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俞穴別名高蓋穴、商蓋穴、高益穴。
1、督俞。督,督脈也,陽氣也。俞,輸也。該穴名意指督脈的陽氣由此輸向膀胱經(jīng)。本穴為膀胱經(jīng)接受督脈陽氣之處,故名。
督俞穴,別名高蓋。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督指督脈,俞即轉(zhuǎn)輸,此穴居督脈中點之旁,是督脈之氣轉(zhuǎn)輸?shù)牟课唬拭接帷?/p>
督,指督脈。穴為督脈之氣輸注之處,故名督俞。
督,有督統(tǒng)、正中之義,指督脈。俞,指腧穴。督脈貫脊而行,為臟腑諸俞之所依附,故能督正諸俞,貫通腰脊。既為督脈之俞,義為諸陽之督也。督脈及脊柱居人身之中,通乎脊柱,可以總督諸陽,為背部諸俞之統(tǒng)帥。
督俞穴,陽氣之俞
督,督脈也,陽氣也。俞,輸也,氣血通路
督俞,名意指督脈的陽氣由此輸向膀胱經(jīng)。本穴為膀胱經(jīng)接受督脈陽氣之處,故名督俞。
2、高蓋。高,上也,天部之氣也。蓋,護蓋也。高蓋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本穴氣血為督脈傳來的陽熱之氣,性干燥,所處為天之天部,如衛(wèi)外護蓋,故名高蓋。
3、商蓋。商,計時之漏刻也。蓋,護蓋也。商蓋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部的弱小陽氣。本穴氣血為督脈傳來的陽熱之氣,性干燥,至本穴所在的膀胱經(jīng)后散熱縮合為弱小的水濕之氣,氣屬外衛(wèi)之護蓋,而弱小水濕之氣則如從漏刻中滴出一般,故名商蓋。
4、高益。高,上也,天部之氣也。益,益助也。高益名意指本穴氣血為督脈傳來的純陽之氣。本穴物質(zhì)為督脈傳來的純陽之氣,性干燥,與背俞各穴傳至膀胱經(jīng)的水濕之氣相比所處的天部層次為高,對膀胱經(jīng)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有益助的作用,故名高益。
穴位含義:體內(nèi)所生的純陽之氣由此輸入膀胱經(jīng)。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天部的純陽之氣。
運行規(guī)律:循膀胱經(jīng)上行。
取穴方法:督俞穴位于人體的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功能作用:補陽益氣。
主治疾?。盒耐?,胸悶,腹痛,寒熱、氣喘。
穴位配伍:
督俞配天樞、上巨虛,治腹脹痛。督俞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脹痛。督俞配膻中、中脘、膈俞、內(nèi)關(guān),治呃逆。督俞配脾俞穴、天樞穴、足三里穴,治腹脹、腸鳴。督俞配期門、中脘、內(nèi)關(guān)、膈俞,治肝氣犯胃之呃逆。督俞配足三里、膈俞、脾俞、胃俞,治脾胃不和之胃痛、腹脹、泄瀉。督俞配膻中、太沖、陽陵泉、中脘、天樞,治肝郁氣滯之胸脅脹痛、腹痛、腹脹。督俞配心俞、巨闕、厥陰俞、內(nèi)關(guān)、神門、陰郄、膻中,治心脈痹阻之心痛胸悶、喘息不得臥。督俞配心俞、肺俞、內(nèi)關(guān)、尺澤,治心肺疾患。督俞配內(nèi)關(guān),治胸痛、胸悶。督俞配合谷、足三里,理氣和胃,治胃痛,呃逆,腹脹。督俞配肩井、膻中,清熱活血,行氣止痛,治乳癰,乳腺增生。督俞配心俞、內(nèi)關(guān),治冠心病。督俞配胃俞、中脘,治胃痛。臨床運用:冠心病,心動過速,心內(nèi)外膜炎,胃炎,膈肌痙攣,乳腺炎,皮膚病等。
注意:督俞穴不可深刺,以防氣胸。
艾灸療法: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我們都知道,督脈,就是人體的脊柱。督,監(jiān)督、督察。監(jiān)督什么?
都說人活一口氣,這口氣是什么氣,就是人體的陽氣。人之所以是熱血動物,保持36度左右的體溫,這個熱量就是人體的陽氣。人一死,體溫自然就會變涼,那是因為陽氣沒了,雖然體內(nèi)的陰血還在,但沒了動力的陰血,只能是“死水一潭”,人自然就掛了。所以,陽氣對于人體最為重要。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三 陽氣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wèi)外者也?!边@話什么意思呢?
我們翻譯一下就是:“人體的陽氣,就好比天和日,如果失去其存在,人的壽命就會縮短,而無法彰顯于世。所以,天體運行因為有了太陽的照耀而獲取了動能,因而人體的陽氣也可以使人體獲得向上的動力,以確保身體不受外界的侵擾。”
回到正文,督脈督察的是什么?督察的就是人體的陽氣,以確保陽氣得以升發(fā)。大家都知道,骨骼對于人體很重要,那最重要的骨骼是什么,就是脊柱。你可以把人的胳膊、腿全砍了,但只要脊柱保持正常,這人還是可以存活的。但如果脊柱骨折了,這人空有胳膊、腿,也活不了多久,因為人體的陽氣將無法得到升發(fā),當失去了陽氣這個動力之源,人也難以存活了。
既然督脈如此重要,那位于膀胱經(jīng)上的督俞穴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為啥這樣說呢?因為它是督脈向膀胱經(jīng)灌注陽氣的重要氣血通路,換言之,是動力的接駁口。因為督脈只負責脊柱這一段,而膀胱經(jīng)則是從頭貫穿到腳,所以負責的范圍更廣。
任脈的膻中穴,位于前胸兩乳中間的第四胸椎,而膻中穴投影到后背督脈的點就是靈臺穴,靈臺穴旁開1.5寸,即為督俞穴,所以,它也與膻中穴一樣,也具有寬胸理氣的作用。
當人生氣時,常用一個詞叫“捶胸頓足”,它有助于將憋悶在胸中的氣,通過捶胸和頓足這兩個動作引氣下行,以達到寬胸理氣的作用,而這個捶胸的點,就是膻中穴。而膻中穴投影到后背督脈的點就是靈臺穴,靈臺穴旁開1.5寸,即為督俞穴,所以,它也與膻中穴一樣,也具有寬胸理氣的作用,只不過,當人生氣時,自己可以捶胸頓足,但后背就需要外人幫助了,通常我們把這種幫人順氣的做法叫做:“胡嚕前胸,捶打后背”,很多影視劇中都有這樣的鏡頭。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胸悶氣短的癥狀,只是因為生氣導(dǎo)致經(jīng)絡(luò)受阻所致,如果是有器質(zhì)性的問題,即使“胡嚕前胸,捶打后背”也不會起作用了。
督俞穴,理氣止痛,強心通脈
督俞穴位于背部,為督脈之氣輸注之處,部位近于心臟和胸膈,故用針法可治療胸腹部疾病[9]。
督俞穴有理氣寬胸之功,凡關(guān)腰、脊、骨、髓、頭腦之病,但可酌取。
寒熱、心痛、腹鳴、氣逆諸病督俞穴均能治之。
按摩手法:以雙手拇指指關(guān)節(jié),對準穴位進行點揉,手法要均勻、柔和,滲透,以局部有酸痛感為佳。每次3分鐘。
特效按摩:重按督俞穴,可緩解心絞痛,或用刮痧板由上而下刮拭,也可用艾條灸5~10分鐘,可治腹脹、腹痛等胃腸疾病。
膀胱經(jīng)共六十九穴,有49個穴位分布在頭面部、項背部和腰背部,18個穴位分布在下肢后,原穴為京骨穴,絡(luò)穴為足少陰腎經(jīng)之大鐘穴。足太陽膀胱經(jīng)首穴從內(nèi)眼角睛明穴,上行額部(攢竹、眉沖、曲差;會神庭、頭臨泣),交會于頭頂(五處、承光、通天、百會),分支至耳上角,在枕部分出兩支向下,分別循行分布于背腰、臀部,末穴是小趾端至陰-穴?!鹅`樞·寒熱病》提到:“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入-陽,交于目銳。”足太陽膀胱經(jīng)有病時,主要有瘧疾、癲狂、目黃、流淚、小便不利、癃閉、遺尿等癥狀。 穴位:脈睮穴 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luò)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輸)、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guān)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huán)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殷 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譩嘻、膈關(guān)、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昆侖、仆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陰,共67穴。
十四經(jīng)穴:分布于十二經(jīng)脈及任、督二脈上的腧穴。
1、手太陰肺經(jīng)(左右共22穴):常用中府,云門,尺澤,孔最,列缺,太淵,魚際,少商;
2、手陽明大腸經(jīng)(左右共40穴):常用: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手三里,曲池,手五里,臂臑,肩髃,扶突,迎香;
3、足陽名胃經(jīng)(左右共90穴):常用:承泣,四白,地倉,頰車,下關(guān),頭維,乳根,梁門,天樞,歸來,伏兔,梁丘,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豐隆,沖陽,解溪,內(nèi)庭,歷兌;
4、足太陰脾經(jīng)(左右共42穴):常用:隱白,太白,公孫,三陰交,地機,陰陵泉,血海,大包;
5、手少陰心經(jīng)(左右共18穴):常用:極泉,少海,通里,陰郄,神門,少沖;
6、手太陽小腸經(jīng)(左右共38穴):常用:少澤,后溪,腕骨,支正,天宗,顴“繆”:(改“骨”字旁liao),聽宮;
7、足太陽膀胱經(jīng)(左右共134穴):常用:睛明,攢竹,天柱,大抒,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guān)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huán)俞,上“繆”:(改“骨”字旁),次“繆”:(改“骨”字旁),中(“繆”:改“骨”字旁),下(“繆”:改“骨”字旁),承扶,殷門,委中,志室,秩邊,合陽,承筋,承山,跗陽,昆侖,京骨,至陰;
8、足少陰腎經(jīng)(左右共54穴):常用:涌泉,然谷,太溪,大鐘,照海,復(fù)溜,橫骨,大赫,俞府;
9、手厥陰心包經(jīng)(左右共18穴):常用:天池,曲澤,間使,內(nèi)關(guān),大陵,勞宮,中沖;
10、手少陽三焦經(jīng)(左右共46穴):常用:關(guān)沖,中渚,陽池,外關(guān),支溝,肩“繆”:(改“骨”字旁),翳風,耳門,絲竹空;
11、足少陽膽經(jīng)(左右共88穴):常用:瞳子“繆”:(改“骨”字旁),聽會,風池,肩并,日月,帶脈,環(huán)跳,風市,陽陵泉,光明,懸鐘,丘墟,足臨泣,足竅陰;
12、足厥陰肝經(jīng)(左右共28穴):常用:大敦,行間,太沖,曲泉,章門,期門;
13、督脈(共28穴):常用:腰俞,腰陽關(guān),命門,至陽,大椎,啞門,風府,百會,上星,水溝;
14、任脈(共24穴):常用:中極,關(guān)元,氣海,神厥,中脘,膻中,天突,廉泉,承漿;
以上合計642穴。
奇穴(共176穴)+(平衡療75穴):常用:指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確的位置,但是尚未列入十四經(jīng)系統(tǒng)的腧穴。四神聰,印堂,太陽,腰眼,落枕穴,腰痛穴,膝眼,膽囊穴,闌尾穴。。。
可計891穴。
阿是穴是無具體名稱,又無固定位置的,而是以壓痛點或其他反應(yīng)點作為針灸或按摩點穴部位
天突 璇璣 華蓋 紫宮 玉堂 膻中 中庭 鳩尾 巨闕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闕 陰交 氣海 石門 關(guān)元 中極 曲骨 會陰 橫骨 大赫 氣穴 四滿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關(guān) 陰都 腹通谷 幽門 步廊 神封 靈墟 神藏 或中 俞府 缺盆 氣戶 庫房 屋翳 贗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滿 梁門 關(guān)門 太乙 滑肉門 天樞 外陵 大巨 水道 歸來 氣沖 髀關(guān) 足五里 陰廉 急脈 沖門 府舍 腹結(jié) 大橫 腹哀 日月 期門 天池 食竇 天溪 胸鄉(xiāng) 周榮 中府 云門
穴道位于“經(jīng)絡(luò)”——能量的通路上。而人體中,五臟六腑“正經(jīng)”的經(jīng)絡(luò)有12條(實際上,左右對稱共有24條)。另外,身體正面中央有“任脈”,身體背面中央有“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jīng)絡(luò),縱貫全身。這14條經(jīng)絡(luò)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全部共有365處。
僅僅如此,便是個相當可觀的數(shù)目了,更何況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經(jīng)絡(luò)以外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后來又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新穴”,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體穴道的總數(shù)遠超過1000個。
我在這里大致列出人體各部位的穴道名稱,以便讓你有所了解。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發(fā)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后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cè)面):太陽穴、下關(guān)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鳩尾穴、巨闕穴、中脘穴、水分穴、氣海穴、關(guān)元穴、中極穴、氣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門穴、日月穴、天樞穴、氣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陽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門穴、腰俞穴、腰陽關(guān)穴、上仙點穴、六華灸穴、風門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陰俞穴、三焦俞穴、大腸俞穴、關(guān)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nèi)關(guān)穴、外關(guān)穴、曲池穴、尺澤穴、治癢穴、孔最穴、列缺穴、陽池穴、神門穴、合谷穴、中渚穴、少沖穴、落枕穴、指間穴、太淵穴、口內(nèi)穴、胃腸穴、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復(fù)溜穴、陰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沖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脈穴、丘墟穴、昆侖穴、足臨穴、行間穴、里內(nèi)庭穴、下痢穴、高血壓點穴、第二厲兌穴、第三厲兌穴、阿基里斯腱穴
睛明 BL1 Jing ming
【定位】:在面部,目內(nèi)眥角上方凹陷處
【作用】:疏風清熱,通絡(luò)明目。
【主治】:①視物不明,近視,夜盲,色盲。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腫痛,迎風流淚。③急性腰痛。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蹻、陽蹻五脈之會穴
攢竹 BL2 Cuan zhu
【定位】: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作用】:疏風清熱,通絡(luò)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視不明,目赤腫痛。②呃逆。③腰痛。④膈肌痙攣。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眉沖 BL3 Mei chong
【定位】:在頭部,當攢竹直上入發(fā)際0.5寸,神庭與曲差連線之間
【作用】:疏風清熱,清頭明目。
【主治】:①頭痛,眩暈,鼻塞。②癲癇。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曲差 BL4 Qu cha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5寸,即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nèi)1/3與中1/3交點上
【作用】:疏風泄熱,清頭明目。
【主治】:①頭痛,鼻塞,鼽衄。②目視不明。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五處 BL5 Wu chu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1寸,旁開1.5寸
【作用】:疏風泄熱,清頭明目。
【主治】:①頭痛,頭暈。②中風偏癱。③癲癇。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承光 BL6 Cheng guang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5寸
【作用】:疏風泄熱,清頭明目。
【主治】:①目視不明。②中風偏癱,癲癇。③頭暈?zāi)垦!?br>【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通天 BL7 Tong tian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
【作用】:疏風清頭,通利鼻竅。
【主治】:①鼻塞,鼻中瘜肉,鼻瘡,鼻淵,鼻衄。②頭痛,目眩。③中風偏癱,癲癇。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絡(luò)卻 BL8 Luo que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
【作用】:疏風清頭,通經(jīng)活絡(luò)。
【主治】:①目視不明。②中風偏癱,癲癇。③耳鳴。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玉枕 BL9 Yu zhen
【定位】:在后頭部,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3寸,平枕外粗隆上緣的凹陷處
【作用】:疏風清頭,通經(jīng)活絡(luò),通竅明目。
【主治】:①頭項痛,目視不明。②鼻塞。③腳癬。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天柱 BL10 Tian zhu
【定位】:在項部,大筋(斜方肌)之外緣后發(fā)際中,約當后發(fā)際正中旁開1.3寸
【作用】:疏風清頭,通經(jīng)活絡(luò)。
【主治】:①頭暈,目眩。②頭痛,項強,肩背痛。③鼻塞,咽喉痛。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大杼 BL11 Da zhu
【定位】:在背部,當?shù)谝恍刈导幌?,旁開1.5寸
【作用】:祛風解表,疏調(diào)筋骨,宣肺降逆。
【主治】:①各種骨?。ü峭?,肩、腰、骶、膝關(guān)節(jié)痛)。②發(fā)熱,咳嗽,頭痛鼻塞。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八會穴(骨會),手、足太陽經(jīng)交會穴
風門 BL12 Feng men
【定位】:在背部,當?shù)诙赝萍幌?,旁開1.5寸
【作用】:宣肺解表,疏風清熱。
【主治】:①傷風,咳嗽。②發(fā)熱,頭痛,項強,胸背痛。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足太陽經(jīng)與督脈交會穴
肺俞 BL13 Fei shu
【定位】:在背部,當?shù)谌刈导幌?,旁開1.5寸
【作用】:養(yǎng)陰清熱,調(diào)理肺氣。
【主治】:①發(fā)熱,咳嗽,咳血,盜汗,鼻塞。②毛發(fā)脫落,痘,疹,瘡,癬。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肺的背俞穴
厥陰俞 BL14 Jue yin shu
【定位】:在背部,當?shù)谒男刈导幌拢蚤_ 1.5寸
【作用】:疏通心脈,寬胸理氣。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咳嗽,胸悶。③牙痛。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心包背俞穴
心俞 BL15 Xin shu
【定位】:在背部,當?shù)谖逍刈导幌?,旁開1.5寸
【作用】:養(yǎng)血寧心,理氣止痛,通絡(luò)寬胸。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悶,氣短。②咳嗽,吐血。③失眠,健忘,癲癇。④夢遺,盜汗。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心的背俞穴
督俞 BL16 Du shu
【定位】:在背部,當?shù)诹刈导幌拢蚤_ 1.5寸
【作用】:理氣寬胸
【主治】:①心痛,胸悶。②胃痛,腹痛。③咳嗽,氣喘。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膈俞 BL17 Ge shu
【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寬胸降逆,理血化淤,調(diào)氣補虛,調(diào)和脾胃。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②咳嗽,氣喘,吐血,骨蒸盜汗。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八會穴(血會)
肝俞 BL18 Gan shu
【定位】:在背部,當?shù)诰判刈导幌?,旁開1.5寸
【作用】:疏肝理氣,養(yǎng)血明目,潛陽熄風。
【主治】:①脅痛,黃疸。②目疾,吐,衄。③癲狂,脊背痛。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肝的背俞穴
膽俞 BL19 Dan shu
【定位】:在背部,當?shù)谑刈导幌?,旁開1.5寸
【作用】:疏肝利膽,理氣解郁,調(diào)和脾胃。
【主治】:①黃疸,口苦,脅痛。②肺癆,潮熱。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膽的背俞穴
脾俞 BL20 Pi shu
【定位】:在背部,當?shù)谑恍刈导幌?,旁開1.5寸
【作用】:健脾利濕,益氣和中。
【主治】:①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便血。②水腫。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脾的背俞穴
胃俞 BL21 Wei shu
【定位】:在背部,當?shù)谑刈导幌?,旁開1.5寸
【作用】:理氣和胃,化濕消滯。
【主治】:①胃脘痛,嘔吐。②腹脹,腸鳴。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胃的背部俞穴
三焦俞 BL22 San jiao shu
【定位】:在腰部,當?shù)谝谎导幌?,旁開1.5寸
【作用】:通利三焦,疏調(diào)水道。
【主治】:①水腫,小便不利。②腹脹,腸鳴,泄瀉,痢疾。③膝關(guān)節(jié)無力。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三焦背俞穴
腎俞 BL23 Shen shu
【定位】:在腰部,當?shù)诙导幌拢蚤_1.5寸
【作用】:滋陰壯陽,補腎益氣,利水消腫。
【主治】:①遺尿,小便不利,水腫。②遺精,陽痿,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③耳聾,耳鳴,咳嗽,氣喘。④中風偏癱,腰痛,骨病。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腎的背俞穴
氣海俞 BL24 Qi hai shu
【定位】:在腰部,當?shù)谌导幌?,旁開1.5寸
【作用】:培元益氣,強壯腰膝。
【主治】:①腹脹,腸鳴,痔漏。②痛經(jīng),腰痛。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大腸俞 BL25 Da chang shu
【定位】:在腰部,當?shù)谒难导幌拢蚤_1.5寸
【作用】:通腸利腑,強壯腰膝。
【主治】:①腹脹,泄瀉,便秘,痔瘡出血。②腰痛。③蕁麻疹。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大腸背俞穴
關(guān)元俞 BL26 Guan yuan shu
【定位】:在腰部,當?shù)谖逖导幌?,旁開1.5寸
【作用】:壯陽補腎,調(diào)理下焦。
【主治】:①腰骶痛。②腹脹,泄瀉。③小便頻數(shù)或不利,遺尿。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小腸俞 BL27 Xiao chang shu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開1.5寸,平第一骶后孔
【作用】:通腸利腑,清熱利濕。
【主治】:①腰骶痛,膝關(guān)節(jié)痛。②小腹脹痛,小便不利。③遺精,白帶。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小腸背俞穴
膀胱俞 BL28 Pang guang shu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作用】:通調(diào)膀胱,清熱利濕。
【主治】:①小便不利,遺尿。②腰脊強痛,腿痛。③泄瀉,便秘。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膀胱背俞穴
中膂俞 BL29 Zhong lǚ shu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
【作用】:清利下焦,益腎壯腰。
【主治】:①泄瀉。②疝氣,腰脊強痛。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白環(huán)俞 BL30 Bai huan shu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
【作用】:溫補下元,調(diào)理氣血。
【主治】:①遺精,白帶,月經(jīng)不調(diào),遺尿。②腰骶疼痛,疝氣。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上髎 BL31 Shang liao
【定位】:在骶部,當髂后上嵴與后正中線之間,適對第一骶后孔處
【作用】:壯腰補腎,通經(jīng)活血。
【主治】:①月經(jīng)不調(diào),赤白帶下,陰挺。②遺精,陽痿。③大、小便不利,腰骶痛。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次髎 BL32 Ci liao
【定位】:在骶部,當髂后上棘內(nèi)下方,適第二骶后孔處
【作用】:壯腰補腎,通經(jīng)活血。
【主治】:①遺精,陽痿。②月經(jīng)不調(diào),赤白帶下。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中髎 BL33 Zhong liao
【定位】:當次髎內(nèi)下方,適對第三骶后孔處
【作用】:壯腰補腎,調(diào)經(jīng)止痛,通調(diào)二便。
【主治】:①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小便不利,便秘,泄瀉。②腰骶疼痛。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下髎 BL34 Xia liao
【定位】:在骶部,當中髎內(nèi)下方,適對第四骶后孔處
【作用】:壯腰補腎,調(diào)經(jīng)止痛,通調(diào)二便。
【主治】:①腰骶痛,小腹痛。②小便不利,帶下。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會陽 BL35 Hui yang
【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開0.5寸
【作用】:壯腰補腎,清熱利濕。
【主治】:①大便失禁,泄瀉,便血,痔疾。②陽痿。③帶下。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承扶 BL36 Cheng fu
【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橫紋的中點
【作用】:疏經(jīng)活絡(luò)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殷門 BL37 Yin men
【定位】:在大腿后面,當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下6寸
【作用】:疏經(jīng)活絡(luò),壯腰脊,強筋骨。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浮郄 BL38 Fu xi
【定位】:在腘橫紋外側(cè)端,委陽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內(nèi)側(cè)
【作用】:舒筋利節(jié)
【主治】:腘窩部疼痛、麻木或攣急。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委陽 BL39 Wei yang
【定位】:在腘橫紋外側(cè)端,當股二頭肌腱的內(nèi)側(cè)
【作用】:舒筋利節(jié),通利水道。
【主治】:①腰脊強痛,小腹脹滿,小便不利。②腿足拘攣疼痛,痿厥。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三焦下合穴
委中 BL40 Wei zhong
【定位】: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
【作用】:舒筋利節(jié),清熱解毒。
【主治】:①腰脊疼痛,腘筋攣急,半身不遂,下肢痿痹。②丹毒,皮疹,周身搔癢,疔瘡,發(fā)背。③腹痛吐瀉。④遺尿,小便不利。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合穴
附分 BL41 Fu fen
【定位】:在背部,當?shù)诙刈导幌?,旁開3寸
【作用】:舒筋活絡(luò),祛風散寒。
【主治】:頸項強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手、足太陽之會穴
魄戶 BL42 Po hu
【定位】:在背部,當?shù)谌刈导幌?,旁開3寸
【作用】:養(yǎng)陰清肺,平喘止咳。
【主治】:①咳嗽,氣喘,肺癆。②項強,肩背痛。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膏肓俞 BL43 Gao huang shu
【定位】:在背部,當?shù)谒男刈导幌?,旁開3寸
【作用】:養(yǎng)陰清肺,補虛益損。
【主治】:①肺癆咳嗽氣喘,納差,便溏,消瘦乏力。②遺精,盜汗,健忘。③肩背痠痛。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神堂 BL44 Shen tang
【定位】:在背部,當?shù)谖逍刈导幌?,旁開3寸
【作用】:寬胸理氣,寧心通絡(luò)。
【主治】:①心痛,心悸,失眠。②胸悶,咳嗽,氣喘。③肩背痛。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譩譆 BL45 Yi xi
【定位】: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養(yǎng)陰清肺,疏風解表,活血通絡(luò)。
【主治】:胸痛引背,肩背痛,咳嗽,氣喘,目眩,目痛,鼻衄,熱病無汗,瘧疾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膈關(guān) BL46 Ge guan
【定位】:在背部,當?shù)谄咝刈导幌?,旁開3寸
【作用】:和胃降逆,寬胸利膈。
【主治】:①飲食不下,呃逆,嘔吐。②脊背強痛。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魂門 BL47 Hun men
【定位】:在背部,當?shù)诰判刈导幌拢蚤_3寸
【作用】: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主治】:①胸脅脹滿,嘔吐,泄瀉。②背痛。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陽綱 BL48 Yang gang
【定位】:在背部,當?shù)谑刈导幌?,旁開3寸
【作用】:疏肝利膽,清熱利濕,調(diào)理腸胃。
【主治】:①黃疸,腹痛,腸鳴,泄瀉。②消渴。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意舍 BL49 Yi she
【定位】:在背部,當?shù)谑恍刈导幌?,旁開3寸
【作用】:健脾和胃,化濕消滯。
【主治】:腹脹,腸鳴,嘔吐,泄瀉。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胃倉 BL50 Wei cang
【定位】:在背部,當?shù)谑刈导幌?,旁開3寸
【作用】:健脾和胃,理氣消滯。
【主治】:①胃脘痛,腹脹。②小兒食積。③水腫。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肓門 BL51 Huang men
【定位】:在腰部,當?shù)谝谎导幌?,旁開3寸
【作用】:化滯消痞,化堅通乳。
【主治】:①腹痛,便秘。②痞塊,乳疾。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志室 BL52 Zhi shi
【定位】:在腰部,當?shù)诙导幌?,旁開3寸
【作用】:補腎益精,通陽利尿。
【主治】:①遺精,陽痿。②小便不利,水腫,③腰脊強痛。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胞肓 BL53 Bao huang
【定位】:在臀部,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作用】:疏通下焦
【主治】:①尿閉,陰腫。②腰脊痛。③腸鳴腹脹。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秩邊 BL54 Zhi bian
【定位】:在臀部,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作用】:疏通下焦,強壯腰膝。
【主治】:①腰骶痛,下肢痿痹。②小便不利,便秘,痔疾。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合陽 BL55 He yang
【定位】:在小腿后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委中下2寸
【作用】:疏經(jīng)活絡(luò),祛風除濕。
【主治】:①腰脊強痛,下肢痿痹。②疝氣。③崩漏。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承筋 BL56 Cheng jin
【定位】:在小腿后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腓腸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作用】:疏筋活絡(luò),通腸提肛。
【主治】:①痔疾。②腰腿拘急疼痛。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承山 BL57 Cheng shan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xiàn)尖角凹陷處
【作用】:舒筋活絡(luò),理腸療痔。
【主治】:①痔瘡,便秘。②腰腿拘急疼痛。③腳氣。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飛揚 BL58 Fei yang
【定位】:在小腿后面,當外踝后,昆侖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處
【作用】:散風解表,疏經(jīng)活絡(luò),清熱利濕。
【主治】:①頭痛,目眩,鼽衄。②腰腿疼痛無力。③痔疾。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絡(luò)穴
跗陽 BL59 Fu yang
【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侖穴直上3寸
【作用】:舒筋活絡(luò),清利頭目。
【主治】:①頭痛,頭重。②腰骶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陽蹻脈郄穴
昆侖 BL60 Kun lun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作用】:舒筋活絡(luò),清利頭目。
【主治】:①急性腰痛,足跟腫痛。②難產(chǎn)。③頭痛,項強,目眩,鼻衄。④小兒驚風。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經(jīng)穴
仆參 BL61 Pu can
【定位】:在足外側(cè)部,外踝后下方,昆侖直下,跟骨外側(cè),赤白肉際處
【作用】:疏經(jīng)活絡(luò),舒筋健骨。
【主治】:①下肢痿痹,足跟痛。②癲癇。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申脈 BL62 Shen mai
【定位】:在足外側(cè)部,外踝直下方凹陷處
【作用】:疏經(jīng)活絡(luò),寧心安神。
【主治】:①癇癥,癲狂。②失眠,足外翻。③頭痛,項強,腰腿痛。④眼瞼下垂。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八脈交會穴通于陽蹻
金門 BL63 Jin men
【定位】:在足外側(cè),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
【作用】:疏經(jīng)活絡(luò),寧神熄風。
【主治】:①癲狂,痛癥,小兒驚風。②頭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郄穴
京骨 BL64 Jing gu
【定位】:在足外側(cè),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作用】:疏經(jīng)活絡(luò),散風清熱,寧神清腦。
【主治】:①頭痛,項強,目翳。②腰腿痛。③癲癇。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原穴
束骨 BL65 Shu gu
【定位】:在足外側(cè),足小趾本節(jié)(第五跖趾關(guān)節(jié))的后方,赤白肉際處
【作用】:疏經(jīng)活絡(luò),散風清熱,清利頭目。
【主治】:①癲狂,頭痛項強。②腰腿痛,肛門痛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輸穴
足通谷 BL66 Zu tong gu
【定位】:在足外側(cè),足小趾本節(jié)(第五跖趾關(guān)節(jié))的前方,赤白肉際處
【作用】:疏經(jīng)活絡(luò),散風清熱。
【主治】:①頭痛,項強,目眩.鼻衄。②癲狂。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滎穴
至陰 BL67 Zhi yin
【定位】:在足小趾末節(jié)外側(cè),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疏風清熱,矯正胎位。
【主治】:①胎位不正,難產(chǎn)。②頭目痛,鼻塞,鼻衄。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
【類別】:井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luo/5723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