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雄能治什么病|天雄有什么作用|天雄什么樣真假辨別
天雄
(《本經(jīng)》)
【異名】白幕(《本經(jīng)》)
。
【來源】為附子或草烏頭之形長而細(xì)者
。植物形態(tài)詳"川烏頭"及"草烏頭"條
。
【炮制】①《雷公炮炙論)):"宜炮皴坼后去皮尖底用,不然陰制用并得
。"
②《藥性論》:"干姜制用之
。"
③《日華子本草)):"凡丸、散炮去皮臍用
,飲藥即和皮生使甚佳
。"
④《綱目》:"熟用。一法
,每十兩
,以酒浸七日,掘土坑
,用炭半枰煅赤
,去火,以醋二升沃之
,侯干
,趁熱入天雄在內(nèi),小盆合一夜
,取出
,去臍用之。"
【性味】辛
,熱
,有毒。
①《本經(jīng)》:"味辛
,溫
。"
②《別錄》:"甘,大溫
,有大毒
。"
③《藥性論》:"大熱,有大毒
。"
【功用主治】祛風(fēng)
,散寒,燥濕
,益火助陽
。治風(fēng)寒濕痹,歷節(jié)風(fēng)痛
,四肢拘攣
,心腹冷痛,痃癖百瘕。
①《本經(jīng)》:"主大風(fēng)
,寒濕痹
,歷節(jié)痛,拘攣緩急
,破積聚邪氣
,金瘡,強(qiáng)筋骨
,輕身健行
。"
②《別錄》:"療頭面風(fēng)去來疼痛,心腹結(jié)積
,關(guān)節(jié)重
,不能行步,除骨間痛
,長陰氣
,強(qiáng)志,令人武勇
,力作不倦
。又墮胎。"
③《藥性論》:"能治風(fēng)痰
,冷痹
,軟腳毒風(fēng),能止氣喘促急
。殺禽
、蟲毒。"
④《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fēng)
、一切氣,助陽道
,暖水藏
,補(bǔ)腰膝,益精明目
,通九竅
,利皮膚,調(diào)血脈
,四肢不遂
,破痃癖百結(jié),排膿止痛
,續(xù)骨
,消瘀血,補(bǔ)冷氣虛損,霍亂轉(zhuǎn)筋
,背脊僂傴
,消風(fēng)痰,下胸膈水
,發(fā)汗
,止陰汗,炮含治喉痹
。"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
,0.8~2錢;或入丸
、散
。外用:研末調(diào)敷。
【宜忌】陰虛陽盛及孕婦禁服
。
《本草經(jīng)集注》:"遠(yuǎn)志為之使
。惡腐婢。"
【選方】①治元陽素虛
,寒邪外攻
,手足厥冷,大
、小便滑數(shù)
,小便白渾,六脈沉微
,除痼冷
,扶元?dú)饧皞幎荆簽躅^、附子
、天雄(并炮裂
、去皮臍)等分。為租末
,每服四錢
,水二盞,姜十五片
,煎八分
,溫服。(《肘后方》三建湯)
②治腎臟虛積
,冷氣攻腹疼痛
,少力,行步難
,不思飲食:天雄(炮裂
、去皮臍)二兩,茴香子(炒)、山芋
、蜀椒(去目及口合者
,炒出汗)各-兩。上四味
,搗羅為末
,用羊腎一對,切去皮膜細(xì)研
,酒
、面同煮成膏,候冷拌前藥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溫酒鹽湯任下
,空心食前服
。(《圣濟(jì)總錄》天雄丸)
③治風(fēng)濕痹皮肉不仁,骨髓疼痛不可忍者:天雄(炮裂
,去皮臍)
、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
,桂(去粗皮)一兩半
,干姜(炮)三兩,防風(fēng)(去叉)三兩
。上五味
,為細(xì)末,煉蜜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溫酒下
,日三夜一
。(《圣濟(jì)總錄》天雄丸)
治療糖尿病的藥方里有"泡天雄"和"大排黨"都是什么藥材?
泡天雄是經(jīng)過炮制加工的天雄片。天雄片又稱為白附片:為附子除去外皮的不規(guī)則縱切片
,上寬下窄,長1.7~5cm
,寬0.9~3cm
,厚約0.3cm。全體黃白色
,半透明狀
,并有縱向筋脈(導(dǎo)管)。質(zhì)堅而脆,易折斷
。斷面具有角質(zhì)樣光澤
。氣微,味淡
,性味辛
,甘,大熱
;有毒
。功能回陽救逆,補(bǔ)火助陽
,逐風(fēng)寒濕邪
。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
,陽痿宮冷
,心腹冷痛,虛寒吐瀉
,陰寒水腫
,陽虛外感,寒濕痹痛
。
天雄
、附子、側(cè)子
、烏喙同出一物
,為什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及普及性專業(yè)性教材、《中藥鑒定學(xué)》和高
、中等院校的《中藥學(xué)》中只有川烏
、附子的全面論述,而沒有天雄
、側(cè)子的任何記載
,如果說同屬、同科
、同目
、同綱的中藥材,其性味
、歸經(jīng)
、功能主治完全一致,可不分彼此
,但又為何區(qū)別川烏與附子
。筆者逐帶著諸多疑問選查古今本草專著
,其疑問更加繁雜,認(rèn)為完全有必要向同行作如下簡要介紹:
一
、 經(jīng)典著述
附子:《本經(jīng)》列為下品
,釋名為奚毒、烏喙
;《吳普》名耿子
、毒公;《綱目》別名金鴉
、鴛鴦菊
。
《廣雅》:奚毒、附子也
。一歲為側(cè)子
,二歲為烏喙,三歲為附子
,四歲為烏頭
,五歲為天雄。
《博物志》:烏頭
、附子
、天雄一物,春
、秋
、冬、夏采各異也……
《益部方物略記》:陶弘景以天雄
、烏頭
、附子皆出建平,謂之三建……《肘后方》:三建湯
。
《癸辛雜識》:三建湯
,用附子、川烏
、天雄而莫曉其命名之義
,因觀謝靈運(yùn)《山居斌》曰:三建異形而同出、蓋三物皆一種類
,是知古藥命名
,皆有所本祖也。
《古涪志》:天雄與附子類同而種殊
。附子種類近漏蘭
,天雄種如香附子。凡種必取土為槽
,作傾斜之勢
,下廣而上狹,置種其間
,其生也與附子絕不類
,雖物性使然,亦人力有以使之
。
《綱目》:側(cè)子乃附子傍粘連小者爾
。
《蜀本草》:烏頭傍出附子,附子傍出側(cè)子明矣似烏鳥頭為烏頭
,兩歧者為烏喙
,細(xì)長乃至三四寸者為天雄……五物同出而異名。
時珍曰:初種為烏頭
,像烏之頭也
,附烏頭所生者為附子,別有草烏頭
、白附子
,故俗稱黑附子,川烏頭以別之
。冬采為附子
,春采為烏頭。天雄乃種附子而生出或變出其形長而不生子
,故曰“天雄”
。
弘景曰:烏頭與附子同類,今采用四月
,亦以八月采……獵人以傅箭
、射禽獸十步即倒,中人亦死……
大明曰:天雄大而長
,少角刺而虛
,附子大而短,有角平穩(wěn)而實(shí)
,烏喙似天雄
,烏頭次于附子,側(cè)子小于烏頭
,連聚生者名為虎掌
,并是天雄一裔,子母之類
。
雷敩曰:烏頭少有莖苗
、身長而烏黑,少有傍尖
、烏喙皮上蒼色
、有尖頭
、大者孕九個,周圍底陷
,黑如烏鐵
。天雄身全矮,無尖周匝
,四面有附子
,孕十一個,皮蒼色
,側(cè)子只是附子傍
,有小顆如棗核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川烏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
,除去子根、須根及泥沙
。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
、須根及泥沙
。習(xí)稱:“泥附子”,加工成鹽附子
、黑順片
、白附子。(1985年版一部)
。
二
、 性味、歸經(jīng)
,主治功效雜論
據(jù)《本經(jīng)》與《綱目》所載
,附子、天雄
、側(cè)子
、烏頭、烏喙其功能主治各異
。特點(diǎn)鮮明:
附子:辛
、溫、有大毒
。主治風(fēng)寒咳逆邪氣
,溫中,寒濕踒躄
、拘攣膝痛
、破癥堅積聚
、金瘡、心腹冷痛
、霍亂轉(zhuǎn)筋下痢赤白
。時珍曰:附子性重滯,溫脾逐寒
。
烏頭:本經(jīng)列為下品,辛
、溫
、有大毒,主治諸風(fēng)
、洗洗出汗風(fēng)痹血痹
,半身不遂,除寒冷溫養(yǎng)臟腑
,祛肝風(fēng)虛
,破積聚寒熱、咳逆上氣
,助陽退陰
,功同附子稍緩。時珍曰:川烏頭性輕疏
,溫脾祛風(fēng)
,若是寒疾即用附子,風(fēng)疾即用川烏頭
。
《長沙藥解》:烏頭溫燥下行
,其性蔬利迅速,開通關(guān)腠
,驅(qū)逐寒濕之力甚捷……
天雄(《本經(jīng)》列為下品):釋名白幕
,氣未辛溫有大毒,主治大風(fēng)
、寒溫痹
、歷節(jié)痛、拘攣緩急
,破積聚邪氣
,金瘡,強(qiáng)筋骨
,輕身健行
。
《本草求真》:天雄能補(bǔ)下焦命門陽虛,然辛熱走竄
,止屬主治風(fēng)寒濕痹之品
。
側(cè)子:氣味辛
、大熱、有大毒
,主治癰腫
、風(fēng)痹歷節(jié)、腰腳痛冷
、寒熱鼠痿
。墮胎、療腳氣
、冷風(fēng)濕痹
、大風(fēng)筋骨拘急,治遍身風(fēng)疹神妙
。
《本草匯言》:側(cè)子散生附子傍側(cè)
,體無定在,其氣熱劣而輕物
,專于發(fā)散四肢
,充達(dá)皮毛……
烏喙:一名兩頭尖,氣味辛
、微溫
、有大毒,主治風(fēng)濕
、丈夫腎濕陰囊癢
,寒風(fēng)歷節(jié),掣引腰痛
,不能行步
,癰腫膿結(jié),墮胎
。男子腎氣衰弱
、陰汗、瘰疬歲月不消
,主大風(fēng)頑痹
。
《中國藥典》川烏性味歸經(jīng)、功能主治項下記載:川烏
,辛
、苦、熱
、有大毒
。歸心、肝、腎
、脾經(jīng)
。功能祛風(fēng)除濕,溫經(jīng)止痛
。主治風(fēng)寒濕痹
,關(guān)節(jié)痙痛,心腹冷痛
、寒疝作痛
、麻醉止痛。
附子性味
、歸經(jīng)
、功能主治項下記載:附子,辛
、甘、大熱
、有毒
,歸心、腎
、脾經(jīng)
,功能回陽救逆,補(bǔ)火助陽
,逐風(fēng)寒濕邪
。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
、陽痿
、宮冷、心腹冷痛
、虛寒吐瀉
、陰寒水腫、陽虛外感
、寒濕痹痛
。
綜上古經(jīng)典所著,烏頭
、天雄
、附子、則子的性味歸經(jīng)
、功能主治均有各自的顯著特點(diǎn)
,因此才有“三建湯”方的最佳組合:因?yàn)躅^獨(dú)生個大者為天雄,多生者為附子,附子下生小如棗核者為則子
,同為一家子的組合均能發(fā)揮相生
、相使、相須的協(xié)調(diào)作用
,以增強(qiáng)藥物的作用
。《中國藥典》也表明了烏頭
、附子雖為二個品位
,但確系子母之類,也明確地分辨了二者明顯不同的功能和主治
,那么現(xiàn)代的本草專著為何不作天雄
、側(cè)子的記載,因此
,筆者最起碼有如下六個疑問:
1
、現(xiàn)代的烏頭所生是否全部為多個以上,而沒有獨(dú)生的“天雄”
;那么又是從哪個年代開始產(chǎn)生的種變
?
2、現(xiàn)代的附子之下是否已不派生小如棗核的“側(cè)子”
?
3
、現(xiàn)代《本草》專著的學(xué)者是否絕對相信《經(jīng)典》雜記所言:烏頭獨(dú)生,藥農(nóng)謂之不吉
,全部棄之
。所以無法上市?
4
、“天雄”
、“側(cè)子”的性味歸經(jīng)和功能主治是否經(jīng)現(xiàn)代科學(xué)研究及臨床驗(yàn)證與川烏、附子性味歸經(jīng)
、功能主治完全相吻合
?
5、“天雄”是否等于“川烏”
、“側(cè)子”是否等于“附子”
?
6、“三建湯”是否屬虛擬之湯名
?
以上“天雄”
、“側(cè)子”的疑問,因當(dāng)?shù)責(zé)o人栽培
,實(shí)際派生狀況無法從實(shí)踐之中進(jìn)行考察
,現(xiàn)今市場亦無“天雄”
、“側(cè)子”的專售,曾電話咨詢幾位藥農(nóng)
,亦不知有“天雄”
、“側(cè)子”之說。最讓人不能理解的是專業(yè)學(xué)校畢業(yè)的工作人員多數(shù)不知“天雄”
、“側(cè)子”為何物
,因此無法考證,敬請各位專家
、同行教正
。
2 大排黨應(yīng)該是所說的“真黨參”系指產(chǎn)于山西上黨(今山西長治)的五加科人參。由于該地區(qū)的五加科人參逐漸減少乃至絕跡
,后人遂用其他藥材形態(tài)類似人參的植物偽充之
,并沿用了“上黨人參”的名稱。至清代醫(yī)家已清楚地認(rèn)識到偽充品與人參的功用不盡相同
,并逐漸將形似防風(fēng)
、根有獅子盤頭的一類獨(dú)立出來作為新的藥材品種處理,定名為:“黨參”
。關(guān)于這種黨參的形態(tài)
,《植物名實(shí)圖考》有詳盡記載:“黨參,山西多產(chǎn)
。長根至二三尺,蔓生
,葉不對
,節(jié)大如手指,野生者根有白汁
,秋開花如沙參
,花色青白,土人種之為利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天雄丸簡介
目錄1拼音2概述3《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一方之天雄丸 3.1組成3.2制備方法3.3功能主治3.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4《太平圣惠方》卷七方之天雄丸 4.1處方4.2制法4.3功能主治4.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4.5摘錄 5《御藥院方》卷六方之天雄丸 5.1處方5.2制法5.3功能主治5.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5.5摘錄 6《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jì)眾方》之天雄丸 6.1組成6.2制備方法6.3功能主治6.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7《奇效良方》卷二十一方之天雄丸 7.1組成7.2制備方法7.3功效主治7.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8《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方之天雄丸 8.1組成8.2制備方法8.3功能主治8.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9《太平圣惠方》卷七方之天雄丸 9.1組成9.2制備方法9.3功能主治9.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10《普濟(jì)方》卷一九三引《指南方》之天雄丸 10.1組成10.2制備方法10.3功效主治10.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10.5附注 11《圣濟(jì)總錄》卷十一方之天雄丸 11.1組成11.2制備方法11.3功能主治11.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12《太平圣惠方》卷三十方之天雄丸 12.1組成12.2制備方法12.3功能主治12.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13《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方之天雄丸 13.1組成13.2制備方法13.3功效主治13.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14《圣濟(jì)總錄》卷十九方之天雄丸 14.1組成14.2制備方法14.3功能主治14.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15《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四方之天雄丸 15.1組成15.2制備方法15.3功能主治15.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16《太平圣惠方》卷十九方之天雄丸 16.1組成16.2制備方法16.3功能主治16.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17《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九方之天雄丸 17.1組成17.2功能主治17.3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18《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七方之天雄丸 18.1組成18.2制備方法18.3功效主治18.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19《圣濟(jì)總錄》卷八方之天雄丸 19.1組成19.2制備方法19.3功能主治19.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20《圣濟(jì)總錄》卷十五方之天雄丸 20.1組成20.2制備方法20.3主治20.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21《圣濟(jì)總錄》卷二十方之天雄丸 21.1組成21.2制備方法21.3功能主治21.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22《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六方之天雄丸 22.1組成22.2制備方法22.3功能主治22.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23《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二方之天雄丸 23.1組成23.2制備方法23.3功能主治23.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24《醫(yī)方類聚》卷一○三引《簡要濟(jì)眾方》之天雄丸 24.1組成24.2制備方法24.3功能主治24.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25《太平圣惠方》卷十四方之天雄丸 25.1組成25.2制備方法25.3功能主治25.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25.5附注 26《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三方之天雄丸 26.1組成26.2制備方法26.3功能主治26.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26.5附注 27《雞峰普濟(jì)方》卷九方之天雄丸 27.1組成27.2制備方法27.3功能主治27.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28《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方之天雄丸 28.1組成28.2制備方法28.3功能主治28.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29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天雄丸 1拼音 tiān xióng wán
2概述 天雄丸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二十六首
。
3《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一方之天雄丸
3.1組成
天雄(生
,去皮臍)一兩,桃仁(去皮尖
,雙仁
,炒黃)、桂枝(去粗皮)
、炒大茴香
、川椒(去目并合口者,炒)、炒全蝎各半兩[1]
。
3.2制備方法
上藥為細(xì)末
,用狗里外腎并膽細(xì)切,置銀器中
,加無灰酒一升
,熬成膏,入藥末作丸
,梧桐子大[1]
。
3.3功能主治
《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一方之天雄丸主治奔豚氣,上下攻走疼痛
。[1]
3.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十丸
,空腹生姜鹽湯送下[1]。
4《太平圣惠方》卷七方之天雄丸
4.1處方
天雄30克(炮裂
,去皮
、臍)石斛22.5克(去根,銼)五味子22.5克 巴戟30克 白茯苓22.5克 熟干地黃30克 遠(yuǎn)志22.5克(去心)人參15克(去蘆頭)補(bǔ)骨脂7.5克(微炒)蛇床子30克 澤瀉22.5克 薯蕷22.5克 石南22.5克 萆薢22.5克(銼)附子22.5克(炮裂
,去皮
、臍)沉香22.5克 石龍芮22.5克 桂心22.5克 棘刺22.5克 黃耆22.5克(銼)白龍骨30克 菟絲子30克(酒浸三日,曝干
,別杵為末)杜仲22.5克(去粗皮
,炙微黃,銼)肉蓯蓉22.5克(酒漫一宿
,剝?nèi)グ櫰?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炙干?/p>
4.2制法
上藥搗羅為散,煉蜜和搗三二百杵
,丸如梧桐子大
。
4.3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七方之天雄丸功在補(bǔ)腎壯陽,益精強(qiáng)骨
。治腎氣不足
,體倦乏力,腰背強(qiáng)痛
,腳膝酸軟
,耳目不聰,忽忽喜忘
,悲恐不樂
,足冷畏寒,小便失禁
。
4.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空腹時以溫酒下30丸
,一日二次
。
4.5摘錄
《太平圣惠方》卷七
5《御藥院方》卷六方之天雄丸
5.1處方
蛤蚧1對 朱砂6克 沉香9克 丁香9克 陽起石9克 鐘乳粉1.5克 木香7.5克 紫梢花15克 晚蠶蛾45克 牡蠣粉7.5克 天雄1個 桂7.5克 石燕子1對(炭火燒,酣淬七次)鹿茸15克(酥炙)白術(shù)7.5克 蓯蓉15克(酒浸三日
,焙干)菟絲子9克(酒浸
,焙干)龍骨7.5克 海馬1對乳香9克
5.2制法
上藥二十味,杵為細(xì)末
,煉蜜和丸
,如彈子大。
5.3功能主治
《御藥院方》卷六方之天雄丸主治真氣不足
,陽氣衰憊
,失精腰痛,臍腹痃急
,陽事不興
。
5.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空心細(xì)嚼
,好酒煎木通
,入麝香少許送服。不得過三服
。
5.5摘錄
《御藥院方》卷六
6《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jì)眾方》之天雄丸
6.1組成
天雄2兩(炮裂
,去皮),舶上茴香1兩
,薯蕷1兩
,川椒紅1兩。
6.2制備方法
上為末
,用羊腎子1對
,切去皮膜,細(xì)研
,酒面同煮成膏
,候冷
,拌前藥為丸
,如梧桐子大。
6.3功能主治
《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jì)眾方》之天雄丸主治腎臟虛積冷氣
,腳膝少力
,行步難,不思飲食
。
6.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至30丸
,食前用溫酒或鹽湯送下。
7《奇效良方》卷二十一方之天雄丸
7.1組成
天雄(炮裂
,去皮臍)2兩
,肉蓯蓉(酒浸1宿
,刮去皺皮,炙干)2兩
,雀卵49枚
,破故紙(酒浸)1兩,雄蠶蛾(隔紙微炒)1兩
,菟絲子(酒浸3日
,曝干,別搗為末)1兩
。
7.2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
,以雀卵并少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7.3功效主治
《奇效良方》卷二十一方之天雄丸功在補(bǔ)暖元臟
,添精益氣,利腰腳
,強(qiáng)筋力
。
7.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加至20丸
,空心用溫酒送下
。
8《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方之天雄丸
8.1組成
天雄3分(炮裂,去皮臍)
,人參半兩(去蘆頭)
,丹參半兩,沙參半兩(去蘆頭)
,白花蛇1兩(酒浸
,去皮骨,炙令微黃)
,羚羊角屑半兩
,芎?半兩,白僵蠶3分(微炒)
,獨(dú)活半兩
,防風(fēng)3分(去蘆頭),牛膝3分(去苗)
,萆薢半兩(銼)
,麻黃3分(去根節(jié)),甘菊花半兩
,天麻1兩
,桂心3分,當(dāng)歸半兩
,枳殼半兩(麩炒微黃
,去瓤)
,干蝎半兩(微炒),蟬殼半兩(微炒)
,細(xì)辛半兩
,白蒺藜半兩(微炒,去刺)
,仙靈脾3分
,白附子3分(炮裂),蔓荊子半兩
,阿膠3分(搗碎
,炒令黃燥),麝香3分(細(xì)研)
。
8.2制備方法
上為末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8.3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方之天雄丸功在柔風(fēng)
。皮膚虛緩,四肢不收
,或時頑痹
,腰腳無力。
8.4天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
,食前以溫酒送下
。
9《太平圣惠方》卷七方之天雄丸
9.1組成
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