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勃為較常用中藥。始載《名醫(yī)別錄》。
別名:馬糞包。
來源:為低等植物擔(dān)子菌類馬勃科剝脫皮馬勃,紫頹馬勃干燥的擔(dān)子果(子實體)。生于竹林、樹林及田野濕地上。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內(nèi)蒙古、河北、甘肅、陜西。江蘇、湖北、廣西等地。均為野生。
采收加工:擔(dān)子果初生呈白色球形,在霉雨季節(jié),生長很快,4~5日即可成熟可采集,夏秋季擔(dān)子果剛成熟時采集,曬干即可。
性狀鑒別:1、脫皮馬勃:擔(dān)子果扁球形或類圓形,直徑5~18厘米或更大。包被灰棕色至黃褐色,紙質(zhì),常破碎呈塊片或已全部脫落。除去外皮的馬勃,呈黃棕色或棕褐色棉絮狀。體輕泡,柔軟,有彈性,細微捻動即有粉塵飛揚,有細膩柔軟感。氣味微弱。
2、紫頹馬勃:擔(dān)子果扁圓形或杯狀,直徑5~12厘米?;坑行”?,包被紫褐色,粗皺,有圓形凹陷,包被薄,外翻,上部包被已脫落,露出紫色絮狀孢體。體輕泡,有彈性,用手捻之有大量的孢子飛揚。氣味微弱。
以個大,飽滿,松泡,有彈性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馬勃素、尿素、麥角甾醇、亮氨酸、酪氨酸,并含大量磷酸鈉。
藥理作用:清肺利咽,解熱止血,與其收斂消炎作用有關(guān)。局部止血可能為機械性作用。
炮制:剝掉外皮,剪成小塊。
性味:辛、平。
歸經(jīng):入肺經(jīng)。
功能:清肺熱、散瘟解毒。
主治:瘟熱毒壅,咽喉腫痛,頰面壅腫。外用治內(nèi)傷出血。
臨床應(yīng)用:1、內(nèi)服主治咽喉腫痛、咽喉腫痛(上呼吸道炎扁桃體炎、急性咽喉炎均可用之),配山豆根、玄參等,方如馬豆湯,或用馬勃3g、白礬1.5g,并研末吹治喉炎,同時,也可制丸服食治肺熱久咳。
2、外用局部止血,治凍瘡,以馬勃塊或馬勃粉外敷。
用量:1.5~6g,內(nèi)服須包煎,外用適量,用于止血須經(jīng)高壓蒸氣消毒。
處方舉例:1、馬豆湯:馬勃3g、山豆根9g、玄參9g、生甘草6g,水煎服。
2、馬勃丸:馬勃15g,為末,用蜜糖制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20丸,一日服三次,治肺熱久咳不止,有一定效果。
注:馬勃全國分布地區(qū)很廣,品種較多,根據(jù)《中藥鑒別手冊》第一冊記載有兩科八種,除上述兩個品種在全國銷售較廣,其余6種,均與上述兩種有異,屬于地方習(xí)用品,如:
1、灰包科:1、青海大馬勃,形扁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外包被較厚硬而脆,黃棕色。內(nèi)包被灰黃色紙質(zhì),孢體淡青褐色絮狀。2、吉林、陜西、廣東的大口靜灰球,呈扁球形,直徑3~7厘米,一端有短柄,孢子頂端開裂,開裂口比較大。
2、硬皮馬勃科:1、河南、四川、湖北利川的光硬皮馬勃。2、湖北、湖南、四川眉山的粗硬皮馬勃。3、云南的豆包菌。這三種硬皮馬勃科的品種,較正文所述的馬勃區(qū)別較大,呈圓球形或類圓形不等,主要特征:個小,直徑2~6厘米。皮厚,堅硬,有柄或無柄。破開后不成絮狀。天津北京習(xí)用的綿軟如絮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988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草蔻_草蔻有什么功效和作用能治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