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崈字宗卿,江陰軍人。隆興元年進士,為建康府觀察推官。丞相虞允文奇其才,奏除國子博士。孝宗諭允文舉自代者,允文首薦崈。有旨賜對,遂言:“恢復之志不可忘,恢復之事未易舉,宜甄拔實才,責以內治,遵養(yǎng)十年,乃可議北向?!?br/>時方遣范成大使金,祈請陵寢。崈言:“泛使亟遣,無益大計,徒以驕敵?!毙⒆诓粯?,曰:“卿家墳墓為人所據,亦須理索否?”崈對曰:“臣但能訴之,不能請之?!毙⒆谂?,崈退待罪,孝宗察其忠,不譴也。
遷太常博士,出知秀州華亭縣。捍海堰廢且百年,咸潮歲大入,壞并海田,蘇、湖皆被其害。崈至???,訪遺址已淪沒,乃奏創(chuàng)筑,三月堰成,三州舄鹵復為良田。除直秘閣、知平江府,入奏內殿,因論楮幣折閱,請公私出內,并以錢會各半為定法。詔行其言,天下便之。
知吉州,召除戶部郎中,遷樞密院檢詳文字。被命接伴金國賀生辰使。金歷九月晦,與《統(tǒng)天歷》不合,崈接使者以恩意,乃徐告以南北歷法異同,合從會慶節(jié)正日隨班上壽。金使初難之,卒屈服。孝宗喜謂崈曰:“使人聽命成禮而還,卿之力也。”
先是,王抃為樞密,崈不少下之。方迓客時,抃排定程頓奏,上降付接伴,令沿途遵執(zhí)。崈具奏,謂“不可以此啟敵疑心?!辈环钤t。抃憾之,訾崈不禮金使,予祠。起知鄂州,移江西轉運判官,提點浙東刑獄,進直徽猷閣、知平江府,升龍圖閣,移帥紹興府,改兩浙轉運副使,以憂去。
光宗即位,召對,除太常少卿兼權工部侍郎,進戶部侍郎,擢煥章閣直學士、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崈素以吳氏世掌兵為慮,陛辭,奏曰:“臣入蜀后,吳挺脫至死亡,兵權不可復付其子。臣請得便宜撫定諸軍,以俟朝命?!蓖λ?,崈即奏:“乞選他將代之,仍置副帥,別差興州守臣,并利州西路帥司歸興元,以殺其權。挺長子曦勿令奔喪,起復知和州,屬總領楊輔就近節(jié)制諸軍,檄利路提刑楊虞仲往攝興州?!背⒚鼜堅t代挺,以李仁廣副之,遂革世將之患。其后郭杲繼詔復兼利西路安撫。杲死,韓侂胄復以兵權付曦,曦叛,識者乃服崈先見。
進煥章閣直學士。寧宗即位,赴召,以中丞謝深甫論罷之。居數年,復職知慶元府。既入奏,韓侂胄招以見,出奏疏幾二千言示崈,蓋北伐議也,知崈平日主復仇,冀可與共功名。崈曰:“中原淪陷且百年,在我固不可一日而忘也,然兵兇戰(zhàn)危,若首倡非常之舉,兵交勝負未可知,則首事之禍,其誰任之?此必有夸誕貪進之人,攘臂以僥幸萬一,宜亟斥絕,不然必誤國矣。”
進敷文閣學士,改知建康府。將行,侂胄曰:“此事姑為遲之。”崈因贊曰:“翻然而改,誠社稷生靈之幸,惟無搖于異議,則善矣?!眮腚新劷鹑酥闷秸?,宣撫河南,奏以崈?yōu)楹灅?,宣撫江、淮以應之。崈手書力論“金人未必有意敗盟,中國當示大體,宜申警軍實,使吾常有勝勢。若釁自彼作,我有辭矣?!毙麚嶙h遂寢。侂胄移書欲除崈內職,宣諭兩淮。崈報曰:“使名雖異,其為示敵人以嫌疑之跡則同,且偽平章宣撫既寢,尤不宜輕舉?!眮腚凶滩粣?。
升寶文閣學士、刑部尚書、江淮宣撫使。時宋師克泗州,進圖宿、壽,既而師潰,侂胄遣人來議招收潰卒,且求自解之計。崈謂:“宜明蘇師旦、周筠等僨師之奸,正李汝翼、郭倬等喪師之罪?!睄冇礀|兵力,為兩淮聲援,奏“泗州孤立,淮北所屯精兵幾二萬,萬一金人南出清河口及犯天長等城,則首尾中斷,墮敵計矣。莫若棄之,還軍盱眙?!睆闹?br/>金人擁眾自渦口犯淮南,或勸崈棄廬、和州為守江計,崈曰:“棄淮則與敵共長江之險矣。吾當與淮南俱存亡?!币嬖霰鵀榉?。
進端明殿學士、侍讀,尋拜簽書樞密院,督視江、淮軍馬。有自北來者韓元靖,自謂琦五世孫,崈詰所以來之故,元靖言:“兩國交兵,北朝皆謂出韓太師意,今相州宗族墳墓皆不可保,故來依太師爾?!睄兪巩吰湔f,始露講解意。崈遣人護送北歸,俾扣其實。其回也,得金行省幅紙,崈以聞于朝,遂遣王文采持書幣以行。文采還,金帥答書辭順,崈復以聞,遂遣陳璧充小使。璧回,具言:“金人詰使介,既欲和矣,何為出兵真州以襲我?然仍露和意也?!睄儼讖R堂,請自朝廷移書續(xù)前議,又謂彼既指侂飯胄為元謀,若移書,宜暫免系銜。侂胄大怒,罷崈,以知樞密院事張巖代之。既以臺論,提舉洞霄宮,落職。
侂胄誅,以資政殿學士知建康府,尋改江、淮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茨线\司招輯邊民二萬,號“雄淮軍”,月廩不繼,公肆剽劫,崈乃隨“雄淮”所屯,分隸守臣節(jié)制,其西路則同轉運使張穎揀刺為御前武定軍,以三萬人為額,分為六軍,余汰歸農,自是月省錢二十八萬緡,米三萬四千石。武定既成軍伍,淮西賴其力。以病丐歸,拜同知樞密院事。卒,謚忠定。
崈儀狀魁杰,機神英悟,嘗慷慨謂人曰:“生無以報國,死愿為猛將以滅敵?!逼渲伊x性然也。
黃河諺語、成語詩句、名句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昨日勝今日,今年老去年。 黃河清有日,白發(fā)黑無緣。
渡黃河詩
河流迅且濁。湯湯不可陵。
檜檝難為榜。松舟才自勝。
空庭偃舊木。荒疇余故塍。
不覩人行跡。但見狐兔興。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當澄。
浪淘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椗?。
涼洲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不到黃河心不甘。
說 盡 黃 河 只 為 水(諺語)
意 思:比 喻 說 了 多 少 話 , 只 有 一 個 目 的。
例 句:你 不 用 再 爭 辯 了,~,還 是 對 我 有 意 見。
?跳進黃河洗不清。
這句子的本意是說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進黃河這樣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實,不論是誰,跳進黃河就別想洗清。同時,黃河的泥沙顆粒很細,有時河水甚至成泥漿狀態(tài),沾在身體上確實不易洗凈,真的成了"跳進黃河洗不清了"。
?看來他是不 到黃河心不死。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句詩說的是黃河從西方遙遠的天邊奔騰而來,又滾滾東逝入海。今天,"黃河之水天上來"卻常常被人們用來形容黃河下游的"懸河"現象。"懸河",是指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的河流,又稱"地上河"。懸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開闊、比降不大、水流平緩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斷抬高,水位相應上升,為防止水害,兩岸大堤亦隨之不斷加高,年長日久,河床高出兩岸地面,成為"懸河"。黃河至下游后,每年大約有4億噸泥沙淤積于下游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黃河下游成為世界上著名的"懸河"?,F在黃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縣的曹崗,竟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黃河之水天上來了。"由于河道高出地面,一般來說鄭州以下的黃河下游河道成了淮河、海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黃河兩岸已不屬于黃河流域了。
中流砥柱:這一成語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就像立在黃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樣。砥柱山其實是一巨石,位于黃河三門峽段的急流中,是一個石島,人稱"砥柱石",或"中流砥柱"。黃河水到峽谷中被兩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沖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渦,分成兩股流開,離開三門峽谷,場景驚心動魄。過去黃河水運發(fā)達,曾為航船要道。但在三門峽段,常有觸礁者。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稱。后船每行至此,船夫們便下船用纖繩拉過。傳說中的砥柱石,是用來鎮(zhèn)定河水波瀾的,在船夫們的眼中,砥柱石卻是一座航標。石上原刻有"照我來"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駛來。船只要朝它駛來,眼看要撞上時,砥柱前面的波濤回過水來,正好將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
黃河的形成:
之一
在距今160萬年左右,青藏高原在一次猛烈驚人的抬升運動中,躍然升出地面,其他板塊邊緣發(fā)生斷裂褶皺,形成階梯狀地貌,原來廣泛分布的湖泊匯集成河。一條由湖泊匯集而成的大河隨之奔騰而下,形成地質構造史中驚心動魄的一幕。
之二
據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是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后,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年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成為從河源到入??谏舷仑炌ǖ拇蠛印?br> 黃河與我國其他江河相比,有幾個顯著特點:
一是水少沙多。
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徑流量580億立方米,相當于長江的1/17,僅占全國河川徑流總量的2%,居我國七大江河的第4位。流域內人均水量593m3,為全國人均水量的25%;耕地畝均水324m3,僅為全國耕地畝均水量的17%。黃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十分嚴重,造成下游河道嚴重淤積,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約10厘米。黃河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合沙量為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在世界江河是絕無僅有的。如果把16億噸泥沙堆成高、寬各1米的土堤,其長度為地球到月球距離的3倍,可以繞地球赤道27圈。
二是水、沙時空分布不均。
黃河水量的60%來自蘭州以上,秦嶺北麓,90%以上的泥沙主要來自河口鎮(zhèn)至龍門區(qū)間與涇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區(qū)。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量集中來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來自幾場暴雨洪水。這種水少沙多,水、沙分布的集中性,給開發(fā)利用黃河水資源和下游防洪,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三是地上懸河。
由于長期泥沙淤積,目前黃河下游堤防臨背懸差一般5~6米。灘面比新鄉(xiāng)市地面高出約20米,比開封市地面高出約13米,比濟南市地面高出約5米。懸河形勢險峻,洪水威脅成為國家的心腹之患。
四是洪水災害頻繁。
黃河北抵天津,南達江淮,洪水波及范圍達25萬平方公里,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慘重損失。同時黃河洪水挾帶大量泥沙,淤塞河道,良田沙化,給環(huán)境造成的破壞性影響,長期難以恢復。由于洪水災害頻繁,歷史上黃河洪水被稱為“中國之憂患”。
黃河情況
李白詩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黃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經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肅,黃土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的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華北平原的河南、山東,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黃河因其流經黃土高原,攜帶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輸沙量達16億噸,相當于堆成1米見方的土堤繞地球27圈。每年淤積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億噸,使黃河成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懸河”。黃河中游地處季風氣候區(qū),降水年變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黃河下游河床善淤,善決,善徒。從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黃河下游決溢1590次,改道26次。
據史料記載,從先秦到民國年間的2540多年中,黃河下游共決溢1590余次,該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防洪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干流上的一座集減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發(fā)電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開發(fā)黃河的關鍵性工程,屬國家"八五"重點項目。小浪底工程浩大,總工期十一年。它的建成將有效地控制黃河洪水,可使黃河下游花園口的防洪標準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黃河下游凌訊的威脅,減緩下游河道的淤積,小浪底水庫還可以利用其長期有效庫容調節(jié)非汛期徑流,增加水量用于城市及工業(yè)供水、灌溉和發(fā)電。工程于一九九四年九月十二日正式開工,于1997年11月截流。
新中國建立以來,國家用于黃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設的投資達80多億元,完成各類土石方14億多立方米,其工程量相當于建造13座萬里長城。群眾投勞近5億工日。依靠防洪工程體系和廣大軍民的嚴密防守,已連續(xù)奪取50年黃河伏秋大汛不決口的偉大勝利。
確保黃河歲歲安瀾,不僅社會效益顯著,經濟效益也十分巨大。據綜合分析計算,黃河下游50年不決口,防洪減災直接經濟效益近4000億元。避免人員傷亡、河渠淤塞、良田沙化、環(huán)境惡化、影響社會穩(wěn)定等間接損失更是難以估量。
目前流域內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3147座,總庫容574億立方米,引水工程4600多處,提水工程2.9萬處,干流設計引水能力已超過6000立方米每秒。流域內及下游沿黃地區(qū)灌溉面積已由建國初期的1200萬畝發(fā)展到現在的1.1億畝,增長了8倍,其中寧蒙河套灌區(qū)、汾渭灌區(qū)和黃河下游引黃灌區(qū)這3大片灌溉面積占全河的70%以上,用水量占80%。灌區(qū)農業(yè)增產效益顯著,在約占耕地面積45%的灌溉面積上,生產了70%以上的糧食和大部分經濟作物,許多灌區(qū)已成為我國重要商品糧棉基地。
黃河下游現共修建引黃涵閘94座,引黃灌溉和抗旱澆地面積達3600多萬畝,平均年引水量近100億立方米,豫、魯兩省沿黃20個地、市的百余縣用上了黃河水。
黃河水資源利用范圍,已從過去主要用于農田灌溉,轉為為整個社會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服務。沿河蘭州、包頭、鄭州、開封、濟南、東營等50多座大中城市和一大批工礦企業(yè),均以黃河為主要水源。農村2700多萬人的飲水困難,也靠黃河供水得到解決。還建成了引黃濟青(島)、引黃濟衛(wèi)(河)等跨流域調水工程。
黃河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共580億立方米,目前已耗用307億立方米,水資源利用率高達53%,與國內外大江大河相比,已屬較高水平。據綜合分析計算,建國50年來,引黃灌溉、供水的直接經濟效益達6000億元。
防洪歷史
“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是黃河歷史的真實寫照和區(qū)別于其他河流的顯著特點。因此,在黃河下游河道的變遷史上,就有了源于下游決口改道而帶來的多個黃河故道。如禹河故道(亦稱《禹貢》河道)、西漢故道、東漢故道、明清故道等。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禹河故道。行河時期,從大禹治水開始算起,至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1400余年,是黃河史上有記載以來最早的一條古河道。
黃河水神與靈物的傳說
黃河水神,由來已久,但歷史上各朝各代水神的具體名稱不同,大河上下各段各地所敬奉的河神與致祭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史籍上記載的黃河水神,最早的一位是河伯。河伯在史籍記載上有“冰夷”、“馮夷”、“無夷”等名。最初很可能是大水有靈一類的自然崇拜,后來漸漸變成為人格化的水神。
他們說,有個叫馮夷的人,被黃河水淹死,一肚子怨恨,就到天帝那里去告黃河的狀。天帝聽說黃河危害百姓,就封馮夷為黃河水神,稱為河伯,治理黃河。
大禹,是國人最崇敬的歷史人物之一。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的無私奉獻精神,更是為世人所無限敬仰。透過現象看本質,其真正意義卻在于:首先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的真正創(chuàng)立者,其次是在他的治理下,黃河歷1400余年無河患,世人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大禹治水后的黃河河道也被世人認為是最佳的河道,并長期影響著后人的治河活動。
伴隨著大禹治水的傳說,人們有時也把大禹當作黃河水神來敬奉。
鄭州一帶民間有《河伯授圖》的傳說,說是河伯馮夷受命治理黃河,但操勞一生沒有把黃河治好,到年邁時,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畫了一幅黃河水情圖,又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大禹,將水情圖交給了他。大禹根據河伯授給他的這一幅圖,疏通水道,終于治理好了黃河。
這故事所要交代的就是大禹是繼河伯之后的黃河水神。河南武陟縣嘉應觀,最高的建筑是禹王閣,閣內塑禹王鎖蚊像,而且站在閣上,就可以看到茫茫黃河。開封城東南有一座禹王臺,高丘上建有禹王殿,原殿中供奉有高八尺的禹王銅像。山東濟南龍洞山,舊名禹登山,傳說為大禹治水登臨處。
黃河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
明朝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闖王李自成帶領農民在陜西米脂起義,要打過黃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統(tǒng)治。當時正值初冬時分,黃河水還未結冰,而只有河水凍成了堅冰大軍才能順利通過 。怎么辦呢?闖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須頭發(fā)在一夜之間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兩人來報:“黃河已經凍得結結實實的了?!标J王大喜,急忙傳令三軍趕快渡河。到了河邊一看,河水還“嘩嘩”地流得正歡呢,根本就沒結冰??墒巧厦鎱s起了一座寬大的浮橋,船連船,板連板,四平八穩(wěn),正適合大軍渡河。
闖王納悶極了,正要下馬察看,忽然從河里爬上來兩個人,向闖王一抱拳,朗聲道:’大王,我們是黃河的船夫。聽說您要渡河,為民謀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這坐浮橋,就請大軍上路吧?!标J王感動得熱淚盈眶:“我一定不辜負百姓們的厚愛,一定要讓大家過上好日子!”說罷,驅馬上橋,領兵東去了。
九曲
黃河的彎多,素有"九曲黃河"的說法。黃河在黃土高原轉了許多的大彎之后,呼嘯奔騰遠去。留下那首高亢的信天游民歌還在我們耳旁回蕩:"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九"和"九十九"在古代是形容多的意思,說明黃河的彎曲多。黃河自河源到河口,有很多大的彎曲,干流的主要大彎有6個,小彎更多了,大多在黃土高原。大彎中,180度的大彎有3個,90度的大彎有2個,45度大彎有1個。而黃河總的走勢就構成一個"幾"字型的大彎,總的流向仍然是自西向東的,自河源至河口直線距離僅為2068公里,但實際流程是5464公里,是直線距離的2.64倍。
1、月月勢皆圓,中秋朗最偏?!吨星镆箤υ隆吩S棠
2、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曹松《中秋對月》
3、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蘇軾《西江月》
4、對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達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5、中秋佳月最端圓。老癡頑。見多番。陳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6、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7、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8、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蘇軾《念奴嬌中秋》
9、露從今夜白,月是絞鄉(xiāng)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10、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11、今夜月明入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12、露涼時、零亂多少寒螀,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晁補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3、露冷闌干,定怯藕絲冰腕。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14、一輪秋影轉金波。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15、莫遣素娥知道,和他發(fā)也蒼華。劉克莊《木蘭花慢丁未中秋》
16、當年弄影婆娑舞。郭應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7、青煙冪處,碧海飛金鏡。晁補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8、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辛棄疾《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
19、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東坡《水調歌頭》
20、只今聊結社中蓮。張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21、霜華滿地,欲跨彩云飛起。文征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22、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23、好時節(jié),愿得年年,常見中秋月。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24、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張養(yǎng)浩《折桂令中秋》
25、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嫦娥》
26、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鳴露草。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27、碧天如水,湛銀潢清淺,金波澄澈。曹冠《念奴嬌詠中秋月》
28、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溫庭筠《商山早行》
29、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張籍《秋思》
30、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文征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31、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辛棄疾《滿江紅中秋寄遠》
32、雖桂華飄下,玉輪移影,歸興猶未。曹勛《尾犯中秋》
33、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晁補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34、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張煌言《舟次中秋》
35、轉缺霜輸上轉遲,好風偏似送佳期。陸龜蒙《中秋待月》
36、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37、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李嶠《中秋月二首其二》
38、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李樸《中秋》
39、想子胥、今夜見嫦娥,沈冤雪。史達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40、紺海掣微云,金井暮涼,梧韻風急。吳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41、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42、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43、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王昌齡《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44、風泛須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宮里。文征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45、好處時光,須用著些難。陳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關于中秋節(jié)的詩句佳句
1、玉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辛棄疾《滿江紅中秋寄遠》
2、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崔少府《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
3、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好問《倪莊中秋》
4、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李賀《馬詩大漠沙如雪》
6、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陽關曲》
7、可憐閑剩此嬋娟。吳文英《思佳客閏中秋》
8、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擬還差。劉克莊《木蘭花慢丁未中秋》
9、分明不受人間暑。郭應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0、何處樓高,想清光先得。吳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11、涼霄煙靄外,三五玉蟾秋。方干《中秋月涼霄煙靄外》
12、妙曲雖傳,畢竟人何許。郭應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3、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14、照野霜凝,入河桂濕,一一冰壺相映。史達祖《齊天樂中秋宿真定驛》
15、斟酌嫦娥,九秋宮殿冷。史達祖《齊天樂中秋宿真定驛》
16、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17、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蘇軾《念奴嬌中秋》
18、動搖隨積水,皎潔滿晴天。丘崈《酬裴端公八月十五日夜對月見懷》
19、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20、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余。蘇軾《水調歌頭安石在東?!?/p>
21、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22、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辛棄疾《太常引》
23、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24、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中秋月》
25、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6、強飯日逾瘦,狹衣秋已寒。元好問《倪莊中秋》
27、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
28、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晏殊《中秋月》
29、月到中秋偏皎潔。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30、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蘇軾《中秋月》
31、尋常豈是無三五。郭應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32、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33、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4、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悵。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35、白凝虛曉,香吹輕燼,倚窗小瓶疏桂。吳文英《永遇樂乙巳中秋風雨》
36、人道是、清光更多。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37、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
38、教夜夜、人世十分圓,待拚卻長年,醉了還醒。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39、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文征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40、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41、遮莫圓明似前度,不知誰續(xù)廣寒游。慧霖《閏中秋玩月》
42、松江初有月,伊水正無風。白居易《答夢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見寄》
43、禪邊風味客邊愁,饋我清光又滿樓?;哿亍堕c中秋玩月》
關于中秋節(jié)的古詩句
1、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劉禹錫《八月十五夜玩月》
2、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晏殊《中秋月》
3、霜華滿地,欲跨彩云飛起。文征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4、松江初有月,伊水正無風。白居易《答夢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見寄》
5、何處樓高,想清光先得。吳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6、偏只到、涼秋半破,斗成雙絕。史達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7、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
8、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李商隱《霜月》
9、何處飛來大明鏡。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10、對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達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11、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蘇軾《西江月》
12、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白居易《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13、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蘇軾《念奴嬌中秋》
14、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張煌言《舟次中秋》
15、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16、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17、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18、問深宮,姮娥正在,妒云第幾。吳文英《永遇樂乙巳中秋風雨》
19、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20、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21、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22、明月幾時有?把酒問清天。蘇軾《水調歌頭》
23、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文征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24、教夜夜、人世十分圓,待拚卻長年,醉了還醒。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25、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李白《月下獨酌》
26、斟酌嫦娥,九秋宮殿冷。史達祖《齊天樂中秋宿真定驛》
27、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28、問姮娥、緣底事,乃有盈虧,煩玉斧、運風重整。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29、分不盡,半涼天。吳文英《思佳客閏中秋》
30、莫遣素娥知道,和他發(fā)也蒼華。劉克莊《木蘭花慢丁未中秋》
31、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32、每圓處即良宵,甚此夕偏饒,對歌臨怨。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33、皎皎秋空八月圓,常娥端正桂枝鮮。徐凝《八月十五夜》
34、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35、紺海掣微云,金井暮涼,梧韻風急。吳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36、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37、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張養(yǎng)浩《折桂令中秋》
38、動搖隨積水,皎潔滿晴天。丘崈《酬裴端公八月十五日夜對月見懷》
39、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溫庭筠《商山早行》
40、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41、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悵。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關于中秋節(jié)習俗的詩句
1、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2、有客躊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3、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4、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5、試自判此生,更看幾度,小住為佳。
6、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7、何處樓高,想清光先得。
8、孤兔凄涼照水,曉風起、銀河西轉。
9、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10、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11、聲直上,蟾蜍窟。
12、教夜夜、人世十分圓,待拚卻長年,醉了還醒。
13、激氣已能驅粉黛,舉杯便可吞吳越。
1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15、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16、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17、紺海掣微云,金井暮涼,梧韻風急。
18、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19、初生欲缺虛惆悵,未必圓時即有情。
20、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21、今夜月明入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22、向羅綺叢中,認得依稀舊日,雅態(tài)輕盈。
23、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24、妙曲雖傳,畢竟人何許。
25、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擬還差。
26、動搖隨積水,皎潔滿晴天。
27、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28、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29、嬌波艷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30、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31、每圓處即良宵,甚此夕偏饒,對歌臨怨。
32、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33、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34、人道是、清光更多。
35、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漸上遠煙浮草際,忽依高閣墮檐前。
36、雁邊風訊小,飛瓊望杳,碧云先晚。
37、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38、對風鵲殘枝,露_荒井。
39、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40、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
說的是趙王不知年老的廉頗身體如何,是否能帶兵打仗,而在當時考察一個人身體狀況的一個很重要指標,就是是否能吃飯。
現在指得是為了顯示自己有本事,或者狀態(tài)良好,就故意作些能顯示狀態(tài)的事。
廉頗老矣出自南宋詞人辛棄疾晚年所做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作者是懷著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這首詞的。上片贊揚在京口建立霸業(yè)的孫權和率軍北伐,氣吞胡虜的劉裕,表示要像他們一樣金戈鐵馬為國立功。下片借諷刺劉義隆表明自己堅決主張抗金但反對冒進誤國的立場和態(tài)度。
該詞的抒發(fā)感慨連連用典,中間稍加幾句抒情性議論以見,不僅體現了辛棄疾詞好用典的特點,也可窺見"詞論"的風格。這首大氣磅礴、懷古詠志的不朽詞作,是送給與他志同道合的好友丘崈的。此詞雖題為“懷古”,但處處針對現實而發(fā)。情懷悲憤激烈,卻含蓄吐出,極盡沉郁跌宕之致。
韓侂胄執(zhí)政,宋光宗朝被排斥的主戰(zhàn)官員,再被起用。陳賈任兵部侍郎。吳挺子吳曦回四川,任四川宣撫副使。家居的辛棄疾也又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在寧宗、韓侂胄決策伐金的過程中,辛棄疾起了重要的作用。
辛棄疾在一一九六年自上饒遷居鉛山縣。朱熹曾為辛棄疾的齋室寫了題詞:“克己復禮,夙興夜寐”。朱熹在死前幾個月,還又寫信給辛棄疾,勸他“克己復禮”。但是,家居的辛棄疾卻是胸懷壯志,時刻以北上抗金為念。他同友人慨嘆壯志難酬,作《鷓鴣天》詞,歷述他自壯年渡江以來的抱負:“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音摻chān)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音促cù整飭)銀胡(音錄lù箭室),漢箭朝飛金仆姑。追往事,嘆金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边@時,金朝統(tǒng)治下的北方各族,正在陸續(xù)發(fā)動戰(zhàn)爭,在金朝的北邊騷擾。各族人民的反金起義,也在各處興起。金朝統(tǒng)治者日益陷于內外交困的局面之中。困居鉛山的辛棄疾,隨時在密切注視金國內部的動向。他被寧宗、韓侂胄再度起用后,一二〇四年,到臨安面見寧宗,力陳“金國必亂必亡”,請委付元老大臣,“預為應變計”,準備出兵北伐。宋、金邊境的漢人這時不斷有人,‘跳河子”,越境投宋,報告金國困于北方戰(zhàn)事和人民饑困的情況。駐守安豐軍的官員,也奏報淮北流民請求渡過淮河,投附宋朝。開禧元年(一二〇五年)改元,一個進士廷對,也上言“乘機以定中原”。本來準備北伐的寧宗、韓侂胄,得到辛棄疾等人的建言,在朝野抗金聲中,決意發(fā)兵了。
開禧元年(1205年),韓侂胄加封平章軍國事,總攬軍政大權,下令各軍密作行軍的準備,出朝廷封樁庫金萬兩作軍需。命吳曦練兵西蜀,趙淳、皇甫斌準備出兵取唐鄧。殿前副都指揮使郭倪指揮渡淮。
開禧二年(1206年)四月,郭倪派武義大夫畢再遇(岳飛部將畢進子)、鎮(zhèn)江都統(tǒng)陳孝慶定期進兵,奪取泗州。金兵閉城備戰(zhàn)。畢再遇建議提前一日出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陳孝慶領兵假攻西城。畢再遇自東城殺入,金兵敗潰。畢再遇樹起大將旗,喊話說:“我大宋畢將軍也,中原遺民可速降”。城中漢官出降。宋軍收復泗州。郭倪來勞軍,授畢再遇刺史官。畢再遇說:“國家河南八十一州,現在攻下泗州兩城就得一刺史,以后還怎么賞官?”辭官不受。陳孝慶繼續(xù)進兵,攻下虹縣。江州統(tǒng)制許進攻下新息縣。光州民間武裝攻下褒信縣。宋軍出兵得勝,形勢大好。五月間,韓侂胄請寧宗正式下詔,出兵北伐。
伐金詔下,群情振奮,上下沸騰了。辛棄疾作詞贊頌韓侂胄:“君不見,韓獻子,晉將軍,趙孤存。千載傳忠獻(韓琦謚),兩定策,紀元勛。孫又子,方談笑,整乾坤?!碧柗Q“小李白”的詩人陸游,曾在四川軍中“干辦公事”(官名)。孝宗朝被召見,多次上書建策北伐,移都建康。光宗朝,曾作詩慨嘆:“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韓侂胄初執(zhí)政,在山陰家居的陸游寄予很大期望:“吾儕雖益老,忠義傳子孫,征遼詔倘下,從我屬橐鞬(音高尖gāo jiān)?!背⒐幌略t伐金,詩人大為激動了。八十二歲的陸游作詩言志,表示還要走上戰(zhàn)場?!爸性群岛\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zhàn)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毙翖壖病㈥懹蔚膲邀愒娖?,也正是曲折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意氣風發(fā),斗志昂揚的振奮情景。
韓侂胄出兵伐金,政治上思想上的準備是充分的,但軍事準備卻很不足。符離敗后,多年沒有作戰(zhàn),如象辛棄疾這樣堅持抗戰(zhàn)的將領,抗金投宋四十三年,也已是六十五歲的高齡。“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薄傲H老矣,尚能飯否?”后來有人評論辛棄疾時慨嘆說,孝宗時未能出兵中原,“機會一差,至于開禧,則向之文武名臣欲盡,而公亦老矣!”辛棄疾朝見決策伐金后,到鎮(zhèn)江府駐守。韓侂胄推薦他的老師陳自強作相(1200年京鏜死),引用舊日的僚屬蘇師旦為樞密院都承旨,輔佐指揮軍事。決策出兵前,寧宗、韓侂胄解除偽學逆黨籍,重新任用一些在籍的官員,爭取他們一致對外,但其中的某些人并不真誠合作。韓侂胄擬用廣帥薛叔似去前線統(tǒng)帥淮西軍兵,薛叔似不赴任。又命知樞密院事許及之守金陵,許及之也不出守。調任光宗時派往四川的丘崈?yōu)榻葱麚崾?,丘崈辭不受命。將帥乏人,寧宗下詔:朝內外舉薦將帥邊守。鄧友龍曾出使金朝,說金朝內部困弱,主張北伐,用為兩淮宣撫使。程松為四川宣撫使,吳曦仍為副使。伐金的主力軍分布在江淮、四川兩翼。
韓侂胄部署北伐時,宋軍中已出了內奸。早在寧宗下詔伐金前一月,吳曦已在四川里通金朝,圖謀叛變割據。派遣門客去金軍,密約獻出關外階、成、和、鳳四州,求金朝封他作蜀王。
宋出兵伐金,金朝指令吳曦在金兵臨江時,按兵不動,使金軍東下,無西顧之憂,密許吳曦作蜀王。韓侂胄日夜盼望四川進兵,陸游詩翰多次催促,吳曦不理。金蒲察貞領兵攻破和尚原,守將王喜力戰(zhàn)。吳曦下令撤退,宋軍敗潰。金兵入城。吳曦焚河池,退軍青野。興元都統(tǒng)制毋丘思(毋音貫guan)領重兵守關。金兵到關,吳曦下令撤防。毋丘思孤軍不敵,金軍陷關。開禧元年120年底,吳曦秘密接受金朝的詔書、金印,作蜀王,示意程松離去。程松兼程逃出陜西。吳曦叛變,宋軍伐金的部署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金軍有吳曦在四川作內奸,得以集中兵力到東線作戰(zhàn)。宋郭倪軍駐揚州,派遣郭倬、李汝翼會師攻取宿韓侂胄北伐圖州,被金兵打敗,退至蘄州。建康都統(tǒng)李爽攻壽州,也戰(zhàn)敗?;矢Ρ笥謹∮谔浦?。江州都統(tǒng)王大節(jié)攻取蔡州,不下。只有畢再遇一軍繼續(xù)獲勝。開禧二年(1206年)六月,韓侂胄因出兵無功,罷免指揮軍事的蘇師旦和鄧友龍,又用丘崈?yōu)閮苫葱麚崾?,用葉適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丘崈受命上任,就放棄已占領的泗州,退軍盱眙,說是可以保全淮東兵力。宋軍退守,金軍分九道進兵。戰(zhàn)爭形勢,由宋軍北伐變?yōu)榻疖娔锨至?。十一月,丘崈任簽書樞密院事,督視江淮兵馬。金完顏綱軍陷光化、棗陽、江陵,又攻破信陽、襄陽、隨州,進圍德安府。仆散揆軍偷渡淮水,宋兵大敗,金軍進圍和州。紇石烈子仁攻陷滁州、真州?;次骺h鎮(zhèn),都被金軍占領。開禧二年(1206年)底,金軍又秘密派人去見丘崈,示意講和。丘崈密送金使北歸。從此,丘崈多次遣使與金軍談和,暫行停戰(zhàn)。
西線吳曦叛變,東線丘崈主和,韓侂胄日益陷于孤立了。開禧三年(1207年)正月,罷免丘崈,改命張巖督視江淮兵馬。韓侂胄自出家財二十萬,補助軍需。又派遣使臣方信孺到開封同金朝談判。
這時,四川的形勢是:叛徒吳曦在開禧三年正月,公然建行宮,稱蜀王,置百官,請金兵進入鳳州,獻出四郡,并準備削發(fā)(改女真辮發(fā))向金稱臣。長期以來堅持抗戰(zhàn)的四川軍民,對吳曦的叛賣,展開了強烈的反抗。吳曦召用大安軍楊震仲。楊震仲拒不附逆,服毒藥自殺。陳咸剃去頭發(fā),拒絕向金朝臣服。史次秦自己弄瞎了眼睛,拒不作官。一些官員也都棄官而去。隨軍轉運使安丙卻受偽命,作了吳曦的丞相長史。監(jiān)興州合江倉楊巨源和吳曦的部將張林、朱邦寧、義士來福等相聯絡,策劃討伐吳曦。楊巨源去找安丙說:“先生做逆賊的丞相長史么?”安丙見勢不妙,號哭說:“我沒有兵將,不能奮起。必得有豪杰才能滅掉此賊?!迸d州中軍正將李好義結合兵士李貴、進士楊君玉、李坤辰、李彪等數十人,也在計劃殺吳曦。楊巨源與李好義等商議,殺吳曦后,得有個“威望者鎮(zhèn)撫”,準備推安丙出來主事。楊君玉等偽造皇帝詔書,命安丙為招撫使,誅反賊吳曦。李好義等七十多人闖入偽宮,宣讀詔書,兵士都散去。李貴當場斬吳曦。吳曦稱王四十一天,受到了應得的懲處!
誅滅叛徒,大快人心。軍民抗金情緒,極為高漲。韓侂胄得知吳曦叛變,曾密寫帛書給安丙說:“如能殺曦報國,以明本心,即當不次推賞。”帛書未到,安丙已奏報吳曦誅滅。韓侂胄即任安丙為四川宣撫副使。吳曦被殺,金朝大為沮喪,又無戰(zhàn)備。楊巨源、李好義等請乘勢收復四州。李好義出兵,一舉收復西和州。張林、李簡收復成州。劉昌國收復階州,張翼收復鳳州。孫忠銳收復大散關。李好義進兵至獨頭嶺,會合當地民兵夾攻金軍。金軍大敗。宋兵七日到西和,所向無敵。金將完顏欽逃走。李好義整軍入城,軍民歡呼。李好義又請乘勝進取秦隴,以牽制侵淮的金軍。安丙不許,士氣大受挫折。大散關又被金兵奪去。
安丙不許乘勝北伐,卻在宋軍內部自相殘殺。安丙與孫忠銳不和,命楊巨源伏兵殺孫忠銳。吳曦原部將王喜指使黨羽劉昌國在酒中放毒藥,害死李好義。安丙又誣指楊巨源謀亂,把他下獄害死,假說是自盡,報給朝廷??菇饘⑹浚瑹o不憤慨。由下級軍官和民眾武裝發(fā)展起來的大好形勢,又被安丙等斷送了。
這時的金朝,正如辛棄疾所判斷的,處在“必亂必亡”的前夕。只是由于宋朝出了叛徒和內部的不和,部署失宜,才使金兵得以侵入淮南;但金朝實際上已不再有繼續(xù)作戰(zhàn)的能力,只是對宋朝威脅、訛詐。宋使方信孺到金,金朝先把他下獄,虛聲恫嚇。九月初,方信孺帶回完顏宗浩給張巖的復信,說若稱臣,以江淮之間取中劃界。若稱子,以長江為界。斬元謀奸臣(指韓侂胄等),函首以獻,增加歲幣,出犒師銀,方可議和。韓侂胄大怒,決意再度整兵出戰(zhàn)。寧宗下詔,招募新兵,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院都承旨(代蘇師旦)指揮軍事。六十八歲的辛棄疾這時得病家居,任命下達后,還沒有去就任,就在家中病死。
韓侂胄籌畫再戰(zhàn),朝中主降的官員大肆活動。史浩在光宗朝病死,子史彌遠這時任禮部侍郎,是朝中投降派的主要代表。慶元六年(1200年)韓皇后死,嘉泰二年(1202年),寧宗立楊氏為后,韓侂胄曾持異議。楊后對韓侂胄深懷仇怨,在政治上則和兄楊次山一起,主張妥協(xié)、投降。史彌遠秘密上書,請殺韓侂胄。楊后又叫皇子詢(原名。音眼yǎn)上書,說韓侂胄再啟兵端,于國家不利。寧宗不理。楊后、楊次山和史彌遠秘密勾結,陰謀對韓侂胄暗下毒手。他們指使中軍統(tǒng)制、權管殿前司公事夏震等,在韓侂胄上朝時,突然襲擊,把他截至玉津園夾墻內害死。事后才奏報給寧宗。韓侂胄被暗殺,軍政大權全歸楊后、史彌遠所操縱。隨后,又把蘇師旦處死。投降派完全遵照金朝的無理要求,把韓侂胄、蘇師旦的頭割下,派使臣王柟(音南nán)送到金朝,并且全部接受金朝提出的條件:增歲幣為三十萬,犒師銀(賠款)三百萬兩。金軍自侵占地撤回。南宋又一次屈膝降金,算是完成了“和議”。當時太學生作詩諷刺說:“自古和戎有大權,未聞函首可安邊。生靈肝腦空涂地,祖父冤仇共戴天?!庇终f:“歲幣頓增三百萬”,“莫遣當年寇準知”。北宋時,寇準堅持抵御遼朝,長久地受到人們的敬重。史彌遠謀殺韓侂胄,屈膝投敵,完全是秦檜一類的投降派!
韓侂胄執(zhí)政前后十四年,權勢顯赫,曾與趙汝愚一黨相互傾軋,最后適應朝野抗金的要求,發(fā)動北伐戰(zhàn)爭,由于堅持抗敵,遭受投降派的殺害而犧牲。但因韓侂胄反道學,長期遭到程、朱門徒的咒罵。元代修《宋史》,特立《道學傳》崇程朱,又依南宋《國史》立《奸臣傳》,不列入史彌遠,反而將韓侂胄與秦檜并列,辱罵他是“奸惡”,完全顛倒了歷史的是非。后世史家立論,或沿襲舊說,也不免有失公允?,F代史學家范文瀾稱韓侂胄為南宋的名相。
葉適在韓侂胄禁道學時,曾因附合朱熹,被列入偽學逆黨籍。一二○二年解除黨禁,葉適恢復官職。韓侂胄出兵北伐前,葉適任史部侍郎,向韓侂胄建策宜先防江。一二○六年,葉適出知建康府,又兼江淮制置使,節(jié)制江北諸州。金兵來侵,建康震動。葉適派輕兵二百人夜襲金軍營寨。道遇金兵,射敵甚眾。又派兵劫敵營,俘擄敵兵而回。金軍解圍,退屯瓜步。葉適乘勢派兵分道出擊,獲勝,金兵自滁州退走。史彌遠當政,葉適因而被御史官彈劾為附會韓侂胄用兵,被罷官奪職。葉適早年在朝中政治派別的斗爭中,附會過趙汝愚、朱熹一派,但他的哲學思想卻與朱熹存在著分歧。葉適被罷宮后,家居十余年,綜論古今學術與程朱道學立異,在哲學上作出了貢獻。
宋朝朝廷將韓侂胄的頭送至金國一事也讓許多大臣認為有失國體?!端某勔婁洝?中記載大臣王介為此提出抗議:“韓侂胄頭不足惜,但國體足惜!”?!洱R東野語》記載了以下的詩,該詩也是諷刺此事:
自古和戎有大權,未聞函首可安邊。
生靈肝腦空涂地,祖父冤仇共戴天。
晁錯已誅終叛漢,于期未遣尚存燕。
廟堂自謂萬全策,卻恐防邊未必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47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秦觀
下一篇: 秦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