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先世邠人(今屬陜西)人,后遷居吳縣(今江蘇蘇州)。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曾向仁宗趙禎上條陳十事,要求改革當時弊政。他又是一個著名的文學家,其《岳陽樓記》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后世所傳誦。他的詞,有的寫邊塞生活,有的寫羈旅情懷,或蒼涼悲壯,或纏綿深婉,對后來的蘇軾、王安石有一定的影響。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幼孤,因母改嫁至京東路淄州長山縣朱氏,改姓朱,名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及第,復本姓。監(jiān)泰州西溪鎮(zhèn)鹽倉,請筑捍海堤,長數(shù)百里,后人稱為“范公堤”。天圣六年(1028),上書言朝廷得失、民間利病,為宰相王曾所知,晏殊薦為秘閣校理。宋仁宗趙禎親政,由陳州通判召為右司諫。值江淮、京東大旱,出使安撫東南,開倉賑災,奏蠲折役茶和江東丁口鹽錢。以諫仁宗廢皇后,出知睦州(今浙江建德東)、蘇州。景佑二年(1035),權知開封府,輿論以為“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在朝極言人主當注意用賢才,不可委臣下以用人的權力,為百官所圖,以為用人應各當其才;又以為洛陽險固,應逐漸充實儲備。因反對宰相呂夷簡擅權,出知饒州(今江西波陽)、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越州(今浙江紹興)。宋西夏開戰(zhàn)后,任陜西帥臣,曾分延州兵為六將,每將三千人,分部訓練,量敵眾寡出戰(zhàn),熙寧將兵法即以此為本。西夏人說他“腹中自有數(shù)萬甲兵”。在陜西數(shù)年,筑青澗、大順城,修復胡盧、細腰等砦;開營田,羌族歸業(yè)者數(shù)萬戶,邊防賴以鞏固。慶歷三年(1043)召為樞密副使,旋改參知政事。上疏條陳十事,建議改革吏治,裁汰冗濫,選賢任能,并論減徭役、厚農(nóng)桑、修武備等事。這些建議大都被宋仁宗采納,陸續(xù)施行。史稱慶歷新政。但因新政損害了官僚貴族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被誣為“朋黨”。慶歷五年,罷參知政事,出知邠(今陜西彬縣)、鄧(今河南鄧縣)、杭等州?;视铀哪?1052)卒,謚文正。
范仲淹又是文學家,他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至今廣為傳誦,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彬州(陜西彬縣),后遷居平江(江蘇吳縣)。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初二,兩歲時,父范墉病故,母謝氏,貧無依靠,改嫁朱文翰(當時任平江府推官),仲淹遂改名朱說。四歲隨繼父北歸長山縣(現(xiàn)鄒平縣長山鎮(zhèn))河南村,年稍長,繼父讓其學習商賈技藝,皆不喜愛,唯愿讀書。因隨母改嫁倍受歧視,加之家境貧寒,范仲淹自幼形成自強不息的性格。1009年(大中祥符二年),范仲淹到長白山醴泉寺借讀,刻苦自律,倍受磨難,每日"畫粥斷齏",篤學不輟。1011年(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得知身世后,前往河南應天府拜戚同文為師,繼續(xù)苦學。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中進士,初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yǎng)。29歲,復范姓, 改名仲淹。后歷任大理寺丞、秘閣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曾出任陜西宣撫史、陜西四路安撫史,戰(zhàn)功顯赫,又曾做過泰州,楚州、陳州、睦州、饒州、潤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鄧州、青州等地方官。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shù)度被貶。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蘇州吳縣。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他的代表作品是《師說》,優(yōu)秀的文章有:《雜說》、《原毀》、《進學解》、《答劉正夫書》、《送孟東野序》、《祭十二郎文》、《送李原歸盤谷序》、《張中丞傳后續(xù)》等。
此外,他還寫有《柳子厚墓志銘》、《寄柳子厚文》、《畫記》、《答李翔書》、《原道》、《原毀》、《原性》、《論天旱人饑狀》、《論佛骨表》、《送窮文》、《平淮西碑》等。
其詩主要有:《山石》、《汴州亂》、《南山》、《石鼓歌》、《陸渾山火》、《日食》、《題汴梁》、《題驛梁》、《題楚王廟》、《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飲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等。
軼事典故
1、斷齏畫粥
范仲淹幼年喪父,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山,勵志苦讀于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腌菜佐食。成年后,范仲淹又到應天書院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fā)困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
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經(jīng)過苦讀,范仲淹終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
2、嚴謹治學
范仲淹替人寫墓志銘,寫畢封好剛要發(fā)送時,忽然想到:“這篇銘記不能不讓尹洙看?!?/p>
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銘文交給尹洙過目,尹洙看后說:“你的文章已經(jīng)很出名,后代人會以你的文章為典范,不能夠不謹慎啊?,F(xiàn)在你把轉運使寫作刺史,知州寫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雋,但現(xiàn)在卻沒有這些官職名稱,后人必然心生疑惑,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爭論的原因啊。”
范仲淹聽后,感嘆地說:“多虧請你看了,否則,我差一點要失誤啊?!?/p>
3、教子扶危
范仲淹熟治家甚嚴,教導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積德行善,范氏家風清廉儉樸、樂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讓次子范純?nèi)首蕴K州運麥至四川。范純?nèi)驶貋頃r碰見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親之喪,無錢運柩返鄉(xiāng),便將一船的麥子全部送給了他,助其還鄉(xiāng)。范純?nèi)驶氐郊抑?,沒敢提及此事。
范仲淹問他在蘇州遇到朋友了沒有,范純?nèi)驶卮鹫f:“路過丹陽時,碰到了石曼卿,他因親人喪事,沒錢運柩回鄉(xiāng),而被困在那里?!狈吨傺土⒖陶f道:“你為什么不把船上的麥子全部送給他呢?”范純?nèi)驶卮鹫f:“我已經(jīng)送給他了。”范仲淹聽后,對兒子的做法非常高興,并夸獎他做的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49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丁黼
下一篇: 方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