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辰翁
劉辰翁(1233年2月4日-1297年2月12日)字會孟
,別號須溪。生于1232年十二月二十日(1233年2月4日)
,死于1297年正月二十日(2月12日)
。廬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梅塘鄉(xiāng)小灌村)人
。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詩人
。景定三年(1262)登進士第
。因與權(quán)臣不合
,以母老為由請為濂溪書院山長
。景定五年,應(yīng)江萬里邀入福建轉(zhuǎn)運司幕
,未幾
,隨江入福建安撫司幕。度宗咸淳元年(1265)
,為臨安府教授
。四年,入江東轉(zhuǎn)運司幕
。五年
,為中書省架閣,丁母憂去
。他對專權(quán)誤國的賈似道不滿
。宋亡后,劉辰翁矢志不仕
,回鄉(xiāng)隱居
,居家著作。
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天下同文集》等書所錄
,輯為十卷
,另有《須溪先生四景詩集》傳世?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缎略贰肪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宋季忠義錄》卷一六有傳。存詞300余首
。其現(xiàn)存作品大致情況是:文249篇
,詩205篇,詞358篇
,計812篇
,數(shù)量僅為《須溪先生全集》的十分之一左右。
劉辰翁一生致力于文學(xué)創(chuàng)作和文學(xué)批評活動
,其文學(xué)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詞作方面
。劉辰翁的詞屬豪放風(fēng)格
,受蘇東坡
、辛棄疾的影響很深。辰翁的詞對蘇辛詞派既是發(fā)揚又有創(chuàng)新,兼熔蘇辛
,揚其之長
,使詞風(fēng)有蘇辛之色,又不流于輕浮
,形成自己獨有的清空疏越之氣
,對元明詞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劉辰翁還是一個著名的文學(xué)批評家
。他一生勤于批點
,所掇點者為:《班馬異同評》三十五卷、《校點韋蘇州集》十卷
、《批點孟浩然集》三卷
、《批點選注杜工部》二十二卷、《評點唐王丞集》六卷等等
。其詞學(xué)批評思想
,在中國文學(xué)批評史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其生年據(jù)《須溪先生集》卷九《百字令》自注“仆生紹定之五年壬辰”
,卒年據(jù)《天下同文集》卷三七《哭須溪墓》
,元成宗大德元年卒。
劉辰翁詩作
《須溪集》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
,酌校有關(guān)書引錄
,編為第一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俄毾壬木霸娂芬砸饲镳^本為底本
,參校影印文淵閣《四車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編為第二
、三
、四、五卷
。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

《蘭陵王 丙子送春·劉辰翁》原文與賞析
劉辰翁
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
。秋千外
、芳草連天,誰遣風(fēng)沙暗南浦
。依依甚意緒
。漫憶海門飛絮。亂鴉過
,斗轉(zhuǎn)城荒
,不見來時試燈處。春去。誰最苦
。但箭雁沉邊
,梁燕無主。杜鵑聲里長門暮
。想玉樹凋土
,淚盤如露。咸陽送客屢回顧
。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來否?正江令恨別
,庾信愁賦
。蘇堤盡日風(fēng)和雨。嘆神游故國
,花記前度
。人生流落,顧孺子
,共夜語
。
此詞寫于德祐二年(1276)。這年二月
,元軍攻陷臨安
。題為“送春”,實抒亡國之痛
,故國之思
。
三迭皆以“春去”發(fā)端,曲折抒懷而各有重點
,一唱三嘆
,辭情哀怨。
首片
,總寫“春去”的情勢
。起筆暗寓人間已無歸路,春將去何處? “秋千外”三句承“無路”
,一是連天的芳草遮斷了歸路;一是送別之地彌漫在風(fēng)沙之中
。“風(fēng)沙”與下文“亂鴉”
,比喻統(tǒng)治者
。” “漫憶”句
,以“飛絮”喻輾轉(zhuǎn)閩廣一帶的抗元力量
,謂其微弱和飄泊不定
,且表達了對南下幼帝的深切關(guān)懷?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皝y鴉過”三句,慨嘆經(jīng)劇變后當年之繁華已無覓處
。
二片
,寫“春去”的景象,以“誰最苦”領(lǐng)起
,以下圍繞“苦”字
,從不同側(cè)面加以鋪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凹恪?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比喻被虜北去的南宋君臣; “梁燕”,借指流散失所的南宋士大夫;而以“杜鵑”象征死難忠烈的泣血哀鳴
。再通過“想”字直貫而下
。“玉樹凋土”
,化用《晉書·庾亮傳》: “亮將葬
,何充嘆曰: ‘埋玉樹于土中,使人情何能已!’”這里借指那些為國犧牲的人
。每念及此
,“淚盤如露”,沉郁中含無限哀思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跋剃査涂汀保Z出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 “衰蘭送客咸陽道”
,指被俘北上的南宋君臣
。著一“屢”字,指明這些人難堪的故國之思與依依不舍之情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靶比瘴茨芏取保漳簳r分尤其是最難消磨的時刻
。
三片
,寫“春去”的感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罢詈迍e
,庾信愁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逼渲凶髡咦宰⒃疲?“二人皆北去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苯睿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他原為南朝陳后主時尚書令
,陳亡,北上歸隋
。庾信初任南朝梁
,奉使西魏,被扣留不放還
。用此二典
,抒發(fā)對故國的情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疤K堤”句
,以景襯情,更見哀愁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吧裼巍卑俗郑锰K軾
、劉禹錫詩句
,著一“嘆”字,感慨深沉
,意謂即使回來
,也只能記取“前度”的如花美景。歇拍三句
,思鄉(xiāng)戀闕
,更把痛悼國家之亡與個人之命運融合在一起,悲憤滿懷
,可發(fā)浩嘆
。
這首詞始終扣緊“春去”,雖經(jīng)轉(zhuǎn)折
,仍處處照應(yīng)
,流轉(zhuǎn)自如。同時化用了許多前人的詩句
、典故
,形象地烘托亡國的哀痛。寫景與寓意相互交織
,渾成一體
,沉郁頓挫,堪稱“苦調(diào)”
。
“送春去”二句
,悲絕
。‘春去
。誰最苦’四句
,凄清何減夜猿。第三迭,悠揚悱惻,以為小雅
,楚騷可也。(卓人月《古今詞統(tǒng)》)
厲樊榭《論詞絕句》: “送春苦調(diào)劉須溪”
,信然
。(張宗橚《詞林紀事》)
劉辰翁詞選講《想故國、高臺月明》鑒賞
想故國
、高臺月明
——劉辰翁詞選講
劉辰翁
【作者簡介】
劉辰翁(1232—1297)
,字會孟,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人
,因家在龍須山南面的須溪山
,故自號須溪?????????????????????????????????????????????????????????????????????????????????????????。幼年喪父
,家貧力學(xué)
,從廬陵著名學(xué)者歐陽守道游,二十七歲舉于鄉(xiāng)?????????????????????????????????????????????????????????????????????????????????????????
。后補太學(xué)生
,受知于國子祭酒江萬里,后曾多次為其幕僚?????????????????????????????????????????????????????????????????????????????????????????
。1262年參加廷試
,此時賈似道專權(quán),劉辰翁在對策中直刺賈似道
,于是得名
,文章也流傳于世。宋亡后以遺民終老
。作品有《須溪集》《須溪四景詩》《須溪先生集略》等
,詞集名《須溪詞》。
柳 梢 青
春 感[1]
【題解】
劉辰翁在宋亡后隱居不仕
,過著清苦的生活
。雖隱居山中,仍時時眷懷故國
,他“于宗邦淪覆之后
,眷懷麥秀
,寄托遙深,忠愛之忱
,往往形諸筆墨”(《四庫全書總目》)
。他常借傷春、惜春來寫亡國之痛
,這樣的作品在他的詞集中比比皆是
,如《山花子·春暮》《柳梢青·春感》、《虞美人·春曉》《八聲甘州·送春韻》《減字木蘭花·庚辰送春》《菩薩蠻·丁丑送春》《沁園春·送春》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读仪唷ご焊小芳词瞧渲械囊皇状碜鳌?/p>
鐵馬蒙氈[2]
,銀花灑淚[3]
,春入愁城[4]。笛里番腔[5]
,街頭戲鼓[6]
,不是歌聲[7]。
那堪獨坐青燈[8]
。想故國
、高臺月明[9]。輦下風(fēng)光[10]
,山中歲月[11]
,海上心情[12]。
(《須溪詞》)
【注釋】
[1] 此詞未標年
,細繹詞意
,估計是元人攻陷臨安不久、二王逃往濱海時所寫
。
[2] 鐵馬蒙氈:指元人南侵的騎兵
。鐵馬:配有鐵甲的戰(zhàn)馬。蒙氈:冬天在戰(zhàn)馬身上披的一層保暖用的毛氈
。
[3] 銀花灑淚:有“感時花濺淚”之意
。銀花:指銀色燦爛的花燈。灑淚:指燭淚
。
[4] 愁城:指元人侵占的城池
。
[5] 笛里番腔:元人歌唱的異國曲調(diào)。
[6] 街頭戲鼓:元人在街頭表演的雜耍百戲
。
[7] 不是歌聲:唱得不成曲調(diào)
,這里含有對元人的極大反感和蔑視。
[8] 那堪:不堪
。青燈:油燈光亮暗淡呈青色
,故稱
。
[9] “想故國”二句:化用南唐李煜《虞美人》詞“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語意,表達了作者的故國之思
。
[10] 輦下風(fēng)光:指故都繁華的景象
。輦下:即輦轂下,指天子車駕近旁
,代指京城
。
[11] 山中歲月:南宋亡國后,作者不仕元朝
,隱居山林
。
[12] 海上心情:1276年元人攻陷臨安后,將宋室帝后百官擄往元大都
。宋臣張世杰
、陳宜中、陸秀夫等先后擁立趙昰
、趙昺
,繼續(xù)在福建
、廣東一帶抗元
。作者關(guān)注著他們,對他們懷著很大的期望
。
蘭 陵 王
丙子送春[1]
【題解】
這首詞作于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
。這年春正月,元軍兵迫臨安
,宋帝向元朝奉表稱臣
。三月,元軍擄帝后百官北行
。三年后(1279)
,在元軍的逼迫下,陸秀夫背負幼帝投海而死
。至此
,元統(tǒng)一中國。劉辰翁這首詞借“送春”寄寓了對宋朝滅亡的極大傷痛
。題是送春
,情是悲宋,曲折說來
,充滿血淚
。全詞分三段,每段首句“送春去”“春去”“春去”
,蟬聯(lián)而下
,一層深似一層
,讀起來,其嗚咽之聲可聞
,其凄切之情可感
。
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2]
。秋千外
、芳草連天[3],誰遣風(fēng)沙暗南浦[4]
。依依甚意緒
。漫憶海門飛絮[5]。亂鴉過
,斗轉(zhuǎn)城荒
,不見來時試燈處[6]。
春去?????????????????????????????????????????????????????????????????????????????????????????
。最誰苦
。但箭雁沉邊[7],梁燕無主[8]
。杜鵑聲里長門暮[9]
。想玉樹凋土[10],淚盤如露[11]
。咸陽送客屢回顧[12]
。斜日未能度[13]。
春去
。尚來否
。正江令恨別,庾信愁賦[14]
。蘇堤盡日風(fēng)和雨[15]
。嘆神游故國[16],花記前度[17]
。人生流落
,顧孺子[18],共夜語
。
(《須溪詞》)
【注釋】
[1] 丙子送春:丙子
,為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這年二月
,元軍占領(lǐng)南宋都城臨安
,把宋室帝后百官擄往元大都。這首詞當作于這年暮春,用“春去”象征南宋朝廷的滅亡
。
[2] “送春去”二句:指南宋已向元朝奉表稱臣
,國土已拱手獻給元朝統(tǒng)治者。
[3] “芳草”句:形容春已晚
。這里化用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fēng)雨)中“春且住
,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詞意
。
[4] “誰遣”句:寫國土淪陷后的凄涼景象
。風(fēng)沙:比喻入侵的敵人。南浦:風(fēng)景美好的水鄉(xiāng)
,借指宋朝的錦繡山河
。
[5] “漫憶”句:臨安淪陷,南宋的宗室
、官吏和軍隊多從海上逃亡
,撤退到南方。劉辰翁也想走這條路
,但沒有成行
。漫憶:空憶。海門: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6] “亂鴉”三句:時代劇變之后,昔日繁華之地已成荒城
。亂鴉:比喻元軍
。斗轉(zhuǎn):北斗星位置轉(zhuǎn)移
,喻指改朝換代
。來時:前時。試燈:張燈
。這里以燈彩代表過去的繁華景象
,謂繁華一去不復(fù)返。
[7] 箭雁沉邊:指元將伯顏把南宋君臣擄往元大都
。箭雁:帶傷之雁
,這里以受傷的雁比喻身心俱受重創(chuàng)的南宋君臣。
[8] 梁燕無主:借指流離失所的南宋士大夫
。梁燕:在屋梁上尋覓舊巢的燕子
。
[9] “杜鵑”句:在黃昏杜鵑凄切的啼聲中,故都的宮殿愈顯得寂寞冷清
。長門:漢武帝時陳皇后被貶居的冷宮
,這里借指南宋故宮。
[10] 玉樹凋土:這句是說故宮衰敗,苑中珍奇的樹木都凋零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度o黃圖》:“甘泉谷北岸有槐樹,今謂玉樹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备嗜簼h宮名。
[11] 淚盤如露:這里以漢宮銅人被遷時淚滴露盤喻亡國之痛
。淚盤: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序云:魏明帝青龍元年(233)八月
,下詔令宮吏牽車西取漢孝武帝時所建的捧露盤仙人,想要立在前殿
,臨載時仙人流下了淚水
。
[12] “咸陽”句:語出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里化用其意,借喻被金人俘虜?shù)牡酆蟀俟俚热巳x鄉(xiāng)時的愁苦
。屢回顧:寫被迫北行的人們對故國的戀戀不舍
。
[13] “斜日”句:指日落時分最難消磨。
[14] “正江令”二句:這里借指被俘的南宋士大夫
,說他們滿懷離愁別恨
。江令:諸本認為指江淹,繆鉞先生認為“江令”應(yīng)指江總
。(見其所作《論劉辰翁》)江總在陳后主時仕至尚書令
,陳亡,北去入隋
。(見《陳書》卷二十七《江總傳》)江總與庾信身世有相似之處
,都是國亡流北者,所以作者將二人并稱?????????????????????????????????????????????????????????????????????????????????????????
。至于江淹
,他平生未嘗北去,不能與庾信相提并論
。這里采用繆鉞先生的說法
。庾信:南朝梁詩人,他奉命出使北魏
,使命未完而江陵陷落
,遂留長安不得歸。所作《哀江南賦》等詩賦多抒寫亡國后被羈留的痛苦
。
[15] “蘇堤”句:謂西湖天天都是凄風(fēng)苦雨
,暗寓臨安淪陷后遭受鐵騎的蹂躪
。蘇堤:指西湖外湖和后湖的界堤,蘇軾在杭州作知府時所筑
,人民為了紀念他
,稱為蘇堤。
[16] “嘆神游”句:指感嘆故國昔日的繁華
,只能在追憶和夢境中重新領(lǐng)略
。
[17] “花記前度”句:唐代詩人劉禹錫于憲宗元和年間從貶所被召回長安,因游玄都觀賞桃花作詩
,對新貴寓有諷刺
,執(zhí)政者又將他貶到更遠的地方。十四年后
,劉禹錫再度回京
,重游舊地,頗多感慨
,作《再游玄都觀》詩
,有“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之語
。這里承上句
,說“神游”回到淪陷后的臨安,見昔日如花美景已蕩然無存
,深感失落和慨嘆
。
[18] 孺子:指作者的兒子。
《柳梢青 春感·劉辰翁》原文與賞析
劉辰翁
鐵馬蒙氈
,銀花灑淚
,春入愁城。笛里番腔
,街頭戲鼓
,不是歌聲。那堪獨坐青燈
。想故國
、高臺月明。輦下風(fēng)光
,山中歲月,海上心情
。
據(jù)劉辰翁《永遇樂》(燈舫華屋)詞序: “余方痛海上元夕之習(xí)
,鄧中甫適和易安詞至,遂以其事吊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首《柳梢青》乃元夕詞,末句云“海上心情”,當也是“痛海上元夕”之作
。什么是“海上元夕”?應(yīng)該先予說明
,這首詞的作年與背景即與之有關(guān)。人們知道宋時汴京與臨安兩地元夕風(fēng)光之盛
,但是卻不知道
,南宋的末世君臣,他們的最后一個元夕
,竟是在驚濤駭浪
、戰(zhàn)事正酣的珠江口海上度過的。德祐二年(1276)元兵攻陷臨安之后
,陸秀夫
、文天祥等先后擁立趙是、趙昺
,轉(zhuǎn)戰(zhàn)于福建
、廣東等地。祥興元年(1278)六月
,趙昺移駐厓山
,厓山就在今廣東新會以南八十里的大海中。次年正月
,元兵進攻厓山
。趙昺等就在行將覆亡之際,迎來了這一年的元宵節(jié)
,劉辰翁因此就稱之為“海上元夕”
。到了二月,宋軍大潰
,陸秀夫負八歲的趙昺蹈海而死
,南宋的最后一個小朝廷就最終滅亡了。
劉辰翁《須溪詞》中
,詠元夕的詞多達十余首
。宋亡之后,接連幾年的元夕
,他都有詞志哀
。這首詞的上片,就是宋亡后的元夕景象
。江山易幟
,風(fēng)月全非。上元之夜
,耳目所接
,竟是元蒙鐵騎的橫行和北地番腔的喧囂
。月色,繁華燈市
,以及滿城仕女
,滿城簫鼓,這些向來為宋人詞詠嘆不絕的元夕風(fēng)光
,竟然都為之黯然消失
。詠元夕而一不賞月,二不觀燈
,三不聽樂
,這是劉辰翁這首《柳梢青》有別于兩宋元夕詞的一個特異之處。詞中以“鐵馬蒙氈”
、“笛里番腔”寓滄桑之變
,以“銀花灑淚”、“不是歌聲”抒亡國之痛
,把星月交輝的元宵佳節(jié)
,渲染得一片愁云慘霧,十分黯淡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拌F馬蒙氈”用于起句,籠罩全篇
,還給向?qū)俪衅綒庀蟮脑砹嗣C殺而蕭條的氣氛
。“笛里番腔”即隨“鐵馬蒙氈”而來
,不僅與江南元夕的傳統(tǒng)習(xí)俗格格不入
,而且也是異族統(tǒng)治的另一象征。劉辰翁另有一首《卜算子》詠元夕云: “十載廢元宵
,滿耳番腔鼓
。”胡騎與番腔
,都招致了南宋人民的敵視與仇恨
。
這首詞上片感時,下片述志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蔼氉酂簟保钦f自己閉戶不出
,無心賞月
。“想故國
、高臺月明
。”除了心懷故國
,還含有“月是故國明”的意思
,從杜甫《月夜》“月是故鄉(xiāng)明”變化而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拜傁嘛L(fēng)光
,山中歲月,海上心情”
,互為對句
,詞曲中稱為“鼎足對”。前人作《柳梢青》調(diào)者
,如秦觀“門外秋千
,墻頭紅粉,深院誰家”
,前二句作對;周密“最愛孤山
,雪初晴后,月未殘時”
,后二句作對
,從無三句互對者。此詞采用鼎足對
,是出于內(nèi)容的需要
,為劉辰翁的創(chuàng)格(《詞律》、《詞譜》皆未收此體
,可以補入)
。“輦下風(fēng)光”
,是追念臨安故都的風(fēng)月繁華
,“山中歲月”,是表示窮老守節(jié)的堅定意志
,“海上心情”
,是關(guān)切厓山君臣的安危存亡。這種句式
,既有凝聚力
,又有表現(xiàn)力,集中表現(xiàn)了劉辰翁此時復(fù)雜而豐富的思想感情
。
“海上心情”句
,有人以為乃用蘇武囚于匈奴,于北海上杖節(jié)牧羊事
,與“山中歲月”意同
。亦可備一說
,錄以備考。
劉辰翁《謁金門》詠海棠詩賞析
《海棠·謁金門》詠海棠詩鑒賞
劉辰翁
風(fēng)乍起
,約巽吾同賦海棠
。嬌點點,困倚春光欲軟
。滴盡守宮難可染
,濃欺紅燭艷。寂寂露珠啼臉
, 翠袖不禁風(fēng)
。 芳在相逢驚笑靨, 日長初睡轉(zhuǎn)
。
劉辰翁寫過多首詠海棠的詞作
。這首《謁金門》是寫得較好的一首。它雖無深遠的寄意
。但以擬人化的手法
,把海棠花描繪得嬌嬈可愛,也不無洼處
。
春光明媚
,春風(fēng)和煦。一叢海棠正迎風(fēng)開放
。首二句便寫春日之海棠花
。“點點”
,言其多而小
。著一“嬌”字,不僅寫出花枝之俏麗
,而且表達了詞人的愛憐之情
。但她們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困乏
、柔軟了
。“困倚春光”四字
,很形象地寫出海棠因困乏而嬌軟
,因嬌軟而不得不倚春光的情狀。接下二句寫海棠花之紅艷
。她紅得透徹
,即使滴盡守宮的血也難以染成,其濃艷超過了紅燭?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笆貙m”
,蟲名,晰蜴的一種
。又名壁虎
、蝘娫等
。因它經(jīng)常守伏在屋壁宮墻
,撲食蟲蛾,故稱
,又
,張華《博物志》:“以器養(yǎng)之以朱砂,體盡赤
,所食滿七斤
,治搗萬杵,點女人支體
,終本不減
,有房室事則滅,故號守宮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贝司錁O言海棠花的紅色乃自然天成,非人工所致
。
如果說上片是寫艷陽下海棠之嬌美
、柔弱的話,那么下片則是描繪清晨醒來后的淚臉和笑靨
。過片中的“寂寂”
,寫清晨之沉寂、冷落;“露珠啼臉”
,狀海棠之露濃
。即然如此,她嬌小的身子骨兒怎能禁得起風(fēng)寒呢!最后二句以驚喜的口吻收拍
,給人以歡快之感:當詞人在花徑再睹芳容時
,她笑靨環(huán)生,一改其啼痕滿面的舊容
。對此詞人不覺感到驚訝
。原來,先前海棠未醒
,直到“日長”才“睡轉(zhuǎn)”
。以上是用擬人手法寫海棠花有如千嬌百媚的美人兒。她始而睡眼惺忪
,啼淚潸然
,翠袖隨風(fēng)飄舉
,身子微微抖動。繼而
,紅日升起
,天氣漸暖,她嫣然一笑
,楚楚動人
。
這首詞主要是描繪海棠花嬌美的姿容,并無寄托
。但由于詞人善于抓住海棠的特點
,生動地描繪出其多彩多姿的形象,所以自有其審美價值
。不過
。此詞含蓄蘊藉不足,似有一覽無余之憾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48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