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羲】(?~713)唐朝宰相。字伯華。荊州人。岑文本之孫。岑文本、岑長倩、岑羲即所謂"唐代一門三相"。進士出身。他的弟弟岑仲翔、岑仲秋,宗楚客說他們是江東三岑。都非常有政績,中宗神龍元年(705),由天官(吏部)員外郎升為中書舍人。此間武三思當權(quán),侍中敬暉欲上表請削武氏王號,眾人畏懼不敢執(zhí)筆,岑羲毅然草擬表書,辭情激切,由此得罪武三思,不久降為秘書少監(jiān),轉(zhuǎn)遷吏部侍郎。以清廉守正識拔人才備受稱贊。睿宗即位后,累官至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南陽郡公,參知政事,監(jiān)修國史,刪定格令。睿宗延和元年(712),因參與太平公主謀害睿宗太子李隆基,事情敗露被斬,全家均遭誅殺。
1. 全文翻譯《舊唐書徐堅傳》 徐堅,是西臺舍人齊聃的兒子。年輕時好學,博覽經(jīng)史,品性寬厚自尊。圣歷年間,皇上在三陽宮,御史大夫楊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慶為東都留守,引薦徐堅為判官,專意委托他起草表奏。王方慶愛好《三禮》之學,每當有了疑難之處,常常去詢問徐堅,徐堅必定能征引舊說,解釋詳明,王方慶很喜歡他。又賞識他的文章典雅充實,曾稱贊說:“徐堅是撰寫詔令的最佳人選?!睏钤偎家舱f:“他是做鳳閣舍人的材料,有這樣的才識,是逃避不了的?!毙靾杂峙c給事中徐彥伯等人一同修撰《三教珠英》,眾人依照徐堅等人的體例,很快撰修成書,徐堅升任司封員外郎。
神龍初年,徐堅兩次升任給事中。當時雍州人韋月將上書告發(fā)武三思的不軌行為,反而被武三思誣陷,中宗立即命令殺掉韋月將。當時正值盛夏,徐堅上表說:“韋月將誣告善良,有意違背詔命,依據(jù)他的情狀,的確應當嚴厲誅殺。但如今是酷夏季節(jié),天道讓萬物生長,在這時公開殺戮,違背了時令。謹依照《月令》:‘夏行秋令,則會使低濕的地方發(fā)生水澇,莊稼不能成熟?!菹鲁惺芴烀?,中興圣業(yè),將弘揚伏羲、軒轅的風范,而光大史冊的美名,怎可以違背時令而進行殺戮,以至于傷害和氣?君主的舉動必須記載,將怎樣訓導后人?希望詳細依照國家法典,允許等到秋分處決,以使陛下審慎用刑罰的規(guī)范,光照千載;又使陛下哀憐的仁惠,遍及四海?!敝凶诓杉{了徐堅的表奏,便下令對韋月將處以杖刑,流放嶺表。
當時監(jiān)察御史李知古請求派兵進擊姚州西貳河蠻,等到他們投降歸附以后,又請求筑城,加重征收他們的賦稅。徐堅認為蠻夷生性粗陋,不能讓他們使用與華夏相同的制度;如果使軍隊勞累長途跋涉,損失的東西彌補不了獲取的東西(得不償失)。因此獨自建議認為這樣做不利。睿宗不聽從,令李知古調(diào)發(fā)劍南軍隊前往筑城,準備分置州縣。李知古因此想要誅殺蠻夷中的豪強,抄沒他們的子女作為奴婢。蠻眾恐懼,便殺了李知古,相繼反叛,服勞役的人奔逃潰散,姚、嶲道路由此多年不通。
徐堅的妻子是侍中岑羲的妹妹,徐堅因與岑羲是近親,堅決辭去機要職務,便改任太子詹事,他對人說:“我不敢求取高官,是為了躲避災難?!钡鹊结吮徽D殺以后,徐堅竟沒有被過深連累。徐堅通曉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國史等,一共七次進入書府,受到時論贊美。十七年去世,終年七十余歲,追贈他為太子少保,謚號叫文。
2. 王復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王復,字初陽,固安人。正統(tǒng)七年(1442)考中進士。授予刑科給事中。聲音洪亮,容貌壯美,善于陳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為通政參議。也先侵犯京師,邀約大臣出去迎接上皇。眾人不敢前去,王復請求出行。于是升遷為右通政,代理禮部侍郎,與中書舍人趙榮偕同前往。敵人露出刀刃夾道威脅他們,王復等人不為此而恐懼。返回后仍擔任通政事務,再升遷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綏總兵官房能上奏追趕襲擊河套部眾,皇帝降旨獎勵犒勞。王復認為七百里奔赴作戰(zhàn)不恰當,并擔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爭端,請敕令告誡曉諭,皇帝認為他說得對。晉升為尚書。
錦衣千戶陳玨,本來是畫工。到去世時,侄子陳錫請求繼承百戶。王復說:“世襲雖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戰(zhàn)功,應不許可?!庇谑峭V埂?/p>
毛里孩侵擾邊境,皇帝命令王復出京巡視陜西的邊疆守備。從延綏到甘肅,觀察地勢,進言說:“延綏東起黃河岸邊,西至定邊營,縈繞二千多里。險要關(guān)口全在內(nèi)地,而境外并無屏障,只憑墩堡來防守。軍隊反而駐扎在里面,老百姓卻居住在外面。敵人一旦入境,官軍還沒有行動,老百姓已經(jīng)被掠奪完了。再加上西南抵達慶陽,相隔五百多里,烽火不能連接,寇賊到了,老百姓還不知道。請遷移府谷、響水等十九個堡壘,置于接近邊疆的重要之地。而從安邊營至慶陽,從定邊營至環(huán)州,每二十里筑墩臺一個,共計三十四個。隨著地勢修建壕溝和城墻,以求聲息相聞,易于防守抵御?!弊嗾鲁噬先ズ螅实鄱悸爮牧怂慕ㄗh。
改派王復到工部。王復嚴格遵守法令制度,聲名超過在兵部。當時中官請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復提議放緩這件事。給事中高斐也說災害頻繁,不宜役使萬人作無益的事情?;实鄱疾辉S可。中官率領(lǐng)騰驤四衛(wèi)軍的,請求發(fā)給棉上衣和鞋褲。王復堅持不許可,說:“朝廷制造這些東西,本來是給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發(fā),不用煩勞去縫制。京軍則每年供給冬衣的布和棉花,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變?”大應法王割實巴去世,中官請求建寺造塔。王復說:“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沒有建造寺廟?,F(xiàn)在不應該創(chuàng)立這個制度?!庇谑侵皇敲罱ㄋ€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復喜歡古籍愛好學習,遵守廉潔約束的準則,跟人相交沒有城府,當官識大體,在工部任職十二年,碰上災害變異,諫官說他衰老,王復請求退休?;实鄄辉S。過了兩個月,諫官又彈劾王復?;实塾谑莻髦?,命令他辭官歸鄉(xiāng)。死后,被贈予太子太保,謐號莊簡。
3. 梁書列傳 何敬容字國禮,廬江人。祖父攸之,任宋塞曲
太常卿;父親昌珝,任齊吏部尚書:均聞名于當
時。
何敬容以名門之后,剛成年就娶齊武帝女長城公主為妻,授駙馬都尉。天監(jiān)初年,任秘書
郎,歷任太子舍人,尚書殿中郎,太子洗馬,中
書舍人,秘書丞,遷任揚州治中。出任建安內(nèi)
史,清廉公正有政績,民吏都稱贊他?;鼐┦邳S
門郎,累遷太子中庶子,散騎常侍,侍中,司徒
左長史。普通二年,再任侍中,領(lǐng)羽林監(jiān),不久
又領(lǐng)本州大中正。隨即又署理吏部尚書,選拔官
吏審慎嚴明,號為稱職。四年,出任招遠將軍、
吳郡太守,為政能體察民情,斷案如神,任職四
年,政績?yōu)樘煜碌谝弧@裘竦匠⒄埱鬄樗麡?/p>
碑,得到允許。大通二年,入朝任中書令,未就
職,仍任吏部尚書,領(lǐng)右軍將軍,不久加任侍
中。中大通元年,改任太子中庶子
4. 畫蛇添足文言文閱讀題 原文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shù)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畫蛇添足
.
古代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宗以后,把一壺祭酒賞給前來幫忙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夠,一個人喝則有余。讓咱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
有一個人最先把蛇畫好了。他端起酒壺正要喝,卻得意洋洋地左手拿著酒殼,右手繼續(xù)畫蛇,說:“我能夠再給它添上幾只腳呢!”可是沒等他把腳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那人把壺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么能給它添腳呢!”說罷,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個給蛇添腳的人終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壺酒。
諷刺了那些不顧客觀實際,自我賣弄,弄巧成拙的人。
啟示我們凡事應適可而止,不要別出心裁、節(jié)外生枝,必須尊重客觀實際,不可主觀臆造。
取勝者應適可而止,不可因貪多而走向反面,從理論上說就是要懂得主觀意識是客觀事物的反映,真理多跨一步也會變成謬誤。
5. 語文.文言文《宋史,尹洙》翻譯 尹洙,字師魯,河南人。年輕時與哥哥尹源都以儒學出名??既∵M士,調(diào)任正平縣主簿。歷任河南府戶曹參軍、安國軍節(jié)度推官、光澤知縣??荚嚂谐煽儍?yōu)秀,改任山南東道節(jié)度掌書記、伊陽知縣,有能干的名聲。因為大臣的推薦,被召回朝考核,任館閣???,升太子中允。正好范仲淹被貶官,皇帝在朝堂中宣讀詔諭,警誡各級官吏不要結(jié)黨營幫。尹洙上奏說“:范仲淹素來赤膽忠心光明磊落,臣與他是師生兼朋友的關(guān)系,也就是范仲淹的黨羽。如今范仲淹因為結(jié)黨營幫被治罪,臣也不能茍且免罪。”宰相發(fā)怒,革了他館閣??钡穆?,再去任掌書記、唐州酒稅監(jiān)。
西北地區(qū)長期平安無事,尹洙做了《敘燕》、《息戍》兩篇文章,認為戰(zhàn)備不可松弛。
尹洙又寫了《述享》、《審斷》、《原刑》、《敦學》、《矯察》、《考績》、《廣諫》,與上兩篇合成《雜議》共計九篇奏上給朝廷。
尹洙為人內(nèi)剛外和,博學有才,尤其精通《春秋》。自唐末經(jīng)過五代,文風柔弱。到宋初,柳開開始做古文,尹洙與穆修再發(fā)展這一文風。他的文章簡練而有法度,著有文集二十七卷。自從趙元昊叛亂,尹洙無時不在軍隊中,所以對于西疆的事最熟悉。他的兵制學說,闡述作戰(zhàn)防守的勝敗,全面論述了當時邊疆戰(zhàn)爭的利與害。他又想訓練當?shù)孛癖媸剀?,以減少邊疆軍費,作為抵御外敵的長期政策,但都來不及實施,趙元昊就已臣服,尹洙也被調(diào)離并且被治罪了。降為崇信軍節(jié)度副使,全天下人都認為是劉的奏文害了他。調(diào)任均州酒稅監(jiān)官,感染疾病,沿著送公文的路到南陽訪求醫(yī)生,后去世,年僅四十七歲。宰相韓琦為尹洙講話,于是朝廷追認恢復他的舊官,并將他的兒子尹構(gòu)錄用做官。
希望會對你有所幫助,滿意的話望采納!
6. 《曹沫奮三尺之劍》文言文閱讀答案 題文
閱讀課外文言文,回答問題。
孟嘗君有舍人①而弗悅,欲逐之。魯連謂孟嘗君曰:“猿猴錯②木據(jù)水,則不若魚鱉;歷險乘危,則騏驥不如狐貍。曹沫③奮三尺之劍,一軍不能當。使曹沫釋其三尺之劍,而操銚耨④與農(nóng)夫居垅畝之中,則不若農(nóng)夫。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⑤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則謂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則謂之拙。拙則罷之,不肖則棄之,使人有棄遙,不相與處,而來害相報者,豈用世立教⑥之道哉?”孟嘗君曰:“善!”乃弗逐。
注釋:①舍人:門客。②錯:用“措”,放棄。③曹沫:春秋魯莊公時武士。④銚耨(yáo nòu):農(nóng)具。⑤堯:傳說中的遠古圣君。⑥用世立教:治理國家,教化百姓。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粗詞語。
①使曹沫釋其三尺之劍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堯亦有所不及矣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四組句子中加粗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豈用世立教之道哉 道不通,度已失期
B.與農(nóng)夫居垅畝之中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C.使人有棄逐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
D.乃弗逐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將下面兩句話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曹沫奮三尺之劍,一軍不能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與文章蘊含的道理相同的一項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D.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難度:中檔來源:期末題
答案
1.①放下;②比得上,趕得上
2.B
3.(1)曹沫舉起三尺長劍,全軍(整個軍隊)也不能抵擋。
(2)一個人如果舍棄他的長處,而用他的短處,即使是堯也有做不到的事。
(意對即可)
4.C
7.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題目 小題1:喜/先時/數(shù)奉使東吳小題1:通“揀”,挑選 認識 商量,商討小題1:巢尚之認為,當年,吳喜曾跟隨沈慶之,屢次出征,性情勇敢果決,見慣疆場陣戰(zhàn),如果能起用他,一定會有戰(zhàn)績,大家議論紛紛,都是由于不識人才。
小題1:叛軍孔聽到建康官軍來了,下得跌下了床,與王曇生一起逃往錢塘了。小題1:歷經(jīng)疆場陣戰(zhàn),對敵性情勇敢果決,威名遠播;對百姓性情寬厚,人民交口稱贊。
小題1:學生應了解文言的句讀知識,學會根據(jù)句子的含義劃分節(jié)奏。小題1: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更要培養(yǎng)課內(nèi)向課外遷移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準確地理解課外文言文的重點字詞。
小題1:學生能學會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內(nèi)容,提高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小題1:學生學會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內(nèi)容。
小題1:學生通過感知文本內(nèi)容,繼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題以及人物思想性格特征。
8. 文言文閱讀 《 竇威》 抱歉,網(wǎng)上沒有閱讀題。我從舊唐書里面找到了竇威傳,手打翻譯出來,希望能夠有所參考。
竇威,字文蔚,扶風平陸人,太穆皇后從父兄也。父熾,隋太傅。威家世勛貴,諸昆弟并尚武藝,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諸兄哂之,謂為"書癡"。隋內(nèi)史令李德林舉秀異,射策甲科,拜秘書郎。秩滿當遷,而固守不調(diào),在秘書十余歲,其學業(yè)益廣。時諸兄并以軍功致仕通顯,交結(jié)豪貴,賓客盈門,而威職掌閑散。諸兄更謂威曰:"昔孔子積學成圣,猶狼狽當時,棲遲若此,汝效此道,復欲何求?名位不達,固其宜矣。"威笑而不答。久之,蜀王秀辟為記室,以秀行事多不法,稱疾還田里。及秀廢黜,府僚多獲罪,唯威以先見保全。大業(yè)四年,累遷內(nèi)史舍人,以數(shù)陳得失忤旨,轉(zhuǎn)考功郎中,后坐事免,歸京師。高祖入關(guān),召補大丞相府司錄參軍。時軍旅草創(chuàng),五禮曠墜。威既博物,多識舊儀,朝章國典,皆其所定,禪代文翰多參預焉。高祖常謂裴寂曰:"叔孫通不能加也。"武德元年,拜內(nèi)史令。威奏議雍容,多引古為諭,高祖甚親重之,或引入臥內(nèi),常為膝席。又嘗謂曰:"昔周朝有八柱國之貴,吾與公家咸登此職。今我已為天子,公為內(nèi)史令,本同末異,乃不平矣。"威謝曰:"臣家昔在漢朝,再為外戚,至于后魏,三處外家,陛下隆興,復出皇后。臣又階緣戚里,位忝鳳池,自惟叨濫,曉夕兢懼。"高祖笑曰:"比見關(guān)東人與崔、盧為婚,猶自矜伐,公代為帝戚,不亦貴乎!"及寢疾,高祖自往臨問。尋卒,家無余財,遺令薄葬。謚曰靖,贈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葬日,詔太子及百官并出臨送。有文集十卷。
翻譯:竇威,字文蔚,是扶風平陸人,太穆皇后繼父的哥哥。父親 竇熾,曾經(jīng)是隋朝的太傅。 竇威一家累世都有功勛,他幾位兄弟崇尚武藝,但是竇威喜歡文學和歷史,他為人耿直,恪守本心。兄弟們都笑他,說他是"書癡"。隋朝內(nèi)史令李德林科舉考試大捷,射箭和策略都是第一名,做了秘書郎。官期滿了準備遷調(diào),但是他一直留任,在秘書一共干了十來年,他的學業(yè)也有所進步。當時竇威的兄弟們都通過軍功當了大官,交結(jié)了達官顯貴,賓客充滿了他們一家,然而竇威的官清閑。兄弟們更加笑話他說:"以前孔子讀書做了圣人,在當時依舊很狼狽,你學他,又是想干嘛呢?官位不大,很正常啊。"竇威笑笑不回答。都來蜀王秀貶為記室,因為秀做事不守法,他借生病的理由辭官回鄉(xiāng)。到了秀被貶后,一同的官員大多獲罪,只有竇威有先見之明得以保全自己。大業(yè)(年號)四年,多次升官做了內(nèi)史舍人,因為進諫觸犯皇帝,遷調(diào)到了考功郎中,后來又因為某些事情沒有辦,他又回到了京城。唐高祖進了虎牢關(guān),召集、補全大丞相府司錄參軍。當時戰(zhàn)事連連,規(guī)章制度都破壞了。竇威知識淵博,知道以前的規(guī)章制度,他就重新指定了這些,禪代文翰也大多參與其中。唐高祖多次對裴寂說:"叔孫通這個人沒有比他更好的了。"武德(年號)元年,做了內(nèi)史令。威竇上奏時儀表端莊,引經(jīng)據(jù)典,唐高祖很欣賞他,有時帶他到臥室,經(jīng)常坐著聊?;实塾衷?jīng)說:"以前周朝有八位國家棟梁,我與你家就差不多?,F(xiàn)在我已經(jīng)是天子,你是內(nèi)史令,根本上是一樣的,只是等級不同。"竇威謝皇上,說:"我家在漢朝時,是皇帝的親家,到了后魏,三次做了皇帝親家,陛下您德高望重,再比和皇后一家。我們又快要是親家,官位這么高,早晚都很恐懼啊。"唐高祖笑笑著說:"想關(guān)東人和崔、盧為結(jié)婚,攀上了達官貴族,自己發(fā)達了,就開始驕傲,你代代都是皇帝的親家,不也特別的顯赫嗎!"到了竇威重病時,唐高祖親自去看望。不久竇威就死了,他家沒有多少錢,他的遺言也是簡單的辦個葬禮。朝廷謚號他作為靖,追贈他是同州刺史,追封他為延安郡公。下葬那天,皇帝詔令太子和文武百官一起出去送行。他有文集十卷。
9. 盧愷,字長仁,涿郡范陽人,愷性孝友語文文言文閱讀答案 盧愷,字長仁,涿郡范陽人啊。父柔,最后在魏中書監(jiān)。愷生性孝順友愛,神情爽醒悟,涉獵書籍,擅長寫文章。北周齊王宇文憲引進為記室。
他后來繼承爵位容城伯,食邑一千一百戶。跟隨宇文憲攻打齊國,愷說柏杜鎮(zhèn)下的。遷任小吏部下大夫,增加食邑七百戶。染坊工匠上士王精神愉快的人,曾因賄賂自己前進,冢宰宇文護提拔為計部下大夫。盧愷諫阻說:“古代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求賢審官,理須謹慎?,F(xiàn)在神歡出身染工,再沒有什么不同,只因為家中富有自己通,于是與士大夫一起列,實際上恐怕只有鵑的刺,聽說了國外。”護終于停止了這件事。建德年間,增加食邑二百戶。一年多,改任內(nèi)史下大夫。武帝在云陽宮,命令各屯選擇老牛,因為想請客。愷進諫說:“從前田子方老馬贖,君子以為美談。剛才接到明令,想用老牛宴享將士,有損仁政?;实圪澝浪脑挾V埂?。改任禮部大夫,任訪問陳朝的副使。先是,在很多人從他國禮,及至盧愷為使,一依本朝,陳朝人不能屈。四年秋,李穆攻占軹關(guān)、栢崖二鎮(zhèn),命令宇文愷作露布,皇帝讀了很高興,說:“盧愷的文章大有進步,荀景倩本來是讓你的兒子?!辈痪檬谌蜗逯菘偣芩句洠D(zhuǎn)任治中。大象元年,征拜東京吏部下大夫。開皇初年,加授上儀同三司,授任尚書吏部侍郎,進爵位為侯,并代理尚書左丞。每有上奏,剛毅嚴肅,即使碰到喜怒哀樂,不改變常態(tài)?;实奂为勊凶龉俚牟拍?,賜錢二十萬,并賞賜他彩色絲綢三百匹,加授散騎常侍。八年,皇上親自考察百官,以和諧為上。他堅決推讓,不敢接受,高祖說:“吏部勤干,過去所知全部。現(xiàn)在的上考,眾人商議如何同,當仁不讓,有什么慚愧的!都在我的心里,不必謙讓?!币荒甓?,授官禮部尚書,代理吏部尚書事。參加國子博士何妥與右仆射蘇威不公平,上奏說蘇威秘事。他因與相連,隋文帝因為宇文愷屬吏。宇文憲司彈劾任愷說:“房恭懿的,尉遲迥的黨,不應當在進。威、盧愷二人刻意推薦,多次改任為海州刺史。又吏部預選的人很多,愷不授予官職,都登記而派。威的堂弟蘇徹、蘇肅二人,并以鄉(xiāng)正召到吏部。徹檔案后到就先任用,蘇肅左足痙攣賽,才用無數(shù),王愷用威所以,授朝請郎。盧愷結(jié)黨營私,事情很清楚。”上大發(fā)脾氣說:“盧愷膽敢將天官認為私人的恩惠!”他脫下帽子叩頭說:“皇太子將以通事舍人蘇夔為舍人,夔就蘇威的兒子,我認為蘇夔不應當遷,本報告而停止。我如果與威有私,難道這樣做!”上說:“蘇威的兒子,朝廷百官都知道,你才堅持,以邀寵幸。至于不知道的,就去依附,奸臣的行為?!庇谑浅麨榘傩铡2痪?,在家去世。自周朝以來,選舉清濁不分,及至盧愷攝吏部,與薛道衡、陸彥師等甄別人才流,因此涉及黨堅持的讒言,就到這。子義恭繼承。
10. 《黃門監(jiān)魏知古閱讀答案附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黃門監(jiān)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薦,以至同為相,崇意輕之。無何,知古拜吏部尚書,知東都選事,崇遣吏部尚書宋于門下過官;知古銜之。
崇二子分司東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頗招權(quán)請托;知古歸,悉以聞。 他日,上從容問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對曰:“臣有三子,兩在東都,為人多欲而不謹;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問之耳?!?/p>
上始以崇必為其子隱,及聞崇奏,喜問:“卿安從知之?”對曰:“知古微時,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為知古必德臣,容其為非,故敢干之耳。
”上于是以崇為無私,而薄知古負崇,欲斥之。崇固請曰:“臣子無狀,撓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茍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為私于臣,累圣政矣。”
上久乃許之。辛亥,知古罷為工部尚書。
姚崇嘗有子喪,謁告十余日,政事委積,懷慎不能決,惶恐,入謝于上。 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鎮(zhèn)雅俗耳?!?/p>
崇既出,須臾,裁決俱盡,頗有得色,顧謂紫微舍人齊浣曰:“余為相,可比何人?”浣未對。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雖不能施于后,猶能沒身。
公所為法,隨復更之,似不及也?!背缭唬骸叭粍t竟如何?”浣曰:“公可謂救時之相耳。
”崇喜,投筆曰:“救時之相,豈易得乎!”姚崇無居第,寓居罔極寺,以病痁謁告。上遣使問飲食起居狀,日數(shù)十輩。
源乾曜奏事或稱旨,上輒曰:“此必姚崇之謀也?!被虿环Q旨,輒曰:“何不與姚崇議之!”乾曜常謝實然。
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問崇。 癸卯,乾曜請遷崇于四方館,仍聽家人入侍疾;上許之。
崇以四方館有簿書,非病者所宜處,固辭。上曰:“設四方館,為官吏也;使卿居之,為社稷也。
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辭!” (選自《資治通鑒》第二百一十一卷)9.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知東都選事 知:主持,主管 B.以為知古必德臣 德:恩惠,恩德C.而薄知古負崇 ?。狠p視,看不起D.知古微時,臣卵而翼之 微:地位卑微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天下必以陛下為私于臣 而君幸于趙王B.因姚崇引薦,以至同為相 相如因持璧卻立C.朕以天下事委姚崇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D.救時之相,豈易得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1.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名相姚崇高超的行政能力的一組是 ( )①遣吏部尚書宋于門下過官 ②是必以事干魏知古③崇既出,須臾,裁決俱盡 ④此必姚崇之謀也⑤上常令乾曜就寺問崇 ⑥救時之相,豈易得乎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②⑤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A.皇上召見姚崇時問及姚崇兒子的有關(guān)情況,表現(xiàn)了對姚崇的了解和信任。
B.皇上以為姚崇“必為其子隱”, 姚崇料到皇上問話的深意,所以主動在皇上面前表示自己和兩個兒子勢不兩立。C.姚崇認為自己的兒子“撓陛下法”不應“因臣逐知古”。
皇上卻認為知古有負于姚崇,因而瞧不起他。 D.源乾曜奏事或稱旨,皇上說:“此必姚崇之謀也?!?/p>
或不稱旨,輒曰:“何不與姚崇議之!”這些話重在說明皇上對源乾曜很不滿意。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0分)(1)臣子愚,以為知古必德臣,容其為非,故敢干之耳。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鎮(zhèn)雅俗耳。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遣使問飲食起居狀,日數(shù)十輩。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柳下季存國 文言文翻譯 柳下季存國
齊攻魯,求岑鼎①。魯君載他鼎而往。齊侯弗信而反之,為非,使人告魯侯曰:“柳下季②以為是,請因受之?!?魯君請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賂以欲岑鼎③也,以免國也。臣亦有國于此。破臣之國以免君之國,此臣之所難也?!庇谑囚斁艘哉娑ν病G伊录究芍^能說矣。非獨存己之國也,又能存魯君之國。
①岑鼎:魯國寶鼎。 ②柳下季:春秋時魯國一位大夫。 ③賂以欲岑鼎:等于說“賂以所欲之岑鼎” 賂,送。
譯文:從前齊國攻打魯國,目的是要魯國的岑鼎(一種寶鼎).魯國國君獻出別的鼎冒充岑鼎求和.齊國國君不相信:"如果柳季說這個鼎就是岑鼎,我就收下."魯國國君打算讓柳季出使齊國(告訴齊國國君這就是岑鼎).柳季對魯國國君說:"您把岑鼎看作寶貝,誠信是我的寶貝,現(xiàn)在您打算破壞我的寶貝,成全您的寶貝,讓我很為難啊."魯國國君于是獻出了岑鼎(給齊國).柳季確實非常懂得說話的藝術(shù)。不僅保存了自己的名聲也保住了魯國的寶貝。
2. 文言文 魯侯獻鼎 原文: 昔齊攻魯,求其岑鼎。魯侯偽獻他鼎而請盟焉。齊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則請受之?!濒斢沽?。柳季曰:“君以鼎為國,信者亦臣之國,今欲破臣之國,全君之國,臣所難。”魯侯乃獻岑鼎。
譯文: 齊國打敗了魯國。魯國想求和,齊國提出條件,要魯國獻出它的鎮(zhèn)國之寶——岑鼎。魯侯十分不舍,就給了一個盜版的。齊侯怎么看怎么覺得這鼎沒有傳說中的好,就讓魯國派柳季來。柳季是當時最守信用的人,齊侯說,只要柳季說這鼎是真的,我就接受。
魯侯跟柳季說:“為了寡人,為了國家,你就說一次謊吧?!绷境烈髌?,答道:“您認為岑鼎是最重要的,臣子我認為信用是最重要的,是立身的根本?,F(xiàn)在,您要讓我拋棄我的立身之本,去保全您的岑鼎,我很難做到。”魯侯最終獻上了岑鼎。
原文:齊攻魯,求岑鼎。魯君載他鼎以往。齊侯弗信而反之,為非,使人告魯侯曰:“柳下季以為是,請因受之?!濒斁堨读录荆录敬鹪唬骸熬T以欲岑鼎也,以免國也。臣亦有國於此。破臣之國以免君之國,此臣之所難也。”於是魯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謂此能說矣。非獨存己之國也,又能存魯君之國。
譯文:齊國為索求岑鼎而攻打魯國,魯君運了另一只鼎前往, 齊侯認為是假的,退了回來,還派人告訴魯君說:“如果柳下季說是岑鼎,我就接受它?!?魯君向柳下季請求證明時,他說:“你送岑鼎往齊國,是想留下真岑鼎還是想免去魯國禍患呢?我是以信為國的,現(xiàn)在要破壞我心中之國而為你免除國難,這是我的為難之處?!庇谑牵斁銓⒄驷λ屯R國去了。柳下季可以說是善說的人了,他不但保全了自己的心中之國,而且能保全 魯君的國家。
3. 柳季之“寶” 文言文 岑鼎
昔齊攻魯,求其岑鼎。魯侯偽獻他鼎而請盟焉。齊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則請受之?!濒斢沽?。柳季曰:“君以鼎為國,信者亦臣之國,今欲破臣之國,全君之國,臣所難。”魯侯乃獻岑鼎。
另一個版本: 柳下季存國
齊攻魯,求岑鼎。魯君載他鼎而往。齊侯弗信而反之,為非,使人告魯侯曰:“柳下季以為是,請因受之。” 魯君請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賂以欲岑鼎也,以免國也。臣亦有國于此。破臣之國以免君之國,此臣之所難也。”于是魯君乃以真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謂能說矣。非獨存己之國也,又能存魯君之國。
第三個版本:、【展禽輕鼎】
周魯展禽。不假岑鼎。君請言之。棄信不肯。
【原文】
周魯展禽、名獲。字季。居柳下。齊攻魯。求岑鼎。魯君以他鼎往。齊侯反之。曰、必令柳下季來言。吾信之。魯君請于季。對曰。君之欲以為岑鼎也。以免國也。棄臣之信。以免君之國。亦臣之所難也。公乃以真岑鼎往。
魯君之以他鼎與齊。為重鼎也。然國之不存。鼎亦何有。欲免其國。復免其鼎。二者不可得兼。柳下惠若言之。則既免其國。又免其鼎。似可一舉兩全。乃以不肯棄信為辭。其直道事人可見矣。
4. 文言文新唐書 蕭至忠傳試題 蕭至忠,秘書少監(jiān)蕭德言的曾孫。
他少年時就做了京城管轄的衛(wèi)尉,以清正嚴謹著稱。他曾經(jīng)與朋友相約在路邊相候,正碰上風雪凍冽,很多人都到避風的屋檐下去,蕭至忠卻說:“哪里有與人相約為了怕風雪而失信的呢?”他一人在風雪中不離開,眾人都為之嘆服。
神龍初年(705),武三思專權(quán),蕭至忠依附他,從吏部員外郎提拔為御史中丞。后又調(diào)任吏部侍郎,仍兼任御史中丞。
他憑靠武三思的勢力,掌握選官的大權(quán),無所忌憚,杜絕請托,威風大行。不久,升任中書侍郎,兼中書令。
節(jié)愍太子誅殺武三思后,武三思的余黨與宗楚客、紀處訥要侍御史冉祖雍上奏“:安國相王及鎮(zhèn)國太平公主也與節(jié)愍太子一起同謀舉兵,請把他們收進監(jiān)獄?!敝凶谡賮硎捴林乙v實情,蕭至忠泣聲而奏道:“陛下富有四海,貴為天子,難道連保護一弟一妹都做不到,而遭人羅織他們的罪名。
宗廟社稷的存亡,實在于此。臣雖然很愚昧,竊認為陛下不可取。
《漢書》上說‘,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副菹录毤毸伎歼@句話,況且以往則天皇后想要相王為太子,相王幾天不吃飯,請求迎陛下,本來相王誠心讓陛下,天下的人都作為美談,這也足見冉祖雍等所奏,純屬虛構(gòu)?!?/p>
中宗深納他的意見而不再追究。 不久,他調(diào)任黃門侍郎,代宰相。
蕭至忠曾上疏論析時政,道: “臣聽說做帝王的列職分司,為人求理,求理之道,必在用賢。得其人就公務潔順,用非其才就有官如同無官空缺。
官缺空則事廢,事廢則人殘,慢慢的時政就會衰敗,這大概是一條治政的規(guī)律。近來選官授職,多非德進。
大多是依靠貴要,互相粉飾。即使知道這情況,也不為國家考慮,上下相蒙,哪個肯揭露真相呢?臣聞官爵是天下的公器,恩寵實際上是私惠。
只能給予金帛讓他富裕,吃好穿好,來存私人恩澤。如果把國家的職位為私用,那么公道就不通行了。
這樣以小私來妨礙大公,那么后門之風一開,而正當?shù)难哉Z就被堵絕。小人就當?shù)?,君子道消?/p>
這樣日削月蝕,最終會使國家凋敝,這都是為官非其人的緣故。過去漢代的館陶公主為自己的兒子求一郎官,漢明帝就對她說:‘郎官上應天上的星宿,出外管理百里,如果非其人,那百姓就要遭殃了。
’就賞賜了十萬給她的兒子。這就大公之道未虧損,沒有用私情來代替,良史直筆,傳為美談,一直到今天人們還贊不絕口。
當今官位很廣,冗員倍增,貪求無厭,日月增數(shù)。陛下降無法計算的恩澤,近戚又增無涯之請,賣官利己,枉法徇私。
衙門之內(nèi),朱紫盈滿,官秩皆輕,恩賞更加多。勢利小人,冒進不識廉恥,方雅君子,知難而退避丘隴。
才者未用,用者非才,這兩種情況相比,十個中就有其五。官非其人,欲求其理,實也難成。
“臣竊見宰相和近侍要官的子弟,多居美爵,遠再加上勢要的親戚,遞相囑托,虛踐官榮。《詩經(jīng)》上說:‘東人之子,職勞不赍;西人之子,粲粲衣服;私人之子,百僚是試,或以其酒,不以其漿。
鞘鞘佩王遂,不以其長?!@講的是王政不公平,眾官廢職,私家之子,都混進了官員的行列;非任之人,白白地有著飾佩。
臣愿陛下要思考居安思危的道理,行改弦易轍之道,要愛惜官爵,審量才識,官無虛授,人要做官,要走正道,杜絕小人的邪道,政令一致,威恩以信,私不害公,情不擾法,這樣天下就大幸了。臣見永徽的舊事,宰相子弟多居外職,這不僅是抑強宗,分大族,也是退不肖,擇賢才。
伏愿陛下遠查舊典,近遵先圣,降明旨令宰相以下及諸司長官子弟,都改授外官,希望他們分職四方,共寧百姓,表里相統(tǒng),遠近安寧?!?他的疏奏未被采納。
第二年,蕭至忠代韋巨源任侍中,依舊修史。不久又遷任中書令。
當時宗楚客、紀處訥暗懷奸計,自樹朋黨,韋巨源、楊再思、李嶠都為保全自己一味順從,對時政無所匡正。蕭至忠處于其中,頗能堅持正道,當時的評論都很重視他。
中宗也說:“宰相當中,蕭至忠最憐我?!表f庶人又替她死去的弟弟與蕭至忠死去的女兒完成冥婚合葬,到韋氏廢除,蕭至忠掘墓,把女兒的棺柩抬歸,當時人們很譏笑此事。
蕭至忠又把自己的另一女兒嫁給韋庶人舅崔從禮的兒子,婚禮的那天,中宗為蕭氏當主婚人,韋庶人做崔氏的婚主,當時人們都說這是“天子嫁女,皇后取婦”。 睿宗即位,在景云初,蕭至忠出京任晉州刺史,很有能力。
當時太平公主得勢,蕭至忠暗中派人向太平公主疏通,想求得入京任職。韋庶人被誅之時,蕭至忠一個兒子任千牛,被亂兵所殺,太平公主希望至忠因此有怨心,這樣就可以參與謀反,所以就接受了蕭至忠的請求。
隨后召回京拜刑部尚書、右御史大夫,又遷任吏部尚書。先天二年(713),又任中書令。
這年,蕭至忠與竇懷貞、魏知古、崔..、陸象先、柳氵中、徐堅、劉子玄等撰寫了《姓族系錄》二百卷,皇上為此加爵賜物各有不等。 不久,左仆射竇懷貞、侍中岑羲和蕭至忠同戶部尚書李晉、太子少保薛稷、左散騎常侍賈膺福、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右羽林將軍李慈等與太平公主謀反事泄漏,蕭至忠就逃到山中寺廟,數(shù)天之后,被捕而伏誅,籍沒其家。
蕭至忠雖然清儉刻己,但是簡約自高,從未接待賓客,所得俸祿,也。
5. 柳季之“寶” 文言文 岑鼎
昔齊攻魯,求其岑鼎。魯侯偽獻他鼎而請盟焉。齊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則請受之?!濒斢沽?。柳季曰:“君以鼎為國,信者亦臣之國,今欲破臣之國,全君之國,臣所難。”魯侯乃獻岑鼎。
另一個版本: 柳下季存國
齊攻魯,求岑鼎。魯君載他鼎而往。齊侯弗信而反之,為非,使人告魯侯曰:“柳下季以為是,請因受之?!?魯君請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賂以欲岑鼎也,以免國也。臣亦有國于此。破臣之國以免君之國,此臣之所難也?!庇谑囚斁艘哉娑ν?。且柳下季可謂能說矣。非獨存己之國也,又能存魯君之國。
第三個版本:、【展禽輕鼎】
周魯展禽。不假岑鼎。君請言之。棄信不肯。
【原文】
周魯展禽、名獲。字季。居柳下。齊攻魯。求岑鼎。魯君以他鼎往。齊侯反之。曰、必令柳下季來言。吾信之。魯君請于季。對曰。君之欲以為岑鼎也。以免國也。棄臣之信。以免君之國。亦臣之所難也。公乃以真岑鼎往。
魯君之以他鼎與齊。為重鼎也。然國之不存。鼎亦何有。欲免其國。復免其鼎。二者不可得兼。柳下惠若言之。則既免其國。又免其鼎。似可一舉兩全。乃以不肯棄信為辭。其直道事人可見矣。
6. 王云飛高考作文言文綠色生活的解釋 呱呱小兒,但飲牛湩[dòng] ,至於弱冠,不明犍[jiān] 狀。
佌佌[cǐ]之豚,日食其羓[bā] 。洎[jì]其成立,未識豜豭[jiān jiā]。
每嚙毚臑[niè chán nào],然竟不知其夋[qūn]兔。方彼之時,窋[zhú]詫之態(tài),非闠闠[huán huì]之中所得見也。
今北方久熰[ōu],瀵氿甃眢[fèn guǐ zhòu yuān],坌[bèn]坲坲[fó],燾[dào]天幠[hū]日。土地皴[cūn]崩,罅[xià] 可容人。
南疆霶霈[pāng pèi],洚水肆虐,當此之滈,茅舍盡走。欲苫(shàn)不能,啼口立啾啾[jiū] 。
凡此異態(tài),非天之咎。 君不見斵[zhuó]楩[pián]焚樟,岵[hù]之為屺[qǐ],睇眄[miàn]之下,萬山盡屼[wù],百尺篔[yún]簹,化為竹著。
於彼幼蛇,匌[gé]不盈寸,巴蛇王虺[huǐ],盡化柈[pán]饈。玈[lu]氣烰烰,上格瑤池,貧地徠賈,以豐其貲[zī]。
然千丈方圓,萊菔不生,九天之上,星河不見。 嗚呼!漫山設棙,遍地盡罘。
此天災也?人禍也!河海黟[yī]然,濁水仍傾,此天災也?人禍也!斵木[算刂]竹,彍[guō]弮[juàn]待獸,以至鹿不得走,翬不得飛,蟻不得宭[qún],髬髵不見。此天災也?人禍也! 翕合沴[lì]氣,終日涽涽。
天不復藍,水不復清。未有烏云,天何暝暝?赤烏既出,焜耀無復。
看天下,鳥飛不下,鮮見狉狉,當此之時,何處貣青天? 所幸者,人知之也,人更之也。然,上作網(wǎng)法,下偩幾何未可知也。
今天下多災。北國井冞[shēn],陣主復至,當與孔張俱歾[mò]。
南域之霖,大禹洊存,只得扼腕而嘆息。人不咎己而咎旱魃,不誚[qiào]己而諑共工。
未之可也。闤闠所趨,不可恈恈。
當思子孫后代,人己知之。然行之效,則體躆廟堂者思之,媕娿[ān ē]之徒,棄不婟[hù]嫪,國之大蠹,捐而必究。
吾所思者,河泮水墺,楊槐蓁蓁,町疃[tuǎn],柳榆其秝[lì]。苾?nèi)倴珫五鳾chè]葳蕤,見柳而人不攦,視草而眾不蹸,日駕雙軑[dài]之車,斐斐閭巷之間,目不復睺,鼻不再鼽[qiú],鳥不驚人,鮒游沴然。
人者,天地孕育。今其反萬物,此獍也。
今其不宜瞡瞡,遺禍搙孫,當修長遠之道以藾萬世。 今吾執(zhí)筆於此,所思者,舍旁早蟠一株,今當唪唪,攲枝水上,當復駕舴艋,扌玄其落桃,投於苙。
坐銀杏樹下,觀兒童嬉於樹下,延於磚祴[gāi],搤[è]腕而惜水中未置菱藕幾株。燠[yù]熱之時,而可摘菱冣[zuì]菂,爇之為饘[zhān],以奉親房。
呱呱墜地的小孩,只知道喝牛的乳汁。到了二十歲,不知牛的形狀。
肥壯的豬,每天吃它的肉;到了成年,不能分辨公母。常??谐酝弥猓欢罱K不知完整的兔貌。
在那時候,驚詫的神態(tài),不是街市之中能夠看見的。 現(xiàn)今北方久旱,泉涸井枯,塵埃飄拂,遮天蔽日。
土地枯裂,縫隙大可容人。南疆大雨滂沱,洪水肆虐。
在這樣的水災中,草舍都被沖走。想修繕而不能,只能啾啾地啼哭。
凡是這樣的異象,并非上天的罪過。 君不見砍伐樹木焚毀森林,草木蔥郁的山變得荒蕪。
極目遠望,萬山都光禿禿的。百尺高的竹子,做成了竹帛書紙。
對于那些小蛇,粗不足一寸,(與)劇毒蛇王,都成為盤中美味。追捕殺氣,直上瑤池。
貧窮之地招徠商賈,以增加他們的財富。然而方圓數(shù)里,蘿卜不能生長,九天之上,星河不能看見。
哎!漫山遍野都設下天羅地網(wǎng)。這是天災嗎?是人禍??!河海黯然失色,濁浪仍然滔天,這是天災嗎?是人禍??!砍木伐竹,張弓等獸,以至鹿不能逃,鳥不能飛,蟻不能居,……不能看見。
這是天災嗎?是人禍啊!開合濁氣,整天飛揚。天不再藍,水不再清。
沒有烏云,天空為何陰暗?旭日升起,照耀無光??慈碎g,鳥飛不敢落下,少見野獸奔跑,在這樣的時候,哪里是青天? 慶幸的是人知道這種災難,人能夠改變這樣的狀況。
然而,國家制訂法令,民眾幾個遵守,就不知道了 而今天下多災多難。北國井枯,(即使)陣主又到,(也只)當與孔張一齊自剄;南疆大水,(即使)大禹還活著,(也)只能扼腕嘆息。
人們不歸罪于自己而歸罪于干旱,不責備自己卻責備天神。不可這樣做??!街市信步,不能夠悠閑,應當想到子孫后代,他人和自己都知道結(jié)果的嚴重。
然而力行改變,則是那些當權(quán)者要思考的。猶豫小人,棄不足惜;國家蛀蟲,逃必追究。
我所夢想的是,河流清澈,楊槐青翠,田園秀麗,柳榆蔥籠。芳樹叢叢野草茂盛。
看見柳枝,但人們不折;看到草坪,但眾人不踏。每天駕著馬車,飛揚在街巷之間,眼睛不再昏暗,鼻子不再堵塞,鳥不怕人,魚游悠然。
人是天地所生。現(xiàn)在反而殘害萬物,這(如同)是生下來就吃母親的野獸。
現(xiàn)在不能悔悟,遺禍子孫。應當作長遠之計來福蔭萬代。
今天我在此執(zhí)筆,所夢想的是,屋旁長有早蟠桃一株,今當吟唱它的枝斜垂水邊,應當再駕小舟,拾起它落下的桃子,放在帽里。坐在銀杏樹下,觀看兒童在樹下嬉戲,……,扼腕嘆惜水中沒有種植棱藕幾株。
炎熱的時候,就可以摘菱采蓮,燒煮蓮粥,奉給親人。
7. 求文言文《游龍山記》麻革翻譯 至道元年,開寓湯陰。未幾,桂林僧惟深者,自五臺山歸,惠然見過,曰:"昔公守桂林,嘗與公論衡岳山水之秀,為湖嶺勝絕;今惟深自上黨人于相州,至林慮,過天平山明教院,尋幽窮勝,縱觀泉石,過衡岳遠甚。"予矍然日:"予從先御史居湯陰二年,湯陰與林慮接境,平居未嘗有言者。今師詒我,是將以我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越明日,惟深告辭,予因留惟深,日:"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惟深日:"諾。"
初自馬嶺入龍山,小徑崎嶇,有倦意。又數(shù)里,入龍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蒼翠,通觀俯覽,遂忘簍轡之勞。翊H,飯于林慮,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聲夾道,怪石奇花,不可勝數(shù)。山回轉(zhuǎn),平地數(shù)尋,日槐林。坐石弄泉,不覺日將晡,憩環(huán)翠亭,四顧氣象瀟灑,恍然疑在物外,留連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連云閣。
明旦,惟深約寺僧契園從予游,東過通勝橋,至蒼龍洞,又至菩薩洞;下而南觀長老巖、水簾亭,周行巖徑,下瞰白龍?zhí)抖鴼w。
翊H,西游長老庵,上觀珍珠泉,穿舞獸石,休于道者庵下,至于忘歸橋。由澗而轉(zhuǎn)至于昆閬溪、仙人獻花臺,出九曲灘,南會于白龍?zhí)?。捫蘿西山,沿候樵徑,望風云谷而歸。明日,契園煮黃精、蒼術(shù)苗,請予飯于佛殿之北,回望峰巒,秀若圍屏。契園日:"居艮而首出者,倚屏峰也。"予曰:"諸峰大率如圍屏,何獨此峰得名?"契園日:"大峰之名有六,小峰之名有五,著名已久,皆先師之傳。又其西二峰,一日紫霄峰,上有秀士壁,次日羅漢峰,二有居士壁,以其所肖得名也。又六峰之外,其南隱然者,士民呼為撲豬嶺。又其次日熨斗峰。"諸峰皆于茂林喬松間拔出石壁數(shù)千尺,回環(huán)連接,嶄巖峭拳,雖善工亦不可圖畫。予留觀。
予留觀凡五日,不欲去,始知惟深之言不妄。又嗟數(shù)年之間,居處相去方百里之遠,絕勝之景,耳所不聞,對惟深誠有愧色。明日將去,惟深、契園固請予留題。予懼景勝而才不 敵,不敢形于吟詠,因述數(shù)日之間所見云。
8. 宋廉寫的竇默的文言文翻譯 翻譯:竇默字子聲,初名杰,字漢卿,廣平肥鄉(xiāng)人。
幼好讀書,志向堅定。蒙古軍伐金,默被俘。
同時被俘者三十人,皆被殺,只有竇默逃脫返鄉(xiāng)。家為戰(zhàn)亂破壞,母親尚在,驚恐之余,母子二人均得病,母親病亡,他帶病葬母。
蒙軍再來,他南逃渡過黃河,依靠母舅吳氏為生。醫(yī)生王翁把女兒許配他為妻,讓他學醫(yī)。
后轉(zhuǎn)至蔡州,遇名醫(yī)李浩,授他銅人針法。金哀宗遷都蔡州,默怕蒙兵來此,奔往德安。
孝感縣令謝憲子,把程頤、程顥講理性之書授與他,竇默讀后認為他過去讀書談不上是學習,真正的學習是從此書開始。恰逢中書楊惟中,奉旨招集儒、道、釋之士,默因此北歸,隱居于大名,與姚樞、許衡朝暮講習討論,以至廢寢忘食。
其后又回到肥鄉(xiāng),以儒家學說教授學生,從此知名于世。世祖即位前在王府時,遣人召請他,竇默更姓易名隱居不出。
使者令其友人先去求見,自己裝作平民隨其后,默不得已而受命。至王府后,世祖問他治世之道,默首先講三綱五常。
又說:“帝王之道,在誠意正心,心既正,則朝廷遠近無不敢不正?!笔雷嬉惶煲賳柸危浠卮鸲己匣实鄣男囊?。
從此以后加倍優(yōu)待,不讓他離開左右。世祖又問當今明于治道者有誰,默薦舉姚樞,便立即召樞來任用。
不久,命皇子真金從竇默學習,賜他玉帶鉤,并對他說:“這是金朝內(nèi)府的東西,你是老人,正適于佩戴,使我王子見此物如見我一般?!本煤螅埱竽线€,朝廷命大名、順德各給田宅,官府常送去衣物。
世祖即位,召默至上都,問他:“朕欲求像唐朝魏征這樣的人,有沒有?”默回答說:“敢于冒犯皇上而諫爭,剛毅不屈者,要數(shù)許衡。論深識遠慮,有宰相之才者,要數(shù)史天澤?!?/p>
這時天澤正任漢南宣撫使,立即召回拜為右丞相,任默為翰林侍講學士。當時初建中書省,平章政事王文統(tǒng)頗受重用,默上書道:臣侍奉陛下十余年,多次承皇上垂詢,聽皇上圣訓,可見陛下急于求治,無不以利民生、安社稷為目的。
過去先帝在位,奸臣擅權(quán),總攬?zhí)煜仑斮x,貢進奇貨,炫耀豪華,以求皇上之歡心。暗結(jié)朋黨、離間骨肉關(guān)系者,都是這幫人。
這些人當權(quán),陛下就不能實現(xiàn)安邦利民之初衷,而陛下懷救世愿望已有多年了。今陛下上順天意下應民心,繼承皇位,天下百姓莫不歡欣鼓舞,切望盛世。
然治理好天下,必須用正人君子。那些夸夸其談急功近利的小人,必不能奠定國家基礎,必不能為子孫做長遠打算。
討好獻殷勤以求取得寵信的人,若不讓他們實現(xiàn)其愿望,那就好了。這種人無論進退都在揣摩皇上的心思,以利害來打動人主之意念,其目的無他,在排斥賢人,獨攬政權(quán)而已,都是戰(zhàn)國時期的蘇秦、張儀之流,切望陛下明查。
還望陛下務選公正嚴明有道之士,授以重任,則是天下百姓最大幸運了。有一天,竇默與王鶚、姚樞都在帝前斥責王文統(tǒng),說:“此人學術(shù)不正,久居相位,必坑害天下。”
世祖問:“誰可為相?”竇默說:“以臣看來,只有許衡?!笔雷娌桓吲d。
王文統(tǒng)十分忌恨竇默,奏請任他為太子太傅。默辭謝道:“太子之位尚未確立,臣不敢先受太傅之名?!?/p>
因而還是任命他為翰林侍講學士,詳見《許衡傳》。默稱病請求回歸家鄉(xiāng)。
不久,王文統(tǒng)被誅,世祖回憶竇默的話,對左右近臣道:“往日說王文統(tǒng)不可用的,只有竇漢卿一人。如果還有一二說這話,朕難道會不加考慮嗎?”將竇默召回,在京師賜建上等房舍,命官府每月供給俸祿,國家大政必定去征求他的意見。
默與王磐等奏請設兩翰林院:其一專掌蒙古文字,以翰林學士承旨撒的迷底里主管其事;其二為翰林兼國史院,仍舊纂修國史,執(zhí)掌皇帝的詔令,做皇帝顧問,以翰林學士承旨兼修《起居注》的和禮霍孫主持其事。世祖同意照辦。
默又上言:“三代之所以風俗淳厚,國運長久者,皆是設立學校培養(yǎng)人材所致。今應建學聘師,廣選貴族子弟進行教育,作為樹立良好風俗的根本。”
世祖采納。默曾與劉秉忠、姚樞、劉肅、商挺侍奉于皇帝之前,默上言道:“君有過錯,臣當直言,表示同意或不同意,這是自古就提倡的。
今則不然,君說可,臣也以為可,君說不可,臣也說不可,這不是好的政風?!钡诙?,又侍奉世祖于幄殿,有一獵人失一鶻,世祖大怒,有個侍臣從旁也說此人應加罪懲處。
世祖討厭這侍臣的迎合,命施以杖刑,而釋獵人不問,退朝之后,秉忠等祝賀竇默:“非公以誠對待皇上,怎能使皇上有如此之清醒?!敝猎辏臧耸?,公卿皆來祝壽。
世祖很有感慨地說:“這樣的賢才,如能請上帝讓他年輕幾歲,使他們留朕左右共治天下該多好??上F(xiàn)已老了!”默既年老,不就職任事,世祖多次派宦官賜珍寶及各種器物去慰問。
至元十七年(1280),加昭文館大學士,享年八十五歲而卒。世祖深為哀悼,厚賜喪事費,皇太子也給喪葬費鈔二千貫,命護送歸葬肥鄉(xiāng)。
默為人樂觀,平時不曾評論別人,與人相處,和顏悅色。在議論國家大事時,卻當面爭持,人們說西漢汲黯也超不過他。
世祖曾對侍臣們說:“朕求賢三十年,只得到竇漢卿及李俊民二人。”又說:“如竇漢卿之心與姚公茂(樞)之才合而為一,真可說是全人了?!?/p>
后累贈太師,封魏國公,謚“文正”。
9. 文言文 蒙入江陵翻譯及解釋 原文 蒙入江陵,釋于禁之囚,得關(guān)羽及將士家屬,皆撫慰之,約令軍中:“不得干歷人家,有所求取?!泵慎庀率浚c蒙同郡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鎧;官鎧雖公,蒙猶以為犯軍令,不可以鄉(xiāng)里故而廢法,遂垂涕斬之。于是軍中震栗,道不拾遺。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yī)藥,饑寒者賜衣糧。羽府藏敗寶,皆封閉以待權(quán)至。
譯文 呂蒙到達江陵,把被囚的于禁釋放,俘虜了關(guān)羽其將士們的家屬,對他們都給以撫慰,對軍中下令:“不得騷擾百姓和向百姓索取財物?!眳蚊蓭は掠幸挥H兵,與呂蒙是同郡人,從百姓家中拿了一個斗笠遮蓋官府的鎧甲;鎧甲雖然是公物,雖蒙仍認為他違犯了軍令,不能因為是同鄉(xiāng)的緣故而破壞軍法,便流著眼淚將這個親兵處斬了。于是全軍震恐戰(zhàn)驚。南郡因此道不拾遺。呂蒙還在早晨和晚間派親信去慰問和撫恤老人,詢問他們生活有什么困難,給病人送去醫(yī)藥,對饑寒的人賜與衣服和糧食。關(guān)羽庫存的財物、珍寶,全部被封閉起來,等候?qū)O權(quán)前來處理。
1、呂蒙一開始是一介武夫,被人稱為(用一個成語來回答)_吳下阿蒙_:后來,他足智多謀,頗有才干,令人(用課文中的一個成語來回答)___刮目相看__。
2、我認為呂蒙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呂蒙先發(fā)布了軍規(guī),軍士就必須遵守,否則就不能做到“令行禁止”!
1. 崔沔,字善沖 文言文答案 崔沔年,字善沖,唐朝詩人。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進士出身。
崔沔八歲時父親就死了,從此和母親相依為命。十三歲時,他媽又得了眼病,于是他變賣了家產(chǎn),到處為母親求醫(yī)問藥,但還是沒能治好母親的眼病。崔沔小小年紀,就支撐起了這個家,把母親伺候的好好的。崔沔家門口有一個水塘,塘邊是一條彎彎的小路,住在這里的人每天都從這里經(jīng)過。一天晚上,母子倆正在吃飯,忽然聽見門外有嘈雜的喊聲,崔沔急忙跑出去一看,原來,剛才一個小孩摸黑從塘邊走過,一不小心掉到水里去了,幸好救的及時才撿了條命。
回到屋里,母親忽然對崔沔說:沔兒,你明天在屋門前掛一盞燈籠嘛!這里路窄,晚上又黑,人家從這里過很不方便,照起燈籠就不會掉到水里頭了。崔沔擔心用油要多花錢。媽說:我們節(jié)約點就行了。
崔沔是個孝子,當即就依了母親的意思。第二天,天剛黑的時候,他就在屋門口掛起了一盞燈籠。大家都很感動,知道崔沔家里窮,便你一家我一家,自愿拿出一點油送來。從此再也不會有人掉到水里頭了。
崔沔一邊種菜糊口,一邊發(fā)奮讀書,后來終于考上了進士。他念念不忘母親,經(jīng)常陪著母親游玩。一天,他們?nèi)ヰ^子里吃飯,崔沔拈了菜給母親吃。母親吃了問:這是何菜?崔沔說這是高筍,母親便說:高筍好吃,細滑爽口。
為了讓母親時常能吃到高筍,崔沔后來請人在家門前挖塘栽上了高筍,并在周圍栽上果樹。崔沔的官越做越大,但始終不忘母親養(yǎng)育之情。后來母親去世了,崔沔很傷感。他回到自己簡陋的家里為母守孝,塘里遍種高筍,每一年清明總不忘給母親送上一份高筍,白玉一樣的高筍承載著崔沔的拳拳孝心。世人為之欽佩感動的不得了,為了紀念崔沔對母親的孝心,后人就把這地方取名高筍塘。
崔沔的兒子崔佑甫,后來成為唐德宗李適一朝的賢相;崔沔的孫子崔植也成為唐穆宗李恒一朝的宰相。后人都認為崔沔子孫的富貴,是崔沔的孝心與善行所積下來的福報。
2. 崔沔字善沖,京兆長安人,自博陵徙焉.純謹無二言那篇文言文答案 【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崔沔字善沖,京兆長安人,自博陵徙焉。純謹無二言,事親篤孝,有才章。
擢進士。舉賢良方正高第,不中者誦訾之,武后敕有司覆試,對益工,遂為第一。
再補陸渾主簿,入調(diào)吏部,侍郎岑義嘆曰:“君今郤詵也!”薦為左補闕。性舒遲,進止雍如也,當官則正言,不可得而詘。
睿宗召授中書舍人,以母病東都不忍去,固辭求侍,更表陸渾尉郭鄰、太樂丞封希顏、處士李喜以代己處。詔改虞部郎中,俄檢校御史中丞。
請發(fā)太倉粟及減苑囿鳥獸所給以賑貧乏,人賴其利。監(jiān)察御史宋宣遠與盧懷慎姻家,恃以弄法;姚崇子彝留司東部,通賓客,招賄賂。
沔將按劾,崇、懷慎方執(zhí)政,共薦沔有史才,轉(zhuǎn)著作郎,去其權(quán),蓋憚之也。久之,為太子左庶子。
母亡,受吊廬前,賓客未嘗至柩室。語人曰:“平生非至親不升堂入謁,豈以存亡變禮邪?”中書令張說數(shù)稱之。
服除,遷中書侍郎。玄宗以仙州數(shù)喪刺史,欲廢之,沔請治舞陽,舞陽,故樊噲國也,更為樊州,帝不納,州卒廢。
沔既喜論得失,或曰:“今中書宰相承制,雖侍郎貳之,取充位而已?!便嬖唬骸鞍俟俜致殻舷孪嗑S,以成至治,豈可俯首懷祿邪?”凡詔敕曹事,多所異同,說不悅,出為魏州刺史。
雨潦敗稼,沔弛禁便人。召還,分掌吏部十銓,以左散騎常侍為集賢修撰,歷秘書監(jiān)、太子賓客。
太常議加宗廟籩豆,又欲增喪服。沔曰:“加籩豆未足盡天下美物,而措諸朝,徒近侈耳?!?/p>
韋述等議與沔合,又詔中書門下參裁,于是宗廟籩豆坐各六,余仍舊制。每朝廷有疑議,皆咨逮取衷。
卒年六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曰孝沔儉約自持祿稟隨散宗族不治居宅嘗作陋室銘以見志。 (節(jié)選自《新唐書·列傳第五十四》,有刪改)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純謹無二言,事親篤孝 篤孝:非常孝順B.當官則正言 正言:說正確的話C.監(jiān)察御史宋宣遠與盧懷慎姻家 姻家:結(jié)為親家D.以成至治 至治:大好局面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卒/年六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曰孝/沔儉約/自持祿稟隨散/宗族不治居宅/嘗作陋室銘/以見志B.卒/年六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曰孝/沔儉約自持/祿稟隨散宗族/不治居宅/嘗作陋室銘/以見志C.卒/年六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曰孝/沔儉約自持祿稟/隨散宗族/不治居宅/嘗作陋室銘以見志D.卒/年六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曰孝/沔儉約自持/祿稟隨散宗族/不治居宅/嘗作陋室銘以見志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崔沔有才學,能經(jīng)得住檢驗。
他考中進士,在賢良方正科考試中成績優(yōu)等,后遭人公開詆毀,經(jīng)主管部門的審察復試后,他最終名列第一。B.崔沔為人純正,孝順父母。
睿宗征召他擔任中書舍人,而他在東都的母親生病,他不忍心離開母親去任職,于是堅決請辭,請求能親自侍奉母親。C.崔沔為官正直,敢于同權(quán)奸斗爭。
宋宣遠依仗盧懷慎的權(quán)勢玩弄法律,姚崇的兒子姚彝收受賄賂,事情被崔沔知道后,崔沔不畏權(quán)勢,堅決彈劾了二人。D.崔沔愛護百姓,設法救濟窮人。
他曾請求散發(fā)太倉的糧食,削減苑囿中的鳥獸的飼料,來賑濟貧窮的百姓;在魏州刺史任上,他放寬禁令,來給百姓提供方便。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0分)(1)語人曰:“平生非至親不升堂入謁,豈以存亡變禮邪?”中書令張說數(shù)稱之。(2)凡詔敕曹事,多所異同,說不悅,出為魏州刺史。
【答案】4.B “正言”在這里應解釋為“言詞嚴正”。5.D6.C “堅決彈劾了二人”錯,原文是“沔將按劾,崇、懷慎方執(zhí)政,共薦沔有史才,轉(zhuǎn)著作郎,去其權(quán)”。
7.(1)他告訴賓客們說:“母親這一生,不是至親不能進入廳堂進去拜見,怎么能因為去世而改變禮節(jié)呢?”中書令張說多次稱贊他。(得分點:“謁”,拜見;“存亡”,去世;“數(shù)”,多次。)
(2)凡是詔令和部門事務,崔沔常持不同的意見,張說不高興,讓崔沔出任魏州刺史。(得分點:“凡”,凡有(凡是);“曹事”,官署事務;“異同”,不同的意見。)
(每個句子,譯對一個關(guān)鍵詞得1分,譯對大意得2分。)【參考譯文】崔沔,字善沖,京兆長安人,是從博陵遷居到這里的。
崔沔純正謹慎,沒有虛假之言,侍奉父母非常孝順,很有才華。他考中進士,應試賢良方正科成績優(yōu)等,沒有考中的人公開詆毀他,武后敕令主管部門對他進行審察復試,崔沔的對答更加高妙,最終名列第一。
兩次補授為陸渾主簿,調(diào)入吏部任職,吏部侍郎岑義贊嘆說:“您是當今的郤詵??!”推薦他任左補闕。崔沔性情和緩,舉止溫文爾雅,但處理公務時卻言詞嚴正,(別人)不能使他屈服。
睿宗征召他,授予他中書舍人一職,他因母親病于東都而不忍離去,堅決辭讓,請求能奉養(yǎng)母親。他又上表建議讓陸渾尉郭鄰、太樂丞封希顏、處士李喜來代替自己擔任這個職務。
(皇帝)下詔讓他改任虞部郎中,不久,又任檢校御史中丞。崔沔請求散發(fā)太倉的糧食以及減少苑囿中鳥獸的飼料來賑濟貧窮的百姓,人們因他的奏請而獲得利益。
監(jiān)察御史宋宣遠與盧懷慎是親家,依仗盧懷慎的權(quán)勢而玩弄法律;姚崇的兒子姚彝在東都任職時,結(jié)交賓客,收受賄賂。崔沔準備查驗彈劾二人。
3. 崔沔的《陋室銘》內(nèi)容是什么 崔沔可能是《陋室銘》的真正作者。
傳統(tǒng)名篇《陋室銘》的作者,諸家選集如《劉夢得文集》《歷代散文選》《古文選譯》均認定是唐代的劉禹錫。
查《中國人名大辭典》劉禹錫小傳:“登貞元進士弘詞二科。官監(jiān)察御史。以附王叔文,坐貶朗州司馬,作《竹枝辭》十余篇,武陵夷俚悉歌之。久之召還。又以作《玄都觀》詩,語涉譏忿。出為播州刺史,易連州,又徙夔州。后由和州刺史入為主客郎中,集賢直學士,復刺蘇州。再遷太子賓客。禹錫恃才而廢,乃以文章自適。素善詩,晚尤精,白居易推為詩豪。會昌中加檢校禮部尚書卒。有《劉賓客文集》及《外集》?!眰髦兄谎詣⒂礤a作《竹枝辭》及《玄都觀》詩,未提及《陋室銘》。作《竹枝辭》的心境與當時遭貶斥的處境相吻合。據(jù)《新唐書》卷一六八本傳記載:“憲宗立,叔文等敗,禹錫貶連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馬。州接夜郎諸夷,風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辭》……禹錫謂屈原居沅、湘間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聲,作《竹枝辭》十余篇?!眲⒂礤a被謫貶到朗州,其遭遇處境與屈原相似,故仿《九歌》作《竹枝辭》以屈原自況,完全切合客觀實際。倘若作有《陋室銘》,應收入《劉賓客文集》或《外集》,但此二集中未見此文。
查《中國人名大辭典》905頁崔沔小傳:“崔沔,唐長安人,字善沖。擢進士,舉賢良方正第。岑羲(侍中)深器之,曰:‘今郗詵也?!嫔蠲鳌抖Y經(jīng)》,詳定宗廟籩豆之數(shù)及六親服法,多所建議。性儉約,祿廩隨散宗族,不治居宅,嘗作《陋室銘》以見志。卒謚‘孝’?!?
《新唐書》卷一二九崔沔:“性情敦厚,純謹無二言。事親篤孝,有才章,擢進士。玄宗時官左散騎常侍,秘書監(jiān),太子賓客。沔深明《禮經(jīng)》,……性儉約自恃,祿廩隨散宗族,不治居宅,嘗作《陋室銘》以見志?!?《中國人名大辭典》崔沔?zhèn)髟从谑妨稀缎绿茣?。以崔沔的才華、生世、秉性“儉約”“不治居宅”,作《陋室銘》表明自己的志向,是切合實情的。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
4. 崔沔墓志文 上百度搜啊 有唐通議大夫守太子賓客贈尚書左仆射崔孝公(沔)墓志 李邕撰 潁陽縣丞徐珙書
(中央圖書館墓志拓片目錄二六七一:舊版)(《國立中央圖書館拓片目錄.墓志部
份》第一七一一號:新版)
初孝公之薨也 以開元廿九年十月廿九日權(quán)窆于邙山 故人北海太守江夏李
邕為志曰觀夫君子者以和為量 至人者與一為徒 正氣漫於四支 淳德封於
百行 豈曾子之問 避席以知 金人之口 緘銘乃慎 且柔進后動 巽止后
居 上下淡而■交 中正順而偕應 則無繩自直 不戒有孚 泯乎大方
5. 崔沔墓志文 上百度搜啊 有唐通議大夫守太子賓客贈尚書左仆射崔孝公(沔)墓志 李邕撰 潁陽縣丞徐珙書
(中央圖書館墓志拓片目錄二六七一:舊版)(《國立中央圖書館拓片目錄.墓志部
份》第一七一一號:新版)
初孝公之薨也 以開元廿九年十月廿九日權(quán)窆于邙山 故人北海太守江夏李
邕為志曰觀夫君子者以和為量 至人者與一為徒 正氣漫於四支 淳德封於
百行 豈曾子之問 避席以知 金人之口 緘銘乃慎 且柔進后動 巽止后
居 上下淡而■交 中正順而偕應 則無繩自直 不戒有孚 泯乎大方
問題一:岑參怎么讀音是什么 cen shen
問題二:岑參怎么讀 [cén shēn]
岑參(cén shēn)(約715-770),祖籍南陽(今屬河南),后徙居江陵(今湖北荊州市)。[1]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后人因稱“岑嘉州”。[2]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天寶三年進士。八年至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后又隨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判官。至德二載與杜甫等五人授右補闕。后出任嘉州刺史,大歷五年卒於成都。工詩,長于七言歌行?,F(xiàn)存詩三百六十首。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風格與高適相近,后人多并稱岑高。有《岑參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為八卷)行世?!度圃姟肪幵娝木?。
問題三:岑參怎么讀音正確 岑參
cēn cān
問題四:“岑參”兩個字怎么讀 岑參拼音:
[cén shēn]
問題五:岑參讀音是什么 應該讀 cén cān。
岑參字不詳,似乎很難確定其名參當讀“can”音還是讀“shen”音。岑參的父親岑植,做過刺史;有五個兒子:岑渭、岑況、岑參、岑秉、岑亞。岑參兄弟五人的取名,并非循著“兄弟連名”的命名方法,僅從其兄弟的名字中,仍很難斷定其名到底讀什么音。
然而,細細考察岑參家族的興衰史,似乎可以破譯其名字的真正含義與讀音。
岑參的《感舊賦》說:“國家六葉,吾門三相矣?!比嗍侵羔霞易宓拇_出過三位宰相這樣的高官。他曾祖父岑文本相太宗,伯祖岑長倩相高宗、武后,伯父岑羲相睿宗。岑文本長于文翰,著述甚富。岑長倩因為反對改立武承嗣為皇太子,反對詔天下立大云寺,得罪了諸武,被誣謀反而斬于市,五子同賜死。岑羲坐預太平公主謀逆,被誅,籍沒其家,親族數(shù)十輩,放逐略盡。這是岑參誕生前兩年的事,可見他雖出身于大家貴族,不過到他這一代已經(jīng)中落了。
岑羲在睿宗朝做戶部尚書時曾經(jīng)寫了一首題為《參跡樞揆》的詩(原詩今不存),同官沈期做《和戶部岑尚書參跡樞揆》??梢姙獒瘏⒚?,當受其伯父岑羲《參跡樞揆》詩的啟發(fā),“參”的謎底正是有望他重振相國家聲之義,其名當讀“can”才對。
岑參不像李白、杜甫那樣,常在詩文中宣揚自己的大志,但是他的《銀山磧西館》說:“丈夫三十未富貴,安能終日守筆硯?”又《西蜀旅舍春嘆寄朝中故人呈狄評事》說:“功業(yè)悲后時,光陰嘆虛擲。卻為文章累,幸有開濟策”??梢娝芗沂烙绊?,還是自負“有開濟策”,且以建功立業(yè)而自相期許。
再重點看看“岑參”本身出現(xiàn)在韻腳時的情況
1、 全宋詩卷九二六
子瞻子由各有寄題小詩卻用元韻和呈
孔平仲
二公俊軌皆千里,兩首新詩寄一。
大市朝希柱史,好奇兄弟有岑參。
雪天凍坐癡于雀,雨夕春眠困若蠶。
不是本來忘世味,便投閑寂亦難甘。
2、全宋詩卷二五二四
書懷
廖行之
萊衣喜氣著青衫,世路從渠裂兩驂。
試問虛名空斗北,何如榮養(yǎng)樂陔南。
鄰墻飽聽新詩句,尊酒相從幾笑談。
聞道秋郊足佳趣,好奇誰復似岑參。
3、全宋詩卷三○五二
又和感舊四首
劉克莊
老馬虺不服驂,然病起泛溪南。
失侯我尚堪耘豆,出牧公方自種柑。
畏壘屢豐愧桑楚,漢嘉雖小屈岑參。
新年聞說茅柴賤,陌上逢人各半酣。
問題六:岑參的讀音是什么? 岑參(Cān),唐代詩人。其詩與高適齊名,并稱“高岑”。長于七言歌行。由于從軍多年,對邊塞生活有深刻體驗。善于描繪塞上風光和戰(zhàn)爭氣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
岑參(Cān)之參(Cān),《辭?!芬魋hēn。
唐.杜甫《陂行》:
岑參(Cān)兄弟皆好奇,攜我遠來游陂。
宋.孔平仲《子瞻子由各有寄題小庵詩卻用元韻和呈》:
二公俊軌皆千里,兩首新詩寄一庵。
大隱市朝希柱史,好奇兄弟有岑參(Cān)。
雪天凍坐癡于雀,雨夕春眠困若蠶。
不是本來忘世味,便投閑寂亦難甘。
宋.洪皓《戲用邁韻呈吳傅朋兼簡梁宏父向巨原》:
憂患二毛侵,目睫亦毿毿。
篇什棄置久,遑暇閱龍龕。
吳侯主詩盟,欲從靳如驂。
古風風格老,敘事若綺談。
宦情既淡薄,世故應飽諳。
置驛復鄭莊,好奇過岑參(Cān)。
宋.廖行之《書懷》詩:
萊衣喜氣著青衫,世路從渠裂兩驂。
試問虛名空斗北,何如榮養(yǎng)樂陔南。
鄰墻飽聽新詩句,尊酒相從幾笑談。
聞道秋郊足佳趣,好奇誰復似岑參(Cān)。
宋.劉克莊《又和感舊四首》:
老馬虺不服驂,累然病起泛溪南。
失侯我尚堪耘豆,出牧公方自種柑。
畏壘屢豐愧桑楚,漢嘉雖小屈岑參(Cān)。
新年聞說茅柴賤,陌上逢人各半酣。
岑參(Cān)詩一首:《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44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常浩
下一篇: 常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