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公壽,1823年生,1886年逝世,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清代書畫家。名遠,號小憔、瘦鶴、橫云山民,以字行,寓上海。工畫山水、蘭竹花卉,尤喜畫梅。集古今諸家之妙,自成一格。喜用濕筆,渾淪雅秀,得淋淳濃郁之致。傳世作品有《桂樹圖》、《香滿蒲塘圖》等。
《香滿蒲塘圖》介紹 胡公壽 立軸 紙本 設色 縱178.9厘米 橫47.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用筆簡練,設色明麗,描寫“荷鈿小小半溪香,水涼風攪一池荷“的情意。先用濕筆畫二叢綠色的菰蒲,白蓮盛開,亭亭玉立,隨風搖曳,清香遠溢。荷葉穿插顧盼,富有感染力。
◇作品賞析◇
黃鶴畫痕香篆古,青山琴況月輪高。是汪恭所寫的一副對聯(lián)
傳說中的仙人早乘黃鶴飛去, 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 飛去的黃鶴再也不能復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載依舊。 白日下漢江(平原)之碧樹清晰可數(shù), 鸚鵡洲的芳草長得密密稠稠。 日已黃昏卻不知何處是我的家鄉(xiāng)? 面對江面上彌漫的茫茫煙波,讓我愁緒油然而生。
《嘎訕胡》是SMG旗下都市頻道,以快樂三兄弟為前身,經(jīng)歷多次擴版衍生出來的欄目。現(xiàn)節(jié)目名稱已經(jīng)更改為《嘎訕胡》。主持人舒悅利用自身的滑稽細胞幽默風趣的闡述新聞觀點,講述自身親歷,博得現(xiàn)場觀眾和電視機前觀眾泊然一笑。
節(jié)目開播到今經(jīng)歷多次改版,最先為每天半小時,之后曾改為每天一個半小時,之后又改為每天一小時。
新版節(jié)目包含了三個版塊,節(jié)目前身為《快樂三兄弟》,那時除了舒悅以外,還有計一彪、潘前衛(wèi)穿插主持,故為三兄弟。經(jīng)時間流逝,舒悅成固定主持,故沒有三兄弟的說法了,在2014年12月13日,節(jié)目正式改名為《嘎訕胡》。
1. 以訛傳訛文言文翻譯和原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眹说乐勚谒尉?。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譯:宋國的丁家庭院里沒有井,于是只能出門打水,所以經(jīng)常有一個人在外面。等到他家院子里打好井之后,這家人就告訴外人說:“我打井之后(就如同)得到了一個人(一般)?!?
聽到了這話的人互相轉(zhuǎn)告說:“丁家人打井,挖出來了一個人!”有大臣聽說了,連忙告訴了宋國的國君。國王連忙派人去問丁家的人。姓丁的人說:“我的意思是說我得到了像一個人那么多的勞力,不是說我從井里挖出了一個人啊?!?/p>
2. 二王止訛文言文翻譯 原文如下:
漢成帝建始中,關內(nèi)大雨四十余日.京師民無故相驚,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躪,老弱號呼,長安中大亂.大將軍王鳳以為太后與上及后宮可御船,令吏民上城以避水.群臣皆從鳳議,右將軍王商獨曰:“自古無道之國,水猶不冒城郭,今何因當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訛言也.不宜令上城,重驚百姓.”上乃止.有頃稍定,問之,果訛言,于是美商之固守.
天圣中嘗大雨,傳言汴口決,水且大至.都人恐,欲東奔.帝以問王曾,曾曰:“河決,奏未至,必訛言耳.不足慮.”已而果然.
譯文如下:
漢成帝建始年間,關內(nèi)下了四十多天大雨,京師民眾無故互相驚擾,說馬上有洪水要來.百姓急著逃難,導致互相踐踏,老弱號叫之聲不絕于耳,長安城里大亂.
大將軍王鳳(東平陽人,字孝卿)提議太后、成帝及后宮嬪妃立刻登船,再命令官吏百姓上城避水.群臣都贊同王鳳的建議,只有右將軍王商(蠡吾人,字子威)說:“自古以來,再無道的國君當政,洪水尚且不會泛濫到越過城墻,今天為什么會有洪水在一天之間就暴漲而來?這一定是謠言,不該命令百姓上城,以免他們更加驚擾.”成帝于是沒有下詔.不久,混亂稍微平定,一問,果然是謠言.大家都贊美王商鎮(zhèn)定有眼光.
宋仁宗天圣年間曾經(jīng)下大雨,傳說汴河潰決,洪水將到,京都人非常恐懼,想向東逃.仁宗問王曾(益都人,字孝先).王曾說:“如果汴河潰決,為何奏本還沒到.一定是謠言,不值得憂慮.”結果果然如此.
3. 文言文翻譯 試譯之:
祖瑩八歲的時候,就能誦讀《詩》、《書》;十二歲時,已經(jīng)是中書監(jiān)(朝廷辦的學堂)的學生。愛好學習學沉迷于書,日夜不停的讀書,他的父母怕他這樣會養(yǎng)出病來,勸阻他多次都不聽。經(jīng)常在灰燼中藏火種,趕走書童仆人,等到父母都入睡之后,點起燈來讀書,用衣服棉被遮掩窗戶,怕漏出光來,被家人察覺。因此名聲很大,親戚們都稱他為“圣小兒”。尤其愛寫文章,中書監(jiān)的老師高允經(jīng)常贊嘆說:“祖瑩的才能,不是別的學生能比得上的,將來會達到很高的成就?!?
當時中書監(jiān)的博士張?zhí)忑堉v授《尚書》,被選為都講(學官名)。學生們?nèi)嫉烬R了,只有祖瑩夜讀了一夜書,非常疲勞困乏,不覺天已經(jīng)亮了。馬上就要開講了,于是誤拿了同宿舍學生趙郡(地名)人李孝怡的《曲禮》這部書坐到座位上。張博士非常嚴厲,祖瑩不敢回去取書(《尚書》),于是把《曲禮》放在面前,背誦了三篇《尚書》,沒有漏掉一個字。講完課,李孝怡感到驚奇,告訴了博士,整個學堂的人都很震驚。后來漢高祖聽說了他,召進宮里,讓它背誦五經(jīng)里邊的文章和句子,并說明大致意思,皇帝很贊嘆欣賞他。祖瑩出離去后,高祖和盧昶開玩笑說:“從前(黃帝)把共工流放到幽州這么北邊邊遠的地方,怎么突然出來這樣一個小孩?”盧昶回答說:“可能是因為這樣的世道才有這樣的才能?!弊娆撘驗椴拍芎兔麣獯蠓鉃樘珜W博士,征聘為司徒、彭城王劉勰的法曹行參軍(官職名)。高祖轉(zhuǎn)頭對王勰說:“蕭賾任用王元長做子良法曹,現(xiàn)在我為你任用祖瑩做法曹,豈不是旗鼓相當嗎?”又頒令做劉勰的書記官。祖瑩和陳郡人袁翻一樣杰出有名,當時人們說他們倆:“在京師里瀟灑的是袁翻和祖瑩,在洛中倜儻的是祖瑩和袁翻?!庇稚毜缴袝桑ü倜I袝钔趺C曾經(jīng)在尚書省中朗誦《悲平城》這首詩:“悲平城,驅(qū)馬入云中。陰山常晦雪,荒松無罷風。”彭城王劉勰非常贊嘆這首詩的美妙,想讓王肅在朗誦一遍,卻誤說成了:“王先生你朗誦的表情性格,聲音韻律都很好,能不能在朗誦一遍《悲彭城》這首詩?!蓖趺C因此對劉勰開玩笑說:“怎么把《悲平城》說成《悲彭城》了?”劉勰露出慚愧的表情。祖瑩當時在場,隨即就說:“其實有《悲彭城》這首詩,王先生您只是沒見過罷了。”王肅說:“能不能朗誦一下?”祖瑩應聲回答:“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積石梁亭,血流睢水里。”王肅非常贊嘆欣賞他。劉勰也非常高興,退席之后對祖瑩說:“你真是神嘴呀。今天要不是你,差點沒被吳國的小子(指王肅)取笑了。”
4. 文言文 智囊 的翻譯 又萬歷戊午間,無錫某鄉(xiāng)構臺作戲娛神。有哄于臺者,優(yōu)人不脫衣,倉皇趨避。觀劇者亦雨散,口中戲云:“倭子至矣!”此語須臾傳遍,且云‘親見錦衣倭賊’,由是城門晝閉,城外人填涌,踐踏死者近百人,迄夜始定。此雖近妖,亦有司不練事之過也。
譯文:還有萬歷年間,無錫某鄉(xiāng)筑戲臺演戲娛神,有人在戲臺上起哄(說倭寇來了),演員來不及換下戲服就倉皇逃避,看戲的人也像下雨一樣四散,爭相傳出“倭寇到了”,這話一下子就傳遍全城。且有人說親眼看見到穿錦衣的倭寇。因此城門白天就關閉起來,城外的人擁擠踐踏,死了近百人,到深夜才安定。這雖然近乎妖言惑眾,也是由于官吏處事不夠練達造成的過失。
開元初,民間訛言“上采女子以充掖庭”。上聞之,令選后宮無用者,載還其家,訛言乃息。語曰:“止謗莫如自修?!贝擞稚朴谥褂炚?。
譯文:唐玄宗開元初年,民間謠傳皇帝將選采女子來充實宮廷。玄宗聽到這件事,便命人挑選后宮無用的宮女,用車子載返其家,謠言于是平息。俗語說:“想要制止別人毀謗你,不如自己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這也是個善于平息謠言的人。
5. 翻譯文言文 景公游于麥丘(2),問其封人曰(3):“年幾何矣?”對曰:“鄙人之年八十五矣(4)?!惫唬骸皦墼眨?)!子其祝我。(6)”封人曰:“使君之年長于胡(7),宜國家?!惫唬骸吧圃眨∽悠鋸椭??!痹唬骸笆咕?,壽皆若鄙臣之年(8)?!惫唬骸吧圃?!子其復之?!狈馊嗽唬骸笆咕裏o得罪于民?!惫唬骸罢\有鄙民得罪于君則可(9),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晏子諫曰(10):“君過矣!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賤者有罪,貴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誰將治之(11)?敢問:桀紂,君誅乎,民誅乎,”公曰:“寡人固也(12)?!庇谑琴n封人麥丘以為邑。
(1) 則虞案:治要此章在雜上,元本、活字本、嘉靖本作“祝之”,顧廣圻依目錄校之。
(2) 孫星衍云:“韓詩外傳作‘桓公逐白鹿至麥丘之邦’。新序雜事篇作‘桓公田至麥丘’?!?/p>
(3) 劉師培補釋云:“案韓詩外傳十以此為桓公事。其言曰‘齊桓公逐白鹿至麥丘之邦,遇人曰:“何謂者也?”對曰:“麥丘之邦人?!薄滦螂s事篇作‘臣麥丘之邑人’,雖所記與此殊,然足證此文之‘封’即‘邦’字之假,猶書序‘邦諸侯’之假‘封’為‘邦’也。‘邦人’即邑人,非官名之封人也?!?◎則虞案:劉說可信,此“封人”蓋沿莊子天地篇“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請祝圣人’”而改。治要“何”下無“矣”字。
(4) 孫星衍云:“韓詩外傳新序‘五’作‘三’。” ◎劉師培校補云:“案太平寰宇記十二,以麥丘屬譙縣,引桓譚新論云:‘齊桓公行見麥丘人,問其年幾何,對曰:“八十三矣?!惫唬骸耙宰訅圩9讶撕??”答曰:“使主君甚壽,金玉是賤,以人為寶?!薄ㄏ略疲骸创艘厝艘病!╇m桓氏所據(jù)非此文,然亦作‘三’不作‘五’,與韓詩外傳新序同,或‘五’為訛字?!?/p>
(5) 則虞案:外傳作“美哉”,新序作“美哉壽乎”。此“壽哉”疑“善哉”之訛。下文兩言“善哉”,此句當一律?!吧啤闭?,此善其壽,下善其言?!吧啤薄懊馈毙瘟x皆近,故外傳新序易為“美”字。此文今作“壽”者,后人不知“善哉”之義而改之也。
(6) 則虞案:新序作“子其以子壽祝寡人”。
(7) 孫星衍云:“詩‘胡考之寧’,傳:‘胡,壽也。’謚法解:‘彌年壽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洪頤烜云“‘胡’即‘遐’字通用。詩南山有臺‘遐不眉壽’,鄭箋:‘遐,遠也?!凇滞ㄗ鳌ΑY記表記‘瑕不謂矣’,鄭注:‘瑕之言胡也,’皆同聲假借字。與孫說合。 ◎俞樾云:“‘胡’者,蓋謂齊之先君胡公靜也,詩齊譜正義言:‘胡公歷懿王、孝王、夷王,是其享國久矣。’謚法:‘保民耆艾曰胡,’則胡公壽考令終可知,故封人以為祝辭。而史記乃有見殺之說,或傳聞之異,不足據(jù)也?!?◎蘇輿云:“俞說較優(yōu)。” ◎則虞案:治要引作“使君之年,長于國家”。
(8) 孫星衍云:“‘嗣’‘年’為韻。” ◎王念孫曰:“按‘曰’上原有‘封人’二字,‘鄙臣’作‘鄙人’,與上下文同一例,今本脫‘封人’二字,‘鄙人’又誤作‘鄙臣’。治要作‘封人曰:使君之嗣壽,皆若鄙人之年’。” ◎則虞案:指海本據(jù)補“封人”二字。
(9) 陶鴻慶云:“得罪于君,不專指鄙民;當以‘誠有鄙’三字為句,蓋謂封人之言鄙野而無義理也。上文封人兩答景公,皆自謂鄙人,故景公以此諧之?!?◎則虞案:陶說非是。外傳作“無使群臣百姓得罪于吾君,無使吾君得罪于群臣百姓”。此章下云“誠有鄙民得罪于君則可,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以“民得罪君”與“君得罪民”并提,即承上文而來?!笆咕裏o得罪于民”下,似脫“使民無得罪于君”一句,“鄙”字衍文。
(10)則虞案:治要作“對曰”。
(11)則虞案:自“彼疏者”至“誰將治之”二十六字,治要無。
(12)則虞案:“固也”,治要作“過矣”。
6. 智囊知微 文言文翻譯 夏翁是江陰縣的大族,曾坐船經(jīng)過市橋,有一個人挑糞倒入他的船,濺到夏翁的衣服,此人還是舊相識。僮仆很生氣,想打他,夏翁說:“這是因為他不知情,如果知道是我,怎會冒犯我呢?”因而用好話把他打發(fā)走?;丶液螅奈谭唫鶆諑圆樗?,原來這個人欠了三十兩錢無法償還,想借此求死。夏翁因此撕毀契券,干脆不要他還。長洲尤翁開錢莊營生,年末,聽到門外有吵鬧聲,出門一看,原來是鄰居。 司典者(管理典當?shù)穆殕T)上前對尤翁訴說:“此人拿衣服來典押借錢,現(xiàn)在卻空手前來贖取,而且出口罵人,有這種道理嗎?”此人還是一副驃悍不馴的樣子。 尤翁慢慢地告訴他說:“我知道你的心意,不過是為新年打算而已,這種小事何必爭吵?就命家人檢查他原來抵押的物品,共有四、五件衣服。尤翁指著棉衣道:“這件是御寒不可少的?!庇种钢L袍道:“這件給你拜年用,其他不是急需,自然可以留在這里?!边@個人拿了兩件衣服,默默地離去。但是當夜竟然死在別人家,官司打了一年。原來這個人負債太多,已經(jīng)服毒還沒有發(fā)作,打算自殺訛詐人錢財,心想尤翁有錢,好做訛頭。既然不成,又轉(zhuǎn)移到別人家的。有人問尤翁為什么事先知道而強忍著,尤翁說:“凡是別人同你發(fā)生沖突而不合常理,一定有所仗恃。小事不能忍,災禍立刻降臨。”人人都佩服他的見識。
出自:馮夢龍《智囊·知微》
7. 文言文翻譯 鐘毓、鐘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可令二子來?!褂谑请芬?。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zhàn)戰(zhàn)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zhàn)戰(zhàn)栗栗,汗不敢出?!?
翻譯: 鐘毓、鐘會在少年時期就有美名。鐘毓十三歲時,魏文帝曹丕聽說這兩個孩子的聰慧名聲,就對他們的父親鐘繇說:「可以叫這兩個孩子來見我?!褂谑欠钪歼M見。鐘毓臉上有汗,魏文帝問:「你臉上為什么有汗?」鐘毓回答:「戰(zhàn)戰(zhàn)惶惶,汗出如漿。」鐘會臉上沒出汗,文帝又問:「你為什么不出汗?」鐘會回答:「戰(zhàn)戰(zhàn)栗栗,汗不敢出?!?/p>
8. 文言文翻譯 這是水經(jīng)注的郭守敬疏,試譯如下:
汳水又向東經(jīng)過貰城的南邊,(紅色的貰字曾經(jīng)錯為貫,這是趙、戴改的。)民間把它稱為薄城,這是不對的。(郭守敬按語:薄城見于下面的文字,不在這里。)闞る的《十三州志》認為是貫城,(紅色的貫字曾經(jīng)錯訛為貰字,這是戴、趙改的。)在蒙縣的西北。(郭守敬按語:《春秋》杜預的《注》說,貫是宋國的地,梁國蒙縣的西北就有貫城,這是闞的根據(jù),只是他把貰城改成了貫城??墒鞘堑蕉蓬A的年代時已經(jīng)變稱為貰城,不見得在闞氏時仍舊還稱舊名,他稱貫城,大概是徑直按《春秋》的說法罷了。《括地志》說,舊貫城今名蒙澤城,在濟陰縣南五十六里。在今商邱縣西北。)《春秋·僖公二十年》記載,齊侯、宋公、江、黃在貫城結盟,杜預認為是在貰城,他說:貰和貫兩字相似。(郭守敬按語:杜預的《注》把貰城當作貫城,所以說他認為是貰城。相似句就明引了杜預的《注》文。)貫城在齊國,叫做貫澤,正確。(紅色的矣字是訛文,趙的注相同,是戴的注指出的。郭守敬按語:明代的抄本是矣字?!夺尷方忉屨f,齊國有貫澤。《公羊傳》上記載說,有貫澤的會盟?!豆騻鳌返恼f法在僖公九年。)不是這個地方。今天考察這個地方,并沒有其他的城在蒙的西北,只有這個城邑??疾煳淖炙f的地方,是貰邑非常明顯,不是亳可以明確了。(趙云說:亳字與上文的薄字同音。郭守敬按語:亳和薄相通假,詳細在下面解釋。這里只是就城的實指,來駁斥民間認為是薄城的錯誤。)汳水又向東徑直過蒙縣舊城的北邊,(紅色的蒙錯了,中戴、趙改的。郭守敬按:漢代時蒙縣屬于梁西,后漢、魏、晉的時候沒有變,后來廢除。在今天商邱縣的東北二十二里。)民間叫做小蒙城?!段髡饔洝罚好沙窃跊M水南十五六里,(會貞按語說:《元和志》指出,小蒙的舊城在宋國蒙城縣的北面二十二里?!董h(huán)宇記》說,六國的時候,楚國有一個蒙縣,民間認為是小蒙城。但是說在宋城縣南面十五里。《名勝志》又說在商邱縣南面二十里,離過去的汳水很遠,與《西征記》的說法不符合。)就是莊周的老家,(會貞按語:《史記·老子傳》說,莊子是蒙人,名字叫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52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包世臣
下一篇: 蔣廷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