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道。陶,金玉之屬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肺金之性的溫熱之氣。道,通行的道路也。該穴名意指督脈陽氣散熱后在此化為溫熱之氣。本穴物質為身柱穴傳來的強勁陽氣,至本穴后,雖散熱化為溫熱之性,但仍循督脈道路向上而行,故名。
陶道,督脈脈氣通往神明之府的通道
陶道穴,屬督脈。陶道是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古時以兩丘相重累曰陶,頸七胸一兩椎棘突較大,是督脈脈氣通往神明之府的通道,故名陶道。
陶,指陶窯。道,指通道。穴在第一胸椎下,穴屬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鹅`樞·背腧》稱“椎”為焦,含火燔之意,因喻陽氣通氣穴處,猶如陶窯火氣所出之通道,故而得名。
陶,《說文》:“陶,再成丘也,言丘上更有一丘也?!碧占刺找保隇橹委?,又陶指陶灶。道,道路。本穴與任脈之璇璣,前后相應。璇璣在星象為北辰之樞。于此喻督經之氣如羊角直升,緣身柱,上巔頂,下前額,循鼻入齒,銜接任脈下行,再緣督經循環(huán)不已。在古代觀點,物體旋轉最速者莫過于“陶鈞”。中國古代談天地運行稱為“運轉鴻鈞”,即天體運轉,陰陽迭更之意也。本穴之取喻于“陶”者,即法陶鈞之居中旋轉牽動四旁也。旋轉則必生風,故其旁下之穴,名日風門。有名醫(yī)取陶道治眩暈極效,以其有調于人體大氣循環(huán)也。又見有人用本穴治瘧疾,亦本其斡旋大氣之理,調解陰陽,使不偏盛也。考其所治諸癥,均屬全身疾患,如時疫、感冒、發(fā)熱、惡寒、四肢無力、百節(jié)酸痛、煩滿、瘛疭,懼皆有效。是其所關者大,所應者普也。譬如旱澇不均,得大氣斡旋,則風雨調順矣。故所治癥多關整體,非僅限于局部也。故取譬陶鈞之旋轉,而名之以陶道。
注:陶鈞:古法制造陶器之轉盤機也。其機上設平板,下有機輪,踏動機輪,牽引上板平轉,置陶泥于板上,工人以手楷而模之,泥坯隨盤自轉,可使隨意光勻。凡諸盤碗盎盂,埏埴以為器者,皆取制如此。
陶,如果從字面之義看,似乎和肺金無關。并且陶器本身也是土做的,但是經過火一燒烤,其性也發(fā)生了變化,具有了金屬般的性質,尤其是硬度。從中醫(yī)五行來說,心火燒脾土產生肺金。如果從解剖的位置來看,它幾乎和肺經的最高點云門穴處于同一維度上,這也就決定了其肺金的屬性,即肺就相當于人體的一個水塔,具有疏布氣血的作用。只不過,肺經的氣血是從上往下,而陶道的氣血是從下往上供應頭頸部,這就符合穴義所言:“至本穴后,雖散熱化為溫熱之性,但仍循督脈道路向上而行,故名陶道。”道,當然指的是氣血通道。
中醫(yī)學講人體的疾病,都離不開氣血兩個字,要不就是氣血不足,要不就是氣血不暢。而陶道穴就是一個調節(jié)氣血的萬能穴位。
為什么叫陶道呢?因為在古人看來,物體旋轉最快的莫過于陶鈞,所以用“陶”來稱呼這個穴位,就是形容這個穴位的氣血循行的速度很快。
古人認為,大到天道的循環(huán),小到人體氣血的循環(huán),都是周而復始的,就和陶鈞一樣,萬事萬物就是在這樣一個不停的循環(huán)過程當中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氣血也只有這樣不斷地循環(huán)運轉,才能使陰陽調和,不生疾病。
2、督脈足太陽之會。本穴物質不光為督脈身柱穴傳來的強勁陽氣,亦有膀胱經外散而至的寒濕之氣,故為督脈膀胱經之會。
穴位含義:督脈陽氣散熱后在此化為溫熱之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運行規(guī)律:循督脈上傳大椎穴。
取穴方法:陶道穴位于頸部下端,當后正中線上,第一胸椎棘突和第二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
功能作用:補益肺氣。
主治病癥:肺結核、間歇熱、癲癇、精神分裂癥、神經衰弱、頭痛眩暈、小兒麻痹后遺癥、經閉、蕁麻疹等。
穴位配伍:
陶道配豐隆、水溝、神門、心俞,治癲癇。
陶道配大椎、間使、后溪,治瘧疾。
陶道配合谷、曲池、風池,治外感病。
陶道配腎俞、腰陽關、委中,治胸背痛。
陶道配合谷、風池,治外感發(fā)熱。
陶道配腰奇、人中、內關、豐隆,治癲癇。
陶道配大椎、陰郄,治虛熱。
陶道配神堂、風池,祛風散寒,治灑淅寒熱,頸項強痛,頭昏頭痛。
陶道配肺俞,清熱宣肺,治咳嗽喘疾。
陶道配曲池、風池、合谷,治外感發(fā)熱。
陶道配灸身柱、肺俞、膏肓,治虛損五勞七傷。
陶道配風池、支溝,治頭項強痛。
陶道配間使、內關、大椎、曲池,治瘧疾。
陶道配腰奇、水溝、內關、豐隆,治癲癇。
陶道配風門、身柱、至陽、后溪,治頭頂、脊背強痛。
臨床運用:肺結核、間歇熱、癲癇、精神分裂癥、神經衰弱、頭痛眩暈、小兒麻痹后遺癥、經閉、蕁麻疹等。
艾灸療法: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陶道穴,解表清熱、截虐寧神
陶道穴有解表清熱、安神定志等功用。
陶道穴通竅于上,主清熱散風、扶正祛邪。所治之證多關整體,猶如陶冶,為火氣所通之道。
陶道穴就是用來調節(jié)人體整個大氣循環(huán)的,而且,治療的病癥肯定不是局部的小病癥,而是從人的整體來進行調理。說簡單一點,它的作用就是當人體的氣血運行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起一個調節(jié)的作用。
臨床實驗發(fā)現(xiàn),按揉陶道可以顯著地改善肺臟功能,患有慢支的人,或者經常咳嗽、自覺肺功能不太好的人,不妨時時按摩刺激陶道。
陶道穴也是一個能讓人快樂的穴位,常按可使人心情安靜踏實,精神得到愉悅。
按摩手法:拇指指關節(jié)按壓陶道穴,逐漸用力深按,保持6秒,然后松開,休息3秒后再進行點按,一壓一松為一個循環(huán),每次點按5-10分鐘。
特效按摩:常按揉捶擊陶道穴,可保健強身。
十二經脈又名十二正經,是經絡系統(tǒng)的主體。其命名是根據(jù)其陰陽屬性,所屬臟腑、循行部位綜合而定的。它們分別隸屬于十二臟腑,各經用其所屬臟腑的名稱,結合循行于手足、內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據(jù)陰陽學說,給予不同的名稱。十二經脈的名稱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奇經八脈是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
穴位
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氣府”、“節(jié)”、“會”、“骨空”、“脈氣所發(fā)”、“砭灸處”、“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9個雙穴、48個經外奇穴,共409個穴位。
人體中,五臟六腑“正經”的經絡有12條(實際上,左右對稱共有24條)。另外,身體正面中央有“任脈”,身體背面中央有“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縱貫全身。這14條經絡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全部共有365處。穴道位于“經絡”——能量的通路上。而人體中,五臟六腑“正經”的經絡有12條(實際上,左右對稱共有24條)。另外,身體正面中央有“任脈”,身體背面中央有“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縱貫全身。這14條經絡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全部共有365處。
僅僅如此,便是個相當可觀的數(shù)目了,更何況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經絡以外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后來又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新穴”,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體穴道的總數(shù)遠超過1000個。
大致穴位列表: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發(fā)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后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鳩尾穴、巨闕穴、中脘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氣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門穴、日月穴、天樞穴、氣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陽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門穴、腰俞穴、腰陽關穴、上仙點穴、六華灸穴、風門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陰俞穴、三焦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外關穴、曲池穴、尺澤穴、治癢穴、孔最穴、列缺穴、陽池穴、神門穴、合谷穴、中渚穴、少沖穴、落枕穴、指間穴、太淵穴、口內穴、胃腸穴、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復溜穴、陰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沖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脈穴、丘墟穴、昆侖穴、足臨穴、行間穴、里內庭穴、下痢穴、高血壓點穴、第二厲兌穴、第三厲兌穴、阿基里斯腱穴。
突 璇璣 華蓋 紫宮 玉堂 膻中 中庭 鳩尾 巨闕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闕 陰交 氣海 石門 關元 中極 曲骨 會陰 橫骨 大赫 氣穴 四滿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關 陰都 腹通谷 幽門 步廊 神封 靈墟 神藏 或中 俞府 缺盆 氣戶 庫房 屋翳 贗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滿 梁門 關門 太乙 滑肉門 天樞 外陵 大巨 水道 歸來 氣沖 髀關 足五里 陰廉 急脈 沖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日月 期門 天池 食竇 天溪 胸鄉(xiāng) 周榮 中府 云門 穴道位于“經絡”——能量的通路上。而人體中,五臟六腑“正經”的經絡有12條(實際上,左右對稱共有24條)。另外,身體正面中央有“任脈”,身體背面中央有“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縱貫全身。這14條經絡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全部共有365處。僅僅如此,便是個相當可觀的數(shù)目了,更何況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經絡以外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后來又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新穴”,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體穴道的總數(shù)遠超過1000個。 我在這里大致列出人體各部位的穴道名稱,以便讓你有所了解。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發(fā)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后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鳩尾穴、巨闕穴、中脘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氣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門穴、日月穴、天樞穴、氣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陽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門穴、腰俞穴、腰陽關穴、上仙點穴、六華灸穴、風門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陰俞穴、三焦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外關穴、曲池穴、尺澤穴、治癢穴、孔最穴、列缺穴、陽池穴、神門穴、合谷穴、中渚穴、少沖穴、落枕穴、指間穴、太淵穴、口內穴、胃腸穴、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復溜穴、陰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沖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脈穴、丘墟穴、昆侖穴、足臨穴、行間穴、里內庭穴、下痢穴、高血壓點穴、第二厲兌穴、第三厲兌穴、阿基里斯腱穴
大椎
別名:百勞穴,上杼穴。穴義:手足三陽的陽熱之氣由此匯入本穴并與督脈的陽氣上行頭頸。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堅實飽滿的陽氣。運行規(guī)律:循督脈上傳頭頸。功能作用:益氣壯陽。
(1)大,多也。椎,錘擊之器也,此指穴內的氣血物質為實而非虛也。大椎名意指手足三陽的陽熱之氣由此匯入本穴并與督脈的陽氣上行頭頸。本穴物質一為督脈陶道穴傳來的充足陽氣,二是手足三陽經外散于背部陽面的陽氣,穴內的陽氣充足滿盛如椎般堅實,故名大椎。
(2)百勞。百,數(shù)量詞,多之意。勞,勞作也。百勞名意指穴內氣血為人體的各條陽經上行氣血匯聚而成。理同大椎名解。
(3)上杼。上,上行也。杼,織布的梭子,此指穴內氣血為堅實飽滿之狀。上杼名意指穴內的陽氣為堅實飽滿之狀。理同大椎名解。
(4)手足三陽及督脈之會。本穴物質為手足三陽經的陽氣及督脈的陽氣匯合而成,故為手足三陽及督脈之會
取穴位時正坐低頭,該穴位于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jié)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古書有云:大椎,三陽,督脈之會。中醫(yī)稱大椎穴為“諸陽之會”,背部屬陽,大椎穴當屬陽中之陽,它是督脈與手部三陽經的交會穴,對于養(yǎng)生保健具有重大作用。
椎穴位于一個十字路口,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這里不通,將會堵塞七條經絡,分別是督脈、膀胱經、大腸經、小腸經、三焦經、膽經、胃經,大椎穴對人體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一旦這里堵住,意味著心腦血管壽命進入倒計時。大椎穴瘀堵,可能引起缺血、缺氧的狀態(tài),氣血不能到達頭部,會引起頭暈、頭痛、失眠、健忘;大椎瘀堵,可能造成頸椎病、左右肩血脈不通、腦血栓、腦梗、肩周炎、手麻等癥狀,所以說,堵哪里都不要堵這里
陶道
陶 金玉之屬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肺金之性的溫熱之氣。道,通行的道路也。該穴名意指督脈陽氣散熱后在此化為溫熱之氣。本穴物質為身柱穴傳來的強勁陽氣,至本穴后,雖散熱化為溫熱之性,但仍循督脈道路向上而行,故名。(2)督脈足太陽之會。本穴物質不光為督脈身柱穴傳來的強勁陽氣,亦有膀胱經外散而至的寒濕之氣,故為督脈膀胱經之
穴位取穴法:位于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疾?。侯^痛項強,惡寒發(fā)熱,咳嗽,氣喘,骨蒸潮熱,胸痛,脊背酸痛,瘧疾,癲狂,角弓反張。
人體內經脈一般可分為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和西藏密宗功家所描述的中脈,十二經絡是指膽經,肝經,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這十二條經脈,此十二經絡連接了人體內,心肺肝脾腎,大腸,小腸,胃,膽,膀胱,三焦等五臟六腑之正氣,并使按十二時辰的并化,自然而然的周天運轉,其實這十二經絡,在每一個正常的人體內都是連通的,只是普通的人身上,這十二經絡有如羊腸小道,脈絡之中的氣息猶如低壓的電流,十分微弱,但修持得法的氣功人.他身上的十二經絡,就能變成康莊大道,甚至能成為人體內正氣運行的高速公路,其人脈絡內的氣息猶如出閘的洪水,人體十二經脈,對應十二地支,脈中的氣息雖按時變化.但卻截然不同于人體內的血脈和血管,人體的血管分靜脈和動脈,其脈中只有紅血球中所攜帶的氧氣,強弱的變化和運行,而人體十二經脈屬于氣脈,脈中并沒有血的流轉,又因臟腑之氣十分的微妙,所以這人體內氣脈難以被顯示科學或醫(yī)療儀器,另外,人體內還有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等奇經八脈,此奇經八脈又不同于十二經絡,他平時并不參與人體內臟腑之氣的運轉,我在研究中得出,奇經八脈并非是只負擔著十二經絡之中的氣息盈虧的補瀉,奇經八脈其實也有著自己獨特的運行規(guī)律,此奇經八脈對應于一年之中,的二至二分四立.這八個節(jié)氣,如果說十二經絡是維持人體這一片小天地內的小氣候恒定,而不受人體外的大氣候中晝夜溫差的影響而變化,那么奇經八脈就是維持人體內的小氣候不隨人體外天地大氣候之中的春夏秋冬的轉換而失常,此奇經八脈和十二經脈,科學儀器雖難以檢測,但在一個成功的氣功人天目狀態(tài)下,卻猶如電子掃描一的,照得歷歷分明,此時會發(fā)現(xiàn),不論是十二經脈, 還是奇經八脈,每條經脈另外又分出不計其數(shù)的細脈,而細脈又能分出更多的叉脈,這些大大小小的經絡猶如電腦的因特網一般的互相交織在一起,共同維持著人體內周身氣息的大轉換,氣功人的天眼功越強,會發(fā)現(xiàn)人體內還有許多象原始森林一樣的經絡網并沒有被開發(fā),一般氣功的修 就在于開發(fā)這些尚未起用的經脈網,和強化已經正常運行的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并使人體正氣變得十分的旺盛,另外,我可以告訴眾位修行者,人體血脈以心臟為樞紐,人體的氣脈是以胯下的會陰穴為中心.
穴道位于“經絡”——能量的通路上。而人體中,五臟六腑“正經”的經絡有12條(實際上,左右對稱共有24條)。另外,身體正面中央有“任脈”,身體背面中央有“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縱貫全身。這14條經絡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全部共有365處。
僅僅如此,便是個相當可觀的數(shù)目了,更何況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經絡以外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后來又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新穴”,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體穴道的總數(shù)遠超過1000個。
我在這里大致列出人體各部位的穴道名稱,以便讓你有所了解。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發(fā)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后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鳩尾穴、巨闕穴、中脘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氣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門穴、日月穴、天樞穴、氣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陽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門穴、腰俞穴、腰陽關穴、上仙點穴、六華灸穴、風門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陰俞穴、三焦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外關穴、曲池穴、尺澤穴、治癢穴、孔最穴、列缺穴、陽池穴、神門穴、合谷穴、中渚穴、少沖穴、落枕穴、指間穴、太淵穴、口內穴、胃腸穴、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復溜穴、陰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沖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脈穴、丘墟穴、昆侖穴、足臨穴、行間穴、里內庭穴、下痢穴、高血壓點穴、第二厲兌穴、第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luo/570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督脈穴位:大椎穴
下一篇: 督脈穴位:筋縮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