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中草藥名稱:扁豆)(中藥大全科目:蝶形花科)
古籍名:扁豆《名醫(yī)別錄》。
植物名:扁豆。
生長環(huán)境:本品為多年生,纏繞草本,農(nóng)村常有栽培。
分布:廣布熱帶各地個我國西南部及南部。
入藥部分:花。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點:家種。
性味:性微涼、味微淡。
功能:清肝明目、去眼膠、去眼紅筋。
主治、用量和用法:熱眼:干用3至5錢,清水煎服,或加豬瘦肉同煎。
附錄:(根、莖)亦可入藥,功效稍遜。
(方歌)生扁豆花性微涼,專治眼熱效最亮,取用五錢清水煎,清肝明目炫其長。
本文解釋權(quán)歸中藥大全,本文地址:/post/1608.html
梅豆角異名白扁豆 ,藊豆(《唐本草》),南扁豆(《滇南本草》),沿籬豆、蛾眉豆(《綱目》),涼衍豆(《本草乘雅半偈》),羊眼豆(《藥品化義》),膨皮豆(《廣州植物志》),茶豆(《江蘇植藥志》),南豆(《陸川本草》),小刀豆、樹豆(《四川中藥志》),藤豆(《中國藥植圖鑒》),鍘刀片〈形似鍘草刀〉。北方也有地區(qū)稱之為氣豆。
英文名:Purple Haricot
科名:豆科 Leguminosae 蝶形花亞科
生扁豆:揀凈雜質(zhì),置沸水中稍煮,至種皮鼓起、松軟為度,撈出,浸入冷水中,脫去皮,曬干。
炒扁豆:取凈扁豆仁,置鍋內(nèi)微炒至黃色,略帶焦斑為度,取出放涼。
甘,平。
①《別錄》:"味甘,微溫。"
②《食療本草》:"微寒。"
③《日華子本草》:"平,無毒。"
入脾、胃經(jīng)。
①《綱目》:"入太陰氣分。"
②《本草經(jīng)巰》:"入足太陰、陽明經(jīng)氣分。"
健脾和中,消暑化濕。治暑濕吐瀉,脾虛嘔逆,食少久泄,水停消渴,赤白帶下,小兒疳積。
1.健脾化濕主治脾虛兼濕,食少便溏;濕濁下注,婦女帶下過多。
2.化濕消暑 用于暑濕傷中,吐瀉轉(zhuǎn)筋等癥。
3.治療水腫,砒霜中毒,細菌性痢疾。
①《別錄》:"主和中下氣。"
②《藥性論》:"主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煎湯服。"
③孟詵:"療霍亂吐利不止,末,和醋服之。"
④《日華子本草》:"補五臟。"
⑤《本草圖經(jīng)》:"主行風氣,女子帶下,兼殺酒毒,亦解河豚毒。"
⑥《滇南本草》:"治脾胃虛弱,反胃冷吐,久瀉不止,食積痞塊,小兒疳疾。"
⑦《品匯精要》:"消暑和中。"
⑧《綱目》:"止泄瀉,消暑,暖脾胃,除濕熱,止消渴。"
⑨《會約醫(yī)鏡》:"生用清暑養(yǎng)胃,炒用健脾止瀉。"
內(nèi)服:煎湯,15~30克;或入丸、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993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