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葉能治什么病|桑葉有什么作用|桑葉什么樣真假辨別
桑葉
(《本經(jīng)》)
【異名】鐵扇子(《百草鏡》)
。
【來源】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浦参锷5娜~
。
【植物形態(tài)】桑(《詩經(jīng)》),又名:家桑(《日華子本草》)
,荊桑(王禎《農(nóng)書》)
,桑椹樹(《救荒本草》)
,黃桑
。
落葉喬木,高3~7米或更高
,通常灌木狀
,植物體含乳液。樹皮黃褐色
,枝灰白色或灰黃色
,細(xì)長疏生,嫩時稍有柔毛
。葉互生
;卵形或橢圓形,長5~10厘米
,最長可達(dá)20厘米
,寬5~11厘米,先端銳尖
,基部心臟形或不對稱
,邊緣有不整齊的粗鋸齒或圓齒;葉柄長1.5~4厘米
;托葉披針形
,早落?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涡?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雌雄異株
;花黃綠色
,與葉同時開放;雄花成柔荑花序
;雌花成穗狀花序
;萼片4裂;雄花有雄蕊4
;雌花無花柱
,柱頭2裂,向外卷。聚合果腋生
,肉質(zhì)
,有柄,橢圓形
,長1~2.5厘米
,深紫色或黑色,少有白色的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5月。果期6~7月
。
全國各地有栽培
。以江蘇、浙江一帶為多
。
本植物的根(桑根)
、根皮(桑白皮)、嫩枝(桑枝)
、樹皮中的白色液汁(桑皮汁)
、葉中的白色液汁(桑葉汁)、果穗(桑椹)亦供藥用
,各詳專條
。
下列同屬植物.在少數(shù)地區(qū)亦同等入藥。雞桑
,具細(xì)長2裂的花柱(參見"小葉桑"條)
;蒙桑,葉緣鋸齒常具刺毛
;華桑
,葉緣具鈍圓鋸齒,幼葉兩面密生細(xì)毛
。
【采集】10~11月間霜后采收
,除去雜質(zhì),曬干
。
【藥材】干燥葉片多卷縮破碎
,完整者呈卵形或?qū)捖研危L8~13厘米
,寬7~11厘米
。先端尖,邊緣有鋸齒
,有時作不規(guī)則分裂
,基部截形
、圓形或心臟形。上面黃綠色
,略有光澤
,沿葉脈處有細(xì)小毛茸;下面色稍淺
,葉脈突起
,小脈交織成網(wǎng)狀,密生細(xì)毛
。質(zhì)脆易碎
。氣微,味淡
,微苦澀
。以葉片完整、大而厚
、色黃綠
、質(zhì)脆、無雜質(zhì)者為佳
。習(xí)慣應(yīng)用桑葉以經(jīng)霜者為好
,稱"霜桑葉"或"冬桑葉"。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
,以南部育蠶區(qū)產(chǎn)量較大
。
【化學(xué)成分】葉含蕓香甙、槲皮素
、異槲皮甙
、槲皮素-3-三葡糖甙、微量的β-谷甾醇
,和菜油甾醇
、β-谷甾醇、β-D-葡糖甙
、蛇麻脂醇
、內(nèi)消旋肌醇、昆蟲變態(tài)激素牛膝甾酮和蛻皮甾酮
、溶血素
、綠原酸。揮發(fā)油成分中有乙酸
、丙酸
、丁酸
、異丁酸
、戊酸
、異戊酸、己酸
、異己酸
、水楊酸甲酯、愈創(chuàng)木酚
、酚
、鄰苯甲酚、間苯甲酚
、丁香油酚等
,又含草酸、延胡索酸
、酒石酸
、檸檬酸、琥珀酸
、棕櫚酸
、棕櫚酸乙酯、三十一烷
、羥基香豆精
、蔗糖、果糖
、葡萄糖
、天門冬氨基酸和谷氨酸等氨基酸。并含維生素C-200~300毫克%
,谷胱甘肽140~400毫克%
,葉酸105微克%,5-甲酰四氫葉酸22微克%
,維生素B1-460微克%
,維生素B2-300~800微克%,腺嘌呤
、膽堿
、胡蘆巴堿,以及銅10p.p.m.
、鋅16p.p.m.
、硼35p.p.m.、錳270p.p.m.
。
【藥理作用】以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
、腎上腺素高血糖的測定作指標(biāo),桑葉有抗糖尿病作用
。國內(nèi)在用桑葉注射液治療下肢象皮腫時測定了它對小鼠的急性毒性很?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在亞急性試驗(yàn)中,用10%桑葉注射液人用量的60倍
,連續(xù)給小鼠腹腔注射21天
,對內(nèi)臟器官無損害,如超過人用量的250倍以上
,則對肝
、腎、肺等有一定損害(變性
、出血)
;桑葉注射液無刺激性,不引起溶血及過敏反應(yīng)
。桑葉水煎劑高濃度(31毫克/毫升)在體外有抗鉤端螺旋體作用
。
蕓香甙和槲皮素的藥理參見"槐花"條,丁香油酚的藥理參見"丁香"條
。
【炮制】桑葉:揀去雜質(zhì)
,搓碎,簸去梗
,篩去泥屑
。蜜桑葉:取凈桑葉,加煉熟的蜂蜜和開水少許
,拌勻
,稍悶,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
,取出
,放涼。(每桑葉100斤
,用煉熟蜂蜜20~25斤)
【性味】苦甘
,寒。
①《日華子本草》:"暖
,無毒
。"
②《綱目》:"味苦甘,寒
,有小毒
。"
③《醫(yī)林纂要》:"甘酸辛,寒
。"
【歸經(jīng)】入肺
、肝經(jīng)。
①《綱目》:"手足陽明經(jīng)
。"
②《本草經(jīng)解》:"入足太陽膀胱經(jīng)
、手少陰心經(jīng)
、足太陰脾經(jīng)。"
③《本草再新》:"入肝
、肺二經(jīng)。"
【功用主治】祛風(fēng)清熱
,涼血明目
。治風(fēng)溫發(fā)熱,頭痛
,目赤
,口渴,肺熱咳嗽
,風(fēng)痹
,癮疹,下肢象皮腫
。
①《本經(jīng)》:"除寒熱
,出汗。"
②《唐本草》:"水煎取濃汁
,除腳氣
、水腫,利大小腸
。"
③孟詵:"炙煎飲之
,止渴,一如茶法
。"
④《本草拾遺》:"主霍亂腹痛吐下
,冬月用干者濃煮服之。細(xì)銼
,大釜中煎取如赤糖
,去老風(fēng)及宿血。"
⑤《日華子本草》:"利五臟
,通關(guān)節(jié)
,下氣,煎服
;除風(fēng)痛出汗
,并撲損瘀血,并蒸后料
;蛇蟲蜈蚣咬
,鹽?敷上。"
⑥《本草圖經(jīng)》:"煮湯淋渫手足
,去風(fēng)痹
。"
⑦《丹溪心法》:"焙干為末
,空心米飲凋服,止盜汗
。"
⑧《本草蒙筌》:"煮湯
,洗眼去風(fēng)淚,消水腫腳浮
,下氣
,利關(guān)節(jié)。"
⑨《綱目》:"治勞熱咳嗽
,明目
,長發(fā)。"
⑩《本草從新》:"滋燥
,涼血
,止血。"
⑾《百草鏡》:"治腸風(fēng)
。"
⑿《本草求真》:"清肺瀉胃
,涼血燥濕。"
⒀《本草求原》:"止吐血
、金瘡出血
。"
⒁《山東中藥》:"治喉痛,牙齦腫痛
,頭面浮腫
。"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
;或入丸
、散。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
【選方】①治太陰風(fēng)溫
,但咳,身不甚熱
,微渴者:杏仁二錢
,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
,桑葉二錢五分
,菊花一錢,苦梗二錢
,甘草八分(生)
,葦根二錢。水二杯,煮取一杯
,日二服
。(《溫病條辨》桑菊飲)
②治風(fēng)眼下淚:臘月不落桑葉,煎湯日日溫洗
,或入芒硝
。(《瀕湖集簡方》)
③洗天行時眼,風(fēng)熱腫痛
,目澀眩赤:鐵扇子二張
,以滾水沖半盞,蓋好
,候湯溫
,其色黃綠如濃茶樣為出味
,然后洗眼
,拭干;隔一
、二時
,再以藥汁碗隔水燉熱,再洗
,每日洗三
、五次。(《養(yǎng)素園傳信方》)
④治肝陰不足
,眼目昏花
,咳久不愈,肌膚甲錯
,麻痹不仁:嫩桑葉(去蒂
,洗凈,曬干
,為末)一斤
,黑胡麻子(淘凈)四兩,將胡麻擂碎
,熬濃汁
,和白蜜一斤,煉至滴水成珠
,入桑葉末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
,空腹時鹽湯
、臨臥時溫酒送下。(《醫(yī)級》桑麻丸)
⑤治吐血:晚桑葉,微焙
,不計(jì)多少
,搗羅為細(xì)散。每服三錢匕
,冷臘茶調(diào)如膏
,入麝香少許,夜臥含化咽津
。只一服止
,后用補(bǔ)肺藥。(《圣濟(jì)總錄》獨(dú)圣散)
⑥治霍亂已吐利后
,煩渴不止:桑葉一握
,切,以水一大盞
,煎至五分
,去滓,不計(jì)時候溫服
。(《圣惠方》)
⑦治小兒渴:桑葉不拘多少
,用生蜜逐葉上敷過,將線系葉蒂上繃
,陰干
,細(xì)切,用水煎汁服之
。(《勝金方》)
⑧治大腸脫肛:黃皮桑樹葉三升
,水煎過,帶溫罨納之
。(《仁齋直指方》)
⑨治穿掌毒腫:新桑葉研爛敝之
。(《通玄論》)
⑩治癰口不斂:經(jīng)霜黃桑葉,為末敷之
。(《仁齋直指方》)
⑾治火燒及湯泡瘡:經(jīng)霜桑葉
,焙干,燒存性
,為細(xì)末
,香油調(diào)敷或干敷。(《醫(yī)學(xué)正傳》)
⑿治咽喉紅腫
,牙痛:桑葉三至五錢
,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⒀治頭目眩暈:桑葉三錢
,菊花三錢
,枸杞子三錢
,決明子二錢。水煎代茶飲
。(《山東中草藥手冊》)
⒁治搖頭風(fēng)(舌伸出
,流清水,連續(xù)搖頭):桑葉一至二錢
,水煎服
。(江西《草藥手冊》)
【臨床應(yīng)用】治療下肢象皮腫
采用10%桑葉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5毫升
,每日1~2次
;或25~50%溶液4毫升,每日1次
。15~21天為一療程
,必要時間隔10天后再給以第二或第三療程。在注射三天后同時開始綁扎患肢
。臨床觀察各期象皮腫病人共512例計(jì)352條腿
,經(jīng)一療程后基本治愈(腿圍縮小恢復(fù)正常或接近正常
,皮膚變薄
,皮下組織極度松軟
,自覺癥狀消失
,勞動力完全恢復(fù))者計(jì)38條腿,占10.2%
;顯著進(jìn)步(腿圍顯著縮小
,皮膚、皮下組織大部松軟
,自覺癥狀顯著改善
,勞動力有所提高)者計(jì)166條腿,占47.2%
;進(jìn)步(腿圍稍有縮小
,皮膚、皮下組織略感松軟
,自覺癥狀稍減
,勞動力稍微增進(jìn))者計(jì)149條腿,占42.3%
;無效者僅1條腿
,占0.3%。凡一
、二期象皮腫患者
,治療后多數(shù)腿圍能接近正常或明顯縮小,三期以上病人則多難恢復(fù)到健肢水平
。亦有單用桑葉注射液觀察20例
,結(jié)果證明對絲蟲病的淋巴管炎有肯定療效,對象皮腫有一定的軟化及消腫作用
。經(jīng)驗(yàn)認(rèn)為
,"綁扎"是治療中的重要一環(huán),可晝綁夜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