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為常用中藥
別名:刺兒菜。
來源: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刺兒菜或刻葉刺兒菜的干燥全草,野生于路旁及田間。
產地:全國各地均有生產
植物形態(tài):1、刺兒菜:多年生草本,主根單一
2
性狀鑒別:1、刺兒菜:莖呈圓柱形
2
以上兩種
主要成分:含生物鹼
功效與作用:1
2
炮制:切咀,生用或炒炭
。性味:甘
、涼。歸經:入肝經
。功能:涼血
、止血。功同大薊而力弱,且不如大薊之善消癰腫。主治:吐血、尿血
、外傷出血、傳染性肝炎、肝腫大。臨床應用:主治熱證出血
。鼻衄、牙齦出血用量:7~15g
附:小薊
,為菊科植物刺兒菜的干燥全草(廣東習慣上用其根)。味甘,性涼。含生物鹼。有止血作用,能收縮血管,并能使凝血時間和凝血酶時間縮短。用鮮品較好,炒炭止血作用反比生品差。此外,又能降低麻醉動物的血壓。臨床常用于熱證出血,尤其血淋和月經過多,但咳血、吐血、鼻衄、便血亦可用,常配生地、蒲黃等,方如小薊飲子。處方:小薊根、生地、炒蒲黃、藕節(jié)、淡竹葉、木通、滑石、黑山梔、當歸、甘草等各等分,研成粗末,每次12g,水煎溫服大小薊功用大同小異。小薊專于止血,大薊兼瘡腫
。在廣東一般用大薊較多,或大小薊混雜同用。注:1
、小薊的全國藥用情況,與大薊同樣復雜,廣大地區(qū)所用的小薊為菊科植物刺兒菜的全草,而北京、山西等地稱之為“大小薊”;內蒙古呼市、包頭以本種花后的全草稱大薊,嫩時稱小薊;東北個別地區(qū),則以菊科植物苣賣菜的全草作小薊。2、根據(jù)目前用藥情況及歷代本草記述
,小薊應以刺兒菜為主。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990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主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