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花能治什么病|芫花有什么作用|芫花什么樣真假辨別
【中文名】芫花(《本經(jīng)》)
【類別】花類
【異名】芫(《山海經(jīng)》),去水(《本經(jīng)》)
,敗花
、赤芫、兒草(《吳普本草》)
,毒魚
、杜芫(《別錄》),頭痛花(《綱目》)
,悶頭花
、老鼠花(《東還紀程》),鬧魚花(《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
,棉花條
、大米花(《江蘇植藥志》),芫條花
、野丁香花(《山東中藥》)
,九龍花、浮脹草
、地棉花(《湖南藥物志》)
,銀腰帶、小葉金腰帶(《江西草藥》)
。
【來源】為瑞香科植物芫花的花蕾
。
【植物形態(tài)】芫花
落葉灌木,高可達1米
。莖細長而直立
,幼時有絹狀短柔毛
。葉通常對生,偶為互生
,橢圓形至長橢圓形
,長3~5.5厘米,寬5~20厘米
,略為革質(zhì)
,全綠,先端尖
,幼時兩面疏生絹狀細柔毛
,脈上較密,老時上面漸脫落
;葉柄短
,密布短柔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ㄏ热~開放
,淡紫色,通常出于枝頂葉腋
,3~7朵簇生
;花酶性,無花瓣
;萼圓筒狀而細
,長約1厘米,密被絹狀短柔毛
,先端4裂
,裂片卵形,長不及1厘米
;雄蕊8
,2輪,著生于萼筒上
,不具花絲
;雌蕊1,子房上位
,1室
,花柱極短或缺乏,柱頭頭狀
。核果革質(zhì)
,白色。種子1粒,黑色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4月。果期5月
。
生于路旁
、山坡
,或栽培于庭園
。分布福建、浙江
、江蘇
、安徽、湖北
、湖南
、四川、山東
、河南
、河北、陜西等地
。
本植物的根(芫花根)亦供藥用
,另詳專條。
【采集】春季花未開放前采摘
,揀去雜質(zhì)
,曬干或烘干。
【藥材】干燥花蕾呈彎曲或稍壓扁的棒錘狀
,長約1厘米
,直徑約0.3厘米,常單朵或3~7朵成簇
。上端稍膨大
,裂為4片,淡黃棕色
,下端較細
,灰棕色,密布白色絨毛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ㄐ妮^硬,呈紫紅色
。全花質(zhì)軟
。氣微香,久嗅能致頭痛,味微甘
。嚼之有辣感
。以花蕾多而整齊。淡紫色者為佳
。
產(chǎn)安徽
、江蘇、浙江
、四川
、山東、福建
、湖北等地
。
除上述品種外,尚有黃芫花
,為同科植物河朔芫花的干燥花蕾
。與蕪花相似而略小,長約0.3~1厘米
。表面灰綠色或灰黃色
,有白色細絨毛。
產(chǎn)于山西
、陜西
、甘肅、內(nèi)蒙古等地
,亦同等使用
。
【化學(xué)成分】芫花含芫花素、羥基芫花素
、芹菜素及谷甾醇
;另含苯甲酸及刺激性油狀物。
【炮制】芫花:揀凈雜質(zhì)
,篩去泥土
。醋芫花:取凈芫花,加醋拌勻
,潤透
,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醋吸盡,呈微黃色
,取出
,晾干。(每芫花100斤
,用醋25斤)
①陶弘景:"芫花
,用之微熬
,不可近眼。"
②《綱目》:"芫花留數(shù)年陳久者良
。用時以好醋煮十?dāng)?shù)沸
,去醋,以水浸一宿
,曬干用
,則毒滅也,或以醋炒者次之
。"
【性味】辛苦
,溫,有毒
。
①《本經(jīng)》:"味辛
,溫
。"
②《別錄》:"苦
,微溫,有小毒
。"
③《藥性論》:"有大毒
。"
【歸經(jīng)】入肺、脾經(jīng)
。
①《長沙藥解》:"入足太陽膀胱經(jīng)
。"
②《得配本草》:"入手太陰經(jīng)。"
③《本草求真》:"入脾
,肺
、腎。"
【功用主治】逐水
,滌痰
。治痰飲癖積,喘咳
,水腫
,脅痛,心腹百結(jié)脹滿
,食物中毒
,瘧母,癰腫
。
①《本經(jīng)》:"主咳逆上氣
,喉鳴喘,咽腫短氣
,鬼瘧
,疝瘕,癰腫。"
②《別錄》:"消胸中痰水
,喜唾
,水腫,五水在五藏皮膚及腰痛
,下寒毒
、肉毒。"
③《藥性論》:"治心腹脹滿
,去水氣
,利五臟寒痰,涕唾如膠者
。主通利血脈
,治惡瘡風(fēng)痹濕,一切毒風(fēng)
,四肢攣急
,不能行步,能瀉水腫脹滿
。"
④《日華子本草》:"療嗽
,癉瘧。"
⑤《綱目》:"治水飲痰辯
,脅下痛
。"
⑥《本草原始》:"煎汁漬絲線,系痔易落
,(并能)系瘤
。"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錢
;或入丸
、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含漱
。
【宜忌】體質(zhì)虛弱及孕婦禁服
。
《本草經(jīng)集注》:"決明為主使。反甘草
。"
【選方】①治太陽中風(fēng)
,下利嘔逆,表解
,其人縶縶汗出
,發(fā)作有時,頭痛
,心下痞?滿
,引脅下痛
,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芫花(熬)
,甘遂
、大戟。上三味
,等分
,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
,先煮大棗肥者十枚
,取八合,去滓
,內(nèi)藥末
,強人飄一錢匕。羸人服半錢
,溫服之
,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
,明日更服
,加半錢,得快下利后
,糜粥自養(yǎng)。(《傷寒論》十棗湯)
②治卒得咳嗽:芫花一升
。水三升
,煮取一升,去滓
,以棗十四枚
,煎令汁盡,一日一食之
,三日訖
。(《補缺肘后方》)
③治水病通身微腫,腹大
,食飲不消:芫花(微炒)
,甘遂(微炒),大黃(銼碎
、醋炒拌干)
、葶藶(炒令紫色)各一兩,巴豆(去心
,皮
,麩炒
,研出油盡)四十枚。上五味
,搗羅為末
,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
,飲下三丸,不知
,稍增至五丸
,以知為度。(《圣濟總錄》小消化丸)
④治蠱脹:楓殼
、芫花各等分
。上用釅醋浸芫花透,將醋再煮枳殼爛
,擂芫花末
,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數(shù)丸
,溫白湯送下。(《普濟方》枳殼丸)
⑤治時行毒病七
、八日
,熱積聚胸中,煩亂欲死:芫花一升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半,漬故布薄胸上
。不過三薄
,熱即除,當(dāng)溫暖四肢護厥逆也
。(《千金方》凝雪湯)
⑥治瘧母彌年
,經(jīng)吐、汗
、下
,榮衛(wèi)虧損,邪氣伏藏脅間
,結(jié)為百癖
,腹脅堅痛:芫花(炒),朱砂(研)各等分
。為末
,煉蜜丸
,如小豆。每服十丸
,濃煎棗湯下
,下后即與養(yǎng)胃湯。(《仁齋直指方》消癖丸)
⑦治癰:堯花為末
,膠和如粥敷之
。(《千金方》)
⑧治急性乳腺炎,兼治深部膿腫:芫花二錢至一兩
,雞蛋三至五個
。二味同煮,蛋熟后剝?nèi)?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刺?shù)小洞放入再煮
,至蛋發(fā)黑為度,吃蛋喝湯
,每天一至二次
,每次一至二個。服后有頭昏
、惡心者
,可吃蛋不喝湯。如反應(yīng)甚者
,以菖蒲煎服解之
。孕婦忌服。勿與甘草同服
。(《江蘇省中草藥新醫(yī)療法展覽資料選編》)
⑨治白禿頭瘡:芫花末
,豬脂和涂之。(《集效方》)
⑩治牙痛
,諸藥不效者:芫花碾為末,擦痛處令熱
。(《魏氏家藏方》芫花散)
⑾治小瘤:先用甘草煎膏
,筆蘸妝瘤傍四圍,干后復(fù)妝
,凡三次
,然后以藥:大戟、芫花
、甘草(等分)
,上為末,米醋調(diào)
,別筆妝敷其中
,不得近著甘草處
。次日縮小,又以甘草膏壯小暈三次
,中間仍用大戟
、芫花、甘草如前法
,自然焦縮
。(《世醫(yī)得效方》)
⑿治心痛有蟲:芫花一兩(蠟炒),雄黃一錢
。為末
,每服一字,溫醋湯下
。(《乾坤生意》)
⒀治諸般氣痛:芫花(醋煮)半兩
,延胡索(炒)一兩半。為末
,每服一錢
。瘧疾,烏梅湯下
;婦人血氣痛
,當(dāng)歸酒下;諸氣痛
,香附湯下
;小腸氣痛,茴香湯下
。(《仁存堂經(jīng)驗方》)
⑷治酒疸
,心懊痛,足脛滿
,小便黃
,飲酒發(fā)赤斑黃黑,由大醉當(dāng)風(fēng)入水所致:芫花
、椒目等分
。燒末,服半錢
,日一兩遍
。(《補塊肘后方》)
⒂治一切菌毒:芫花生研,新汲水服一錢
,以利為度
。(《世醫(yī)得效方》)
⒃治婦人積年血氣百塊結(jié)痛:芫花一兩(醋拌炒令干),當(dāng)歸一兩(銼
,微炒)
,桂心一兩
,上藥,搗羅為末
,以軟飯和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
,食前以熱酒下十丸
。(《圣惠方》)
⒄突發(fā)咳嗽。用芫花一升
,加水三升煮汁一升
,以棗十四枚,放入汁中煮干
,一天吃五枚
,必愈。
⒅咳嗽有痰
。用芫花一兩(炒)
,加水一升,煮開四次
,去渣
,再加入白糖半斤。每服約一個棗子大的量
。忌食酸咸物
。
⒆干嘔脅痛(傷寒有時頭痛,心下痞滿
,痛引兩脅
,干嘔短氣,汗出而不惡寒)
。用芫花(熬過)
、甘遂、大戟
,等分為末
。以大棗十枚、水一升半
,煮成八合后,去渣納藥
。體壯者服一錢
,弱者半錢,清晨服下
。能下瀉則病除
,否則次晨再服藥
。此方名"十棗湯"。
⒇水腫
。用上方(十棗湯)加大黃
、甘草五物各一兩,大棗十枚
,同煮
,如法服。另方:藥中再加硭硝一兩
。
(21)久瘧
,腹脅堅痛。用芫花(炒)二兩
,朱砂五錢
,共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
,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棗湯送下
。
(22)水盅脹滿
。用芫花、枳殼等分
,先以醋把芫花煮爛
,再加可枳殼煮爛,一起搗勻做丸子
,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
。
(23)子宮結(jié)塊
,月經(jīng)不通。用芫花根三兩
,銼細
,炒黃,研為末
。每服一錢
,桃仁煎湯調(diào)下。瀉下惡物即愈
。
(24)牙痛難忍
,諸藥不效。用芫花末擦牙令熱。痛定后
,以溫水漱口
。
(25)癰腫初起。用芫花末和膠涂搽
。
(26)痔瘡
。用芫根一把,搗爛
,慢火煎成膏
,將絲線于膏內(nèi)度過,以線系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