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石如(1743~1805),清代書法家、篆刻家。清代書法金石學家和文壇泰斗、經(jīng)學宿儒,鄧派的創(chuàng)始人。懷寧(今屬安徽)人,原名琰,因避嘉慶諱,以字行,號頑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他出生于寒門,9歲時讀過1年書,停學后采樵、賣餅餌糊口。后又靠寫字、刻印謀生。曾在江寧大收藏家梅镠處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盤,至夜分盡墨,寒暑不輟”。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輔之等人的推獎,書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80壽辰之際,戶部尚書曹文六月入京都,邀鄧石如同往。秋,途經(jīng)山東,遂登泰山觀覽。進京后,鄧石如以書法響譽書壇。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兩湖總督畢沅處做了3年幕僚。張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學習書法。
鄧石如出生寒士之門,祖輩的“潛德不耀”的人品和“學行篤實”的學業(yè)以及驁岸不馴的性格對他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之功。20歲左右即開始了一生的游歷生涯,浪跡江湖,到處尋師訪友。他的一生,伴隨著刻苦自勵,傾注藝術(shù)的全部生活內(nèi)容幾乎就是“交游”二字。不求聞達,不慕榮華,不為外物所動,不入仕途,始終保持布衣本色,這完全是一位純粹的藝術(shù)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遙”人生。人推為清代第一。生性廉潔,成名后以書法篆刻自給。喜好游歷名山勝水。常一筇一笠肩背行李游走百里。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鄧石如幼年時家境貧寒,一生社會地位低下,他自己說:“我少時未嘗讀書,艱危困苦,無所不嘗,年十三四,心竊竊喜書,年二十,祖父攜至壽州,便已能訓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識字人相待。”這樣一位讀書不多的“一介布衣”,成長為偉大的藝術(shù)家,全靠艱定不移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和刻苦的鍛煉。他十七歲后,就開始以書刻自給。三十歲后,通過友人介紹,陸續(xù)認識了南京梅繆 三兄弟等友人,遍觀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凡名碑名帖總要臨摹百遍以上,為此起早貪黑,朝夕不輟為以后的篆刻藝術(shù)打下了扎實的書法基礎(chǔ)。所以,當時人評他的四體書法為清代第一人。
鄧石如時代,正值皖、浙兩派稱霸印壇之時,但他絕不滿足于前人印家所取得的成果,而以自己雄厚和書法為基礎(chǔ),做到“書從印出,印從書出”,打破了漢印中隸化篆刻的傳統(tǒng)程式,首創(chuàng)在篆刻中采用小篆和碑額的文字,拓寬了篆刻取資范圍,在篆刻上形成了自己剛健婀娜的風格,巍然崛起于當時的印壇,可說與皖、浙兩派形成鼎足之勢。鄧石如的雄風一直影響到同時期的包世臣、吳讓之、趙之謙、吳咨、胡澍、徐三庚等人。在篆刻藝術(shù)發(fā)展史上,鄧石如是一位杰出的大家??上鱾鳂O少,存世有《完白山人篆刻偶成》、《完白山人印譜》、《鄧石如印存》等。
◇作品賞析◇
清 鄧石如作品清 鄧石如作品
清 鄧石如作品清 鄧石如作品
清 鄧石如作品
清 鄧石如作品
鄧石如的篆書藝術(shù)特色
鄧石如的篆書(一般指小篆)最大的特點就是書寫性強,比李斯和李陽冰都強。
他的書寫性體現(xiàn)在一下幾個方面:
1、一改篆書“玉筋篆”的線條,采用近似隸書的筆意。
鄧石如以隸書的筆意來作篆書,不可謂不大膽。2、結(jié)體更為瘦長。3空間結(jié)構(gòu)不對稱。
1. 鄧石如白氏草堂記譯文 《白氏草堂記》釋文:南抵石澗,夾澗有古松、老杉,大僅十人圍,高不知幾百尺。
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檀樹,如蓋張,如龍蛇走。松下多灌叢蘿蔦,葉蔓駢織,承翳日月,光不到地。
北據(jù)層巖,積石嵌空,奇花異草,蓋覆其上。綠陰蒙蒙,朱實離離,不知其名,四時一色。
劉秋生清代中葉,書家如林,書法、篆刻兼擅者亦比比皆是,其中以獨特風貌享譽后世的,當首推乾嘉年間的鄧石如。鄧石如的書法,篆、隸、真、草之中,最受人們稱道的是篆書。
他的篆書吸取漢碑篆額和唐代李陽冰《三墳記》等篆字的體勢筆意,得樸厚沉雄之韻,一改宋、明時期篆書的刻板、拘謹之風?!栋资喜萏糜洝罚囀?2歲時所書(其謝世前一年寫成),彌足珍貴,是其晚年篆書的代表作之一。
縱觀該帖,既充盈著濃濃古氣,又漾溢起層層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灑脫;功力與情致并重,行氣整飭,韻味醇厚。此帖篆字結(jié)體開合自如,收放隨意,合處、收處緊實,如月照密林;開處、放處疏朗,似走馬平川。
行與行之間,字與字之間,似“各自為政”,卻互有關(guān)照,彼此呼應。鄧石如妙于以曲取直,此帖的豎線結(jié)構(gòu)中,曲筆居多,彎曲的角度、大小各有不同,充分表現(xiàn)出“鄧派”篆書所獨有的結(jié)體風貌。
在用筆上,《白氏草堂記》可作為“鄧派”篆書筆意的代表。篆書用筆一般多遒勁堅挺,如繪畫中的“高古游絲描”。
而鄧石如在書寫此帖時,保留了遒勁堅挺的筆法,追求有厚度、力度和深度的筆意:線條中端收斂堅實,兩旁鋪開,略帶枯澀,厚重之感溢然紙上;行筆凝煉,轉(zhuǎn)折處或順筆借勢而入,或逆筆反轉(zhuǎn)迂回,使兩線交接顯得靈動而賦于動感,讓筆鋒力量更加集中而產(chǎn)生力感;力透紙背,入木三分,更見鄧體篆書的深度。鄧石如不愧是杰出的篆刻家,在書寫時自然流露出刀法趣味。
此帖的字,邊緣處細如絨毛,粗如鋸齒,這些刀趣的運用恰到好處。另外,《白氏草堂記》的末尾落款作行書,字體飄逸而不失渾樸氣息,與正文篆書置于一處,各臻其妙,相映成輝。
鄧石如(1743—1805),初名琰,后以字行,更字頑伯,取其諧音,因號完白山人,又號笈游道人。開“皖派”風氣之先河,世有“鄧派”之稱。
2. 【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答案:1.B;2.A;3.A;解析:(1) 應為名詞活用為動詞,“砍柴” (2) ①句只是說明白云先生被授予官職,和“清高”無關(guān);④⑥兩句都說明白云先生有才能 (3) “因為父親卓著的戰(zhàn)功”,朝廷是因為他父親的忠誠才任命他為千戶長 (4) (1)甲申年,農(nóng)民起義軍攻陷京城,張怡與其將領(lǐng)相遇,他毫不屈服,被拘禁了起來。
將領(lǐng)肆意拷問他,他的同黨中有人認為張怡有義氣而放走了他。 (2)每年按時向白云先生請安問候,走進他的房間,發(fā)現(xiàn)書架上有上百卷書,都是他所撰寫的闡發(fā)儒家經(jīng)典及論述歷史事件的論著。
(3)白云先生的著作,我心里十分向往,擔心其失傳已經(jīng)好久了。幸虧他的家人獻了出來,但我始終沒看過一眼。
參考譯文 張怡,字瑤星,原名鹿徵,江蘇江寧縣人。父親張可大,明末任登、萊二府總兵官。
適逢毛文龍部下反叛,誘擒了巡撫孫元化,張可大殉難而死。事情奏聞朝廷,張怡以諸生身份被授予錦衣衛(wèi)千戶的官職。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的軍隊攻占北京,張怡遇到李自成的將領(lǐng),不降,被鎖銬起來將要肆意毒打,他們的同黨中有人贊賞張怡的節(jié)義而放他逃走了。很久之后,張怡才回到故鄉(xiāng)。
他的妻子在這以前就死了,他獨身寄居在攝山的佛寺里。從不到城市中去,鄉(xiāng)里之人都稱他白云先生。
當時,湖南、湖北及江浙一帶有名望的前朝遺民,大多追求聲望,以詩文互爭高低。只有蘇州的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在窮鄉(xiāng)僻野中耕作為生,即使是賢德的士大夫造訪也不得見他們一面,然而他們還是有筆墨文章流傳于人世。
白云先生則親自挑水打柴,嘴里從不談?wù)撛姇瑢W者詩人們也無從向他討教。四方來往的官員紳士,天天有的到此山游玩的,卻不知道山中有他這樣一位人物。
我已故的父親和處士余佩,逢年過節(jié)都要到山中看望他。走進他的屋中,看到書架上擱著百幾十卷書,都是他撰著的對經(jīng)籍的闡述和史事評論。
請求抄寫副本,他不答應,說:“我只是借寫作來度過我的余生而已。我已經(jīng)買了兩個大甕,死后下葬時要把這些著作一起埋葬?!?/p>
他去世時八十八歲了,平生的親朋老友,早就買了好木材,為他做好了內(nèi)棺和外棺。他的病將垂危之時,聽到此事落淚說:“過去我的先父死于被叛賊攻打的孤城之中,身邊沒有一個親人料理喪事,雖然后來改葬了,但貼身的內(nèi)棺卻無法更換了,我能忍心用這種好棺材嗎?”回頭看著他的侄孫,催著趕緊換棺材,并且親自定下蓋身尸布的規(guī)格,才閉目而逝。
當時我的先父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返回時已經(jīng)提前下葬了。有人說:先生著的書已埋入墓穴了。
也有人說:經(jīng)籍解說之類的書有副本,還保存在他家中。 乾隆三年,皇帝下令修訂《三禮》,搜求散失民間的著作。
白云先生的某侄孫親自把書送到府城,知府命學校教官召集生員抄寫,過了很久也沒完成。 先生的著作,我心中十分向往,并且擔心其失傳已經(jīng)很長時間了。
幸虧他的家人親自獻了出來,而我又始終未能親眼見一見。故而一并記載在文章中,以期使他的同鄉(xiāng)晚輩們有所感觸,妥善保存并能加以宣傳,別讓它們埋沒失傳了。
3. 鄧石如生平簡介 鄧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創(chuàng)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后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山人、笈游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安徽懷寧人。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盡摹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遂工四體書,尤長于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稱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書刻自給。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鄧石如出生于寒門,祖、父均酷愛書畫,皆以布衣終老窮廬。鄧石如九歲時讀過一年書,停學后采樵、賣餅餌糊口。17 歲時就開始了靠寫字、刻印謀生的藝術(shù)生涯,一生社會地位低下。他自己說:“我少時未嘗讀書,艱危困苦,無所不嘗,年十三四,心竊竊喜書,年二十,祖父攜至壽州,便已能訓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識字人相待?!编囀?0歲左右時,在安徽壽縣結(jié)識了壽春書院的主講梁巘,又經(jīng)梁巘介紹至江寧,成為舉人梅镠的座上客。鄧石如在江寧大收藏家梅镠處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盤,至夜分盡墨,寒暑不輟”。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輔之等人的推獎,書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80壽辰之際,戶部尚書曹文六月入京都,邀其同往。秋,途經(jīng)山東,遂登泰山觀覽。進京后,鄧石如以書法響譽書壇。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兩湖總督畢沅處做了3年幕僚。張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學習書法。
4. 白氏草堂記是鄧石如作的文章嗎 《白氏草堂記》
釋文:南抵石澗,夾澗有古松、老杉,大僅十人圍,高不知幾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檀樹,如蓋張,如龍蛇走。松下多灌叢蘿蔦,葉蔓駢織,承翳日月,光不到地。北據(jù)層巖,積石嵌空,奇花異草,蓋覆其上。綠陰蒙蒙,朱實離離,不知其名,四時一色。
劉秋生
清代中葉,書家如林,書法、篆刻兼擅者亦比比皆是,其中以獨特風貌享譽后世的,當首推乾嘉年間的鄧石如。鄧石如的書法,篆、隸、真、草之中,最受人們稱道的是篆書。他的篆書吸取漢碑篆額和唐代李陽冰《三墳記》等篆字的體勢筆意,得樸厚沉雄之韻,一改宋、明時期篆書的刻板、拘謹之風。
《白氏草堂記》,鄧石如62歲時所書(其謝世前一年寫成),彌足珍貴,是其晚年篆書的代表作之一??v觀該帖,既充盈著濃濃古氣,又漾溢起層層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灑脫;功力與情致并重,行氣整飭,韻味醇厚。此帖篆字結(jié)體開合自如,收放隨意,合處、收處緊實,如月照密林;開處、放處疏朗,似走馬平川。行與行之間,字與字之間,似“各自為政”,卻互有關(guān)照,彼此呼應。鄧石如妙于以曲取直,此帖的豎線撣錠側(cè)瓜乇蓋岔睡唱精結(jié)構(gòu)中,曲筆居多,彎曲的角度、大小各有不同,充分表現(xiàn)出“鄧派”篆書所獨有的結(jié)體風貌。
在用筆上,《白氏草堂記》可作為“鄧派”篆書筆意的代表。篆書用筆一般多遒勁堅挺,如繪畫中的“高古游絲描”。而鄧石如在書寫此帖時,保留了遒勁堅挺的筆法,追求有厚度、力度和深度的筆意:線條中端收斂堅實,兩旁鋪開,略帶枯澀,厚重之感溢然紙上;行筆凝煉,轉(zhuǎn)折處或順筆借勢而入,或逆筆反轉(zhuǎn)迂回,使兩線交接顯得靈動而賦于動感,讓筆鋒力量更加集中而產(chǎn)生力感;力透紙背,入木三分,更見鄧體篆書的深度。鄧石如不愧是杰出的篆刻家,在書寫時自然流露出刀法趣味。此帖的字,邊緣處細如絨毛,粗如鋸齒,這些刀趣的運用恰到好處。另外,《白氏草堂記》的末尾落款作行書,字體飄逸而不失渾樸氣息,與正文篆書置于一處,各臻其妙,相映成輝。
鄧石如(1743—1805),初名琰,后以字行,更字頑伯,取其諧音,因號完白山人,又號笈游道人。開“皖派”風氣之先河,世有“鄧派”之稱。
鄧石如篆書作品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篆書文軸、篆書中堂、游五園詩。鄧石如,名琰,字石如、頑伯,號笈游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安徽懷寧人。清代著名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chuàng)始人。
鄧石如篆書特點風格評價
鄧石如廣泛地學習石鼓文、漢碑額等,叉得史籀縱橫闔辟之妙,進而形成自己的風貌。鄧石如的篆書,峭拔遒勁,肉腴血暢,圓潤相兼。在結(jié)構(gòu)上,變秦篆偏方結(jié)體為狹長,改上下均勻為上緊下松,疏可走馬,密不透風。
在用筆上,以隸法作篆,鋪毫直行,裹鋒而轉(zhuǎn),殺鋒以取勁折,具有非常明顯的提按起倒變化,一改數(shù)百年來截毫寫篆以求平整的傳統(tǒng)。
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之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而篆書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為師,結(jié)體略長,卻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大膽地用長鋒軟毫,提按起伏,大大豐富了篆書的用筆。
特別是晚年的篆書,線條圓澀厚重,雄渾蒼茫,臻于化境,開創(chuàng)了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fā)展作出不朽貢獻。
鄧石如的篆書最佳作品是《白氏草堂記》
拓展:這是一部由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的散文,而鄧石如則將其中的文字用自己的篆書書寫在六條屏幕上,構(gòu)成了這件著名的藝術(shù)作品?!栋资喜萏糜洝吩臼且黄涗洶拙右自趶]山草堂生活的文章,其中的文字清新婉約,意境優(yōu)美,鄧石如以其精湛的篆書技藝,完美地表現(xiàn)了這種文學情趣,展現(xiàn)出了不同于其他書法家的別樣魅力。鄧石如的《白氏草堂記》不僅在篆刻界享有盛名,也被認為是中國現(xiàn)代書法藝術(shù)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鄧石如在篆刻方面有著深厚的造詣和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其篆書作品以瘦勁洗磨、筆畫疾走、構(gòu)圖勻稱著名。他在多年的篆刻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運用各種刻刀和印材,使得他的篆刻作品在技法和形式上都有著獨特的風貌?!栋资喜萏糜洝分械奈淖衷卩囀绲氖种?,被刻劃出一種凝重肅穆的氣質(zhì),同時又蘊含了一種自由奔放的意境,達到了形神兼?zhèn)涞男Ч?/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51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程正揆
下一篇: 丁觀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