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圖片_防風有什么功效和作用能治什么病|防風圖片_防風有什么功效和作用有什么作用|防風圖片_防風有什么功效和作用什么樣真假辨別
本品為常用中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a href="/ddjy_99/221.html">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李時珍謂:防者御也
,其功療風最要
,故明防風。
來源:為傘形科多年生植物防風的干燥根
,均為野生。
別名:別名銅蕓
、回云
、回草
、百枝
、百種。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
,莖單一,根頭部有纖維狀棕黃色粗毛
。根生葉有長柄
,基部稍抱莖
,葉片三角卵狀
,二回或近三回羽狀分裂
。莖生葉較小,生于葉鞘上
。復傘形花序,頂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ò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雙懸果
。
產(chǎn)地:1、東防風生產(chǎn)于黑龍江
、吉林、遼寧
。
2
、西防風生產(chǎn)與內(nèi)蒙、河北
。
3、水防風生產(chǎn)于河南鄭州
、洛陽汜水等地
。
性狀鑒別:東防風:圓錐形,長約20~50厘米
,直徑約1厘米。表面灰黃色或灰褐色
,頂端鈍尖
,有密集的細環(huán)節(jié)如蚯蚓
,俗稱“蚯蚓頭”或“旗桿頂”
。細環(huán)節(jié)上帶有部分黃色纖維狀毛須,系葉基部殘存的維管束
。細環(huán)節(jié)之下多縱皺并有橫長皮孔。質松脆
,易折斷
。斷面中間有黃色圓心(木質部)
,心外有棕色環(huán)(形成層)
、最外層淡棕黃色(皮部)
,有裂隙。微有香氣
。味甘后微苦。
西防風又名口防風
,形態(tài)基本與東防風相同,唯頂端環(huán)節(jié)較小
,殘存維管束較多(俗稱掃帚頭),皮色較淺
,縱皺較多
。斷面及氣味亦與東防風同。
以上兩種均以根條肥大
,平直,皮細質鞣糯
,斷面黃白色
,中心色黃,顯菊花心者為佳
。
水防風:又名汜水防風。細長條形
,彎曲不整
,長約15~25厘米
,直徑約0.5厘米
。表皮土黃色,頂端有短蘆
,下多縱皺。少有小歧根及微凸起的須根痕
。質柔韌易折斷
,斷面淡棕黃色,有黃色圓心
,味甘
。
以條長均勻,不帶蘆頭
,體柔
,斷面黃白色
,中間有黃色花紋為佳
。
主要成分:含揮發(fā)油,甘露醇
。
藥理作用:1、發(fā)汗解熱
,動物實驗已證實有中等度解熱作用
。
2、鎮(zhèn)痛
。
3、利尿
。
4
、抗病毒作用
,動物實驗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甘溫
。
歸經(jīng):入膀胱、肺
、肝
、脾經(jīng)。
功能:發(fā)表散風
,勝濕解痙。
主治:外感風寒或風濕所致的頭痛
、目眩骨節(jié)疼痛
、破傷風等癥。
1
、用于治療外感風寒、風熱、關節(jié)和肌肉風濕
。主要作用是祛風(即通過解熱
、發(fā)汗
、鎮(zhèn)痛等作用解除風邪引起的癥狀)
。防風的藥性較緩和,發(fā)汗力量不如麻黃
、桂枝,性味的辛燥不如羌活
,故稱為“風藥中之潤劑”
。
治感冒常與荊芥同用。防風與荊芥作用上的差別是:防風性較荊芥為溫
,且能勝濕(即治療由濕引起的癥狀),故治療風濕痹痛用防風而不用荊芥
。
如外感寒邪,傷濕感冒
,惡寒無汗,則配蒼術
,方如海藏神術湯
。
2、用于治偏頭痛
。配白芷、川芎
,尤其是體質平素虛寒而又有頭痛
、頭暈者,或頭痛與風濕有關者更適用
。
3、用于止癢
。常與荊芥
、薄荷配用,其作用仍屬祛風范疇(中醫(yī)學認為癢疹也屬“風”癥)
。
4
、用于治療痛瀉(即腸鳴腹痛,瀉時有痛)。中醫(yī)認為這種痛瀉由于腸內(nèi)有“風”邪又有“濕滯”
,故治療上有防風配白術,達到祛風去濕目的
,方如痛瀉要方
。
用量:3~9g。
處方舉例:1
、神術湯(王海藏):防風6g
、蒼術6g
、灸甘草3g
、
蔥白9g、
生姜9g
,水煎服。
2
、痛瀉要方(《景岳全書》):防風9g
、白術9g、
白芍12g
、陳皮6g,水煎服
。
注:除以上三種防風外
,還有四川、云南
、新疆等省產(chǎn)的不同形態(tài)的防風。如竹葉防風
、竹節(jié)防風
、細葉防風等
,但都屬于地產(chǎn)地銷
。河南的汜水防風主銷中南區(qū)。東防風與口防風運銷全國并出口
。京津兩市習銷東防風和口防風兩種。
西防風中常混有傘形科植物沙茴香的根(俗稱白馬肉)
,其根上粗下細
,不分歧。外皮黃白色
,皮質堅硬,折斷有木質心
,可由上部用手劈成兩開
。防風則不能劈開,注意鑒別
。
中草藥:防風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名稱】防風
(《本經(jīng)》)
【異名】銅蕓(《本經(jīng)》),茴蕓
、茴草
、百枝
、閭根
、百蜚(《吳普本草》),屏風(《別錄》)
,風肉(《藥材資料匯編》)
。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根
。
【植物形態(tài)】防風,又名:山芹萊
、白毛草
。
多年生草本
,高30~80厘米
,全體無毛。根粗壯
,莖基密生褐色纖維狀的葉柄殘基。莖單生
,2歧分枝
。基生葉三角狀卵形
,長7~19厘米,2~3回羽狀分裂,最終裂片條形至披針形
,全緣
;葉柄長2~6.5厘米
;頂生葉簡化
,具擴展葉鞘.復傘形花序,頂生
;傘梗5~9
,不等長
;總苞片缺如
;小傘形花序有花4~9朵,小總苞片4~5
,披針形;萼齒短三角形
,較顯著
;花瓣5,白色
,倒卵形,凹頭
,向內(nèi)卷
;子房下位,2室
,花柱2,花柱基部圓錐形
。雙懸果卵形
,幼嫩時具疣狀突起,成熟時裂開成2分果
,懸掛在二果柄的頂端,分果有棱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9月;果期9~10月
。
野生于丘陵地帶山坡草叢中
,或田邊、路旁
,高山中、下部
。分布東北
、內(nèi)蒙古、河北
、山東、河南
、陜西
、山西、湖南等地
。
本植物的葉(防風葉)、花(防風花)亦供藥用
,各詳專條
。
【采集】春、秋均可采挖
,將根挖出后,除去莖葉及泥土
,先曬至八成干
,捆把后,再曬至足干
。
【藥材】干燥的根,呈圓錐形或紡錘形
,稍彎曲,長20~30厘米
,根頭部直徑約1厘米,中部直徑1~1.5厘米
。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
。根頭部有密集的細環(huán)節(jié),節(jié)上有棕色粗毛
,頂端有莖的殘痕
;根部外皮皺縮而粗糙,有不整齊的縱皺及細橫紋
,除散生污黃色的橫長皮孔外
,點狀突起的須根痕也隨處可見。質松而軟
,易折斷,斷而不平坦
,木部淡黃色
,皮部黃棕色有裂隙,射線呈放射狀
。氣微香,味微甘
。以條粗壯
、皮細而緊、無毛頭
、斷面有棕色環(huán)、中心色淡黃者為佳
。外皮粗糙
、有毛頭
,帶硬苗者質次
。
主產(chǎn)于黑龍江
、吉林、內(nèi)蒙古
、河北。此外
,遼防風藥材寧
、山東、山西
、陜西等地亦產(chǎn)。以黑龍江產(chǎn)量最大
。在商品中
,黑龍江
、吉林
、遼寧
,內(nèi)蒙古(東部)所產(chǎn)的稱"關防風"或"東防風",品質最佳
;內(nèi)蒙古(西部)、河北(承德
、張家口)所產(chǎn)的"口防風"和山西所產(chǎn)的"西防風"品質次于關防風
;河北(保定、唐山)及山東所產(chǎn)的稱"山防風"
,又稱"黃防風"、"青防風"
,品質亦較次
。
除上述正品防風外,尚有以下幾種
,均為地區(qū)習慣用藥。
①川防風為同科植物短裂藁本的根
,詳"川防風"條
。
②竹葉防風
為同科植物竹葉防風的根,詳"竹葉防風"條
。
③云防風
為同科植物松葉防風的根,產(chǎn)云南
、四川
。植物高30~100厘米,莖有細條紋
。葉為2回或3回成三數(shù)分裂,裂片狹線形或線狀披針形
,中部以上莖生葉有葉鞘
。傘形花序,花序柄延長
,堅硬
;無總苞或僅有葉狀總苞1片
;傘輻6~8
,長短不一;小總苞片約10片
;萼缺;花冠黃色
。果卵形
。
④新疆防風
為同科植物細葉防風的根。產(chǎn)新疆
。植物高1~2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多數(shù)
,3回羽狀全裂,裂片線形
;莖生葉較小。傘形花序
,傘輻少數(shù)
,不等長,被短柔毛
;總苞有5~10片披針形苞片,背面被短柔毛
;小傘形花序有花多數(shù)
,集成頭狀,小總苞有6~7片小苞片
;萼齒短,絲狀
;花瓣白色
。果近圓柱形,密生柔毛
。
【鑒別】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5~30列細胞。皮層窄
,有較大的橢圓形油管
。韌皮部較寬,有多數(shù)類圓形油管
,周圍分泌細胞4~8個
,管內(nèi)可見金黃色分泌物;射線多彎曲
,外側常成裂隙
。形成層明顯
。木質部導管甚多
,呈放射狀排列。根頭處有髓
,薄壁組織中偶見石細胞
。粉末淡棕色。油管直徑17~60μm
,充滿金黃色分泌物
。葉基維管束常伴有纖維束。網(wǎng)紋導管直徑14~85μm
。石細胞少見
,黃綠色,長圓形或類長方形
,壁較厚
。
【化學成分】防風含揮發(fā)油、甘露醇
、苦味甙等
。
【藥理作用】①解熱作用
對人工發(fā)熱家兔,經(jīng)口給予關防風煎劑或浸劑
,有明顯解熱作用
,煎劑的作用較浸劑好
。
②鎮(zhèn)痛作用
小鼠灌服防風(品種未鑒定)50%乙醇浸出液(蒸去乙醇)
,能明顯提高痛閾(電 *** 鼠尾法),皮下注射同樣有效
。
③抗菌作用
新鮮關防風榨出液在體外試驗,對綠膿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
。品種未經(jīng)鑒定的防風煎劑對溶血性鏈球菌及痢疾桿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
關防風醇浸膏給家兔皮下注射,對血糖無影響
。
【炮制】防風: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
,潤透切片
,曬干。炒防風:取防風片
,置鍋內(nèi)微炒至深黃色
,取出放涼
。
【性味】辛甘,溫
。
①《本經(jīng)》:"味甘
,溫
。"
②《別錄》:"辛
,無毒。"
③《藥品化義》:"氣和
,味甘微辛
,性微溫
。"
④《本草再新》:"味辛
,性平,無毒
。"
【歸經(jīng)】入膀胱、肺
、脾經(jīng)
。
①《珍珠囊》:"太陽經(jīng)本藥。"
②《湯液本草》:"足陽明胃
、足太陰牌二經(jīng)之行經(jīng)藥。"
③《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經(jīng)
。"
④《本草再新》:"入肝
、脾、腎三經(jīng)
。"
【功用主治】發(fā)表,祛風
,勝濕
,止痛。治外感風寒,頭痛
,目眩,項強
,風寒濕痹
,骨節(jié)酸痛,四肢攣急
,破傷風
。
①《本經(jīng)》:"主大風頭眩痛
,惡風
,風邪,目盲無所見
,風行周身
,骨節(jié)疼痹
,煩滿
。"
②《本草經(jīng)集注》:"殺附子毒。"
③《別錄》:"脅痛
,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
,字乳金瘡內(nèi)痙
。"
④《日華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風,男子一切勞劣
,補中益神,風赤眼
,止淚及癱緩
,通利五臟關脈,五勞七傷
,羸損盜汗
,心煩體重
,能安神定志
,勻氣脈。"
⑤《珍珠囊》:"身:去上風
,梢:去下風
。"
⑥《藥類法象》:"治風通用。瀉肺實
,散頭目中滯氣
,除上焦風邪。"
⑦王好占:"搜肝氣
。"
⑧《長沙藥解》:"行經(jīng)絡,逐濕淫
,通關節(jié)
,止疼痛,舒筋脈
,伸急攣
,活肢節(jié)
,起癱瘓,斂自汗
、盔汗
,斷漏下
、崩中
。"
⑨《本草求原》:"解烏頭、芫花
、野菌諸熱藥毒
。"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
,1.5~3錢
;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調敷
。
【宜忌】血虛痙急或頭痛不因風邪者忌服
。
①《本草經(jīng)集注》:"惡干姜
、藜蘆、白蘞
、芫花。"
②《唐本草》:"畏萆薢
。"
③《本草經(jīng)疏》:"諸病血虛痙急
,頭痛不因于風寒
,溏泄不因于寒濕,二便秘澀
,小兒脾虛發(fā)搐
,慢驚慢脾風,氣升作嘔
,火升發(fā)嗽
,陰虛盜汗
,陽虛自汗等病
,法所同忌。"
④《得配本草》:"元氣虛
,病不因風濕者禁用
。"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防蛀
。
【選方】①治風邪傷衛(wèi),有汗惡風:防風
、荊芥
、葛根
。(《癥因脈治》防風湯)
②治偏正頭痛
,年深不愈,風濕熱上塑損目
,及腦痛不止:川芎五錢
,柴胡七錢
,黃連(炒)
、防風(去蘆)、羌活各一兩
,炙甘草一兩五錢
,黃芩三兩(去皮
,銼
,一半酒制,一半炒)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匕
,于盞內(nèi)入茶少許
,湯調如膏
,抹在口內(nèi),少用白湯送下
。臨臥,如苦頭痛
,每服加細辛二分
。(《蘭室秘藏》清空膏)
③治偏正頭風,痛不可忍者:防風
、白芷各四兩
。上為細末
,煉蜜和丸
,如彈子大。如牙風毒
,只用茶清為丸
,每服一丸
,茶湯下。如偏正頭風
,空心服
。如身上麻風
,食后服
。未愈連進三服。(《普濟方》)
④治風熱拂郁
,筋脈拘倦
,肢體焦痿
,頭目昏眩
,腰脊強痛,耳鳴鼻塞
,口苦舌干
,咽嗌不利
,胸膈痞悶
,咳嘔喘滿,涕唾稠粘
,腸胃燥
,熱結
,便溺淋閉等癥:防風、川芎
、當歸、芍藥
、大黃
、薄荷葉、麻黃
、連翹,芒硝各半兩
,石膏
、黃芩、桔梗各一兩
,滑石三兩
,甘草二兩
,荊芥
、白術、梔子各-分
。上為末
,每服二錢
,水一大盞
,生姜三片,煎至六分
,溫服
。(《宜明論方》防風通圣散)
⑤治白虎風
,走轉疼痛
,兩膝熱腫:防風一(二)兩(去蘆頭,微炒)
,地龍二兩(微炒),漏蘆二兩
,上件藥
,搗細羅為散,每服
,不計時候
,以溫酒調下二錢。(《圣惠方》防風散)
⑥治癰疽最難收口者:防風
、白芷
、甘草、赤芍
、川芎
、歸尾各二錢
,雄豬蹄一節(jié)
。加連須蔥白五根,用水三大碗煎
,以絹片蘸水洗之
,拭干
,然后上藥
,其深曲處,以羊毛筆洗之
。(《外科十法》防風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