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家,資料不詳,主要作品包括《包待制智賺灰欄記》
西元1294年是農歷甲午年(馬年);元至元三十一年,元貞元年;越南興隆二年;日本永仁二年。這一年里,重大的事件有圣方濟各會建立;寶山古石城、天妃靈慈宮和圣十字教堂建成;意大利獲準在京城設立教堂傳教;元世祖忽必烈和李行甫逝世。
基本前身
虎翼 、犬神、龍牙,上古三大邪器,造刀者不明,相傳鍛造原料中使用了許多惡毒之物,并有多種詛咒纏縛。夏朝末期為君主夏桀所有,之后暴政開始。上古三刀被供奉于夏朝太廟,據(jù)史料記載,商湯攻入夏朝太廟之時,黑云遮天,鬼哭神嚎,龍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化為三股妖風襲來,頓時商朝大軍死傷無數(shù)。湯王棄戈下馬,手持軒轅黃金劍單人闖入太廟主殿,揮劍疾斬,三大邪刀被擊成碎片封印于地下。史載:“中平二年,李傕掘得三刀,銘曰龍牙、虎翼、犬神,傕常服之?!薄度龂尽罚骸皞鄮?,手復與鞭合持一刃(傕帶三刀,執(zhí)一刀)。侍中、侍郎見傕帶仗,皆惶恐,亦帶劍持刀,先入在帝側?!?時代遷移,北宋朝著名鐵匠韓蘄在一處深山之中發(fā)現(xiàn)了商朝太廟的遺址,并開啟封印得到了龍牙、虎翼、犬神三邪刀的碎片,其時“碎鐵中隱隱有黑氣,觸之即發(fā)”。后由韓蘄與宮廷鑄劍師合力鑄造,耗時一年零八天,鑄成降龍、伏虎、斬犬三把鍘刀,由大宋天子御批存放于開封府,時任開封府尹包拯成為第一個“開封三鍘”的持刀人。數(shù)千年前的三大邪器在被軒轅劍擊碎之后,長年封印,日后居然成了代表天下正氣的“青天三鍘刀”,真可謂物極必反。此故事出自傳說。
基本由來
相傳宋仁宗年間,陳州大旱,皇帝派四國舅到陳州放糧。四國舅見利忘義在發(fā)放的糧食里摻了石沙,坑害百姓。包拯知道此事后就上書朝廷?;实叟砂巴愔菡{查四國舅放糧一案,
圣上加封包公為龍圖閣大學士,仍兼開封府事務,前往陳州稽察放賑之事,并統(tǒng)理民情。包公并不謝恩,跪奏道:“臣無權柄,不能服眾,難以奉詔?!笔ド系溃骸霸儋p卿御札三道,誰敢不服? ”包公謝恩,領旨出朝。
且說公孫策自包公入朝后,他便提心吊膽,坐立不安,滿心要打點行李起身,又恐謠言惑眾,只得忍耐。忽聽一片聲喊,以為事體不妥。正在驚惶之際,只見包興先自進來告訴,老爺被圣上加封為龍圖閣大學士,派往陳州查賑。公孫策聞聽,這一樂真是喜出望外。包興道:“特派我前來與先生商議,打發(fā)報喜人等,不準他們在此嘈雜?!惫珜O策歡歡喜喜與包興斟酌妥帖,賞了報喜的去后,不多時,包公下朝。大家叩喜已畢,便對公孫策道:“圣上賜我御札三道,先生不可大意。你須替我仔細參詳,莫要辜負圣恩?!闭f罷進內去了。這句話把個公孫策打了個悶葫蘆,回至自己屋內,千思萬想,猛然省悟,說:“是了!這是逐客之法。欲要不用我,又賴不過情面,故用這樣難題目。我何不如此如此,鬼混一番,一來顯顯我胸中的抱負,二來也看看包公膽量。左右是散伙罷咧!”于是研墨蘸筆,先度量了尺寸,注寫明白。后又寫了做法,并分上、中、下三品,龍、虎、狗的式樣。他用筆畫成三把鍘刀,故意的以“札”字做“鍘”字,“三道”做“三刀”,看包公有何話說。畫畢,來至書房。包興回明了,包公請進。公孫策將畫單呈上,以為包公必然大怒,彼此一拱手就完了。誰知包公不但不怒,將單一一看明,不由春風滿面,口中急急稱贊:“先生真天才也!”立刻叫包興傳喚木匠?!熬蜔┫壬更c,務必連夜蕩出樣子來,明早還要恭呈御覽?!惫珜O策聽了此話,愣呵呵的連話也說不出來。此事就要說這是我畫著玩的,也改不過口來了。又見包公連催外班快傳匠役。公孫策見真要辦理此事,只得退出,從新將單子細細的搜求,又添上如何包銅葉子,如何釘金釘子,如何安鬼王頭,又添上許多樣色。不多時,匠役人等來到。公孫策先叫看了樣子,然后教他做法。眾人不知有何用處,只得按著吩咐的樣子蕩起。一個個手忙腳亂,整整鬧了一夜,方才蕩得。包公臨上朝時,俱各看了,吩咐用黃箱盛上,抬至朝中,預備御覽。
包公坐轎來至朝中,三呼已畢,出班奏道:“臣包拯昨蒙圣恩,賜御鍘三刀,臣謹遵旨,擬得式樣,不敢擅用,謹呈御覽?!闭f著話,黃箱已然抬到,擺在殿上。圣上閃目觀瞧,原來是三口鍘刀的樣子,分龍、虎、狗三品。包公又奏:“如有犯法者,各按品級行法?!笔ド显缫衙靼?,包公用意是借“札”字之音改作“鍘”字,做成三口鍘刀,以為鎮(zhèn)嚇外官之用,不覺龍顏大喜,稱羨包公奇才巧思,立刻準了所奏?!安槐囟ㄈ照堄?,俟御刑造成,急速起身。”包公謝恩,出朝上轎。第二天帶往陳州,查明事實之后將四國舅用龍頭鍘處決為陳州百姓出了一口氣!此故事出自《七俠五義》。
還有一說 :那三口鍘刀是老百姓自己出錢做的,擺在開封府前面,用以紀念包拯的奉公執(zhí)法。
基本特征
在包公戲里,最重要的道具就是包公那三口大鍘刀。這是包公戲的符號,如京劇《花蝴蝶》(《盜御馬》)一開場,包公上場自表:“銅鑼開道人吶喊,誰人不知包青天。我身邊隨帶著張龍、趙虎、王朝和馬漢,三口銅鍘神鬼寒?!?br>包公戲總是以“開鍘”這一聲怒吼而進入劇情高潮,于是很多戲曲直接將包公戲目總結為“大鍘”。河南豫劇就有“四大鍘”,即《鍘趙王》、《鍘美案》、《鍘郭嵩》、《鍘郭槐》四個經(jīng)典劇目。
在戲曲的影響下,包公和鍘刀結下了不解之緣。比如河南開封“開封府”景點,不僅陳列有三口大鍘刀,還作為旅游節(jié)目,天天有演員扮演的包公和他的手下,在“開封府”里“開鍘”。合肥的包公祠,也陳列著三口大鍘刀。
鍘刀本是養(yǎng)馬工具
其實,中國古代法律里從來沒有以鍘刀作為刑具。先秦到宋代,從來沒有鍘刀行刑的記載。秦漢時的死刑種類“腰斬”,是罪人裸體俯身趴在“?”上,用斧子砍斷罪人身軀。因此有“斧?”連稱代表死刑的說法。隋朝確定五刑制度,死刑僅有斬、絞兩種。斬,是以刀斬首;絞,是以短棍收緊套在罪人頸脖的繩圈使其窒息斃命。以后唐、宋兩代都基本沿襲五刑制度,死刑種類仍然只有斬、絞,只是針對個別極其嚴重的犯罪,才特設“凌遲處死”。因此在包公所處的北宋,是沒有鍘刀刑具的。
實際上,“鍘”這個字也是很晚才出現(xiàn)的。東漢的《說文解字》里根本就沒有這個字,在唐宋兩代的文獻中也是極難尋找。鍘刀的記載大量出現(xiàn),是在元朝。以游牧為生的蒙古族,冬季需要將儲備的草料切碎來飼養(yǎng)牲畜。鍘刀有固定的支點,能夠將草料切割均勻,“鍘”字右邊部分“則”,按照《說文解字》,“等畫(劃)物也”,具有均分的字義。明代學者梅膺祚編纂的工具書《字匯》(成書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解釋“鍘”字,“鍘草也”??梢婂幍妒菍iT用來鍘草的工具。
元代作家馬致遠創(chuàng)作的著名散曲《借馬》,描寫馬主人不舍得將馬借給朋友使用,又礙于面子不好拒絕,只好百般交代“注意事項”,其中就有一句“軟煮料草鍘底細”,請求朋友仔細鍘草喂馬。
元朝人很熟悉鍘刀的用法和技巧,因此元曲中常見“輪鍘跳塔”的形容詞,表現(xiàn)身懷絕技,機巧過人。比如王曄散曲《水仙子》中,形容風月場老手“風流雙漸慣輪鍘,瀾浪蘇卿能跳塔”。
元雜劇中的“勢劍銅鍘”
鍘刀本來只是養(yǎng)馬工具,可在元代雜劇里,已經(jīng)將鍘刀視為皇帝特賜的刑具,和“勢劍”(尚方寶劍)并列。比如鄭廷玉《包待制智勘后庭花》中,包公請求審理疑案的全權,于是上級趙廉訪答應,“與你勢劍銅鍘,限三日便與我問成這樁事”。“勢劍銅鍘”也已經(jīng)被描寫為包公在開封府的排場,比如無名氏《叮叮當當盆兒鬼》,“俺則見狠公吏把荊杖撾,惡曹司將文卷押,兩邊廂擺列著勢劍銅鍘,中間里端坐個象簡烏紗”。
在元代雜劇里,鍘刀是用來砍頭的刑具,比如李行甫《包待制智賺灰闌記》里包公的臺詞:“在公廳上胡言亂語的;若不是呵,就把銅鍘來切了這個驢頭?!笨墒窃谟行﹦”纠?,銅鍘也可以是腰斬的刑具,比如無名氏《馮玉蘭夜月泣江舟》唱詞:“若不是你金大人勢劍銅鍘,將賊徒分腰斷頸,可不干著俺泣江舟這一段冤情?!?br>飼馬工具鍘刀演變?yōu)樾叹摺般~鍘”,想來不可能是真的用銅做的鍘刀,應該是用銅皮包裹了木質鍘刀床,便于洗刷。
盡管元雜劇里有這么多銅鍘的情節(jié),可是在元代法律里卻并沒有銅鍘刑具,也沒有腰斬死刑。很可能是因為元代權豪橫行不法,使用鍘刀私自用刑,以至于在社會上留下這樣的印象,并被編入雜劇。
“失而復得”的大鍘刀
明朝成化年間(1471-1478)刊行的《說唱詞話》,有六個包公故事,但沒有一處提到鍘刀。后來安遇時編纂的小說《包龍圖判百家公案》,將所有有關包公的傳奇“一網(wǎng)打盡”,也并沒有提到這個“勢劍銅鍘”。
足足過了幾百年后,到了晚清時,著名說書藝人石玉昆有關包公傳奇的說書被人改編為《三俠五義》小說,這時包公的銅鍘又回來了,而且變成了三件套。
在《三俠五義》第九回《斷奇冤奏參封學士 造御刑查賑赴陳州》,說是包公被宋仁宗封為龍圖閣大學士,仍兼開封府事務,前往陳州稽察放賑,宋仁宗“又賞了御札三道”。包公暗示師爺公孫策,以“札”字當“鍘”字,設計出龍、虎、狗三把大鍘刀。包公第二天向宋仁宗展示,奏請“如有犯法者,各按品級行法”,宋仁宗居然“龍顏大喜,稱羨包公奇才巧思”。
第十五回《斬龐昱初試龍頭鍘 遇國母晚宿天齊廟》,還仔細描寫了鍘刀行刑的細節(jié):“……只見馬漢早將他丟翻在地。四名衙役過來,與他口內銜了木嚼,剝去衣服,將蘆席鋪放,立刻卷起,用草繩束了三道。張龍、趙虎二人將他抬起,走至鍘前,放入鍘口,兩頭平均。此時馬漢、王朝黑面向里,左手執(zhí)定刀靶,右手按定刀背,直瞅座上。包公將袍袖一拂,虎項一扭,口說‘行刑’二字。王朝將彪軀一縱,兩膀用力,只聽咔喳一聲,將惡賊登時腰斬,分為兩頭一邊齊的兩段。”
說書藝人石玉昆(約1810-1871),生活于晚清“亂世”。清廷于1853年開始實行對盜賊等重大犯罪“就地正法”制度,允許地方督撫直接批準下屬執(zhí)行死刑。在一些治安差的地方,濫用死刑的情況嚴重。那么可以想見,有些劊子手為了方便執(zhí)行死刑,很可能會使用鍘刀。說書藝人見到這樣的情形并將之編入包公故事,也就是可能的了。而《三俠五義》是很多近代戲曲故事的源頭,三把鍘刀也就越傳越神,“深入人心”了。
基本前身
虎翼 、犬神、龍牙,上古三大邪器,造刀者不明,相傳鍛造原料中使用了許多惡毒之物,并有多種詛咒纏縛。夏朝末期為君主夏桀所有,之后暴政開始。上古三刀被供奉于夏朝太廟,據(jù)史料記載,商湯攻入夏朝太廟之時,黑云遮天,鬼哭神嚎,龍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化為三股妖風襲來,頓時商朝大軍死傷無數(shù)。湯王棄戈下馬,手持軒轅黃金劍單人闖入太廟主殿,揮劍疾斬,三大邪刀被擊成碎片封印于地下。史載:“中平二年,李傕掘得三刀,銘曰龍牙、虎翼、犬神,傕常服之。”《三國志》:“傕帶三刀,手復與鞭合持一刃(傕帶三刀,執(zhí)一刀)。侍中、侍郎見傕帶仗,皆惶恐,亦帶劍持刀,先入在帝側。” 時代遷移,北宋朝著名鐵匠韓蘄在一處深山之中發(fā)現(xiàn)了商朝太廟的遺址,并開啟封印得到了龍牙、虎翼、犬神三邪刀的碎片,其時“碎鐵中隱隱有黑氣,觸之即發(fā)”。后由韓蘄與宮廷鑄劍師合力鑄造,耗時一年零八天,鑄成降龍、伏虎、斬犬三把鍘刀,由大宋天子御批存放于開封府,時任開封府尹包拯成為第一個“開封三鍘”的持刀人。數(shù)千年前的三大邪器在被軒轅劍擊碎之后,長年封印,日后居然成了代表天下正氣的“青天三鍘刀”,真可謂物極必反。此故事出自傳說。
基本由來
相傳宋仁宗年間,陳州大旱,皇帝派四國舅到陳州放糧。四國舅見利忘義在發(fā)放的糧食里摻了石沙,坑害百姓。包拯知道此事后就上書朝廷。皇帝派包拯前往陳州調查四國舅放糧一案,
圣上加封包公為龍圖閣大學士,仍兼開封府事務,前往陳州稽察放賑之事,并統(tǒng)理民情。包公并不謝恩,跪奏道:“臣無權柄,不能服眾,難以奉詔?!笔ド系溃骸霸儋p卿御札三道,誰敢不服? ”包公謝恩,領旨出朝。
且說公孫策自包公入朝后,他便提心吊膽,坐立不安,滿心要打點行李起身,又恐謠言惑眾,只得忍耐。忽聽一片聲喊,以為事體不妥。正在驚惶之際,只見包興先自進來告訴,老爺被圣上加封為龍圖閣大學士,派往陳州查賑。公孫策聞聽,這一樂真是喜出望外。包興道:“特派我前來與先生商議,打發(fā)報喜人等,不準他們在此嘈雜?!惫珜O策歡歡喜喜與包興斟酌妥帖,賞了報喜的去后,不多時,包公下朝。大家叩喜已畢,便對公孫策道:“圣上賜我御札三道,先生不可大意。你須替我仔細參詳,莫要辜負圣恩。”說罷進內去了。這句話把個公孫策打了個悶葫蘆,回至自己屋內,千思萬想,猛然省悟,說:“是了!這是逐客之法。欲要不用我,又賴不過情面,故用這樣難題目。我何不如此如此,鬼混一番,一來顯顯我胸中的抱負,二來也看看包公膽量。左右是散伙罷咧!”于是研墨蘸筆,先度量了尺寸,注寫明白。后又寫了做法,并分上、中、下三品,龍、虎、狗的式樣。他用筆畫成三把鍘刀,故意的以“札”字做“鍘”字,“三道”做“三刀”,看包公有何話說。畫畢,來至書房。包興回明了,包公請進。公孫策將畫單呈上,以為包公必然大怒,彼此一拱手就完了。誰知包公不但不怒,將單一一看明,不由春風滿面,口中急急稱贊:“先生真天才也!”立刻叫包興傳喚木匠?!熬蜔┫壬更c,務必連夜蕩出樣子來,明早還要恭呈御覽?!惫珜O策聽了此話,愣呵呵的連話也說不出來。此事就要說這是我畫著玩的,也改不過口來了。又見包公連催外班快傳匠役。公孫策見真要辦理此事,只得退出,從新將單子細細的搜求,又添上如何包銅葉子,如何釘金釘子,如何安鬼王頭,又添上許多樣色。不多時,匠役人等來到。公孫策先叫看了樣子,然后教他做法。眾人不知有何用處,只得按著吩咐的樣子蕩起。一個個手忙腳亂,整整鬧了一夜,方才蕩得。包公臨上朝時,俱各看了,吩咐用黃箱盛上,抬至朝中,預備御覽。
包公坐轎來至朝中,三呼已畢,出班奏道:“臣包拯昨蒙圣恩,賜御鍘三刀,臣謹遵旨,擬得式樣,不敢擅用,謹呈御覽?!闭f著話,黃箱已然抬到,擺在殿上。圣上閃目觀瞧,原來是三口鍘刀的樣子,分龍、虎、狗三品。包公又奏:“如有犯法者,各按品級行法?!笔ド显缫衙靼?,包公用意是借“札”字之音改作“鍘”字,做成三口鍘刀,以為鎮(zhèn)嚇外官之用,不覺龍顏大喜,稱羨包公奇才巧思,立刻準了所奏?!安槐囟ㄈ照堄?,俟御刑造成,急速起身。”包公謝恩,出朝上轎。第二天帶往陳州,查明事實之后將四國舅用龍頭鍘處決為陳州百姓出了一口氣!此故事出自《七俠五義》。
還有一說 :那三口鍘刀是老百姓自己出錢做的,擺在開封府前面,用以紀念包拯的奉公執(zhí)法。
基本特征
在包公戲里,最重要的道具就是包公那三口大鍘刀。這是包公戲的符號,如京劇《花蝴蝶》(《盜御馬》)一開場,包公上場自表:“銅鑼開道人吶喊,誰人不知包青天。我身邊隨帶著張龍、趙虎、王朝和馬漢,三口銅鍘神鬼寒。”
包公戲總是以“開鍘”這一聲怒吼而進入劇情高潮,于是很多戲曲直接將包公戲目總結為“大鍘”。河南豫劇就有“四大鍘”,即《鍘趙王》、《鍘美案》、《鍘郭嵩》、《鍘郭槐》四個經(jīng)典劇目。
在戲曲的影響下,包公和鍘刀結下了不解之緣。比如河南開封“開封府”景點,不僅陳列有三口大鍘刀,還作為旅游節(jié)目,天天有演員扮演的包公和他的手下,在“開封府”里“開鍘”。合肥的包公祠,也陳列著三口大鍘刀。
鍘刀本是養(yǎng)馬工具
其實,中國古代法律里從來沒有以鍘刀作為刑具。先秦到宋代,從來沒有鍘刀行刑的記載。秦漢時的死刑種類“腰斬”,是罪人裸體俯身趴在“?”上,用斧子砍斷罪人身軀。因此有“斧?”連稱代表死刑的說法。隋朝確定五刑制度,死刑僅有斬、絞兩種。斬,是以刀斬首;絞,是以短棍收緊套在罪人頸脖的繩圈使其窒息斃命。以后唐、宋兩代都基本沿襲五刑制度,死刑種類仍然只有斬、絞,只是針對個別極其嚴重的犯罪,才特設“凌遲處死”。因此在包公所處的北宋,是沒有鍘刀刑具的。
實際上,“鍘”這個字也是很晚才出現(xiàn)的。東漢的《說文解字》里根本就沒有這個字,在唐宋兩代的文獻中也是極難尋找。鍘刀的記載大量出現(xiàn),是在元朝。以游牧為生的蒙古族,冬季需要將儲備的草料切碎來飼養(yǎng)牲畜。鍘刀有固定的支點,能夠將草料切割均勻,“鍘”字右邊部分“則”,按照《說文解字》,“等畫(劃)物也”,具有均分的字義。明代學者梅膺祚編纂的工具書《字匯》(成書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解釋“鍘”字,“鍘草也”??梢婂幍妒菍iT用來鍘草的工具。
元代作家馬致遠創(chuàng)作的著名散曲《借馬》,描寫馬主人不舍得將馬借給朋友使用,又礙于面子不好拒絕,只好百般交代“注意事項”,其中就有一句“軟煮料草鍘底細”,請求朋友仔細鍘草喂馬。
元朝人很熟悉鍘刀的用法和技巧,因此元曲中常見“輪鍘跳塔”的形容詞,表現(xiàn)身懷絕技,機巧過人。比如王曄散曲《水仙子》中,形容風月場老手“風流雙漸慣輪鍘,瀾浪蘇卿能跳塔”。
元雜劇中的“勢劍銅鍘”
鍘刀本來只是養(yǎng)馬工具,可在元代雜劇里,已經(jīng)將鍘刀視為皇帝特賜的刑具,和“勢劍”(尚方寶劍)并列。比如鄭廷玉《包待制智勘后庭花》中,包公請求審理疑案的全權,于是上級趙廉訪答應,“與你勢劍銅鍘,限三日便與我問成這樁事”。“勢劍銅鍘”也已經(jīng)被描寫為包公在開封府的排場,比如無名氏《叮叮當當盆兒鬼》,“俺則見狠公吏把荊杖撾,惡曹司將文卷押,兩邊廂擺列著勢劍銅鍘,中間里端坐個象簡烏紗”。
在元代雜劇里,鍘刀是用來砍頭的刑具,比如李行甫《包待制智賺灰闌記》里包公的臺詞:“在公廳上胡言亂語的;若不是呵,就把銅鍘來切了這個驢頭?!笨墒窃谟行﹦”纠?,銅鍘也可以是腰斬的刑具,比如無名氏《馮玉蘭夜月泣江舟》唱詞:“若不是你金大人勢劍銅鍘,將賊徒分腰斷頸,可不干著俺泣江舟這一段冤情?!?br>飼馬工具鍘刀演變?yōu)樾叹摺般~鍘”,想來不可能是真的用銅做的鍘刀,應該是用銅皮包裹了木質鍘刀床,便于洗刷。
盡管元雜劇里有這么多銅鍘的情節(jié),可是在元代法律里卻并沒有銅鍘刑具,也沒有腰斬死刑。很可能是因為元代權豪橫行不法,使用鍘刀私自用刑,以至于在社會上留下這樣的印象,并被編入雜劇。
“失而復得”的大鍘刀
明朝成化年間(1471-1478)刊行的《說唱詞話》,有六個包公故事,但沒有一處提到鍘刀。后來安遇時編纂的小說《包龍圖判百家公案》,將所有有關包公的傳奇“一網(wǎng)打盡”,也并沒有提到這個“勢劍銅鍘”。
足足過了幾百年后,到了晚清時,著名說書藝人石玉昆有關包公傳奇的說書被人改編為《三俠五義》小說,這時包公的銅鍘又回來了,而且變成了三件套。
在《三俠五義》第九回《斷奇冤奏參封學士 造御刑查賑赴陳州》,說是包公被宋仁宗封為龍圖閣大學士,仍兼開封府事務,前往陳州稽察放賑,宋仁宗“又賞了御札三道”。包公暗示師爺公孫策,以“札”字當“鍘”字,設計出龍、虎、狗三把大鍘刀。包公第二天向宋仁宗展示,奏請“如有犯法者,各按品級行法”,宋仁宗居然“龍顏大喜,稱羨包公奇才巧思”。
第十五回《斬龐昱初試龍頭鍘 遇國母晚宿天齊廟》,還仔細描寫了鍘刀行刑的細節(jié):“……只見馬漢早將他丟翻在地。四名衙役過來,與他口內銜了木嚼,剝去衣服,將蘆席鋪放,立刻卷起,用草繩束了三道。張龍、趙虎二人將他抬起,走至鍘前,放入鍘口,兩頭平均。此時馬漢、王朝黑面向里,左手執(zhí)定刀靶,右手按定刀背,直瞅座上。包公將袍袖一拂,虎項一扭,口說‘行刑’二字。王朝將彪軀一縱,兩膀用力,只聽咔喳一聲,將惡賊登時腰斬,分為兩頭一邊齊的兩段?!?br>說書藝人石玉昆(約1810-1871),生活于晚清“亂世”。清廷于1853年開始實行對盜賊等重大犯罪“就地正法”制度,允許地方督撫直接批準下屬執(zhí)行死刑。在一些治安差的地方,濫用死刑的情況嚴重。那么可以想見,有些劊子手為了方便執(zhí)行死刑,很可能會使用鍘刀。說書藝人見到這樣的情形并將之編入包公故事,也就是可能的了。而《三俠五義》是很多近代戲曲故事的源頭,三把鍘刀也就越傳越神,“深入人心”了。
西元1294年是農歷甲午年(馬年);元至元三十一年,元貞元年;越南興隆二年;日本永仁二年。這一年里,重大的事件有圣方濟各會建立;寶山古石城、天妃靈慈宮和圣十字教堂建成;意大利獲準在京城設立教堂傳教;元世祖忽必烈和李行甫逝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46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李孝光
下一篇: 李直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