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廊穴別名步郎穴。
步,步行也。廊,走廊也。該穴名意指腎經(jīng)上傳的濕冷水氣在此吸熱后化風上行。本穴物質(zhì)為幽門穴傳來的寒濕水氣,至本穴后,水氣吸熱脹散化風而行,風氣吹刮地部的脾土微粒滾動向上,如人在走廊中行走一般,故名。步郎名意與步廊同。
注意:沖脈氣血與腎經(jīng)并行,何以自本穴起單為腎經(jīng)氣血而無沖脈氣血?這是因為,沖脈氣血為高溫高壓高濕的水氣,它自大赫穴起一直帶動腎經(jīng)的寒濕水氣上行,至本穴后,沖脈氣血原有的高溫高壓高濕特性已無,氣血物質(zhì)只乘下腎經(jīng)的寒濕之性,故自本穴起,氣血物質(zhì)單屬腎經(jīng)。
穴位含義:腎經(jīng)上傳的濕冷水氣在此吸熱后化風上行。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水濕風氣及脾土微粒。
運行規(guī)律:循腎經(jīng)向上傳輸。
步廊穴位于人體的胸部,當?shù)冢道唛g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功能作用:運化脾土。
主治疾?。盒赝?,咳嗽,氣喘,嘔吐,不嗜食,乳癰。
穴位配伍:
步廊配中脘,治胃痛;步廊配膻中、內(nèi)關(guān),治心悸、胸痛、嘔吐;步廊配心俞、內(nèi)關(guān),治心血瘀阻之心痛、心悸、怔忡;步廊配膈俞、三陽絡、郄門,治氣滯血瘀之胸滿、脅痛;步廊配膻中、巨闕、肺俞、豐隆,治痰濁壅塞之胸痛、胸滿、胸悶等;步廊配期門、行間、內(nèi)關(guān)、天池、肩井,治氣郁血瘀之乳癰;步廊配肺俞、脾俞、豐隆、合谷、太淵,治痰濕咳喘;步廊配定喘、列缺穴,治外感和內(nèi)傷喘咳;步廊配膻中、尺澤、曲池,治胸肺乳疾。臨床運用:現(xiàn)常用于治療支氣管炎、肋間神經(jīng)痛、胃炎等。
艾灸療法:艾條灸5-10分鐘,艾炷灸3-7壯。
沖脈的氣血一直是與腎經(jīng)并行的,為何從本穴起單為腎經(jīng)氣血而無沖脈氣血呢?
這是因為,沖脈氣血為高溫高壓高濕的水氣,它自大赫穴起一直帶動腎經(jīng)的寒濕水氣上行,至本穴后,沖脈氣血原有的高溫高壓高濕特性已無,氣血物質(zhì)只剩下腎經(jīng)的寒濕之性,故自本穴起,氣血物質(zhì)單屬腎經(jīng)。
還有一點很特別,就是從本穴開始,腎經(jīng)的走向突然偏離了內(nèi)側(cè)中心線任脈的位置,而急速轉(zhuǎn)向外側(cè)的胃經(jīng),并與之和更外側(cè)的脾經(jīng),形成平行走向,這也就是為何穴義所言:“至本穴后,水氣吸熱脹散化風而行,風氣吹刮地部的脾土微粒滾動向上”,這里的“脾土”,指的就是脾胃二經(jīng)。
曲黎敏在《從頭到腳說健康》一書中,是這樣介紹沖脈的:“這次我們講乳房的問題,那么首先先要說,就是女人為什么要長乳房呢?實際上,乳房所循行的經(jīng)脈是非常有趣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它是沖脈。我們先前說過,沖脈也起于會陰,然后它分出一個叉,循著中線的任脈的兩邊往上走,往上走的時候,它散于胸中。女人由于氣不足,血足,所以它是散于胸中,這樣女人就是去長乳房,男人的氣足,是直接往上沖的,它就去長胡須?!?/p>
沖脈與腎經(jīng)攜手走到幽門穴后就沒力量上行了,所以在步廊穴就徹底分開了,而步廊穴外側(cè)是胃經(jīng)的乳根穴,再往外,是脾經(jīng)的食竇穴,而他們?nèi)伎拷呐K這個人體的動力之源的位置,所以穴義所言的吸熱,吸的就是這個心臟的熱,吸熱之后就可以更好的運化氣血,散播在四周,所以女人長乳房,正是因為氣血充足。
為何步廊穴止咳平喘?
引起咳嗽和喘的原因很多,對于步廊穴而言,它止的是什么咳,又平的是什么喘呢?
胃氣是主降的,如果我們吃的太撐,就會引發(fā)胃氣不降,從而形成腹脹。腹脹的人,肚子會很鼓,像個大皮球,讓我們感覺呼吸困難,嚴重時就會形成喘。
我們有一種咳嗽稱之為“心因性咳嗽”就是遇到著急上火的事而產(chǎn)生的咳嗽,時而嚴重,時而平緩,最大的特點就是晚上睡覺不咳,只有白天咳,并且一遇到急事咳的越嚴重。這種情況通常都屬于心火旺,而腎水上行乏力,心腎不交,導致腎水無法撲滅心火所致。
當我們點按腎經(jīng)的步廊穴時,有助于腎水上行來撲滅心火,同時,也有助于胃氣下降來平喘。
按摩手法:用拇指的指腹按穴位上,這時會感到按壓處有明顯的酸痛感,逐漸用力深按,保持2-3秒后松開,休息3秒后再按,一按一松為一個循環(huán),重復3~5分鐘。還可采用按揉的方式,以穴位為中心,保持一定的力度旋轉(zhuǎn)按揉,每次按揉3-5分鐘,以皮膚表面發(fā)熱發(fā)脹為宜。
【中醫(yī)-事業(yè)單位-針灸學-足少陰腎經(jīng)、腧穴】
在中醫(yī)事業(yè)單位考試中,腧穴歸經(jīng)及主治是重點內(nèi)容,考試的出題方向就是找特殊點,例如穴位的主治喜歡考特殊功效,那么下面老師就為大家總結(jié)一下足少陰腎經(jīng)、腧穴??嫉闹R點:
1.足少陰腎經(jīng)的經(jīng)脈循行
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指之下,邪(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內(nèi)踝之后,別入跟中,以上踹內(nèi),出腘內(nèi)廉,上股內(nèi)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支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2.涌泉的定位:在足底,屈足卷趾時足心最凹陷中。約當足底第2、3趾蹼緣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凹陷中。
3.涌泉的主治:①昏厥、中暑、小兒驚風、癲狂癇、頭痛、頭暈、目眩、失眠等急癥及神志病證;②咯血、咽喉腫痛、喉痹、失音等肺系病證;③大便難,小便不利;④奔豚氣;⑤足心熱。
4.然谷的定位:在足內(nèi)側(cè),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5.然谷的的主治:①月經(jīng)不調(diào)、陰挺、陰癢、白濁等婦科病證;②遺精、陽痿、小便不利等泌尿生殖系疾患;③咯血、咽喉腫痛;④小兒臍風、口噤;⑤消渴;泄瀉;⑥下肢痿痹,足跗痛。
6.太溪的定位:在踝區(qū),內(nèi)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
7.太溪的主治:①頭痛、目眩、失眠、健忘、遺精、陽痿等腎虛證;②咽喉腫痛、齒痛、耳鳴、耳聾等陰虛性五官病證;③咳嗽、氣喘、咯血、胸痛等肺系疾患;④消渴,小便頻數(shù),便秘;⑤月經(jīng)不調(diào);⑥腰脊痛,下肢厥冷,內(nèi)踝腫痛。
8.大鐘的定位:在踝區(qū),內(nèi)踝后下方,跟骨上緣,跟腱附著部前緣凹陷中。(太溪穴下0.5寸稍后,當跟腱內(nèi)緣處)
9.大鐘的主治:①癃閉、遺尿、便秘;②癡呆,嗜臥;③咯血、氣喘;④月經(jīng)不調(diào);⑤腰脊強痛、足跟痛。
10.照海的定位:在踝區(qū),內(nèi)踝尖下l寸,內(nèi)踝下緣邊際凹陷中。
11.照海的主治:①癲癇、失眠等精神、神志病證;②咽喉干痛、目赤腫痛等五官熱性病證;③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帶下、陰挺,陰癢等婦科病證;④小便頻數(shù),癃閉。
12.復溜的定位:在小腿內(nèi)側(cè),太溪穴上 2 寸,當跟腱的前緣。
13.復溜的主治:①水腫、腹脹、腹瀉等胃腸病證;②水腫、汗證(盜汗、無汗或多汗)等津液輸布失調(diào)病證;③腰脊強痛,下肢痿痹。
14.肓俞的定位:在腹部,臍中旁開0.5寸。
15.肓俞的主治:①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胃腸病證;②月經(jīng)不調(diào);③疝氣。
16.足少陰腎經(jīng)治療頭和五官?。侯^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耳鳴等。
17.足少陰腎經(jīng)治療婦科病、前陰?。涸陆?jīng)不調(diào),遺精,陽痿,小便頻數(shù)等。
18.足少陰腎經(jīng)治療經(jīng)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下肢厥冷,內(nèi)踝腫痛等。
19.足少陰腎經(jīng)的五輸穴:井穴-涌泉、滎穴-然谷、輸穴-太溪、經(jīng)穴-復溜、合穴-陰谷。
20.足少陰腎經(jīng)的原穴和絡穴:原穴-太溪、絡穴-大鐘。
例題:
1. 治療疝氣的腧穴是:
A.肓俞 B.然谷
C.太溪 D.大鐘
E.復溜
【答案】A。解析:(1)該題考查的是針灸學-第十四章-足少陰腎經(jīng)、腧穴-肓俞穴主治的知識點。(2)肓俞為足少陰腎經(jīng)腧穴。主治:①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胃腸病證;②月經(jīng)不調(diào);③疝氣。
2. 治療水腫、汗證等津液疏布失調(diào)病證的腧穴是:
A.曲池 B.俠溪
C.復溜 D.太溪
E.涌泉
【答案】C。解析:(1)該題考查的是針灸學-第十四章-足少陰腎經(jīng)、腧穴-復溜穴主治的知識點。(2)復溜為足少陰腎經(jīng)經(jīng)穴。主治:水腫、汗證(盜汗、無汗或多汗)等津液輸布失調(diào)病證。
3. 下列各項中,不是涌泉穴的主治病證的是:
A.足心熱 B.嘔吐涎沫,吐舌
C.大便難,小便不利 D.咯血、咽喉腫痛、喉痹等肺系病證
E.奔豚氣
【答案】B。解析:(1)該題考查的是針灸學-第十四章-足少陰腎經(jīng)、腧穴-涌泉穴主治病證的知識點。(2)涌泉,主治:①昏厥、中暑、小兒驚風、癲狂癇、頭痛、頭暈、目眩、失眠等急癥及神志病證;②咯血、咽喉腫痛、喉痹、失音等肺系病證;③大便難,小便不利;④奔豚氣;⑤足心熱。
4. 在足底,屈足卷趾時足心最凹陷中。約當足底第2、3趾蹼緣與足跟連線的前1
/3與后2/3交點凹陷中的穴位是:
A.照海 B.陽陵泉
C.涌泉 D.太溪
E.陰陵泉
【答案】C。解析:(1)該題考查的是針灸學-第十四章-足少陰腎經(jīng)、腧穴-涌泉穴定位的知識點。(2)涌泉,井穴,定位:在足底,屈足卷趾時足心最凹陷中。約當足底第2、3趾蹼緣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凹陷中。
5. 下列各項中,不是然谷穴的主治病證的是:
A.月經(jīng)不調(diào)、陰挺、白濁等婦科病證 B.咯血、咽喉腫痛
C.昏厥、中暑、小兒驚風 D.小兒臍風、口噤
E.遺精、陽痿、小便不利等泌尿生殖系疾患
【答案】C。解析:(1)該題考查的是針灸學-第十四章-足少陰腎經(jīng)、腧穴-然谷穴主治病證的知識點。(2)然谷,主治:①月經(jīng)不調(diào)、陰挺、陰癢、白濁等婦科病證;②遺精、陽痿、小便不利等泌尿生殖系疾患;③咯血、咽喉腫痛;④小兒臍風、口噤;⑤消渴;泄瀉;⑥下肢痿痹,足跗痛。
1�大椎:位于第七頸椎棘突下。主治發(fā)熱、咳嗽、氣喘、頭痛等病癥。
2�風門: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傷風、咳嗽、發(fā)熱頭痛、胸背痛等病癥。
3�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咳嗽、氣喘、吐血、潮熱、盜汗、鼻塞等病癥。
4�曲池:當肘關(guān)節(jié)成直角時,肘橫紋外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即為曲池穴。主治咽喉腫痛、熱病、齒痛、目赤痛等病癥。
5�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主治頭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病癥。 6�外關(guān):位于腕背橫紋上2寸,橈骨與尺骨之間。主治熱病、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等病癥。
7�太陽穴:位于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1寸處凹陷中。主治頭痛、目疾等病癥。
8�天突:位于胸骨上窩正中。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咽喉腫痛等病癥。
9�中府: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隙處。主治咳嗽、氣喘、肺脹滿、胸痛、肩背痛等病癥。
10�豐隆:位于外踝高點上與外膝眼連線中點處。主治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嘔吐、便秘等病癥。
11�尺澤:位于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cè)緣。主治咳嗽、氣喘、咳血、胸部脹滿、咽喉腫痛、小兒驚風、吐瀉等病癥。
12�中脘:位于臍上4寸。主治胃痛、嘔吐、吞酸、腹脹、泄瀉、黃疸等病癥。
13�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主治胃痛、嘔吐、噎膈、腹脹、泄瀉、痢疾、便秘等病癥。
14�天樞:位于臍旁2寸處。主治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泄瀉、痢疾等病癥。
15�內(nèi)關(guān):位于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cè)腕屈肌腱之間。主治心痛、心悸、胸悶、胃痛、嘔吐、熱病、偏癱、失眠、眩暈、偏頭痛等病癥。
16�心俞: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主治心痛、驚悸、咳嗽、失眠、健忘、盜汗等病癥。
17�腎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主治耳鳴、耳聾、腰痛、遺尿、遺精、陽痿等病癥。
18�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主治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便血、水腫、背痛等病癥。
19�三陰交:位于內(nèi)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nèi)側(cè)面后緣處。主治腸鳴腹脹、泄瀉、月經(jīng)不調(diào)、失眠等。
20�安眠:位于翳風穴與風池穴連線的中點處。主治失眠、眩暈、頭痛、心悸、癲狂等病癥。
21�肝俞: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主治黃疸、脅痛、吐血、目赤、目眩、脊背痛等病癥。
22�環(huán)跳:位于股骨大轉(zhuǎn)子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nèi)2/3交界處。主治下肢痿痹、腰痛等病癥。
23�承扶:位于臀橫紋中央。主治腰痛等病癥。
24�殷門:位于承扶穴與委中穴連線上,承扶穴下6寸。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等病癥。
25�委中:位于腘橫紋中央。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瀉、小便不利、遺尿等病癥。
26�承山:位于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主治腰腿拘急疼痛,便秘等病癥。
27�懸鐘:位于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后緣。主治下肢痿痹、胸脅脹痛、咽喉腫痛等病癥。
28�風市:位于大腿外側(cè)正中,腘橫紋水平線上7寸。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癢,腳氣等病癥。
29�肩髎:位于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當肩髃(音魚)穴后寸許的凹陷中。主治肩臂攣痛不遂等病癥。
30�陽陵泉:位于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主治下肢痿痹、脅痛、嘔吐等病癥。
31�身柱: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主治咳嗽、氣喘、脊背強痛等病癥。
32�腰陽關(guān):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遺精、陽痿等病癥。
33�肩中俞:位于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主治咳嗽、氣喘、肩背疼痛等病癥。
34�天宗:位于肩胛骨崗下窩的中央。主治肩胛疼痛、氣喘、乳癰等病癥。
這是一個關(guān)于足少陰腎經(jīng)經(jīng)穴的開放分類,共收錄詞條27個(含子類)。
足少陰腎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為十二經(jīng)脈之一。代號KI。與足太陽膀胱經(jīng)相為表里。五行屬水。《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經(jīng)脈》:“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指之下,邪走(《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陰陽離合論》王注引《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文作“斜趣”)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內(nèi)踝之后,別人跟中,以上踹內(nèi),出腘內(nèi)廉,上股內(nèi)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本經(jīng)從足小趾下邊開始,斜行到足心中的涌泉,出于舟骨粗隆前下的然谷,沿著內(nèi)踝的后方行走,分支進入足跟中,向上沿小腿內(nèi)側(cè)后緣行走,出腘窩內(nèi)側(cè)的陰谷,再沿大腿內(nèi)側(cè)后緣上行,貫穿脊柱,屬于腎臟,聯(lián)絡于膀胱;其直行的主干,從腎臟出來,向上穿過肝臟和膈肌,進入肺部,沿著喉嚨,到舌根兩側(cè);它的支脈,從肺出來,聯(lián)絡于心,流注到胸中,經(jīng)氣于此處與手厥陰心包經(jīng)相接。
足少陰腎經(jīng)發(fā)病主要表現(xiàn)為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五官疾病、經(jīng)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及其他疾病。如:面色灰黯、遺精、尿赤、氣短、唾血、眼花、心悸、驚惕、黃疸、泄瀉、口干、咽腫或干痛、喜臥、足痿無力。經(jīng)脈所過處疼痛、麻木、厥冷。
足少陰腎經(jīng)腧穴
足少陰腎經(jīng)經(jīng)穴總圖
絡穴大鐘
郄穴水泉(足少陰腎經(jīng)郄穴),交信(陰蹻脈郄穴),筑賓(陰維脈郄穴)
五輸穴井穴(木):涌泉
滎穴(火):然谷
輸穴(土):太溪
經(jīng)穴(金):復溜
合穴(水):陰谷
交會穴交會穴表(●所屬經(jīng) √交會經(jīng))
經(jīng)名
穴名
足少陰腎經(jīng)
任脈
足太陰脾經(jīng)
足厥陰肝經(jīng)
督脈
沖脈
陰蹻脈
陰維脈
足少陽膽經(jīng)
關(guān)元
√
●
中極
√
●
三陰交
√
●
√
橫骨
●
√
大赫
●
√
氣穴
●
√
四滿
●
√
中注
●
√
肓俞
●
√
商曲
●
√
石關(guān)
●
√
陰都
●
√
腹通谷
●
√
幽門
●
√
照海
●
√
交信
●
√
筑賓
●
√
長強
√
●
√(《銅人》)
八脈交會穴照海(通陰蹻脈)
腧穴:腎俞、廉泉
腧穴:交信,復溜
足少陰腎經(jīng)腧穴主治病證足少陰腎經(jīng)腧穴主治婦科、前陰病和腎、肺、咽喉病,以及經(jīng)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參考資料]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1997:90.。
足少陰腎經(jīng)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位
主治
涌泉*
足心
咽喉腫痛、小便不利、便秘、昏厥、頭痛、目眩、小兒驚風、癲狂
然谷*
足
月經(jīng)不調(diào)、遺精、咳血、消渴
太溪*
足
咽喉腫痛、咳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齒痛、失眠、耳鳴
大鐘
足
癃閉、遺尿、便秘、足跟痛、癡呆
水泉
足
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小便不利
照海*
足
咽喉干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便秘、癲狂、失眠
足部:婦科、前陰、腸、肺和咽喉疾患
復溜*
小腿
腹脹、泄瀉、水腫、盜汗、熱病汗不出
交信
小腿
月經(jīng)不調(diào)、陰挺
筑賓
小腿
疝氣、嘔吐、小腿疼痛、癲狂
陰谷
膝腘
陽痿、崩漏、小便不利
小腿部:婦科、前陰、腸疾患
橫骨
下腹
遺精、小便不利
大赫*
下腹
遺精、帶下
氣穴
下腹
月經(jīng)不調(diào)、泄瀉
四滿
下腹
月經(jīng)不調(diào)、疝氣,腹痛
中注
下腹
月經(jīng)不調(diào),便秘
下腹部:婦科、前陰、腸疾患
肓俞
上腹
腹痛、便秘
商曲
上腹
腹痛、便秘、泄瀉
石關(guān)
上腹
嘔吐、腹痛
陰都
上腹
腹脹痛
腹通谷
上腹
嘔吐、腹痛
幽門
上腹
腹痛、嘔吐、泄瀉
上腹部:胃腸疾患
步廊
胸
咳嗽、氣喘、胸脅脹滿
神封
胸
咳嗽、氣喘、胸脅脹滿
靈墟
胸
咳嗽、氣喘、胸脅脹滿
神藏
胸
咳嗽、氣喘、胸痛
彧中
胸
咳嗽、氣喘、胸脅脹滿
俞府
胸
咳嗽、氣喘、胸痛
胸部:胸、肺疾患
*為常用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luo/574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足少陰腎經(jīng):神封穴
下一篇: 足少陰腎經(jīng):幽門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