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熙(1801—1860)清代官員
戴第元 (1728--1789) 字正宇,號簋圃
戴衢亨(1755~1811年),漢族
戴熙(1801—1860)清代官員
、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醇士(一作莼溪)
歷史名人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
你好
代姓源流有兩個
姓氏源流
一
1
代王及從者,行斟
2
二
戴(Dài)姓源出有四:
源于子姓,出自商湯的后裔微子啟
宋戴公逝世后,宋國君位傳給子司空
,即宋武公(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其庶子一支子孫遂以宋戴公的謚號“戴”為氏,世代相傳至今,人丁興旺,史稱正宗的河南代氏,后有簡筆寫作“代”者。子姓代氏族人大多尊奉宋戴公為一世祖。2、出自姬姓
,以國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鄭國,一說亡于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為氏。3
、殷氏改戴姓而來。據(jù)《鼠璞》所載4、其他民族改姓而來
得姓始祖:戴撝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亂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紂)之庶兄微子啟于商的舊都,建立宋國,定都商丘。宋國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謚號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謚號為氏,稱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為戴姓得姓始祖。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
,戴姓主要在其發(fā)祥地豫東一帶繁衍發(fā)展,戴撝數(shù)傳至戴云升時,戴云升由宋遷居譙郡亳州,之后世代留于此,并形成戴姓歷史上的第一個郡望——譙郡。西漢時,戴姓有從豫東遷豫南的,如時稱“關東人豪”的戴遵為慎陽(今河南正陽)人。而世居譙郡的戴姓為避戰(zhàn)亂由亳南遷至廣陵(今江蘇揚州),并形成廣陵郡望。另有一支由豫東遷山東半島,因這里原是齊國故地,有濟水和黃河交匯,這支戴姓以濟會為郡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廣陵戴姓有戴烈因擔任三國時吳的左將軍而徙江南,其孫戴淵被司馬睿引為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蘇南京)。隨著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中原烽火連天,中原戴姓大舉南遷,譙郡戴姓也有被迫南遷者,居譙郡钅至縣(今安徽宿縣)的戴逵南遷至會稽嵊縣西南,東晉時的戴洋為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縣東)人歷史名人
戴 嵩:唐朝畫家
,擅畫田家、山原之景,寫山澤水牛尤為著名,與韓 畫馬齊名,世稱“韓馬戴?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戴 震:安徽省休寧人,思想家
戴 進:著名畫家,錢塘(今杭州)人
戴 逵:東晉學者、畫家
戴 德
,參加石渠閣議
戴 笠:浙江省江山人,黃埔軍校肄業(yè)
戴名世:安徽省桐城人,清代史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
。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戴復古:南宋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