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雅召勐蓋了一座漂亮的宮殿,洋洋得意。一天,帕雅召勐看見艾西提著水桶從馬廄走過來,立刻喊住他:“艾西,你說說,我的宮殿怎么樣,漂亮不漂亮?”
艾西不以為然地說:“我的房子比您的宮殿好!因為,不管任何人,包括您,一見到里面的擺設,都立刻得彎腰鞠躬。”
帕雅召勐氣壞了,大聲說:“好嘛,要是我向你的爛草房鞠躬,你家所欠的債一筆勾銷,你也可以從我家滾蛋!”
第二天,帕雅召勐領著大臣來到艾西住的地方。艾西在門口十分客氣地說:“勞駕帕雅召勐光臨,請進屋休息一下吧!”
帕雅召勐早就吃不消了,就馬上往屋里走,草棚很矮小,竹門又低又窄。帕雅召勐和大臣不得不彎腰低頭,鉆進去。到了里面,見火塘邊擺了幾個矮竹凳,便忍不住坐了下去,但立刻覺得一陣疼痛,難以忍耐。一看四周墻上沒有什么稀奇東西,他就站起身,又低頭彎腰,鉆出門外。輕蔑地說:“艾西,你真是窮得連野貓都不如。別說會使人彎腰鞠躬了,連我家的狗也不愿住這樣的地方。”
艾西哈哈大笑:“威嚴的一勁之主,您是怎樣走進這間低矮的房子的?不是首先很有禮貌地彎腰鞠躬,才進得去嗎?好了,按照您的條件,我欠您的債一筆勾銷了,我也可以回家啦!”
傣族文學
傣族人口有83萬 9千余人(1982)。聚居于云南省西
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
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新平傣族□
族自治縣和紅河、景谷等縣。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
有傣那、傣泐和傣雅三種方言,使用傣文。
傣族文學作品大都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關于開天
辟地的最古老神話,在傣族群眾中流傳最廣的是《布桑
該與牙桑該》。至今,傣族人民仍然把布桑該與牙桑該
稱為“我們的祖宗”。關于開辟西雙版納、勐遮、易武,
建立村寨,砍柴、修房等,都有一段段神奇的傳說。在
傣族地區(qū),還廣泛流傳著召瑪賀、艾蘇和艾西等聰明人
的故事。這些理想化的人物,具有萬能的本領和超人的
智慧。
傣族詩歌,包括歌謠和敘事長詩兩大類,傣族中有
職業(yè)歌手或半職業(yè)歌手,傣語叫做“贊哈”。
古歌謠,是傣族文學的萌牙,至今還以口頭和手抄
本形式流傳民間。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云南)出版的
《傣族古歌謠》中的許多短篇作品反映了傣族先民原始
時代的生活、勞動、思想和感情,例如《蜈蚣歌》描述
人類通過實踐逐漸認識了客觀世界;《打水歌》描述人
類逐步改變自己的居住條件;《摘果歌》和《拾菌歌》
等描述的則是人類的勞動生活。這些詩歌形式簡單,節(jié)
奏明快。
階級社會產生以后,出現了大量抒情歌、農事歌、
婚姻歌?!掇r事歌》唱的是生產技術、生產季節(jié)、生產
過程,富于情趣?!痘榧薷琛烦氖菓賽邸⒔Y婚的全過
程,成為傣族男女青年在婚姻方面的教科書?!陡使?br>恨邁》(即《賀新房》)唱的是對新竹樓的祝賀?!俄?br>歌》主要是對死者的悼念,有《祝福歌》、《招魂詞》、
《祭鬼詞》等。德宏的《祭祀詞》,包括為死者《滴水》、
《哭喪》、《引路》、《劃船》、《送別》、《獻花》、
《哀悼》等全過程,共9首,主要抒發(fā)對死者的懷念,歌
頌死者的品德。
敘事長詩,是傣族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明珠?;?br>本上可分三類:神話敘事詩,阿鑾的頌歌,愛情悲劇敘
事詩。神話敘事詩與神話傳說的內容基本相似。關于阿
鑾的頌歌,數量極多。“阿鑾”一詞,據說來自梵文,指
有本領的匠人。在傣語中是指出身貧寒、意志堅強、本
領高超、正直善良的英雄,或者是有福氣、有本領的善
良人。佛教徒則把這些故事說成是描述釋迦牟尼轉世的
故事。阿鑾故事中,有宣傳佛教教義的成分,但整個內
容遠遠超出了佛教思想范圍,堪稱傣族民間故事的總匯,
內容涉及當時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階級關系、倫理
道德、婚姻戀愛等。
阿鑾長詩的特點:①反映人民對結束社會動亂的強
烈愿望。傣族處于社會大動蕩時期,人民渴望有一個和
平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希望有一個聰明、勇敢、善良、誠
實的人來管理國事,因此,所有長詩的主人公,最后的結
局,都當了國王或王后。②關于戰(zhàn)爭的描述占有很大比
重。大部分作品都是描寫通過戰(zhàn)爭獲得政權,統(tǒng)一國家。
因此長詩中戰(zhàn)爭的描述往往占了很大的篇幅。③贊美英
雄與美人。阿鑾長詩大都以男女之間的愛情婚姻作為一
條主線貫徹始終。④幾乎每篇作品都出現“雅西”(或
叫帕拉西),即深山修行的野和尚,還有“混西迦”(或
叫叭英),即天王。這表明小乘佛教與傣族文學有密切
關系,這些長詩也因此而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阿鑾長
詩,主要流傳于德宏傣族地區(qū),其次是西雙版納。
云南民間文藝工作者在討論《論傣族詩歌》
《蘭嘎西賀》插圖 陳琦 萬強麟作
隨著佛教傳入傣族地區(qū),印度文化對傣族文學產生
了巨大影響?!段嵘陈槔铩罚怯捎《鹊囊粋€小故事發(fā)
展演變而成,《蘭嘎西賀》的情節(jié)與印度史詩《羅摩衍
那》相似,但主題思想、人物和故事結構均有變化。長
詩加強了召朗瑪對十頭魔王的戰(zhàn)爭,成為反映社會生活、
政治斗爭與宗教斗爭的巨幅畫卷。
愛情悲劇敘事詩,與阿鑾長詩不同。其主人公完全
由現實的人取代了神佛和鬼怪。作品的矛頭往往不僅直
接指向封建勢力,反對封建領主,控訴封建宗法制度和
封建婚姻制度,有的還對宗教、僧侶進行尖銳的諷刺和
抨擊。
已經譯為漢文正式出版或在刊物上發(fā)表的傣族敘事
詩有《召樹屯》、《娥并與桑洛》、《線秀》、《緬桂
花》、《葫蘆信》、《松帕敏和嘎西娜》、《一百零一
朵花》、《三只鸚哥》、《蘭嘎西賀》、《九顆珍珠》
和《蘇文納和他的兒子》等23部。
詩歌理論著作《論傣族詩歌的內容及其價值》、《論
傣族詩歌》,都屬傣族古典詩論。
傣族作家文學出現較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一些傣族的民間歌手(贊哈),如康朗英、康朗甩和波
玉溫等繼承傣族民歌傳統(tǒng),創(chuàng)作了一些反映社會主義現
實生活的新詩。此外,近幾年來還涌現出不少文學新秀。
二、傣族的語言文字
傣語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西雙版納方言、德宏方言和金平方言。傣族的拼音文字來源于梵文字母,各地不盡相同。1954年進行了文字改革,分傣哪文(德宏)、傣泐文(西雙版納)、傣繃文(瑞麗、耿馬、瀾滄等地)和金平傣文。現通行西雙版納和德宏兩種傣文。
三、傣族的天文歷法
傣族有自己的傳統(tǒng)歷法。傣語稱“祖臘薩哈”,意即“小歷”。其起源可上溯至周秦之際,現行傣歷則始于明代以前。是一種陰陽合歷。傣歷的年是陽歷年,即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傣歷的月是陰歷月,即以月亮的一個圓缺為周期。一年分12月,單月是30天,雙月是29天。以六月為歲首,它的正月相當于夏歷十月。平年是350或355天,閏年為384天。傣歷始于公元638年。
四、傣族的醫(yī)藥衛(wèi)生
傣醫(yī)藥作為一門知識,是傣族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傣族人民在和疾病的斗爭中,不斷總結經驗,匯積了豐富的民間藥方,收集了上千種草藥。其中《檔哈雅》(醫(yī)藥書),是傣族一部重要的醫(yī)學文獻。
據文獻記載:傣族遷到景永時,許多村寨因疫病死亡了很多人,唯獨有一個村子,在景永壩頭,不但沒有人病死,而且個個身強力壯。他們開出了許多田地,生產發(fā)展得很快。一天,有個名叫波的牙老人上山摘野果,路過這個村子,看到村里的人個個都很健康覺得很奇怪,就問村子里的人:“你們吃些什么東西,為什么人人都身強力壯的?”村子里的人告訴他:“沒有吃別的什么,只不過剛來的時候大家天天上山采摘野果野菜吃,可能是這當中有什么原因吧?!?
波的牙回去后把這一情形告訴了別的村寨的人,并勸大家不妨試試看,上山去采摘野菜吃。大家都想把病冶好,便紛紛照波的牙說的去做了。經過一段時間,果真見效,疫病明顯減少。波的牙注意從大家每采摘回來的野果、野菜中挑出樣品保存起來。以后只要村子里有人生病,他就依樣找這些果、菜給病人吃,有的吃了病就好了,也有的效果不太明顯,而換了別樣的一吃就有效。就這樣他慢慢地總結、積累經驗,凡遇有人生病(當時主要是瘧疾),就按不同類型的病分別給予治療。逐步地疾病減少了,人們健康了,傣族群眾就把波的牙稱為“摩雅”,意思是會治病的人。從此就有了傣醫(yī)。有了文字以后,才記載下來成為今天較完整的傣族醫(yī)書。
《傳統(tǒng)傣醫(yī)學手稿》:傣族古典醫(yī)學著作。記載了傳統(tǒng)傣醫(yī)關于醫(yī)藥、方劑、制劑方面的理論和治療方法。至今保存下來的有在貝葉上書寫的“貝葉本”和用構樹皮支撐的紙張轉抄的“棉紙本”多種。這是中國醫(yī)藥遺產中的珍品,目前已根據這些手稿資料整理編寫出版了傣漢文對照的《德宏傣藥驗方集》及《西雙版納傣藥志》。
五、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個信仰南傳佛教的民族,傣語稱為“布塔沙散那”。它對傣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極深刻的影響。大約在公元6—8世紀傳入傣族地區(qū)。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仰的是多神崇拜,亦即原始宗教。由于佛教的廣泛傳布,傣族地區(qū)佛寺十分普遍。送子入寺為僧似乎是天經地義之事,尤其是在西雙版納地區(qū),男孩到了8—10歲幾乎都要入寺去過僧侶生活。他們在那里學經識字,一般在1~5年還俗回家。傣文的大藏經號稱八萬四千部,大部分刻寫在貝葉上,稱貝葉經。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俗根據佛教義加以發(fā)揮和補充的著述。
六、傣族的文學
民族文學:傣族人民有著蘊藏豐富的民間文藝作品,包括敘事長詩、寓言、神話、傳說、童話等。許多著名的敘事長詩,如《召樹屯與嫡木諾娜》、《娥并與桑洛》、《阿鑾的故事》 等中外聞名。
史詩:《巴塔麻嘎捧尚羅》又名《南師巴塔麻嘎帕薩傣》。傣族創(chuàng)世史詩。內容包括開天辟地、人類形成,傣族先民的興起、遷徙、定居的過程。其中有許多傣族的神話故事和歷史人物傳說,是一部研究傣族古代神話及社會的古籍文獻。
史書:《泐史》原名《囊絲本勐泐》)(《西雙版納歷代編年史》)。該書采取編年體記錄了傣族從1180年(傣歷542年)傣族首領叭真入主西雙版納建立景金殿國始,止于1950年西雙版納解放的主要史實。該書有1947年云南大學刊印的、李拂一的譯本,譯名為《泐史》,翻譯的是從1180年~ 1864年部分。1958年由張公瑾補譯1844~1950年部分,名為《續(xù)泐史--西雙版納近百年大事記》。該書還有其他詳簡不同的譯本?!躲钍贰窞楹笕颂峁┝肆私獯鲎迳鐣v史的許多珍貴資料,是傣族重要的史書類文獻。
七、傣族的戲劇
西雙版納境內有泰緬化的歌舞劇,騰龍沿邊一帶有漢化的傣族戲。歌舞劇都在較大的宗教集會中演出,例如車里宣慰街每年冬間的賧佛大會,一連三天晚上都有歌舞演出,劇情有歷史故事,宗教神話,愛情傳奇,而行頭化裝則千奇百怪,用紙扎成龍、孔雀、龜、鶴、鹿、蚌等,彩畫鮮麗?;b為美女的演員,把紙扎的孔雀分前后兩段纏在身上,以兩手捉翼而飛?;b為青年的演員,把紙鹿纏身上做鹿舞。大龜則用一個人伏在龜腹內、手腳即龜之四足,龜頸內有一機關;能使龜頭倏而伸長數尺,倏又縮回腹內,引得觀眾大笑。
傣戲:傣戲大約有二百年的歷史。較早的劇目有《十二馬》、《公孫犁田》、《昌少對唱》等。到本世紀初,盈江土司成立了第一個傣戲劇團,在上演原劇目的基礎上,吸收、改編了不少京劇、滇劇劇目,同時吸收了它們服飾、道具、樂器等方面的成分,豐富了傣戲。傣戲一般人物不多,主要是反映勞動人民的生產勞動和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內容,表演形式靈活多樣、生動活潑,內容短小精悍,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廣大傣族群眾的喜愛和歡迎。
傣?。捍鲎鍛蚯鷦》N。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盈江、潞西、梁河、隴川、瑞麗等縣和保山地區(qū)的保山、騰沖、龍陵等縣傣族聚居區(qū)。傣劇是在“冒少對唱”(男女對歌)、“耍白馬”(逢年過節(jié)到各家祝福的一種歌舞)、“銀海”(趕著牛表演的歌舞)等傣族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經過向云南花燈學習,發(fā)展為帶有一定情節(jié)、人物的“十二馬”、“布屯臘”(犁田的老漢)等歌舞和歌舞小戲,吸收 滇劇的劇目、表演、打擊樂,逐漸形成的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
傣劇的表演是在提煉本民族各種舞蹈的基礎上,吸收了漢族戲曲的表演技巧而發(fā)展豐富起來的,具有較鮮明的民族特色。傳統(tǒng)劇目有根據傣族民間傳說和民間敘事詩改編的《帕罕》、《千瓣蓮花》、《紅蓮寶》、《阿暖海東》、《郎金布》、《七姐妹》、《思南王》等;有根據漢族戲曲和小說演義改編的《三圣歸天》、《王莽篡位》、《三下河東》、《穆柯寨》、《花果山》、《大鬧蟠桃會》等;有按歷史故事、傳說編演的《沐英第一次征南》、《張四姐》等;有新創(chuàng)作的現代戲《波巖三回頭》、《波過石的婚禮》、《金湖緣》、《國境線上》、《三丑會》等。較有影響的劇目有《布屯臘》、《陶和生》、 《娥并與桑洛》、《巖佐弄》等。
傣族文學作品大都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關于開天辟地的最古老神話,在傣族群眾中流傳最廣的是《布桑該與牙桑該》。至今,傣族人民仍然把布桑該與牙桑該稱為“我們的祖宗”。關于開辟西雙版納、勐遮、易武,建立村寨,砍柴、修房等,都有一段段神奇的傳說。在傣族地區(qū),還廣泛流傳著 召瑪賀、艾蘇和艾西等聰明人的故事。這些理想化的人物,具有萬能的本領和超人的智慧。
傣族詩歌,包括歌謠和敘事長詩兩大類,傣族中有職業(yè)歌手或半職業(yè)歌手,傣 語叫做“贊哈”。
贊哈:傣族曲種?!百澒痹诖稣Z中就是民間歌手的意思,贊哈演唱是傣族民間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文藝形式,形式靈活簡便,一人一笛,隨時隨地可以演唱,被譽為傣族人民生活中的鹽巴。傳統(tǒng)曲目多為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也有藝人即興編唱的獵歌、酒歌,如《召樹屯》、《四棵緬桂花》、《賀新房》、《哈路教》等;新編曲目為《流沙河之歌》、《彩虹》等。贊哈對傣族民間文學的繼承和發(fā)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他們的演唱優(yōu)美生動,塑造人物細膩委婉,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他們有即興創(chuàng)作的才能,深受廣大群眾的愛戴和歡迎。
古歌謠,是傣族文學的萌芽,至今還以口頭和手抄本形式流傳民間。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云南)出版的《傣族古歌謠》中的許多短篇作品反映了傣族先民原始 時代的生活、勞動、思想和感情,例如《蜈蚣歌》描述人類通過實踐逐漸認識了 客觀世界;《打水歌》描述人類逐步改變自己的居住條件;《摘果歌》和《拾菌歌》等描述的則是人類的勞動生活。這些詩歌形式簡單,節(jié)奏明快。
敘事長詩,是傣族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明珠?;旧峡煞秩悾荷裨挃⑹略?,阿鑾的頌歌,愛情悲劇敘事詩。神話敘事詩與神話傳說的內容基本相似。關于阿鑾的頌歌,數量極多?!鞍㈣帯币辉~,據說來自梵文,指有本領的匠人。在傣語中 是指出身貧寒、意志堅強、本領高超、正直善良的英雄,或者是有福氣、有本領的善良人。佛教徒則把這些故事說成是描述釋迦牟尼轉世的故事。阿鑾故事中,有宣傳佛教教義的成分,但整個內容遠遠超出了佛教思想范圍,堪稱傣族民間故事的總匯,內容涉及當時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階級關系、倫理道德、婚姻戀愛等。
隨著佛教傳入傣族地區(qū),印度文化對傣族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段嵘陈槔铩?,是由印度的一個小故事發(fā)展演變而成,《蘭嘎西賀》的情節(jié)與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相似,但主題思想、人物和故事結構均有變化。長詩加強了召朗瑪對十頭魔王的戰(zhàn)爭,成為反映社會生活、政治斗爭與宗教斗爭的巨幅畫卷。
傣族佛教保存的經典甚為豐富,所譯三藏佛典包括經、律、論中相當多的經典,還有不少藏外典籍。這些經典中有一部分是用傣文字母音譯的巴利語寫本,保存了小乘佛典比較早期的面貌,還有一部分是傣族僧人根據佛教教義加以闡發(fā)的著作,其中記錄了許多關于傣族地區(qū)的歷史、地理、語言、文學材料。西雙版納及孟連、耿馬等地的經典大多刻寫在貝葉上,稱為“貝葉經”,其他地區(qū)多寫在當地制作的構皮棉紙上。
八、傣族的音樂
傣族音樂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包括民間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4類。
民間歌曲:傣族民間歌曲有山歌、敘事歌、悲歌、宗教歌等。
山歌:多由青年在田野、山林獨唱或男女對唱。有的表達愛情、贊美家鄉(xiāng)、歌頌幸福生活,有的為即興編唱。德宏地區(qū)山歌主要有“喊嘛”與“喊同卯” 兩種。金平地區(qū)的山歌傣語稱“琿卯騷”,由男女青年在夜間對唱,用玎琴伴奏,曲調多為宮調式,但在徵音上結束。另外,元江、景谷等地有風格不同的山歌。
敘事歌:包括“喊秀”(鸚鵡歌)、“喊吳哦”(敘事歌)、“喊暖轟”(流水歌 )、“桑烘”(鳳凰情詩調)、“拽”、“索”、“森”等。喊秀為綠色的歌,是用以詠唱情詩或敘事詩的民歌,流行于德宏的瑞麗、芒市等地。曲調富吟誦性,與跟鼓調旋律相近,常由中、老年人在家中演唱。喊吳哦與喊暖轟流行于德宏瑞麗地區(qū)。前者富吟誦性,后者歌唱性較強,常用含有變徵音的羽調式。桑烘流行于西雙版納的古老詩歌形式,也是表達青年人真摯愛情的長篇抒情詩,有唱本流傳。唱腔類似贊哈調,依字行腔,旋律較自由,可用玎、篳等伴奏,亦可清唱 。拽與索、森流行于孟連縣邊境孟阿地區(qū)。拽的音樂較抒情,速度稍自由,多采用羽調式,演唱時常用弓弦樂器多洛伴奏。索的音樂較活躍,速度稍快,多采用商調式。森的旋律性強,多為羽調式。演唱索與森時皆用彈撥樂器玎列伴奏。
悲歌:傣語稱“喊細喊?!?,包括“喊?!?、“喊海賽篾”、“喊玎”、” 喊蹩“等,流傳于德宏各地。喊海,傣語意為哭調,辦喪事時由婦女邊哭邊唱。喊海賽篾,是在姑娘出嫁時母女相對哭泣而唱,歌詞表現了母女戀戀不舍之情。二者曲調基本相同,音域不寬,旋律似宮音三和弦的分解,句尾的長音常用較強烈 的下滑音。喊玎,意為玎琴歌;喊蹩,意為口弦歌。演唱時不用樂器伴奏,多在憂傷時吟唱。
宗教歌:德宏地區(qū)有拜佛調、念經調、倒水祝福調等;西雙版納地區(qū)有拜佛調 、升和尚調、念經快調、念經慢調等。此外各地還有反映原始崇拜的祭神調,以及巫婆演唱的師娘調、跳柳神調和巫師演唱的卜卦調等。其共同特點是音調近于朗誦。此外,還有催眠歌、兒歌等。
歌舞音樂:歌舞音樂包括孔雀歌、打鼓調、十二馬調、依拉恢、喊扎等。在年節(jié)、趕擺、喜慶時演唱,多用象腳鼓等打擊樂器伴奏。
孔雀歌:傣語稱”喊羅永“,流行于德宏地區(qū),歌唱與孔雀舞表演穿插進行。音樂輕快活躍,多為徵調式。
打鼓調:傣語稱”喊海光“,流行于德宏芒市、遮放一帶,分跟鼓調(喊本光)及 跟鼓說唱調(喊盞光)兩種,二者音樂近似,前者用宮調式,后者用徵調式;歌唱與舞 蹈穿插進行。
十二馬調:傣語稱”喊馬細雙“,流行于盈江、梁河等地。由12個男女青年腰間套上竹扎的彩色紙馬邊歌邊舞,表現青年們在趕擺路上相遇對歌的情形,及每年12個月中的生產活動。曲調抒情,多為商調式。
依拉恢:是一種群眾性歌舞,流行于西雙版納各地。每年潑水節(jié)賽龍船放爆竹時,人們載歌載舞,氣氛熱烈。唱詞基本是3字句,音樂質樸,多由羽調式的三音列或四音列構成。
說唱音樂:主要流行在西雙版納及孟連等地。傣族人民在逢年過節(jié)、 建造新房、婚嫁生育、賧佛儀式等活動時,都邀請民間歌手到場演唱助興。這種半職業(yè)性藝人在西雙版納稱”贊哈“,在孟連稱”窩甘“。各地流傳的曲調有” 贊哈調“、”窩甘調“、”孟連調“等。由一人演唱,一人伴奏,伴奏樂器分別用篳、西玎,曲調與語言結合緊密,節(jié)奏較平穩(wěn),音樂結構基本是樂段的變化反復,唱詞多押腰韻。由于唱詞的結構較自由,故樂句數量及長短也不固定;樂器伴奏常與唱腔聲部形成支聲復調的關系。
戲曲音樂:傣劇是在傣族民間歌曲和歌舞音樂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并借鑒了漢族戲曲藝術的表現手段,流傳于德宏、保山、臨滄等傣族聚居區(qū)。傣劇包括多種男女唱腔,男腔多用羽調式,女腔多用徵調式。20世紀50年代以來,傣劇吸收了多種傣族民歌和舞曲,豐富了唱腔,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傣劇唱腔基本是上下句組成的樂段及其變化反復。由于唱詞字數可多可少,因此唱腔樂句長短不一。過去,傣劇只用小堂鼓、鑼、镲等伴奏,后逐步采用了多種民族樂器及西洋 管弦樂器,組成新型的傣劇樂隊。
民族樂器:傣族的民族樂器有屬于吹奏樂器的有篳、葫蘆簫 、豎笛、木葉等;彈撥樂器有玎琴、口弦等;弓弦樂器有西玎、牛角玎等;打擊樂器有象腳鼓、光隆、光邊、光邦、镲等。
芒鑼:傣、佤、壯、景頗、德昂等族的打擊樂器。流行于云南、廣西等民族地區(qū)。芒鑼形體圓厚,用響銅鑄成。鑼面低,中心有乳頭凸起。鑼邊有穿皮條的孔兩個。演奏時,左手提鑼,右手執(zhí)槌擊奏。也有將大小不同的錄組成編芒,掛在木架上擊奏的。多用于歌舞伴奏和器樂合奏。
九、傣族的舞蹈
象腳鼓舞:流傳于云南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和布朗族等少數民族中的民間舞。是一種男子自娛性舞蹈,因舞者身挎象腳鼓而得名。象腳鼓用芒果樹或木棉樹干挖空,蒙上牛皮制成,形如象腳。鼓有長短之分,長者1.7米左右,中長者1米左右,短者0.7米左右。長象腳鼓舞端莊瀟灑,舞步緩慢,擊鼓方法多變,鼓點節(jié)奏豐富;中象腳鼓舞穩(wěn)重扎實,剛健有力,動作幅度較大,有甩鼓、轉鼓、掖腿等技巧動作,短象腳鼓以靈活騰躍著稱,有斗鼓、賽鼓等競技內容。象腳鼓舞是云南省代表性舞蹈,凡盛大節(jié)日,舞蹈行列皆以象腳鼓領舞。
孔雀舞:傣語叫“戛洛涌”、“煩洛涌”或“戛楠洛”。是傣族人民最為喜聞樂見的舞蹈 ,流傳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西雙版納被稱為孔雀的故鄉(xiāng),在傣家人的心目中,孔雀又是吉祥、幸福、美麗、善良的象征。因此,孔雀就成了傣族人民最喜受的民間舞蹈。在歡度潑水節(jié)期間,跳孔雀舞是必不可少的活動,屆時,傣家人聚集在一起,敲起芒鑼,打起象腳鼓,跳起優(yōu)美的孔雀舞,歡度節(jié)日??兹肝枳钤缡且环N化裝舞蹈,演員頭戴菩薩金冠,臉覆金剛面具,腰間綁著用彩紙或花布扎成的孔雀,兩手用線牽住孔雀的翅膀的尾巴,隨著鑼鼓的節(jié)奏做出各種優(yōu)美的孔雀動作。后來,不用道具而舞,以象腳鼓、芒鑼等伴奏。跳孔雀舞在西雙版納傣族地區(qū)非常普及,幾乎每個村寨都有跳得較出色的。
花環(huán)舞:傣語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體舞蹈。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區(qū)。如今只在盛大的節(jié)日時才跳,已變成一種有組織的舞蹈表演。花環(huán)舞中的花環(huán)在長二米左右的竹篦上扎上鮮艷的花朵做成,舞時雙手握住花環(huán)的兩端,在移動步伐的同時,著重于花環(huán)的變化。并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圖案?;ōh(huán)舞跳到極樂時,由一人指揮,舞者一起由慢板轉入快板,有踮步、“頓錯步小跳”等動作。
大鵬鳥舞:大鵬鳥舞,傣語叫“戛倫”。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節(jié)日里跳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縣一帶。大鵬鳥舞矯健、粗獷,動作大而有力。舞蹈主要表現大鵬鳥與雨神搏斗的動作和不畏強暴的氣質。動作變換快速有力,造型時間較長“三道彎”舞姿棱角突出。如:出場動作一般是大跳接一個大的舞姿造型,表現大鵬鳥從空中迅猛疾下的氣魄。多用爪式手型(手指張開成扇形)和掌式手型,這些手式加強了動作的力度。大鵬鳥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過去舞蹈時帶大鵬鳥型道具和面具,現多已棄之不用,使舞蹈動作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鼓點異常豐富,鼓聲深厚有力。
十、傣族的美術
傣錦:傣族生產和使用的一種具有民族風格的紡織品。傣錦是以苧麻為原料的色織物,紋樣為幾何圖案,用挑花方法織制。傣錦利用腰機織成??椃粚?,長度也有限,以較細的苧麻線織成平紋作地組織,以較粗的苧麻紗經染色作彩緯織入。在平紋部分不起花紋,而在使用色緯時緯浮顯色于織物表面。傣錦常使用小方塊組成的菱形回紋。在大菱花紋轉向時則往往又換用另一色的彩緯,因而在織物表面上常隨菱形花紋的斜向轉換而調換色調。色調要求和諧,以棕色和黑傣錦紋樣色調配。傣錦用挑花方法起紋,織物表面出現大量的浮紋起花。整經后的經紗均繞于木輥上,然后穿入分經輥、線綜,而緯紗卷于小紆管上??棽紩r可以將卷有經紗的木輥掛在架上,展開經紗,在經紗上已繪有花型,織錦時只需在提綜時一梭按平紋織入,另一梭則在織入前先用挑花木片按花型挑起經紗,而后用雙緯色紗一次織入雙根有色緯紗。打緯則用打緯刀壓緊緯紗。用這種方法不適于生產過寬過細密的織物,花型也不能過于復雜。傣錦質地堅牢硬挺,花型美觀,多作被面或裝飾用。由于傣錦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作為工藝美術裝飾用品,也受到其他各族人民的喜愛。
十一、傣族的建筑
建筑藝術別具一格,尤以寺塔和飛架于江河上的竹橋最為有名。傣族的佛寺建筑精致、堂皇。寺廟中的雕塑和壁畫既有南亞藝術風格,又顯現出中原文化的影響,是傣族造型藝術的精品。佛塔的樣式更是多種多樣,有金剛寶座式、密檐式、亭閣式、金鐘式等,塔也分單塔、雙塔、群塔。群塔大都是中間為一大塔,周圍是若干小塔,如盈江的曼勐町塔就有小塔四十多座,宛如眾星捧月,直上云霄,巍巍壯觀。
傣家竹樓:竹樓是傣族人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傣族竹樓是一種全用竹子建造的二層樓房。上層住人,下層拴放牲畜。柱、梁和屋架結構用粗竹,圍墻用竹片編織,剖開的竹子壓平做樓板,門、窗也用竹子制作,屋頂蓋茅草或葵葉編的草排。底層有的架空,用來飼養(yǎng)耕牛、舂米或堆放雜物,有的用竹墻圍作糧倉或廚房。二層設堂屋和臥室供人居住,并在一側或兩側設有外廊和曬臺。屋頂坡度較陡,屋脊兩端設通風孔。屋檐很低而且出挑深遠,起遮陽避雨作用。廊下安裝樓梯供人上下。傣家竹樓通風、涼快、清潔、明亮,又可以防備野獸的襲擊,十分安全。
十二、傣族的娛樂
丟包:丟包不僅是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的一種傳統(tǒng)娛樂活動,也是它們選擇對象、尋覓情侶的一種方式。每當傣歷新年來臨之際,姑娘們就精心地用花布條拼制成一種多菱形的布包,包內裝滿綿籽,四角綴有花穗子,正中有一根60厘米左右的提繩,包上還繡有各色花紋。這就是姑娘們的愛情信物——花包。丟包時,男女各若干人分立在廣場的兩邊,用包互相扔擲。凡接不到而使包落地者受罰,男的接不到,把袋里的錢輸給女方,女的接不到,把身上飾物輸給男方,男的取到了勝利品,排到家里陳列著,但并不就據為已有,第二天仍原件送還給女方。每年新春有一次宴請賓客丟包盛會。這一天,附近村寨的少女,都花枝招展極盡妍麗的裝飾了來到廣場上,總得有五六十人。每人提著一個棉籽包,由一個年長的做領隊,提了一藍鮮花,外客帶著許多銅幣到廣場上應戰(zhàn),兩陣對立,中間間隔不到五丈地。傣族姑娘們不等你陣腳扎穩(wěn),五六十個棉籽包便紛紛地投過來,當然大半數是落在地上,于是輸了,一群女將爭上來領賞,每人發(fā)給銅元三枚。再對陣,客方照樣把棉包丟過去,她們接不到,每人送上一朵鮮花。這樣,待銅元都輸光了,鮮花也散完了,方始滿足地放你會赴席。
潑水:傣族的浴佛節(jié)約當漢地的清明前后,又稱為潑水節(jié)是一個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歡日。潑水節(jié)這天,村寨中的青年男女,一清早便群往山中摘取野花樹枝,攜到佛寺中供佛。中午,把一尊佛像放置院里,擔清水來浴佛。浴畢,以水灌花。男女互以水濺潑為戲,等到遍體淋漓,然后相偕擔水游行街中,遇到人便以水濺之,被濺的不論是土司頭人或漢宮,都只報之以笑臉。在這一天被潑水在身上是一種吉利,所以人們都特意走到街上去讓青年們戲潑,如瘋似狂的嬉戲,直到街中水流成渠,始淋漓盡興而歸。
賽龍舟:每年端陽這一天,傣族都舉行龍舟競渡,比賽時,用平時航行江中的小木船,扎以花彩,每船由青年男子多人駕駛,在江而上作速度競賽,數百里內的男女都收拾打扮在兩岸圍觀,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優(yōu)勝者會得到獎品。
火燈:火燈傣語叫“貢菲”。潑水節(jié)的夜晚,人們可以看見傣家人把巨大的火燈放入天空。放火燈是潑水節(jié)期間的一項傳統(tǒng)活動,傳說佛教傳入西雙版納時,與原始宗教爭奪傳教權,佛教用火燈與原始宗教放高升比賽誰升得更高。比賽結果,火燈比高升升得更高,佛教取得了勝利,火燈便流傳開來。后來,放火燈卻變成傣家人的一種精神寄托,人們把錢和其他物品拴在火燈底部,讓火燈把這些東西帶到天上,同時把人們死后的靈魂也帶到天上去。今天,傣家人又賦予放火燈新的內容,它是帶著傣家美好的理想和愿望飛向天空。
火燈是用棉紙糊成的,一盞火燈要幾百張棉紙才能做成?;馃舻牡撞坎缓?,用幾十斤重的棉線繞起來做燈芯,燈芯用植物油浸泡透。放火燈時,先用竹竿把未充氣的火燈撐開,然后點燃燈芯。燈芯點燃后,熱的氣流就把干癟的紙袋式的火燈漲得鼓鼓的,成了一個橢圓形的氣球,這時,只要抓住火燈底部的手一放開,它就像氫氣球那樣徐徐上升上。質量好的火燈,可以連續(xù)在空中運行幾天幾夜,從地面仰望,就如同天上的星星。
十三、傣族的服飾
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xié)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青年婦女盤于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女裝用色彩鮮
二、傣族的語言文字
傣語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西雙版納方言、德宏方言和金平方言。傣族的拼音文字來源于梵文字母,各地不盡相同。1954年進行了文字改革,分傣哪文(德宏)、傣泐文(西雙版納)、傣繃文(瑞麗、耿馬、瀾滄等地)和金平傣文?,F通行西雙版納和德宏兩種傣文。
三、傣族的天文歷法
傣族有自己的傳統(tǒng)歷法。傣語稱“祖臘薩哈”,意即“小歷”。其起源可上溯至周秦之際,現行傣歷則始于明代以前。是一種陰陽合歷。傣歷的年是陽歷年,即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傣歷的月是陰歷月,即以月亮的一個圓缺為周期。一年分12月,單月是30天,雙月是29天。以六月為歲首,它的正月相當于夏歷十月。平年是350或355天,閏年為384天。傣歷始于公元638年。
四、傣族的醫(yī)藥衛(wèi)生
傣醫(yī)藥作為一門知識,是傣族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傣族人民在和疾病的斗爭中,不斷總結經驗,匯積了豐富的民間藥方,收集了上千種草藥。其中《檔哈雅》(醫(yī)藥書),是傣族一部重要的醫(yī)學文獻。
據文獻記載:傣族遷到景永時,許多村寨因疫病死亡了很多人,唯獨有一個村子,在景永壩頭,不但沒有人病死,而且個個身強力壯。他們開出了許多田地,生產發(fā)展得很快。一天,有個名叫波的牙老人上山摘野果,路過這個村子,看到村里的人個個都很健康覺得很奇怪,就問村子里的人:“你們吃些什么東西,為什么人人都身強力壯的?”村子里的人告訴他:“沒有吃別的什么,只不過剛來的時候大家天天上山采摘野果野菜吃,可能是這當中有什么原因吧?!?
波的牙回去后把這一情形告訴了別的村寨的人,并勸大家不妨試試看,上山去采摘野菜吃。大家都想把病冶好,便紛紛照波的牙說的去做了。經過一段時間,果真見效,疫病明顯減少。波的牙注意從大家每采摘回來的野果、野菜中挑出樣品保存起來。以后只要村子里有人生病,他就依樣找這些果、菜給病人吃,有的吃了病就好了,也有的效果不太明顯,而換了別樣的一吃就有效。就這樣他慢慢地總結、積累經驗,凡遇有人生病(當時主要是瘧疾),就按不同類型的病分別給予治療。逐步地疾病減少了,人們健康了,傣族群眾就把波的牙稱為“摩雅”,意思是會治病的人。從此就有了傣醫(yī)。有了文字以后,才記載下來成為今天較完整的傣族醫(yī)書。
《傳統(tǒng)傣醫(yī)學手稿》:傣族古典醫(yī)學著作。記載了傳統(tǒng)傣醫(yī)關于醫(yī)藥、方劑、制劑方面的理論和治療方法。至今保存下來的有在貝葉上書寫的“貝葉本”和用構樹皮支撐的紙張轉抄的“棉紙本”多種。這是中國醫(yī)藥遺產中的珍品,目前已根據這些手稿資料整理編寫出版了傣漢文對照的《德宏傣藥驗方集》及《西雙版納傣藥志》。
五、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個信仰南傳佛教的民族,傣語稱為“布塔沙散那”。它對傣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極深刻的影響。大約在公元6—8世紀傳入傣族地區(qū)。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仰的是多神崇拜,亦即原始宗教。由于佛教的廣泛傳布,傣族地區(qū)佛寺十分普遍。送子入寺為僧似乎是天經地義之事,尤其是在西雙版納地區(qū),男孩到了8—10歲幾乎都要入寺去過僧侶生活。他們在那里學經識字,一般在1~5年還俗回家。傣文的大藏經號稱八萬四千部,大部分刻寫在貝葉上,稱貝葉經。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俗根據佛教義加以發(fā)揮和補充的著述。
六、傣族的文學
民族文學:傣族人民有著蘊藏豐富的民間文藝作品,包括敘事長詩、寓言、神話、傳說、童話等。許多著名的敘事長詩,如《召樹屯與嫡木諾娜》、《娥并與桑洛》、《阿鑾的故事》 等中外聞名。
史詩:《巴塔麻嘎捧尚羅》又名《南師巴塔麻嘎帕薩傣》。傣族創(chuàng)世史詩。內容包括開天辟地、人類形成,傣族先民的興起、遷徙、定居的過程。其中有許多傣族的神話故事和歷史人物傳說,是一部研究傣族古代神話及社會的古籍文獻。
史書:《泐史》原名《囊絲本勐泐》)(《西雙版納歷代編年史》)。該書采取編年體記錄了傣族從1180年(傣歷542年)傣族首領叭真入主西雙版納建立景金殿國始,止于1950年西雙版納解放的主要史實。該書有1947年云南大學刊印的、李拂一的譯本,譯名為《泐史》,翻譯的是從1180年~ 1864年部分。1958年由張公瑾補譯1844~1950年部分,名為《續(xù)泐史--西雙版納近百年大事記》。該書還有其他詳簡不同的譯本。《泐史》為后人提供了了解傣族社會歷史的許多珍貴資料,是傣族重要的史書類文獻。
七、傣族的戲劇
西雙版納境內有泰緬化的歌舞劇,騰龍沿邊一帶有漢化的傣族戲。歌舞劇都在較大的宗教集會中演出,例如車里宣慰街每年冬間的賧佛大會,一連三天晚上都有歌舞演出,劇情有歷史故事,宗教神話,愛情傳奇,而行頭化裝則千奇百怪,用紙扎成龍、孔雀、龜、鶴、鹿、蚌等,彩畫鮮麗?;b為美女的演員,把紙扎的孔雀分前后兩段纏在身上,以兩手捉翼而飛?;b為青年的演員,把紙鹿纏身上做鹿舞。大龜則用一個人伏在龜腹內、手腳即龜之四足,龜頸內有一機關;能使龜頭倏而伸長數尺,倏又縮回腹內,引得觀眾大笑。
傣戲:傣戲大約有二百年的歷史。較早的劇目有《十二馬》、《公孫犁田》、《昌少對唱》等。到本世紀初,盈江土司成立了第一個傣戲劇團,在上演原劇目的基礎上,吸收、改編了不少京劇、滇劇劇目,同時吸收了它們服飾、道具、樂器等方面的成分,豐富了傣戲。傣戲一般人物不多,主要是反映勞動人民的生產勞動和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內容,表演形式靈活多樣、生動活潑,內容短小精悍,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廣大傣族群眾的喜愛和歡迎。
傣劇:傣族戲曲劇種。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盈江、潞西、梁河、隴川、瑞麗等縣和保山地區(qū)的保山、騰沖、龍陵等縣傣族聚居區(qū)。傣劇是在“冒少對唱”(男女對歌)、“耍白馬”(逢年過節(jié)到各家祝福的一種歌舞)、“銀?!保ㄚs著牛表演的歌舞)等傣族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經過向云南花燈學習,發(fā)展為帶有一定情節(jié)、人物的“十二馬”、“布屯臘”(犁田的老漢)等歌舞和歌舞小戲,吸收 滇劇的劇目、表演、打擊樂,逐漸形成的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
傣劇的表演是在提煉本民族各種舞蹈的基礎上,吸收了漢族戲曲的表演技巧而發(fā)展豐富起來的,具有較鮮明的民族特色。傳統(tǒng)劇目有根據傣族民間傳說和民間敘事詩改編的《帕罕》、《千瓣蓮花》、《紅蓮寶》、《阿暖海東》、《郎金布》、《七姐妹》、《思南王》等;有根據漢族戲曲和小說演義改編的《三圣歸天》、《王莽篡位》、《三下河東》、《穆柯寨》、《花果山》、《大鬧蟠桃會》等;有按歷史故事、傳說編演的《沐英第一次征南》、《張四姐》等;有新創(chuàng)作的現代戲《波巖三回頭》、《波過石的婚禮》、《金湖緣》、《國境線上》、《三丑會》等。較有影響的劇目有《布屯臘》、《陶和生》、 《娥并與桑洛》、《巖佐弄》等。
傣族文學作品大都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關于開天辟地的最古老神話,在傣族群眾中流傳最廣的是《布桑該與牙桑該》。至今,傣族人民仍然把布桑該與牙桑該稱為“我們的祖宗”。關于開辟西雙版納、勐遮、易武,建立村寨,砍柴、修房等,都有一段段神奇的傳說。在傣族地區(qū),還廣泛流傳著 召瑪賀、艾蘇和艾西等聰明人的故事。這些理想化的人物,具有萬能的本領和超人的智慧。
傣族詩歌,包括歌謠和敘事長詩兩大類,傣族中有職業(yè)歌手或半職業(yè)歌手,傣 語叫做“贊哈”。
贊哈:傣族曲種?!百澒痹诖稣Z中就是民間歌手的意思,贊哈演唱是傣族民間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文藝形式,形式靈活簡便,一人一笛,隨時隨地可以演唱,被譽為傣族人民生活中的鹽巴。傳統(tǒng)曲目多為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也有藝人即興編唱的獵歌、酒歌,如《召樹屯》、《四棵緬桂花》、《賀新房》、《哈路教》等;新編曲目為《流沙河之歌》、《彩虹》等。贊哈對傣族民間文學的繼承和發(fā)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他們的演唱優(yōu)美生動,塑造人物細膩委婉,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他們有即興創(chuàng)作的才能,深受廣大群眾的愛戴和歡迎。
古歌謠,是傣族文學的萌芽,至今還以口頭和手抄本形式流傳民間。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云南)出版的《傣族古歌謠》中的許多短篇作品反映了傣族先民原始 時代的生活、勞動、思想和感情,例如《蜈蚣歌》描述人類通過實踐逐漸認識了 客觀世界;《打水歌》描述人類逐步改變自己的居住條件;《摘果歌》和《拾菌歌》等描述的則是人類的勞動生活。這些詩歌形式簡單,節(jié)奏明快。
敘事長詩,是傣族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明珠。基本上可分三類:神話敘事詩,阿鑾的頌歌,愛情悲劇敘事詩。神話敘事詩與神話傳說的內容基本相似。關于阿鑾的頌歌,數量極多。“阿鑾”一詞,據說來自梵文,指有本領的匠人。在傣語中 是指出身貧寒、意志堅強、本領高超、正直善良的英雄,或者是有福氣、有本領的善良人。佛教徒則把這些故事說成是描述釋迦牟尼轉世的故事。阿鑾故事中,有宣傳佛教教義的成分,但整個內容遠遠超出了佛教思想范圍,堪稱傣族民間故事的總匯,內容涉及當時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階級關系、倫理道德、婚姻戀愛等。
隨著佛教傳入傣族地區(qū),印度文化對傣族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段嵘陈槔铩?,是由印度的一個小故事發(fā)展演變而成,《蘭嘎西賀》的情節(jié)與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相似,但主題思想、人物和故事結構均有變化。長詩加強了召朗瑪對十頭魔王的戰(zhàn)爭,成為反映社會生活、政治斗爭與宗教斗爭的巨幅畫卷。
傣族佛教保存的經典甚為豐富,所譯三藏佛典包括經、律、論中相當多的經典,還有不少藏外典籍。這些經典中有一部分是用傣文字母音譯的巴利語寫本,保存了小乘佛典比較早期的面貌,還有一部分是傣族僧人根據佛教教義加以闡發(fā)的著作,其中記錄了許多關于傣族地區(qū)的歷史、地理、語言、文學材料。西雙版納及孟連、耿馬等地的經典大多刻寫在貝葉上,稱為“貝葉經”,其他地區(qū)多寫在當地制作的構皮棉紙上。
八、傣族的音樂
傣族音樂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包括民間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4類。
民間歌曲:傣族民間歌曲有山歌、敘事歌、悲歌、宗教歌等。
山歌:多由青年在田野、山林獨唱或男女對唱。有的表達愛情、贊美家鄉(xiāng)、歌頌幸福生活,有的為即興編唱。德宏地區(qū)山歌主要有“喊嘛”與“喊同卯” 兩種。金平地區(qū)的山歌傣語稱“琿卯騷”,由男女青年在夜間對唱,用玎琴伴奏,曲調多為宮調式,但在徵音上結束。另外,元江、景谷等地有風格不同的山歌。
敘事歌:包括“喊秀”(鸚鵡歌)、“喊吳哦”(敘事歌)、“喊暖轟”(流水歌 )、“桑烘”(鳳凰情詩調)、“拽”、“索”、“森”等。喊秀為綠色的歌,是用以詠唱情詩或敘事詩的民歌,流行于德宏的瑞麗、芒市等地。曲調富吟誦性,與跟鼓調旋律相近,常由中、老年人在家中演唱。喊吳哦與喊暖轟流行于德宏瑞麗地區(qū)。前者富吟誦性,后者歌唱性較強,常用含有變徵音的羽調式。桑烘流行于西雙版納的古老詩歌形式,也是表達青年人真摯愛情的長篇抒情詩,有唱本流傳。唱腔類似贊哈調,依字行腔,旋律較自由,可用玎、篳等伴奏,亦可清唱 。拽與索、森流行于孟連縣邊境孟阿地區(qū)。拽的音樂較抒情,速度稍自由,多采用羽調式,演唱時常用弓弦樂器多洛伴奏。索的音樂較活躍,速度稍快,多采用商調式。森的旋律性強,多為羽調式。演唱索與森時皆用彈撥樂器玎列伴奏。
悲歌:傣語稱“喊細喊?!保ā昂昂!薄ⅰ昂昂Y愺?、“喊玎”、” 喊蹩“等,流傳于德宏各地。喊海,傣語意為哭調,辦喪事時由婦女邊哭邊唱。喊海賽篾,是在姑娘出嫁時母女相對哭泣而唱,歌詞表現了母女戀戀不舍之情。二者曲調基本相同,音域不寬,旋律似宮音三和弦的分解,句尾的長音常用較強烈 的下滑音。喊玎,意為玎琴歌;喊蹩,意為口弦歌。演唱時不用樂器伴奏,多在憂傷時吟唱。
宗教歌:德宏地區(qū)有拜佛調、念經調、倒水祝福調等;西雙版納地區(qū)有拜佛調 、升和尚調、念經快調、念經慢調等。此外各地還有反映原始崇拜的祭神調,以及巫婆演唱的師娘調、跳柳神調和巫師演唱的卜卦調等。其共同特點是音調近于朗誦。此外,還有催眠歌、兒歌等。
歌舞音樂:歌舞音樂包括孔雀歌、打鼓調、十二馬調、依拉恢、喊扎等。在年節(jié)、趕擺、喜慶時演唱,多用象腳鼓等打擊樂器伴奏。
孔雀歌:傣語稱”喊羅永“,流行于德宏地區(qū),歌唱與孔雀舞表演穿插進行。音樂輕快活躍,多為徵調式。
打鼓調:傣語稱”喊海光“,流行于德宏芒市、遮放一帶,分跟鼓調(喊本光)及 跟鼓說唱調(喊盞光)兩種,二者音樂近似,前者用宮調式,后者用徵調式;歌唱與舞 蹈穿插進行。
十二馬調:傣語稱”喊馬細雙“,流行于盈江、梁河等地。由12個男女青年腰間套上竹扎的彩色紙馬邊歌邊舞,表現青年們在趕擺路上相遇對歌的情形,及每年12個月中的生產活動。曲調抒情,多為商調式。
依拉恢:是一種群眾性歌舞,流行于西雙版納各地。每年潑水節(jié)賽龍船放爆竹時,人們載歌載舞,氣氛熱烈。唱詞基本是3字句,音樂質樸,多由羽調式的三音列或四音列構成。
說唱音樂:主要流行在西雙版納及孟連等地。傣族人民在逢年過節(jié)、 建造新房、婚嫁生育、賧佛儀式等活動時,都邀請民間歌手到場演唱助興。這種半職業(yè)性藝人在西雙版納稱”贊哈“,在孟連稱”窩甘“。各地流傳的曲調有” 贊哈調“、”窩甘調“、”孟連調“等。由一人演唱,一人伴奏,伴奏樂器分別用篳、西玎,曲調與語言結合緊密,節(jié)奏較平穩(wěn),音樂結構基本是樂段的變化反復,唱詞多押腰韻。由于唱詞的結構較自由,故樂句數量及長短也不固定;樂器伴奏常與唱腔聲部形成支聲復調的關系。
戲曲音樂:傣劇是在傣族民間歌曲和歌舞音樂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并借鑒了漢族戲曲藝術的表現手段,流傳于德宏、保山、臨滄等傣族聚居區(qū)。傣劇包括多種男女唱腔,男腔多用羽調式,女腔多用徵調式。20世紀50年代以來,傣劇吸收了多種傣族民歌和舞曲,豐富了唱腔,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傣劇唱腔基本是上下句組成的樂段及其變化反復。由于唱詞字數可多可少,因此唱腔樂句長短不一。過去,傣劇只用小堂鼓、鑼、镲等伴奏,后逐步采用了多種民族樂器及西洋 管弦樂器,組成新型的傣劇樂隊。
民族樂器:傣族的民族樂器有屬于吹奏樂器的有篳、葫蘆簫 、豎笛、木葉等;彈撥樂器有玎琴、口弦等;弓弦樂器有西玎、牛角玎等;打擊樂器有象腳鼓、光隆、光邊、光邦、镲等。
芒鑼:傣、佤、壯、景頗、德昂等族的打擊樂器。流行于云南、廣西等民族地區(qū)。芒鑼形體圓厚,用響銅鑄成。鑼面低,中心有乳頭凸起。鑼邊有穿皮條的孔兩個。演奏時,左手提鑼,右手執(zhí)槌擊奏。也有將大小不同的錄組成編芒,掛在木架上擊奏的。多用于歌舞伴奏和器樂合奏。
九、傣族的舞蹈
象腳鼓舞:流傳于云南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和布朗族等少數民族中的民間舞。是一種男子自娛性舞蹈,因舞者身挎象腳鼓而得名。象腳鼓用芒果樹或木棉樹干挖空,蒙上牛皮制成,形如象腳。鼓有長短之分,長者1.7米左右,中長者1米左右,短者0.7米左右。長象腳鼓舞端莊瀟灑,舞步緩慢,擊鼓方法多變,鼓點節(jié)奏豐富;中象腳鼓舞穩(wěn)重扎實,剛健有力,動作幅度較大,有甩鼓、轉鼓、掖腿等技巧動作,短象腳鼓以靈活騰躍著稱,有斗鼓、賽鼓等競技內容。象腳鼓舞是云南省代表性舞蹈,凡盛大節(jié)日,舞蹈行列皆以象腳鼓領舞。
孔雀舞:傣語叫“戛洛涌”、“煩洛涌”或“戛楠洛”。是傣族人民最為喜聞樂見的舞蹈 ,流傳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西雙版納被稱為孔雀的故鄉(xiāng),在傣家人的心目中,孔雀又是吉祥、幸福、美麗、善良的象征。因此,孔雀就成了傣族人民最喜受的民間舞蹈。在歡度潑水節(jié)期間,跳孔雀舞是必不可少的活動,屆時,傣家人聚集在一起,敲起芒鑼,打起象腳鼓,跳起優(yōu)美的孔雀舞,歡度節(jié)日??兹肝枳钤缡且环N化裝舞蹈,演員頭戴菩薩金冠,臉覆金剛面具,腰間綁著用彩紙或花布扎成的孔雀,兩手用線牽住孔雀的翅膀的尾巴,隨著鑼鼓的節(jié)奏做出各種優(yōu)美的孔雀動作。后來,不用道具而舞,以象腳鼓、芒鑼等伴奏。跳孔雀舞在西雙版納傣族地區(qū)非常普及,幾乎每個村寨都有跳得較出色的。
花環(huán)舞:傣語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體舞蹈。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區(qū)。如今只在盛大的節(jié)日時才跳,已變成一種有組織的舞蹈表演。花環(huán)舞中的花環(huán)在長二米左右的竹篦上扎上鮮艷的花朵做成,舞時雙手握住花環(huán)的兩端,在移動步伐的同時,著重于花環(huán)的變化。并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圖案?;ōh(huán)舞跳到極樂時,由一人指揮,舞者一起由慢板轉入快板,有踮步、“頓錯步小跳”等動作。
大鵬鳥舞:大鵬鳥舞,傣語叫“戛倫”。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節(jié)日里跳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縣一帶。大鵬鳥舞矯健、粗獷,動作大而有力。舞蹈主要表現大鵬鳥與雨神搏斗的動作和不畏強暴的氣質。動作變換快速有力,造型時間較長“三道彎”舞姿棱角突出。如:出場動作一般是大跳接一個大的舞姿造型,表現大鵬鳥從空中迅猛疾下的氣魄。多用爪式手型(手指張開成扇形)和掌式手型,這些手式加強了動作的力度。大鵬鳥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過去舞蹈時帶大鵬鳥型道具和面具,現多已棄之不用,使舞蹈動作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鼓點異常豐富,鼓聲深厚有力。
十、傣族的美術
傣錦:傣族生產和使用的一種具有民族風格的紡織品。傣錦是以苧麻為原料的色織物,紋樣為幾何圖案,用挑花方法織制。傣錦利用腰機織成??椃粚?,長度也有限,以較細的苧麻線織成平紋作地組織,以較粗的苧麻紗經染色作彩緯織入。在平紋部分不起花紋,而在使用色緯時緯浮顯色于織物表面。傣錦常使用小方塊組成的菱形回紋。在大菱花紋轉向時則往往又換用另一色的彩緯,因而在織物表面上常隨菱形花紋的斜向轉換而調換色調。色調要求和諧,以棕色和黑傣錦紋樣色調配。傣錦用挑花方法起紋,織物表面出現大量的浮紋起花。整經后的經紗均繞于木輥上,然后穿入分經輥、線綜,而緯紗卷于小紆管上。織布時可以將卷有經紗的木輥掛在架上,展開經紗,在經紗上已繪有花型,織錦時只需在提綜時一梭按平紋織入,另一梭則在織入前先用挑花木片按花型挑起經紗,而后用雙緯色紗一次織入雙根有色緯紗。打緯則用打緯刀壓緊緯紗。用這種方法不適于生產過寬過細密的織物,花型也不能過于復雜。傣錦質地堅牢硬挺,花型美觀,多作被面或裝飾用。由于傣錦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作為工藝美術裝飾用品,也受到其他各族人民的喜愛。
十一、傣族的建筑
建筑藝術別具一格,尤以寺塔和飛架于江河上的竹橋最為有名。傣族的佛寺建筑精致、堂皇。寺廟中的雕塑和壁畫既有南亞藝術風格,又顯現出中原文化的影響,是傣族造型藝術的精品。佛塔的樣式更是多種多樣,有金剛寶座式、密檐式、亭閣式、金鐘式等,塔也分單塔、雙塔、群塔。群塔大都是中間為一大塔,周圍是若干小塔,如盈江的曼勐町塔就有小塔四十多座,宛如眾星捧月,直上云霄,巍巍壯觀。
傣家竹樓:竹樓是傣族人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傣族竹樓是一種全用竹子建造的二層樓房。上層住人,下層拴放牲畜。柱、梁和屋架結構用粗竹,圍墻用竹片編織,剖開的竹子壓平做樓板,門、窗也用竹子制作,屋頂蓋茅草或葵葉編的草排。底層有的架空,用來飼養(yǎng)耕牛、舂米或堆放雜物,有的用竹墻圍作糧倉或廚房。二層設堂屋和臥室供人居住,并在一側或兩側設有外廊和曬臺。屋頂坡度較陡,屋脊兩端設通風孔。屋檐很低而且出挑深遠,起遮陽避雨作用。廊下安裝樓梯供人上下。傣家竹樓通風、涼快、清潔、明亮,又可以防備野獸的襲擊,十分安全。
十二、傣族的娛樂
丟包:丟包不僅是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的一種傳統(tǒng)娛樂活動,也是它們選擇對象、尋覓情侶的一種方式。每當傣歷新年來臨之際,姑娘們就精心地用花布條拼制成一種多菱形的布包,包內裝滿綿籽,四角綴有花穗子,正中有一根60厘米左右的提繩,包上還繡有各色花紋。這就是姑娘們的愛情信物——花包。丟包時,男女各若干人分立在廣場的兩邊,用包互相扔擲。凡接不到而使包落地者受罰,男的接不到,把袋里的錢輸給女方,女的接不到,把身上飾物輸給男方,男的取到了勝利品,排到家里陳列著,但并不就據為已有,第二天仍原件送還給女方。每年新春有一次宴請賓客丟包盛會。這一天,附近村寨的少女,都花枝招展極盡妍麗的裝飾了來到廣場上,總得有五六十人。每人提著一個棉籽包,由一個年長的做領隊,提了一藍鮮花,外客帶著許多銅幣到廣場上應戰(zhàn),兩陣對立,中間間隔不到五丈地。傣族姑娘們不等你陣腳扎穩(wěn),五六十個棉籽包便紛紛地投過來,當然大半數是落在地上,于是輸了,一群女將爭上來領賞,每人發(fā)給銅元三枚。再對陣,客方照樣把棉包丟過去,她們接不到,每人送上一朵鮮花。這樣,待銅元都輸光了,鮮花也散完了,方始滿足地放你會赴席。
潑水:傣族的浴佛節(jié)約當漢地的清明前后,又稱為潑水節(jié)是一個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歡日。潑水節(jié)這天,村寨中的青年男女,一清早便群往山中摘取野花樹枝,攜到佛寺中供佛。中午,把一尊佛像放置院里,擔清水來浴佛。浴畢,以水灌花。男女互以水濺潑為戲,等到遍體淋漓,然后相偕擔水游行街中,遇到人便以水濺之,被濺的不論是土司頭人或漢宮,都只報之以笑臉。在這一天被潑水在身上是一種吉利,所以人們都特意走到街上去讓青年們戲潑,如瘋似狂的嬉戲,直到街中水流成渠,始淋漓盡興而歸。
賽龍舟:每年端陽這一天,傣族都舉行龍舟競渡,比賽時,用平時航行江中的小木船,扎以花彩,每船由青年男子多人駕駛,在江而上作速度競賽,數百里內的男女都收拾打扮在兩岸圍觀,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優(yōu)勝者會得到獎品。
火燈:火燈傣語叫“貢菲”。潑水節(jié)的夜晚,人們可以看見傣家人把巨大的火燈放入天空。放火燈是潑水節(jié)期間的一項傳統(tǒng)活動,傳說佛教傳入西雙版納時,與原始宗教爭奪傳教權,佛教用火燈與原始宗教放高升比賽誰升得更高。比賽結果,火燈比高升升得更高,佛教取得了勝利,火燈便流傳開來。后來,放火燈卻變成傣家人的一種精神寄托,人們把錢和其他物品拴在火燈底部,讓火燈把這些東西帶到天上,同時把人們死后的靈魂也帶到天上去。今天,傣家人又賦予放火燈新的內容,它是帶著傣家美好的理想和愿望飛向天空。
火燈是用棉紙糊成的,一盞火燈要幾百張棉紙才能做成。火燈的底部不糊,用幾十斤重的棉線繞起來做燈芯,燈芯用植物油浸泡透。放火燈時,先用竹竿把未充氣的火燈撐開,然后點燃燈芯。燈芯點燃后,熱的氣流就把干癟的紙袋式的火燈漲得鼓鼓的,成了一個橢圓形的氣球,這時,只要抓住火燈底部的手一放開,它就像氫氣球那樣徐徐上升上。質量好的火燈,可以連續(xù)在空中運行幾天幾夜,從地面仰望,就如同天上的星星。
十三、傣族的服飾
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xié)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青年婦女盤于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女裝用色彩鮮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diangu/146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艾西巧獻瓦雀蛋
下一篇: 艾西和召勐比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