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顥北宋(1032~1085)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陽,生于湖北黃陂縣。宋代大儒,理學家、教育家,封“先賢”,奉祀孔廟東廡第38位。與程頤為同胞兄弟,世稱“二程”?!岸獭痹缒晔軐W于理學創(chuàng)始人周敦頤,宋神宗趙頊時,建立起自己的理學體系。
其家歷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黃陂縣令,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卒于該縣。父程珦年幼無力返鄉(xiāng),遂居于黃陂,曾任黃陂縣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黃陂縣尉時所生,自幼深受家學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響,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稱。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舉進士后,歷官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監(jiān)汝州酒稅、鎮(zhèn)寧軍節(jié)度判官、宗寧寺丞等職。
神宗初,任御史。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不受重用,遂潛心于學術?!端问贰繁緜鞣Q:“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濫于諸家,出入于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jīng)’而后得之”。與弟程頤開創(chuàng)“洛學”,奠定了理學基礎。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陽、扶溝等地設學庠,并潛心教育研究,論著頗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體系。程顥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養(yǎng)圣人,“君子之學,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棄也”。孝者所當孝,弟者所當?shù)?,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認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愛物,謹守封建倫常。學《論語》、《孟子》則為“知道”,“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為?”《大學》、《中庸》亦不可不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極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總之,教育必以儒家經(jīng)典為教材,以儒家倫理為教育之基本內(nèi)容。程顥還提出,讀書以期“講明義理”,注重讀書方法,“讀書將以窮理,將以致用也”,不可“滯心于章句之末”,為此者乃“學者之大患”。同其理學思想一樣,程顥的教育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后人為求學統(tǒng)淵源,于他講學之處立祠或書院以為紀念。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于京師講《易》處(今河南開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撫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書院,祀二程于講堂。另嵩陽書院亦為紀念二程所立。《嵩陽書院志·序》稱:“嵩陽書院,宋藏經(jīng)處,兩程夫子置散投閑與群弟子講學地也”。
宋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賜謚程顥為“純公”,程頤為“正公”。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顥為“河南伯”,程頤為“伊川伯”,并“從祀孔子廟庭”。元明宗至順元年(1330年),詔加封程顥為“豫國公”,程頤為“洛國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詔令兩程祠以顏子(即顏淵)例修建,規(guī)制比于闕里,前后殿廡齋室等房共六十余間,祭文稱頌兩程“闡明正學,興起斯文,本諸先哲,淑我后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進儒為賢,位列孔子及門下、漢唐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賜給兩程祠‘學達性天’匾額。
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編成的《河南程氏遺書》、《河南程氏外書》、《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經(jīng)說》等,程頤另著有《周易傳》。二程的學說后來由南宋朱熹等理學家繼承發(fā)展,成為“程朱”學派。
程顥理學主張
二程的學說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內(nèi)容并無二致。皆以“理”或“道”作為全部學說的基礎,認為“理”是先于萬物的“天理”,“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萬事皆出于理”,“有理則有氣”?,F(xiàn)行社會秩序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則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對”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強調(diào)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氣稟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惡。所以濁氣和惡性,其實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會損害天理?!盁o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滅人欲”。要“存天理”,必須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窮理,逐日認識事物之理,積累多了,就能豁然貫通。主張“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yǎng)方法。二程宣揚封建倫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內(nèi)形成像君臣之間的關系。程頤還反對婦女改嫁,宣稱“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流毒頗深。
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世稱“二程”。因二程兄弟長期講學于洛陽,故世稱其學為“洛學”,二程在哲學上發(fā)揮了孟子至周敦頤的心性命理之學,建立了以“天理”為核心的唯心主義理學體系。二程在學術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題是“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他們認為陽陰二氣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創(chuàng)生萬物的材料,從二程開始,“理”或“天理”被作為哲學的最高范疇使用,亦即被作為世界的本體,而且人類社會的等級制度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間社會的具體表現(xiàn)形態(tài),“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河南程氏遺書》五)
二程的人性論祖述思孟學派的性善論,但二程的人性論在性善論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深化了,回答了性為什么至善,為什么會產(chǎn)生惡的因素等一系列問題。二程認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區(qū)別,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體現(xiàn),未受任何損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無疵的;后者則氣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氣”的侵蝕,產(chǎn)生弊端,因而具有惡的因素。二程認為,性的本然狀態(tài),由于是“天理”在人身上的折射,因而是至善的,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質特征,惡則表現(xiàn)為人的不合節(jié)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稱之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對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天理”盛則“人欲”滅,“人欲”盛則“天理”衰。由此可見宋代理學家所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這一命題,實際上是有其一定的積極意義,不容全盤否定。
程顥、程頤所創(chuàng)建的“天理”學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我國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都產(chǎn)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并受到了后世歷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變成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
主要作品如下:
1、《遺書》(《河南程氏遺書》),25卷,系二程門人所記二程的語錄,后由朱熹編定。(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世稱“二程”。)
2、《外書》,12卷,朱熹編定的是《遺書》的補編或續(xù)編,內(nèi)容多系傳聞雜記。
3、《文集》,12卷,為二程的詩文,南宋張_,朱熹等先后纂輯。
4、《經(jīng)說》,8卷,是程頤以義理疏解儒家經(jīng)典的著作,包括《易》《詩》《書》《春秋》《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8種。其中:《易》《孟子》《中庸》不一定是程頤手著;《粹言》2卷,是楊時根據(jù)二程語錄撮要文飾而成,后又由張_重新編次。
5、《易傳》又稱《程氏易傳》《伊川易傳》,4卷,是程頤注解《周易》的著作。以上《遺書》《外書》《文集》《經(jīng)說》4種,在宋代均單獨刊行,也有的合在一起刊行,稱為《程氏四書》。
擴展資料:
程顥一生著述不少,又長期講學,有后人效《論語》等將其言論輯錄成冊。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編成的《河南程氏遺書》《河南程氏外書》《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經(jīng)說》等,程頤另著有《周易傳》。
思想主張:
1、核心思想:認為“萬物皆只有一個天理”,天理是萬物的本源,先有理而后有萬物?!岸獭苯⒘艘浴炖怼盀楹诵牡奈ㄐ闹髁x理學體系。
2、把天理和理論道德直接聯(lián)系起來,認為”人倫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理。”
3、提出“格物致知”,認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程顥
程顥(1032-1085), 北宋著名儒家學者. 字伯淳, 號明道. 河南洛陽人. 少年時曾與胞弟程頤同學于當時名儒周敦頤. 嘉佑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 歷官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監(jiān)汝州酒稅、鎮(zhèn)寧軍節(jié)度判官、宗寧寺丞等職. 在政治下, 他雖然堅決反對王安石新政, 但并不成司馬光等舊黨官僚東山再起后對王安石集團貶逐無遺的政策.
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 世稱“二程”. 因二程兄弟長期講學于洛陽, 故世稱其學為“洛學”. 二程在哲學上發(fā)揮了孟子至周敦頤的心性命理之學, 建立了以“天理”為核心的唯心主義理學體系. 二程在學術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題是“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 他們認為陽陰二氣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創(chuàng)生萬物的材料. 從二程開始, “理”或“天理”被作為哲學的最高范疇使用, 亦即被作為世界的本體. 而且人類社會的等級制度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 也都是“天理”在人間社會的具體表現(xiàn)形態(tài). “君臣父子, 天下之定理, 無所逃于天地之間. ”(《河南程氏遺書》五)
二程的人性論祖述思孟學派的性善論. 但二程的人性論在性善論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深化了, 回答了性為什么至善, 為什么會產(chǎn)生惡的因素等一系列問題. 二程認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區(qū)別, 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體現(xiàn), 未受任何損害和扭曲, 因而是至善無疵的;后者則氣化而生的, 不可避免地受到“氣”的侵蝕, 產(chǎn)生弊端, 因而具有惡的因素. . 二程認為, 性的本然狀態(tài), 由于是“天理”在人身上的折射, 因而是至善的. 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質特征, 惡則表現(xiàn)為人的不合節(jié)度的欲望、情感, 二程稱之為“人欲”或“私欲”. “人欲”是“天理”的對立面, 二者具有不相容性, “天理”盛則“人欲”滅, “人欲”盛則“天理”衰. 由此可見宋代理學家所提出的“存天理, 滅人欲”這一命題, 實際上是有其一定的積極意義, 不容全盤否定.
程顥、程頤所創(chuàng)建的“天理”學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對我國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都產(chǎn)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并受到了后世歷代封建王朝的尊崇, 以致逐步演變成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 如宋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 賜謚程顥為“純公”, 程頤為“正公”. 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 又追封程顥為“河南伯”, 程頤為“伊陽(或作“川”)伯”, 并“從祀孔子廟庭”. 元明宗至順元年(1330年), 又下詔加封程顥為“豫國公”, 程頤為“洛國公”. 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 詔令兩程祠以顏子(即顏淵)例修建, 規(guī)制比于闕里, 前后殿廡齋室等房共六十余間, 祭文稱頌兩程“闡明正學, 興起斯文. 本諸先哲, 淑我后人”. 清康熙二十五年, 二程進儒為賢, 位列孔子及門下、漢唐諸儒之上. 次年康熙皇帝又賜給兩程祠‘學達性天’匾額.
程顥是北宋代詩人。
程顥:字伯淳,學者稱其“明道先生”。祖先居住在中山府(今河北定州),高祖父程羽由開封府遷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北宋時期哲學家、教育家、詩人,理學的奠基者,“洛學”代表人物。
程顥為嘉祐年間進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反對王安石新政。在學術上,程顥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的命題,認為“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便須“以誠敬存之”。倡導“傳心”說。承認“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為宗正丞,未行而卒,享年54歲。
程顥曾和其弟程頤同學于周敦頤,世稱“二程”,同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其學說在理學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來為朱熹所繼承和發(fā)展,世稱“程朱學派”。其所親撰有《定性書》《識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論所編的著述書籍《遺書》《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49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程準
下一篇: 陳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