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仁發(fā)(1254-1327),元代。字子明,一字子垚,號月山,松江(今屬上海市)人。書學(xué)李北海,畫學(xué)李公麟。宋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舉人,入元官都水庸田副使。究心水利,學(xué)擅專門。以浙東道宣慰副使致仕,筑來青樓、攬輝閣于青龍江上終老焉。工書法,學(xué)李邕。長繪畫,工人物、花鳥,尤善畫馬。嘗奉旨畫渥洼天馬圖其熙春天馬二圖,仁宗詔藏秘監(jiān)。工力足與趙孟頫相敵。故宮繪畫館藏有畫馬數(shù)幅,俱極精。著水利議答。卒年七十四。 傳世作品有:至元十七年(1280)作《出圉圖》卷,《二馬圖》卷,《張果見明皇圖》卷,藏故宮博物院;《春水鳧鹥圖》軸,藏上海博物館;《飲中八仙圖》《貢馬圖》《橫琴高士圖》《秋林詩友圖》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神駿圖》《三駿圖》《九馬圖》在美國;《飼馬圖》在英國;《文會圖》《牽馬圖》等在日本。著有《浙西水利議答錄》十卷。《書史會要》、《書畫史》、《六研齋隨筆》、《黃渡鎮(zhèn)志》、《海上墨林》、《練水畫徵錄》、《文物一九五九年十一期》
代表作
《二馬圖》 絹本 設(shè)色,縱28.8cm,橫142.7cm此作品采用描物代人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當(dāng)時社會的不合理現(xiàn)狀,從二匹馬的造型,色彩和線條處理上不難看出,作者的思想認(rèn)識是非常深刻的,以隱喻的手法,諷刺了那些“肥一己而瘦萬民”的貪官污吏,而為那些“瘠一己而肥一國”卻不被重用,終生不得志的士大夫鳴不平,借以表達(dá)自己剛正不阿的心態(tài)。
◇作品賞析◇
元.任仁發(fā)端陽景圖
元.任仁發(fā) 張果見明皇圖
元.任仁發(fā)《二馬圖》
【魏晉南北朝】
顧愷之(約315-406),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人。擅畫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與陸探微、張僧繇并稱"畫界三杰"。他的繪畫的傳世摹本有《女史箴圖》卷、《洛神賦圖》卷、《列女仁智圖》卷等幾種,以《洛神賦圖》數(shù)量最多。此外,他所提出的"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藝術(shù)觀點(diǎn)對后世影響極大。
陸探微(?-約485),吳(蘇州)人。他的畫被南齊的謝赫評為當(dāng)代之冠。但是他的畫現(xiàn)在一張也沒有傳下來。后人把他和顧愷之歸在一起,作為"密體"的代表畫家。
張僧繇,吳(蘇州)人。長于寫真,并擅畫佛像、龍、鷹,多作卷軸畫和壁畫。成語"畫龍點(diǎn)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關(guān)他的傳說。今有唐人梁令瓚臨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傳世,現(xiàn)已流往日本,但這幅畫的用筆和記載并不相同。他對后世的影響很大,唐朝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都遠(yuǎn)師于他。
蕭繹(508-554),稱梁元帝,字世誠,南蘭陵(今江蘇武進(jìn))人。記載里說他善畫佛畫、鹿鶴、景物寫生,技巧全面,尤其善于畫域外人的形貌。傳世的《職貢圖》是北宋年間的摹本。
曹仲達(dá),記載中說他善畫佛畫,也長于泥塑,已無傳世作品。
楊子華,只有一卷傳為宋臨的《北齊校書圖》(現(xiàn)藏于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是我們今天唯一能見到的楊氏的卷軸畫。
【隋唐】
展子虔,善畫人物、車馬、樓閣、山水,尤以畫山水聞名?,F(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游春圖》被認(rèn)為是其傳世之作,這也是現(xiàn)存的最早的卷軸畫。
董伯仁,汝南(今屬河南)人。多才藝,工畫佛像、人物、樓臺、車馬,與展子虔同時入隋,并稱"董展"?!敦懹^公私畫史》、《宣和畫譜》等著錄其作品6件,今畫跡已無存于世。
鄭法士,吳(蘇州)人。善畫人物、樓臺,師法張僧繇,曾于上都海覺寺等多處作壁畫?!敦懹^公私畫史》、《宣和畫譜》等著錄其作品20件,今已不傳。
李思訓(xùn)(651-716),字建,一作建景,成紀(jì)(今甘肅天水)人,唐宗室。擅畫青綠山水,受展子虔的影響,筆力遒勁。傳為他的作品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江帆樓閣圖》軸和《明皇幸蜀圖》。
王維(699-759),字摩詰,著名詩人,原籍祁(今山西祁縣),擅畫人物、叢竹、山水。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后者??上е两褚褵o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jì)南伏生像》都非真跡。
張璪,字文通,吳郡(蘇州)人,擅畫山水樹石,長于破墨,尤工畫松,傳說可以雙管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已無作品傳世。但他的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對后世的繪畫理論有極大的影響。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孫。以書法名世,也擅畫人物、佛像、鳥獸、樹石,畫鶴尤其生動,繪畫作品已無存。
曹霸,譙郡(今安徽亳縣)人。畫承家學(xué),擅畫馬,亦工肖像。今畫跡已不傳。
韓干,京兆(今西安)人,擅畫肖像、人物、鬼神,尤精于畫馬?,F(xiàn)存作品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牧馬圖》冊頁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照夜白圖》卷。另有舊題《韓干神駿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今定為五代人仿作。
韋偃,長安(今西安)人,擅畫人物、鞍馬及山水。今可以通過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一畫來了解其風(fēng)范。
邊鸞,京兆(今西安)人。擅畫禽鳥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鳥畫獨(dú)立成科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傳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圖》,圖錄于《唐宋元明名畫大觀》。
刁光胤(約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長安(今西安)人。擅畫龍水、竹石、花鳥等,一生作畫勤奮,多為花鳥,為五代著名畫家黃筌老師,親授其藝。傳世作品《寫生花卉冊》已被定為偽托之作。
【五代兩宋】
周文矩,句容(今屬江蘇)人。藏于美國弗利爾博物館的《琉璃堂人物圖》卷為清人摹本。
顧閎中,江南人,藏于故宮博物院的《韓熙載夜宴圖》長卷,是顧閎中唯一的傳世作品。
貫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善詩書畫,畫承閻立本風(fēng)格,后自成一家。傳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高臺寺的《十六羅漢像》,為宋摹本。
徐熙,金陵(今江蘇南京)人。擅畫花木、禽魚、蔬果,可惜其真跡已無,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雪竹圖》被認(rèn)為可以反映徐熙的風(fēng)格。
黃筌(903-965),字要叔,成都人。傳世作品有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寫生珍禽圖》卷。
荊浩,字浩然,沁水(今屬山西)人,五代后梁畫家。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匡廬圖》相傳是他的作品。
關(guān)仝,一作同,長安(今西安)人,在北宋時與李成、范寬并稱"三家山水"。傳世作品有《關(guān)山行旅圖》與《山溪待渡圖》,皆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趙干,江寧(今南京)人,擅畫山水、林木、樓觀等?,F(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江行初雪圖》是他流傳的唯一作品。
董源(?-962),字叔達(dá),鍾陵(今江西進(jìn)賢西北)人,現(xiàn)存真跡有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龍宿郊民圖》,藏于上海博物館的《夏山圖》和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口待渡圖》以及藏于故宮博物院的《瀟湘圖》和藏于美國王季遷處的《溪岸圖》。
巨然,江寧(今南京)人。工山水,傳世真跡有《秋山問道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萬壑松風(fēng)圖》(上海博物館藏)、《山居圖》(日本齋藤氏藏)與《溪山圖》(藏處不詳)等。另外,歷來被斷為巨然真跡的《層巖叢樹圖》、《蕭翼賺蘭亭圖》(均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與《溪山蘭若圖》(藏美國克利夫蘭美術(shù)博物館)。
趙佶(1082-1135),神宗第十一子,在位25年。傳世作品中,《祥龍石圖》、《芙蓉錦雞圖》、《聽琴圖》、《雪江歸棹圖》(以上均藏于故宮博物院)、《瑞鶴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翠竹雙雀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等作品皆被專家認(rèn)定為是畫院中高手代筆之作。只有藏于美國納爾遜藝術(shù)博物館的《四禽圖》卷、上海博物館藏的《柳鴉圖》卷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圖》被認(rèn)定是他的親筆。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城(今安徽潛山)人?!渡徤鐖D》和《西園雅集圖》等作品,今有摹本傳世。分別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的傳本《免胄圖》和《孝經(jīng)圖》的真?zhèn)紊写芯俊?br>梁楷,祖籍東平(今屬山東),居錢塘(杭州)。善畫人物、山水、道釋、鬼神。傳世的《秋柳飛鴉圖》(故宮博物院藏)、《六祖破經(jīng)圖》、《六祖截竹圖》(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潑墨仙人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等,都是以極其簡練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繪出來的?!稘娔扇藞D》中的仙人系以大筆蘸墨畫人物的衣著,寥寥數(shù)筆勾寫人物面目,生動傳神,在當(dāng)時是一種新的創(chuàng)造。上海博物館藏的《八高僧故事圖》卷和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的《釋迦出山圖》則造型嚴(yán)謹(jǐn),用筆謹(jǐn)慎,與減筆法面貌不同。日本還藏有一幅《太白行吟圖》,系仿本。
龔開(1222-約1304),字圣予,號翠巖,淮陰(今屬江蘇)人。傳世作品主要有: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中山出游圖》卷、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藏《駿骨圖》卷。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屬山東)人,工界畫,尤擅舟車、市橋,自成家數(shù)。故宮博物院藏所《清明上河圖》是其傳世名作。另外,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藏有署名"張擇端"的小幅《西湖爭標(biāo)圖》,系偽托之作。
蘇漢臣,開封人,擅畫道釋人物,尤長于畫兒童。今傳有《秋庭嬰戲圖》軸(故宮博物院藏),和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貨郎圖》軸。
李嵩,錢塘(杭州)人。山水、花鳥、人物皆能。上海博物館藏有《西湖圖》卷,故宮博物院藏有其《觀潮圖》及表現(xiàn)節(jié)令花卉的《花籃圖》。另有《骷髏幻戲圖》軸藏于故宮博物院。
黃居寀(933-?),字伯鸞,成都人。其傳世作品有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山鷓棘雀圖》軸。
趙昌(?-約1016),字昌之,廣漢(今四川劍南)人。擅畫花果,作品傳世極少,故宮博物院藏《寫生蛺蝶圖》卷傳為其作品。
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善畫獐、猿及花果禽鳥等。今傳有《聚猿圖》(藏日本)。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屬江西)。除擅畫花鳥外,也擅畫道釋鬼神,創(chuàng)作不少壁畫。故宮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圖》卷。
文同(1018-1079),字與可,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廣東博物館藏有《墨竹圖》一軸,系此軸臨本。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zhèn)未?;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墨竹圖》軸,系傳派作品。
揚(yáng)補(bǔ)之(1097-1169),字無咎,號逃禪老人,又號清夷長者,南昌人。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四梅花圖》卷,故宮博物院還藏有《雪梅圖》卷等。
趙孟堅(jiān)(1199-?),字子固,號彝齋,擅畫水墨白描水仙、梅花、蘭、竹石等,風(fēng)格清秀淡雅。今傳世作品有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墨蘭圖》卷、《歲寒三友圖》頁、《水仙圖》卷。
李公麟(生平事跡見前),傳世作品中的《五馬圖》是最為可信的真跡之一。
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畫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圖》卷,藏于故宮博物院。
李成(?-967),字咸熙,擅畫山水自娛。唯有藏于日本的《讀碑窠石圖》被確認(rèn)為真跡。
范寬,一名中正,字中立,陜西華原人。傳世作品有藏于美國堪薩斯納爾遜博物館的《秋江漁艇圖》卷。
郭熙,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人。其傳世作品相對較多,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樹色平遠(yuǎn)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早春圖》及《關(guān)山春雪圖》、上海博物館藏《幽谷圖》、南京大學(xué)藏《山村圖》、云南省博物館藏《秋山行旅圖》和故宮博物院藏《窠石平遠(yuǎn)圖》等。
燕文貴,吳興(今屬浙江)人?,F(xiàn)存他的作品有《溪山樓觀圖》卷,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日本所藏的《溪風(fēng)圖》亦是真跡。
王詵,字晉卿,居開封。代表作為故宮博物院藏的《漁村小雪圖》卷和上海博物館藏的《煙江疊嶂圖》青綠、水墨各一卷。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后遷湖北襄陽,晚年定居潤州。為人天資高邁、癲狂放達(dá),冠服效唐人,有"米顛"之稱。擅畫水墨山水,多信筆為之,不取工細(xì),創(chuàng)"米家山"畫法。還喜畫古圣賢像。今日所能見到的畫跡,只有故宮博物院藏其書法作品《珊瑚帖》的書后所畫珊瑚一枝,筆法渾然,如寫字。
米友仁(1068-1165),字元暉,米芾長子。傳世畫跡較多,故宮博物院藏《瀟湘奇觀圖》、《云山墨戲圖》兩卷,上海博物館藏有《瀟湘白云圖》卷,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有《云山圖》卷。
郭忠恕,字恕先,河南洛陽人。作品傳世極少,僅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雪霽江行圖》可資研究。
王希孟,畫史無傳。創(chuàng)作了《千里江山圖》。
李唐,字晞古,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度f壑松風(fēng)圖》軸(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是李唐70歲左右的手筆,反映了李唐北宋時期的山水畫面貌。藏于同一地的《江山小景圖》卷與前幅的格調(diào)接近。
劉松年,錢塘(杭州)人,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卷是其山水畫代表作。
馬遠(yuǎn),字遙父,山西永濟(jì)人,故宮博物院所藏《踏歌圖》可稱是他這種風(fēng)格的代表作品。
夏圭,字禹玉,錢塘(杭州)人,畫風(fēng)與馬遠(yuǎn)極為相近,構(gòu)圖亦多空白,人稱"馬半邊",畫史中多以"馬、夏"并稱。代表作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其《溪山清遠(yuǎn)圖》卷,《山水十二景圖》卷,故宮博物院藏的《遙岑煙藹圖》和藏于美國弗利爾博物館的《洞庭秋月圖》軸。
【遼金元】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別號鷗波、水精宮道人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后。趙孟頫博學(xué)多才,詩詞、書法、繪畫、音樂等均有很深造詣,以書畫成績最為突出。其畫題材廣泛,風(fēng)格多樣,山水、人物、竹石、花鳥均長;表現(xiàn)形式也多種多樣,工筆、寫意、青綠、水墨都十分精彩。其趙孟頫主張作畫要有"古意",倡導(dǎo)"書畫同源",強(qiáng)調(diào)以書法用筆入畫,并主張師法自然,提出"到處云山是吾師"的口號。傳世山水畫作品主要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美術(shù)館藏的《幼輿丘壑圖》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鵲華秋色圖》卷、上海博物館藏《重江疊嶂圖》卷和《吳興清遠(yuǎn)圖》卷以及故宮博物院藏的《水村圖》卷等。
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大都房山(今屬北京)人。他能詩善畫,工山水、墨竹等。主要傳世作品有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云橫秀嶺圖》軸和《春山晴雨圖》軸,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春云曉靄圖》軸、《橫山晴靄圖》卷、《墨竹坡石圖》軸等。
任仁發(fā)(1254-1327),字子明,號月山道人,松江(今屬上海)人。傳世主要作品有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出圉圖》卷、《二馬圖》卷、《張果見明皇》卷等。
顏輝,字秋月,浙江江山人,生卒不詳。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水月觀音圖》軸、《李仙圖》,河南省博物館藏《山水圖》軸等。
張渥,字叔厚,號貞期,又號江???,傳世作品有《九歌圖》
王繹,字思善,自號癡絕生,其先為睦州人,著有《寫像秘訣》一文。其存世作品僅與倪瓚合作的《楊竹西小像》,藏于故宮博物院。
錢選(13世紀(jì)至14世紀(jì)初),字舜舉,號玉潭,別號巽峰、清癯老人、習(xí)懶翁、霅溪翁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傳世作品主要有:上海博物館藏《浮玉山居圖》卷、故宮博物院藏《山居圖》卷、《八花圖》卷,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藏《花鳥》卷和《白蓮花圖》卷(山東朱檀墓出土,藏山東省博物館)等。
王淵,字若水,號澹軒,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人物,尤精花鳥竹石。其傳世作品主要有:故宮博物院藏《山桃錦雞圖》、《墨牡丹圖》、山西省博物館藏《花鳥》軸、上海博物館藏《花竹禽雀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桃竹春禽圖》軸等。
李衎(1244-1320),字仲賓,號息齋道人,燕(今北京)人。其存世作品主要有《四清圖》卷(后半卷藏于故宮博物院,前半卷藏美國納爾遜博物館)、《雙鉤竹圖》軸、《沐雨圖》軸、《新篁圖》軸、《墨竹圖》卷(以上藏故宮博物院)和《新篁樹石圖》軸(南京博物院藏)等。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號丹丘生,臺州仙居(今屬浙江)人。傳世作品主要有:《清閟閣墨竹圖》軸、上海博物館藏《雙竹圖》軸等。
顧安(1289-1364),字定之,自號迂訥老人。祖籍淮東,平江(蘇州)人。傳世主要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幽篁秀石圖》軸、《新篁圖》、《風(fēng)雨竹圖》、《墨筆竹石》軸等。
王冕(?-1359),字元章,號煮石山農(nóng),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傳世主要梅花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墨梅圖》卷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南枝早春圖》軸等。
郭畀(1280-1335),字天錫,號思退,祖籍洺水,居于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傳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幽篁枯木圖》卷等。
元四家中的吳鎮(zhèn)和倪瓚也都善畫竹石題材。吳鎮(zhèn)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竹譜冊》傳世。倪瓚的傳世竹石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竹枝圖》卷、《怪石叢篁圖》軸等。
任姓始祖——任不齊 任仁發(fā):元朝水利家、畫家 任伯雨:北宋著名經(jīng)學(xué)家,宋哲宗的駙馬都尉 任敖:西漢開國名臣 任光:東漢云臺二十八將之一 任棠:東漢著名學(xué)者 任詢:金代著名書畫家 任昉 :南朝梁著名文學(xué)家
【任姓得姓始祖——任不齊】
春秋時期楚國人,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為當(dāng)陽侯。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茍、僖、姞、儇、依。其中被賜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為姓。然而,也許是由于這個姓氏的歷史實(shí)在太久遠(yuǎn)了,所以歷來對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幾種不同的考證。譬如,《唐書宰相世系表》上說:“黃帝少子禹陽,受封于任,以國為氏”;《通志氏族略》則說:“任,為風(fēng)姓之國,實(shí)太昊之后,今濟(jì)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眾說紛紜。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屬傳說,莫衷一是的情形,實(shí)際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源自黃帝,一為源自更古遠(yuǎn)的伏羲氏。那么,究竟哪一種說法才是正確的呢?關(guān)于這個問題,在《辭?!匪峁┑拇鸢甘沁@樣的:“任姓之任,與任國之任,子孫皆以任為氏?!币陨详P(guān)于任姓姓源的考據(jù),全部都是正確的。也就是說,數(shù)千年來的任姓,有黃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們有的是因被賜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國為氏。歸根究底,所獲的結(jié)論是:“任姓是一個源遠(yuǎn)流長的古姓?!钡诹?xí)慣上,人們把歷史上第一個任氏大名人任不齊作為其得姓始祖。
【任姓其他古代名人】
任仁發(fā):元朝水利家、畫家。他曾主持修吳凇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練湖和海堤工程。善畫馬,其鞍馬與趙孟頫齊名。著名的《二馬圖》是他的代表之作。
任伯雨: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人,北宋著名經(jīng)學(xué)家,宋哲宗的駙馬都尉。其深通經(jīng)述,文力雄健。與寇準(zhǔn)、李綱、趙鼎、文學(xué)家詩人蘇軾、蘇轍、秦觀、名臣胡銓、李光、王巖臾九人,世稱“十賢”。著有《春秋絳圣新傳》。
任囂:任不齊七世孫,在距今二千二百零五前。他肩負(fù)著開發(fā)嶺南的重任,率領(lǐng)秦軍挺進(jìn)嶺南。他文武兼?zhèn)?,治粵七年;善于安撫土著居民,搞好民族團(tuán)結(jié),促進(jìn)民族融合。為嶺南歷史由原始社會末期飛躍到封建社會,作出了杰出貢獻(xiàn)。
任敖:(公元前?——公元前179年),秦代沛縣人,西漢開國名臣。初為沛縣獄史,素與劉邦相善。劉邦初起時,敖以客從,為御史。亡秦后,劉邦立為漢王,與楚霸王項(xiàng)羽爭天下。劉邦東擊項(xiàng)籍,敖遷為上黨太守。高后當(dāng)政時,封任敖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賜謚號“懿侯”,葬于廣阿縣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間隆平縣知縣袁文渙曾吊以詩曰:
廣阿城外夕陽愁,太息茫茫土一天。
古墓寒煙分野色,殘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業(yè)光青史,十載勛名起漢劉。
豐沛當(dāng)年成往事,蕭蕭葉落老松揪。
任敖墓位于隆堯縣城東偏北2.5公里處的丘底村南。此墓高10米,占地12畝。該墓系土封墓葬,雖經(jīng)兩千余年的風(fēng)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肅穆壯觀。該墓墓頂有樹木數(shù)株,并立有隆堯縣“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標(biāo)志。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漢代筒瓦和卷云紋瓦當(dāng)。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鄉(xiāng)賢漢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該碑現(xiàn)已搬遷到隆堯縣文物保管所保存。現(xiàn)在,任敖墓基本完好,屬縣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軍使者護(hù)軍等職。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處以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實(shí)則近于宦官,為士大夫所輕賤。任安此時曾寫信給他,希望他能“推賢進(jìn)士”。司馬遷由于自己的遭遇和處境,感到很為難,所以一直未能復(fù)信。后任安因罪下獄,被判死刑,司馬遷才給他寫了回信《報任安書》。關(guān)于此信的寫作年代,一說是在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說是在漢武帝太始四年(前93)。
任光:南陽宛(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東漢云臺二十八將之一。后人又將二十八將配入古代天文學(xué)四方二十八星宿之中,任光為南方“朱雀”柳宿。古代將星空分為四組,四方和四種動物:東方蒼龍,北方玄武(龜蛇合體),西文白虎,南方朱雀。每組有七宿(宿—星的位次。柳宿系南方朱雀的第三位次,有星八顆)。任光曾跟劉秀在昆陽大戰(zhàn),破王莽(外戚王莽篡位,建新王朝)兵百萬立過功。劉玄遷都洛陽,派任光為信都太守。任光在戰(zhàn)爭中能爭取民心,為漢光武帝左大將軍,土阿陵侯。
任峻:字伯達(dá),河南中牟人,三國時魏國典農(nóng)中郎將。曾主持屯田,數(shù)年中,所在積谷,倉廩皆滿?!度龂揪硎の簳份d:“峻寬厚有度而見事理,每有所陳,太祖多善之。于饑荒之際,收恤朋友孤遺,中外貧宗,周急繼乏,信義見稱。官渡之戰(zhàn),太祖使峻典軍器糧運(yùn)。賊數(shù)寇抄絕糧道,乃使千乘為一部,十道方行,為復(fù)陣以營衛(wèi)之,賊不敢近。軍國之饒,起于棗祗而成于峻。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為都亭侯,邑三百戶,遷長水校尉。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子先嗣。先薨,無子,國除。文帝追錄功臣,謚峻曰成侯。復(fù)以峻中子覽為關(guān)內(nèi)侯。”
任棠: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人,東漢著名學(xué)者。有學(xué)問,不做官,修居教書,有氣節(jié),因他曾以物暗示太守廣行仁政,故有“任棠水”之佳話?!逗鬂h書·龐參傳》載:“‘(龐)參拜為漢陽太守??と巳翁恼?,有奇節(jié),隱居教授。參到,先候之。棠不與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戶屏前,自抱孫兒伏于戶下。主簿白以為倨。參思其微意,良久日:‘棠是欲曉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擊強(qiáng)宗也;抱兒當(dāng)戶,欲吾開門恤孤也?!碧聘哌m《東平旅游奉贈薛太守二十四韻》贊其事:“不改任棠水,仍傳晏子裘?!?
任延:字長孫,宛城(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名吏。十二歲時,熟讀《春秋》、《易經(jīng)》等,有“任圣童”之稱。二十三歲時任九真(今屬越南)太守,延教以墾關(guān)配匹之道,五年之后,糧食豐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為名?!逗鬂h書》載《任延善政》:顯宗拜潁川太守。永平二年,征會辟雍,因以為河內(nèi)太守。視事九年,病卒。
任詢:字君謨,易州軍市人。金代著名書畫家。父貴,有才,善畫,喜談兵,宣、政間游江、浙。詢生于虔州,為人慷慨多大節(jié)。書為當(dāng)時第一,畫亦入妙品。評者謂畫高于書,書高于詩,詩高于文,然王庭筠獨(dú)以其才具許之。登正隆二年進(jìn)士第。歷益都都勾判官,北京鹽使。年六十四致仕,優(yōu)游鄉(xiāng)里,家藏法書名畫數(shù)百軸。年七十卒。
任昉(460-508):南朝梁著名文學(xué)家,字彥升,樂安博昌(今山東壽光)人,仕宋、齊、梁三朝。16歲舉秀才,為太常博士。南齊時,官至中書侍郎、司徒右長史。他與蕭衍都是“竟陵八友”中人,并相友善。永元三年(501),蕭衍進(jìn)軍建康,任昉為記室。次年,蕭衍代齊立梁,禪讓文告即出自任昉手筆。入梁,拜黃門侍郎、吏部郎,出為義興(今宜興)太守,召為御史中丞、秘書監(jiān)。又出為新安太守,逝世于任所。追贈太常,謚號敬子。任昉是南朝的散文大家,以擅長表、奏、書、啟等實(shí)用文體知名于時,與詩壇圣手沈約齊名,史稱"任筆沈詩"。其藏書多至萬余卷,與沈約、王僧儒并稱為三大藏書家?!端鍟そ?jīng)籍志》有《任昉集》34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任彥升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又《文章緣起》及《述異記》二書,舊均題為昉作?!笔乱?《南史·任昉傳》)。
任雅相:唐高宗時宰相,在位時間不長,六五九年,以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安樂縣公,兩年后卒于軍中。
任仁發(fā)(1255-1327):元朝水利家、畫家,字子明,號月山道人,松江青龍鎮(zhèn)(今上海青浦)人。曾主持疏浚吳淞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練湖和海堤工程。官至浙東道宣慰副使。善畫人物,尤長畫馬,常與趙孟頫并提,著名的《二馬圖》為其代表作。
任環(huán):今山西長治人,明代著名抗倭將領(lǐng)。一五五五年,與俞大猷在陸涇壩等地連破倭寇,以敢戰(zhàn)著稱。著有《山海漫談》。
任熊(1823-1857、一謂1820-1856):清代畫家,字渭長,號湘浦,浙江蕭山人。工書善畫,長于人物、花鳥、山水。繼承陳洪綬的傳統(tǒng),造形古硬,敷彩鮮艷,富有裝飾意趣?!洞竺飞椒吭娨鈭D冊》120幅,是其代表作。史上與任熏、任頤合稱"三任",又加其子任預(yù)(1853-1901),合稱"四任"。
任熏(1835-1893):清代畫家,任熊之弟,字阜長,又字舜琴,工人物、山水,尤擅花鳥。
任頤(1840-1895):清末名畫家,初名潤,字小樓,后改字伯年,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師任熊、任熏,工人物肖像、擅花鳥。
任大椿:江蘇興化人,清代著名學(xué)者。任禮部主事,兼《四庫全書》修纂官。有《弁服釋例》、《字林考逸》等。
任伯年: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清代著名畫家。擅畫鳥、山水、人物,技法上有獨(dú)到之處,所作寫照,神采奕奕,其與任熊、任薰合稱“三任”。
任化邦(?-1867):又名任柱,安徽蒙城人。清末捻軍起義首領(lǐng),太平天國魯王。1865年在山東曹州殲滅僧格林沁軍,1866年粉碎曾國藩圍剿計劃,屢敗湘、淮清軍。后在江蘇贛榆被叛徒殺害。
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53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楊維禎
下一篇: 周朗