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字幼清,晚字伯清,學者稱草廬先生,撫州崇仁(今江西崇仁縣)人。他20歲應鄉(xiāng)試中選,翌年春省試下第,乃歸家講學著書;大德末年除江西儒學副提舉;至大年間授國子監(jiān)丞,升司業(yè);至治末年超拜翰林學士;泰定初年任經筵講官,敕修《英宗實錄》;元統(tǒng)元年因病逝世,享年85歲,謚文正。平生著作有《吳文正集》100卷、《易纂言》10卷、《禮記纂言》36卷、《易纂言外翼》8卷、《書纂言》4卷、《儀禮逸經傳》2卷、《春秋纂言》12卷、《孝經定本》1卷、《道德真經注》4卷等并行于世。吳澄是元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與當世經學大師許衡齊名,并稱為“北許南吳”,以其畢生精力為元朝儒學的傳播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吳澄生平
吳澄出身于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據(jù)危素《吳文正公年譜》和虞集《吳公行狀》記載,其祖父吳擇為人寬厚,不屑細務,擅長于詩賦寫作,又粗通天文星歷之學。父親吳樞性格溫純,對人誠實謙讓,與世無爭;平日樂善好施,熱心幫助他人。有一年,其鄉(xiāng)瘟疫流行,醫(yī)生懼怕疾病傳染,居然不敢為患者治病,以至于病災日益嚴重,弄得有些人全家老小臥床不起。吳樞眼看這種情況,心中十分著急。他遍尋民間秘方,連日上山采集藥草,親手煎成湯藥,挨門挨戶送給病人服用,為不少家庭解除了疾苦,使許多患者重新恢復了健康。鄉(xiāng)里有些窮人死后無錢辦喪事,吳樞便慷慨解囊,盡力周濟。一個人做幾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吳樞難能可貴的就是他一貫關心和同情窮苦人家,終生以助人為樂,由此深受鄉(xiāng)里人尊敬和愛戴。這個有一定文化教養(yǎng)和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的家庭,對吳澄的一生無疑產生了良好而深遠的影響。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正月十九日,吳澄誕生了。他從3歲開始,穎異日發(fā),與一般兒童迥然不同。當時,祖父特別喜歡他,經常教他讀一些古詩,幾乎隨口便能成誦。祖父見他悟性甚高,更加鐘愛。日復一日,吳澄漸漸可以背誦好幾百篇古詩,家里人無不為此而感到莫大高興,深信他將來必定會有大作為。母親游夫人曾帶著他去鄰村玩耍,有一位老奶奶見到吳澄十分可愛,便送給他一些錢幣和水果。吳澄恭恭敬敬地向老奶奶道了謝,隨即收下了這些禮物。過了一會兒,他想到老奶奶年邁體衰,生活艱辛,自己實在不應該接受老人家贈送的禮物。于是,他滿懷內疚,悄悄把錢幣和水果放還老奶奶家里,才跟隨母親默默地離開了鄰村。
寶祐元年(1253),吳澄剛剛進入5歲。家里人從外地聘請了一位老師,專門為吳澄授課。在老師的教導下,吳澄愈加穎敏異常,讀書即使是一千多字的篇幅,只要讀上兩三遍,就能夠牢記不忘。自此以后,他整天專務學習,勤奮不懈,讀書常常通宵達旦。母親游夫人擔心兒子過分勤學會損傷身體,引發(fā)疾病,便定量供給吳澄讀書所用燈油,只許他讀至半夜時分,適可而止。吳澄的求知欲非常強烈,他嗜書如命,哪能忍受母親這種約束,于是暗地到街市買回一些燈油,以滿足自己熬夜讀書的需要。每天晚上,他先按照母親規(guī)定的時間熄燈,等到母親就寢以后,又悄悄燃燈苦讀,并小心翼翼地把燈光遮蔽起來,避免母親發(fā)覺。
這樣,通過日積月累,吳澄讀了大量書籍。7歲時,對《論語入《孟子》以及“五經”(《詩》、《書》、《易》、《札》、《春秋》都能全部背誦,而且還學會了做詩,又能寫作進士賦。9歲那一年,他幾次參加鄰邑課試,都是名列前茅。
寶祐六年(1258年),吳澄剛好10歲,開始懂得治學的根本。他努力攻讀大理學家朱熹編纂的《大學》、《中庸》等“四書”章句,每日誦習《大學》一二十遍,一直堅持了3年之久,在學業(yè)上取得了很大進展。后來,吳澄曾對學者談到自己這段經歷,他說:“吾幼時習詩賦,未盡見朱子之書,益業(yè)進士者不知用力于此也。十歲偶于故書中得《大學》、《中庸》章句讀之,喜甚,自是清晨必誦《大學》二十過者千余日,然后讀《中庸》及諸經,則如破竹之勢,略無凝滯矣。學者于《大學》得分曉,則《中庸》不難讀?!?/p>
景定二年(1261),吳澄13歲。他為了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開始博覽諸子百家之書。時有麻沙新刻《古文集成》叢書,吳澄因家貧無錢購買,便想盡辦法從售書人那里借書來讀,時滿—月后便按時歸還。售書人曾問他:“你借的書都一本一本地讀完了嗎?”吳澄回答道:“你試抽書中的任何章節(jié)考考我吧!”售書人聽了,便隨意點出書中某頁某段文字,吳澄都能熟誦如流,沒有一字一句差誤。售書人十分驚異,深為這個少年的苦學精神所感動,當下便將一套《古文集成》叢書雙手送給了吳澄,勉勵他繼續(xù)用功讀書,立志將來出人頭地。一年以后,14歲的吳澄頭上挽著兩個小角丫,前往撫州郡學補試,本州儒士前輩見其文不凡,競相贊嘆。
景定四年(1263),吳澄十15歲,他已深知科舉之業(yè)不足致力,于是專務圣賢之學,伊然以圣人之道自任。有一天,他讀了朱熹的《訓子帖》,見到其中有“勤”、“謹”二字,如得面命而深為信服,認定這是“持養(yǎng)之要經,為學之大務”。隨即,吳澄揮筆寫下《勤》、《謹》二箴,又作《敬》、《和》二銘。《敬銘》有云:“把捉于中,精神心術;檢束于外,形骸肌骨?!薄逗豌憽穭t極言周敦頤、程顥等學人風范以自勉。他常說:“吾讀《敬銘》,則使人心神收斂,百妄俱消,如在靈祠中,如立嚴師側,凄凄乎似秋,而不覺足之重手之恭也;讀《和銘》則使人心神怡曠,萬境俱融,有弄月吟風情,有傍花隨柳想,熙熙乎似春,而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也?!逼浜螅瑓浅芜€寫了《自修銘》、《自新銘》、《消人欲銘》、《長天理銘》)、《克己銘》、《悔過銘》、《矯輕銘》、《警惰銘》等等,可見他處處自我鞭策,時時自我激勵,其勤學篤行的功夫實可謂深矣!吳澄后來之所以成為元代一位儒學大師,與他早年的自覺修養(yǎng)、刻苦磨煉是分不開的。
吳姓的名人非常多,但是這個事情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每個人的看法不可能完全相同的。
我也是姓吳的,下面我就說說我心目中的吳姓十大名人(以時代為序):
1、吳起。戰(zhàn)國時期名將,軍事家。
2、吳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
3、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
4、吳承恩。明代著名小說家。
5、吳偉業(yè)。清初著名詩人。
6、吳三桂。明末清初名將。
7、吳敬梓。清代著名小說家。
8、吳昌碩。清末著名書畫家,藝術大師。
9、吳佩孚。民國時期著名軍閥。
10、吳健雄?,F(xiàn)代著名物理學家。
其他吳姓名人:
11、吳芮。西漢開國功臣。
12、吳漢。東漢開國功臣。
13、吳融。唐代著名詩人。
14、吳權。唐代政治家,越南獨立運動開創(chuàng)者。
15、吳夲。北宋名醫(yī)。
16、吳澄。元代著名學者。
17、吳敬。明代著名數(shù)學家。
18、吳汝綸。清末著名文學家。
19、吳趼人。清末著名小說家。
20、吳清源。現(xiàn)當代著名圍棋國手、大師。
以上是我心目中的吳姓名人前二十位。
1. 文言文(泰博學善談論)的翻譯 郭泰學識廣博,善于講論。
起初游學到洛陽,當時的人沒有人知道他,陳留符融一見到他就感嘆與眾不同,于是把他介紹給河南尹李膺。李膺與他相見,說:“我見過的士人多了,沒有趕上郭林宗的。
他靈敏卓識通達朗悟,高尚雅致精到淵博,當今華夏,很少看到能與他相比的?!本屯Y為好友。
于是,他的名聲震動京師。后來回歸鄉(xiāng)里,士紳儒生一直送到河邊,送行的車輛有數(shù)千輛,李鷹同郭泰同船而渡,各位賓客遠望著他,以為他是神仙。
郭泰善于識別人,喜好稱贊開道讀書人,喜歡周游四方。茅 容,四十多歲了,在鄉(xiāng)下種田。
有次和農夫們在樹下躲雨,大家都面對面地蹲著,茅容獨自端正地坐著,(神色)更加恭敬;郭泰看到后對他感到驚異,于是(向茅容)請求借宿。第二天,茅容殺雞做飯,郭泰以為是招待自己的;茅容分了半只雞給母親吃,余下的半只在食櫥里放置,自己用粗菜和客人一起下飯。
郭泰說:“你的賢良遠遠超過了一般 人!我為款待客人尚回減少對父母的供養(yǎng),而你能這樣做,你真是我的好朋友?!惫┱酒饋恚蛩笆中卸Y,鼓勵他讀書學習,茅容終于成為有很高德行的人。
巨鹿郡人孟敏,客居在太原郡,有次他挑著的瓦罐掉到地上碎了,他看也不看就離開了。郭泰見了。
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他回答:“瓦罐已經破了,再看它又有什么用!”郭泰認為他有辨別決斷能力,和他談話,了解了他的品德性格,就鼓勵他外出學習,孟敏后來便聞名于世。陳留郡的申屠蟠,家里很窮,被人雇去做油漆工,鄢陵縣的庚乘,年少時就為縣衙當看門卒,郭泰見到他們,都很驚奇,以后他們都成了名士。
其他被郭泰賞識的人中有的是屠戶、賣酒人,有的是士兵,因為郭泰的稱贊薦進而成名的人很多。
2. 文言文(泰博學善談論)的翻譯 少博學,善談論。到雒陽時,沒有人認識他,陳留符融看出他是人才,介紹給河南尹李膺,李膺稱其識通朗,高雅密博,今之華夏,鮮見其儔。后才名重洛陽,其性明知人,好獎訓士類,周游郡國。到茅容家吃飯,茅容殺雞先給老母,后分半只放在門口涼亭給路人食用,泰以其為友,推薦太學,成為大德。經他推薦的大德學者無數(shù),其中有巨鹿孟敏,陳國童子魏昭,陳留左原等。相人極準,見當時名士濟陰黃允,勸說無數(shù),認為其必毀譽于身后,后袁隗以女妻允,黃允果廢于當時。
當時大德范滂稱贊其為“隱不違親,貞不絕俗,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3. 文言文《陳留左原》翻譯 文言文《陳留左原》翻譯:陳留人左原是郡學的學生,因違反法令,被郡學斥退。
郭泰在路上遇見他,特地擺設酒和菜肴,對他進行安慰,說:“從前,顏涿聚原是梁甫地區(qū)的大盜,段干木本是晉國的大市儈,可是,前一位終于成了齊國的忠臣,后一位終于成了魏國的著名賢人。蘧璦、顏回尚且不能沒有過錯,何況其他的人?你千萬不要心懷怨恨,只是反躬責問自己而已?!?/p>
左原虛心聽取郭泰的勸導后離去。有人譏諷郭泰不能和惡人斷絕關系,郭泰說:“對于不合于仁的人,如果厭惡他太甚,就會使他為亂?!?/p>
左原后來忽然重新心懷忿怒,結集賓客,想要報復郡學的學生??墒牵@一天,郭泰正在郡學,左原慚愧自己辜負了郭泰以前的勸導,于是終于離去。
后來這件事傳開,大家全都佩服郭泰?!蛾惲糇笤吩模宏惲糇笤?,為郡學生,犯法見斥,泰遇諸路,為設酒肴以慰之。
謂曰:“昔顏涿聚,梁甫之巨盜,段干木,晉國之大駔,卒為齊之忠臣,魏之名賢;蘧瑗、顏回尚不能無過,況其余乎!慎勿恚恨,責躬而已!”原納其言而去?;蛴凶I泰不絕惡人者,泰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p>
原后忽更懷忿結客,欲報諸生。其日,泰在學,原愧負前言,因遂罷去。
后事露,眾人咸謝服焉。
4. 文言文七吳澄傳翻譯 譯文:吳澄字幼清,是撫州崇仁縣人。
他的高祖吳曄,開始居住在咸口里。九歲時,與其他子弟參加鄉(xiāng)校考試,吳澄常常名列前茅。
長大成人以后,對于經傳都學習精通。至元十三年(1276),人民剛歸附蒙古,各處盜賊興起。
樂安人鄭松邀吳澄避居于布水谷,于是吳澄在那里作成《孝經章句》,并校定了《易經》《尚書》《詩經》《春秋》《儀禮》及《大戴禮記》《小戴禮記》。元貞初年(1295),吳澄游學于龍興,按察司經歷郝文將他迎接到郡學,每日聽他講經論史,記錄其問答大概有數(shù)千言。
左丞董士選把吳澄請到家中,親自操持飲食,說:“吳先生是天下少有的士人?!彼氤癁楣俸?,舉薦吳澄有遠見卓識,朝廷提拔他為應奉翰林文字。
至大元年(1308),朝廷征召他為國子監(jiān)丞。吳澄到任后,每日早晨在堂上點上蠟燭,國子監(jiān)生按次序接受學業(yè),但是拿著經書來向他請教疑難問題的人,絡繹不絕。
吳澄根據(jù)學生的天賦,反復講解,循循善誘,常常直到半夜。無論寒暑都不改變。
英宗即位,有圣旨要求搜集善于寫書法的人,用黃金粉書寫佛教《藏經》?;实墼谏隙迹勺筘┧賯髟t令吳澄作序。
吳澄說:“撰寫文辭,不可以給后世的人看,請等皇帝回京再上奏此事?!边m逢皇帝去世,此事也就罷了。
泰定元年剛開設經筵,首先任命吳澄與平章政事張珪、國子祭酒鄧文原為講官。在至治末年時,詔命修建太廟,議論者常見同堂異室之制,于是修建了十三間祭室。
但沒來得及遷祀,而國家出現(xiàn)大變,有關官員對諸位皇帝的排列次序有疑問,朝廷命令共同評議此事。吳澄提議說:“世祖統(tǒng)一天下,全都考定古制而推行。
古代天子有七廟,每一座廟都各自為宮,各自按次序依次提升,其廟的宮室,很像現(xiàn)在的中書省的六部。設立省部,也是仿照金、宋的官制,怎么能因為宗廟排序就不考定古制呢!”負責的官員急于辦成此事,最終還是按照原來的次序做了。
當時吳澄已經有了辭職的想法,就出城乘舟離開。吳澄平時稍有閑暇就著書立說,直到生命將盡,仍不擱筆。
他對于《易經》《春秋》《禮記》,都各有自己的撰述,而且都能破除以前一些牽強附會的解釋,來闡發(fā)書中的深刻道理,條分縷析,見解精到文筆簡潔,見識卓越,成一家之言。起初,吳澄所居住的地方有數(shù)間草房,程鉅夫為之題名為“草廬”,所以求學的人稱吳澄為“草廬先生”。
天歷四年吳澄就病逝了,享年85歲。原文:吳澄,字幼清,撫州崇仁人。
高祖曄,初居咸口里。九歲,從群子弟試鄉(xiāng)校,每中前列。
既長,于經傳皆習通之。至元十三年,民初附,盜賊所在蜂起,樂安鄭松招澄居布水谷,乃著《孝經章句》,校定《易》《書》《詩》《春秋》《儀禮》及大、小《戴記》。
元貞初,游龍興,按察司經歷郝文迎至郡學,日聽講論,錄其問答,凡數(shù)千言。左丞董士選延之于家,親執(zhí)饋食,曰:“吳先生,天下士也?!?/p>
既入朝,薦澄有道,摧應奉翰林文字。至大元年,召為國子監(jiān)丞。
澄至,旦燃燭堂上,諸生以次受業(yè),執(zhí)經問難者,接踵而至。澄各因其材質,反覆訓誘之,每至夜分。
雖寒暑不易也。英宗即位,先是有旨集善書者,粉黃金為泥,寫浮屠《藏經》。
帝在上都,使左丞速詔澄為序,澄曰:“撰為文辭,不可以示后世,請俟駕還奏之?!睍郾蓝埂?/p>
泰定元年,初開經筵,首命澄與平章政事張珪、國子祭酒鄧文原為講官。在至治末,詔作太廟,議者習見同堂異室之制,乃作十三室。
未及遷奉,而國有大故,有司疑于昭穆之次,命集議之。澄議曰:“世祖混一天下,悉考古制而行之。
古者天子七廟,廟各為宮,各以次遞遷,其廟之宮,頗如今之中書六部。夫省部之設,亦仿金、宋,豈以宗廟敘次而不考古乎!”有司急于行事竟如舊次云時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等舟去。
澄少暇即著書,至將終,猶不置也。于《易》《春秋》《禮記》,各有纂言,盡破傳注穿鑿,以發(fā)其蘊。
條歸紀敘,精明簡潔,卓然成一家言。初,澄所居草屋數(shù)間,程鉅夫題曰草廬,故學者稱之為草廬先生。
天歷四年六月,澄卒,年八十五。此文出自明代宋濂所著的《元史》擴展資料 吳澄終生治經,孜孜不倦,從年輕時校訂“五經”,到中年又“采拾群言”,“以己意論斷”,再“條加記敘”,并努力探索朱熹研究五經“未盡之意”,直至晚年方才修成《五經纂言》。
除了《詩纂言》而外,其余《易纂言》《書纂言》《禮記纂言》《春秋纂言》四種以及《易纂言外翼》《儀禮逸經傳》《孝經定本》《道德真經注》等書,均為《四庫全書》所著錄。朱熹的學說對吳澄影響很大,吳澄撰修《五經纂言》,在編次整理經文的同時,還特別對其內容從義理方面加以疏解,深入探討其微言大義,發(fā)明張大朱熹之說。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50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哀長吉
下一篇: 李壽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