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
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一度出任魯國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職,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棄職,后率弟子周游列國14年,經(jīng)十三年,晚年歸魯,繼續(xù)講學(xué),整理古籍。
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鬃拥乃枷爰皩W(xué)說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yuǎn)的影響??鬃拥难孕兴枷胫饕d于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xiāng)(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鬃尤龤q時,叔梁紇卒,孔家成為施氏的天下,施氏為人心術(shù)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紇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所容,孔母顏征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鬃?7歲時,孔母顏征在卒??鬃?9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
孔子: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昌平鄉(xiāng)(今曲阜市南辛鎮(zhèn))人。家中排行第二。是文學(xué)家,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古文獻整理家——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語錄,作成《論語》。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白印保汗糯鷮Τ赡昴凶拥淖鸱Q,在戰(zhàn)國末期時期,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稱為“子”,而且都希望別人稱自己為“子”,因為“子”還是一種爵位,所謂“公侯伯子男”是也。但是,真正能獲得別人以“子”相稱的,一般是兩種人:要么在社會上公信力較高的,如“老師”;要么就是較有道德的貴族;孔子、老子屬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他還是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rèn)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對其持懷疑態(tài)度,主張“敬鬼神而遠(yuǎn)之”??鬃优c孟子并稱“孔孟”,孔子被尊為“至圣”“素王”,孟子為“亞圣”??鬃佑址Q“文圣”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當(dāng)時孔子已帶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fā)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p>
孔子以好學(xué)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dāng)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dāng)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rèn)為,孔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笨鬃訉W(xué)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p>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薄妒酚洝份d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于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边@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懷著與人為善的理念孔子創(chuàng)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xué)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凹核挥?,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zhǔn)則。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碑?dāng)時孔子已帶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fā)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xué)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dāng)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dāng)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rèn)識,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xué)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學(xué)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p>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薄妒酚洝份d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于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边@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chuàng)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xué)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凹核挥闶┯谌恕?、“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準(zhǔn)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边@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jié)。
學(xué)而時習(xí)之
語出《論語·學(xué)而》:“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悅)乎?’”王肅注: “誦習(xí)以時,學(xué)無廢業(yè),所以為悅。”王釋“學(xué)”與“習(xí)”為一義,似專指誦讀。但孔子教人學(xué)“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shù),“誦習(xí)”僅是“一端” (見劉寶楠《論語正義》)?;寿┦琛皶r習(xí)”說:“凡學(xué)有三時。”一指年歲,二指季節(jié),三指晨夕。近人蔣伯潛認(rèn)為“學(xué)是知新,習(xí)是溫故”(《十三經(jīng)概論》)。
敏于事而慎于言
語出《論語·學(xué)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庇帧墩撜Z·里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jǐn)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盡其所有余也。”(《論語集注》)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jǐn)。”(《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罔”,迷惘。鄭玄注:罔,猶罔罔無知貌?!按庇袃闪x:一為危殆,疑不能定。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dāng)從前解。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近人楊樹達注:“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xué)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xué)也?!保ā墩撜Z疏證》)孔子首倡學(xué)思并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xué)近思,《中庸》言博學(xué)慎思,都認(rèn)為學(xué)思不可偏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编嵭ⅲ骸安恢烧?,言不可行也”??装矅ⅲ骸把匀硕恍?,其余終無可”。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保ā吨熳诱Z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qū)分信有二義: “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語譯廣解》)孔子及后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wèi)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于言而敏于行
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敝祆湟x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薄墩撜Z》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余,則寡悔”(《為政》)、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參見“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鄰
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br />
聽其言而觀其行
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予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說苑·尊賢》記孔子言曰:“夫取人之術(shù)也,觀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禮記·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語言取人,于予邪改之?!币布创苏铝x。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語聽言觀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謹(jǐn)于言而敏于行耳?!保ā墩撜Z集注》)
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文子,衛(wèi)大夫?!拔摹笔撬闹u。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學(xué)不好學(xué),位高者多恥下問。故謚法有以‘勤學(xué)好問’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保ā墩撜Z集注》)又說:“古人謚法甚寬”,“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節(jié)此一惠,則敏學(xué)下問,亦是它好處”足見孔子“寬腸大度,所以責(zé)人也寬” (《朱子語類》卷二九)。
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卑醋至x,文,文采;質(zhì),質(zhì)樸;彬彬,雜半之貌。南宋朱熹《論語集注》:“言學(xué)者當(dāng)損有余,補不足,至于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禮,有質(zhì)有文。質(zhì)者,本也。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笨鬃哟搜浴拔摹?,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xiàn);“質(zhì)”,指內(nèi)在的仁德,只有具備 “仁”的內(nèi)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xiàn)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文與質(zhì)的關(guān)系,亦即禮與仁的關(guān)系。于此一則體現(xiàn)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則反映了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zhì);當(dāng)不偏不倚,執(zhí)兩用中,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白釉唬骸菹闹|(zhì),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勝其質(zhì);殷周之質(zhì),不勝其文;文質(zhì)得中,豈易言哉?”(《禮記·表記》)
敬鬼神而遠(yuǎn)之
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yuǎn)之,可謂知矣’”。朱熹注:“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保ā墩撜Z集注》)清劉寶楠則釋此句為:“謂以禮敬事鬼神也”(《論語正義》)?!抖Y記·表記》:“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yuǎn)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yuǎn)之,近人而忠焉?!苯Y(jié)合上述孔子告樊遲語,可看出孔子持與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觀,并教樊遲從周道。孔子在承認(rèn)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對鬼神既不輕慢亦不要予以親近,這與其在日常生活、社會活動中強調(diào)先人事,后鬼神(《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態(tài)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語出《論語·雍也》,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敝祆洹墩撜Z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閑矣?!鼻迦钤堆薪?jīng)室集》:“為之不厭,己立己達也;誨人不倦,立人達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達者,如‘在邦必達,在家必達’之達?!贝司洫q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yīng)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體現(xiàn)孔子所倡導(dǎo)的“恕”之道,亦即關(guān)于“仁”的實踐途徑與方法。以己所欲譬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標(biāo)準(zhǔn),即從積極意義上實踐“仁”其低標(biāo)準(zhǔn)則是推己所厭及他人而不惡加,即從消極意義上實踐“仁”(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認(rèn)他人之價值,關(guān)心他人之生存與發(fā)展,從又一側(cè)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漢書·儒林傳》:孔子“究觀古今之篇籍”敘《書》、稱《樂》、論《詩》、因魯《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論語集注》:“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其句意謂傳述舊章而不創(chuàng)作,對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安蛔鳌迸c“好古”,系孔子對終其一生之教學(xué)與學(xué)術(shù)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時亦體現(xiàn)出其整理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原則及其對上古文化的基本態(tài)度。所謂“不作”,朱熹認(rèn)為孔子“其事雖述,而功則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學(xué)者認(rèn)為實際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見《孟子·公孫丑上》:“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xué)不厭而教不倦也’”;《呂氏春秋》亦記載:“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xué)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謂:默默將所見所聞記于心間,發(fā)憤學(xué)習(xí)從不滿足,教導(dǎo)學(xué)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論語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dāng),則謙而又謙之辭”。近人錢穆認(rèn)為“或以本章為謙辭,實非也?!保ā墩撜Z新解》)孔子于此所舉三事:其一,重在言識(記憶),不在言默,所謂“多聞,質(zhì)而守之”(《禮記·緇衣》),“多聞?chuàng)衿渖普叨鴱闹?,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其二、三,則表達了孔子于求知學(xué)問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熱忱,同時也是孔子從認(rèn)識和方法對“學(xué)”與“教(教誨)”的合理總結(jié)。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于我如浮云’”。漢鄭玄注:“富貴而不以義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論語集注》:“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云之無有,漠然無所動于其中也”。意謂:以不義手段占有的財富與官位,對于我如同天際的浮云。又見《論語》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鬃佑诖酥厣昶淇创颓笕「毁F的具體原則,即須合于“義”與“仁道”,違此而獲,則被視如過眼煙云之不足取。同時亦表明其于清貧生涯甘之如飴、安貧樂道的生活態(tài)度與襟懷。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漢鄭玄《論語注》:言此才,勉人于學(xué)也。南宋朱熹《論語集注》:“未得,則發(fā)憤而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shù)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學(xué)之篤耳”。近人康有為《論語注》:“忘食,則不知貧賤;忘憂,則不知苦戚;忘老,則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謂:發(fā)奮用功連吃飯也不記得(學(xué)有所獲),便高興得忘了憂慮,連入老境也未覺察。此實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辭?!抖Y記·表記》: “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xiāng)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shù)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后已’”。其一生好學(xué)不倦,倡導(dǎo)積極有為,對所創(chuàng)立學(xué)說的實現(xiàn)孜孜以求,“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禮記·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強不息,終老不疲與明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strong>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惡,則我從其善,則我從其善而改其惡焉。是二人者,皆我?guī)熞?。”(《論語集注》)劉寶楠引舊說,又提出兩解:一謂“我并彼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為善,我則從之;二人以我為不善,我則改之。是彼二人,皆為吾師。書洪范云: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此之謂也?!币恢^“三人行,本無賢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隨事所見,擇而從之改之。非謂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從其善,即是我?guī)?。?br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語出《論語·述而》?!墩f文》:“坦,安也?!笔幨帲瑥V遠(yuǎn)之稱。戚戚,時時憂慮之稱。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寿┦枰踉唬骸熬犹苟娜危幦粺o私。小人馳兢于榮利,耿介于得失,故長為悉府也?!背套釉唬骸熬友恚食J嫣?;小人役于物,故多憂戚?!保ㄒ姟墩撜Z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語出《論語·子罕》:“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謝;松柏,喻棟梁之材。朱熹引謝上蔡注曰:“士窮見節(jié)義,世亂識忠臣?!保ā墩撜Z集注》)荀子則把松柏喻君子:“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見君子無日不在是。”(《荀子·大略》)《莊子·讓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謂通,窮于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nèi)省而不窮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br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正義》引《申鑒·雜言下》注曰:“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庇帧墩撜Z·憲問》所記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自謙其不具備知、仁、勇三者達德,而自子貢視之,孔子三道盡備,故曰:“夫子自道也?!保ā稇梿枴罚?br />
民無信不立
語出《論語·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此即孔子對子貢問政之答。民信之與足食足兵為孔子治邦強國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無信;民信則為本。此也即與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義有相通這處。后朱熹有曰: “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為安。故寧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寧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語出《論語·顏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魯哀公所問“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時所言。也即是發(fā)揮孔子“政在使民富”(《說苑政理》)的儒家思想??鬃诱J(rèn)為,民富在于薄稅斂“詩云: ‘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見‘其子富而父母貧者也”(同上)。朱熹注為:“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不能貧。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止公之厚斂,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保ā墩撜Z集注》)《荀子·富國》曰:“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薄肮拭髦鞅刂?jǐn)養(yǎng)其和,節(jié)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多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br />
君子成人之美
語出《論語·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敝祆渥⒃唬骸俺烧?,誘掖獎勸以成其事也。”《大戴禮·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迸c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語出《論語·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雖令不從?!比寮乙回炚J(rèn)為: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薄捌渖喜徽?,遇民不信也?!保ā稘h書·公孫弘傳》)“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于天下?!保ā痘茨献印ぶ餍g(shù)》)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語出《論語·子路》:“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敝祆洹都ⅰ罚骸耙娦≌咧疄槔?,則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論語正義》引荀子曰:“利謂便國益民也。為政者見有大利,必宜興行,但不可見小耳”?!洞蟠鞫Y記·四代》:“好見小利,妨于政。”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語出《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憲問》亦有此語。其旨“欲各專一于其職”(劉寶楠《論語正義》)。也是儒家一貫的處世態(tài)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保ā墩撜Z·憲問》)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與此文相近。
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薄墩撜Z正義》引解: “慮之不遠(yuǎn),其憂即至,故曰近憂。”《荀子·大略》云:“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猶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后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倍艘诉h(yuǎn)慮歷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
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yuǎn)怨矣。”此即施 “仁”于人。西漢董仲舒作了發(fā)揮:“以仁治人,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zé)于外,此之謂也?!保ā洞呵锓甭丁と柿x法》)《呂氏春秋·舉難》又曰:“故君子責(zé)人則以仁,自責(zé)則以義。責(zé)人以仁則易足,易足則得人,自責(zé)以義則難為非,難為非則行飾?!敝祆渥⒃唬骸柏?zé)己得厚,故身益修;責(zé)人薄,故人易從,所以人不得而怨之?!保ā墩撜Z集注》)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凡四見,旨同而文小異?!秾W(xué)而》載:“子曰:‘不患人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币鉃椴槐?fù)?dān)心別人不知我,該擔(dān)心的是我不知人?!独锶省纷鳎骸安换寄褐鬄榭芍?。”上句意同,下句意為:該擔(dān)心我有什么可為人知道的?!稇梿枴纷鳎骸安换既酥患褐计洳荒芤??!薄缎l(wèi)靈公》又作:“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敝祆渥ⅲ嚎鬃印坝诖艘皇?,蓋屢言之,其丁寧之意亦可見矣?!保ā墩撜Z集注》)王夫之注:“能奪我名而不能奪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無愧之中,不患也?!保ā端臅?xùn)義》)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卑套ⅲ骸坝醒哉撸槐赜械?,故不可以言舉人也?!蓖趺C注:“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币庵^不因某人之言中聽而舉薦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棄其言。孔子這種穩(wěn)重、全面的舉人之術(shù)、聽言之法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笨鬃哟思囱匀省!缎l(wèi)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鬃映R浴八 贬尅叭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币布醋迂曀f:“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保ā豆遍L》)以后儒家都強調(diào)“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實施“仁政”。
小不忍則亂大謀
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敝祆洹墩撜Z集注》:“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庇终f:“婦人之仁,不能忍于愛;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亂大謀?!保ā吨熳诱Z類》卷四五)近人楊樹達又分不忍有三義:“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義割恩”;“吝財不忍棄”(《論語疏證》)。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币鉃槿四馨训览?,而不能用道來廓大人。王肅注:“才大者道隨大,才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敝祆渥ⅲ骸叭送鉄o道,道外無人。然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保ā墩撜Z集注》)董仲舒天人對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亂廢興在于己。今人楊伯峻認(rèn)為與愿意不合。
當(dāng)仁不讓于師
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當(dāng)仁不讓于師?!薄爱?dāng)仁”有兩解:一為面臨仁德;一為擔(dān)當(dāng)實現(xiàn)仁道之重任。朱熹注:“當(dāng)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dāng)勇往而必為也。蓋仁者,人所自有而自為之,非有爭也,何遜之有?” (《論語集注》)“師”字一般訓(xùn)解為“師長”。近人錢穆訓(xùn)為“眾人”。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薄笆侵病敝爸保?。朱熹注:“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為知者,故夫之告之?!保ā墩撜Z集注》)《荀子·子道》所記可為佐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庇终f:“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庇帧度逍А菲疲骸爸恢?,不知曰不知,內(nèi)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語出《論語·子罕》:“子曰:‘三軍要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安國注:“三軍雖眾,人心不一,則其將帥可奪而取之;匹夫雖微,茍守其志,不可得而奪也?!敝祆湟钍显唬骸叭娭略谌?,匹夫之志在己。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如可奪,則亦不足謂志矣?!保ā墩撜Z集注》)《禮心·緇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br />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語出《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被寿┦瑁骸坝泦栔畬W(xué),不足以為人師。師人必當(dāng)溫故而知新,研精久習(xí),然后乃可為人傳說耳。若聽之道路,道路乃即為人傳說,必多謬妄。所以為有德者所棄也。亦自棄其德也?!苯隋X穆說:“道聽,聽之易,途說,說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縱聞善言,亦不為己有,其德終無可成?!保ā墩撜Z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道遠(yuǎn)日益矣?!迸c孔子反對道聽途說之義相近。
道不同,不相為謀
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妒酚洝げ膫鳌芬搜栽唬骸暗啦煌幌酁橹\,亦各從其志也?!薄独锨f申韓傳》曰:“世之學(xué)老子者則絀儒學(xué),儒學(xué)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耶?”近人錢穆之釋有兩說,一為“君子亦有意見行跡之不同,然同于道則可相與謀。惟小人賊道者,有善惡邪正之分,斯難于相謀矣。”一為“道指術(shù)業(yè),如射與御,各精其重,不相為謀也?!保ā墩撜Z新解》)
孔子生平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其學(xué)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fā)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成為東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論基礎(chǔ)。以孔子為代表創(chuàng)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構(gòu)成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和基礎(chǔ),時至今日仍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巨大的積極作用??鬃硬粌H屬于歷史,也屬于當(dāng)代,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于學(xué)”。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墩撜Z·述而》)他學(xué)無常師,好學(xué)不厭,鄉(xiāng)人也贊他“博學(xué)”。
魯國自宣公以后,政權(quán)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quán)??琢嗽鴮臼稀鞍速栌谕ァ钡馁栽叫袨楸硎緫嵖?。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nèi)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庇终f:“政在節(jié)財。”齊政權(quán)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yuǎn)方來求學(xué)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quán)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陽貨??鬃硬粷M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zhí)國命”的狀況,不愿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歸魯后,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鬃油砟曛铝τ谡砦墨I和繼續(xù)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魯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思想
孔子面對春秋末期急劇變革的社會現(xiàn)實,汲取夏商的文化營養(yǎng),繼承周代的文化傳統(tǒng),創(chuàng)造了以“禮”、“仁”、“中庸”、“教”與“學(xué)”為主要內(nèi)容,包括哲學(xué)、政治、倫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內(nèi)的完整學(xué)說。孔子的學(xué)說內(nèi)涵豐富,自成系統(tǒng),在中國歷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
“禮”
禮”是孔子思想學(xué)說的一個重要范疇。“禮”作為一種社會行為規(guī)范,由來已久??鬃釉?jīng)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孔子認(rèn)為,到了周代,“禮”發(fā)展得最完備,因此,他最為崇奉的是周禮。在孔子看來,“禮”是從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孔子所謂的“禮”包含內(nèi)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兩方面。其內(nèi)在精神是維護當(dāng)時的宗法等級制度及相應(yīng)的各種倫理關(guān)系。在《禮記·哀公問》中,他明確指出:“非禮,無以節(jié)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shù)之交也。”所以,他認(rèn)為講禮,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貫徹其內(nèi)在精神。
“仁”
孔子特別強調(diào)“仁”的價值和作用。他認(rèn)為,“仁”既是每個人必備的修養(yǎng),又是治國平天下必須遵循的原則。對個人修養(yǎng),他主張“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爸臼咳嗜耍瑹o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衛(wèi)靈公》)。教導(dǎo)學(xué)生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對于為政施治,他倡導(dǎo)立足于對人的關(guān)心愛護,以教化的方式來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學(xué)方法論的意義,又具有品德修養(yǎng)的意義。就方法論來說,其要點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對于這種“中”與“和”的思想,孔子主張不僅要作為一種認(rèn)識和處理事物的方法來看待,而且還應(yīng)該通過修養(yǎng)和鍛煉,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質(zhì)中,成為人的美德。他曾經(jīng)感嘆地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保ā队阂病罚┧蕴岢觯骸百|(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保ā队阂病罚┧约涸跒槿说娘L(fēng)格上也做到了“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受到弟子們的尊敬。
“教”與“學(xué)”
孔子一生,“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在教學(xué)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敖獭迸c“學(xué)”的思想是他思想學(xué)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鬃右郧啊皩W(xué)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貴族??鬃觿?chuàng)辦私學(xué),提出“有教無類”,改變了“學(xué)在官府”的舊局面,打破了貴族對文化教育的壟斷??鬃幼苑Q“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他的學(xué)生來自十一個諸侯國,有各種出身的人。對于學(xué)習(xí)目的,孔子通過弟子的言論提出“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主張,支持平民出身的學(xué)生從政施展才能。
在教學(xué)方法上,孔子善于發(fā)現(xiàn)學(xué)生各自在性格和學(xué)業(yè)上的特點,主張因材施教。他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他循循善誘,注意啟發(fā)學(xué)生獨立思考,激發(fā)學(xué)生的求知欲望,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述而》)。
回答者:吳田田 - 舉人 四級 10-5 09:39
--------------------------------------------------------------------------------
孔 子
孔子(前551-前479),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鬃由暌话惆础妒酚洝た鬃邮兰摇匪洖轸斚骞辏律铡妒酚洝肺从?,按《谷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 生”。換算為當(dāng)今之公歷應(yīng)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觀樂于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后贊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tǒng)與當(dāng)時學(xué)術(shù)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于學(xué)”。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墩撜Z·述而》)他學(xué)無常師,好學(xué)不厭,鄉(xiāng)人也贊他“博學(xué)”。
孔子“三十而立”,并開始授徒講學(xué)。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xué)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xué)禮,可見孔子辦學(xué)已聲名遐邇。私學(xué)的創(chuàng)設(shè),打破了“學(xué)在官府”的傳統(tǒng),進一步促進了學(xué)術(shù)文化的下移。
魯國自宣公以后,政權(quán)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賦軍權(quán)??琢嗽鴮臼稀鞍速栌谕ァ钡馁栽叫袨楸硎緫嵖?。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nèi)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庇终f:“政在節(jié)財?!饼R政權(quán)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yuǎn)方來受學(xué)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quán)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zhí)國命”的狀況,不愿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br>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于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靶兄荒辏姆絼t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鬃诱J(rèn)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范,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yù)謀未能得逞,并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占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zé)o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并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后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
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并己,乃饋女樂于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鬃诱我重?fù)難以施展,遂帶領(lǐng)顏回、子路、子貢、冉求等十余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wèi)國,始受衛(wèi)靈公禮遇,后又受監(jiān)視,恐獲罪,將適于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后原欲過蒲至?xí)x,因晉內(nèi)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wèi)。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wèi)靈公怠于政,不用孔子??鬃诱f:“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衛(wèi)國內(nèi)亂,孔子離衛(wèi)經(jīng)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jīng)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后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于陳蔡之間”。據(jù)《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wèi)出公欲用孔子??鬃哟鹱勇穯栐?,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wèi)后,孔子雖受“養(yǎng)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zhàn)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鬃铀鞖w魯,時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歸魯后,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獻和繼續(xù)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魯城北泗水之上。
回答者:戰(zhàn)づ超 - 見習(xí)魔法師 二級 10-5 09:39
--------------------------------------------------------------------------------
子是一位文化巨人,被后世稱為“圣人”。以他的學(xué)說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構(gòu)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不僅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進程起著重要作用,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豐富和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而廣泛的影響。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有關(guān)孔子言行的準(zhǔn)確記載卻少得可憐。孔子本人既是一個“述而不作”的人,古代典籍對他的記述又多是經(jīng)過夸張、變形、寓言化了的。對他的記載最集中也最有權(quán)威的材料當(dāng)數(shù)《論語》和《史記?孔子世家》。但《論語》不過是弟子們對老師的回憶記錄,不確、不真、互相矛盾之處在所難免,而太史公的《孔子世家》所使用的材料,也多是當(dāng)時的傳說??傊鬃咏o后人留下的是自己的背影、側(cè)影。也許,正是歷史的模糊才更激起了人們對孔子真相的探究、猜測之心,于是演化出一段段有關(guān)孔子的傳說故事。
一、歷史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白印笔枪艜r候?qū)δ腥说淖鸱Q,“仲”是排行老二??鬃由隰斚骞辏ü?51年)夏歷八月二十七日。比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相傳生于公元前566年),晚生十幾年;比希臘著名哲學(xué)家蘇格拉底早生八十多年;比耶穌基督早生五百五十年。
孔子的祖先是殷代的貴族,被分封到宋國,后為躲避戰(zhàn)亂,遷往魯國陬邑定居下來。傳到孔子的父親叔梁紇這輩時,已與平民無異了。叔梁紇是位武士,立過戰(zhàn)功,晚年做了陬邑大夫??鬃尤龤q時,叔梁紇就病故了。母親顏征在帶著童年的孔子遷往魯國都城曲阜居住,過著清貧的生活??鬃幼杂缀脤W(xué),童年做游戲,便模仿祭祀行禮。年長后,為了生活,他給人放過羊,甚至在人家的婚喜喪事時去充當(dāng)吹鼓手??鬃幼约涸f:“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必毨У纳瞽h(huán)境鍛煉了孔子,使他意志堅強,人格高尚。他刻苦學(xué)習(xí),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從十五歲起,確立了學(xué)習(xí)的志向,孜孜不倦。通過自學(xué)和向人請教,掌握了當(dāng)時社會評價一個人是否博學(xué)必須精通的“六藝”?!傲嚒笔侵付Y(禮節(jié))、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認(rèn)字寫字)、數(shù)(算術(shù))??鬃尤畾q左右時,又進一步掌握了高級的“六經(jīng)”,即《書》、《詩》、《禮》、《樂》、《易》、《春秋》。并開始收徒講學(xué),為文化下移開辟了道路,為私人辦學(xué)開創(chuàng)了先河。由于孔子學(xué)業(yè)德行的廣博深厚,門下聚集了無數(shù)的學(xué)生。他號稱弟子三千,精通六藝者七十二。
孔子五十一歲時出任中都宰,他以德感人,以禮教民,并制定了“養(yǎng)生送死”的制度,因此干的非常出色,不出一年,周圍郡邑都來效法。魯定公便升孔子為魯國司空(掌管建筑工程的官),不久又提升他做了司寇(掌管司法兼理外交的官)。孔子在魯從政僅僅四年的時間,但在這期間卻顯露出非凡的政治才干。五十五歲那年,孔子棄官離魯,但為了“求仕”,以便有機會治理國家,推行他的“仁政德治”的思想,開始周游列國。先后到過衛(wèi)、陳、曹、宋、鄭、蔡、楚等國,這些國家主要分布在今山東、河南兩省。在交通條件極不方便的情況下,孔子帶著一批學(xué)生,花了十四年的時間,訪問了一些國家,推行其仁政德治思想,雖經(jīng)歷艱難,四處碰壁,仍不灰心喪志,這種奮斗不懈的精神,仍值得我們后人學(xué)習(xí)。
孔子六十八歲那年,結(jié)束了顛簸流離的生活,回到魯國,被魯哀公尊這“國老”。這一時期,孔子主要對以“六藝”為代表的古代文獻資料,進行了整理,為中國古代文化承上啟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鬃娱_創(chuàng)了私人著書立說的學(xué)術(shù)風(fēng)氣,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百家爭鳴”奠定了基礎(chǔ)??鬃拥耐砟暝谡紊鲜艿嚼溆?,生活上也一再不幸。他的夫人亓官氏、兒子孔鯉、弟子顏回、子路等至親至愛的人,都先孔子而去。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歷二月十一日,孔子離開了人間,享年七十三歲。
孔子不僅是我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一位聞名世界的著名人物。早在漢唐時代,孔子的學(xué)說便傳播到東南亞,尤其是韓國、日本和越南,為這些國家封建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到了十八世紀(jì),孔子的學(xué)說又傳入歐洲,進而波及全世界。所以說,孔子的思想學(xué)說是人類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民間孔子
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活動,由于古代歷史文獻的簡陋,不足以比較全面、完整地體現(xiàn)出其真實的面目,而流傳在民間的傳說故事,便起到了彌補這一缺憾的作用。而且民間傳說中的孔子及其弟子,似乎更加可親、可近、可信,因為在民間傳說的創(chuàng)作中,除了真實性的一面之外,更多的是普通百姓的愿望和理想。
有關(guān)孔子的傳說,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
好學(xué)的孔子??鬃釉f:“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彼暮脤W(xué)是出了名的。傳說他曾向老子學(xué)禮,向師襄學(xué)琴;三十多歲的時候,還曾拜年僅七歲的項橐為師。在孔子好學(xué)的傳說中,漁家女、采桑娘、農(nóng)夫、頑童、老者,都曾當(dāng)過孔子的老師。這類故事隱藏的文化信息是,知識在民間、圣人無常師的生活哲理。
多識的孔子。傳說中,孔子曾識怪鳥,辨尸骨,拾箭說史,表現(xiàn)出淵博的學(xué)識?!肚Ю飭柶肌分v的是孔子辨識一植物果實的事。傳說,楚國國君渡漢江時在水面上撿到一粒植物果實,又紅又圓,不知其名,派使臣來請教孔子??鬃诱f是浮萍的果實,叫萍實。并說,浮萍雖多,但因風(fēng)吹浪打、魚類吞食,果實實不易得??鬃舆€說,自己曾在漢江邊聽漁人唱過一首歌:“萍實大如拳,紅如日,風(fēng)吹浪打無定根,味甜如蜜鳥啄食,千年得一也不易?!笨梢?,孔子的淵博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平日生活中的觀察積累,正像一首歌謠所說:“圣人語識千古事,皆因是個有心人?!?
教書的孔子??鬃邮组_私人辦學(xué)之風(fēng),而且是有教無類,教學(xué)相長,因材施教,被人們傳為美談??鬃佑械茏尤Вt人七十??鬃拥膶W(xué)生中的素質(zhì)較好的,如顏回、子貢;也有素質(zhì)較差的,如曾參、高柴等。就反映遲鈍的曾參來說,經(jīng)過孔子的“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誘,終于成了著名的賢才,成為孔子之后儒家學(xué)派的領(lǐng)袖人物。
理政的孔子??鬃永碚貏e看重“仁”、“德”二字。傳說他周游列國時,一次走到泰山腳下,見一老婦人在墳前痛哭,問起原因,她說自己的公公、丈夫、兒子為了躲避官府的苛政來到山中,結(jié)果都被老虎吃了??鬃勇牶蟾锌卣f:“苛政猛于虎也!”因此他主張“為政以德”,要“節(jié)財”、“利民”、“富民”、“使民以時”。他要通過施行“仁政”、“德治”實現(xiàn)理想社會。有一次,四個學(xué)生坐在孔子身旁,孔子讓他們各言自己的志向。子路說到用武力治國,冉求說到用經(jīng)濟治國,公西華說到用外交治國,孔子都不甚滿意。后來曾點說:“暮春三月,在和習(xí)的曖風(fēng)里,我陪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在沂水旁邊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fēng),一路唱著歌走回來?!笨鬃訉@一理想表示十分贊賞。他的意思在于:一個國家強盛了,富裕了,還要進行道德教育和文化薰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天下太平,達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境地。
生活中的孔子。濟寧地區(qū)流傳著許多諸如孔子借糧、審案、治喪等生活故事,從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某些性格特點,或智慧,或慈祥,或重親情,或重友情,而這樣的性格,可能更符合孔子的真實面目,也更符合人民的意愿。例如《教主爭寶地》,說孔子、老子、如來三位教主在曲阜不期而遇,都看中了曲阜這塊寶地。為了奪為己有,三人各使手段。約定:各出一件寶物放進臥虎山的盤龍洞中,按先來后到,請?zhí)焐癫脹Q,誰的寶物在下,曲阜就是誰的。如來駕祥云,老子騎青牛,只有孔子徒步而行,自然走的最慢。如來和老子分別放進去念珠和煉丹爐,等到孔子放硯臺時,便心生一計,把硯臺放在了最下邊。等到天神裁定,自然是孔子勝??鬃拥耐稒C取巧,使得如來這位四大皆空不會生氣的佛祖也大發(fā)其火,且又無可奈何,從此再也不肯到曲阜來。這則故事,既是對曲阜為什么至今沒有寺院的一種回答,也是人們對儒家的一種態(tài)度,這種令人會心的幽默,也只能在民間文學(xué)中得到體現(xiàn)。
這些傳說故事構(gòu)成了孔子原型的基本框架:孔子是一位來自民間的智者,又是一位施惠于人的仁者。智與仁是民間圣人的基本質(zhì)素,有關(guān)他的種種傳說,都大致圍饒這兩個主題,實際上,這一形象才是真正的布衣孔子,也是農(nóng)村常見的智慧而慈祥的老人形象。這一形象也許更接近于孔子的真面目,他既不同于先秦時期做為學(xué)者的孔子,也不同于兩漢時期做為政治家的孔子,更不同于做為“素王”的孔子,距讖緯神學(xué)中完全神化的孔子更有千里之遙。這一點,是本書的特殊魅力及文化價值所在。
孔子弟子的傳說為數(shù)很多。已搜集到的就有顏回、曾點、曾參、子路、子貢、宰予、子夏、閔子騫、公冶長、宓子賤、高柴、冉求、樊遲、有若、子木、原憲、澹臺子羽、公良孺、冉伯牛、子由、原壤等二十多人的故事一百余條。這些故事主要反映了孔子弟子的賢、孝、勇、才、誠信、好學(xué)等多方面的性格及才能。
有關(guān)孟子的傳說。 孟子名軻,是繼孔子之后的又一大儒,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學(xué)說,形成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余年的正統(tǒng)思想,即“孔孟之道”,孟子因而被后世尊為“亞圣”。然而,孔子在民間的傳說故事很多,全國各地幾乎都有孔子的故事,整理發(fā)表于報刊出版物的也不少見,而孟子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的則不多,被整理發(fā)表于書面的就更少。收入本書中的孟子傳說從內(nèi)容上看,大體分為三個方面:
一是孟母教子的故事。我國舊時蒙學(xué)課本《三字經(jīng)》中,載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xué),斷機杼”的話,講的是孟母“三遷擇鄰”和“斷機教子”的故事。民間廣為流傳的《殺豬不欺子》、《窗外聽書》、《孟母斷機》等故事,從一個側(cè)面或用一言一行,反映出孟母為教子成才,含辛茹苦,鍥而不舍的精神。孟母教子之法既樸素又科學(xué),對今天那些望子成龍的父母不無啟發(fā)作用。
二是孟子宣傳仁義之道的故事。孟子為向各國國君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也曾像孔子一樣周游列國。在周游列國的過程中,演繹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如《鄒公問政》、《不受賄而受賞》、《四梁八柱的由來》、《獵場勸道》、《論樂》等?!恫皇苜V而受賞》說的是孟子第一次到齊國,沒有得到齊威王的重用,就要離開齊國,齊威王特意送上黃金二千兩,被孟子謝絕了。孟子又到了宋國,宋王采納了孟子提出的“實行仁政”的主張,在全國推行仁義之道。當(dāng)孟子要離開宋國時,宋王送給孟子一千四百兩黃金,孟子十分樂意地收下了。回鄉(xiāng)的路上,孟子的弟子對孟子的做法表示不理解,問道:“齊王送二千兩黃金不要,卻收下宋王的一千四百兩,這兩種做法,那一種對呢?”孟子說:“兩者都對。沒給齊王出力而送錢給我,是想收買我,如果我收下,就是受賄;我為宋國做了事而送錢給我,這是獎賞。不受賄而受獎賞,天經(jīng)地義?!泵献有麄魅收鲝埐贿z余力,對待金錢也是非分明。似這類故事,都說明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政權(quán)才能鞏固,國家才會強盛。
三是表現(xiàn)孟子蔑視權(quán)貴、剛直不阿的品德故事。傳說中的《孟子去齊》、《孟子與王子敖》、《齊王召而不見》等故事,集中表現(xiàn)了孟子和上層人士交往中剛直不阿、蔑視權(quán)貴的高尚品德。孟子對自身坐標(biāo)的追求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泵献诱f:“吾善養(yǎng)我浩然之氣?!薄暗弥荆c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倍际侵v述孟子的這種道德操守的。孟子最瞧不起那些為求祿而不擇手段、惟國君之命是從的人,稱他們?yōu)椤版獘D之道”。民間百姓正是按照孟子留給后人的這些言論來塑造心目中的孟子形象的。
三、神話孔子
孔子曾說他“不語怪、力、亂、神”。傳說中孔子還曾否定過神話,像“黃帝四面”(《尸子》)、“夔一足”(《韓非子》)這類的神話傳說,孔子一概不予相信。他說“黃帝四面”并不是黃帝有四張臉,而是他派遣四個人去分治四方;他說“夔一足”并不是夔有一只足,而是說像夔這樣的人,一個也就足夠了。孔子是把神話歷史化了。其實,孔子是傳播過民間神話的,雖然是無意的??鬃由砗?,他和他的幾個著名弟子在民間傳說中,也漸漸被附會上了許多神話因素,使他們不自覺地從歷史人物走向了神話人物,最后是兼二者于一身了。
首先來看孔子的形貌?!妒酚??孔子世家》說:“顏氏女禱于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頂?!薄佰醉敗?,就是四旁高而中間凹,是個凹腦袋。《太平御覽》卷六九引《論語隱義注》說:“孔子屐長一尺四寸,與凡人異?!薄秴问洗呵铮可鞔笃氛f:“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guān)。”在濟寧地區(qū)的民間傳說中,孔子是奎星下凡,但其相貌丑陋。他不但頭頂如反盂,且眼露筋,鼻露孔,耳露輪,嘴露齒,眼、耳、鼻又均雙露,稱為七露。他的母親顏征在以為是個怪物,就在丈夫的勸說下,把他扔在了尼山上的一片柏林中。后來由老虎喂養(yǎng)他。像這種生養(yǎng)方式和相貌特征,確乎不同常人。
再來看孔子的能力。傳說孔子周游列國期間在陳絕糧,許多人都被餓得有氣無力,孔子卻坐在地上彈琴。夜里,有一個九尺多高的怪人突然從黑暗中竄出來,挾持著子貢扭頭就走。子路隨即與之搏斗,好長時間不見輸贏??鬃涌戳艘粫l(fā)現(xiàn)那怪人兩腋間總是一張一合,像兩張大手拍巴掌??鬃颖銢_子路喊道:“把手伸進他的腋窩抓住他!”子路如法去做,用力一拉,怪人倒在地上,立時化為一條大鰱魚??鬃诱f:“大凡東西老了,各種精靈都會附在它身上,使之變成精怪,這大鰱魚可能就是成精的老怪物吧。它見我們遭難,便來趁火打劫?!笨鬃诱f罷,繼續(xù)彈琴唱歌,子路則把大鰱魚烹吃了。這則故事說孔子見怪不怪,指揮門徒和妖物作戰(zhàn),斃而食之,解了困厄,其能力顯然出自神話幻想。在濟寧地區(qū)流傳的還有《哀歌動天地》、《孔子的硯臺》等神話,亦能說明孔子的能力超出常人。
最能說明孔子具有神話色彩的,是流傳很廣的《孔子成仙》的故事。說孔子死了多年之后,有一位魯國人渡海經(jīng)商,途中遇到風(fēng)浪,被漂到一座小島上。在島上,他見到了孔子和他的七十二位弟子??鬃訉ι倘苏f:“魯國馬上就要外敵入侵,大難臨頭,你趕快回去報告魯君,修好城墻以備來犯之?dāng)??!笨鬃咏唤o商人一根木杖,讓他閉目乘之。商人跨上木杖,來到海邊,投杖入水,化為巨龍。商人趕回魯國,備說奇遇,魯君不信。第二天,竟有成千上萬的燕子銜泥筑城墻。城墻剛剛筑好,齊軍就來攻打,曲阜城固若金湯。齊軍彈盡糧絕,只好撤軍??鬃铀篮蠖嗄昃贡蝗税l(fā)現(xiàn)他安然無恙,和七十弟子俱游于海上小島,而且由于愛國心的激發(fā),讓商人乘其龍杖報告魯君,筑城備寇,后來事情的發(fā)展亦悉如所料。這故事中的孔子及其門人,顯然是神人或仙人之流。
除孔子外,孔門的幾個著名弟子亦各有不同程度的神話色彩,如顏回劍斬蟒蛇精、子路殺死妖物、澹臺入水斗蛟龍、公冶長識鳥語等。
傳說大部分是虛構(gòu)的,帶有神話的特點,同時又有實在的歷史的因素,以至有人把民間傳說稱為對過去歷史之“模糊的回憶”或“民間關(guān)于某些往事的敘說”。后世產(chǎn)生的傳說,更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傳說除了披上歷史的色彩之外,故事的中心也有所改變。神話以超自然的神作為敘述的中心,而傳說則以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作為敘述的對象。不過傳說畢竟不是嚴(yán)格意義上的歷史,而是經(jīng)過了取舍、剪裁、虛構(gòu)、夸張、渲染、幻想等藝術(shù)加工,鋪敘成的美麗動人的故事,并且,同一故事由于代代相傳,而越來越具典型性。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位文化巨人,同時又是一個歷史之謎??梢钥隙ǖ卣f,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沒有一個人能象孔子這樣對華夏文化的演進與民族性格的形成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至清代末年,盡管道教、佛教、西方文明一再沖擊中國的思想領(lǐng)域,但孔子的學(xué)說卻像皇權(quán)一樣,一直保持著自己的絕對優(yōu)勢。一個中國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39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劉向
下一篇: 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