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瀝能治什么病|桑瀝有什么作用|桑瀝什么樣真假辨別
桑瀝
(《綱目》)
【異名】桑油(《萬氏家抄方》)。
【來源】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浦参锷5闹l
,經燒灼后瀝出的汁液
。
【制法】《萬氏家抄方》:"取桑油法
,鮮桑木捶碎
,裝入瓶內
,用一瓶蓋口
,倒埋土中,?火煨之
,油自滴下
,貯罐聽用。"
【功用主治】《綱目》:"治大風瘡疥
,生眉發(fā)
。"
【選方】①治破傷中風:桑瀝、好酒
,對和溫服
,以醉為度,醒
,服消風散
。(《摘元方》)
②治小兒身面爛瘡:輕粉
、雄黃各五錢,豬膽一個
,滑石一兩
,硫黃五錢,穿山甲十五片(炙)
,鳳凰退(燒存性)五錢
。為末,用桑油
、豬膽汁調,絹包擦之
。(《綱目拾遺》)
【臨床應用】治療破傷風
取直徑3厘米
、長約1米的桑枝一段,將兩端架起
,中間加火烤
,收集兩端滴出的桑枝油備用。成人每次10毫升(加糖少許)
,日服3次
,服后出汗;新生兒日服3~4次
,每次1~2毫升
,至癥狀消失為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诜щy者改用針劑
,每日肌注2次,每次4毫升
。如口服使痙攣加重者
,可采用注射器滴入的辦法服藥;對鎮(zhèn)靜作用不明顯的患者
,可適量給以鎮(zhèn)靜劑
,如冬眠1號或10%水合氯醛等;脫水患者酌情補液
;對體溫高
、白細胞增多,創(chuàng)面或肺部并發(fā)感染者
,給予青霉素治療
。共治17例,15例痊愈
,2例無效
。
桑樹枝有什么功效
桑樹枝可單獨重用該品(以老桑枝為宜)治療關節(jié)紅腫熱痛等屬熱痹的關節(jié)病變
,亦可配合其他藥物同用。該品主要作用為祛風通絡
。主治風濕痹癥
,而尤宜于上肢痹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造铒L濕
,利關節(jié)。用于肩臂
、關節(jié)酸痛麻木
。是關節(jié)疼痛的良好佳品。
桑枝做法指導:
1
、若治風濕手臂指麻者
,可與威靈仙、防己
、當歸等同用
。
2、若偏寒者配桂枝
,以增溫經之功
。
3、若偏熱者配絡石藤
、忍冬藤
,以增清熱之效。
4
、若偏氣血虛者配黃芪
、雞血藤等,以增益氣補血之力
。
5
、又有生津利水之效,用于消渴
,可單用煎服
;用于水腫,可與赤小豆合用
。
擴展資料:
桑樹枝:去肺中水氣
,唾血,熱渴
,水腫
,腹?jié)M臚脹,利水道
,去寸白
,可以縫金瘡
。記得偏方里是治療小兒腹脹的!
桑樹全身都是寶
桑葉:又稱鐵扇子(想起了鐵扇公主那把能扇滅火焰山的鐵扇子)
。以經霜后采收的為佳
,稱霜桑葉或冬桑葉。其性味苦甘而寒
,入肺肝經
,有疏風清熱,涼血止血
,清肝明目
,潤肺止咳之功。常用于治療風熱感冒
、肺熱咳嗽
、肝陽頭痛眩暈、目赤昏花
、血熱出血及盜汗等證。現代還用于治療下肢象皮腫
。
可內服
、外用,也曾被制成注射液
。此外
,把鮮桑葉摘破葉脈后取其滲出的白色液汁,藥名叫桑葉汁
,味苦性微寒
,功擅解毒清熱止血,主治癰癤
、癭瘤
、外傷出血及蜈蚣咬傷等。桑葉的蒸餾液還可用于治療目疾
。
桑枝:性味苦平
,偏入肝經,功擅祛風濕
,通經絡
,利關節(jié),行水氣
。多用于治療風濕痹痛
、四肢拘攣、水腫
、身癢等證
,尤擅療上肢痹痛
。可煎湯或熬膏內服
,亦可煎水外洗
。
此外,把桑樹的枝條燒灼后
,可瀝出汁液
,名桑瀝,《本草綱目》等書載其能治療“大風瘡疥”
、破傷風
、小兒身面爛瘡等癥。桑根
,又名桑白皮:冬季采挖桑根
,除去其栓皮作藥用。性味甘寒
,入肺脾經
,有瀉肺平喘,行水消腫之功
。
常用于治療肺熱咳喘
、痰多、水腫
、腳氣
、小便不利等證。多入煎劑
、散劑
,也搗汁或煎水外用。桑根帶皮用亦可入藥
,書載其味微苦性平
,能治療驚癇、筋骨痛
、高血壓
、目赤、鵝口瘡
、崩漏等
。此外,全株桑樹皮中的白色汁液叫桑皮汁
,可治小兒口瘡和外傷出血
。
桑葚:桑椹又名葚、桑實
、烏椹
、黑椹
、桑棗、桑葚子
、桑粒
、桑果、聚花果等性味甘寒
,歸心肝腎經
,有補肝益腎,滋陰補血
,生津潤腸
,熄風之功。常用于治療陰虧血虛之眩暈
、目暗
、耳鳴、失眠
、須發(fā)早白及津傷口渴
、腸燥便秘等。
煎湯
、熬膏
、生啖、浸酒
、外洗用均可桑木:桑樹的木材入藥有三用:一是木材所燒成的灰,叫桑柴灰
,可治療水腫
、金瘡出血、目赤腫痛等
。二是桑柴灰加水制汁
,經過濾、蒸發(fā)后所得的結晶狀物
,名桑霜
,可治療噎食積塊及癰疽疔毒。三是老桑樹木材上的結節(jié)
,名桑癭
。古人認為能祛風除濕,療風濕痹痛
、老年鶴膝風等
。
明代孫志宏撰提出桑木是最好的煎藥用木柴:煎藥大法用桑柴火不緩烈,取幾分者
,必準其數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上КF在臨床對桑木已鮮用。桑寄生:寄生于桑樹上的木耳
,古藥書稱桑耳
,性味甘平,能治療腸風
、痔瘡出血
、衄血及婦人崩漏、帶下
、心腹痛等
。
此外,目前臨床通用的桑寄生為桑寄生科多種植物的枝葉
,但古人認為寄生于桑樹者為佳
,其性味苦平入肝腎經,擅祛風濕
,補肝腎
,強筋骨,養(yǎng)血安胎
。用于治療風濕痹痛
、腰膝酸痛及婦人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等癥
。
《神農本草經》相關記載:桑根白皮 ?味甘寒
。主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
,補虛益氣
。葉,除寒熱
,出汗
。桑耳,黑者
,主女子漏下
,赤白汁,血病
,癥瘕積聚腹痛
,陰陽寒熱,無子
。五木耳
,名薷(木旁),益氣不饑,輕身強志
。桑上寄生
,味苦平。
主治腰痛
,小兒背強
,癰腫,安胎
,充肌膚
,堅齒發(fā),長須眉
。其實
,明目、輕身
、通神
。一名寄屑,一名寓木
,一名宛童
。生山谷。桑螵蛸 ?味咸平
。主治傷中
,疝瘕陰痿,益精生子
,女子血閉腰痛
,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生桑枝上
,采蒸之。一名蝕肬
。
臨床應用
1、(《圣濟總錄》)治水氣腳氣:桑條60g
。炒香
,以水1000毫升,煎至100毫升
,每日空心服之
。方中桑枝行氣消腫,為君藥
。
2
、雙桑降壓湯(《遼寧中草藥新醫(y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治高血壓病:桑枝
、桑葉
、茺蔚子各15g
,加水1000毫升,煎至600毫升
。臥前洗腳30-40分鐘后即臥
。方中桑枝降血壓,為君藥
。
3
、桑枝煎(《太平圣惠方》)治紫癜風:桑枝500g,益母草150g
。上藥以水5斗
,慢火煎至1500毫升,去渣
,入小鐺內
,熬成膏,每夜臥時
,用溫酒調服10g
。方中桑枝祛風通絡,為君藥
。
藥方選錄
1
、治療臂痛: 桑枝一小升.細切 炒香 以水三大升 煎取二升 一日服盡 無時.(《本事方》)
2、治療水氣腳氣: 桑條二兩.炒香 以水一升 煎二合 每日空心服之.(《圣濟總錄》)
3
、治療紫癜風: 桑枝十斤(銼) 益母草三斤(銼).上藥?以水五斗 慢火煎至五升 濾去渣 入小鐺內 熬為膏.每夜臥時 用溫酒調服半合.(《太平圣惠方》桑枝煎)
藥用知識
該品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浦参锷5哪壑Α4耗┫某醪墒?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去葉
,曬干,或趁鮮切片
,曬干
。桑枝呈長圓柱形,少有分枝
,長短不一
,直徑0.5至1.5厘米,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
,有多數黃褐色點狀皮孔及細皺紋
,或有葉痕及腋芽。質堅韌不易折斷
。斷面纖維性
,切片厚0.2至0.5厘米,皮部薄,木部黃白色
,射線放射狀
,髓部白色或黃白色,氣微
,味淡
。以質嫩,斷面黃白色者為佳
。
桑枝食療作用:味苦
、微辛,性平
。歸肝
、肺經。
清熱祛濕通絡
。用于風濕熱痹
、四肢關節(jié)疼痛。該品能祛風通絡利關節(jié)
,可單獨重用該品(以老桑枝為宜)治療關節(jié)紅腫熱痛等屬熱痹的關節(jié)病變
,亦可配合其他藥物同用。該品主要作用為祛風通絡
。主治風濕痹癥
,而尤宜于上肢痹痛。
桑枝做法指導:
1
、若治風濕手臂指麻者
,可與威靈仙、防己
、當歸等同用
。
2、若偏寒者配桂枝
,以增溫經之功
。
3、若偏熱者配絡石藤
、忍冬藤
,以增清熱之效。
4
、若偏氣血虛者配黃芪
、雞血藤等
,以增益氣補血之力
。
5、此外該品能祛血中風熱,對于風熱入于營血所致的遍體風癢
,肌膚干燥
,紫癜風,則可與補骨脂
、何首烏
、生地黃等涼血養(yǎng)血祛風藥配用。
6
、又有生津利水之效
,用于消渴,可單用煎服
;用于水腫
,可與赤小豆合用。
現在
,在中醫(yī)治療中
,桑葉作為改善糖尿病及其他各種疑難雜癥的藥物而使用。中醫(yī)將桑樹葉稱為"桑葉"
,認為其藥效極為廣泛
。有止咳、去熱
,治療頭暈眼花
、消除眼部疲勞,消腫
、清血
,治療痢疾、浮腫
,補肝
、美膚等功效。
桑葉茶可以減肥
,就是與桑葉"消腫
、"清血"的作用有關。 桑葉茶之所以能夠消腫
,是因為桑葉有利水的作用
。利水作用與利尿作用不同,不光可以促進排尿
,還可以使積在細胞中的多余水分排走
。所以桑葉茶能夠改善所謂的水腫現象。
清血是指將血液中過剩的中性脂肪和膽固醇排清
。血液中的中性脂肪或膽固醇增加過多就是高脂血癥
。所以胖人多為高脂血癥患者
。桑葉有改善這種高血脂的作用。 另外
,高脂血癥病人的血液粘度高
,在毛細血管中的流動特別不暢通。
毛細血管只有我們頭發(fā)的1/100那么粗
,所以容易堵塞
。心肌梗塞和腦溢血都是毛細血管堵塞的結果。桑葉中含有強化毛細血管
、降低血液粘度的黃酮類成分
,所以在減肥、改善高脂血癥的同時
,又有預防心肌梗塞和腦溢血的作用
。
泡腳方,通血脈
,御百邪
。“五木水”:柳樹枝
、桃樹枝
、榆樹枝、桑樹枝
、女貞樹枝
。截一寸長,各取十二節(jié)
,共六十節(jié)
。煮水45分鐘左右(先煮開,再文火)
,水溫不超過40℃
,每晚泡腳30分鐘左右。春季用“五木水”泡腳
,調氣活血
,事半功倍。
參考資料::桑枝
桑樹枝煮水有什么作用
桑樹枝可單獨重用該品(以老桑枝為宜)治療關節(jié)紅腫熱痛等屬熱痹的關節(jié)病變
,亦可配合其他藥物同用
。該品主要作用為祛風通絡。主治風濕痹癥
,而尤宜于上肢痹痛
。可以祛風濕
,利關節(jié)
。用于肩臂
、關節(jié)酸痛麻木。是關節(jié)疼痛的良好佳品
。
桑枝做法指導:
1、若治風濕手臂指麻者
,可與威靈仙
、防己、當歸等同用
。
2
、若偏寒者配桂枝,以增溫經之功
。
3
、若偏熱者配絡石藤、忍冬藤
,以增清熱之效
。
4、若偏氣血虛者配黃芪
、雞血藤等
,以增益氣補血之力。
5
、又有生津利水之效
,用于消渴,可單用煎服
;用于水腫
,可與赤小豆合用。
擴展資料:
桑樹枝:去肺中水氣
,唾血
,熱渴,水腫
,腹?jié)M臚脹
,利水道,去寸白
,可以縫金瘡
。記得偏方里是治療小兒腹脹的!
桑樹全身都是寶
桑葉:又稱鐵扇子(想起了鐵扇公主那把能扇滅火焰山的鐵扇子)
。以經霜后采收的為佳
,稱霜桑葉或冬桑葉。其性味苦甘而寒
,入肺肝經
,有疏風清熱
,涼血止血,清肝明目
,潤肺止咳之功
。常用于治療風熱感冒、肺熱咳嗽
、肝陽頭痛眩暈
、目赤昏花、血熱出血及盜汗等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代還用于治療下肢象皮腫
。
可內服、外用
,也曾被制成注射液
。此外,把鮮桑葉摘破葉脈后取其滲出的白色液汁
,藥名叫桑葉汁
,味苦性微寒,功擅解毒清熱止血
,主治癰癤
、癭瘤、外傷出血及蜈蚣咬傷等
。桑葉的蒸餾液還可用于治療目疾
。
桑枝:性味苦平,偏入肝經
,功擅祛風濕
,通經絡,利關節(jié)
,行水氣
。多用于治療風濕痹痛、四肢拘攣
、水腫
、身癢等證,尤擅療上肢痹痛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杉鍦虬靖鄡确嗫杉逅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此外
,把桑樹的枝條燒灼后,可瀝出汁液
,名桑瀝
,《本草綱目》等書載其能治療“大風瘡疥”
、破傷風、小兒身面爛瘡等癥
。桑根
,又名桑白皮:冬季采挖桑根,除去其栓皮作藥用
。性味甘寒
,入肺脾經,有瀉肺平喘
,行水消腫之功。
常用于治療肺熱咳喘
、痰多
、水腫、腳氣
、小便不利等證
。多入煎劑、散劑
,也搗汁或煎水外用
。桑根帶皮用亦可入藥,書載其味微苦性平
,能治療驚癇
、筋骨痛、高血壓
、目赤
、鵝口瘡、崩漏等
。此外
,全株桑樹皮中的白色汁液叫桑皮汁,可治小兒口瘡和外傷出血
。
桑葚:桑椹又名葚
、桑實、烏椹
、黑椹
、桑棗、桑葚子
、桑粒
、桑果、聚花果等性味甘寒
,歸心肝腎經
,有補肝益腎
,滋陰補血,生津潤腸
,熄風之功
。常用于治療陰虧血虛之眩暈、目暗
、耳鳴
、失眠、須發(fā)早白及津傷口渴
、腸燥便秘等
。
煎湯、熬膏
、生啖
、浸酒、外洗用均可桑木:桑樹的木材入藥有三用:一是木材所燒成的灰
,叫桑柴灰
,可治療水腫、金瘡出血
、目赤腫痛等
。二是桑柴灰加水制汁,經過濾
、蒸發(fā)后所得的結晶狀物
,名桑霜,可治療噎食積塊及癰疽疔毒
。三是老桑樹木材上的結節(jié)
,名桑癭。古人認為能祛風除濕
,療風濕痹痛
、老年鶴膝風等。
明代孫志宏撰提出桑木是最好的煎藥用木柴:煎藥大法用桑柴火不緩烈
,取幾分者
,必準其數?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上КF在臨床對桑木已鮮用
。桑寄生:寄生于桑樹上的木耳,古藥書稱桑耳
,性味甘平
,能治療腸風、痔瘡出血、衄血及婦人崩漏
、帶下
、心腹痛等。
此外
,目前臨床通用的桑寄生為桑寄生科多種植物的枝葉
,但古人認為寄生于桑樹者為佳,其性味苦平入肝腎經
,擅祛風濕
,補肝腎,強筋骨
,養(yǎng)血安胎
。用于治療風濕痹痛、腰膝酸痛及婦人崩漏帶下
、胎動不安等癥
。
《神農本草經》相關記載:桑根白皮 ?味甘寒。主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