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又名:重澤)(大戟科草本)能治什么病|甘遂(又名:重澤)(大戟科草本)有什么作用|甘遂(又名:重澤)(大戟科草本)什么樣真假辨別
【中藥概述】
甘遂(又名:重澤)為大戟科草本植物甘遂的塊根
。苦
、甘,寒
;有毒
。歸肺
、腎、大腸經(jīng)
。
1.瀉水逐飲:用于胸腹積水或痰飲停聚,而見胸脅引痛
、氣逆喘咳
、心下痞硬
、水腫腹脹等
,如<二氣湯>(傷寒論<十棗湯>
、<大陷胸湯>)
。
2.用于痰迷癲癇,能祛除痰涎
,單用或入劑煎服
。如(三因方<控涎丹>)。
3.外用
,治濕熱腫毒。
【藥效鑒別】
甘遂善瀉腹水
,瀉水之力最強。
【臨證應(yīng)用】
用于肝硬化
、血吸蟲病引起之腹水及腎性水腫
,應(yīng)慎重
。
【藥理作用】
能刺激腸管
,增加腸蠕動
,產(chǎn)生瀉下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含三萜類化合物,其中主要為大戟酮
、甘遂醇、大戟二烯醇
、大戟腦等。
【用量用法】
0.5——1g
,研末服
,或入丸劑。外用適量
。
【使用注意】
本品反甘草(藻戟芫遂俱戰(zhàn)草)。服后能刺激腎臟
,有時可出現(xiàn)腰痛尿血
。非體壯邪實者不宜用
。
本文解釋權(quán)歸中藥大全
,本文地址:/post/1911.html
每天認識一味中草藥_甘遂
別名:主田
,重澤
,甘藁,陵藁
,甘澤
主要功效:瀉水逐飲
,消腫散結(jié)
甘遂是一種瀉下藥,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塊根
。
甘遂生于荒坡草地、農(nóng)田地埂
、山溝路旁等處
。甘遂分布于河北
、山西
、河南、四川
、陜西、甘肅等地
;主產(chǎn)于陜西韓城
、三原,河南靈寶
,山西運城等地。此外
,甘肅、湖北
、寧夏亦產(chǎn)
。
甘遂的入藥部位:
本品入藥部位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 N. Liou ex T. P. Wang的干燥塊根
。春季開花前或秋末莖葉枯萎后采挖
,撞去外皮
,曬干。
甘遂入藥部位的性狀特征:
本品呈橢圓形
、長圓柱形或連珠形
,長1-7 cm
,直徑0.5-2.5 cm
。表面類白色或黃白色
,凹陷處有棕色外皮殘留
。質(zhì)脆
,易折斷
,斷面粉性
,白色
,木部微顯放射狀紋理
;長圓柱狀者纖維性較強。氣微
,味微甘而辣
。
氣虛陰虧
、脾胃衰弱者及孕婦忌服
。
甘遂是什么
甘遂是什么
平時有人會有想要知道甘遂是什么
,但是有人一般有用過一些甘遂
,但是應(yīng)該會很少有人會知道甘遂是什么的吧,可能連什么是甘遂
,又是干什么都不知道,一般會有人想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甘遂
,但是又因為平時了解的不多,問別人也不知道
,而自己又比較想要了解一下
,但是又不知道該問誰
,那么甘遂是什么呢
?我們可以一起來了解一下
。
甘遂是什么1.一般甘遂是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快根
,而且是中國的特有植物。一般都是分布在中國大陸的甘肅和山西
、以及寧夏等地,大多數(shù)都是生在低山坡
、沙地和路旁等,不過也已經(jīng)有人人工引種栽培了
。
2.甘遂又叫主田
、甘藁、甘澤
、白澤
、鬼丑
、陵澤
、九頭獅子草、化骨丹
、頭痛花等,叫法有很多
。一般入藥部位大多數(shù)都是塊根。
3.甘遂是多年生草本
。而它的莖直立
。一般葉都是互生,以及線狀是披針形
。而杯狀聚傘花序。蒴果比較像球形
。很多在春季開花前,以及在秋末莖葉枯萎后
,可以采挖.然后除去外皮
,把它曬干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陨茫部梢源字朴?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甘遂的功效與作用_甘遂的藥用價值
導(dǎo)讀: 中藥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
、圖片等
,要更多相關(guān)知識
,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
簡介甘遂圖片甘遂的與甘遂的藥用附方甘遂的配伍應(yīng)用 甘遂簡介
甘遂
,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塊根
。本品呈橢圓形
、長圓柱形或連珠形
,長1~5cm,直徑0.5~2.5cm
。表面類白色或黃白色,凹陷處有棕色外皮殘留
。質(zhì)脆,易折斷
,斷面粉性
,白色
,木部微顯放射狀紋理
;長圓柱狀者纖維性較強。氣微
,味微甘而辣。
甘遂圖片
甘遂的與
瀉水逐飲
;破積通便。主水腫
;腹水
;留飲結(jié)胸
;癲癇
;喘咳;大小便不通
。用于水腫脹滿,胸腹積水
,痰飲積聚
,氣逆喘咳
,二便不利
。
1、《本經(jīng)》:主大腹疝瘕
,腹?jié)M
,面目浮腫
,留飲宿食
,破癥堅積聚,利水谷道
。
2、《別錄》:下五水
,散膀胱留熱,皮中痞
,熱氣腫滿
。
3、《綱目》:瀉腎經(jīng)及隧道水濕
,腳氣,陰囊腫墜
,痰迷癲癇,噎膈痞塞
。
4
、《藥性論》:能瀉十二種水疾
,治心腹堅滿
,下水,去痰水
,主皮膚浮腫。
【藥名】甘遂
【別名】貓兒眼
、化骨丹、甘澤
、腫手花
、萱根子
。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塊根
。開花前或秋末莖葉枯萎后采挖
,撞去外皮
,曬干
。
【性味】苦
,寒;有毒
。
【歸經(jīng)】歸肺
、腎
、大腸經(jīng)
。
【功能主治】瀉水逐飲。用于水腫脹滿
,胸腹積水,痰飲積聚
,氣逆喘咳,二便不利
,消腫散結(jié):外用可治癰腫瘡瘍
。
【用法用量】內(nèi)服:入丸
、散
,0.5-1克。外用:適量
,研末調(diào)敷。內(nèi)服宜用炮制品
。
體弱及禁用
;不宜與甘草同用
。
甘遂的藥用附方
1
、水腫腹?jié)M。用甘遂(炒)二錢二分
、牽牛一兩半
,共研為末,煎為水劑
,隨時服用
。
2、身面浮腫
。用甘遂二錢
,生研為末
,放入豬腎中
,外包濕紙煨熟吃下
。每日吃一次至四
、五次
。如覺腹鳴
,小便亦通暢,即是見效
3
、腎水流注(腿膝攣急
,四肢腫痛)
。用上方加木香四錢
,每用二錢
,煨熟
,溫酒嚼下。瀉下黃水為驗
。
4、大小便不通用甘遂五錢(半生半炒)
、胭脂壞了十文
,共研勻
。每服一錢
,加白面四兩
,和水做成面片
,煮熟淡食。待大小便通暢后
,再服平胃散加熟附子,每取二錢煎服
。
5
、水鼓氣湍。用甘遂
、大戟各一兩
,慢火炙后
,共研為末
。每取二、三分
,加水半碗
,煎開幾次
,待溫服下
。不過十服見效
。
6
、腳氣腫痛
。和甘遂半兩,木鱉子仁四個
,共研為末。每取四錢
,放入豬腎中
,濕紙包好煨熟,空心吃
,米湯送下。不過十服見效
。
7、疝氣偏腫
。用甘遂
、茴香
,等分為末
。每服二錢
,酒送下
。
8
、痞癥(發(fā)熱、盜汗
、胸背疼痛)。用甘遂包在面中
,放漿水內(nèi)煮十沸
,去面。把甘遂在微火上炒黃
,研為末。大人每服三錢
,小兒每服一錢
,臨星時服
,冷蜜水送睛
。忌油膩魚肉。
9
、消渴。用甘遂(麩炒)半兩
、黃連兩
,共研細
,加蒸餅做成丸子
,如綠豆大。每服二丸
,薄荷湯送下。忌甘草
。
10、風(fēng)痰迷心癲癇
。用甘遂二錢
,研為末
,放在豬心里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緊
,紙懈
,煨熟。取藥出
,加辰砂末一錢,分成四份
。每服一份
,半用過的豬心煎湯調(diào)下。以大便下惡物為效
,否則須再次服藥,此方名“遂心丹”
。
甘遂的配伍應(yīng)用
1
、配甘草
,“十八反”曰:甘遂反甘草。然現(xiàn)代藥理研究
,尚未就此定論
,正反結(jié)果
,皆有報導(dǎo)
。況二藥伍用,古有方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督饏T要略》甘遂半夏湯,即為二藥相配之例
,取其相反相成而具下水去飲,攻破利導(dǎo)之效
。《醫(yī)宗必讀》講:“仲景治心下留飲
,與甘草同行
,取其相反而立功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2
、配牽牛子逐水泄熱通便。牽牛子性清降
,走氣遭,通三焦
,瀉水利尿
。二藥相須
,則逐水通便之力大增
,使水熱壅實之邪由二便分消
。故《圣濟總錄》二氣湯以此二藥為方
,專治水腫腹?jié)M,二便不通等證
。
3
、配大黃瀉熱逐水散結(jié)。大黃氣味俱厚
,長于瀉實熱不通
。二藥配合,相須相使
,既大增攻破散結(jié)之功
,又倍添逐水瀉熱之效,為治水熱內(nèi)壅
,水飲結(jié)胸等證的常用對藥
。
4、配芫花
、大戟攻逐水飲
。大戟善泄臟腑水濕,芫花善消痰癖水飲
。三藥合用
,其逐水飲
、除積聚
、消腫滿之功甚著,經(jīng)隧
、臟腑、胸脅等積水皆能攻逐
,故《圣濟總錄》名此為“三圣散”
。
5、配白芥子祛痰逐飲
。白芥子辛溫走散
,專入肺經(jīng)
,善治皮里膜外及胸膈痰涎
。二藥合用,則能祛逐停于胸膈
,肋間之痰涎水飲,相得益彰
。
6、配朱砂逐痰定癲
。朱砂專入心經(jīng)
,質(zhì)重可鎮(zhèn)怯,有鎮(zhèn)心神
、治驚癇之功,二藥相合
,善治風(fēng)痰閉竅,癲癇驚狂
,如《濟生方》遂心丹,以二藥為伍
,共奏逐痰定癲之效。
7
、配芒硝逐水破結(jié)
。芒硝成寒,善能軟堅散結(jié)瀉熱
,二藥伍用,能破固結(jié)
,逐水飲
,瀉實熱,對水熱互結(jié)
,結(jié)胸腑實之證
,尤為相宜。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有毒植物
,其毒性為全株有毒,根毒性較大
。對皮膚和粘膜有 *** 作用
,食用過量出現(xiàn)腹痛、下瀉
、嘔吐、脫水
、嚴重時呼吸困難
、循環(huán)衰竭而死亡
。
以上就是一些甘遂的相關(guān)知識
,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
,請繼續(xù)關(guān)注頻道
。
【甘遂的與作用】、【甘遂的藥用價值】
、【】、【】
、【甘遂的副作用】
甘遂有毒嗎?甘遂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甘遂是一種不太常見的中藥
,一般中醫(yī)里面也不是經(jīng)常性的用到,因為甘遂有一定的毒性
,但是甘遂其實是有一些很重要的功效作用的,所以還是可以在某些疾病領(lǐng)域起到一定的關(guān)鍵性作用的
。那么,一般甘遂都有哪些功效作用以及禁忌呢
?
甘遂為較常用中藥
。《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下品
。
別名:主田
、重澤、甘藁
、陵藁、甘澤
、苦澤
、白澤
、鬼丑
、陵澤、腫手花根
、九頭獅子草、化骨丹
、腫手花、頭痛花
、貓兒眼
。
來源:為大戟科多年生肉質(zhì)草本植物甘遂的干燥塊根。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陜西渭南
、三原、甘肅天水
、河南洛陽等地
。此外湖北
、山西亦產(chǎn)
。
性狀鑒別:塊根連珠狀
,紡錘形或不規(guī)則棒狀,長約2~6厘米
,直徑約0.5~1.5厘米
,表面潔白或黃白色(已撞去外栓皮)。未去凈外栓皮處顯棕色斑點
。陳久則變紅黃。質(zhì)硬,易折斷
。斷面粉性,皮部色白
,約占半徑的1/2
,木質(zhì)部淺黃色。粉性足者用水浸濕后木質(zhì)部顯黃色
。味微甘辛,有持久刺激性
。
以肥大飽滿、色白
、粉性足者為佳
。
主要成分:含三萜成分,包括d-大戟醇
、r-大戟甾醇等。
功效與作用:
1
、瀉下:甘遂的致瀉成分對腸粘膜有強烈刺激
,引起炎癥性充血和蠕動等
,造成峻瀉/副作用大
,有惡心、嘔吐
、腹痛、頭暈
、心悸、血壓下降
,有時令病人難以忍受
,應(yīng)慎用。
2
、利尿。
炮制:醋制
。
性味:苦寒
,有毒。
歸經(jīng):入腎
、肺
、大腸經(jīng)。
功能:瀉水遂腫
,消腫散結(jié)。
主治:水腫脹滿
,痰飲積聚
。
附:反甘草。
臨床應(yīng)用:1
、主要用于攻遂胸腹積水
,見證與應(yīng)用牽牛子相同,只用于氣壯實邪者
。
1、用于治療肝硬化腹水
。配人參(或黨參)、蟲筍尖
、黑牽牛
、沉香、肉桂等遂水藥和益氣行氣藥
,消腫效果不錯。
2
、用于治療滲出性胸膜炎所致胸水
,急性期如兼有實熱癥狀:潮熱
、協(xié)痛
、便秘、口燥而渴
、心煩,屬"結(jié)胸"證
,單用甘遂效力不夠
,須配大黃
、元明粉,方如大陷胸湯。
3
、用于治療腎炎水腫(急
、慢性腎炎均可)。甘遂6g
,研末
,放入雄豬腰(腎)中
,其外以竹紙包裹
,用水沾濕竹紙,然后以火煨之
,煨熟后把豬腰切成7片,每天服1片
,旺旺服4~5片后便開始消腫。
使用注意:1
、孕婦忌用
,一般服后病愈即予停服;2
、宜用煨甘遂,或用醋制過者
,因煨過后可減少其嘔吐等副作用
。又經(jīng)醋酸作用后
,可減少甘遂的毒性刺激作用
。生甘遂毒性和瀉下作用均較強,不宜應(yīng)用
;3、甘遂和芫花
、大戟
,傳統(tǒng)經(jīng)驗忌與甘草配伍
,但現(xiàn)代的初步實驗結(jié)果還很不一致
。有些報道指出,據(jù)家兔試驗
,甘遂(或芫花
、大戟)配甘草,服后呼吸
、心跳
、體溫、瞳孔反應(yīng)
、胃腸功能并沒有產(chǎn)生特別的變化
,但另一些實驗則證明了甘遂與甘草配伍隨用量比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反應(yīng)。
用量多作丸散用
,粉劑每次0.3~0.6g
,最多0.9~1.5g裝入膠囊內(nèi)吞服
,否則易發(fā)生惡心
、嘔吐。也可用水煎(常用量1.5~3g)
,但效果一般不理想
,有時用到4~12g也不一定有瀉下作用。現(xiàn)代實驗已證實甘遂的有效成分難溶于水
,故前人不以甘遂湯劑是有科學(xué)根據(jù)的。
處方舉例:大陷胸湯(《傷寒論》):大黃9g
、元明粉15g
、煨甘遂0.9g(研末裝入膠囊),先煮大黃
,后下元明粉,煮一
、二沸后
,送服甘遂末
。
毒性:生甘遂作用較強
,毒性也較大,煨甘遂瀉下作用較弱
,毒性也較小,用醋炙后
,可減緩其瀉下作用和降低其毒性
。本品反甘草,與甘草同用則毒性增強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992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