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海穴別名脖胦穴,丹田穴,下肓穴,下言穴,氣澤穴,膊胦穴,季胦穴。
1、氣海。氣,氣態(tài)物也。海,大也。氣海名意指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后氣化脹散。本穴物質(zhì)為石門穴傳來的弱小水氣,至本穴后,水氣吸熱脹散而化為充盛的天部之氣,本穴如同氣之海洋,故名氣海。氣澤名意與氣海同,澤指穴內(nèi)的天部之氣為混濁之狀。
2、脖胦。脖,脖子也。胦,中央也。脖胦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循腹正中線而行。
3、丹田。此為道家術(shù)語,道家視臍下腹部為丹田,故名。
4、下肓。下,下部也。肓,心下肓膜也,此指穴內(nèi)物質(zhì)為脂類物質(zhì)。下肓名意指任脈氣血中的膏脂之物在此隨水氣的脹散而輸向人體各部。
5、下言。下,下部也。言,肺之聲也。下言名意指穴內(nèi)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涼性水氣。
6、膊胦。膊,大膀子也,肉之聚也,此指脾土。胦,中央也。膊胦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氣中亦含有一定的脾土塵埃。
7、季胦。季,季肋也。胦,中央也。季胦名意指任脈的強勁之氣由此亦會輸向氣血較少季肋部位。
附注:肓之原穴。
穴位含義: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后氣化脹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充盛的天部之氣。
運行規(guī)律:循任脈上傳陰交穴。
氣海穴為先天元氣匯聚之處,主治“臟氣虛備,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差”,故名氣海。
氣,為人體呼吸出入之息,指人身的元氣與各種氣病。海,廣大深遠之意。穴居臍下1.5寸,為先天元氣之海。
《針灸聚英》:“男子生氣之海?!?br>《醫(yī)學入門》:“主一身氣疾。”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陰陽清濁》謂“肺之濁氣,下注于經(jīng),內(nèi)積于海?!惫省稜I衛(wèi)生會》謂:“氣出于下焦?!币虼巳松碇鷼獬鲇谀毾拢淙苌?。
《管子·心術(shù)》:“氣者,身之充也?!背?,塞也,無處不至也。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五味》:“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海?!蹦耸侵鸽袨樯蠚夂6?。上下相應,氣有泉源,自然川流不息矣。按海字之義,又可喻為事物廣泛,作無邊無際解之。試觀海水之化云升騰,降為雨露,即天地間之氣化循環(huán)也。在人身凡屬氣息升降失調(diào),其治皆以本穴為主。裴廷輔治一氣逆患者,呃咯不休,先刺膻中,微取之,以開行氣之路,再刺本穴,使引上逆之氣下達臍下,立即生效。猶導川入海,則水不橫逆矣。古人定膻中為氣會者,蓋以后天之氣鼓蕩于胸,以促臍下之氣相與送迎,即老子之喻元氣升降,猶橐萮也。
《道藏》服元氣法,略謂氣海與兩腎相屬,腎屬水,氣與水互為子母。水在人身為陰,獨陰不能升化,必須濟之以陽。心屬火,火在人身為陽?!稌?jīng)·洪范》云:“水曰潤下,火曰炎上?!焙现松黻庩柌豢善ⅰH酥嬍?、呼吸、寐寤、動靜,只是調(diào)停自身水火而已。故養(yǎng)生家以心意之陽,下降腎宮,而溫存以守之,則猶天日之陽下照江海。陰水得陽火之照射,則化氣升騰,云行雨施,澤被大地。其于人身則正氣流行,邪氣自不干攪。視此水火升降,則知地天之所以為泰也。
在醫(yī)理上,亢熱之癥,得辛涼而汗解者,即水火交而得既濟也。亦即《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身若燔炭,汗出而散”之義也。若稍涉辛溫,則猶澆油救火矣,則其為敗必可致也。
王太仆謂:“寒之不寒,是為無水,熱之不熱,是為無火?!比龔退寡?,可發(fā)深悟。
取穴方法:氣海穴位于人體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直線連結(jié)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
功能作用:生發(fā)陽氣。
主治病癥: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脘腹脹滿,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疝氣,月經(jīng)不調(diào),產(chǎn)后惡露不止,胞衣不下,臟氣虛憊,形體羸瘦,四肢乏力,泌尿、生殖器,婦科病等疾病。
穴位配伍:
氣海配三陰交,治白濁、遺精。
氣海配關(guān)元,治產(chǎn)后惡露不止。
氣海配灸關(guān)元、膏肓、足三里,治喘息短氣(元氣虛憊)。
氣海配關(guān)元、命門(重灸)、神闕(隔鹽灸),急救中風脫證。
氣海配足三里、脾俞、胃俞、天樞、上巨虛,治胃腹脹痛、呃逆、嘔吐、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止(脾氣虛弱)。
氣海配足三里、合谷、百會,治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
氣海配天樞、足三里、大迎,通絡理腸,治闌尾炎。
氣海配曲池、太沖,潛陽降逆,治高血壓。
氣海配中極、三陰交,理血調(diào)經(jīng),治痛經(jīng)。
氣海配陰包、三陰交,益氣舉陷,治子宮脫垂。
氣海配足三里、關(guān)元(灸),益氣升陽,治中氣下陷。
臨床運用:現(xiàn)今常用于治療腸炎、細菌性痢疾、男子性功能障礙、功能性子宮出血、支氣管哮喘、神經(jīng)衰弱等。
艾灸療法: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載:“氣海者,是男子生氣之海也。”此穴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補益回陽,延年益壽之功。常用的灸法有氣海溫和灸、氣海隔姜灸和氣海附子灸等。
1.氣海溫和灸:將艾條點燃后,在距氣海穴約3cm處施灸,如局部有溫熱舒適感覺,即固定不動,可隨熱感而隨時調(diào)整距離。每次灸10~15分鐘,以灸至局部稍有紅暈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2.氣海隔姜灸:取0.3~0.5cm厚的鮮姜一片,用針穿刺數(shù)個針孔,覆蓋在氣海穴上,然后置小艾炷或中艾炷于姜片上點燃施灸。每次3~5壯,以灸至局部溫熱舒適,灸處稍有紅暈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灸10次。
3.氣海附子灸:取0.3cm左右厚的附子片,以水浸透后在中間用針刺數(shù)個針孔,放在氣海穴上,于附片上置黃豆大或棗核大艾炷施灸,以局部有溫熱舒適感或稍有紅暈為度。每次3~5壯,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現(xiàn)代也常用溫灸器灸,可用灸盒置艾條或艾絨后放在氣海穴上,每次施灸15~30分鐘,每天1次,10天為一灸程。也可每周施灸1~2次,長期應用。
“氣?!绷x為諸氣匯聚之處,故有補氣、調(diào)氣之功,本穴位居下焦“丹田”部位,主要對肝、脾、腎三臟之氣虧虛和真氣不足所產(chǎn)生的氣虛之證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躲~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載氣海主治“臟氣虛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瘥”,說明本穴多主治與氣虛有關(guān)的病證。
氣海穴為先天元氣匯集之處,具有益氣調(diào)氣、溫中補腎的作用,故多用于臟氣虛憊、真氣不足之虛證。以及中焦、下焦之虛寒證。
氣海穴居臍下,為先天元氣之海。主治臟氣虛憊,真氣不足,如氣喘、臍下冷氣上沖等各類氣證。存調(diào)補下焦、補腎益氣、振陽固精之功
氣海穴與肺氣息息相關(guān),為腹部納氣之根本。茍氣海處不作吸引,則中氣不能達于臍下。男子腹呼吸,全賴氣海為之鼓蕩,乃有吐納也。養(yǎng)生家調(diào)息,綿綿若存動而愈出者,全在于此。故養(yǎng)生家以本穴為大氣所歸,猶百川之匯海者。又以本穴能助全身百脈之暢通,凡氣之所至,血乃通之,故中醫(yī)常云,氣為血之帥。
按摩手法:雙手搓熱,把兩只手疊加在一起放在氣海穴上,先以右掌心緊貼氣海穴,按順時針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按摩100~200次,再以左掌心,按逆時針方向,如前法按摩100~200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luo/570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任脈經(jīng)穴:陰交穴
下一篇: 任脈經(jīng)穴:石門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