達2.6厘米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偦üS汕o端葉柄中央抽出,長約7~20厘米
,頂生傘形花序
,有十余朵或數(shù)十朵淡黃綠色的小花,通常在第四年開始開花
;花有梗
,兩性及雄性
;萼綠色,6裂
;花瓣6
,先端尖;雄蕊5
;子房下位
,2室,花柱2
,在兩性花中離生
,在雄花中合生成中空的筒狀。漿果狀核果
,腎形
,成熟時鮮紅色,每室含種子1枚
。種子白色
,扁平圓卵形,一側(cè)平截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7月。果期7~9月
。
生于茂密的林中
。分布黑龍江、吉林
、遼寧和河北北部的深山中
。遼寧和吉林有大量栽培。野生的稱"野山參"
;栽培的稱"園參"
。如將幼小的野山參移植于田間,或?qū)⒂仔〉膱@參移植于山野而成長的人參
,稱為"移山參"
。
本植物的根莖(人參蘆)、根莖上的不定根(人參條)
、細支根與須根(人參須)
、葉(人參葉)、花(人參花)
、果實(人參子)亦供藥用
,各詳專條。
【采集】①園參
9~10月間采挖生長6年以上的人參
。用鎬細心的刨起
,防止斷根和傷根
,去掉泥土,再行加工
。新鮮品稱"園參水子"
。新鮮的移山參稱"移山參水子"。
②野山參
5~9月間采挖
。用骨針撥松泥土
,將根及須根細心拔出,防止折斷
,去凈泥土
,莖葉
。新鮮品稱"野山參水子"
。
【制法】人參加工法主要分紅參類、糖參類
、生曬參類及其它類4種:
①紅參類
取園參水子剪去支根及須根
,洗刷干凈,蒸2~3小時
,至參根呈黃色
,皮呈半透明狀為宜,取出烘干或曬干
。主要成品有紅參
。邊條參等。
②糖參類
取鮮參洗刷干凈
,置沸水中浸泡3~7分鐘
,撈出,再入涼水中浸泡10分鐘左右
,取出曬干
,再經(jīng)硫黃熏過。然后用特制的針沿參體平行及垂直的方向扎小孔
,浸于濃糖汁(100毫升水溶135克糖)中24小時
。取出后曝曬1天,再用濕毛巾打潮
,使其軟化
,進行第2次扎孔,浸于濃糖汁中24小時
。取出后
,沖去浮糖,曬干或烤干
。主要成品有白人參(為園參水子或移山參水子的加工品)
、糖參(為各種鮮參的加工品)等
。
③生曬參類
取鮮參洗刷干凈,日曬1天后
,再用硫黃熏過曬干而成
。主要成品有生曬參、全須生曬參
、白干參等
。
④其它類
㈠掐皮參:加工法與糖參相似,一般將參體浸沸水中3次
,每次1~2分鐘
,約三成熟時,再將支根置沸水中約20分鐘
。參體經(jīng)扎孔后放入較稀的糖汁中浸3次
,取出微火烘烤,使皮與內(nèi)部分離
,再用竹刀輕扎外皮
,使成點狀即成。㈡大力參:取鮮參在沸水中浸煮片刻后曬干
。
人參成品容易著潮返糖
,宜放置于燥陰涼處,密閉保存
,并防蟲蛀
。
【藥材】①園參
又名秧參。主根(參體)呈圓柱形
,表面淡黃色
,上部有斷續(xù)的橫紋。根莖(蘆頭)長約2~6厘米
,直徑約0.5~1.6厘米
,有稀疏的碗狀莖痕(蘆碗)及一至數(shù)條不定根(參剖)。支根2~6條
,末端多分歧
,有許多細長的須狀根,其上生有細小疣狀突起(珍珠點)
。
由于加工方法不同
,商品園參主要有以下幾種:㈠紅參:主根長約5~20厘米,直徑約0.7~2厘米
。表面棕紅色
,半透明,有大縱皺,環(huán)紋不明顯
,有支根痕
。根莖土黃色,上有碗狀莖痕4~6個
。質(zhì)硬而脆
,斷面平坦,角質(zhì)
,棕紅色
,中有淺色圓心。氣香
,味微苦
。㈡邊條參:性狀同紅參,惟一般以根莖較長
,身長徑圓
,支根較長為特點。㈢糖參:主根長約3.5~12厘米
,直徑0.6~2厘米
。表面淡黃白色
,上端有較多的斷續(xù)環(huán)紋
,遍體有點狀表皮剝落及細根痕跡。斷面平坦
,粉質(zhì)
,黃白色,有時韌皮部附近有淡黃色圈
,中心部常有放射狀裂隙
。氣香,味甘而微苦
。㈣白人參:性狀同糖參
,形體較好,和野山參相似
,但多為順直體
,根莖較紅參長,須根分散
,短而脆
。㈤生曬參:主根長約3~10厘米,直徑約0.3~2厘米
。表面土黃色
,有黑棕色橫紋及縱皺,細支根及須根均已除去
,而僅留痕跡
。質(zhì)脆
,體輕,斷面平坦
,白色
,有放射狀裂隙。氣香
,味苦
。有完整的根莖及須根者,稱"全須生曬參"
。㈥白干參:主根表皮均已除去
,體表淡黃色或類白色,上端橫紋不明顯
,但可見淺縱皺及支根痕
。其它性狀與生曬參近似。㈦掐皮參:主根長約6~15厘米
,直徑約1.2~2.5厘米
,表面淡黃色,上端環(huán)紋不明顯
,但可見許多加工所致的凹點
。支根淺棕色,支根與須根用線扎成牛尾狀
。斷面白色
。氣香,味甘微苦
。㈧大力參:主根長5~15厘米
,表面淡黃色,半透明
,有明顯縱皺
,上端有棕色橫紋。細支根及須根均已除去
。質(zhì)硬而脆
。斷面平坦,透明角質(zhì)狀
。氣香
,味苦。
園參商品
,均以身長
、支大、蘆(根莖)長者為佳。支瘦小
,蘆短
、糖重者為次。
主產(chǎn)吉林
,其次為遼寧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等地。
②野山參
又名山參
。主根短租
,與根莖等長或較短,多具二個主要支根
,形似人體
。上端有細而深的橫環(huán)紋。根莖細長
,一般長3~9厘米
,上部扭曲,習稱"雁脖蘆"
,蘆碗密集
,下部無蘆碗而較光滑,俗稱"圓蘆"
。須根稀疏
,長約為主根的1~2倍,柔韌不易折斷
,有明顯的疣狀突起(珍珠點)
。全體呈淡黃白色,皮細
、光潤。氣香濃厚
,味甘微苦
。
由于加工不同,商品野山參有生曬參
、糖參
、掐皮參3種。其性狀除全形外
,均與相應的園參商品相似:以支大
、漿足、紋細
、蘆長
、碗密、有圓蘆及珍珠點者為佳。
主產(chǎn)吉林
、遼寧
、黑龍江等地。
③移山參
體形似野山參
,但主根下部往往較肥大
,紋粗而淺,常延續(xù)到主根中部
,須根珍珠點較少
。加工商品同野山參。
④朝鮮人參
產(chǎn)于朝鮮的人參
,習稱朝鮮人參
,又名別直參、高麗參
。商品有朝鮮紅參
、朝鮮白參之分,而以紅者為優(yōu)
。
㈠朝鮮紅參
加工法與國產(chǎn)紅參相同
。體較足壯,上生雙馬蹄蘆與肩齊
,單蘆的名"獨碗蘆"
,中部皆深陷,邊緣甚整齊
,質(zhì)堅硬
。主根長約6~10厘米,直徑約1~2厘米
。表面紅棕色
,有順紋,上部或顯黃衣
,全體顯縱棱
。支根多彎曲交叉。質(zhì)堅體重
。斷面角質(zhì)發(fā)亮
,有菊花紋。香氣濃厚
,味甘微苦
。
㈡朝鮮白參
蘆頭與園參相似,體呈圓柱形
。表面黃白色
,有淺棕色細紋
。須根大部除去,質(zhì)松泡
。斷面有圓心
。稍有香氣,味甘微酸
。
此外
,日本栽培的人參,習稱東洋參
,始載于《綱目拾遺》
,商品因加工不同,分為白參與紅參兩種
。
【炮制】糖參類:除去蘆頭
,切段即可。紅參類:除去蘆頭
,切段
。或以濕布包襄
,潤軟后切片
,晾干。
【性味】甘微苦
,溫
。
①《本經(jīng)》:"味甘,微寒
。"
②《別錄》:"微溫
,無毒。"
③《本草備要》:"生
,甘苦
,微涼;熟
,甘
,溫。"
【歸經(jīng)】入脾
、肺經(jīng)。
①《本草衍義補遺》:"入手太陰
。"
②《本草匯言》:"入肺
、脾二經(jīng)。"
③《藥品化義》:"入脾
、胃
、肺三經(jīng)
。"
【功用主治】大補元氣,固脫生津
,安神
。治勞傷虛損,食少
,倦怠
,反胃吐食,大便滑泄
,虛咳喘促
,自汗暴脫,驚悸
,健忘
,眩暈頭痛,陽痿
,尿頻
,消渴,婦女崩漏
,小兒慢驚
,及久虛不復,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
。
①《本經(jīng)》:"主補五臟
,安精神,止驚悸
,除邪氣
,明目,開心益智
。"
②《別錄》:"療腸胃中冷
,心腹鼓痛,胸肋逆滿
,霍亂吐逆
,調(diào)中,止消渴
,通血脈
,破堅積,令人不忘
。"
③《藥性論》:"主五臟氣不足
,五勞七傷,虛損瘦弱
,吐逆不下食
,止霍亂煩悶嘔噦
,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
。""消胸中痰
,主肺痿吐膿及癇疾,冷氣逆上
,傷寒不下食
,患人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
④《日華子本草》:"調(diào)中治氣
,消食開胃。"
⑤《珍珠囊》:"養(yǎng)血
,補胃氣
,瀉心火。"
⑥《醫(yī)學啟源》:"治脾胃陽氣不足及肺氣促
,短氣
、少氣,補中緩中
,瀉肺脾胃中火邪
。《主治秘要》:補元氣
,止瀉
,生津液。"
⑦《滇南本草》:"治陰陽不足
,肺氣虛弱
。"
⑧《本草蒙筌》:"定喘嗽,通暢血脈
,瀉陰火
,滋補元陽。"
⑨《綱目》:"治男婦一切虛證
,發(fā)熱自汗
,眩暈頭痛,反胃吐食
,?瘧
,滑瀉久痢,小便頻數(shù)
,淋瀝
,勞倦內(nèi)傷,中風
,中暑
,痿痹,吐血
,嗽血
,下血,血淋
,血崩
,胎前產(chǎn)后諸病。"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
,0.s~3錢
,大劑0.3~1兩;亦可熬膏
,或入丸
、散。
【宜忌】實證
、熱證忌服
。
①《本草經(jīng)集注》:"茯苓為使。惡溲疏
。反藜蘆
。"
②《藥對》:"畏五靈脂。惡皂莢
、黑豆
。動紫石英。"
③《藥性論》:"馬藺為使.惡鹵咸
。"
④《醫(yī)學入門》:"陰虛火嗽吐血者慎用
。"
⑤《月池人參傳》:"忌鐵器。"
⑥《藥品化義》:"若脾胃熱實
,肺受火邪
,喘嗽痰盛,失血初起
,胸膈痛悶
,噎膈便秘,有蟲有積
,皆不可用
。"
【選方】①治營衛(wèi)氣虛,臟腑怯弱
,心腹脹滿
,全不思食,腸鳴泄瀉
,嘔噦吐逆:人參(去蘆)
、白術(shù)
、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水一盞
,煎至七分
,通口服,不拘時
,入鹽少許
,白湯點亦得。常服溫和脾胃
,進益飲食
,辟寒邪瘴霧氣。(《局方》四君子湯)
②治胃虛冷
,中脘氣滿
,不能傳化,善饑不能食:人參末二錢
,生附子末半錢
,生姜一分(切碎)。上三味和勻
,用水七合
,煎至二合,以雞子一枚取清
,打轉(zhuǎn)
,空心頓服。(《圣濟總錄》溫胃煮散)
③治肺虛久咳:人參末二兩
,鹿角膠(炙
,研)一兩。每服三錢
,用薄荷
、豉湯一盞,蔥少許
,入銚子煎一
、二沸,傾入盞內(nèi)
,遇咳時
,溫呷三、五口。(《食療本草》)
④治三
、二年間肺氣上喘咳嗽
,咯唾膿血,滿面生瘡
,遍身黃腫:蛤蚧一對(全者
,河水浸五宿,逐日換水
,洗去腥,酥炙黃色)
,杏仁(去皮尖
、炒),甘草(炙)各五兩
,知母
、桑白皮、人參
、茯苓(去皮)
,貝母各二兩。上八味為末
,凈磁合子內(nèi)盛
。每日用如茶點服。(《衛(wèi)生寶鑒》人參蛤蚧散)
⑤治陽虛氣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