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瀝為少常用中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竹頂下商品有竹瀝膏與竹瀝水兩種。
別名:竹汁、竹油。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或竹狀喬木或灌木淡竹的莖稈經(jīng)加工火烤瀝出的黑色粘稠液汁。
產(chǎn)地:華東、中南、西南產(chǎn)竹地區(qū)均可制造,天津亦有生產(chǎn)。
加工方法:取新鮮的淡竹,截成20~30厘米的段,縱劈成塊。裝入鐵桶內(nèi)塞緊,桶外糊泥,桶口用鐵絲紗封住,斜懸于鐵架上,下面放一容器。然后在桶的周圍微火燒烤。其油即滴瀝于容器中,稱竹瀝油。
竹瀝膏:取竹瀝油,加入十倍的飴糖,加熱攪拌均勻即成。
性狀鑒別:呈黑油膏狀。具煙油樣氣,味微苦澀而有清涼感。
竹瀝水:取竹瀝油0.5kg加入清水5kg,白礬30g置銅鍋內(nèi),加熱熬煮,放冷沉淀,取其上部清液約4kg。
性狀鑒別:呈淡棕紅色液體狀。氣味同竹瀝膏。
功效與作用:清熱化痰。
炮制:生用。
性味:甘、大寒。
歸經(jīng):入心、胃、大腸經(jīng)。
功能:清熱化痰,止咳定喘。
主治:中風不語,痰迷癲狂,瘟熱咳嗽,消渴煩悶。
臨床應用:1、治風熱咳嗽。凡感冒、急性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氣管炎、肺炎,表現(xiàn)有痰火熾盛、胸悶短氣、喘息、口干聲嘶、咳痰艱難者,宜用甘寒之竹油,配清熱、祛痰藥,方如清痰瀉熱方。
2、治中風,作用和用法與天竺黃相同。
附:1、竹瀝有時不易取得,實用性頗受限制,目前多以天竺黃代替,如兩者都缺,可勉強以竹茹代之,但清化痰效力大減。
2、竹瀝與天竺黃比較:兩者都能清熱、祛痰、鎮(zhèn)驚,但竹瀝大寒,其性滑利,清熱潤操之力較好,且通透達經(jīng)絡,治四肢拘攣;竺黃微寒,其性較緩,故多用于小兒。3姜汁常配竹瀝同用,即可加強祛痰效果,又能以其辛熱制竹瀝之寒滑,以免傷及胃氣。
用量:30~90g。沖服。
處方舉例:清痰瀉熱方:象貝母9g,杏仁9g,竹瀝60g(沖服),蘆根30g,冬瓜子9g,桑白皮9g,枇杷葉6g,水煎服。
注:1、制造竹瀝的原料應以淡竹為正品。但目前淡竹與小雜竹均可取用。
2、竹瀝油為配制竹瀝膏和竹瀝水的原料。配方中少用。
在生活中,當人們的身上出現(xiàn)咳嗽嘔吐的癥狀時,在就醫(yī)治療時會被推薦服用鮮竹瀝口服液,因此,下面就將大家最為關注的鮮竹瀝口服液是治療什么疾病的問題分享給各位。
1. 首先:鮮竹瀝性甘寒,具有清熱化痰作用,能增加支氣管纖毛運動,使痰液自氣管支氣管排出,主要化學成分為愈創(chuàng)木酚,霧化吸入后可反射地促進呼吸道黏液分泌增加而稀釋黏痰,使之易于咳出。
2. 其次:魚腥草的成分為魚腥草素、槲皮甙,具有抗菌、抗病毒、利尿等作用;桔梗含有桔梗皂甙、桔梗酸,有祛痰、抑菌等作用;枇杷葉的成分為皂甙及揮發(fā)油,具有鎮(zhèn)咳祛痰之功;薄荷油有解熱、抑菌、抗炎止癢及抗病毒作用;生半夏含揮發(fā)油、煙堿等,具有燥濕化痰、鎮(zhèn)咳止嘔等作用。
3. 最后:復方鮮竹瀝口服液具有清肺化痰、清熱解毒、抗菌、抗病毒之功用,臨床上常用于肺熱咳痰多、氣喘胸悶、中風痰迷、痰熱驚癇等病癥。
注意事項
對于鮮竹瀝口服液所治療的病癥,相信大家已有所了解,需注意的是,在服用鮮竹瀝口服液的同時,人們是不能吃油膩和生冷食物的。
苦竹瀝
(《別錄》)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莖稈,用火烤灼時流出的液汁。植物形態(tài)詳"苦竹葉"條。
【制法】詳"竹瀝"條。
【功用主治】清火消痰,明目利竅。
①《別錄》:"療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
②《藥性論》:"治眼赤。"
③《日華子本草》:"苦竹作瀝,功用與淡竹同。"
④《綱目》:"治牙疼。"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沖服,1~2兩;或入丸劑。外用:點眼或揩牙。
【選方】①治目赤眥痛如刺,不得開,肝實熱所致,或生障翳:苦竹瀝五合,黃連二分,綿裹入竹瀝內(nèi),浸一宿,以點目中,數(shù)度令熱淚出。(《悔師集偏方》)
②卒齒痛:苦竹燒一頭,一頭得汁,多揩齒上。(《姚僧坦集偏方》)
提醒您:苦竹瀝 此中草藥來源于網(wǎng)絡,使用前請遵醫(yī)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990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