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螺能治什么病|山海螺有什么作用|山海螺什么樣真假辨別
山海螺
(《綱目拾遺》)
【異名】地黃(《別錄》
,白河車(王安卿《采藥志》)
,牛奶子(《植物名實(shí)圖考》),四葉參(《蘇南種子植物》)
,白蟒肉
、山胡蘿卜(《東北藥植志》)
,乳薯(《江西民間草藥》),奶參
、土黨參(《廣西中藥志》),通乳草、奶奶頭(《南京地區(qū)常用中草藥》)
。
【來源】為桔梗科植物羊乳的根
。
【植物形態(tài)】羊乳(《別錄》)
,又名:奶樹(《植物名實(shí)圖考》)。
多年生蔓生草本
。根粗壯
,倒卵狀紡錘形。莖攀緣細(xì)長
,無毛,帶紫色
,長可達(dá)1米
。葉在莖上的互生,細(xì)?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辉谥Φ耐ǔ?~4片簇生
,或?qū)ι鸂罨蚪谳喩鸂睿L圓狀披針形
、披針形至橢圓形
,長3~10厘米,寬1.5~4厘米
,先端尖,基部楔形
,全緣
,或稍有疏生的微波狀齒,兩面無毛
,下面呈灰白色
;有短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紊虺蓪ι谥敚惠嗤?裂
;裂片卵狀披針形
;花冠外面乳白色,內(nèi)面深紫色
,鐘形
,淺5裂,先端反卷
,有網(wǎng)狀脈紋
;雄蕊5
,花絲與花藥幾等長;子房半下位
,花柱短
,柱頭3裂。蒴果圓錐形
,有宿萼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10月。
生于山坡
、林練河谷兩邊等較陰濕的地方。分布東北及河北
、山西
、山東、河南
、安徽
、江西、湖北
、江蘇、浙江
、福建、廣西等地
。
【采集】8~9月挖根
,洗凈,曬干
。
【藥材】干燥根略呈紡錘形或圓錐形,大小不等
,一般長6~12厘米
,直徑1~3厘米,有時有分枝
。上部較粗
,有眾多的橫皺紋,下部稍細(xì)
;有縱皺及細(xì)根痕跡
。外表灰棕色至土黃色,粗糙
;除去栓皮的呈灰白色或淡黃白色。質(zhì)疏松而輕
,易折斷
,斷面類白色,多裂隙
。味苦微辣。
產(chǎn)黑龍江
、廣西、浙江
、江西
、福建等地。
【性味】甘辛
,平
。
①《別錄》:"味甘,溫
,無毒
。"
②《浙江民間草藥》:"味辛
,性涼。"
③《廣西中藥志》:"味甘
,性平,無毒
。"
【功用主治】消腫
,解毒,排膿
,祛痰
,催乳
。治肺癰
,乳癰,腸癰
,腫毒
,瘰疬,喉蛾
,乳少
,白帶。
①《別錄》:"主頭眩痛
,益氣
,長肌肉。"
②汪連仕《采藥書》:"治楊梅惡瘡
。"
③《綱目拾遺》:"治腫毒瘰疬,取汁和酒服
,渣敷患處
。"
④《植物名實(shí)圖考》:"發(fā)乳汁,壯陽道
。"
⑤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滋補(bǔ)強(qiáng)壯
,祛痰潤肺,排膿解毒
。治肺膿腫,乳腺炎
,癰瘡腫毒
,蛇咬傷。"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
,O.5~1.5兩(鮮者1.5~4兩)。外用:搗敷
。
【選方】①治肺癰
;㈠羊乳一兩五錢,忍冬葉一兩五錢
。水煎服
。(《江西民間草藥》)㈡羊乳四兩,白毛藤梢葉(包)四兩
。水煎服
。(《杭州藥植志》)
②治乳蛾
,腸癰,肺癰:山海螺
、蒲公英各五錢
。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③發(fā)乳:山海螺加豬前蹄燒食
。(《浙江民間草藥》)
④治陰虛頭痛,婦人白帶:羊乳一兩五錢
,用豬瘦肉四兩燉湯
,以湯煎藥服。(《江西民間草藥》)
⑤治毒蛇咬傷:鮮羊乳根四兩
,切碎,水煎服
,一天二次
;另用龍膽草根加水搗爛外敷。(《南京地區(qū)常用中草藥》)
肺癌的辨證分型論治 、辨證用藥及辨病用藥
本病屬于中醫(yī)“ 肺積 ”“ 息賁 ”等范疇,現(xiàn)中醫(yī)病名統(tǒng)稱為“ 肺癌病 ”
,中醫(yī)認(rèn)為
,肺癌總體病性屬于因虛致實(shí)、虛實(shí)夾雜
。肺癌發(fā)病以正氣虧虛為先
,因陰陽失調(diào),六淫之邪乘虛而入
,邪滯于肺,致肺氣失和
,宣降失司
,氣機(jī)不利,血行受阻
,津液失布
,凝聚為痰,痰凝氣滯
,血瘀阻于脈絡(luò),日久形成肺積
。
“虛”“痰”“瘀”“毒”為肺癌的四大致病要素 ,貫穿肺癌的整個發(fā)病過程。本虛則以
氣虛、陰虛、氣血兩虛 為多見,標(biāo)實(shí)則以
痰凝、氣滯、血瘀、毒結(jié) 為多見
,臨床上表現(xiàn)出復(fù)雜多樣的證型
。肺癌病位在肺
,與肺、脾
、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密切相關(guān)
,肺脾氣虛是肺癌發(fā)病的內(nèi)在根本原因。在發(fā)病早期
,以肺郁痰瘀多見
,治療以宣肺理氣、化痰祛瘀為主
;至疾病中期
,脾氣受損,運(yùn)化失常
,痰濕內(nèi)蘊(yùn)
,辨證以肺脾氣虛或脾虛痰濕為主,治療以益氣健脾
、培土生金為要
;隨著疾病的發(fā)展
,氣陰耗傷
,虛損及腎,以致氣陰兩虛
、腎陽不足
,治療上注重益氣養(yǎng)陰、溫陽補(bǔ)腎
。在邪實(shí)方面
,“痰”“瘀”“毒”搏結(jié)是肺癌的重要病理特點(diǎn),因肺
、脾
、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津液失于輸布
、溫化
,以致聚濕生痰,痰瘀毒結(jié)
。故中醫(yī)治療在扶正的同時
,亦需兼顧祛邪,治療當(dāng)靈活運(yùn)用化痰利濕
、活血祛瘀
、解毒散結(jié)等治法
。
辨證分型論治
1. 肺郁痰瘀型
主癥:咳嗽不暢,痰中帶血
,胸脅痛或胸悶氣急
,唇紫,口干
,便秘
,舌暗紅,有瘀斑或瘀點(diǎn)
,苔白或黃
,脈弦滑。
治法:宣肺理氣
,化瘀除痰。
方藥:千金葦莖湯(《外臺秘要》)加減
。葦莖15g
,桃仁10g,薏苡仁30g
,冬瓜仁15g
,生南星15g(先煎),生半夏15g(先煎)
,桔梗12g,魚腥草30g
,全瓜蔞15g,田七6g
,浙貝母10g
。
加減:胸脅脹疼者加莪術(shù)15g
、延胡索15g;咯血者重用白茅根30g
、仙鶴草30g
、旱蓮草20g;發(fā)熱并見痰中帶血
、舌暗者加牡丹皮15g
、連翹15g、黃芩10g
。
2. 脾虛痰濕型
主癥:咳嗽痰多,胸悶氣短
,疲乏懶言
,納呆消瘦,腹脹便溏
,舌邊有齒痕
,舌苔白膩,脈濡
、緩
、滑。
治法:健脾燥濕,理氣化痰
。
方藥:陳夏六君子湯(《醫(yī)學(xué)正傳》)加減
。黨參30g,茯苓20g
,白術(shù)15g
,陳皮6g
,生半夏15g(先煎),生南星15g(先煎)
,薏苡仁30g
,瓜蔞皮15g
,桔梗12g
,浙貝母10g,甘草10g
。
加減:痰涎壅盛者加白芥子15g
、枳實(shí)15g;肢倦思睡者加人參10g
、黃芪30g
。
3 .陰虛痰熱型
主癥:咳嗽痰少,干咳無痰
,或痰帶血絲
,咳血,胸悶氣急
,潮熱盜汗,頭暈耳鳴
,心煩口干
,尿赤便結(jié),舌紅絳
,苔花剝或舌光無苔
,脈細(xì)數(shù)無力
。
治法:滋腎清肺,化痰散結(jié)
。
方藥:百合固金湯(《慎齋遺書》)加減
。生地20g,百合15g
,玄參15g
,當(dāng)歸10g,浙貝母10g
,守宮6g
,夏枯草15g,瓜蔞皮15g
,豬苓20g,鱉甲30g(先煎)
,甘草10g
。
加減:痰黃如膿腥臭者
,加魚腥草30g、知母15g
、桑白皮10g
;五心煩熱者加牡丹皮15g、黃柏15g
;口干欲飲者加天花粉20g
、天冬15g
;大便干結(jié)者加火麻仁15g
、厚樸10g。
4 .氣陰兩虛型
主癥:干咳少痰
,咳聲低微
,或痰少帶血,顏面萎黃
、暗淡
,神疲乏力,口干短氣
,納呆消瘦,舌淡紅或胖
,苔白干或無苔
,脈細(xì)如絲
。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扶正祛積
。
方藥:大補(bǔ)元煎(《景岳全書》)加減。人參15g
,山藥30g
,熟地黃15g,當(dāng)歸10g
,山萸肉10g
,仙鶴草30g,西洋參10g
,麥冬15g
,五味子10g
,豬苓20g,山海螺30g
。
加減:痰粘難咯者,加桑葉10g
、僵蠶10g
、海蛤殼30g;面肢浮腫者加葶藶子15g
、茯苓25g
、澤瀉15g
;神志昏蒙者加全蝎5g、蜈蚣3g
、石菖蒲15g
。
5. 腎陽虧虛型
主癥:氣短
,動則氣喘
,或見面色晦暗,面目浮腫
,冷汗自出
,腰膝酸軟
,咳嗽痰少,畏寒神怯
,舌淡而嫩胖,脈沉細(xì)
。
治法:溫陽補(bǔ)腎
,納氣平喘。
方藥:人參蛤蚧散(《醫(yī)壘元戎》)加減
。蛤蚧1對
,人參15g
,北杏仁10g,川貝母10g
,桑白皮15g
,茯苓15g
,杜仲15g,肉桂6g
,沉香10g
,熟附片10g(先煎)。
加減:呼多吸少
,咳喘甚者
,加葶藶子15g
、大棗15g
;痰多壅盛
,動則喘促者
,加蘇子15g、前胡15g
、橘紅10g
;形寒肢冷者
,加干姜10g、當(dāng)歸10g
、鹿角霜15g
。
肺癌的辨證治療是中醫(yī)治療的核心
,在具體診治過程中也可參考我國著名的中醫(yī)腫瘤學(xué)家、國醫(yī)大師
、全國名中醫(yī)等專家的肺癌學(xué)術(shù)思想和用藥經(jīng)驗(yàn)
,如朱良春
、劉嘉湘
、周岱翰
、樸炳奎
、潘敏求
、郁仁存
、李佩文、劉偉勝和劉亞嫻等中醫(yī)大家
。中醫(yī)治療療程的時間長短需根據(jù)患者身體狀態(tài)
、臨床分期
、治療方式和預(yù)后指標(biāo)的不同而靈活調(diào)整;總體建議中醫(yī)治療療程1年以上
,服藥期間定期檢查血分析
、尿液分析
、肝腎功能
。
辨證用藥
臨床上肺癌患者常見咳嗽、咳血
、胸痛
、疲乏
、胸腔積液等癥狀及并發(fā)癥,可多癥并存
,治療上可在辨證的基礎(chǔ)上加減用藥,以改善癥狀
。
1. 咳嗽
咳嗽病位在肺
,與脾
、肝有關(guān),久則及腎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人缘谋孀C
,首先要辨明外感、內(nèi)傷
,以及其見證的屬虛屬實(shí)
。肺癌患者多屬內(nèi)傷咳嗽
,因肺氣虧虛
、脾虛生痰、肝火犯肺或腎失納氣
,以致肺氣失宣
,肺氣上逆
。在治療方面,當(dāng)以宣肺化痰為基本治則
,根據(jù)虛實(shí)夾雜及臟腑辨證進(jìn)行辨證用藥
。
咳嗽咽癢
,咳稀白痰
,流清涕,惡寒發(fā)熱
,多為風(fēng)寒外襲
,治以疏風(fēng)散寒
,宣肺止咳,可選用麻黃
、荊芥
、紫蘇梗
、杏仁
、桔梗等。
干咳
,咽痛,痰少難咳
,或痰中帶血絲
,舌紅而干
,苔薄黃
,脈浮數(shù)
,多為風(fēng)燥傷肺
,治以清肺潤燥
,可選用桑葉
、北杏仁、川貝
、沙參
、枇杷葉等
。
氣短聲低
,痰多色白,自汗
,惡風(fēng)
,倦怠無力
,舌淡,苔白
,脈細(xì)弱
,多為肺脾氣虛
,治以健脾補(bǔ)肺
,補(bǔ)土生金
,可選用黨參、白術(shù)
、陳皮
、法半夏等
。
干咳
,咳聲短促,口燥咽干
,聲音嘶啞
,午后潮熱
,盜汗
,消瘦
,舌紅
,少苔
,脈細(xì)數(shù)
,多為肺陰虧耗
,治以養(yǎng)陰清熱,潤肺止咳
,可選用麥冬
、天冬
、天花粉
、款冬花
、紫菀等。
痰白清稀
,舌淡苔白滑者
,屬寒痰
,治宜溫化寒痰,常用細(xì)辛
、干姜
、蛤蚧
、半夏等;咳聲重濁
,痰多色白黏膩
,胸脘痞悶
,多為痰濕蘊(yùn)肺
,治以燥濕化痰
,理氣止咳
,可選用半夏
、茯苓
、陳皮
、白芥子、蒼術(shù)
、化橘紅等
。
咳嗽時伴胸痛
,痰多質(zhì)稠,或黃稠
,口干欲飲
,舌質(zhì)紅,苔黃膩
,脈滑數(shù)
,多為痰熱郁肺
,治以清熱化痰
,肅肺止咳
,可選用黃芩、知母
、瓜蔞皮
、蒲公英
、魚腥草等
。
放療后患者常見干咳
,咽干灼痛
,痰黃稠量少難咳
,偶有身熱
,舌紅
,少苔
,脈滑數(shù)或細(xì)數(shù)
,多為氣陰兩傷或邪熱蘊(yùn)肺
,治以益氣養(yǎng)陰或養(yǎng)陰清熱
,可選用沙參、麥冬
、連翹
、知母
、桔梗
、生地等
。
2. 咳血
咳血屬“血證”范疇
,病位在絡(luò)脈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妊谋孀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