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1能治什么病|竹茹1有什么作用|竹茹1什么樣真假辨別
竹茹
(《本草經(jīng)集注》)
【異名】竹皮(《金匱要略》)
,青竹茹(《本草經(jīng)集注》),淡竹皮茹(《別錄》)
,淡竹茹(《食療本草》)
,麻巴(《草木便方》),竹二青(《上海常用中草藥》)
。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莖稈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間層
。
【植物形態(tài)】淡竹(《本草圖經(jīng)》),又名:水竹(《綱日》)
,甘竹(《群芳譜》)
,金竹花(《植物名匯》),光苦竹
、釣魚竹
、白夾竹、如金竹
、杜圓竹
、斑真竹、荊竹
、羅漢竹
。
多年生常綠喬木或灌木
。稈高7~18米,直徑3~10厘米
,圓筒形
,綠色,無毛
,分枝之一側(cè)節(jié)間有寬5~10毫米之縱槽
,稈環(huán)及籜環(huán)均甚隆起。稈籜長于節(jié)間
,硬紙質(zhì)
,背面無毛或具微毛,稻草色有灰黑色之斑點及條紋
;籜耳顯著
;籜舌發(fā)達;籜葉長披針形
,鮮綠色
,先端漸尖,基部收縮
。主枝三棱形或微作四方形
,具白色蠟粉;小枝上端有葉1~3枚
。葉鞘淡綠色或稻草色
,通常無毛;葉舌短
,棕色
;葉片質(zhì)薄,狹披針形
,長7.5~16厘米
,寬1~2厘米,先端漸尖
,基部收縮為長約5毫米之葉柄
,邊緣一側(cè)平滑,一側(cè)具小鋸齒
;表面深綠色
,無毛,背面較淡
,基部具微毛
;穗狀花序小枝排列成覆瓦狀的圓錐花序;花枝有葉。頂生小穗?yún)?~3枚
,基部托以4~6枚fo焰苞
;小穗含2~3花,頂端花退化
;穎1或2片
,披針形,具微毛
;外稃銳尖
,表面有微毛;內(nèi)稃先端有2齒
,生微毛
;鱗被3~1,或缺如
,披針形
,長約3毫米;雄蕊3
,花絲甚長
,懸垂于花外;子房尖卵形
,花柱絲狀
,柱頭3枚。筍期4~5月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0月至次年二月。
通常栽植于庭園
。分布長江流域。
本植物的根莖(淡竹根)
、苗(淡竹筍)
、籜葉(淡竹殼)、葉(竹葉)
、卷而未放的幼葉(竹卷心)
、莖稈經(jīng)烤灼后流出的液汁(竹瀝)、枯死的幼竹莖稈(仙人杖)亦供藥用
,各詳專條
。
【采集】砍取莖稈,刮去外層皮
,然后將中間層刮成絲狀
,晾干。
【藥材】為絲狀條片,長短不等
,卷曲扭縮作螺旋形
,外表黃綠色或淡黃白色,粗糙
。質(zhì)柔韌
,有彈性。氣清香
,味淡
。以色黃綠、絲均勻
,細軟者為佳
。
據(jù)文獻記載,除上述淡竹茹外
,供藥用者尚有苦竹茹
、慈竹茹等,各詳專條
。
【炮制】姜汁炒竹茹:每斤竹茹用生姜2兩
,榨汁去滓,再加開水2兩
,與竹茹充分拌勻
,置鍋內(nèi)微炒,取出
,晾干
。
【性味】甘,涼
。
①《別錄》:"微寒
。"
②《藥性論》:"甘。"
③《綱目》:"甘
,微寒
,無毒。"
④《藥品化義》:"味苦
,性涼
。"
⑤《本草再新》:"味甘辛,性微寒
,無毒
。"
【歸經(jīng)】入胃、膽經(jīng)
。
①《本草經(jīng)疏》:"入足陽明胃經(jīng)
。"
②《藥品化義》:"入膽
、胃二經(jīng)。"
③《本草經(jīng)解》:"入膀胱
、脾經(jīng)
。"
④《本草求真》:"入肺、胃
。"
⑤《本草再新》:"入心
、肺二經(jīng)。"
【功用主治】清熱
,涼血
,化痰,止吐
。治煩熱嘔吐
、呃逆,痰熱咳喘
,吐血
,衄血,崩漏
,惡阻
,眙動,驚癇
。
①《別錄》:"主嘔畹
,溫氣寒熱,吐血
,崩中溢筋
。"
②《藥性論》:"止肺痿唾血,鼻衄
,治五痔
。"
③《食療本草》:"主噎膈,鼻衄
。"
④《本草蒙筌》:"主胃熱呃逆
,療噎膈嘔噦。"
⑤《綱目》:"治傷寒勞復(fù)
,小兒熱痢,婦人胎動
。"
⑥《本草正》:"治肺痿唾痰
,吐血,婦人血熱崩淋
,胎動
,及小兒風(fēng)熱癲癇,痰氣喘咳,小水熱澀
。"
⑦《本草述》:"除胃煩不眠
,療妊娠煩躁。"
⑨《本單再新》:"瀉火除煩
,潤肺開郁
,化痰涼血,止吐血
,化水血
,消癰痿腫毒。"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
,1.5~3錢
。外用:熬膏貼。
【宜忌】《本草經(jīng)疏》:"胃寒嘔吐:及感寒挾食作吐忌用
。"
【選方】①治噦逆: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上六味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金匱要略》橘皮竹茹湯)
②治妊娠惡阻嘔吐
,不下食:
青竹茹
、橘皮各十八銖,茯芩
、生姜各一兩
,半夏三十銖。上五味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不瘥
,頻作
。(《千金方》)
③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
,安中益氣: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上五味,末之
,棗肉和丸彈子大
。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
。有熱者倍白薇
,煩喘者加柏實一分。(《金匱要隙》竹皮大丸)
④治產(chǎn)后虛煩
,頭痛短氣欲絕
,心中悶亂不解:生淡竹茹一升,麥門冬五合
,甘草一兩
,小麥五合,生姜三兩
,大棗十四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竹茹
、小麥
,取八升,去滓
,乃納諸藥
,煮取一升,去滓
,分二服
,羸人分作三服。(《千金方》淡竹茹湯)
⑤治大病后
,虛煩不得眠:半夏(湯洗七次)
、竹茹、枳實(麩炒
,去穰)各二兩
,陳皮三兩,甘草一兩(炙)
,茯苓一兩半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
,水一盞半
,姜五片,棗一枚
,煎七分
,去滓,食前服
。(《三因方》溫膽湯)
⑥治傷暑煩渴不止:竹茹一合(新竹者)
,甘草一分(銼),烏梅兩枚(椎破)
。上三味
,同用水一盞半,煎取八分
,去滓放溫
,時時細呷。(《圣濟總錄》竹茹湯)
⑦治肺熱咳嗽
,咳吐黃痰:竹二青三錢
。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⑧治小兒癇:青竹茹三兩
,醋三升
,煎一升,去滓
,服一合
。兼治小兒口噤體熱病。(《子母秘錄》)
⑨治婦人病未平復(fù)
,因有所動
,致熱氣上沖胸,手足拘急搐搦
,如中風(fēng)狀:栝樓根二兩
,淡竹茹半升。上以水二升半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分作二
、三服
。(《類證活人書》青竹茹湯)
⑩治齒齦間血出不止:生竹茹二兩,醋煮含之
。(《千金方》)
⑾治黃泡熱瘡:真麻油二兩
,青木香二兩,青竹茹一小閉
,杏仁二十粒(去皮
、尖)
。上藥入麻油內(nèi),慢火煎令杏仁黃色
,去渣
,入松脂(研)半兩,熬成膏
,每用少許擦瘡上
。(《濟生方》竹茹膏)
竹茹有哪些功效 竹茹有什么功效
1、竹茹有清熱化痰的作用
,可用于治療痰熱咳嗽
,膽火挾痰
。竹茹還有除煩的功效
,可用于治療驚悸不寧
,心煩失眠。對于妊娠惡阻
,胎動不安
,也可用竹茹來治療。
2
、病情分析:竹茹是常用的中藥材
,是青竿竹、淡竹
、大頭典竹莖桿里邊的中間層
,去掉外皮之后,將帶綠色中間層刮出來
,刮成一絲一絲的
,或者一條一條,就是竹茹
。
竹茹的功效對身體有什么好處
竹茹的功效作用
【性味歸經(jīng)】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